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1:5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第一篇: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转型期的中国,很有可能会因为竞争加剧、劳动加快、分化加速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发各方面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国是一个政府行政强势主导型的社会,其他社会组织不能胜任公共危机应对责任。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公共性等特征,如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危机,势必导致社会动荡和公众不满,有损政府形象。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要勇于承担、善于应对,这是其责任伦理的要求。

哲学思想指引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应该是:认识矛盾,分析矛盾,最后解决矛盾。所以,首先我们要弄清何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及其对政府提出的应对要求,然后再寻找应对公共危机的良策。

公共危机是指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它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一方面,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如,1987年英国伦敦的皇家十字勋章地铁站的火灾,从第一个火苗出现到形成火灾仅有10分钟时间,但这次火灾却造成31人死亡,20人重伤。另一方面,往往由于危机来得突然,又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同时,又要求决策者、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带来巨大的破坏。如,1992年印度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宗教冲突,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处理,最终导致全国性骚乱爆发。

第二,高度不确定性。危机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发展的,其潜伏、爆发、发展、结束的规律与趋势不易为人所准确把握。一方面,事件的开端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就是两个典型。而且,其后衍生和可能涉及的影响也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一切都在瞬息万变,并且极可能产生各种“涟漪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环境污染案件。如,1971年的意大利塞文索发生的化学危险品不慎泄漏对周围的农场和社区造成长期污染,使该地区面临着居民迁移和重建的压力。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也同样如此。

第三,扩散性和公共性:危机由单纯一个地区或国家扩展为国家或国际性问题。如1998年金融危机、印度洋海啸、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要具备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恢复能力。根据公共危机的三大特性具体提出5项要求:

第一,工作重点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状况的能力是危机应对的核心。

第二,公共危机应对内容包含危机事前、事中、事后等所有事务。

第三,公共危机应对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迅速争取重新控制住。

第四,公共危机应对的实质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这类决策极为复杂和困难,往往关系到组织的安危,因此,需要时间的预留和方案预设。

第五,提高公共危机应对的有效性。传统的危机应对注重对危机反应管理,而不注重危机的前因后果。当代高效的危机应对要求通过寻找危机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冲击,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应对。具体的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需要做到以下方面: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处置的地位;改进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

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针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警、处理、恢复等应对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一个完整的危机治理过程包括预警、准备、社会动员、回应与救治、善后处理五个阶段,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应以事前以预防为主,发生时要控制事态,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一、建立危机预警制度危机预警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求树立危机意识,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以便捕捉危机征兆。危机的预警是指危机发生前的预测、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危机预警组织;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列出一系列可能导致危机的事件,确立危机发生的指标体系,实施重点监控;建立并完善危机预警机制。重点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气象、地震、洪涝等信息预报系统,在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如旅游、航空、金融、电力供应、供水、通讯、防污染等)中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理决策机制强力有效的应急决策机构应当由两部分组成:政府应急决策机构,由相关部门决策者组成;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咨询机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出现时,各个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决策机构负责指挥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发布权威信息,行使调配资源的权力。专家委员会咨询机构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三、建立调度机构和监督机构要通过建立调度机构和监督机构,尽力把危机治理的职能整合到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之中,建立一个统一领导、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危机治理体制。鉴于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容易产生权力放大和权力越位的问题,因此在危机管理体制中建立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监督方式可以由专门监督和公众监督相结合,并建立相关的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公共危机处理的主体是政府公务人员,应当界定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力和义务,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同时,辅之舆论监督机制,规范公共信息的公开责任、公众和媒体知情权利的保障。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正确的信息发布、有效地信息沟通是避免社会公众恐慌的最好方法,信息沟通机制包括信息上报和信息发布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具体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事故造成危害初步评估、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已采取的救灾措施等,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已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同时,搞好信息发布。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谣言较多,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将危机事件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使广大公众了解真像。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五、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中要充分利用的社会自我调节力量,主要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从我国的历次危机处理来看,我国主要靠的是政府行政手段,社会力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但这次“5.12”汶川大震充分显示出社会的巨大力量。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与此同时,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观念,推进我国的危机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六、建立对口救援机制重大灾害发生后,仅靠一个地方的力量难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威性,开展对口救援,这次“5.12”汶川大震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能在较短的时间得到恢复,人民群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建家园速度如此之快,全靠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对口救援机制。这种机制要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七、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机制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结束后,要搞好善后处理工作。危机的善后处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消除由于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秩序。主要包括: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调研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关当事人的赔偿与援助,责任人的处理,经验教训总结等。

