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热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其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 喘脱的危象。在此基础上,专家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以及地区气候特点,分别对易感人群的预防、不同类型和不同病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其预防方案是在实施“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建议参考使用以提高人群对非典型肺炎的抵抗力为目的,中医预防措施:一般健康人群服用的中药处方一:鲜芦根二十克、银花十五克、连翘十五克、蝉衣十克、僵蚕十克、薄荷六克、生甘草五克,水煎代茶饮,连续服用七至十天。
处方二:苍术十二克、白术十五克、黄芪十五克、防风十克、藿香十二克、沙参十五克、银花二十克、贯众十二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服七至十天。
处方三:贯众十克、银花十克、连翘十克、大青叶十克、苏叶十克、葛根十克、藿香十克、苍术十克、太子参十五克、佩兰十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七至十天。
与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有接触的健康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中药处方:生黄芪十五克、银花十五克、柴胡十克、黄芩十克-1-
板蓝根十五克、贯众十五克、苍术十克、生苡仁十五克、藿香十克、防风十克、生甘草五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十至十四天。治疗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等防治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疗效,建议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对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期分证,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法治则,随证加减。
早期:早期患者以热毒袭肺、湿遏热阻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热毒袭肺、湿热阻遏、表寒里热夹湿三种证候类型。属热毒袭肺证者,宜清热宣肺,疏表通络,可选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属湿热阻遏证者,宜宣化湿热,透邪外达,可选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如湿重热轻,亦可选用霍朴夏苓汤;属表寒里热夹湿证者,宜解表清里,宣肺化湿,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
中期:中期患者以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邪阻少阳,疫毒炽盛,充斥表里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湿热郁阻少阳,热毒炽盛四种证候类型。属疫毒侵肺、表里热炽证者,宜清热解毒、泻肺降逆,可选用清肺解毒汤;属湿热蕴毒证者,宜化湿辟秽、清热解毒,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属湿热郁阻少阳证者,宜清泄少阳、分清湿热,可选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属热毒炽盛证者,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可选用清瘟败毒加减。
极期:极期患者以热毒壅盛,邪盛正虚,气阴两伤,内闭外脱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痰湿瘀毒、壅阻肺络,湿热壅肺、气阴两伤,邪盛正虚、内闭喘脱三种证候类型。属痰湿瘀毒、壅阻肺络证者,宜益气解毒、化痰利湿、凉血通络,可选用活血泻肺汤;属湿热壅肺、气阴两伤证者,宜清热利湿、补气养阴,可选用益肺化浊汤;属邪盛正虚、内闭喘脱证者,宜益气固脱、通闭开窍,可选用参附汤加减。恢复期:恢复期患者以气阴两伤,肺脾两虚,湿热瘀毒未尽为病机特征。临床上分为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肺脾两虚两种证候类型。属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证者,宜益气养阴、化湿通络,可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属肺脾两虚证者,宜益气健脾,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第二篇: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是指目前病原尚不明确,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为指导各级卫生部门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专家在总结前一阶段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供各地在工作中参考执行。
该病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其技术方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修改、完善。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对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有何建议和修改意见。
附件1 请及时与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联系。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或者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1.2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到过非典型肺炎正在流行的地区
2.症状与体征
发热(>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之一以上。
3.实验室检查
早期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学检查
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一旦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即建立确诊病例的定义。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临床诊断病例:1.1+2+3+4或1.2+2+3+4+5
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非典型肺炎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可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的重症病例:
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 93%,或氧合指数<300mmHg。
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备注:
1.密切接触是指护理或探视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病例曾居住在一起(包括住院)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
2.非典型肺炎流行区是指有原发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造成传播的地区,不包括已明确为输入性病例,并由该输入性病例造成一定传播的地区。
3.病人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4.排除疾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原发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患。
附件2
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
一、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1、有发热超过38.5℃者,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2、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3、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4、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②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八)重症病人的处理和治疗:
1、有明显呼吸困难或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要进行监护。
2、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选鼻罩CPAP的方法。常用的压力水平为4-10cmH2O。应选择适当的罩,并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推荐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标准:呼吸次数>30次/分;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
