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梭的《忏悔录》给予我的思想积淀
卢梭的《忏悔录》——给我带来的美好
第一次怀着一种很期待的心情把卢梭的《忏悔录》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让我不得不说,不得不写,有一种想安静地坐在图书馆写一篇对“巨著”的所感和所思的冲动。可以说,这是我自上学以来,从小学到大学,第一次读完一部政治著作,并写下一篇读后感的实践活动。这本书使我对卢梭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深刻的了解,从前读到后,了解了他的思想情感、他的价值理念,甚至他那颗纯粹的“赤子般的心”,同时,我也了解到了18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和时代气息。最后,我不得不为《忏悔录》中这个坦诚的“我”而感叹,他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又是异常幸运。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处的那种环境压抑阻挠着他,把他一次次引向低谷;但卢(我真的很想亲切地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卢)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多情的心”,因为他有着自己的孤傲,因为他有着难得的坚毅,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和当时封建贵族阶级同流合污,而是果断地跳了出来,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他把自己融入到了平民阶层当中,通过对平民质朴、亲切以及良好秉性的赞美来表达他那种对封建王权、贵族势力的憎恶,那种对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的仇视。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精神或灵魂中最纯粹的东西。读了《忏悔录》,我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启发。一个21世纪的人怀着一颗虔诚和悲悯的心去聆听一个300年前的思想家的忏悔,300年的时间间隔,不会让我觉得要了解卢和当时的法国社会是多么困难和遥远。我始终是怀着一种很平和的心情去听卢忏悔的,但我却不愿把卢的忏悔当做是忏悔,我只想把它当做一个人一生的自我总结或生命历程的报告书。从古至今,写自传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但是能够称之为经典的却少而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是在晚年功成名就或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才开始写自传的,即使有缺点,他们也会委婉地将缺点说得很可爱,这样的自传等完成之后早已改变了性质,变成了颂功书、褒扬录。但是卢却不一样,他是在晚年受到官方判决和教会的双重谴责和迫害之下,才怀着悲愤的心情去写自传的。他并没有隐瞒不好的,也没有添加好的,而是原模原样地把走过一部分生活历程的自己写了出来,把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拉到世人面前批判,从而为自己的存在辩护。人都是有自尊心,有面子的,敢问有谁能把自己的罪恶或者卑劣勾当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等着世人去指指点点?是卢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他的开篇之引写得是那样的悲愤有力、震撼人心。当卢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重伤和曲解时,他却自信自己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高尚纯洁、诚实自然,在《忏悔录》的开篇就发出了令我们为之敬佩的呐喊:“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批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合上书,望着封面上 让—雅克—卢梭 的名字,我闭上眼睛,想静静地回顾一下这个思想家的生平及他生活中偶尔的一些美好场景,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挖掘出隐藏在卢身上的那种人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给了我震撼,让我自此以后深深地迷恋上了我的专业?我现在真的很庆幸当初的转系,学习政治理论本来就是枯燥的,但是卢教会了我张开双臂去拥抱政治学理论研究,去跟着那些中外的思想家们思考分析问题,去挖掘出政治表象背后的真相,去深刻地揭示体验生活。也许,让—雅克—卢梭在写《忏悔录》的时候不会想到,在300年以后有一个中国人怀着强烈的敬意和好奇在读他的书,并提升了心灵,他的其他著作《爱弥尔》、《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将继续为她拜读。但事实却是这样,卢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伟人,值得许多人去瞻仰。
卢梭于一七一二年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一个修表匠,母亲是一个牧师的女儿,多才多艺。但是卢梭的降临却给他的父亲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因为父亲是那样爱母亲,可是卢梭的生命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母亲在刚生下他就去世了,此后卢梭不幸的一生也就随之而来,父亲经常抱着卢梭叹息怀念妻子,总是热泪盈眶;而卢梭有一个哥哥,总是顽劣不化,最后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后来,卢的父亲也抛弃了他,建立了新的家庭。从此之后卢就开始了长期漂流的生活。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他这个出身卑微的人,从下层人民之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像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
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以说填补了18世纪思想文化历史舞台上的那个长期空缺着的平民思想家的席位。卢的思想是激烈的,态度是孤傲的,他居然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竟然表示厌恶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并对高贵的等级进行强烈的指责。
