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为国际市场拓展战略
华为国际市场拓展战略
*华为的国际化进程:
农村包围城市: 1.香江: 1996年,华为承接了香港和记黄埔电信的订单,正式开始了国际化之路。2.俄罗斯: 1996年,华为开始进入大独联体市场。3.亚非拉:进入亚非拉地区,华为带去的是低价的核心技术,削减了西方产品的价格,促进当地电信产业的进步。4.欧洲:2001年开始,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5.美国:由于价格低,威胁到美国本土企业,以及华盛顿针对华为间谍门,安全门等事项,华为始终难以进入美国市场。
细分:
(1)公司层战略,设立目标体系
(2)跨国战略
(3)加强战略联盟,合作和合资经营
(4)紧跟国家外交路线
(5)国际化业务职能层战略
国际市场拓展经营总结
1.把握国际市场进入的规律,明确国际市场的战略投资对象,并避免短期行为,对目标市场予以持续性的投入。
2.按国际公司的标准优化海外市场的运作方式,以此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
3.扬长避短、逐级渗透、渐进式地发展海外市场。
4.借助融资伙伴、强化资本监控、刚性货款回收、保障市场拓展最早。
5.不单纯打低价牌,以质量好、价格好、服务优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第二篇:华为手机国际市场调查报告
华为手机国际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摘要
(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3)调查方法
2.华为公司情况分析 3.调查分析
(1)
国际手机市场分析
(2)
手机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3)
华为手机产品优劣及发展前景分析 4.总结和结论
1.摘要: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信设备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1999年公司销售收入12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并且在世界通信设备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其中程控交换机在同行业综合排名第九。
(1)调查目的
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来讲,“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与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既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中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华为作为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都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2)调查对象
手机消费者 各大销售商
(3)调查方法
深访调查法 定点拦截调查法 电话调查法 2.华为公司情况简介
华为手机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其在全球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据IDC(国际数据公司)报告,2012年华为智能手机在北美乃至全球的市场份额都位居全球手机品牌第四名且其发展趋势十分迅猛,然而华为手机仍然与其市场的领导者三星和苹果有一段距离。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并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 1/3的人口。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我们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我们的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华为不仅在企业经营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华为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因为华为人深知,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在企业物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靠文化资源,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发展。华为国际市场拓展,各类产品已经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泰国、沙特、埃及、新加坡等。华为国际化历程:第一阶段(1996年--1999年),可以理解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零的突破,零的突破就是华为参与国际的招标,标志着其走上国际的舞台。第二阶段(1999年--2001年),赢得突破。这个阶段进一步派人到各个国家,对于通信来讲,只要哪一个国家人口多,他们认为电话需求大,就派人做市场。第三阶段,(2001年--现在),蕴含着两条战线:华为在全球部网以后,在欧美以外的全面突破,大力的拓展欧美市场。随着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的逐步提升以及客户逐步的买我们的产品,认可华为公司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不把华为看在眼里过去了,慢慢的感觉到华为将给他们带来威胁。应当来讲,相当多的竞争对手处于竞争的需要,对华为公司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遏制和经济上的遏制,来压制华为公司在各个国家的市场的发展,这个阶段来讲,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和残酷。
3.调查分析
(1)国际手机市场分析
当今国际手机市场可谓是群雄逐鹿。苹果三星两家相争,各大手机品牌比拼激烈。中国的手机厂商虽然几年来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出货量越来越大,但是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使用上显得能力不足,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大产品创新,才能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传统豪强们分一杯羹。
(2)手机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手机已经遍布全球,哪怕是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然而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截然不同。在尼尔森公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手机用户调查》中,研究者观察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土耳其,巴西,意大利,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手机型号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得出结论:“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手机使用习惯大不相同”。
