第一篇:人民币汇率的上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对策
人民币汇率的上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对策 摘要:人民币汇率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从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基本理论入手,根据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原因;其次,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经济上升影响双刃剑 应对政策 经济发展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但也不能就说“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带来货币升值,而经济增长的停滞或衰退则会使货币贬值”。
(二)、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情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分不开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 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不仅是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外汇储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将选取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作为分析指标,揭示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供应量大体上成正相关,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投资者不但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看好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外商投资大幅增加。由于紧 缩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资金相当紧张,外资进入又多,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造成人民币升值趋势。
(四)、中外利率差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影响汇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刺激国际资本 流人,并减少本国的流出资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升值助推中国经济优化
1、加快我经济结构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和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外向型企业,促进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2、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随着美元启稳,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大都会下跌,再加上宏观调控,导致股市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还是乐观的说法),房价也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也是乐观的说法),最后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进入第二轮爆发期,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料贝南克先生会再降利率50个BP,美国可能并不应该担心通货膨胀.而应该担心会否输出通货紧缩,而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不会减弱,因此,相应的商品价格如果换算成人民币计价的话,应该为下降,当然这是理论上是那么说的,国内的话具体还要看发改委的文件精神.应该那么说,美元启稳,人民币升值再加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3、长期而渐进的增长,增强百姓的购买力。
4、减少贸易顺差,创造良好的对外经济关系。如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很大,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他们的对我国贸易都是逆差的,尤其是美国。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对美欧等西方的顺差,导致他们对我们的不断施压,以寻求他们的利益。所以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会减少他们贸易逆差。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
1、汇率在短期内上升影响较大,恐至中小企业倒闭。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也要下降1%,这对本来利润率就只有3%~5%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噩梦。不仅仅是中小业的倒闭,问题更严重的是,是导致连锁反应,将至2500万人失业,直至影响社会稳定。
2、外汇储备可能出现大幅缩水,并有长期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对所有外币的汇率调升,相当于股市上所有拿着“人民币股票”的人一样,手中的“货”价值都升了,人人都高兴;倒是所有拿着早前已“入货”“美元股票”的,“股票”数量没少,但“市值”却下降了,是“入错货了”。这样来说,外汇储备缩水了,从而也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3、可以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增加金融系统不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国外的投资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为国内的经济投机活动推波助澜。这就好比一个不断上涨的股市必定会吸引大量热钱进入、最终在股市中形成泡沫一样。
4、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人民币升值哪怕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导致我国资产出现大量泡沫。2005年至2007年我国股市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目前还在上涨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成因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措施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局部经济带来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合理的汇率不但有利于国内整体经济的长远前景,而且可以吸引真正有效率的外资。因此,在人民币长期必将升值的预期下,我们现在就应从各方面作好准备工作,积极应对升值的发生,争取将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一)汇率制度我们应逐步完善健全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使人民币汇率有序规范地形成。
1、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末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位于8.33-8.28元/美元的窄幅区域,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成为事实上的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中长期看,应允许汇率进行多次小幅调整, 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让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供求变化而产生的币值调整压力多次小幅释放,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等。
2、适当放松对机构和个人使用外汇的限制,提高外汇需求。在完善现有企业和个人用汇政策基础上,提高企业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比重,提高个人出国留学、出境旅游出差等的换汇数额。我国近年已采取的措施包括:逐步放松了个人出境旅游的外汇携带数额(如从1000元人民币扩大到6000元人民币)。
(二)货币政策
1、适当扩大货币发行量。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内价格趋于下降,从而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因此,可以考虑在能承受通胀的适度范围内,适当增发人民币,以削减由升值所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
2、进一步下调利率。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多次下调利率,但为刺激需求,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国际上主要货币的短期利率持续下降,如美国已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为1.0%,这为我国利率的下调带来一定空间。因此可进一步小幅下调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以缩小与外币存款之间的利差,缓解企业和个人的结汇售汇意愿并减轻国际游资的冲击。
(三)外贸政策
1、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1998年我国开始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力度,平均退税率由当年的8.3%增至15%。后来又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加快退税进度,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至全退,允许企业以退税额度作贷款担保,给予200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17%的全退等。可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不仅有利于减轻财政的负担,而且能适当降低出口快速增长幅度,减轻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已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调3%,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2、适当扩大商品进口。应结合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目的地扩大部分商品的进口。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减少国际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逆差,向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发展。进口的商品应保持以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和原材料产品为主的格局,前期我国政府已经组织了贸易采购团及要求美国放宽高科技产品的配额限制,这些都是扩大进口的积极做法。另外,入世后,我国为履行承诺,2004年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5%降低到约10.6%,并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这也将对进口的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资本市场