卢的《忏悔录》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强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整部作品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在卢梭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卢梭这样总结:“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可以说,这段深刻的文字表达了在卢梭心中永远眷顾着的是那个平民阶层,在他的笔下把平民表现的是那样的卓越不凡。而卢梭在晚年受到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双重排挤,我想,一定是那种平民精神给了他勇气和动力,甚至是精神之城,让他在那样风声鹤唳的晚年伴随着美好的回忆写完了《忏悔录》。
最让我触动的是卢梭那丰富的精神境界。我觉得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强大的精神能给他带来支撑。卢过着贫穷的生活,却对求知有着一种很强的欲望,很早就对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他视金钱如粪土,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那样穷困,他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书是卢的朋友,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以他那热爱知识、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来攀登,走过漫长的坎坷道路,通过个人奋斗居然成为了知识界的巨子,声名传遍了整个法国。所以,我深刻体会到:尽管什么都不平等,但唯有知识是平等的,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谁都可以去占有、储存、支配,甚至成为我们为了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卢梭和华伦夫人的爱情是我不得不提的。华伦夫人比他大十二岁,因为有着一颗慈爱随和的心而接济甚至收留了卢梭,从此,他们两人的命运便长时间得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他亲切地称她妈妈。尽管不少人会去非议卢梭的感情和生活作风,但是卢却赋予了他和华伦夫人爱情的全新境界:他爱那个女人,同时又敬佩和尊敬那个女人,可以说他把华伦夫人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姐姐、情人,他把她当做一种美来加以欣赏,当做一种施以温情的对象,而非玩弄和占有的对象。卢对爱情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真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交流,认为彼此之间的感情不是基于性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
。。。。。。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有点累了,这就是我对卢梭的理解,同时也是卢梭带给我的精神世界,也许有些残缺,但我还是很愉快,因为我跟着伟人做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假如将来真的有机会,我愿去这位思想家的墓前拜谒一下(不会有那样的机会),不过这也没什么,我会在一个美好的时刻,双手合十,仰望星空,看着天上最亮的那颗星为卢祈祷:愿亲爱的卢在那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安好!!
第二篇:卢梭《忏悔录》评论
2014-2015年第一学期《外国文学》考查作业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杨翠兰 姓名:钟雄健 学 号:12064840151 成 绩:
举世无双的《忏悔录》
——一颗孤独而骄傲的灵魂
历史上,如同繁星点点缀满夜空的自传作品中,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并且长久地受人敬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
但是,《忏悔录》所获得的巨大的成功以及其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却并没有使卢梭拥有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繁华生活。因为应卢梭本人的要求,《忏悔录》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出版的。因为《忏悔录》中涉及了太多让统治阶级感到恐惧的东西,比如对人性丑恶、阴暗面的挖掘,对上层贵族贪婪腐败生活的揭露,对当时麻痹人心、遮盖智慧的神学教会的批判„„所有这些,都让统治阶级、上层贵族、神学教会甚至普通民众都会感到害怕和抵制。因为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完完全全地面对自己。如果卢梭没有深思远虑,在他生前就把《忏悔录》出版的话,不但无法让他走完余生,甚至可能连这本书是否能够传承承下去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
其实,早在《忏悔录》开始写作之前,卢梭就因为尖锐犀利的写作遭受了深重的压迫。早在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同时也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小说《爱弥儿》出版之后,大理院就下令焚烧了这部触怒了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卢梭被当做“疯子”、“野蛮人”而遭受到持续不断地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下令烧他的书,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帝埃,教会发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只好又流浪到圣彼得堡。就在此时,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忏悔录》的写作。
卢梭是孤独的,因为他基本上都笼罩在压制、迫害和排斥的阴影当中。尤其是在他的整个晚年,不得不以衰退、老弱的身躯生活在不断逃亡当中。但同时,卢梭也是足以让法国人民为他骄傲,足以让欧洲人民为他骄傲,甚至足以让世界人民为他骄傲。因为他的《忏悔录》不但具有艺术性、哲学性、思辨性以及文学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对自身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深刻彻底的解剖,毫无遮掩的通过自身的解剖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从而使人性走向崇高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可以说,卢梭拥有孤独而骄傲的灵魂。这颗灵魂是崇高的、洁净的、升华的、督人向善的灵魂。
那么,是什么让卢梭拥有一颗孤独而骄傲的灵魂呢?又是什么让卢梭能够写出这样一部奇书,成为世界文化宝贵的遗产,使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风为之一变,继而又以其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波及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他那振聋发聩的呐喊,从而产生走向光明、走向美好、走向真善美的念想与愿望的呢?