3、严重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吸氧5升/分条件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mmHg,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者,应该及时考虑进行有创的正压通气治疗。
4、一旦出现休克或MODS,应及时作相应的处理。如果处理有困难或条件不足,应及时请有关专家会诊。
二、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
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附件3
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试行)
由于非典型肺炎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接触病人分泌物传播,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结合前阶段的防治经验,特制定本指南。
1、基本要求
1.1全体医护人要提高认识,特别是急诊、门诊工作人员,要掌握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1.2医院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病人诊室,诊室应通风良好。
1.3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留观室,专留观室须与其他留观室隔离。无特殊原因,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应转到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定点医院专门病房由感染(传染)科、呼吸科和ICU医护人员组成的联合救治小组管理。
1.4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1.5综合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各项措施,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1.6其他普通病区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2、非典型肺炎病区管理
2.1非典型肺炎病人必须收治在专门病区,基本要求是: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
(2)专门病区内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无交叉;
(3)医护人员办公室应通风良好,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4)疑似病人与确诊病人要收入不同的病房;
(5)进入病区应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6)病区出入口应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2.2住院病人均需戴口罩,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离开病区。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尽可能分别隔离。
2.3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非探视不可,探视者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穿隔离衣,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3、病区的消毒隔离
3.1空气消毒
3.1.1非典型肺炎病房的空气消毒处理
需要定期消毒的有隔离病房、放射科机房、病区值班室、更衣室、配餐室、病人电梯间、门诊候诊室、病区走廊等。
病房有人的情况下:
①强调病房的通风,特别是强调自然风的通风对流,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排气扇)。
②可用乳酸加热熏蒸消毒,每天上、下午各消毒1次,按下表用量将乳酸溶于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
附表:以净高为3m计算,面积大小不同的房间所用乳酸量
面积(m2)***090100
乳酸用量(ml)***0
病房无人的情况下:
①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
②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或3%过氧化氢喷雾,用量为20-40ml/m3,作用60分钟;或用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浓度为0.05%喷雾,用量为20ml/m3,作用30分钟;或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或有强氧化高电位酸化水原液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以上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均需在无人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消毒时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消毒作用时间操作,方能保证消毒效果。每天应消毒1次,消毒时腾空房间,密闭门窗进行喷雾,喷雾完毕,作用时间充分方能开门窗通风。
3.1.2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ICU病房必须专用,不能收治其他病人。
3.2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病房、走廊、检查室、X光室、B超室、检验室、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拖地)。
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病历夹等可用上述消毒液擦拭消毒。
病房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3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有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经消毒后的呼吸道分泌物可倒入病房厕所,每天消毒痰具一次。
3.4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3.4.1病人使用的被服、口罩要定时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有效处理,避免污染的发生。便器、浴盆的消毒可用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3.4.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4.3体温计使用后可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应即用75%乙醇擦拭消毒。
3.4.4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救护车运载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应开窗通风,病人离车后,应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物品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3.5使用后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可能的污染。
3.6污水处理。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现阶段可以适当增加药物投放,使总余氯量在≥6.5mg/L。
3.7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4、医护人员个人防护
4.1医护办公室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2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4小时应更换;进入病房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
4.3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手部1-3分钟,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
4.4进行近距离操作时,除做好上述防护外,应戴防护眼镜。
4.5医护人员在进入、离开病区时,要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附件4
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提纲(试行)
1、核实诊断
2、病例个案调查
(1)病例基本情况
(2)发病治疗情况
(3)接触者调查
(4)有关因素调查
3、对于暴发疫情的病例要重点调查职业史、禽畜接触情况、类似病例接触情况
4、样本的采集送检、检测
(1)发病早期要及时采集血清、鼻咽拭子、痰液、胸液、支气管冲洗液
(2)聚集性病例要采集病例的双份血清
(3)死亡病例要采集尸解组织:肺组织等
(4)必要时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关检材
5、分析总结要点
(1)三间分布
(2)临床分析
(3)有关因素分析:职业因素、接触者发病情况分析
