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作业
《摩登时代》观后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篇:马哲作业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自从被搬上银幕,他的形象更为我所感知。我几乎被他折服:一句“儿子打老子”,竟消除他那么多烦恼,给他带来那么多的满足,不过有时我也为他惋惜。他不曾革命,却成了“替罪羊”被嚓的一下砍掉了头。以后不久,他便在我心中渐渐销声匿迹。
不知什么原因,很久以后,我突然又想起了阿Q。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几岁,也长了些见识,他在我心目中已不止是个滑稽小丑,他那句口头禅再也不令我一味地觉得好笑,对他于的死,我也不光去诅骂那“满头剃得精光”手握生死牌的“老头子”了。只感觉说不出的悲哀与沉重。
一方面,《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创作中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因为地位低受到别人的剥削和愚弄,最后还是被迫害而死。
阿Q是旧中国末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个末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称作为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一个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的小D。他常为生计发愁,而且关心婚姻和妇女的问题,他还要“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
野蛮的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深的愚弄更使他愚昧麻木地革命了。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在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愿受这种欺负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但是他在土谷祠里的革命思想却是这样:“„„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不宜当秀才,有假洋鬼子„„王胡„„也不要了。直走进打开箱子来:元宝、洋装、洋纱衫„„”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的表现。
阿Q这个形象人物,刻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国民,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物质上的绝望,精神上的弥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阿Q精神。
另一方面,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
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传》体现出以下观念: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丽人似的玩物,要
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藐视,一面是追求,连辱没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贱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穷联想并呈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素来如斯,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但凡分歧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按部就班,反对变更,排斥异己。凡有变更的,他都要加以排挤。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天然也是异端,因此成为他最讨厌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足;对革命他一贯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髓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化礼貌,艰难朴实,节约节俭,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挥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切实是有弊无利。
二、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猫和老鼠,是他对革命的懂得,也是他憧憬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利、女人、金钱)的寻求反映了农夫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公道请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幻想。因而,我们能够想见:即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引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中心从新树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夫起义的成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力弱点批判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情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本人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凸起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示出空前的脆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眼前,阿Q固然不甚信服,并试图取得成功,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正人动口不着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进程中的心理抚慰,猫和老鼠。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立场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述了神色麻痹不觉悟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局面时,“一堆人”“极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愿》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非常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自得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怅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很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巨大的作品,老是超出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咱们民族公民性的自我批评,是对人道弱点的大裸露,是事实生涯中人们自我审阅的一面明镜。
阿Q,我倒要感谢你,因为你终归给了我些知识。在你身上,我仿佛第二次领略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我还从没见过一个和你一样的人。然而,你又多么具有普遍意义呀!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众,看到了那时的中华民族,甚至现在,我也能在周围的人中找到你的身影。他们在改革之初,禁不住惴惴的,以为改革要改掉“大锅饭”,就是与他们作对;可一旦听说可以多拿两个钱,就不免欣欣然向往起来;但是一调整物价,就又忿忿的诅咒起“革命”来。每每见到这样的人,我不禁想到你,想到那个对革命先是深恶痛绝之,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的你。
由此看来,阿Q,你没有死去,你还活着,别来无恙否?
