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报告(南通)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就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使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年缩小,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我们南通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使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
到加强,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也得到了保证,农民群众“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从而初步得到了实现。
江苏省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委书记李源潮于2006年10月在南通进行了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期间,李源潮分别考察了原通州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卫生服务场所。考察中也访查了不少居民,了解了不少情况,大家都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看病就医再也不是人们心头的负担,再也不是农民遥不可及的了。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任务,要求做好关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努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的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帮助促进农村卫生建设规范化。并在下半年,我市审计局组织力量先后对我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人民医院、肺科医院等单位实施了审计,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基建工程,医疗设施购置,药品采购,医疗服务价格等内容,通过审计揭示了医院招投标管理不规范,基建工程立项报批不规范,收费内控制度不力,医疗,药品,材料价格管理不符合规定等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多数在于上级监督不足,才是部分医院管理不够有机可乘,伤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此长期下去后果是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还是破罐子破摔?为此我市初步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化,控制了医疗费用过度增长,进一步完善医疗结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也提出“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也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让群众“病有所医”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当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都能及时就医,大家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而且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通州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以来通州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
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以上。
发展虽快,但是就09年,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乡社区服务网络还有待健全。
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强政府机关的监督力度,为尽快让群众享受到公平的服务,于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市长张庆平率领调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于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和监督,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建设过程不断创新完善,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但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并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还需要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本站推荐)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目的意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了解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了解社会的保障和发展,关注农民医疗卫生情况,关注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研究思路:从06年开始到2010,了解我市城乡医疗服务动态,了解我区有关于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状况,并逐年形成对比。访查人民群众并结合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今年来的变化确定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进步和发展情况。
研究方法:通过上网搜索近几年相关新闻报道,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各地方的政策和实施力度以及通过访谈了解当地农民对医疗服务体系变化的切身感受,同时查看以此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参考文献:
《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江苏省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社会保障研究》
《中国统计年签数据库》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06,十六大
正文: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我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了保证,农民群众“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初步得到了实现。
江苏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期间分别考察了通州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考察中也访查不少居民,大家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
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任务,要求做好关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努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
并且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控制了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向医疗结构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也提出“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也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让群众“病有所医”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
当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
我想,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通州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来通州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
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
发展虽快,但是目前,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
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强政府机关的监督力度,为尽快让群众享受到公平的服务,于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主席张庆平率领导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篇:毛概论文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摘要:
我国城乡医疗系统体系的构建经过全面探索和全面推进后,逐步在向农村人口和城镇非从业人员扩大,目前很多地区存在着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难、就医渠道通畅难、医疗费用降低难的“三难”问题,必须从体制上、资源配置和布局上、观念上,彻底改变现行的布局上的资源梯级机构、群体上的等级三元结构、空间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上本辖区居民的板块结构以及监控机制失衡的问题,目前实施的三大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采取多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在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正文:
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曾强,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继续提升。