首先,贯穿一生的艰辛和苦难让卢梭更加地了解生活的本质,更加地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卢梭是一个普通钟表匠的儿子,他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而且经常衣食无着像一个流浪汉到处漂泊,甚至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在这种情况下,卢梭饱尝世态炎凉,饱尝人间冷暖,他在困顿萎靡当中进行了长久而深刻的思考。是什么让他的生活如此悲惨?他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摆脱这样的生活?又是什么让如此广大底层的民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他自己包括民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呢?在经过种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他最终确定了文学这条道路。卢梭要通过文字来唤醒世人麻木不仁的心灵,洗去世人被尘埃蒙蔽的双眼。
卢梭受过太多的不公和压迫,这从他的《忏悔录》以及其它史实记载都可以查阅和了解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发愤而作”,心中有一股幽愤不得释放和解脱,就会通过写作来抒发。卢梭因为看到自己生活的困窘,看到民众的苦难,心中抑郁难平,只得以口宣泄、以笔抒情。唐人韩愈在《全唐文》里说“不平则鸣”,意指受到压制和迫害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声音。卢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处处受压制、处处受迫害,才愤而起写作的。宋朝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写“穷而后工”,文人穷困不得志,就会写出好的文章和诗词。卢梭也正是一生不得志,受尽穷困,所以反映在他笔下就是脍炙人口、超越经典的《忏悔录》的出世。
其次,《忏悔录》严密的逻辑性、清晰的条理性以及迷人的艺术性也是卢梭本人品德和学识的体现。这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学识超俗。据卢梭在《忏悔录》里的记载,他阅读过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和音乐等,跨越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且运用自如。这从他等身的著作中也可以体现出来:《爱弥儿》揭示了教育领域的规律和原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揭露了阶级的压迫,批判了政治领域的弊端和缺点,《新爱洛漪丝》描写了爱情的浪漫和唯美,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植物学通信》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密、严谨以及详实确凿的证据性,而《忏悔录》则集中体现了卢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越性和综合性。
在《忏悔录》中,我们看到的是无以复加的细节描写,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以及事件,在书中都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我于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公民萨克·卢梭,母亲是女公民苏萨娜·贝纳尔。(自传第4页)”、“到了1719年夏季的末尾,我们读完了所有的那些小说。(自传第7页)”“我的时间并不完全消磨在这种嬉戏之中。我在自己的屋子里发现了几本书,其中有《旁观者》、《普芬道夫》的集子和《拉·亨利亚德》。(自传第103页)”(注:卢梭是在1765年才开始动笔写《忏悔录》的。)至于其他方面,比如《忏悔录》的艺术性、思想性、哲学性以及思辨性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是一部小说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部小说的严密和严谨,这些让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实和可信。
再次,不畏权贵,不臣服于权贵。一个文人,最难能可贵的不是流光溢彩的文笔,也不是广博丰厚的学识,而是保持个性、品格的独立,不受利益的牵连,不受权力的绑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站在普世大众的角度,发掘时代的价值、揭露时代的弊病。卢梭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直对权贵都保持着应有的警戒和距离,他骄傲地拒绝了国王的接见,又冷静清醒地拒绝了国王赐给的年金,所以才能写出真正反映时代的作品,使他的作品永垂不朽。
关于文人的独立,反面如唐代元稹,据《旧唐书·裴度传》和《新唐书·元稹传》记载,元稹之所以坐上宰相的位置,是因为附庸权贵、巴结宦官而得的。虽然元稹在年少时就已展露不凡的才华,并且他的才华贯穿他的一生,但由于他附庸于权贵,导致了他的作品大部分只是宫廷琐事以及个人际遇的描绘,而缺乏对时代对民众的关注,缺乏历史的厚重。因而元稹的作品包括他本人在历史上所占的位置都是极为有限的。正面如同时代的李白,李白可谓是家喻户晓,基本上粗通文墨的人都知道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词不但有对大自然的描绘与讴歌,也有对友情和爱情的赞扬和推崇。更重要的是,他的诗词文章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与怜悯,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与揭露,正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才被历史所铭记,被人民所怀念。而这些,都与李白耿直的性格、不屈的品性直接相关。据历史记载,李白曾在满朝文武面前让权焰熏天的高力士替他拖鞋,显示了一个文人清高的性格和孤傲的骨气。他蔑视权贵,自觉保持与权贵的距离,所以才能保持作为一个文人的最宝贵的独立,不受权利牵制和压迫,写出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
最后,毫无保留的自我坦白和深刻入骨的自我剖析,这些造就了卢梭本人举世无双的魅力和其作品的永恒经典。他在自传了写“既没有丝毫隐瞒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蹉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鹾;当时我是忠厚善良、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鹾、道德高尚。”这句话表明了卢梭对自身清醒的认识,他深深地明白,要让自己向善,要让自己走向崇高,坦诚自我正视自我是必由之路,只有把自己条分缕析地解剖,才能找到自身的丑恶和阴暗,才能不断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让自己逐渐完美。扩而广之,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真善美的可贵,认识到假丑恶的危害。在《忏悔录》中,卢梭写出了令他难以启齿的三件事,也称为他的三个坦白:
1、为了饱口腹他放弃了新教皈依了天主教(宗教信仰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信仰,甚至可以扩大到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性);
2、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里他偷了朋塔尔的一条丝带而栽赃给厨师玛丽永;
3、他首先欺骗了勒·麦特尔,然后又在勒·麦特尔羊癫疯发作的时候弃而不救。从这三个坦白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是以多么大的勇气——况且又是在他晚年的时候,有谁会不害怕“晚节不保”呢?——对自身的过错和罪恶公之于众,接受自己的评判,接受世人的评判。