第二篇:地方政府应构建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地方政府应构建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从“三鹿奶粉事件”想到

摘要:近段时间来,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年前的雪灾事件、512汶川地震、山西襄汾溃坝事故等等。这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在不同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同时也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而政府在这项社会工程中无疑担任着主体的角色。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应付各类危机事件,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也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一下。

关键字:公共危机;预警;沟通;反应;动员;处理;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警、处理、恢复等应对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一个完整的危机处理过程包括预警、有效沟通、快速反应与及时行动、社会动员、善后处理五个阶段,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应以事前以预防为主,发生时要控制事态,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一、建立危机预警制度

危机预警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求树立危机意识,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以便捕捉危机征兆。危机的预警是指危机发生前的预测、预防,主要包括下列四方面:

1.建立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危机不仅是对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是一个民族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危机的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们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预防。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社会环境,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应关怀、友爱、理解、宽容与帮助,而不是冷漠、猜忌与排斥,这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和身体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验,越是对社会公共生活危害比较大的危机,越会造成令人恐惧的效果。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恐惧。危机预防不仅仅是危机本身的预防,还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是政府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正确的信息发布、有效地信息沟通是避免社会公众恐慌的最好方法,信息沟通机制包括信息上报和信息发布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具体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事故造成危害初步评估、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已采取的救灾措施等,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已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因此,危机发生时,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俱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反而容易引成社会混乱。因此,在做到及时上报危机事件的同时,还要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将危机事件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使广大公众了解真像。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三、建立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机制

1.各级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下面列取512汶川地震后国家采取的措施来说明一下: 14:28:地震发生

14:46:国家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及早向外界发布信息 15:50:总参谋部应急预案启动,军队参加救援

16:00:因通讯中断,两架直升飞机派往灾区了解受灾情况

17:00:国家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灾区,指挥救灾

18:28:派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武警某师的2900名官兵参加救灾

18:44: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5000余官兵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

19:20:军区先遣指挥组已经进驻灾区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救援是非常及时的,同时从速度上可以看出国家危机应急管理已经趋于完善。这几乎已经达到了启动国家应急预案和部队快速部署的极限!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国外媒体纷纷评论:中国政府和媒体迅速制定救灾对策,冷静克服大型灾难。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2.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3.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危机状态下政府协调职能的发挥,例如英国为了协调各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政府于2001年设立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英国应付突发挑战的能力”,在政府内外协调各部门作出综合整体反应,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关键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社会职能。美国国务院下设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灾资源,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发生重大灾情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降到最低。总之,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四、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会事务。因此,危机事件处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场危机可能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只有全社会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共渡难关,才能战胜危机。只有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而不是被动地过分依赖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从我国的历次危机处理来看,我国主要靠的是政府行政手段,、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社会力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今年的“5.12”汶川大震充分显示出社会的巨大力量。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与此同时,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观念,推进我国的危机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建立危机的善后处理机制

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危机的善后处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消除由于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秩序。主要包括: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调研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关当事人的赔偿与援助,责任人的处理,经验教训总结等。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 2.张建《公共关系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

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

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这种“弱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带来了难度。

3、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实质还是网络传播活动,都带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4、暗含不确定负面性因素。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都不会遵

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负面因素。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误区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但当前一些官员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一堵了之。在一些地方,网络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殊不知,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2、错失处置时机。山西“黑砖窑事件”由河南大河网首先发帖,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引起重视,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舆论狂潮。事后有关领导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3、重处置轻引导。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看来,网络舆情是千里之外的事,作为一级地方官员,只要把自己辖区内发生的事件处臵好就行了。但在无孔不入的网络面前,这样 的想法太幼稚。湖北省天门市发生城管殴人致死事件。尽管当地政府当晚就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但事过几天才公布事件真相,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炒作演变成社会舆论,引发上千人游行。

4、仓促发布结论。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攻击对象。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发生垮塌致4人死亡。当地政府为平息事态仓促结论:“可能是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首先把桥梁压塌了。”然而一个多月后,专家组经过反复调查一致认为:导致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而不是什么车辆严重超载。

三、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

1、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加强“舆论检查”。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有关的网络舆论。搜寻网络上新闻群组或是 BBS 上面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相关议题。