第三篇:马哲作业
试验111 郭紫航(1102050105)
《摩登时代》观后感
这或许是卓别林最具“里程碑”性质的一部电影,不仅因为这是他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也不仅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么成功,而是它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甚至是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人公查理,像当时大部分的工人一样,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尽管他很尽力地工作,最后还是逃不掉失去工作的命运„„他发现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地方是监狱。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所以为了进监狱,或者说是为了生存,查理不惜主动替人顶罪。
而影片最突出表现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们却是机器的奴隶,而机器又都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调节机器运转的速度,不需考虑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承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又或者他们把工人也只不过当作廉价的“机器”来对待,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不会累,也不会有什么所谓“感受”。更可怕的是,工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资本家的监视之下,就连洗手间也不例外。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也同时引发了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甚至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他的表演或许夸张,但其实是当时千百万工人或失业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当今社会,资本主义依旧存在,其本质依旧没变。片中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例如我们都曾关注过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这的确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这或许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令我们发笑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深思考: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在资本主义之下还能兼顾到广大工人的基本利益和权利,甚至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马哲作业
寓言
102091020810广告二班 徐琳琳最初看《小王子》是因为帮我弟弟借书,结果他没看。闲来无事就翻了一遍。并没有很认真的去看。听说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的童话书,我现在算大人了吧!虽然又是我并不承认。
也许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看到很慢。本身这本书也不长。它是一名法国作家圣德克旭贝里(Alex Fan)写的一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书本开始有段小诗我很喜欢,就把它记在了随笔本上。“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
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大人总是需要解释的。在这里请允许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写。也许我应该承担起“大人”这个身份,但是这个但子太沉重了。我想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令人尴尬的是我已经不是那时单纯的小孩了,没有烦恼,很有想象。当然我这儿指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像小王子那样的丝毫不像是迷失在旷无人烟的沙漠的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小王子已经不纯粹是一个六七岁的孩童了,他很孤独,懂得忧伤,了解寂寞,分享幸福,追友谊求。它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如同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它的密度一样。坚强的灵魂自然有他的理由就像小王子,最后他让他的朋友小蛇咬他,于是他离开了地球。我猜这是他最后的选择,舍弃沉重的躯壳,让灵魂回家,回到行李归属的地方----小小的却很温暖很安全,那里有他的朋友爱人,让他牵挂的地方。
话题貌似跳开了,那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大人们。大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评论我们孩子的突发奇想,总喜欢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左右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不能说大人是错的小孩是对的,但大人和小孩也是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交流沟通的。为什么会有代沟。仅仅是因为阅历和年龄吗?当然不是。只是大人小看了我们,而我们也高看了他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为什么我们与动物不同,应为我们有语言。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语言去交流沟通。而不是站在土地上只是为了谈生意,或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行小王子在旅行时遇到的爱慕虚荣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富裕的,服饰是不是最华丽的······人有时在无知中变得愚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即使不愿意接受也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一直都不是由孩子主导。也许是从人类出现,部落兴起,家庭形成就开始有他的领导者,渐渐的也开始丧失了完全的自由。思想与肉体。至于“自由”这个概念对我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他,他便有一番他的哲理。这这个话题就此止住。
大人们喜欢数字,具体的,有对比,参照物的东西。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新交的一个朋友时,他们从来不会向你提问一些实质的问题。打比方说,“我看见一幢玫瑰色砖盖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房子有多么好。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会惊叫道“多漂亮的房子啊!”这是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
种价值观。形而上学,这也是一种想当有意思的知识。又或许你向别人说起小王子,说他是一个住在和他身体差不多大的星球上远没有说他来自小行星B612来得有说服力。如果像王子是存在的,在这里它存在的证据是:他很漂亮,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笑着想要一头小羊。这就证明了它的存在,并不一定要指出在哪颗已经被发现命名的星球上。这也许就是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区别吧。书中说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在乎那些编号的。当我们长大了,渐渐的忘记了联想,不屑于幻想,认为那是幼稚的。我们只相信科学,相信数据。那样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其实那也只是与无知在一线之隔。
这本书中的小王子是孤独寂寞的。就如同成长,把寂寞留给大地,如同樱花簌簌飘落又是一个夏天。白天旁逸斜出的茉莉花香都停止了她的眉笔,影子缠上墙,上演着凄美的舞台剧。我并不适合舞文弄墨,这句话也是我摘记本上的。这句话很诗意也很寂寞。我们学校今年夏天应该不会太寂寥。因为绿色在翻动,我我们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在成长寂寞又迷惘的路上,我们孩子大多丢失了幻想和理想。这里我想起了巴金《随想录》里的一段话:“但理想从未在我眼前隐去,尽管有时它离我很远,有时 它又似乎近在眼前,要抓住它却又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面前的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他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有时我们似乎懂很多道理,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它似乎不曾来过。而大人们呢!他们总把道理挂在嘴边,摆在我们面前。束缚我们的身,捆绑我们的心。搭理不应该是用来束缚我们的。他是约束我们的行为,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就是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叫《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就在母亲节这一天。很感人。其中最主要提到了一本书《弟子规》当即我就把它下下来了。这本书加我们怎么做“人”。我个人认为这书应该在我们就要成为大人之前看。那几时才算长大成人呢?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也许是当我们生日不再只想要蛋糕。只想到自己;也许我们开始学会低头;也许我们懂得自己要有方向······