纵观整个世界文学史,恐怕没有其它另外一部作品能够像《忏悔录》那样具有震撼人心的批判性,也许曹雪芹的《红楼梦》勉强可以与之相比较。在《红楼梦》中,对社会、对制度、对统治阶级的揭露与批判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复杂的剖析,也是淋漓尽致的,比如薛宝钗的温柔贤惠之外的心机谋划、林黛玉冰清玉洁背后的心胸狭窄、贾宝玉特立独行掩盖的冷漠无情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曹雪芹毕竟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描绘的,而且是以小说的样式去叙述的,这就给自己树立了一道坚实的壁垒,即他自身的品行和道德不会受到无休止的抹黑和攻击。所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人性的解剖也是隔靴搔痒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卢梭生活中的坎坷曲折、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熟稔精通、特立独行蔑视权贵,以及对人性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解剖,造就了他伟大崇高的人格品行,也磨炼成了他孤独但却骄傲的灵魂。
第三篇: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从我手心捧上卢梭的《忏悔录》开始,我便舍不得放下了,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瑕。一个真正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作者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毫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正如卢梭所说:“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好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但是,卢梭给了我们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虽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因为这段时期的卢梭身边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都特别疼爱他。孩子的心灵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经不起一点儿的打击和创伤。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尤其是单亲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气氛。犹记书中所述画面,父亲与5岁的卢梭一起着迷、沉醉于书香的环绕中,直到东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拥有着同样的回忆,我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画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时期,父亲发生意外,因被一个上尉陷害而流浪他乡,而卢梭则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拥有不少的童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他美好的记忆。环境对一个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暴躁,平静的乡村生活则让人心境平和。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我一个无价之宝。”乡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亲切的、宁静的,它源自于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假如卢梭能在乡村生活得更久,则他的性情也不至于如此愤世嫉俗和忧郁。
12岁的他开始当学徒,师傅的专断蛮横和粗暴的待遇,让他无法忍受,并且还让他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撒谎、盗窃、贪婪、隐瞒、掩饰等。一年后他被迫外出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恶习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变。卢梭的本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一些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恶劣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里,逐渐扩散,最终搅浑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要视工作的环境状况来选择。
后来,卢梭在古丰伯爵家当过仆人,过流浪着的日子。期间他体验到民间的艰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压,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卢梭对音乐和文学有着一股热情,他还发表了多篇《歌剧》、论文、和小说等等。晚年的卢梭定居于巴黎郊区清静的一间小屋里,他和质朴善良的泰蕾兹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清静。这里是卢梭逃避尘世纷扰的避难所,心灵自由飞翔的伊甸园。卢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于长期的流浪生涯和对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卢梭的一生充满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叹。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对于儿子,卢梭抛弃他的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他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喜而又无尽悲观,渴望理解而又生性腼腆,愤世嫉俗而又热衷痴情。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诚但也有掩饰。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不屈的坚持,他对公平公正有着坚决的维护,他对宁静安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他对道德沦丧的小人有着凶狠的鞭笞,他对隐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他对女性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彻,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一个背井离乡、受尽冷落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却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卢梭,是屹立于时代之上的圣人!试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卢梭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们做不了品德高尚的恨世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益,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卢梭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于他而言,“人们得到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求的金钱则是奴役的工具。”此话流露出他对金钱的巨大轻视,让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依我所见,金钱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我们决不可成为它的奴隶,贪念只会增加烦恼。增加自己的负担和束缚。对于金钱,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毕竟有些乐趣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我们的。只是,回归到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做到不为名利所惑,不被高官厚禄所动的人,又有多少呢?