2、敏锐判断网上有害信息,快速有效处置。快速查明最先刊登虚假的负面舆论媒体,及时与之进行沟通,要求对方删除相关的虚假负面消息。

3、创建本地网络舆论平台,强化网络把关。可以在本地主流媒体、民众关注的论坛上创建地方政府的舆情互动平台、反映平台、解释平台等,使出现的负面网络舆论能就地消化而不扩散到其他媒体。如淮安市纪委等有关部门在淮水安澜网站开设的阳光纪检等板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民众的舆情在这些平台中得到表达,然后把关人员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最终达到舆情干预的目的。在把关中对负面舆论不能仅仅采用“删贴”等简单粗暴方式,否则会引起发帖人的反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要善待善引,互联网将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度

1、制定周密而详细的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所谓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臵方案,通常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等。

2、统一口径,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纵观几起全国性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往往与舆论对象的内部人员口径不一有关。因此,一旦负面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第一时间公开网络权威信息,统一舆论对象

单位内部思想和口径,一个声音对外,切莫出现杂音、噪音,以免“雪上加霜”再添乱。同时,由于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高效”与“贴近性”的特性,舆论对象要学会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

3、抓住“黄金时间”,把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提出“黄金四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牢记及时性原则,把握舆论的“麦克风”。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地方政府必须把握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及时地出台相应的网络公关策略,由此才能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做到快而不乱、游刃有余。

(三)营造网络主流强势舆论

1、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强化主流媒体引导。现在的新闻媒体虽然数量众多,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和新闻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与优势。

2、培养网上舆论引导员,发挥网络评论员的积极作用。在相应的网站论坛上主动发布具有一定深度的正面贴文,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并针对网上负面贴文进行跟贴,在网上澄清事实、释疑解惑,消除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网评人员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正如美国政府毫不讳言的:“白宫的日常新闻操作就是引导舆论”。

3、借助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许多网站开辟的论坛中,一些网民凭借较高的自身素质(如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等),能够为论坛的辩论定下基调,最终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成为了论坛的版主、坛主——“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加强与这些网上“意见领袖”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利用他们的号召力来进行有效引导。

第四篇:公共危机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频发,从非典开始,国家已开始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从而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政府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政府的公信力随之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一、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信力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的评价。

(二)公共危机概念

公共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其包括自然地质灾害,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群体事件等。它具有突发性,政治性,不确定性,紧急行,扩散性的特点。

(三)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1、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处置效率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涉及面广,持续性长,危害性大。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各种先天性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灾害救助,恢复阶段,还是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监控阶段,都需要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集中民智民力来控制和战胜危机。因此,当危机来临时,是否能够第一时间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就成为政府的重大使命之一。同时面对危机,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还可以在心理上减轻,避免民众的恐慌,并激发起民众战胜危机的强大精神动力。

2、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发展态势

危机的发展态势是不确定的,但是除去不可抗力因素,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首先,如果公众政府缺乏信任,就会对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产生怀疑。其次,如果政府缺乏公信力,公众对政府的政策措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再次,一个缺乏公信力的政府,还会丧失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3、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中的信息沟通

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报道信息,消除谣言,稳定人心。但是,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公信力,那么,它的信息肯定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反而引起社会的混乱。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公共危机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极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现状

政府公信力弱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学者乔治·弗雷德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达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对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

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群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步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小康》联合唐楷对“政府信任程度”调查显示,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大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另有资料显示,200年至2010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作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与2007年得79.3%相比,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以上种种数据,事例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责履行不力

一方面政府在危机的过程中处置不力,或者指挥不当,或者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在湖南嘉禾事件中,当地政府公开打出这样的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典型的政府滥用公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危机当中不作为,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事件,比如瓮安事件,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当地政府在最初出的时间的不作为,再加上长期积怨的矛盾的爆发,使得上万人烧县委县政府,损失惨重。

(二)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不高

从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和应对公共危机的现状看,在领导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能力及作风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者满足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公共危机意识相当淡薄,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造成局面失控。

2、危机处置不当

我国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者缺乏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能力,在复杂形势面前束手无策;处置危机事件的方法单一,不注重危机的预警和预防,更忽视善后和总结,总是被动式地处理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较之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处置不当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一)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1、应急预案形式化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仅仅是锁在抽屉里准备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体,不具备操作性,致使危机到来时预案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仍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

2、应急预案不健全

从2008年南方雪灾可以看到,我国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的107个预案中,没有国家级的雪灾专项预案。引发大规模电网瘫痪的冻雨还尚未列入气象预警的范围之列。

3、缺乏对复合型公共危机的应对措施

现行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大都是按照“一个灾种,一个法规,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的要求设置的,所以面对复合型危机的出现,往往会显现出单一作战,分散行动,配合不力,保障不够的弊端。