在美国和英国,大多数用户都选择使用智能手机,然而在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性能可靠的传统功能手机依然是用户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手机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除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智能手机所需的手机网络。总体来说,年轻人更喜爱智能手机。随着这群用户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可以预见智能手机也将随之成为主流机型。华为作为敢于冲击国际手机市场的中国厂商,有必要研究全球各个地区的消费习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终的决策主要依据一下的6个指标(外观、功能、价格、质量、服务和形象),并以之作为判断手机品牌好换的依据。显然,手机的品牌的表现越好,品牌的认知就越高,在消费者的视角上,则手机的品牌价值就更加突。另一方面,手机作为消费品特点来讲,也有自身的属性。其可分为具体的属性和抽象的属性。前者直接可以感受的到,而手机的服务、形象和质量则属于他的抽象属性。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价值只有在基于消费者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对其产生的认知和表现才能作为他大小的依据。
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物美价廉的手机更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对于手机的多种功能和质量安全,消费者更注重手机的性价比是否合理。调查显示既经济又实用的手机才是消费者选购的大趋势。这无疑给了华为更多的机会。
(3)华为手机优劣分析与发展前景 优势:(1)华为作为世界500强,有一定品牌效应。
(2)华为手机价格较低,有价格优势
(3)华为已经拥有一定的良好口碑,注重科技研发与国际合作 劣势(1)华为作为新兴品牌基础薄弱,创新能力较之较差
(2)大多用户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国外的大品牌。
华为作为基础薄弱的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有不小挑战与困难。华为在发达地区的市场扩张速度过慢,价格优势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华为手机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随着公司的扩大,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人才也是华为所缺少的。
4.总结
华为,可以作为中国公司的榜样。它的发展模式经营策略值得每个中国公司学习。在科技创新的今天,华为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人才投入,积极寻求合作,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到产品服务客户良好地结合。看到了未来,但未来仍需拼搏。
第三篇:华为的人才战略
华为的人才战略:发展潜力重于学历经验
我以前在公司多次讲过,在下一个世纪(21世纪)的前几年,应该是华为公司进入成熟的时期。这是百年难逢的良机,我们有可能向外国大公司进行一次挑战,从而占领国际市场。但是如果你们马马虎虎,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下个世纪将是灾难!我相信希望一定在你们身上,下个世纪华为公司一定会有希望。希望是寄托在全体华为员工身上的。
——任正非
华为的大门随时敞开
2003年,华为西安研究所只招两人,报名者却达二百多人。看着那些女孩紧张、认真地答题,只为那百里挑一的职位,华为员工刘彦玲感到自己的工作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努力。
华为在国内外市场上披荆斩棘、声名显赫的时候,对各种人才都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华为的一员是众多高校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华为则对各类人才敞开了大门。这一年,华为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在北京召开大型招聘会,广募研发和营销人员。在成都、南京、深圳、合肥、厦门等多个城市进行专场招聘,共招1000多名人员,涵盖技术研发、技术营销、财务、国际业务律师、人力资源等数十个岗位。
2004年5月15日,华为在东莞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会。东莞也是珠三角重要的通信电子生产基地,诺基亚的手机生产基地就设在那里。5月22日,华为到惠州举办现场招聘会,一次开列了上千个空缺职位,其中大部分与手机设计、制造等专业有关。惠州也是珠三角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这些人才大部分集中在TCL。此时,TCL某研发项目正处于紧急关口,研发人员都在争分夺秒地赶工。TCL移动公司突然组织惠州本部的主要技术、管理骨干及全体研发人员,前往距惠州大约150公里的南昆山旅游。TCL这是在有意回避来势凶猛的华为。华为给当地众多潜在的求职者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华为的大门随时向他们敞开。
在“人才战略”上,华为是决不含糊的。华为在众多国内企业还在思考是否给员工增加几十块钱工资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华为就以相当于普通企业数倍的高薪“囤积”了一大批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任正非的概念是:什么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少,人才不能少;什么都可以不争,人才不能不争。
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其次是产品技术,再其次是客户资源。只要拥有一批不断进步成长的人才,华为一定能够做出任何一项技术,也一定能够攻下任何一个客户。
潜力重于经验
人才的发展潜力是最重要的。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非常注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在招聘简章上经常可以看到对从业年限的要求。华为公司在招聘、录用过程中,最注重员工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其次才是经验。华为与众不同,华为邀请一名员工加盟,首先要看他的成长潜力。华为的团队不唯学历、不唯经验,只唯发展潜力。华为认为:一个可发展的人才更甚于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我们宁愿牺牲一个客户或一项技术换一个人才的成长。
