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0:0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和问题

2009年3月17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10年来的医改进程有了新的方向,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导致许多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目前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真实的写照。

2.导致医疗卫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致使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二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积小;四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五是社会对医疗机构监管不足等等。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责无旁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着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所以,要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除此以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老百姓合理规范地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物;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等等方面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出路所在。

第二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第三、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瓦解,城镇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第四、药品生产与流通也走向了全面市场化,竞争以及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得药品质量下降。第五、突出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第六、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第七、卫生部门监管不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二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社会福利性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是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发展卫生事业不仅要依靠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团结奋斗,更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讲大局,顾整体,绝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影响卫生改革发展全局,既要注意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更要注重人民群众利益,既要调动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要通过提供

良好服务,体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自身价值,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者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兼顾各类人才培养。既要努力建设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尖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又要注重建设面向基层服务、掌握适宜医药卫生技术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造力发挥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健康是民生之本。要将让广大人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保障、卫生监督体系,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责,全力推进扩大免疫规划,全面落实降消项目任务,力争将全国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我们工作长期的工作

重点。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当前城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不断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通过医疗改革,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道路。保障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篇: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改革成果

本阶段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时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进行恢复性质的建设工作,1980年之后当建设全面展开使更多的弊端显露出来,重点开始向改革转移,其中主要的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

第二阶段 1985~1992年

背景原因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加强经济管理到经济体制、科技、教育、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这为1985年中国医改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具体措施

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标志医改启动的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62号文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

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文件提出五点: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其中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卫生产业”。这个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卫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这一方案确定了卫生部的基本职能,要求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1989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1991年,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这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阶段卫生政策的高度总结。改革成果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伴随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但是总的来说虽然涉及体制问题,但是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阶段 1992~2000年

背景原因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指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卫生医疗领域,继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医疗卫生体制。具体措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这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

针对医院注重效益而忽视公益性的倾向,卫生部门内部也展开了一系列争论。争论集中爆发于1993年5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从此以后,医改领域内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逐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被社会各界所讨论。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这些指导思想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基调和依据。

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1993年9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意识。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179号令),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将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改革成果

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解决。

第四阶段 2000~2005年

背景原因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演进,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总的卫生费用的比重却在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卫生政策失当,在2000年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开始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的国有医院。此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看病问题突出。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具体措施

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总体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在这些配套文件出台后,国家和地方才有了一些改革举措。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共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1年无锡市政府批转《关于市属医院实行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托管制的构想;2002年年初《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单位投融资改革方案》出台,这也是产权化改革的探索;有关部门在地方进行“医药分开”的试点,按照“医药分家”的模式将药房从医院中剥离,但未获得重大进展。改革成果

本阶段其实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暴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本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重视,医院产权改革是本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从中央文件的印发到地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纯熟。

第五阶段 2005年至今

背景原因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早就存在,但是这一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卫生部内部关于市场化的争论一直都存在,但是从2005年我们开始深入反思的同时,这种争论开始公开化。其中标志性事件是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年医改的总结反思,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种结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争论基础之上,而正是因为这份报告让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具体措施

2005年,产权改革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月国资管理公司开始托管民营医院改革新模式在上海产生,但是产权改革并不是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本阶段除了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关注,还注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管理。2005年被确定为医院管理年,此活动对于促进医院端正办院方向,牢记服务宗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卫生部发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细化了医院的评价指标。2006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要在全国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07年4月卫生部等七部委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意见》,《意见》为推进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解决医疗机构执业环境面临的问题作出了贡献。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2009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就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成为人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意见》明确指出,过去商业化的医改方向导致公众个体的卫生支出大幅增长,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向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意见》中不少亮点也让民众看到实惠。例如首次实现医保全覆盖,国家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除此以外,还有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健康档案等。新医改方案11大亮点 亮点1 医疗救助覆盖困难家庭

《意见》提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覆盖所有困难家庭,对其参保及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起共同组成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困难人群。

