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将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诸岛的比例缩小一半绘成小方块放在地图右下角。我国古代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骨子里缺乏海洋意识。因此我国古代虽然富饶强大,但几乎从未实行过远洋探索外面的世界,近代来更是采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使我国已极端保守封闭的姿态走向近代世界。可以说,海洋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的走向。但是,横版地图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中国人本来就很微弱的海权意识,以致于越南、菲律宾这些南海附近的小国竟有胆量来侵犯我们南海的领土,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国人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毫不在意,因为他们以为我们的南海仅仅是快芝麻大小的地方被他们侵占一点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改正,我想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追悔莫及!
如今我国已经成立了三沙市,但由于地图的不合理,三沙市是无法在地图上表现出来的,官员们和国有出版社(地图的编辑被国家主管部门的几家出版社垄断,不允许民间染指)不得不采用竖版地图,但如果没有三沙市,官方的竖版地图就永远不会出来了吗?现在很多事情都是由民间力量推动才得以完成。例如农民工讨薪的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我想我们也需要去推动国家的海洋建设。文章中提到一位在琼海市潭门镇曾在1983年驾驶一艘小帆船勇闯南沙的船长伍书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规定渔民不准前往南沙作业,虽然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前往那里捞海珍品。至1983年伍书光出现在南沙时,那里已有30多年未见大陆人。正是如此,那先临近南海的小国才有胆量侵占我们的岛屿。后来直到越来越多的船长冲破阻力,官方才渐渐默认并排军队进驻南沙。南沙拥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却没有中国的油井去开采石油资源。
国家石油的开采权力被国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家公司垄断,他们没有必要去犯风险来开采南海的石油。所以那里林立着外国的油井却惟独不见中国的。中国的版图竖起来仅仅还是国家捍卫海洋主权的一小步,后面的路程还是有无数的困难与艰辛。我们新的一代就需要凭借着我们的力量,把我们的油井屹立在南沙蔚蓝的大海上。使我们的军队踏上被敌人侵占的岛屿,让我们的国民意识到,这是中国人的南海。是不容侵犯的南海。
第二篇:地理名著读后感
地理名著读后感
班级:13级地理2班
姓名:胡勇忠
学号:20132100255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437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40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40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30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1252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20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水经注》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兵要地理方面,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役都生动说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水经注》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汉族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所以我们说《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经注》有如此深远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著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实际上是中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总结,书中许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不少人从中可以辑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如描写三峡景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江水注》这段文字首先描写了三峡两岸连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势,然后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峡中四季景色的变幻,给人以奇异多变之感。全文情景交融,绘声绘色,语言清丽,描写细腻,使人对三峡奇景悠然神往。另外,《河水注》中对黄河龙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雄浑壮观,其中“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几句,把奔腾咆哮的河水,写得惊心动魄,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滱水注》中对阳城渚的描写,表现了幽静恬淡之美。郦道元的《水经注》,语言简洁,间有俪词骈句,往往“片语只字”,便“妙绝古今”。清人刘熙载尝说郦道元的山水文字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导”
第三篇:交通运输地理读后感
交通运输地理学后感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在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的学科。现代交通运输是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方式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不同地域又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交通运输网结构。本书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上述5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网布局和不同地域的物流结构。全书内容包括:铁路运输地理、水路运输地理、海上运输地理、公路运输地理、航空运输地理、管道运输地理、综合运输地理和客货流地理。
交通运输地理所涉及的地理、交通、经济、文化等内容非常宽泛,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内容也较深广。
现代人们认为:在地理学体系内,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核心问题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它为国家、区域、城镇和工业区的生产力布局提供理论和规划依据。生产力地域组合包括区内经济结构和区际经济联系两个方面,二者的实现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个环节。所以,交通运输的地理研究,历来是经济地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独立的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外,在理论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的论著中,也含有大量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素材和论述。
对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定义可概述为:它是研究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的学科。这门学科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密切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性、实践性、地域性很强的独立学科。
作为研究交通运输活动空间组织的学科,交通运输地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可分
为理论交通运输地理、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城市交通运输地理4个部分。
(1)理论交通运输地理