1991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胡红卫顺利通过了招聘考试,成为一名华为正式员工,他是华为的第31名员工。顺利进入了华为,但胡红卫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而华为主要做通信产品,他在华为工作,显然专业不太对口。但专业问题并没有成为胡红卫晋升的阻碍。胡红卫自最基层干起,以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的身份,参与了华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其后又先后担任了产品试制段长、计划调度科长、仓库部主任、生产部经理等职务。不足四年,因能力出众,胡红卫就被提拔为制造部总经理、计划部总经理,1995年荣任华为副总裁。这是华为在用人上不唯经验、注重潜力的典型诠释。
很多公司只相信老员工的能力,对新员工十分不放心,不敢委派重要任务。华为的做法与众不同。华为市场部门有一句话:“天下没有沟通不了的客户,没有打不进去的市场。”为让新员工得到锻炼,华为一度不是派有丰富经验的员工,而是派一些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尤其是没有任何市场开拓经验的新员工去做市场。目的是训练新员工开辟新路的勇气和能力。华为的这种策略使大批新员工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一批批新员工在磨炼中成熟,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样,华为员工的整体能力越来越强,综合素质越来越高,避免了新老员工两极分化问题。
中国还未建立起发育良好的外部人才市场,华为所需要的人才不能完全依赖在市场上解决。由于新员工经验不足,毕业学生上手的能力还很弱,潜力需要通过培训发掘、训练,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每年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开支都非常庞大。信息技术更替周期太快,老员工也要不断地充电。
外界称华为的待遇很高,实际上,华为待遇标准仅是中国业界最佳的80%,华为最吸引人才的地方除了相对高薪外,重要的是良好的培训体系。2000年后,华为每年在新员工培训上的支出就达数亿元。华为在深圳总部以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建立了众多员工培训基地,这种对员工培训特别重视的理念,吸引了包括众多外资企业员工在内的大量人才,这使那些仅仅为挣钱的人不愿到华为,而那些为了干一番事业的人则十分踊跃到华为。
华为有一个普遍培训原则是员工之间相互培训,已形成制度。华为还建立了思想导师的培养制度,中研部党支部设立以党员为主的思想导师制度、对新员工进行指导。任正非要求,没有担任过思想导师的员工,不得提拔为行政干部,不能继续担负导师的,不能再晋升,要把培养接班人的好制度固化下来。
以贡献评价员工
以贡献来评价,而不是以知识来评价员工,这是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客观基础。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机构,学习成绩、学历是学校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但企业就不是如此了,华为是以员工的贡献进行评价的。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合格者才能上岗,否则只能继续培训或遭到淘汰。有知识有学历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上岗的能力,只有通过培训,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工具、产品结构、行业标准,具备了华为的企业文化特质,符合了华为的要求,才能正式上岗。正式上岗后,员工的工资则是按照其对公司做出的贡献来确定的。这时,华为不再考虑员工的学历、进公司前的学习成绩或经营业绩,只看他在华为能做出什么成绩。学历再高、知识再丰富,不能为华为做贡献,就不能得到相应的评价。如果一名员工满腹知识,长期学习,也善于学习,但就是不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只能被华为辞退。
进入华为公司以后,学历、资历自动消失,一切根据实际能力、承担的责任来考核识别干部。华为是以贡献定报酬,凭责任定待遇。华为内部实行淘汰制,员工年淘汰率在5%左右。正式上岗后的华为员工都必须面对淘汰机制,由于华为也在面临市场的淘汰,故华为要求员工也必须适应公司的淘汰体制。
任正非告诫华为新员工:不要希望速成,不要什么都想做,一定要踏踏实实、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某些领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对您都是做初工。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我们要造就一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多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
华为公司员工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助别人提供的基础,进步才可能快。如果员工十分封闭、自私,怕自己的贡献得不到合理的报酬,害怕自己吃一点亏,奢望华为的考核十分精确,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华为的工作环境。
华为也是一所大学校。是一所改造、培养和造就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只是培养目的、方式不同。
任正非指出:新员工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实践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础,它充分地检验了您的不足,只有暴露出来,您才会有进步。实践,再实践,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垮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不也是如此吗
任正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个领导500多人的中央研究部主任,曾经是一位年龄只有25岁的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任正非说:“年龄小,压不垮,有了毛病,找来提醒提醒就改了。”
人力资本增值优于财务资本增值
任正非知道,要真正培养一批人,需要数十年理论与基础的探索,除了长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外,华为别无选择,他说:人力资本的增长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长。追求人才更甚于追求资本,有了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就能带动资本的迅速增长。