2006年,我市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市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内涵得到充实,县,镇,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江苏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通考察,了解江苏省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情况,他强调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步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期间分别考察了崇川市兴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通瑞慈医院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考察中也访查不少居民,大家纷纷反映长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也不断缩小。
2007年,南通市派出427人开展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40家医院派出427人对口支持农村医疗工作。并且改革了城镇医疗保险,调整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公平。
2008年,我区着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我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比较多,在1KM的路段中就有3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和一个医院,村民们感冒咳嗽之类的都不要去医院,在家门口就有得治,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齐全,每天都消毒,环境好,干净卫生值得放心。据了解这也属于城乡统筹,是我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促进政府在农村方面的公共服务得到补偿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起到了推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作用。
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行政权力强制推动的产物,那么让农村,农民享受城乡和谐带来的实惠和文明无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迈进。
2009年,我区(南通市崇川区)开展了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三进”活动。6月20日上午南通市惠民医疗服务进乡镇,进村居,进家庭活动正大启动。由我区11家医疗卫生单位110余名医疗骨干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定期到全村各镇村和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送医送药等惠民服务活动。09年来崇川区着力改善民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全区2万多名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困对象享受“五免五减两优惠”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此外,我区还开展了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全面启动免费婚前医学检验等工作。到09年,我市市县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市现有各类医院333所,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3327个,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135.5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率也达到96%。
2010年8月4日,南通市副主席张庆平率领导演组来我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基础建设,引导民营医院建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卫生体系,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大病医院救助制度,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大病致贫的风险;通过扎实开展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加快人才培养,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在实地还察看了市博爱医院,并听取有关汇报后,张庆平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快改革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有所发展,但是目前,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比较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有待健全。
综合问卷调查,并结合我们对当地卫生院的走访调查,以及网上查询,可以总结出我市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才以及医疗设备的缺乏,依然是阻碍卫生院发展以及村民就医的最大“瓶颈”;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影响着卫生院的发展;药费虚高性昂贵,导致好的药品农村村民买不起;社会医疗福利没有全面普及到村民;卫生院的医生没有得到合理的编制;财政项目资金的投入缺乏应有的效益。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市目前所面临的医疗服务的改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第一,强化中心卫生院的辐射功能,逐步实现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第二,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改力度,实现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广泛性,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全体公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普惠性。第三,在药品上增强质量与价格上的透明度,有效的控制在药品价格上的“虚高”;第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水平,保住人才,留住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公益心理,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与城镇医疗机构在人才上的合理分配,更新用人观念,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流动;第六,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政府补助标准不分人员类别实行一个补助标准,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平等互助;第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意识,多开展免费慢性病以及高发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与预防服务,帮助人民降低发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我市的医疗服务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射出全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弊端。要解决以上问题,还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目前实施的三大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的就医条件,但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体系,建立合理的实惠型医院,实现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仍是中国当前艰巨的任务。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对我国社会和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刻的发现。
关于我国城乡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多元化,范围广的问题。以上问题只是小区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此外还有更多、更深入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发展去完善。建立和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尽快实现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把医疗卫生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扎实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化、均等化;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把全民健康提升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以造福全体公民为目标,以社会保险模式为主导,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逐步规范各类医疗保障制度,进而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病有所医不再遥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统计年签数据库》 [2]对话向春玲.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2009-03-10.[3]陈晓燕,李远志.实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进行四大体制改革[EB/OL].中国江苏网,2008-03-18.[4]仇雨临.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衔接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6-05.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附录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加强和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1.您对您所在居住地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吗 *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2.您所在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能满足您的日常就医吗
○ 能 ○ 不能
3.如果生病您会选择在哪里就医 *
○ 附近的卫生院或社区医院 ○ 大城市的正规医院 ○ 自己买药吃不去医院 ○ 看病情而定
4.您会病急乱投医吗 *
○ 会 ○ 不会
5.您或您的家人有因为医疗服务方面的问题而耽误病情的治疗吗 * ○ 有 ○ 没有
6.您认为您目前看病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 [多选题] □ 费用高 □ 庸医误人 □ 专家号难挂