理论交通运输地理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网的构成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地位,交通运输在生产布局中的作用,运输联系和客货流分布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运输与货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交通运输布局的经济效益计算和地域系统评述,交通网络和站场布局的类型和模式,交通运输区划的原理和方法。
(2)部门交通运输地理
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分别研究铁路、水运、公路、管道、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积极技术特点及地域的适应性。从自然、技术、经济的联系中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既是交通运输地理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又是交通运输区域研究的先导。
(3)区域交通运输地理
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分别从国际、国家、国内经济行政区,或按河川流域、地形单元进行交通网络和客、货流的分析,通过对区域交通运输情况的描述,揭示区内经济结构的空间联系和区际物质联系的内在规律。
(4)城市交通运输地理
城市交通运输地理主要研究和预测城镇内部道路交通网和客、货流与交通流的形成变化规律,城市对外交通线和站、港空间布局以及综合交通系统。
本书从实践应用出发,主要阐述与上述第二和第三部分相关的内容,即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和区域交通运输地理方面的内容。例如:我国铁路运输地理、海上运输地理、内河运输地理、公路运输地理、航空管道运输地理、综合运输地理和我国客货流地理等。
2013-06-13
第四篇: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
《北平历史地理》不但是一篇科学严谨之作,而且图文并茂,语言深入浅出,虽是学术著作,但为普通读者读来,亦毫无理解上的困难。
书里将这座城市的从商周开始讲起,跨秦汉穿五代过唐宋,再至元明清,终于民国,多角度详解这座城市,人口、水域、城市规划、各朝发展……让人目不睱结,最让人敬佩的是作者在论文最后将多本描述北京的文字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总结比较,简洁明了直观易懂。我想,这些文字必定是真的建立在作者读书万卷、实地堪察上的。而且,在读完正文后,读文后注解也很有意思,不同于我们论文时的简单引用,作者在这些注解上也会有推理说明甚至自己观点,非常有趣。
北京城历史源远流长,纵使读完整本书,恐怕也不能全部记下来。特别是,由于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远郊,虽然是北京人,但对北京老城区真是知之甚少。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真正带给我的收获是,让我更加有兴趣去探索这座古老的城市,更愿意随着后老先生的脚步,真正走到书中说的遗址,地点,去看一看。我会在书中寻找自己知道的地方,比如颐和园的万寿山来源,中轴线的演变……等等,兴致盎然。以后走在北京的街上,看到侯老书中提到的地点,也总会想一想曾经读过的典故,我想这大概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大的收获。带着兴趣行走在北京城中,才不负这座拥有那么久远历史和那么多故事的城市,遗憾的是,本书只写到民国,不至当下。否则,面对如今的北京城,大概会有更多和我们生活相关,和我们年轻人时代相关的故事,让我们更爱这座城市。更遗憾的是,古老北京已经几乎消失不见,从形到蕴,目前看来只留下紫禁城这个庞然大物漠然独立,这座古老城市正在逐渐变成统一无趣的城市森林,不知作者从心里是否感到悲哀。至少我是如此。或许,只写到民国也只是一种美,困为即使补足至当下,纸张上也只余一些石灰粉末而已…… 我更加庆幸,这样一本书,从古至今的描写,或许能让北京城曾经的神韵再现,能让更多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是北京人或不是,不再只把它当做谋生的地方,充满利益与机遇的地方,而是更加想要了解这座城市,更加爱护这座城市。
第五篇:《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但若是问起有关广东的文化地理,便会哑口无言,不知何以应答。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在关于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是在是过于贫乏。二便是,就在以前历史课堂上和一些关于南北之争的事件中,广东这个地方,便被称作是蛮荒之地,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加之位于沿海地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区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是来自外地,而这些外来的冲击,总好像会把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些文化给摧毁了。为了真正了解广东的文化地理,故而拜读了司徒尚纪教授的《广东文化地理》。
这本书总共分十章,内容非常详尽丰富。详述了广东文化形成因素、广东文化起源发展和传播,分析广东热带性特征,与其他地方环境的区别,也从历史的角度去讲述多种文化的传入和融合。后面的几章则是讲述了农业土地利用景观与分布、聚落与文化景观、方言地理分布与文化景观、风俗文化景观与群落、宗教文化景观与地理分布、地名文化探源、人才的产生分布流动、文化区划、文化生态变态,从这些不同的角度阐释广东文化地理。
书中说到广东在我国的南部,其北面便是五岭,故广东称之为岭南,南面是海洋,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广东成为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其封闭性是指在交通落后的古代之时,五岭山地的天然阻隔,使得岭南岭北的人们难以跨越,极大地限制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沟通,而又正是这个原因,中原的地区对于岭南人的认知不够,故而斥之为南蛮之人。其开放性则是指,广东处于南海航运的交通枢纽的位置上。很早的时候,广东的土著古越人便已制造船只,跨越海洋,走上了和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广东对外的开发性,与世界各地交往中的贸易,继而发展成了广东人对经济的重视与发展,造成了广东地区富在商不在农的经济特色。一部分广东人出于对财富、知识的渴求,纷纷越洋离国,遍及世界各地,使得广东成为了现在著名的侨乡,形成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华侨文化。华侨文化相比于内地所具有的,信息灵活,更新快的,以及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又使得广东更具活力和开放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扶持的政策下,沿海的广东便作为了改革和建设的前沿地区,积极与世界进行交流,更
是设立了珠海深圳为经济特区。这使得九十年代时期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各工业的不断兴起,以及城市高楼大厦的不断建起,铸造了眼下的繁荣昌盛的画面。
秦汉以来,广东一直作为对外的通商口岸,在无数次的商品贸易中,广东人不断受到了商品的潜移默化,使得广东人强化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使得广东人目光远大、心怀意广、重利轻义、讲求实质的品质。正如眼下,绝大部分广东的大学生毕业之时便是拼命的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过于讲求利益。而不同于其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会在毕业之后,去到某些偏远地方支教或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相比之下,则显得广东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远没有其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层面高。这个问题值得广东的大学生花时间深思深思。
当然,古代之时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极为之恶劣,岭南人在与自然的不断对抗中,培养出了坚韧耐劳的性格。而大海的波涛,则造成了广东人敢于冒险勇于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而这些则又不是我们这一辈或者后辈所会经历到的事情,但他们这些优良的品质则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发展,毕竟现时的年轻人的品性是在令人堪忧。
班上有半人是北方的,与他们刚刚接触地时候,倒还真不知道他们以前是没有糖水这一个概念,着实令我吃惊。在广东,喝糖水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习惯了,街边各种糖水店,番薯糖水、木瓜雪耳糖水、红豆糖水、绿豆糖水、银耳雪梨糖水、黑糯米糖水等层出不穷。而在北方则没有这一习惯,南北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原因便就是书中讲到,就自然地理条件而言,广东是作为全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蔗糖常量占全国半数,人均消费蔗糖比全国高出三四倍,糖的使用多种多样,糖水的用法便是其一。
全书篇幅非常的长,我也就选感兴趣的部分跳着看,然后写下这篇后感。文本纯手打,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