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人力资本就会贬值,更谈不上人力资本的增值。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劳工技能在3~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淘汰期是7~14年。特别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注重的不是学习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学习”。在走出校园之后,学习也变成随时随处的必要选择。很多美国人的生活经历就是进进出出校门几十年。
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永远有效。华为的首要责任是要活下去,而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IT业长盛不衰,“没有太懒的羊、太胖的羊的拖累是首要条件”。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作者明确提出,目前的经济特点是一种高科技的知识型的经济特点,如何依靠高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电信企业,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的环境中、学习的氛围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只有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工作者时,企业才会具备无比强大的竞争力。
《华为基本法》指出: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人力资本的增值靠的不是炒作,而是靠有组织地学习。
任正非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永不停息地致力于将华为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任正非说:员工有不学习的权利,公司也有在选拔干部时不使用的权利。
招聘优秀人才的同时淘汰沉淀层,是华为人力资源的一贯政策。对于员工,不学习将得不到提拔机会;对于干部,无论职位多高、资历多深,都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学习、不进步,就意味着下岗。
任正非告诉华为人,学习是随时随地的,永远没有晚之说。
华为有名老员工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那个时代不学习英语,因此,他一直是“英语盲”。1999年开始,为适应公司向海外拓展,该员工自费参加英语培训班,从ABC学起,与一帮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同室求学。老人家没有一点不好意思,当他第一次上台大声、流利地用英语演讲时,他感到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华为号召员工向该名好学的老员工学习。
在华为,总结经验与教训、推进培训工作、引导员工进步是各级管理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任正非强调学习,同时强调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学以致用。
伟大成就来自点滴进步
任正非提倡既要努力学习,又要“做实”,反对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把员工“做实”,工眼高手低的状况要克服,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在本职工作中有些作为的人。
杨玉岗1998年刚进华为的时候,正赶上华为提倡“博士下乡,下到生产一线去实习、去锻炼”,身为博士,他顺理成章地也去生产车间实习。实习完之后,杨玉岗被安排到电磁元件工作岗位上,作为堂堂的电力电子专业博士,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干项目,而且应该干大项目,结果却让他干电磁元件这种“小事”。杨玉岗有一种不被重用、被埋没的感觉。在他看来,电磁元件的工作既无成就感,又无发展前途,而且只能用到自己所学的很小的一部分专业知识,真所谓杀鸡用了宰牛刀。出于服从领导的分配,杨玉岗硬着头皮勉强干上了电磁元件这“不起眼”的行当。后来工作的经历和体验让他认识到,电磁元件虽小,学问却很大。
杨玉岗到电磁元件岗位不久,华为电源产品因某种电磁元件故障,导致运行不稳定,在市场上频频告急,一度造成某些地方的系统瘫痪。华为因此而丢失了很大的订单,经济损失巨大。在严峻的形势下,研发部领导把解决该电磁元件故障的重任交给杨玉岗。当时杨玉岗对公司产品了解不多,没有设计电磁元件的经验,只是凭着工程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经过多次反复与失败,设计思路才渐渐清晰。
经过60天日夜奋战,杨玉岗等人硬是把电磁元件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使该电磁元件的市场故障率降为零,每年节约成本110万元。此后两年,华为所有的电源系统都采用了这种电磁元件,再未出现过任何故障。
这让杨玉岗认识到,电磁元件虽小,里面学问却大。公司发展无止境,电磁元件的研究也永无止境。做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否则,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就要做夹生饭。他发现当初领导让他做小事是对的,而自己又能够坚持下来也是对的。
但是,很多华为人往往一开始只想干大事,而看不起小事,结果是小事不愿干,大事也干不好,最后只能是大家在这些小事面前束手无策、慌了手脚。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除了基本素质,关键看你做事的态度和方式。
(本文节录自《华为经营管理智慧》作者程东升刘丽丽)
第四篇:华为集团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华为集团战略分析
一
公司基本概况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华为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3的人口。华为公司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运用信息与通信领域专业经验,消除数字鸿沟,让人人享有宽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其他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回顾华为创立之初,没有可以依赖的技术、人才、资源,全体华为人始终以客户第一、积极进取、创新求实的信念,依靠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度过了发展中所面临的超乎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赢得了全球越来越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赖。
二
外部环境分析
政治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
法律方面:我国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表明了我国将加大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其必将对国家整个经济生活和所有的经济部门,乃至对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电信行业本身具有天然的垄断特点和长期发展的特性,因此《反垄断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电信行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2