卢梭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甚至有点放荡不羁。他对许多女人有着强烈的爱慕和欲望,几乎为他所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而伤感的眼泪。()或者他对女人的爱恋正是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他有着为数不少的风流艳史,例如幼年的他对维尔松小姐和戈桐的爱慕,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境界;对瓦朗夫人更是像火一样热烈,把她当成自己的“温柔的母亲、亲爱的姐姐、迷人的女友”,最终成为卢梭的情妇;对加莱小姐、格拉丽芬小姐有着热衷的向往和追求; 对拉尔纳热夫人有着暧昧的情人关系等等。对于此,我更多地认为卢梭更加偏爱女性的美貌而不是源于内心纯洁的爱,那仅仅是因为美貌而片刻引起的性欲。又或者是一种恋母情结,因而对年龄几乎可以充当自己母亲的女人也会产生一种狂热的爱慕。作为一名读者,我并没有心存恶意要中伤作者。但在感情这方面,我觉得他应该接受批判的和自我反省,他这种过分风流的作风让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感。
第四篇: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亚,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呆下去,又流亡到圣彼得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六五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友军之所为。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
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一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竣工”的日期是一七七0年十一月。此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满一种逼人的悲愤?它那著名的开篇,一下子就显出了这种悲愤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定下了全书的论辩和对抗的基调。在这对抗的基调后面,显然有着一种激烈的冲突,即卢梭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决不是产生于偶然的事件和纠葛,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阶级根由的。
卢梭这一个钟表匠的儿子,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象他这样一个身上带着尘土、经常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整个贵族上流社会当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即使和同一营垒的其他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也有很大的不同。孟德斯鸠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的庄园、同时经营工商业的穿袍贵族,一生过着安逸的生活;伏尔泰本人就是一个大资产者,家有万贯之财,一直是在社会上层活动;狄德罗也是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他虽然也过过清贫的日子,毕竟没有卢梭那种直接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卢梭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象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只是在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之后,才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成了音乐教师、秘书、职业作家。这就使他有条件把这个阶层的情绪、愿望和精神带进十八世纪的文学。他第一篇引起全法兰西瞩目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1750)中那种对封建文明一笔否定的勇气,那种敢于反对“人人尊敬的事物”的战斗精神和傲视传统观念的叛逆态度,不正反映了社会下层那种激烈的情绪?奠定了他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崇高地位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75)和《民约论》(1762)对社会不平等和奴役的批判,对平等、自由的歌颂,对“主权在民”原则的宣传,不正体现了十八世纪平民阶层在政治上的要求和理想?他那使得“洛阳纸贵”的小说《新爱洛伊丝》又通过一个爱情悲剧为优秀的平民人物争基本人权,而带给他悲惨命运的《爱弥儿》则把平民劳动者当作人的理想。因此,当卢梭登上了十八世纪思想文化的历史舞台的时候,他也就填补了那个在历史上长期空着的平民思想家的席位。
但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一个平民思想家来说,是完全敌对的。从他开始发表第一篇论文的五十年代到他完成《忏悔录》的七十年代,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最后挣扎的时期,他逝世后十一年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有几百年历史的封建主义统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长期以来,封建生产关系所固有的矛盾、沉重的封建压榨已经使得民不聊生,农业生产低落;对新教徒的宗教迫害驱使大量熟练工匠外流,导致了工商业的凋敝;路易十四晚年一连串对外战争和宫廷生活的奢侈浪费又使国库空虚;路易十五醉生梦死的荒淫更把封建国家推到了全面破产的边缘,以致到路易十六的时候,某些改良主义的尝试也无法挽救必然毁灭的命运了。这最后的年代是腐朽、疯狂的年代,封建贵族统治阶级愈是即将灭顶,愈是顽固地要维护自己的特权和统治。杜尔果当上财政总监后,提出了一些旨在挽救危机的改良主义措施,因而触犯了贵族特权阶级的利益,很快就被赶下了台。他的继任者内克仅仅把宫廷庞大的开支公之于众,触怒了宫廷权贵,也遭到免职。既然自上而下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利益的改良主义也不为特权阶级所容许,那么,自下而上的反对和对抗当然更要受到镇压。封建专制主义的鼎盛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专制主义的淫威这时并不稍减。伏尔泰和狄德罗都进过监狱,受过迫害。这是十八世纪思想家的命运和标志。等待着思想家卢梭的,就正是这种社会的和阶级的必然性,何况这个来自民间的人物,思想更为激烈,态度更为孤傲:他居然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竟然表示厌恶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他还胆敢对“高贵的等级”进行如此激烈的指责:“贵族,这在一个国家里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阶级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除了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忏海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由于作者的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使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在卢梭之前只有勒·萨日。但勒·萨日在《吉尔·布拉斯》中往往只是把这些人物当作不断蔓延的故事情节的一部分,限于描写他们的外部形象。卢梭在《忏悔录》中则完全不同,他所注重的是这些平民人物的思想感情、品质、人格和性格特点,虽然《忏悔录》对这些人物的形貌的描写是很不充分的,但却足以使读者了解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特别是那个冒着被税吏发见后就会被逼得破产的拿出丰盛食物款待他的农民,表现了多么高贵的慷慨;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羹匙”贵族的后裔德·彭维尔先生“不是个有德的人”;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