1、采取措施阻止“热钱”的进入。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较高预期,要加强对外汇流入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堵住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的渠道。
2、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扩大外资的使用渠道。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为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宣布了十项措施,其中就包括积极研究QDII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汇出、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人民币债券;明确支持各类企业在国外投资等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是我国一项长远规划,一方面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一次性释放长期累积的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偏离压力, 而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将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应健全各类制度体系,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及其政策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升值时机的选择应是在国内有关条件较为成熟的时候:一是外汇储备要相当充实。随着我国更多地介入国际经济,外汇储备也应保持一定的增长,因此只有充实的外汇储备,才能承受升值引起的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二是国民经济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人民币升值会对相关产业的出口及进口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事先调整到位。三是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人民币升值而形成的农产品进口价格优势对农业及农民收入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问题的影响较大,就更应重视这一问题。四是我国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提高。目前存在较大呆、坏帐风险的银行体系只有进行改革,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抵御汇率风险。五是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样才能在人民币升值、贸易出口受阻、外商直接投资减少时,降低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鹏,张丽芬。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评价及绩效评价[J].时代经贸,2006
[2] 毛瑞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资金运作和经济发展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严行方。人民币升值会造成那些影响[J].人民币可以说不,2010
金融六班学号20098203彭继侠
第二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实现了“保八”的经济目标。经过多方努力中国经济似乎触底反弹,增长率逐季回升,重回良好增长态势。但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物价开始呈现普遍上涨的态势,引起社会普遍担忧。
Abstract: the 2008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to China's economy has brought serious influ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ct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implemented 4 trillion yuan economic stimulus pla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eight goals.After many effort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eem to touch bottom bounce back to last season, by good trend.But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09, domestic prices began to ris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ocial common concerns.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次贷危机、投资需求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地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其中,次级抵押贷款通俗的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向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或组织提供的贷款。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失误,直接原因则是利率的上涨和住房市场的持续升温。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很多用户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新房,此时政府却出台了“零首付”的住房政策,购房热随之在美国兴起。于是贷款的人多了,利率也上升了。很多金融机构考虑到用户虽然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还贷,但由于房价一直高涨,即使贷款人将来还不起贷款还可以用房屋作抵押,拍卖或出售后仍然可以收回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发现即使只归还高涨的利率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决定放弃住房。而金融机构也发现把房屋出售后,得到的资金不仅无法弥补当时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本金也难以收回,这样银行在贷款上就会出现亏损。如果出现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银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于是出现像雷曼兄弟这样的金融机构破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世界金融体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家金融机构往往与其他金融组织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因此如果
没有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金融机构,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的。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于与虚拟商品交易相关的金融范畴,其结果是信用体系趋于崩溃,原本急剧扩张的信贷陡然绷紧,实体经济被动遭受严重冲击。可以预料,目前全球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在商业银行方面,银行由于受困于坏帐损失提高和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资本金遭受严重损失,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同时,出于对违约风险的担忧,银行势必收紧信贷规模并提高贷款标准;在金融市场方面,在多家金融企业破产倒闭之后,出于对借款人违约的担忧,市场信用价差迅速扩大,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规模出现萎缩,目前这种影响已在许多国家开始显现。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经济增速显著放缓。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1-3季度累计增长9.9%),低于市场预期的9.7%,比第二季度显著放缓1.1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出口与房地产两架引擎同时放缓。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大幅降至13%(2季度15.9%),其中7-8月部分受到奥运因素的影响,但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依然下滑至仅有11.4%,且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仅有6.3%,显示经济放缓态势在奥运因素消失后延续。
1.对我国国内金融的冲击
由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为了回救母公司而抛出持有的A股、H股,外汇储备可能缩水等。我国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走低;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
2.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降还将降低资源出口国的进口需求);第二,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1-9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170亿美元,增长2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4%,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562亿美元,增长22.3%;机械及设备出口2009亿美元,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0.6%。同期,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70.8亿美元,增长1.8%,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98.6亿美元,增长21.3%,加快7.1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20.8亿美元,增长15.1%,回落1.7个百分点;家具出口193.5亿美元,增长23.3%,回落3.5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6%,回落8.4个百分点 2008年8月以来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创高,但是对美出口的增速减缓。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5.5%,而这一数据1-8月为16.7%,1-9月为15.8%,可见增速明显回落。
10月份,我国对美出口为210亿美元,低于9月份的213.9亿美元。商务部政研室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在未来拿到的订单很可能不断缩水。
3.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
