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

时间:2019-05-13 00: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

第一篇: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

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

在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中,相切是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现介绍以下三种判别直线与圆相切的基本方法:

(1)利用切线的定义——在已知条件中有“半径与一条直线交于半径的外端”,于是只需直接证明这条直线垂直于半径的外端.

例1:已知:△ABC内接于⊙O,⊙O的直径AE交BC于F点,点P在BC的延长线上,且∠CAP=∠ABC.

求证:PA是⊙O的切线.

证明:连接EC.

∵AE是⊙O的直径,∴∠ACE=90°,∴∠E+∠EAC=90°.

∵∠E=∠B,又∠B=∠CAP,∴∠E=∠CAP,∴∠EAC+∠CAP=∠EAC+∠E=90°,∴∠EAP=90°,∴PA⊥OA,且过A点,则PA是⊙O的切线.

(2)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一条直线过圆上某一公共点(即为切点),但没有半径”,于是先连接圆心与这个公共点成为半径,然后再证明这条直线和这条半径垂直.

例2:以Rt△ABC的直角边BC为直径作⊙O交斜边AB于P,Q为AC的中点. 求证:PQ必为⊙O的切线.

证明 连接OP,CP.

∵BC为直径,∴∠BPC=90°,即∠APC=90°.

又∵Q为AC中点,∴QP=QC,∴∠1=∠2.

又OP=OC,∴∠3=∠4.

又∠ACB=90°,∴∠2+∠4=∠1+∠3=∠ACB=90°,∴∠OPQ=90°.

∵P点在⊙O上,且P为半径OP的端点,则QP为⊙O的切线.

说明:要证PQ与半径垂直,即连接OP.这是判别相切中添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3)证明“d=R”——在已知条件中“没有半径,也没有与圆有公共交点的直线”,于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然后再证明这条垂线的长(d)等于圆的半径(R).

例3:已知:在△ABC中,AD⊥BC与D,且AD=BC,E、F为AB、AC的中点,O为EF2的中点。

求证:以EF为直径的圆与BC相切.

证明:作OH⊥BC于H,设AD与EF交于M,又AD⊥BC,∴OH∥MD,则OHDM是矩形.

∴OH是⊙O的半径,则EF为直径的圆与BC相切.思考题:

1.AB是⊙O的直径,AC是弦,AC=CD,EF过点C,EF⊥BD于G.

求证:EF是⊙O的切线.

提示:连接CO,则OC是⊙O的半径,再证OC⊥EF.

2.DB是圆的直径,点A在DB的延长线上,AB=OB,∠CAD=30°.求证:AC是⊙O的切线.

提示:∵AC与⊙O没有公共点,∴作OE⊥AC于E,再证OE是⊙O的半径.

第二篇:证明直线与圆相切的常见方法(定稿)

证明直线与圆相切的常见方法

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常会遇到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题目,如何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若证明是圆的切线的直线与圆有公共点,且存在连接公共点的半径,此时可根据“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来证明.简记为“见半径,证垂直”.例1如图1,已知AB为⊙O的直径,直线PA过点A,且∠PAC=∠B.求证:PA是⊙O的切线.图 1分析:要证明PA是⊙O的切线,因为AB是⊙O的直径,所以只要证明AB⊥AP.可结合直径所对的圆周为直角进行推理.证明:因为AB为⊙O的直径,所以∠ACB=90°,所以∠CAB+∠B=90°,因为∠PAC=∠B,所以∠CAB+∠PAC=90°,即∠BAP=90°,所以PA是⊙O的切线.二、若给出了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但未给出过这点的半径,则连结公共点和圆心,然后根据“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来证明.简记为“作半径,证垂直”.例2如图2,已知⊙O是△ABC的外接圆,AB是⊙O的直径,D是AB的延长线上的一点,AE⊥D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且AC平分∠EAB.

求证:DE是⊙O的切线.

证明:连接OC,则OA=OC,所以∠CAO=∠ACO,因为AC平分∠EAB,所以∠EAC=∠CAO=∠ACO,所以AE∥CO,又AE⊥DE,所以CO⊥DE,所以DE是⊙O的切线.

三、若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不明确时,则过圆心作该直线的垂线段,然后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该直线是圆的切线”来证明.简记为“作垂直,证相等”.例3如图3,已知,O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的⊙O与BC相切于M,与AB、AD分别相交于E、F.求证:CD与⊙O相切.