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通信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结果。十二五规划下的国内经济环境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我国维持30年的高增长提出挑战,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国际经验表明,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推动后,经济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全球以及我国通信业未来几年发展趋势预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通信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结果。在我国,通信行业规划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相衔接,突出通信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我国工信部在拉动内需的基础上,还负责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重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契机通信、信息化、IT 技术等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工业制造业的管理水平,拓宽通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等都将起到帮助作用。而从通信产业这个子行业来看,新技术引入有利于优化竞争格局调动自主创新积极性,对电信运营业、电信服务业、以及电信制造业在竞争力上的提升都将起到跨时代的作用。
技术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大多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
败。代表性的通信技术主要有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网技术从全球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各类通信方式形成了相互渗透,相对竞争的态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数据化、宽带化、光纤化和无线化已经成为通信网络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
华为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根据波特的观点,处于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取决于该产业的进入壁垒。就电讯产品市场而言,华为公司由于较早地进入该市场,因此建立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培养了顾客对华为品牌较高的忠诚度,这使华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进入者的竞争。此外,电讯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成熟的分销渠道,在这两方面华为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这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特别重要的是华为经过多年的大力发展,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可以通过达到可比规模或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分摊,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一、进入威胁政府政策对于产业以及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竞争都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央政府近年来,对电讯产业的支持不断加大,所以华为在这方面可能面临较强的竞争。进而要求华为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推进产品创新
二、行业内部竞争就国内电讯产业来看,华为公司面对着大唐、中兴等几个老对手的竞争,而这几个公司由于处于产业的领导地位可以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产业中建立秩序起到一种协调作用。相比而言,国外实力雄厚企业的进入更可能对产业中的所有企业产生较大的竞争。除此之外一些与华为有着极深渊源的新兴企业,尤其是当初从华为分出去的子公司发展而成的个性十足的中小企业对华为的盈利、销售和成本控制有很强的影响。由于电讯产品市场的迅猛增长相对可观的利润会鼓励新进入者和产业中的现有竞争者会对华为形成很大的竞争。
三、替代威胁按照波特的观点替代品设置了产业中公司可谋取的定价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对于华为而言,虽然已经处于产业的领导地位,仍然需要注意现有和潜在的替代品的竞争。特别地,对于可以改善现有产品品质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有高度重视,再者如果替代品是由盈利很高的产业生产的,将更具有竞争力。就此而言,华为应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产品更具竞争性。
四、客户价格谈判能力波特指出,进行大批量和集中购买产品的客户购买产品花费占其成本相当大部分数额的客户产品质量对客户产品质量和服务有重大影响的客户,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的盈利
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利润。从实际情况看来华为面对的这种竞争力是巨大的从其和欧洲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合作这一案例表明华为为了取得这一订单而接受了沃达丰长达一年的覆盖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的考核评价。此外,一些批发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五、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具有较强的价格谈判能力,这种能力同样对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利润。根据经验华为公司提供诸如集成电路板、计算处理器等通讯设备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对华为而言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在此特别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供应商对企业盈利和成本控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事实表明,高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短缺的几类人才,这些劳动力的供应对企业具有重大的战略影响。