比外部需求疲软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国内的投资周期进入了下行阶段。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迅速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回调。产能的过剩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跌了一半,几个月前钢价还在上涨,而现在主要的钢厂都纷纷削价,库存积压,订单减少,下降速度之快超出预料。上市公司三季度的盈利也迅速恶化,像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几个行业,全年亏损已成定局。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直接来自于企业亏损。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全国主要行业亏损度均有所上升,除食品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提高。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亏损度同比增长为460.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来,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占工业增加值70%的重化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几乎所有耗电量高的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均以大于整体工业放缓的速度下滑,造成电力消费极大下降,电力企业亏损扩大。
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投资需求相应萎缩。2008年1-9 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15.7%,较上年放缓5.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农业投资明显快于工业和服务业,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
4.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由资金较少;开发贷款项目虽然有银行的支持,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如项目销售转投入部分一般占总投资的16%左右。在市场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按时回笼资金,资金链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总量虽然仍以较大规模增长,但具体数量和环比增幅逐步放缓,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全面趋紧(见图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到位资金28082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回落27.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5562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回落21.5个百分点,银根紧缩政策效应开始显现。2008年1-8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比上半年的33.5%显著下滑,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已降至18.9%,为近3年以来最低,体现了我国房市低迷的现状。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已呈现下降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3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9%,增幅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66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增幅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878亿元,同比下降15.0%,增幅同比下降65.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为13617亿元,同比下降15.5%,增幅同比下降71.4个百分点,市场销售放缓迹象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反转,极有可能出现较为集中的大规模境外资金抽逃,而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资金流出,都可能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形成难以度量的冲击。
5.通胀压力增大。
2008年,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物价形势比较严峻,存在着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通胀压力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采取了持续降低利润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导致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调整;另一方面使得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在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料、动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CPI和PPI上涨。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对策建议
1.立足扩大内需,着力提高需求增长的质量,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我们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需求上。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回落,贸易顺差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已经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为了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提高需求增长质量,充分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好消费的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
2.制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传统出口企业提高竞争力
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国内退税政策调整、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当前,必须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的重点:一是在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二是进一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规避贸易保护主义,扩大自主出口品牌企业信贷授权额度,为自主出口品牌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三是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包括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给予减免税扶持,促进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企业尽快转型升级。四是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扶持信息、软件等服务产业发展
3.加快外贸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激烈竞争中,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确保不失去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从目前来看,我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确保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4.做好金融监控工作,严密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资本市场的逐步传导,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剧烈动荡。在此背景下,全球资金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大量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必须
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既要严控外部资金的异常流入,又要防止其获利后大规模集中抽逃,不断加强关于国际游资的监控体系,加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打击力度,切实做好金融监控工作,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稳健运行。
5.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6.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是抵御经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要以加快承包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体,以改善农业服务体系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为支撑,形成规模化、特色化、高附加值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中,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领域取得突破并形成规模。要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延伸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个环节;依托专业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依托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7.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在信贷政策方面,央行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就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必须大幅增加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中小企业的困难,稳定扩大出口,必须适时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应对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 林启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1).[2] 黄利明:五次金融危机比较与对策[N].经济观察报,2008-10-27.[3] 胡郑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2008(5).[6] 戚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EB/OL].[7] 王兵:胡炳元.有效金融监管[EB/OL],2006-05-09.[8] 刘国升:中国当前经济与金融形势分析[J].时代经贸,2008(S8).[4] 王延春:出口企业的寒冬来了[N].经济观察报,2008-11-03(11).[5] 冯科: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应对策略[N].南方都市报,2008-11-02(A02).