(4)病例间相互关系
(5)潜伏期分析
附: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略)
附件5
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登记一览表(试行)(略)
附件6
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试行)
一、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1、采集
病毒分离成功的关键取决于采集标本的质量,及其保存运输等环节。为提高病毒的分离率,在发病早期,可每天采集1份咽拭子,采集多份痰液。
(1)鼻咽拭子: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棉签头浸入含4~5 ml样本运输液的螺口试管中,尾部弃去。
(2)痰液:让病人将痰液咳入无菌平皿中,然后用棉签刮取痰液放入含4~5 ml样本运输液的螺口试管中。
(3)嗽口液:用10ml洗液嗽口。
(4)尸检标本:取肺、肝、肾、心、淋巴结、血凝块等组织2厘米×2厘米大小,置于10螺口试管中。每种组织需要5~10管。
2、标本保存上送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冷冻保存,如未能及时接种应置-70℃或以下保存。常用的样品运输液为:pH7.4~7.6的Hank's,Eagle's或水解乳蛋白液。
为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在采样液中需加入青、链霉素,终浓度为每毫升1000单位青霉素和100μg的链霉素,(也可用庆大霉素,其终浓度为每毫升1mg,)同时加制霉菌素,终浓度为每毫升4μg。
二、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1、采集
细菌培养标本最好在抗感染治疗之前采集,可采集咽拭子或痰液。
1)咽拭子:用无菌湿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再将棉签放入无菌试管中。
2)痰液:让病人直接将痰液咳入无菌平皿中。
2、保存运送
做细菌分离培养的样本密封好常温下2小时内送检。
三、血清标本采集与运送
1、采集
须采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1)尽早采集急性期血样,最迟不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样则在发病后2~4周采集。
2)无菌采集5ml血液标本,分离血清,冷冻。
3)详细登记有关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发病日期、采样日期等。
2、运送保管
1)血清标本应带冰在24小时内运送至实验室。应分装多管冷冻保存。
2)标本至实验室后,病毒分离标本应尽快进行接种分离,48h内能进行接种的可置于4℃保存,如未能接种应置-70℃或以下保存。
3)血清标本可在4℃存放一周,长期保存置-20℃或以下。
四、实验室安全指南
样本检验采取就地检验的原则,当地医院能开展的项目在当地检测,同时将血清样本和咽拭子等相关样本送当地疾控中心检验。
病原分离检测必须在I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防护原则进行。
附件7
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试行)
1、对住过病人的房间应及时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可用15%过氧乙酸7ml(1g/M3)熏蒸2小时,或用2%过氧乙酸按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1小时。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2、对住过病人的楼层走道的墙壁、地面和所有公用电梯、楼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按100ml/M2喷雾2遍,作用30分钟后对易腐蚀、褪色的部位可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3、对病人使用过的会议室、娱乐室及大厅、走道等场所应尽可能长时间地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可用过氧乙酸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房间)。
4、对可能受污染的床上用品、毛巾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对家具、日常用品等物体的表面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5、流行区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尽可能的通风换气。应确保公共场所的空调系统安全送气,防止爆发流行。可对整个供气设备和送气管路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附件8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
1.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
2.空气: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 ml(1 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 h,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3.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min,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h~2h。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h~6h;或用高压灭菌蒸汽进行消毒。
4.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钙1.5 g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 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 min~30 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 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6.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 min,或用12mg/L臭氧水冲洗60min~90min。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 h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7.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2%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5000 mg/L)、或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8.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9.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min~3 min。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 min~3 min。必要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10.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11.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 min。密封空间,可用过氧乙酸溶液薰蒸消毒。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 ml(1g/m3),对密闭空间还可用2%过氧乙酸进行气溶胶喷雾,用量为8ml/m3,作用60min。
12.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 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附件9
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
1、开展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科普宣传,使群众了解此病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病人,避免群众乱投医乱服药。
2、户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3、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4、对出现一例或多例病人的家庭,应进行医学监测,并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采取消毒措施。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6、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7、出现病例较多的局部地区要加强卫生宣传,还要在病人周围加强监测,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性集会。
8、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运行,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商场、超市、影剧院等场所中央空调系统的送风安全,必要时应对供送气设备进行消毒(方法同公共场所)。根据季节变化,尽可能开窗通风换气。