虽然华为在争夺人才方面以其较为成熟的招聘培训制度在国内同类企业中稍占优势,但面对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外资企业更加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华为在这方面也面临着较强的竞争。综上所述根据“五力模型”对华为公司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面对进入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竞争和替代威胁方面,华为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具有优势在面对客户价格谈判能力和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方面华为处于劣势,面临巨大的竞争。总的来说,华为面临的竞争态势是较为乐观的,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增长和成熟,公司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
三
华为内部环境
企业资源:华为拥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节省了调试时间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企业能力: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华为在国际通信运营商中已逐渐树立一个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的形象。
营销能力:公司重视营销,营销和服务人员比重达33%,国内营销网络健全。33个办事 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营销人员人海战术明显,营销成本高。
生产能力:现代化生产基地产能有保障按订单生产模式生产,积压少但对管理要求较高生产人员比重低,约占总比重21%。
管理能力: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生产管理先进,国内率先采用MRPII管理模式,但落实度不够,人员流动较大。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客户参观流程,把竞争对手做广告的费用拿来请客户和供应商参观华为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聚焦客户提升华为形象,增强客户选择华为的信心。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
核心价值观:开放进取、自我批判、团队合作、至诚守信、艰苦奋斗成就客户
四
SWOT分析
Strength :
1、华为拥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节省了调试时间,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2、产品性价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华为在国际
通信运营商中已逐渐树立一个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的形象。
3、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4、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5、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客户
参观流程,把竞争对手做广告的费用拿来请客户和供应商参观华为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聚焦客户提升华为形象增强客户选择华为的信心。
W eakness
1、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设备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2、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谁占领了研发制高点,谁就拥有更多的市场发言权。技术上的跟随战略,虽然减少了巨额投入基础研究会带来的风险,但很难让华为超越国际巨头而成为真正的行业领袖。
3、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
Opportunity
1、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信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再加上中国电信业的落后,设备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国家把提升电信业的技术水平作为了发展重点。华为公司最初只是销售程控交换机、赚取价差,但任正非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投身通信设备的研发中去。凭着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
口碑。
3、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更是导致欧美运营商节省开支,使依赖于欧美市场的海外第一阵营设备商业绩大幅降低。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性价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4、中国政府给予了通信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信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政府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hreats
1、来自通信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用户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设备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2、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3、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设备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4、来自某些欧美国家的政治壁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部分国家出台相关行业的保护性政策。
五、战略实施
1、基于客户需求驱动华为逐步建立起包括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四大业务领域在内的端到端综合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