《小王子》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一个酒鬼,他说喝酒是为了忘却,忘却羞愧,羞愧喝酒。如此恶性循环。比照现实,此类数不胜数。还有一名实业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严肃的人。他有哦一个有趣的理论,关于统治与占有。在他看来,只要他将准确的星星的数字写在一张纸上,存在银行里那这些就全部归他占有。很荒诞,不是吗?我们都知道他是错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一样的思维逻辑。这里可以谈谈欲望。这个我还不是很明晰。以后再看《小王子》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小王子》应该是一本和《孙子兵法》《老子》等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里面有一只狐狸很聪明。他提到了---建立关系。我们现在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人类在改造自然,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大人们以为在统治自然,人类可以改变一切。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都不会灭亡。当我们随手扔个垃圾不也是“建立联系”吗?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狐狸。是她让小王子懂得当一个东西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时,那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他小小星球上的那朵骄傲的玫瑰。小王子珍惜她,爱护她,是她如亲人,朋友。那一大片玫瑰之于他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过客。生活中我没有太多的东西想要珍惜,最终却将它放弃了。因为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视它。我们对它并没有益处。换言之,它没有被我加之特殊的意义,对我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换个人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狐狸说他有一个秘密:用心才能看得清,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就像这花对小王子的意义一样。他抬头仰望星空时,他能知道花在对他微笑。人呐!不需要具体知道哪颗星,只要知道我在其中一颗,我笑了,那么所有星星都在微笑。
以上是我所读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与生命的寓言。
第五篇:马哲第二次大作业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
认识:
新世纪新阶段,要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就要更加清醒、更加深入地认识宗教问题的“三性”——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要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常常容易犯的“短视症”。宗教既然将长期存在,我们就要正视它、引导它,按宗教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办事,促使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朝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方向前进。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支持他们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增进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他们反对和抵制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与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使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
要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即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正确对待宗教的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广大信教群众是构成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基本群众。真正深刻理解了“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就必然会真心实意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广大信教群众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的必然要求。
要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即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要善于从“交织”中条分缕析,从特殊中理出一般,从“复杂”中找准症结,把握其趋向和规律,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保持我国宗教领域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宗教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然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我们指导和支持宗教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要求我们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
处理:
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需要得到宗教界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因此,要指导和支持我国各宗教团体自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帮助和支持他们结合各自宗教的特点加强自身建设。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分裂活动,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来者居心叵测,我们有的同志却掉以轻心、被动应付,有些方法还不对路、不管用。因此,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善于按照宗教自身的规律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善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抵御渗透。要把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宗教界的正常对外交往区别开来,鼓励和支持我国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
宣传,要通过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这就使以处理好“宗教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现阶段,就具体化、深化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总的资料——涛哥的讲话
胡锦涛同志最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揭示了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这一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讲话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政治与社会领域中五大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也进一步夯实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紧密结合实际,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以及海内外同胞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大关系,对于我们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事关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
讲话不仅首次提出了五大关系的重要理论,而且包含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的若干政策思想和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又在社会政治方面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胡锦涛同志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大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视野,引出了若干新的思考。
二、讲话把“宗教关系”列为五大关系之一,强调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对宗教问题认识的深化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需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我国大部分群众不信仰宗教,少部分群众信仰宗教,这是我国人民群众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实际状况。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必须看到,“少部分信仰宗教的群众”,其实也是为数甚多的基本群众,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吸引力,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要客观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角度,以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为前提,改变过去有的同志只习惯于从消极方面着眼、过分强调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差异的思维定势,多从正面把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致力于促进建立和谐关系;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体化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将之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善于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凝聚、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信教群众往往构成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一方面,我国各宗教,都有着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价值理念与内在诉求,应该鼓励其深入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国际上来讲,冷战结束以来,宗教问题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持续上升,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都在争夺宗教的旗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宗教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国内来讲,由于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宗教的影响也在增强,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不断加剧,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更加突出。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关系”,关键看能否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规范,使宗教成为社会的和谐因素,使信教群众成为建设国家的积极力量,使宗教界通过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坚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成为自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有效屏障。要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就必须善于化解宗教方面的矛盾。宗教方面的矛盾往往呈现“积累→突发→扩展→变异→沉淀→再积累”这样一个循环链条。化解宗教方面的矛盾,妥善的做法应当是:当矛盾积累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矛盾突发时,防止其扩散,尽量减小影响;当矛盾扩散时,防止其变异,防止其由人民内部矛盾转变为敌我矛盾,由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当矛盾处理完后,还要防止其沉淀下来,再度积累为诱发新矛盾的因素。