第三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向农村地区传播和蔓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订《农村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一、预防控制原则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采取以控制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以县级医院、乡卫生院和村级组织为依托,以村为基础的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体系。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员(包括外出返乡的民工、学生、经商等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员等)的管理和监测,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2、分散接诊、安全转运、分类隔离、集中救治、加强防护,真正做到早隔离、早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病死率,防范医务人员感染。
二、疫情监测和报告
(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相结合,以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
1、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点,发现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必须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报病网络中设立若干个疾病监测点,以保证报病质量。
2、疫情监测和报告
村委会负责组织本村疫情监测和报告,对外来人员的搜索、访视和信息上报工作。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已发生疫情的地区,村委会要组织乡村医生、村组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了解掌握村民有关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可疑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
(1)乡村医生和计划生育人员要每日逐户访视村民,了解有无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不明原因呼吸道症状的病人,了解有无外来人员进入本村。发现有来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的外来人员进入本村,应立即通知村委会,由村委会对其采取医学观察措施。
(2)当日未发现可疑病例,应每日向乡镇卫生院和乡政府做零报告,并逐级报告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发现可疑患者时,应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和乡政府。乡镇卫生院要立即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4)对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首诊医生应该马上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医院有关部门。城镇应在6小时以内,农村在应12小时以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指定开设发热门诊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以及指定的县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定点医院,必要时可由进驻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协助完成病例报告。
(5)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要立即实施“疫情调查与控制”措施,并立即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逐级上报。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
(二)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监测
1、加强对外来人员,特别是来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的外来人员的管理和监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坚决做到“就地预防,就地隔离,就地治疗”。
(1)应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劝阻和控制疫情较重地区的农民工和学生返乡。如有个别学生或民工返乡,高校和用工单位要及时与其原籍的有关部门联系,通报返乡人员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返乡时间、是否有疑似病症等相关线索,以便对其进行健康状况追踪。
(2)以村为单位,逐一登记来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的外来人员,加强监测,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对于前阶段未进行登记管理的,应立即组织力量对已从流行地区返乡并仍在疫病潜伏期内(14天以内)的人员进行逐个排查,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
(3)各县(市)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港口、码头等交通站点设立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点),要抽调相应人员为来自或经停疫情发生地区的长途汽车、列车、船舶和飞机到站(港)的返乡人员实施卫生检疫措施,查验《健康申报卡》,检测体温,进行流行病学及医学询问。
(4)对有发热等症状者,应立即留验,并通知当地疫情处理机构派专用救护车将其转送指定地点隔离观察。对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由到达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同时通报其出发地卫生行政部门。
(5)对无症状者,各医学检查登记点应通知其家庭所在地乡镇政府,由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对其实施医学观察。
2、外来人员的医学观察
(1)所有近期(14日内)来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地区的外来人员(包括短期外出归来者)应由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对其实施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该人员离开公共交通工具(或到家)之日起的连续14天时间。
(2)被医学观察者可以在农田等人口不密集地方工作和活动,但应避免与包括其家人在内的其他人员密切交往(包括密闭环境内开会、娱乐等)。观察期间禁止他们参加集体性活动,特别是赶集(墟、场)。
(3)乡村医生、计划生育人员要负责每日对每位被医学观察者测量体温,连续测量14天,并予以记录。一旦发现发热和疑似病症相关线索,应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采取措施,就地实行隔离,并指导家人做好个人防护。
(4)如被医学观察者家中或其借居的家中有正在本村(乡、县)上学的子女,应立即通知学校进行晨检。
(5)如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要按照前述规定进行报告。
三、疫情调查与控制
(一)核实诊断,安全转运病人
1、县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迅速组织疾病控制人员和医疗人员核实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通知县级指定专门机构派专用救护车将病人或疑似病人转运到指定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指导乡村医生和村干部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做好消毒、隔离等工作。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卫生部门和卫生部报告。
2、对外来人员中的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其发病时间与离开出发地的时间间隔在14天之内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其出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病例出发地辖区内疾病控制机构负责应对其在出发地的密切接触者及时追踪、隔离和医学观察,并将有关情况上报。
(二)病例个案调查
1、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驻指定开设发热门诊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以及指定的县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定点医院,同医疗机构接诊医师、防保人员共同开展工作,负责临床诊断的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要求,逐项填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