第三篇: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
作者:万 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在分析盯住汇率制度的特点其利弊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汇率制度;盯住汇率制;选择
[中图分类号]P830.7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推荐)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同时以国家间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关系发展都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国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掌握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基础上,了解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面临的新课题,分析目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现阶段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成果的不断取得, 我们也应时刻关注、思考和处理好经济安全问题, 将其着眼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大背景下, 预防改革开放中的经济风险, 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来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亟待编织经济安全的“防护网”。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利益改革开放1993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国会作证时第一次提出国家经济安全这一名词,以往理论界在谈到涉及经济与安全的问题时只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名词的出现说明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关系”变为一国发展稳定中一个战略性概念,“一个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研究的基础,也成为研究的目的。同时事实也证明,在冷战结束后的这15年来,国家经济安全已经越来越超过国家政治、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利益实现最重要保证之一。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中国人民经过辛勤的奋斗和艰苦的努力,终于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使一个占世界1/ 4 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了贫困,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 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伴生而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现, 其中,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成为一个重大和现实的课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到: 在新形式下既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又要使经济不出大的风险, 保证经济主权、国家安全不出大的问题。这显而易见地表明了改革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 也明确地指出不让经济安全出大的问题以致干扰改革开放大局,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所以,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系, 并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长期性和复杂性, 使经济安全稳步、健康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一、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利益得失
当前,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际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并购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转移更加便利,规模不断扩大;国家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协调程度得到加强;“知识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种趋势为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蕴含着很多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
学界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共识就是要加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经济全球化对各国都是机会,但各国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要正确看待全球化趋势。比如,中美两国可以说都得益于全球化,对比两国可以发现,美国作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极其善于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这体现在:第一,制度法律
层面上。1983年《美国国际投资政策》中设立前提,外资不得损害本国的经济安全;《保护美国产品法》要求对美国境外生产的增值50%以上产品的在境内销售要进行限制;《埃克森—佛罗里奥条款》(即721条款)要求有关部门协助美国总统对外国投资者收购美国公司或业务进行政治审查,以确认有关交易是否“威胁或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第二,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查外资并购美国企业的行为,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由此可见美国在获益同时,一方面利用法律法规等制度上的安排对贸易金融投资进行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机构机制对于涉外经济进行管理,巧妙地保护着自身国家经济安全。而我国在这方面则相对落后,以外资并购为例, 2003 年4月开始施行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在19至22条对外资并购活动的垄断问题进行了初步规范。但《规定》属于行政性法规,法律层次低且存在较多缺陷,规定也不尽详细,因此该法规实施以来,尚无针对任何案例启动过相关审查机制。总之,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肯定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做好定位,搞清弱点,分析我们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构成,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保护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好国家经济安全。
(2)正确看待全球化条件下外资收购和并购以及贸易顺差。当前外资收并购活动已是一种趋势,可以说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鉴于外国投资者(包括具有外国政府背景的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各种资产和某些战略性产业进行并购整合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应对措施上我们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制度层面的法律完善,行政层面的政府关注,经济层面的企业发展应当共同努力,寻求开放经济与国家经济安全间的有效平衡。同时也要加强研究,利用我国外贸顺差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的特点,既看到我们在贸易依赖上的缺陷,又要在战略上利用这种缺陷,变害为利,在国家经济安全上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
(3)正确看待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在体系内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规模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素质,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国际经济协调,促进本国利益的实现。既要从中受益,又要承担责任;既要有话语权,又要有接受度,以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国际体系和制度,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进行改造和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增强, 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一体化的洪流中。如今, 各国间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意识日益强化, 双赢和多赢思想被广泛接受, 彼此都开始顺应全球化的要求, 开始了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在此情况下, 中国经济已不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里, 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地去发展自己的经济, 所以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应将国家的经济安全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安全不是单方面的经济安全, 更不是以损害别国整体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安全, 而是体现了地区视野和全球视野的共同经济安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几代领导人都立足国情, 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 将经济发展视为国家的最高利益, 突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地位, 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把经济安全提高到了关系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地位。为此, 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一语道破了经
济发展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安全问题, 揭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国家安全的基础作用。
国际上一直有一个普遍认识, 那就是国家的贫弱是最大的不安全。因此, 一个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能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显得尤为重要, 它主要由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国家对本国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力和抵御内外威胁的能力等构成。对此, 我国领导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们视经济安全为国家安全的“ 物质基础”, 认为科技领先、国力强盛才是国家安全最可靠的基础。确实, 只有经济实力增强了, 才能为逐步形成的经济安全机制、强化保障手段提供物质可能性。反过来, 只有经济安全机制功能正常发挥, 才能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创造更好的条件。
各个国家的利益存在差别, 而利益的特殊性必然要求确定实现这些利益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围绕着运转的国家利益, 而国与国之间的各自的国家利益又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比如说能源问题中的石油问题,OPEC 成员国家希望国际石油价格比较高以使其石油利润最大化, 于是他们会尽量控制出油量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而用油国, 就目前来看最大的用油国仍不外乎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 他们自然会动用浑身解数阻止OPEC 成员国控制出油量从而控制国际石油价格, 以便利用OPEC 的廉价石油“ 润滑”自己庞大的经济。于是双方就有摩擦和对抗。如果OPEC 成员国如愿了, 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就会受损, 经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而事实上是发达国家得逞了, OPEC 成员国的经济安全状况堪忧。
在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 特别是银行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 使保障经济安全成为现实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 为了生存的安全, 单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科技的国防工业是不够的, 还需要具备许多的社会经济条件, 比如发达的日用品和服务部门, 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和改革具有可靠的社会基础, 同整个经济实力保持平衡的、足够的国防实力,国家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等等。苏联解体就有这个原因。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东南亚金融风暴。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对策