亮点2 学生农民三年内享医保

医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有一个大提升,医保将覆盖中国90%人口。也就是说,除了城镇职工外,农民、在异地打工的农民工、学生、下岗工人等现没享受到医保的人员将在3年内享受医保。

《意见》还提到,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医保报销比例将加大。亮点3 部分医疗服务政府埋单 公共医疗服务有望政府埋单,一些通过故意开高价药等“非正常方式”获取的创收,导致百姓“看病贵”的行为有望杜绝。

《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届时,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和某些基本医疗服务,都由政府全额或部分埋单,减轻公立医院负担。

亮点4 老百姓有望用上低价药

《意见》里提到了大家都很关注的药价问题,以及用药报销的问题,这两大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和扩大医保受惠人群比例来实现。比如,在原有的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再增加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另外,普通型儿童白血病药物、主要的抗肿瘤药也纳入到了基本目录。亮点5 疾控倾斜妇幼慢性病患

《意见》指出,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可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另外,《意见》提到的受惠人群不仅只有婴幼儿,国家将免费给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等服务。

亮点6 大医院人挤人有望缓解

《意见》推行“双向转诊”,大医院对挂钩的社区中心输送、预约的患者都开通了“绿色通道”,以缓解群众耗费大量时间看病挂号的不满。另外,住院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等待床位的时间将有望缩短。亮点7 医师多点执业首次探索

《意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举措,旨在让专家教授“流动”起来,不再只供职于大医院。他们可以去帮扶社区,或到别的医院挂职,免得患者为某个著名的专家东奔西跑。亮点8 基层医院都有全科医生 不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每次发烧都不放心到小诊所看病,就因为不少地方的社区医疗机构缺少“全科医生”。

《意见》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而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是重点加强对象。届时,更多优秀的医生将被吸引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患者。

亮点9 医生分级收费体现价值

一个医生从主治医生晋升到主任、专家,甚至更高层,他的每一步医术提升都来之不易。《意见》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这种做法可实现医生的价值,提高积极性。

亮点10 以技养医取消药品加成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费偏低,为维持生存,医院和医生将手伸向了“药片”,导致药费居高不下。

《意见》明确,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弥补医生、公立医院收入上的缺失,最终从“以药养医”逐步转向“以技养医”。亮点11 政府加大投入为民减负

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等将是政府投入重点,为居民看病的医药费减负。

《意见》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改革成果

本阶段主要是从反思争论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让医改又上了新的台阶,尤其是2006年医改协调小组成立以后,各方积极分析准备,医改的具体方案也在一次次协调和调研中得到了细化。特别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都已取得的重要进展。

第四篇: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1工作安排,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7月25日至2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明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神木、府谷、靖边、绥德四县,实地察看县级医院、疾控中心、合作医疗办公室、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并听取了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和部分基层人大代表、乡村干部和就医患者的意见。8月10日,调研组又召开了由市级各医改成员单位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了市政府对全市医改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将医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多方筹资,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城乡居民大病救助体系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55.09万人,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3.7万人,参合率达到95.63%。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资金由06年起步时的50元,逐年增长到100元、150元,到今年的人均300元,大大高于全省人均230元的标准。由于保障资金的增加,群众就医报销覆盖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都得到提高,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三是积极探索具有榆林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从7月份开始,全市实行了统一筹资标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补偿方案、统一服务监管,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六统一”管理模式。这项制度的实施,既方便了广大农民在市内就医,又可以提高新农合的总体保障水平。

2、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及时进行动员、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在公立医院及各类医保定点药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国家药品目录内307种和省上增补的191种基本药物参加全省统一招标配送,进一步降低和统一基本药物价格和品种。全市244个乡镇卫生 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761个村卫生室开始实行药品采供“三统一”。截止6月底,全市基本药物累计采购金额达到6093.4万元。