□ 不信任医院 □ 医疗体系不健全 □ 不知道应该到哪里看病 □ 居住地附近没有正规专科医院 □ 其他_______ 7.您认为目前的医疗体系有哪些不足 * [多选题]
□ 医疗站点太少 □ 医保保障水平低 □ 城乡医疗设备不完善 □ 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 □ 医生的过度及浪费服务 □ 药价及收费不合理的增高 □ 政府未解决资源共享问题
8.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城镇医疗服务 * [多选题]
□ 政府扶持
□ 建立医疗基金救助组织 □ 放宽税收政策降低药价 □ 靠市场自然形成
9.您认为我国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符合我国的国情吗 * ○ 符合 ○ 不符合
10.您认为您享受到了我国新时期医疗体制改革的福利了吗 * ○ 有 ○ 没有
11.您对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汇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与成效
(一)实行集团化管理,市、镇、村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
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将原30家镇民营医院回购转制为公立医院,按建制镇所在地组建11个基层医疗联合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近年,特别是2014年5月我市被确立为省深化医改先行先试县市以来,我市转模式、建机制,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探索构建以医疗管理集团为核心,市、镇、村一体,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医疗健康联合体。双联体的成功组建,使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龙头带动、城乡一体、资源集约、技术共享、管理同质、发展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组建医疗管理集团,创新医院管理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全市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根据区域划分,按照一家三级医院、一家二级医院、若干一级医院模式组建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分别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总院长负责制,集团内医疗机构在集团统一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为加强对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的监督与管理,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确立全市公立医院发展规划,行使医疗管理集团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理事会、监事会之间形成决策、管理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新局面。二是实行五个统一管理,转变医院管理模式。
两大医疗管理集团接受市医管委统一领导和市卫计委行业管理,集团各成员单位在理事会领导和统一管理框架下相对独立运行、独立核算,集团内部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绩效考核 “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集团内部编制(岗位)统一管理、人员柔性流动,理事会经医管委同意,可根据集团运行情况和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化整合,促进集团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有效使用,缓解人才缺乏问题。集团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分户建账,统一会计人员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审核监督,切实提高财务效率。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医管委对公立医院及其主要负责人、医院对科室、科室对个人实行三级绩效考核。三是建立五大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管理效率。
创新优化集团运行,医疗管理集团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营、分工协作运营模式,构建协作、联动、高效、灵活的运行新机制,建立分工协作、分级诊疗、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技术共享五大运行机制,组建消毒供应、病理、会计核算三大资源集约中心,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影像、远程临检、远程心电五大技术共享中心。集团内部龙头医院对下级医院、龙头医院一级科室对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对村卫生室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龙头医院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3名专家的对结对医院的巡诊、会诊、义诊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送医下乡。实行龙头单位一级科室结对制度,每周到结对基层医院进行两次会诊、查房、教学等活动。龙头医院每年派驻高年资主治医生或副主任医生全日制下基层对口支援,派驻时间主治医生不少于半年,副主任医生不少于三个月,并作为晋升晋级的刚性条件,基层医院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与辖区卫生室结对组成健康管理团队,每周固定不少于两个半天下村卫生室坐诊,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医,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通过实行基层、城乡双重联合体的集团化运行模式,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均衡发展。全市市、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
(二)夯实基层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筑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切实增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一是深入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示范创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省示范标准,占比77.8%。49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占比20.1%,对达标的村卫生室实施每家10万元财政补助。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改造。
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当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800万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装备建设,其中12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600万元用于房屋维修改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12年起,我市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012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18家乡镇医院房屋维修改造和5家新组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室改造,200万元用于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改造。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为吕四、寅阳、北新、东海4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分中心、分院争取到省补助的彩超、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价值240多万元,争取到用于基层医院建设的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2013年又投入近600万元为18家基层医疗机构改造维修医疗用房,为基层医院配置医疗设备240多万元,为30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基层医院服务环境全面改善。2015年,市财政又安排2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提档升级,新增DR12台、彩超21台、生化仪7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校园招聘、现场招聘、集团招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2015年共为基层医院招聘本科毕业生24名,编外卫技人员51名,为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专业生40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实施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利用集团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业务辅导,定期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全面提升基层医院技术能力。四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问题,我们以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为载体,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252个健康管理团队在全市开展“一对一”签约和面对面健康管理服务,极大地增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普及性。通过签约方式让团队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开展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常见病的诊疗,使卫生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同时,全面实施医生驻村制度,要求镇级医生每周不少于2个半天驻村服务,切实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五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有效落实医改措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整合医疗资源,降低医药费用,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规范运转,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此,我市扎实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一期建成全省示范,二期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同市级龙头医院的远程会诊、教育、影像中心全面建成启用,其中远程心电中心全市基层医院与上海新华医院实现实时会诊。