2、立足电信行业在相关行业实行横向多元化发展。a)互联网超越人口发展人物通讯b)云计算超越管道延伸网络价值c)三网融合超越行业发展融合产业。3、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收购突破贸易壁垒、突破新的市场。4、持续部组织变革、流程重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组织结构使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5、加强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资源向原创性创新倾斜。
6、战略控制巨资投入研发,确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华为一直贯彻“领先半步策略”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的新颖、先进而缺乏市场敏感,华为一直坚持研发战略要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规定每年必须有几百个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转做研发。与此同时华为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运作模式。决策权前置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集团战略管控的立足点就是要对前线的市场信息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把握。华为则把它推向极致,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后方配备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应该在前线一发现目标和机会时就能及时发挥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拥有资源的人来指挥战争、拥兵自重。基层作战单元在授权范围内,有权力直接呼唤炮火。搭船出海全球合资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很多企业也都做了国际化的勇敢尝试比如联想、TCL等。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以并购为目标和手段的国家化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引起了并购对象所在国的高度敏感和猜忌,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经验和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足,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效果都并不理想。反倒是华为的“搭船出海全球合资”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欢。
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低成本战略华为的低成本战略充分利用中国价格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成本。从而制造的产品物廉价美。
一、拥有较长时间的成本价格优势
二、较低成本运营优势
三、外购资源投入成本较低
四、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减低生产成本
五、进行流程再造
六
附注(华为不上市)
话说2001年,华为在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上市筹备小组,并且确定了“先私募引入战略投资者,再整体上市”的总体思路。随后,华为与IBM、摩托罗拉、英特尔、马可尼、NEC等国际大公司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邀请他们入股。其中,华为与“老师”IBM的接触最为深入。2001年5月,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和具体负责引资工作的高级副总裁徐文伟曾经专程飞赴美国会见当时IBM的首席财务官约翰?乔依斯(JohnR.Joyce)。随后,乔依斯指派了亚太区企业发展部总监黎广强前往深圳华为总部商谈细节。华为打算通过增发30%新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老股东不会套现,而是会将私募得来的资金留在华为来发展,这符合任正非看重长远发展的性格。但是,任正非开出的其他条件却非常奇怪:华为总共出让不到30%的股份,却要同时引入五六家战略投资者,每家战略投资者的股份比例不超过5%!这种条件显然是IBM不能接受的,其他大佬同样也都无法接受,他们又不是VC,占这么小的股份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大多希望能够独家入股,或者能够和华为组建合资公司。这个私募谈判的过程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来来往往的战略投资者也谈过了五六家,最后却是无果而终。有关华为上市的细节大家可以看看吴建国和我合著的《华为的世界》。任正非又不是不懂资本运作:更早的时候万科发行股票卖不出去的时候华为还曾经友情赞助了一把并大获其利,这些年来卖华为电器、卖华为3Com,无不显示出他对资本市场的精通和对投资时机的良好把握。那么,既然知道这种条件根本不可能引来IBM这样的“金凤凰”,他又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到底呢?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让我们看看2001年的华为都发生了哪些大事:2000年8月任正非开始在华为推动“内部创业”,他的本意是清楚冗员,却不料包括李一男、黄耀旭在内的一班精兵强将纷纷出走,一下子动摇了华为的人心。还是在2001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网络泡沫破灭,任正非发出了“华为的冬天已经来临”的呼喊。2001年,华为完成营业额255亿元,年增长率从80%下滑到13.7%,第二年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大形势下,大张旗鼓地启动上市,更多地是为了鼓舞士气和稳定人心。到了当年10月,当华为把旗下从事通信电源业务的华为电器以7.5亿美元的高价卖出去之后,任正非果然不再提上市的事情了。前面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说到底华为到底上不上市,关键还是要看任正非。那么,任正非又是如何看待上市的呢?我想,很多企业的创始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能说出来的秘 10