3、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从07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三年时间对乡镇卫生院进行重点建设。到国债项目和08年、09年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启动,我市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了房屋建设和设备配套工作,12个县级医院的重点建设任务也基本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有3922个村卫生室达到了省上的验收标准。二是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2010年,全市培养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人才222人,卫生技术人员444人,乡村医生4138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40人。有7家中、省医院和我市的11所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从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长期合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县、乡两级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我市较好地实施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以来,全市农村孕产妇免费分娩补助项目救助孕产妇42601人,落实救助经费2878.28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97.6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1.20%,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61%。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正式启动。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也正式启动。截止7月底,全市城镇居民健康状况建档44万人,建档率达80%,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建档186万人,建档率63%,累计共为219344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检查。管理高血压患者110380人,糖尿病患者201650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3516人。

5、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今年,我市初步拟定了“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医药分开、有效整合”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确定在府谷、神木、靖边、绥德、米脂五县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主要在公立医院内部技术人员聘用、专业岗位管理等方面积极改革,并通过取消个人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的考核办法,寻求医院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降低医疗费用和加强监管的路径。目前各项试点工作在稳步推进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改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来看,我市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展快、标准高,比如神木的“全民免费医疗”,府谷的“基本医保与大病救助相结合”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新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更成为卫生部的试点。但医疗机构的改革进展缓慢,各级医院基本上还在维持过去的运行模式,造成医疗保险、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对医院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越来越难。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县由于医疗保障资金的提高,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落实难,新农合经办机构运转难,医疗机构建设投入难,药品零差价销售后对医疗机构补偿难的困局,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2、新农合市级统筹还需完善。我市新农合从7月1日起开始实行市级统筹,目的是体现公平,提高标准,扩大覆盖,但新制度实施的同时管理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市、县之间如何理顺管理关系,如何明确职责,县与县之间如何平衡,甚至一些县的筹资标准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如何在制度上积极探索还应该认真研究。从新制度推行一个多月的情况看,有住院人次增多、住院报销金额加大的趋势,有可能存在“轻病人”住院、“小病大养”导致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

3、药品“三统一”制度实施有偏差。药品“三统一”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能有效遏制分散的一对一采购药品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送药品不能满足老百姓用药需求,配送品种单一,部分配送药品价格远高于试点前的药品价格。二是配送药品与老百姓用药习惯有差距。三是药品配送企业配送不及时,不能按要求配送到位,且品种、规格不齐全。

4、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普遍存在医技人员数量不足。县、乡两级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更为突出,全市244所乡镇卫生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132名,仅有1430人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护士上岗证。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多数职称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县乡两级医院中高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三是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留不住人才、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满足不了农村群众看病需求。

5、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虽然已经确立试点并逐步启动,但进展缓慢。各县区对公立医院改革多存观望态度,试点单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与国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几点建议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破解医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扎实将医改工作推向深入

1、逐步探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是一项新工作,有许多运行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做好市级统筹后的管理工作,扎实抓好市、县之间的制度衔接,有效杜绝新旧制度过渡过程中的断档,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确保新农合资金不流失不浪费,确保参合农民得实惠。

2、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市政府应抓紧制定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人口、收入水平合理配臵医疗资源,科学设臵医疗机构。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医疗机构规模扩张,应重点在管理体制和运行、保障、监督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公立医院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3、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政府应科学核定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建立健全基层卫生队伍正常补充机制,制定基层卫生医技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医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本科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同时要制定全 科医生培养及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人才与功能配套。

4、继续完善药品采供“三统一”制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核实中标药品价格,形成较为科学的药品价格管理与控制机制,缩小药品价格虚高空间,真正把利益让给老百姓。要结合医疗机构用药实际,适当调整配送药品品种,扩大药品配送种类和范围,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要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配送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大对配送企业的约束和监督。

第五篇: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 6-7月,对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全方位考察。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认为,宿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其经验与教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及相关准备

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政府在财政压力极大背景下,寻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的过程。改革前管办不分、医卫不分、医防不分、医药不分,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医疗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公立医院机制僵化,乡镇卫生院生存艰难,三级卫生防保体系名存实亡。

医卫体制改革是宿迁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准备比较充分,主动创新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将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分开,并且明确了二者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政府与市场、不同层级政府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二、改革的思路、内容与过程