全市基层医院同上海仁济医院远程超声中心、市级龙头医院同上海瑞慈医疗集团远程会诊中心正在培训调试,准备启用。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门诊、住院、收费、药房、检验、病历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联网实时结算。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提高。居民健康卡用卡环境建设到位,全市2192多台健康卡读卡器全部安装完成,15000张居民健康卡试点发放。加快推广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项目,推进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移动输液、移动药房、自助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搭建公共卫生系统管理平台,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数据挖掘,推进卫生决策科学化、卫生管理精细化、绩效考核数字化。(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实施医疗管理集团化运行,全市市、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医疗资源逐步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工作,鼓励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到就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有效分流市区综合医院就诊病人,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我市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以“一提升、双引导、三规范”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工作,努力构建合理有序就医新格局,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加快实现“引导考核制度化、双向转诊普及化、就医秩序规范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一提升”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筑牢医疗服务网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环境,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投入,加快基层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集团化管理优势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帮扶、技术共享、同质管理等制度,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内部以龙头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组建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的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双引导”即强化医保政策的刚性引导、强化舆论宣传的柔性引导。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政策,调整市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起付线及报销比例,拉开基层医院、市级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市外医院诊疗报销差距,引导群众常见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群众合理预期。通过医务人员诊治过程中主动宣传,提高就诊患者知晓度和认可度。通过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建立市级医院医生驻镇、镇级卫生院医生驻村制度,在城区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进行面对面宣传引导,为分级诊疗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即规范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分级诊疗考核、规范慢病管理。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制,严格转诊办理责任制,健全转诊信息登记报送制度,明确双向转诊流程,确保分级诊疗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分级诊疗工作日常管理,各级医疗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完善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做到无缝对接。严格控制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乡镇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6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市级医院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医院和一级以下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强化分级诊疗工作督查考核,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列入医疗机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并纳入等级医院复核评审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财政统筹经费下拨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考核指标,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工作的自觉性,形成制度化。注重规范慢病(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助推分级诊疗工作,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和医保支付制度。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模式,提倡基层首诊,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症病人及时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病情缓解或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及时转回基层接受康复治疗,病人的合理、有序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和基层医疗资源闲置的状况,群众看病就医习惯逐步转变,全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由于乡镇医院在民营期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引进人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基层医务人员务实进修、转岗培训等也因人员紧缺难于有效落实,导致当时的乡镇民营医院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和梯度均不合理,多数基层医院连值班运转都存在一定困难,只能通过退休返聘等暂时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更是严重老化,全市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68%,较多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返聘退休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学历结构也普遍偏低,无一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专学历仅占14.6%,绝大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取得执业助理乡村医生资格的仅占9.8%。乡村医生队伍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后继无人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民营医院回归公益后,我们着力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基层卫技人才总招录数在逐步增长,但受招聘开考比例、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往往是需求大,实际录用人员少,甚至不到招聘需求的40%,基层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二)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依然落后。
近年来,市财政对基层医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进行设施设备添置改造和环境改善,使医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房屋简陋、设备落后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改观,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分中心、分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与筑牢基层网底的要求尚有一定脱节,需要财政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和更新。2014年起,我市开展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和标准化改造,2015年底对已完成示范创建的49家村卫生室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但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未进行补助,根据南通市2016年底全市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要求,市财政应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每家给予5万元的补助。(三)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依然偏低。