三、讲话把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与落实宗教事务条例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两个关键,体现了党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上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无神论),与一切唯心论(包括有神论)相对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如何对待宗教,宗教又如何适应这样
一个全新的社会;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工作,争取和团结信教群众;如何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渗透、颠覆和破坏,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也有过深刻的教训。
邓小平同志说,“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言简意赅。讲“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待宗教问题要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不能简单化。但我们如何在充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又防止“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防止“宗教方面搞狂热”?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1991年中央第一次提出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宗教工作的“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且明确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这个难题,在我国的宗教政策理论和法制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在宗教政策理论上的重大建树,就是在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经过进一步提炼、完善和发展,在“三句话”及其有关阐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形成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四句话”,并将之确定为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在制定、实施宗教方面的两个单项法规和若干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在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宗教事务条例的重要意义,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
把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与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相提并重,说明我们党对宗教问题既重视政策指导,又重视依法管理。中央十分重视并推动宗教事务条例的出台,把“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我们党依法执政和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从而使我们党在管理宗教事务方面从以往较多以政策调整为主,全面过渡到以政策调整和依法管理并行并重。做好宗教工作,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服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要靠认识的清醒、理论的成熟、政策的正确、法制的完备和工作的落实。要始终把握基点,打牢基础,脚踏实地,心中有数。无论问题怎样错综复杂,工作怎样千头万绪,情况怎样千变万化,都要认真钻研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打牢坚持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理论功底;都要深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讲话在透彻分析宗教问题“三性”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贯彻“四句话”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体现了党在宗教理论政策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要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就要更加清醒、更加深入地认识宗教问题的“三性”——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要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常常容易犯的“短视症”。宗教既然将长期存在,我们就要正视它、引导它,按宗教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办事,促使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朝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方向前进。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支持他们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增进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他们反对和抵制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与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使信教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
要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即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正确对待宗教的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广大信教群众是构成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基本群众。真正深刻理解了“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就必然会真心实意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广大信教群众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的必然要求。
要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即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要善于从“交织”中条分缕析,从特殊中理出一般,从“复杂”中找准症结,把握其趋向和规律,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保持我国宗教领域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宗教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然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我们指导和支持宗教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要求我们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
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需要得到宗教界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因此,要指导和支持我国各宗教团体自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帮助和支持他们结合各自宗教的特点加强自身建设。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分裂活动,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来者居心叵测,我们有的同志却掉以轻心、被动应付,有些方法还不对路、不管用。因此,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善于按照宗教自身的规律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善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抵御渗透。要把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宗教界的正常对外交往区别开来,鼓励和支持我国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宣传,使我国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继承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智慧,继续强调认识宗教问题的“三性”和宗教工作“四句话”的基本方针,而且强调要通过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这就使以处理好“宗教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现阶段,就具体化、深化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