2、每个病例的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病人相关诊疗资料。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3、病例调查时,要认真、详细地了解和记录患者发病后到过的地方、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的有关情况。
4、疑似病例确诊、病人痊愈出院或死亡时,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要将病人的诊断、转归情况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要登记姓名、病历编号、国标码、住院号资料,纳入当地疫情报告系统。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进行随访调查。
5、调查完毕后,应该在24小时以内将调查内容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个案调查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逐级上报。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将调查表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
(1)对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调查时,调查员要按照医务人员接触诊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个人防护的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2)调查时要尽量减少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干扰。
(三)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1、接触者的追踪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要求,及时开展对病例接触者的追踪和调查,逐项填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及时将调查内容录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个案调查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和逐级上报。
2、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隔离。
(1)如发现密切接触者已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机构派专用救护车将其接入定点医院隔离诊治,并按病例开展个案调查。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调查获得的与病例接触的方式、频度、场合、场所等详细情况和已经明确的该疾病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有关知识,对接触者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一般的接触者,要告知注意事项,如有不适,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对密切接触者要隔离和医学观察14天(从与病例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3、接触者信息的通报。
(1)如病例发病后有旅行史,要将病人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的日期、航班、车次、车厢、船舱等详细情况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媒体发布对有关班次交通工具乘客的医学观察和追踪调查的信息公告,以便及时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2)各地卫生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患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详细情况通报途经和到达省份的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开展疫情控制和追踪调查工作,同时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卫生部。
(3)如发现输入病例,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同时,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其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应措施。
(4)如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疫情发现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进行调查处理。
(四)疫点的终末消毒
1、疫点
疫点是指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者生活、工作的场所。
2、对疫点的终末消毒和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和尸体的处理
(1)对于体积较小的房屋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时,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即每立方米用过氧乙酸1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密闭熏蒸2小时,再开门窗通风。熏蒸消毒时要注意防火,还要注意过氧乙酸有较强的腐蚀性。
(2)体积较大的房屋,密闭后应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或3%的过氧化氢溶液,按每立方米20ml的量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小时后即可开门窗通风。
(3)空调系统应停止使用,整个供风设备和送风管路用有效氯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4)对地面、墙壁、电梯表面等进行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g/平方米~300ml/平方米,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平方米。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平方米~300ml/平方米,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5)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6)必要时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生活污水等进行消毒。
(7)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为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克或次氯酸钙1.5克或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有效氯为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8)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一律就近就地火化,不得乱埋乱葬。
(9)其余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可参考《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性消毒措施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进行。
(五)一旦某个村庄、乡镇出现严重疫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已发生疫情的地区应尽量避免大型群众集会、婚丧嫁娶等大规模聚餐等活动,对人口相对密集的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等场所要保持空气流通,做好环境和公共设施的预防性消毒。
四、医疗救治
(一)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
1、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若干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每个地(市)要指定一所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医院,作为专门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已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抓紧指定一所县级医院并尽快改造或新建病区,配备基本设备和相应技术人员。
2、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接诊和定点医院要制定预案,准备床位、人员、设备、药品和隔离措施,做好一切准备,尽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调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抢救所需的卫生资源(包括人力、设备和药品等),对接诊和定点医院提供必要的支持。