4、预案和法律两层皮

在危机管理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协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两层皮”的问题。比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含义就存在着不一致的部分。

5、公共信息披露机制不畅

存在政府机关,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存在政府部门故意封锁危机管理相关信息的情况。公共危机传递不畅,一方面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滋生谣言,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影响危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深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6、公共危机的评估机制乏力

一方面,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仍侧重于常规性工作指标,虽有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但缺少综合指标体系考评,致使危机管理的奖惩乏力,影响了领导干部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在危机善后处理过程中,疏忽对危机处置过程的总结和评估,致使同类危机事件不断重复发生,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政府公信力在危机事件中的重塑

所有的危机都意味着转机,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把危机当作机会,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尤其是政府运作机制已倍显陋弊,需要痛下决心予以革新。政府在控制危机的过程中,将危机装变为动力,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塑造和创新政府公信力。

(一)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建设服务政府

政府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树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坚持公正执法,信息沟通,并承担着相应责任,努力建设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1、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要加强度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要坚持依法行政,不要让人治代替法制,要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

2、建立勤政廉洁政府

(1)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

要加强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并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2)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

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

3、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推行信息公开和透明政府理念

建立财政资源动员机制和物资储备机制等,另外重视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配合,都是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

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公开与透明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公开和透明,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观念和有限的政府理念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引起的资源配置,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思想观念的全面改革,我国政府也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趋势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树立其市场和有限政府理念。

(二)大力加强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建设

作为危机管理领导力中的主导因素,各级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大力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1、公共领导者应增强危机意识

增强危机意识,要求各级公共领导者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清醒认识领导环境的复杂性,做到居安思危,见微知著,防患与未然。

2、公共领导者应大力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公共领导者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相应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保证。从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在“一案三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合法,有效应对危机的道路,但就实际应用来看,仍须不断完善。

1、完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预案管理体制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应急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联动体制。二是增强综合协调功能。三是建立资源库信息库。

3、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我国应急机制应做到:使危机处置的程序,步骤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使得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具体,而又能互相协作联动,使用科学先进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危机的监测和处置。

4、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应出台《紧急状态法》,弥补《突发事件应对法》,缺乏对特别严重的“公共紧急状”进行立法的不足。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完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细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地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总之,在公共危机频发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避免危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确保政府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第五篇:应对危机 从我做起

应对危机

从我做起 ————形势任务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叫,是 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参加今天的演讲。想必大家都去过海边,当你望着广袤无垠、深不可测的大海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它就是由一滴滴水珠,一条条小溪,一道道河流,千回百转,奔流融汇而成的。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不就像是汇成大海的一滴滴水吗?各个职能部门各尽其职,每名员工各就其位,百川归海,奔涌的浪花承托起了*****这艘巨轮,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因此,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演讲是《应对危机,从我做起》。

大家都知道至去年以来,国内煤焦化行业整体行情形势不容乐观,整个山东能源集团各大矿山前赴后继,纷纷陷入“亏损”泥潭,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已渐行渐远,远的不说,就单单我们近处的各个兄弟矿井单位,有的已经三四个月没有发放工资,有的矿井辅助单位已经放假调休,地方煤矿更是苦不堪言,欠薪半年的都已是效益不错的单位了,还有很多已大面积放假检修。主业不兴,副业难旺,我们作为***煤焦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更是前进乏力。纵观当前,钢铁市场持续疲软,煤炭价格居高不下,已经导致不少同行降产检修,周边临沂烨华、沂州焦化已有不少分厂已经关停,*****化工从春节前就索性放长假大检修,*****一季度就已把全年的亏损目标一次吃掉,由此可见当前的经营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公司在公司党政的正确带领下,依旧能够保持逆势向上的势头,依旧能够保住广大职工的饭碗,及时足额的发放工资,可谓“逆势过坎,来之不易”。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基层的一名职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解困先解观念困,脱贫先脱思路贫。困难挑战面前,最大的障碍是思想障碍,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问题,我们必须丢掉幻想、解放思想、扭转观念,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要扭转“等、靠、要、熬”思想,深刻认识到等、靠、要、熬,只能是等丢了机遇、靠懒了思想、要短了志气、熬没了意志。增强“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自己的梦自己圆”的意识,不靠天、不靠地,靠自立自强冲出困境、改变命运。要扭转盲目乐观、坐等市场好转的思想,深刻认识市场的严峻性、复杂性、残酷性,切实增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以强烈的危机感创造性地干好工作。要扭转悲观失望、畏难发愁的思想,深刻认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朴素真理,切实增强尽职尽责、奋发作为的责任意识,靠苦干实干加巧干战胜挑战、赢得成功。要扭转麻木不仁、破罐破摔的思想,切实增强市场如战场,时机不等人的紧迫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干好每一项工作。