一是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偏低。自2011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财政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的70%,另30%根据医院效益发放,这种工资机制促使了医院有活力,院长有压力,职工有动力,在这种体制机制下,效益好的医院和效益差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了差距,院长与院长之间也有了竞争,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带来了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尚未真正衔接,特别是效益不好没有收支结余的基层医院,30%部分无法兑现,医务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岗乡村医生基药补助也偏低。自2011年4月实行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为弥补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给乡村医生减少的收入,市政府实行基药补助,即每名在岗乡村医生每月补助800元。执行五年来,物价大幅上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已多次提高,且增幅较大,而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分文未增。建议增加乡村医生基药补助标准,从原800元提高到1200元,以满足村医基本生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三是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偏低。自2009年起,全市有977名退职乡村医生享受生活补助,平均在150元至230元之间,至今未作任何调整,这一群体到省、市信访、上访不断,而企业退休人员、离任村干部都有增长机制,周边县市也都提高了退职乡村医生待遇,我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稳定这一群体。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改善基层人才短缺现象。
一是改革人事招聘方式。充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编内人员、备案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权限全部下放到两大医疗管理集团,人社、卫计等部门负责全程监督。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取消开考比例限制。简化招聘程序,增加招聘次数,除常规招聘外,组织实施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在招聘硕士以上学历和紧缺的本科类专业时,可现场签约,省却繁复的考试考核环节,便于吸引人才,进一步提高人员招聘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培养。深入推进定向培养工作。继续与南通高等卫生技术专科学校合作,每年培养一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储备乡村医生人才。同时,大力开展临床、医学影像等紧缺专业定向委培养工作,努力缓解基层医院人才紧缺现状。加大社区(村)卫生室人才培训力度。实施以全科医生和村医为重点的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向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对在职乡村医生实行轮流进修制度,每一名乡村医生至少有一个月在当地乡镇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奖励办法。认真执行《启东市医学重点学科及重点人才资助奖励办法(试行)》,对新引进的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实行定向招聘。对愿意赴基层医院工作的紧缺性人才根据相关协议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财政对基层医院编外护理人员的拨款应及时到位,以稳定基层编外护理队伍,缓解人才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环境改善和能力提升。
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财政支出保持力度,多渠道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更新和服务环境改善。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重点人才培养、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紧急救治等经费均列入政府部门预算,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中长期政府投入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科学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着力完善两大集团会计核算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管理,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使全市医疗资源高度集约利用、质量提升并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促进城乡医疗水平均衡发展。三是鼓励转型发展。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创建,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分院转型为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三)进一步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待遇。
实施档案工资管理,将档案工资与实际分配分离,在岗薪酬按绩效考核分配,五险一金按档案工资基数缴纳。建立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核心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制和院长年薪制,在人员工资总量核定上,重点突出医务性收入、取消药品和耗材收入、淡化检验检查收入等因素,并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挂钩,在总收支平衡的范围内合理确定工资总量上限。如果核定的工资总量仍低于保障性工资的,则由市财政补助。医院内部根据院科两级考核结果进行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差距。试行集团总院长年薪制,按照医院等级和类别确定年薪基数。总院长实际获得年薪为年薪基数乘于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与当年目标分的比率。总院长年薪由市财政核拨,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同时实施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院长年薪制,其年薪由系统统筹经费内列支,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并逐步探索实施医院其他管理层、骨干医生年薪制,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第五篇: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4年7月18日在细河区 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战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工作基础,完善服务网络,强化行业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广大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一)管辖区域
依据行政职能区划,区卫生局负责管辖市经济开发区、市高新区、细河区三个区的卫生工作。共辖1个镇、9个村、6个街道 1
办事处、6个管委会、42个社区,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5504人)。
(二)机构设置情况
辖区内有市直管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8家。区管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疾控机构1家、监督机构1家、妇保所1家、防保所3家、一级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家、镇医院1家、村卫生室37家、卫协会诊所32家、个体诊所74家、企事业卫生所13家。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覆盖。
(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情况
驻区市局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约1800人,区级一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0人。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208人,占21%;大专及中专673人,占68%;高中以下109人,占11%。职称方面:高级职称20人,占2%;中级职称353人,占35.7%;初级职称617人,占62.3%。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设备投入不断加大。近3年,通过中央投资和区政府自筹方式投入1430多万元,对东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筹建中)等进行了新建、改扩建。2
又投资320多万元为区医院、区妇幼保健所、区防疫站增添和更新医疗、检验、快速检测、应急服装、手持执法终端和取证设备等,改善了医疗、预防、监督、保健工作和就医环境,提高了医疗诊断、应急处臵、卫生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
2、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坚持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并重,2011年至今社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达100%。其中全科医师培训126人次,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2人;社区护士培训128人,护士理论培训243人次;社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80人次;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77人次,社区康复专业师资培训5人;社区内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2人;社区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46人次;社区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2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适宜技术培训142人次;社区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培训2人,社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培训195人。2011年至今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97人次。截止2013年末,辖区一级医院床位428张,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15人,执业护士132人。临床医师与床位比是0.27:1,临床护士与床位比是0.3:1,卫生技术人员与床位比是1.02:1(国家规定一级医院每床至少配备0.7名卫生技术人员)。