图3

分析:要识别“CD与⊙O相切”,由于不知道CD经过圆上哪一点,所以先过点O作:ON⊥CD于N,再证明ON是⊙O半径。易知OM是⊙O的半径,只要证明:OM=ON即可.证明:连结OM,作ON⊥CD于N,因为 ⊙O与BC相切,所以 OM⊥BC.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 AC平分∠BCD.所以OM=ON.图 4

所以CD与⊙O相切.总结: 切线判断并不难,认真审题是重点;直线与圆有交点,连接半径是关键,推得垂直是切线;若没明确是切点,作过圆心垂线段,半径相等得切线.

第三篇:圆锥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教案

圆锥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圆锥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及圆锥曲线切线的定义;

(2)使学生会用初等数学方法求圆锥曲线的切线;

(3)应用相切的公式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1.有心的二次曲线包括哪些?无心的二次曲线包括哪些?

(答:有心的二次曲线是圆、椭圆及双曲线;无心的二次曲线是抛物线.)

(由教师启发下,让学生共同讨论.)

(1)当α>0,β>0且α=β时,方程表示为圆;

(2)当α>0,β>0且α≠β时,方程表示为椭圆;

(3)当α、β为异号时,方程表示为双曲线.

因此,这个方程可以统一表示有心的二次曲线.

3.圆锥曲线与直线的相切的条件是什么?

设直线l′与圆锥曲线相交于P、Q两点(图1),将直线l′绕点P旋转,使点Q逐渐靠近点P,当l′转到直线l的位置时,点Q与点P重合,这时,直线l叫做圆锥曲线在点P的切线.也就是圆锥曲线与直线l相切.根据这个定义,于是圆锥曲线方程

f(x,y)=0

与直线方程

y=kx+m

组成的方程组应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的充要条件是判别式Δ=0,根据条件转化为求Δ=0.

(启发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然后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研究“圆锥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

二、讲述新课

根据上面分析,得

由②代入①,化简、整理得(αk2+β)x2+2αkmβ+α(m2-β)=0.③

当αk+β≠0时(二次项系数),Δ=4αkm-4α(αk+β)(m-β)

=4α2k2m2-4α2k2m2+4α2k2β-4αβm2+4αβ2

=4αβ(αk2+β-m2).

(启发学生讨论.)

由于α、β均不为零,因此当Δ=0时可知有心二次曲线与直线y=kx+m相切的充要条件为

m2=αk2+β,(αk2+β≠0)④

这里αk2+β恰是方程③的二次项系数.

(引导学生对结论④,在圆、椭圆、双曲线各种情况下变化规律进行讨论,教师边归纳,边板书.)

(1)对于圆x2+y2=γ2,可写成

222

222

即有α=β=γ2,于是相切条件为m2=γ2(k2+1).

(2)对于椭圆(焦点在x轴上)

即有α=a,β=b,于是相切条件为m=ak+b.

(3)对于椭圆(焦点在y轴上)

即有α=b2,β=a2,于是相切条件为m2=b2k2+a2.

(4)对于双曲线(焦点在x轴上)

即有α=a2,β=-b2,于是相切条件为m2=a2k2-b2.

(5)对于双曲线(焦点在y轴上)

即有α=-b2,β=a2,于是相切条件为m2=a2-b2k2.

[应用有心曲线统一公式,这样就不必从圆、椭圆、双曲线一个一个地去求,可避免一个一个冗长复杂的计算,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捷.]

2.无心的二次曲线y2=2px与直线y=kx+m相切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

由②代入①,化简整理,得

(kx+m)2=2px,k2x2+(2mk-2p)x+m2=0.

当二次项系数k2≠0时,Δ=(2mk-2p)2-4k2m2=4p2-8mkp

=4p(p-2mk)=0.

无心的二次曲线x2=2py与直线y=kx+m相切的条件,应为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课

(让学生直接对照上述结论,设所求公切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m,再根据椭

解 设所求的公切线斜率为k,截距为m,根据相切条件有

由②代入①,化简整理,得

81k4+36k2-5=0,(9k2-1)(9k2+5)=0,∵9k2+5≠0,∴9k2-1=0,代入②,得m=±5.

因此,所求的公切线方程为

x+3y+15=0或x-3y+15=0.

求双曲线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交点的轨迹方程.

(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几个要点,然后由学生上黑板解,教师巡视指点.)

y=kx+m,则由相切条件,可知m2=a2k2-b2.

(2)设两切线交点为P(x0,y0),则切线方程为

y-y0=k(x-x0),即

y=kx+(y0-kx0).

(3)y=kx+m,y=kx+(y0-kx0)表示同一直线,就有

m=(y0-kx0),∴(y0-kx0)=ak-b.