3、指定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要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指定为定点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院要设立专门病区。室内与室外自然风通风对流,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如排气扇)。使用单机空调的消毒按照《关于做好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的紧急通知》(建办电[2003]13号)有关规定执行。
4、坚持首诊负责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转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转运工作应当按照《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执行。
5、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要学习、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
(二)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1、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严格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试行)》执行。
2、留观病人、疑似病人一人一室;重症病人应当收治在专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
3、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设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4、医院普通诊室和其它病区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三)病例救治
1、严格按照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和推荐治疗方案及出院参考标准对病例进行诊断、治疗。
2、对急危重症患者要及时组织会诊和抢救,提高救治质量,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技术和设备支援。
3、医院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增强医务人员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4、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支由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护士、医技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农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应急医疗救治队伍。临床医师中应配有呼吸科和重症监护科的医师,能独立处置呼吸衰竭重症病人。公共卫生人员应包括流行病学技术人员、消毒防疫人员等,能够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社会人群监测和公共场所消毒。配备必需的消毒药械、急救医疗器械、药品、个人防护用品和救护车,指导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疫情处理和医疗救治。
五、经常性预防
(一)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科普宣传,使群众了解此病的特征与预防的方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劝导群众发现自己或家人发热,要及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二)各地结合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因地制宜地在农村地区开展以整治内外环境、消除垃圾污物、做好饮用水源和人、畜粪便卫生管理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要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盥用具;经常保持户内通风换气,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六、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有无外来人员、是否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是否造成本地续发感染等因素对农村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分类指导,并开展以下不同内容的防治工作。
1、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相结合,以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体系;
2、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监测;
3、外来人员的医学观察;
4、核实诊断,安全转运病人;
5、病例个案调查;
6、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7、疫点的终末消毒;
8、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
9、控制医院感染;
10、病例救治;
11、经常性预防;
1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果断措施,实行封闭隔离。隔离期限为自疫点终末消毒后14天。
第四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方案
附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为落实全国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发[2003]70号)要求,立足于长期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为防治工作准备
充足的技术力量,特制定本.一,培训目标
1,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非典”防治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掌握“非典”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使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出院标准,隔离病区和病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正确使用常用救护设备;掌握院内隔离防护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减少院内感染.3,使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流调人员,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流调工作力度,提高流调效率,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4,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包括乡村
()
医生)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可疑病人转运与初步处置原则,以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基础培训和分类培训,必要时进行强化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同时,根据对“非典”疾病研究的进展和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一)基础培训:包括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职工.主要内容为:“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置及操作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二)分类培训:
1,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的医护及相关人员
⑴临床医师.参与救治工作的各级,各专业临床医师.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知识,“非典”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呼吸及循环系统监测基本知识和技能,血气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严重并发症(如呼衰,肾衰)的救治技能,ICU知识和技能,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技术以及心理治疗基本知识等.⑵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隔离病区管理及操作规范,病人管理,重症病人抢救基本技能,呼
()
