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心得
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心得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就从教几年来对
解决问题的感悟,谈谈我自己的心得。
一 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其实并不难,但有的学生望而生畏没有读懂题意就把数字硬往一处凑。所以讲课时
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找出已知和问题,然后分析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如:一辆长途汽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首先让学生明白题意找出题中有用信息,重点指出“照这样的速度”什么意思。然后分析:
从条件出发,根据3小时行了174千米可以求出每小时行58千米,12个小时就是12个58
千米。从问题入手,要想求出12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想知道
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直接用174千米处以3小时得出。
二:把题意翻译成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课,也是一门语言。所以解决问题可以翻译成数学语言。
如上例:174千米我们说是路程,3小时候说成时间,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出速度。但最
后让求路程,知道时间和已经求出的速度,根据时间×速度=路程就能得到答案。还有单价
×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类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语言翻译,这样很
容易就能得到答案。
三: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法,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是上例:大部分学生这样计算:174÷3=58(千米)12×58=696(千米)
个别学生这样算:12÷3=44×174=696(千米)
如果学习了解比例,可以设12小时行ⅹ千米根据速度不变174:3=x:12解得x=696
四:善于数学与生活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还是上例,学生知道了时间×速度=路程,可以估计家离学校多远,如骑自行车可以用多长
时间,坐火车去外地旅游要用多长时间„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何让孩子们不再对解决问题害怕,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但我坚信,只有老师通过努力,先培养学生不怕解决问题,其次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题意,并
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
决方法。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
美良中心小学
方丽琴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应该如此,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在多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进行了探究,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 识,发展能力。
第三篇:如何上好小学低段数学
如何上好小学低段数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从小学阶段就被大家所重视,小学低段数学在整个数学的教育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小学生的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活跃,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小学低段数学教育方式的探究,为更好的进行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兴趣
小学低段一般是指小学一、二年级,处于小学低段的孩子一般活泼好动,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15分钟左右,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上好小学低段数学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当措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低段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控制情绪。
在小学低段的数学课堂上,孩子总是难以集中精力,长期下来,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就容易生气,向学生发火,但是对于刚刚进入正规化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起不到太大作用,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微笑,同时抓住低段孩子的特点,利用一些技巧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说,对课堂上表现比较好的孩子,应该给予孩子微笑和适当鼓励,让表现好的孩子得到肯定;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或有其他动作的孩子,应该给予批评或严肃的表情,让学生遵守纪律。
二、适当控制教学内容。
1.一般来说,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而低段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20分钟,因此,应把正式讲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剩下的时间提问学生问题,或者进行课堂作业的练习。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在一堂课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就不宜过多,不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过满,没有太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难集中注意力。
2.上课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要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小学数学应学会的基础知识,再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三、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1.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说,在学习“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计算”时,可用一个10支标准盒子装上6支铅笔,提问学生,“盒子里还可以装几支铅笔?”同时板书“6+()”学生回答“4支”,然后,老师把盒子放满,提问,“盒子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6+(4)=(10)。接下来在盒子里装上7支铅笔,让学生进行演示,7+()=10,通过几次反复演示教学,巩固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未知加数的含义,降低学习的难度。
2.给予孩子儿童化的语言。低段孩子一般年龄比较小,过于专业性、成人化、理性化的语言会使数学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说教,可以结合儿童认识规律,使数学语言尽量儿童化。比如说,在学习基本的1—9数字时,可通过使用“1像笔,2像鸭,3像耳,4像旗,5像钩,6像哨,7像锄,8像葫,9像蝌蚪”等有趣的语言,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孩子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喜欢学习数学。
3.通过运用辅助性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接触数学,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说,在学习“8的组成”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8个小木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分成两堆,指导学生手、眼、脑、口并用,在动手中回答8的组成方法,最后归纳出8的组成。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回答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低段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太久,因此,要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全神贯注。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总是开小差,老师就应该思考自己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有趣。低段的数学课要上的有趣,可通过游戏、唱歌等方式,在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况下,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活跃思维的高低,是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低段的孩子不善于思考,总是喜欢把问题摆出来讨论,对于一些小事,也会争论不休,难以达成一致,并且希
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并利用低端学生的这一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活跃气氛要把握好“度”,不能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在上课时,可通过游戏式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在上“第几”这节课时,可让十个学生排好队,做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姿势,然后让剩下的小朋友讨论自己最喜欢第几个小朋友的姿势,从左边数第几个从右边数第几个,然后进行再一次的排列、变换姿势,再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反复,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8减几”时,可以通过“小灰兔背土豆”的故事:周末是灰兔妈妈的生日,小灰兔准备给灰兔妈妈做土豆糕,从山羊叔叔借回来8个土豆背回家,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包包破了一个洞,小朋友想象一下小灰兔回家能剩下几个土豆?通过故事性的教学,学生会展开想象和思考,不同的同学给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学会“8减几”的算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语:
对于每一位低段孩子来说,一年级老师都是他们在正式教育中的启蒙老师,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低段数学老师应该尽自己的努力教好孩子。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上好低段数学课,要靠老师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引导孩子喜欢上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参考文献:
[1] 数学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研究,2 009(10).[2] 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4).[3] 刘显国.课堂组织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011(5).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见解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那我的做法是: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
这些中差生,不会时让他把本组学生的说法说出来或者提问优生说出来再让中差生重复他的说法。总之都要让中差生参与的机会,多让他们说,找机会给他们说,不懂不要紧,有同学帮忙,使他们感到不可怕,肯学。他们能说出来了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下次也敢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隐藏一些关键词,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比如一共、和、总计等就可用加法列式;比多多少、比少多少、两数的差、便宜、贵等就可用减法列式;积、几个几、几倍等就可用乘法列式;商、平均等就可用除法列式。如果题目中有这些关键字词,记住了就能正确的列式了。而且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让学生说说题意,不要担心上不完教学内容而快速完成,导致这类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只顾抄写答案而不动脑思考也不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想的。所以上课解决问题不贪多,重在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什么从哪看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多讲多说,集体说或个别说,这样才能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怕学解决问题了。
2、多鼓励少责骂。中差生基础就很差,特别是语文基础也很差的学生,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差甚至个别字不会读,那对这样的学生你不关注他,不耐心指导他们反而骂他们笨,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骂多了他们自己也反感、厌烦,学习没有了信心就更加不想学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宽容的心,静下心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听他们读题目,指导他们怎么审题,先找问题在哪里,再看有哪些条件,画出来,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明白,有关建字词的也可以指出来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理解题目这么解决题目的。比如二年级有一道题是这样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这里问题是平均每组几人?条件是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可以教他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或者找到关键字平均就可以知道用除法来列式。总之不怕麻烦,要多指导他们做题地方法,多鼓励他们去做去想,一题不懂不要紧,教了再出类似题来让他再做再想,又为什么也是这么列式,举一反三重重复复去教去练,练多了自然也会一点,多表扬他有进步了,他会有信心学,才会有学好的可能。
3、学会换位思考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杨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4—2012.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7—2013.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4.4)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