密,那就是企业绝对不能脱离自己的控制。这种想法不只是任正非独有的,其实每一家成功的民营企业创始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像好利来的创始人罗红也一直坚持不上市,就是因为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有人说我把股权设计得更复杂一些,或者我是大股东,不就没问题了吗?其实那也没法完全保证,因为你要上市就必须引进新的投资人,就必须答应他们的一些条件,没准因为哪个不经意的条款,作为创始人的你可能就失去了实际的控制权。你可能还是名义上的大股东,但是你实际上已经不管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明白我说的道理。其实,即使是在欧美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个细分市场做得很牛,但是为了不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死活就是不上市,我们把这类公司称作“小巨人”。即使是像福特这样的上市公司,其控制权也一直掌握在福特家族的手中,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直到去世前两年才离开管理者的岗位。也正是为了保证对公司的控制,任正非曾经在华为发动了很多运动,从早期的市场部集体辞职到引入IPD、ISC,这些运动当然能够提升华为的整体管理水平,但是同时也能帮助任正非巩固对华为的控制权。一位华为人和我聊起IPD的时候就突然冒出来一句,“IPD就是权力再分配”,它把原来掌握在李一男手中、能够对华为的未来产生致命影响的技术决策权收回到了任正非的手中。因此,要保证对华为的实际控制权,整体上市对于任正非来说就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是因为华为实行的是全员持股,股权非常分散,据说任正非在华为的股权比例也只有1.1%,剩下98.9%的股份则属于华为员工持股会。如果不上市的话,任正非就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以员工持股会的方式对华为进行控制。而要上市的话,就必须对这个员工持股会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披露,他就有失去控制权的可能。理解了这一点,大家也就能够理解海尔为什么不上市了。有人会说你糊涂呀,海尔不是早就在上交所上市了吗,海尔不是还在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海尔电器吗?可是我要反过来问你,这两家上市公司就能够代表整个海尔集团吗?你把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加起来,能够得出海尔集团2008年1220亿元的全球营业额吗?海尔集团是什么企业?集体企业,这是概念最为模糊的一种企业类型,他的股东不是青岛国资委,也不是张瑞敏,而是“集体”。因此,在这个“集体”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估计海尔集团是不会整体上市的。相反,股权已经明晰到个人,而且能够保证创始人对公司控制权的公司往往急吼吼地争着整体上市,比如东软集团。对于企业来说,创始人的这种控制欲到 11
底好还是不好?我觉得关键还是要看创始人本身的能力。如果这位创始人能够像任正非这样,到了60多岁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够发出“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的呐喊,那么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就是幸事。
第五篇:华为跨国经营战略
目录
公司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公司简介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 战略实施背景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进入国家的选择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从香港一俄罗斯,南美一东南亚/中东/非洲一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
渐进式—— 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用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逐渐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从而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最终达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在保持贸易式进入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跨国经营,把握时机,步步为营。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采取贸易进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即先通过贸易作为试探,积累经验,在国内外建立起流通渠道和业务关系,以便为进一步的跨国经营活动铺平道路。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路径选择
“先易后难”的跨国发展道路
“ 全盘西化” 跨国发展战略
华为大力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建立多个科技研发机构,坚持走” 自主核心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华为走出了一条用” 用制度带动文化和人向西漂移” 的道路,按照任正非的说法,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 硬件” 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 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 软件” 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华为的成功正是因为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华为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独特战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国际市场的开拓坚持契而不舍的精神,能够经得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考验和折磨;
(二)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市场梯度规律,也就是先由易于进入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切入,然后逐渐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国际市场的开拓要讲求比较优势,华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例如华为利用欧洲厂商对客户的要求反应比较慢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快速反应能力的比较优势;
(四)国际市场的开拓需要讲求策略,要将客户开拓工作做得细致而深入。相对来说,华为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说华为通过各种渠道把客户请到国内,向客户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展示华为规模和实力,改变客户认为只能生产廉价鞍子的观念,通过向客户推销中国达到推销企业的目的;
(五)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诚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