3、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结合区委开展的“接地气、暖民心、办实事、促增长”主题实践活动和卫生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 “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和 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 3
里行” 和卫生行风建设,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改善诊疗环境,充实服务内涵,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2013年,辖区一级医疗机构门急诊51534人次,出院人数5019人次。
4、中医药服务、康复服务和慢性病综合防治全区达到“三个全覆盖”,基本实现“一街道一中心、一村一卫生室”建设目标。全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100%达标,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六统一、两独立”一体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镇村“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2013年我区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也是我市唯一一个示范区。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先进单位。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依托,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一项社会工程。2010年实施以来,由53家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全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二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11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在区政府的支持下,4
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由2010年的人均15元(含省、市补助款)增加到2014年的人均30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全区居民185504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录入193041人(含流动人口),建档率达到100%。
2、全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9家,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3家,规范门诊3 家,合格门诊3家,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列居全市第一,全区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8%以上。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99.11%、强化麻疹疫苗接种率99.45%,人群免疫屏障已基本形成,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相应疾病的流行。重点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3、孕产妇和儿童两个系统化管理均达98%以上,做好高危孕妇的筛查、随访和管理工作,控制孕产妇的死亡率,我区已连续12年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83‰下降到2013年的2.35‰。
4、加强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筛查力度,截止到2014年6月末,全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共计22376人,规范管理19234人,规范管理率85%;糖尿病患者管理共计11670人,规范管理8253人,规范管理率71%;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396人,规范管理291人,规范管理率73 %(上述各项指标2014年全年要求达到75%)。进一步加强了省市级健康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加 5
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措施的落实,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5、建立健全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全区19家责任单位网络直报系统运行良好。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6、建立健全了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加大了对医疗市场、食品安全、学校卫生和宾馆、桑拿浴室等公共聚焦场所的卫生监督和管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卫生安全。
7、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得到落实。开展农村孕妇孕中期免费超声筛查、补服叶酸、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在区政府的支持下,补助标准达到500元,2010年以来,区政府共匹配资金 6.8万元,用于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保证了母婴安全。
(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1、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市城区唯一一家实行基本药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医疗单位,区政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补偿机制等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形成了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区政府举办、经费足额安排、独立核算、绩效考核、竞聘上岗等机制。2011年9月份,顺利通过省医改验收组验收。全部实现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使用、零差率三个100%,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医改成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全区共有农业人口17422人,参合17255人,农业人口参合率99.04%。常住人口参合率100%(其中:特困人口599人,参合率100%)。2014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其中:省补助207元,市补助56.5元,区补助56.5元)元,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全面展开。到2013年末,区政府共累计匹配新农合资金424.3 万元,受益人数累计达55680人次。
几年来,通过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卫生工作者辛勤而细致的工作,实现了“六无”的目标,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无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无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无群体性计划免疫接种事件发生、无孕产妇死亡、无重大传染病传播。有力的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区也先后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辽宁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辽宁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辽宁省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标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存在问题
(一)受大环境的影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形成梯队,影响卫生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发展,缺乏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二)医疗体系发展不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还应进一步完善,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 7
构的对口支援和指导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稳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资源配臵不足。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疾控中心的建设,将其列入区政府的工作报告,并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区疾控中心竣工后,区政府将加大对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监测能力,为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为加强医疗、预防、保健、监督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采用面向社会招考的方式,聘用卫生技术高学历人才,充实卫生专业队伍,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形成梯队等问题,为卫生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按照公有制主导多元化办医原则,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合理配臵医疗资源在城市农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分布,积极促进医疗服务市场充分而有序的竞争。
(四)秉承中西医并重原则,做到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臵。我区现在正积极筹备9月份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