(一)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整体思路是“理顺体制、盘活存量、借助外力、引进竞争、加快发展”。

理顺体制,即明确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与卫生服务提供中的分工。市场办医疗,政府不再直接生产医疗服务,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和对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管;盘活存量,即将原有公立医院的存量资产置换,由单一的公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借助外力,即由封闭走向开放,吸引外部的人、财、物来增加当地医疗服务的供给;引进竞争,即给予各种类型的经济主体以平等的机会。

(二)改革的内容

改革目标在于重构以“四大分开”与“四大转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医疗卫生体制。

四大分开为“管办分开,医卫分开、医防分开、医药分开”。管办分开,指从办医主体上把办医者与管医者分开。政府不再直接开办医院,政府主要职责在于监管医院;医卫分开,指在将医疗与公共卫生属性分开的同时,将二者服务的生产分开。市场提供医疗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医防分开,指将医疗与防保两类不同性质的机构分开;医药分开,指从利益上把医和药两个行业分开。

四大转变指政府由补贴给供方向补贴给需方转变,定点医疗服务向自由选择转变,实物补贴向货币补贴转变,暗补向明补转变。

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的专业化分工,即医疗服务以市场提供为主,公共卫生以政府提供为主,政府对贫困者购买医疗服务提供资助。

(三)改革的过程

在沭阳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宿迁市进行了以下的制度创新。

首先,改革防保体制。政府将乡镇防保职能从卫生院中分离出来。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主要承担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卫生监管等公共卫生的职能,不从事一般医疗活动;乡镇医院由市场举办,从事基本的医疗服务。改革后,“一乡两院”的格局开始形成。防保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以市疾病控制中心为龙头,县疾控中心为骨干,乡镇防保所为基础,村级防保员为网底”的四级防保体系。其次,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宿迁市推行综合执法,将卫生系统内原属于医政、防疫、妇幼保健等部门的监督职能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执法主体。综合执法明确了监督分工,增强了监督力度。第三,改革医院体制。改革包括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两个层面。盘活存量指原有公立医院和卫生院的改制。扩大增量指放开医疗市场,鼓励民营医院发展。至2006年7月,宿迁市对全市乡镇以上135家医院中的134家进行了产权置换,单一公有制开始向混合所有制转变。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举措,为民营医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革的配套措施相对健全,改革后的监管有所加强。

第四,改革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政府对公立医院产权置换后的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置换资金首先用于缴纳职工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其余的作为卫生事业发展基金,用于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发展。政府开始建构以“五大中心”、“两项监督”、“一个体系”(5-2-1)为主要框架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五大中心”指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救护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市传染病防治中心、血液采供中心。“两项监督”指卫生监督和药品监督。“一个体系”指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在城镇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改革具有“整体性、彻底性,政府强力推动”等特征,做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改革在内部相对平稳,在外部争论极大,其医院改革中的产权置换被认为是“卖光式”改革。

三、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专题组基于对“看病难”、“看病贵”、医院可持续发展、政府公共卫生责任、政府监管能力与医卫秩序等五大问题的全面考察,总结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改革成效明显,阶段性成果比较显著

第一,“看病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有所提高。

第二,“看病贵”的问题有所改进,医疗服务价格有升有降,价格明显低于周边省区。竞争降低了原有医疗服务的价格,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技术的提升与供给的增加。第三,医院治理有所改善,医院、医生收入阳光化,“收红包”现象基本消失。公立医院垄断时期的许多顽疾得到很好解决。

第四,医院由垄断向不完全竞争转变,竞争经历了价格-服务-技术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人才竞争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五,新型公共卫生防保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政府与市场开始各司其职。

第六,政府对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监管理念开始转变,经济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监管方式开始初步形成。

第七,政府财政压力开始下降,公共卫生投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能开始正常发挥。

(二)改革的问题

改革六年来,从改革的结果来审视改革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以下不足:

第一,改革的技术保障不足。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公立医院职工观念转变的难度,同时未能对原有医卫人员提供充分的保障,因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第二,公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受让对象的选择欠妥,医院的经营受到影响。