吸支持的各项临床观察,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等.⑶工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隔离病房的空间,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规范,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处理原则和方法,病人尸体的处置原则和方法等.⑷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相关放射,化验指标,“非典”病人检验样品采集,转运,保管规范,辅助检查设备消毒方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⑸消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各种消毒剂的使用,配制,杀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如何检验消毒实效等.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主要培训内容为:上述定点医院的基础培训内容,发热病人的就诊程序,“非典”临床诊断标准及诊疗规范,疑似病人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消毒隔离防护规范,隔离留观室的防护原则和管理,疫情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内容,病人转运原则等.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主要内容为:“非典”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基本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相关法律和法规.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侧重在“非典”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个人防护措施,可疑人员基本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离的基本方法,相
()
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典”知识和科学预防原则,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迅速实施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各医疗组(队)在进入隔离病区前,流行病学调查后备人员在参与非典流调工作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并进行隔离防护的实战演练.三,培训教材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选择下列教材:
1,卫生部组织录制的《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参考资
料》光盘(一套7册).内容包括:“非典”的公众预防;“非典”的诊断与治疗;转运“非典”病人的安全措施;医院的消毒,隔离与防护;预防“非典”医院内传播的消毒与防护方法;钟南山院士讲座.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修订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4,卫生部制定颁发的有关防治“非典”的文件,规范和指导原则.5,卫生部,科技部,中华医学会编印的有关“非典”防治宣传手册,折页等.6,卫生部科教司指定,制作的其他培训教材和课件.四,培训组织与安排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省卫生厅负责宏观规划,分类指导
()
和协调,各地市卫生局按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指挥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安排培训工作.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每轮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定点医院,后备医院的)
第五篇: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2013修订)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卫生院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工作预案(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一、目的
为有效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立足于“防大疫、抗反复”,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和迅速控制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预防和控制本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护国镇的非典型型肺炎疫情处臵的组织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格局。
(二)非典型型肺炎疫情处臵小组
1、医疗救护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住院部内、外科主任、护士长为副组长,住院部全体医护人员为组员。负责患者或疑似患者的现场抢救、运送、诊疗、转诊。
2、流调组:由防保站副站长为组长,防保科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负责健康人群疾病预防、健康宣传和疫情监测等。
3、消杀灭组:由防保站副站长为组长,防保科、后勤等人员为组员。负责疫源地、疫点、医院及相关公共场所的消杀灭工作。
4、综合信息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专职公卫人员等为组员。负责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汇总报告等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做好舆论 1 导向和信息发布工作。
5、后勤保障组:由分管后勤院领导任组长,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处臵过程中的药品、器材及各项物资的准备和供应,维护处臵环境的秩序稳定等工作,确保处臵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 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疫情监测
(一)工作原则: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可疑病例。
(二)监测重点对象:医院门诊就诊的发热、咳嗽病人;来自省外高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地区的出差、旅游、学习、务工、经商、探亲人员;来自省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点病区的人员。
(三)监测网络的设臵:村卫生站(室)、个体诊所、私人医院、学校、交通检疫点、村委会共同组成全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网络。
1、村卫生站(室)、个体诊所、私人医院认真按照诊断标准作好诊断和转诊工作,及时筛查、报告疑似病例。
2、学校要建立全体师生健康状况晨查制,发现可疑病人及时报告并向医院转治。
3、交通检疫点要具备基本条件,规范工作程序,做好旅客检疫和留验工作,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并送医院诊治。
4、建立以护国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站(室)为依托,村为基础的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各村委会要组织对外出务工和其他活动的人员进行登记造册,重点对从疫情流行区近期返回的农民工、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人员情况的全面清理排查,以村为单位,逐一登记,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可疑病例及时报告并送医院诊治。
二、疫情报告
(一)报告人。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等医疗卫生人员为责任报告人。学校、交通检疫留验站、镇、街道、村委会负责人为规定报告人。知情群众为义务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除按常规疫情报告要求进行报告外,对发现的病人或疑 2 似病人要立即报告护国镇卫生院防保站。规定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对发现的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要及时报告护国镇卫生院防保站。护国镇卫生院防保站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卫生行政部门和镇人民政府。
(三)报告时限。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的于2小时内报告,积极协助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开展初步调查。
(四)报告要求。实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和新增病例每日报告或零报告制度。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第四章 现场处臵
一、处臵原则