第二,我们要形成勤俭节约的常态。过紧日子,就要精打细算。简单地说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俭节约,费用能省则省,成本能降则降。节约的道理,大家都懂。也许有的同事会问,我该做些什么呢?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一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Save pence pound navigation)”,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第二则是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用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这个“大家”发展了,我们各自的“小家”才会殷实,“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这乍听起来,好像是个庞大的工程,但是做起来,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不过就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我们一线的员工精心操作、加强责任心、节约每斤原料、节约每度电,提升化验准确率,提高焦炭大焦率,粗苯和甲醇等化产品的纯度,减少废次品、减少返工率;在办公室的同志随手关灯、关水、断电,空调夏天不太低、冬天不太热,纸张两面打印等等……,工作的每个细节上不再忽视每一个细小的元素,养成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好习惯,让勤俭节约成为每一名职工的工作新常态。

第三,我们要深挖借支降耗的内潜。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节支降耗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公司迈出一大步。公司成立***工程分公司就是从宏观上精打细算,减少支出的具体实践,就是要通过宏观的带动,把节支降耗的理念延伸到公司的每一名职工身上,让大家从工作的细枝末节上把住节约的关口,用好身边的一钉一铆,让有限的生产资料创造最大的生产价值。尤其是今年以来,**董事长和***总多次提出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能源工程分公司积极响应,在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退下来的旧部件,能修的、能二次利用的坚持进行修旧利废,他们先后开展了气阀的修旧利废、焦炉气压缩机填料的修旧利废,各类电机和泵类的修旧利废;在大型技改施工项目上,他们充分发挥每一名职工的聪明才智,把从废铁堆捡来的和施工中退下来废料,进行二次鉴别再利用,把废铁堆中挑出的钢板作为大型安装工程中的加强筋,把废旧磅体拆除作为澄清槽的侧板,用初冷器的废旧横管制作栏杆等等,仅这些工作一季度就为公司节约资金近20余万元,发放奖励1万余元,使公司和职工实现了双赢。因此,各位工友,你还在等什么?

第四,我们要心怀感恩奉献的真情。作为同泰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我们大多数人都依赖于公司而生活,公司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成就理想和展示抱负的平台。我们应该十分庆幸自己处在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企业里。公司靠大家发展,大家靠公司生存。公司发展,我们也享受到了成果,收入变高了,生活宽裕了,买房、买车的职工越来越多,这些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我们无法左右市场,但是我们能左右自己。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岗位做起!各位工友,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单薄,但我更懂得‚“积少成多、聚砂成塔”的道理,省下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提高一个质量指标,降低一个原料消耗,修旧利废、技术革新等等,都是对公司降本增效的积极参与和具体行动。节支降本并不是要求我们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只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时刻做到‚一切围绕效益转、一切围绕安全生产转、一切围绕市场转,在各个岗位,各个领域实现个人节约一百元,班组节约一千元,车间节约一万元的目标,我们就能为公司筑起一座座坚实的金山银山,能使公司从容应对市场危机,破解经营难题,化危为机,弯道超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各位工友,朋友们,虽然当前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十分困难,但是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失去信心,迷失方向,丧失斗志,动摇退缩。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变压力为动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让我们以与公司风雨同舟的忠心热情,以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从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现在做起,群策群力降成本,丝丝入扣争效益,勇于担当比贡献,众志成城、迎风前进,为****公司的美好明天而继续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下载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定信心应对危机

    坚定信心应对危机,同心同德战胜“寒冬” ——董事长与员工代表座谈会宣传材料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下降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我们曙光汽车集团已......

    应对危机倡议书

    倡议书 公司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同志们: 当前,全国的煤炭形势不容乐观,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滑。面对严峻的形势,公司党委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四季度工作会议精神,迅速行动,凝心聚力,共......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小结5则范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

    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公关[优秀范文五篇]

    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公关?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惊恐,同时也给广大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是新闻媒介的强大力量把一个又一个问题企业推向风口浪尖,接受命运......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优秀范文五篇)

    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一、传染性疾病事件应对 1.鼠疫(黑死病)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

    公共危机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灌云县杨集中学 张西军 一、单选题 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

    公共危机管理

    1. 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危机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2. 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3. 在危机爆发......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p8:是指对整个社会政策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需要做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 2、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