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许多国家都在设法通过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来适应这一潮流, 寻找最佳的利益结合点, 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我国除了顺应历史潮流,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外, 别无他法。可见, 我国的经济安全也必须以此大环境为背景, 在这样一个变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地实现, 因此它要求我们持更开放的国家安全观, 追求更全面融入国际经济、更多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必定包含着社会稳定的内容, 即维护经济稳定、防止和解决社会经济冲突的能力。实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社会这一大系统进行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改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经济的不稳定局面和因素在所难免, 表现在经济安全问题上就更加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比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等都可能引发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危及经济整体安全, 并进一步阻挠改革开放的顺行实施。所以, 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 身处这样一
个复杂的环境, 必须对自身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 理智地挑战改革开放步骤和力度, 清醒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 应对日益凸现的经济、技术、政治甚至军事方面的对抗,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实惠, 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 为他们创造最安全、稳定、适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安全环境。所以, 改革开放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促进经济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出努力。
建立健全国家经济调控体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尤其是失业问题显性化、看病难且贵、新贵阶层的出现等等, 需要政府从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等方面入手, 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经济社会安全网以提升我国经济安全。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国企进行分类改组和战略重组等等, 不仅要彻底解决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让国企具备一种“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 永葆青春”的活力。要强化我国的金融管理, 严格控制银行的“ 呆账”“、坏账”, 减少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 减低金融风险, 确保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在收入分配领域, 一定要尊重“ 诚实经营、合法劳动”的各种所得,要“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要体现效率, 也要兼顾公平, 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针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劳动就业形势, 必须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粮食供给保障体系, 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这也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鉴于部分战略物资的短缺, 还必须建立起包括石油、天然气、铀、铝、铜、铂、镍、硼、石棉、金刚石、耐火黏土等在内的资源安全网。严格和完善税收体系, 把财政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 对外经济部门作好外引内联,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安全水平。
加强制度层面建设和预警机制建设,从战略上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具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自动机制,良好的体系与制度安排正是这种自动机制的体现。当前我国要努力减少对外贸易对经济拉动的比重,以扩大内需为目标兼以适度投资为手段,逐步实现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的合理比例,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这就要求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健全如社会保障体系、危机管理体系、政府信息透明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制度,使经济安全的风险分散到社会各方面,既降低整体经济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又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使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在竞争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这是当前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面临的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要加强对国家经济安全潜在威胁的研究,同时国家安全战略也要重视预警机制建设,以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作为采取对策和措施的依据。如何判定一国经济运行及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属于安全、不安全还是危机状态,如何评定出现某种扰动经济运行的不安全因素时一国抵御可能出现风险的能力大小,这都是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所要反映的问题。因此对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对象、监测方法以及风险抵御能力标准的研究也亟待加强。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互动,同时以国家间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关系发展都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着眼点。
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国家整体或某一行业重大经济利益未受到威胁或损害,社会经济生活健康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状态。在国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防卫力和竞争力, 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直存在着的, 只是在国际竞争尚以军事较量为主, 国家开放程度低下, 国家生产力水平欠发达等背景下,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而今,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倍加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经济安全》2005 年版
【2】余斌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3】谈世中、王耀媛、江时学等编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2002 年版
【4】高尚全《关于改革要有新突破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5】张幼文《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与机遇》《世界经济研究》2002 年增刊
【6】易金务《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答问》《人民日报》2004 年
【7】金钿主编《国家安全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年版
【8】刘中伟《国家经济安全现状及研究新思路》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
【9】姜国杰《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体制改革,2002
【10】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三联书店2002 年版
第五篇: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应对世界经济对我国影响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和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使经济危机阴影笼罩着各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把握经济运行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对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经济增速过慢,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保增长是重点也是难点。尽管形势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就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加主动性和紧迫感,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使我国面临外需不振、出口下滑局面,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面对外需萎缩的新变化,要充分释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必须把进一步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
本途径,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切实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国民储蓄率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资金供给较充裕,宏观政策调整空间较大。只要坚定信心,措施得当,扩大内需大有作为。扩大内需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并与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加大财政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产能,形成新优势,提高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我们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冲击,必须把深化配套改革作为保持经济平
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充分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科学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为此,要按照积极财政政策要求,加大财政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支持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适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较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增加与改善民生相关的公共品供给,运用财政补贴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增强群众消费信心与合理预期,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平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特别是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密切关注币值的稳定、资产价格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从而进行政策的相应调整;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以及教育、医疗和文化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起真正体现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扩大对外开放,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结合起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国际分工调整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