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臵,及时扑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一)、外省输入疫情。在长途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水运码头或主要公路关口设立检疫留验站,负责按《四川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交通检疫留验工作规范(试行)》对入川客车司乘人员进行检疫。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按规定送指定医院进行诊治,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交通工具中的“密切接触者”在当地留验站集中进行隔离观察。
(二)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散发疫情按属地管理原则,配合上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应急处臵工作队进行处理。按要求将病人和疑似病人转移至当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指定医院进行诊治,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按规定要求及时上报疫情。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防止续发病例。
二、现场处臵职责与分工
(一)指挥机构。可能或确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后,在镇政府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现场处臵的组织指挥工作。
(二)执行机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臵工作队承担现场具体处臵工作任务。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标本采集、环境消毒、病人救护和转运与隔离等。
(三)支持机构。各村卫生站(室)、个体医生、私人诊所是现场处臵的支持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做好人员、物资调配;病区建立与隔离和病人 3 后续治疗;严重污染区外围的消杀灭工作;社会动员,群防群治;监测和后续处理等工作任务。并请求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现场处臵工作。
三、工作程序
(一)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对可疑病人的接触史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发病前的接触情况,以及到外地务工、与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的情况,以便发现可能的感染来源线索。详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提纲(试行)》。
(二)指定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送区卫生局指定的医院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的时间不得短于2周。
(三)医疗救治。病人就地隔离治疗,治疗方案参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由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暂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采取抗感染、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发生呼吸困难的,要尽早采用吸氧和机械辅助通气等措施。一定要注意开展系统规范的治疗,不断总结、完善治疗方案。病区环境平时加强病房通风换气,避免房间密闭,可用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薰蒸或喷雾等;地面、墙壁、门窗可用含氯消毒剂喷雾消毒;物品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痰液等分泌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详见《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试行)》。
(四)现场处臵。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卫生处理,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对死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遗体按照立即消毒、就地火化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转运,不得采用埋葬等其他方式处理遗体。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或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检疫留验站旅客的检疫留验和交通工具的消毒等现场处臵工作详见《四川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交通检疫留验工作规范》。
(五)实验室检测。采集疑似病人、临床诊断病人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样本。采集、运送及保管的技术要求详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技术指南(试行)》“血清样本采集与运送”部分。标本采集后,应注意原始标本的妥善保存和留样,送区疾控中心。
(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
(七)、医疗卫生人员在处臵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过程中,防护应按 4 如下工作流程:
1、转运流程。
穿、戴全套防护用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病人→将病人安臵在车厢→将病人转运至接受医疗机构→更换全套防护用品→返回→车辆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人员防护消毒。
2、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连身服→长筒胶靴→防护头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胶皮手套。
脱防护物品流程:隔离衣→胶皮手套→防护眼镜→口罩→防护头套→长筒胶靴→连身服。
四、宣传、培训、疫情信息发布和保密
(一)、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在全区广泛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多参加锻炼,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按分级培训的原则积极做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应急领导小组要按上级有关指示,统一口径,注意保密,正面宣传,减少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四)除省委宣传部对外发布的病例数字外,所有涉及疫情信息的资料均需注明“机密”字样,并按保密要求妥善保管、处臵。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实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隐私权。
第五章、技术措施与后勤保障
一、技术措施。组织医护、公卫人员培训,学习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参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二、后勤保障。统一指挥,统一调配,多方协作,快速、准确、高效配合现场工作。
(一)经费支持。应提供足够的处臵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防病及其他相应工作所需经费。
(二)物资供应和储备。做好应急药物、器械的供应和储备。
各地应制定药品、器械、防护设备等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药械、个人防护物品,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三)现场通讯。建立运行良好的通讯网络,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准确通报信息。
第六章 组织体系和应对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必须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危害性予以充分认识,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在思想上、组织体系上做好处臵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应对准备。
第七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处理结果评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应急领导小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处理完毕后,要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八章 附 则
预案管理与更新: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