整理得

(4)k1k2=-1,用韦达定理从方程①求得k1k2,即

因此,点P的轨迹方程为

x+y=a-b.

这里a>b,点P的轨迹是一个实圆;

a=b,点P的轨迹是一个点圆;

a<b,点P无轨迹(虚圆).

解略.

法,不难得出轨迹方程为圆方程

x+y=a+b;

这题若改为求抛物线y=2px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切线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方法也类似,不难得出轨迹方程为

即点P一定在准线上.

[这样改变一下题目,可让学生开拓思路,举一反三.]

四、练习

1.已知l为椭圆x+4y=4的切线并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求|AB|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切线l的方程.

2解 如图2,设切线方程为

y=kx+m,根据相切条件有m2=4k2+1,即①

|OA|2=4k2+1.

在y=kx+m中,令y=0,得

于是得

代入m=4k+1,求得 2

因此,所求的切线共有四条(图3),它们的方程为

求四边形ABCD的最大面积.

则由相切条件,知

m2=a2k2+b2,故两切线方程为

两切线间的距离

∴四边形ABCD的最大面积为

五、补充作业

轨迹方程.

2.求出斜率为k的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

教案说明

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结构与科学结构十分相似,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数学知识只是进行思维结构训练的材料.二次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若从上述结构进行训练,就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结构,使对数学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这一点已成为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和研讨的课题.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于讲解——启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讲解时,突出重点:“相切条件”,并以此为中心,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其中也穿插了自学讨论,而不是教师满堂灌.

在练习中,注意到了再现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同时也留有发现性练习,使学生以新带旧,巩固新知,发展智力,反过来从思维结构上形成完整体系,以认识数学本身.

第四篇:苏教版直线与圆单元测试(A级)

苏教版直线与圆单元测试(A级)

一、填空题(共70分)

1、已知过两点A(4,y),B(2,-3)的直线的倾斜角是135°,则y=_______。

2、过点(3,1),且斜率是4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

3、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___________;

4、过点(1,0)且与直线x-2y-2=0平行的直线方程________________.5、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__;

6、已知过点A(-2,m)和B(m,4)的直线与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______________;

7、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8、点(0,2)关于直线x+y=0的对称点是_________;

9、空间两点P(3,-2,5),Q(6,0,-1)间的距离PQ为________;

1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坐标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

11、以线段A(-4,-5),B(6,-1)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

12、设直线过点,其斜率为1,且与圆相切,则。

13、经过三点A(-1,5),B(5,5),C(6,-2)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束光线从点出发,经x轴反射到圆上的最短路径是。

二、解答题

15、已知半径为5的圆过点P(-4,3),且圆心在直线上,求这个圆的方程。

16、已知△ABC的顶点坐标为A(-1,5),B(-2,-1),C(4,7),求BC边上的中线AM的长和AM所在直线的方程。

17、求过两条直线和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的直线方程。

18、已知直线与,则当为何值时,直线:

(1)平行?(2)垂直?(3)相交?

19、求过点A(2,4)向圆所引的切线方程;并求出切线长。

20、已知圆C:,直线。

(1)求证:对直线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若直线与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求直线的方程。

第五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组织学生对编出的有关题目进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

(1)如何从解决过的问题中生发出新问题.(2)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原有旧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编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基本了解、把握有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可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初步体验数学问题变化、发展的过程,探索其解法.重点及难点:

从学生所编出的具体问题出发,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发展及解决的一般策略.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

(1)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2)判别式法

2、回顾予留问题:

要求学生由学过知识编出有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新题目,并考虑下面问题:

(1)为何这样编题.(2)能否解决自编题目.(3)分析解题方法及步骤与已学过的基本方法、步骤的联系与区别.二、探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要注重的几个基本问题:

1、位置关系判定方法与求曲线方程问题的结合.2、位置关系判定方法与函数或不等式的结合.3、将圆变为相关曲线.备选题

1、求过点P(-3,-2)且与圆x2+y2+2x-4y+1=0相切的直线方程.备选题

2、已知P(x, y)为圆(x+2)2+y2=1上任意一点,求(1)(2)2x+3y=b的取值范围.备选题

3、实数k取何值时,直线L:y=kx+2k-1与曲线: y=两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三、小结:

1、问题变化、发展的一些常见方法,如:

(1)变常数为常数,改系数.(2)变曲线整体为部分.有一个公共点;=m的最大、最小值.(3)变定曲线为动曲线.2、理解与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重视“新”与“旧”的联系与区别,并注意哪些可化归为“旧”的方法去解决.自编题目:

下面是四中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编的题目,这些题目由学生自己亲自编的或是自学中从课外书上找来的题目,这些题目都与本节课内容有关.①已知圆方程为(x-a)2+(y-b)2=r2,P(x0, y0)是圆外一点,求过P点的圆的两切线的夹角如何计算?