第三,民营医院股权结构不合理,均股制影响到医院的长远发展。政策预期不稳定与资金约束加剧了医院经营中的短期行为。

第四,医疗服务结构欠合理,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依然存在。第五,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政府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第六,政府监管模式相对单一,监管独立性较差,监管能力制约了监管水平的提高。

四、综合评价

宿迁的改革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明确的借鉴意义: 第一,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财政压力状态下主动求变,地方政府特别是领导者应该具有敢试敢闯的精神。政府要鼓励制度创新,并要建立相应的改革风险承担机制。

第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该在全方位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单纯地进行医卫体制改革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充分的理论准备与成功的试点对于改革成效的保证尤其必要。

第三,医卫体制改革中,产权明晰、整体规划、依法推进和技术保证非常关键,这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第四,市场竞争增加了卫生资源的供给,技术与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医院治理机制的改善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基本保证,人才激励与约束是保证医院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五,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产品属性不同,政府在这两个领域的定位要准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要明确。构建保障公民健康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提供机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协作,也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完善的政府治理机制。

第六,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出现有助于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供给机制。医院的所有制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标准,这是政府进行监管的依据。对全国医疗卫生改革来讲,宿迁改革的意义有二:一是必须区分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其次要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并强化政府监管。

五、政策建议

(一)对宿迁下一步改革的建议

宿迁的医卫体制改革远远没有结束,下一步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防止体制复归,尽最大可能为医院经营创造稳定的预期。

其次,完善医院治理结构,促进医院良性发展。规范医院竞争秩序的同时要防止垄断的形成。第三,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卫生防保体系。同时,要完善低收费与价格监管相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第四,加快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的进程,提高医疗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五,政府要加强监管的独立性,监管的体制、方式、方法要现代化。第六,要加强医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水平。

最后,课题组认为,全方位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是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根本。

(二)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保障公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政府的责任在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提供机制。从宿迁的经验来看,政策的变革应该集中在以下点:

 区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产品属性,科学界定政府的角色;  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  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 建立医疗服务提供标准和评价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卫生事业的实质在于保障公民健康,抵制疾病风险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这需要从源头做起。疾病风险源包括公共源和个体源,前者主要指不卫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后者主要指携带病症的个人。

 抵制公共风险的制度安排

抵制公共风险,需要构建以改善公共生活环境,进行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绝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需要政府以举办公共事业的形式提供,在极少项目上基于严格的财务监督制度可以实行收费制度。

 抵制个体风险的制度安排

抵制个体风险,需要构建健康检验、疾病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要坚持“方便、可得”的原则,政府需要对供方和需方分别给予支持。

第一,对供方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服务能力来支持供方,从社区到城市中心建立多级医疗服务体系,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机制的多元化有利于动员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政府的责任在于建立医疗服务提供标准和准入、退出的监管机制,而不是举办对基本医疗全包的医院。政府可以开办标杆医院和惠民医院,也可以在各类医院中投资建设惠民病房。

第二,对需方的支持。面对收入状况不同的医疗服务消费个体,政府的责任在于构建需方支持体系。政府可以忽略具有高消费能力的高收入群体,强制具有稳定收入的工薪群体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并对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

宿迁市政府明确区分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不同属性,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宿迁的改革强化了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对政府在医疗服务领域的角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宿迁市面对“医药分不开”的无奈以及在“混合所有制医院”监管上的困难值得重视和深思。

下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新津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实践 新津县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探索城乡医药卫......

    山东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层

    山东基层医卫机构改革:规定中医药岗位比例 2011-07-08 15:29:032011-07-08 15:29:03 责任编辑:小雪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20 本报讯 7月6日,山东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汇报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改)情况汇报

    XX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努力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责任分解、绩效考核、驻乡督导等措施,严抓基本公......

    蓬安县人大常委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

    蓬安县人大常委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7月上、中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伦莉带领......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情况的汇报[★]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情况的汇报 灌云县卫生局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深化改革促发展 创新机制增活力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搞好医疗卫生工作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上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