②P(x0, y0)是圆x2+(y-1)2=1上一点,求x0+y0+c≥0中c的范围.③圆过A点(4,1),且与y=x相切,求切线方程.④直线x+2y-3=0与x2+y2+x-2ay+a=0相交于A、B两点,且OA⊥OB,求圆方程?

⑤P是x2+y2=25上一点,A(5,5),B(2,4),求|AP|2+|BP|2最小值.⑥圆方程x2+y2=4,直线过点(-3,-1),且与圆相交分得弦长为3∶1,求直线方程.⑦圆方程x2+y2=9,x-y+m=0,弦长为

2,求m.⑧圆O(x-a)2+(y-b)2=r2,P(x0, y0)圆一点,求过P点弦长最短的直线方程?

⑨求y=的最值.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较深刻地了解三种圆锥的定义是对圆锥曲线本质的刻画,它决定了曲线的形状和几何性质,因此在圆锥曲线的应用中,定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性质。

1.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确定点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表达式,体现用二元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研究方法。

2.根据圆锥曲线定义建立焦半径的表达式求解有关问题,培养寻求联系定义的能力。

3.探讨使用圆锥曲线定义,用几何法作出过圆锥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4.掌握用定义判断圆锥曲线类型及求解与圆锥曲线相关的动点轨迹,提高学生分析、识别曲线,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所解问题与圆锥曲线定义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圆锥曲线定义,确定点、直线(切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1.由定义确定的圆锥曲线标准方程。

2.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3.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几何画法。

二、圆锥曲线定义在焦半径、焦点弦等问题中的应用。

例1.设椭圆+=1(a>b>0),F1、F2是其左、右焦点,P(x0, y0)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1)写出|PF1|、|PF2|的表达式,求|PF1|、|PF1|·|PF2|的最大最小值及对应的P点位置。

(2)过F1作不与x轴重合的直线L,判断椭圆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关于L对称。

(3)P1(x1,y1)、P2(x2,y2)、P3(x3, y3)是椭圆上三点,且x1, x2, x3成等差,求证|PF1|、|PF2|、|PF3|成等差。

(4)若∠F1PF2=2,求证:ΔPF1F2的面积S=btg

(5)当a=2, b=最小值。

时,定点A(1,1),求|PF1|+|PA|的最大最小值及|PA|+2|PF2|的2例2.已知双曲线-=1,F1、F2是其左、右焦点。

(1)设P(x0, y0)是双曲线上一点,求|PF1|、|PF2|的表达式。

(2)设P(x0, y0)在双曲线右支上,求证以|PF1|为直径的圆必与实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3)当b=1时,椭圆求ΔQF1F2的面积。

+y=1 恰与双曲线有共同的焦点,Q是两曲线的一个公共点,2例3.已知AB是过抛物线y=2px(p>0)焦点的弦,A(x1, y1), B(x2, y2)、F为焦点,求证:

(1)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2)|AB|=x1+x2+p

(3)若弦CD长4p, 则CD弦中点到y轴的最小距离为

2(4)+为定值。

(5)当p=2时,|AF|+|BF|=|AF|·|BF|

三、利用定义判断曲线类型,确定动点轨迹。

例4.判断方程=1表示的曲线类型。

例5.以点F(1,0)和直线x=-1为对应的焦点和准线的椭圆,它的一个短轴端点为B,点P是BF的中点,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备用题:双曲线实轴平行x轴,离心率e=,它的左分支经过圆x+y+4x-10y+20=0的2

2圆心M,双曲线左焦点在此圆上,求双曲线右顶点的轨迹方程。

下载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证明直线与圆相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

    证明直线平行

    证明直线平行证明:如果a‖b,a‖c,那么b‖c证明:假使b、c不平行则b、c交于一点O又因为a‖b,a‖c所以过O有b、c两条直线平行于a这就与平行公理矛盾所以假使不成立所以b‖c由同......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定稿)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将通过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解说。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 了解圆的切线的概念。 3. 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性质。 (二) 过程目标: 1. 通......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大虹桥乡阳城一中 杨跟上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是九年级数学第24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圆与圆的位置......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数学课堂教法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法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