第五篇: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从我手心捧上卢梭的《忏悔录》开始,我便舍不得放下了,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瑕。一个真正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作者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毫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正如卢梭所说:“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好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但是,卢梭给了我们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虽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因为这段时期的卢梭身边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都特别疼爱他。孩子的心灵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经不起一点儿的打击和创伤。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尤其是单亲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气氛。犹记书中所述画面,父亲与5岁的卢梭一起着迷、沉醉于书香的环绕中,直到东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拥有着同样的回忆,我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画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时期,父亲发生意外,因被一个上尉陷害而流浪他乡,而卢梭则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拥有不少的童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他美好的记忆。环境对一个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暴躁,平静的乡村生活则让人心境平和。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我一个无价之宝。”乡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亲切的、宁静的,它源自于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假如卢梭能在乡村生活得更久,则他的性情也不至于如此愤世嫉俗和忧郁。
12岁的他开始当学徒,师傅的专断蛮横和粗暴的待遇,让他无法忍受,并且还让他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撒谎、盗窃、贪婪、隐瞒、掩饰等。一年后他被迫外出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恶习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变。卢梭的本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一些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恶劣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里,逐渐扩散,最终搅浑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要视工作的环境状况来选择。
后来,卢梭在古丰伯爵家当过仆人,过流浪着的日子。期间他体验到民间的艰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压,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卢梭对音乐和文学有着一股热情,他还发表了多篇《歌剧》、论文、和小说等等。晚年的卢梭定居于巴黎郊区清静的一间小屋里,他和质朴善良的泰蕾兹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清静。这里是卢梭逃避尘世纷扰的避难所,心灵自由飞翔的伊甸园。卢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于长期的流浪生涯和对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卢梭的一生充满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叹。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对于儿子,卢梭抛弃他的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他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喜而又无尽悲观,渴望理解而又生性腼腆,愤世嫉俗而又热衷痴情。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诚但也有掩饰。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不屈的坚持,他对公平公正有着坚决的维护,他对宁静安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他对道德沦丧的小人有着凶狠的鞭笞,他对隐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他对女性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彻,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一个背井离乡、受尽冷落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却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卢梭,是屹立于时代之上的圣人!试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卢梭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们做不了品德高尚的恨世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益,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卢梭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于他而言,“人们得到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求的金钱则是奴役的工具。”此话流露出他对金钱的巨大轻视,让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依我所见,金钱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我们决不可成为它的奴隶,贪念只会增加烦恼。增加自己的负担和束缚。对于金钱,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毕竟有些乐趣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我们的。只是,回归到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做到不为名利所惑,不被高官厚禄所动的人,又有多少呢?
卢梭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甚至有点放荡不羁。他对许多女人有着强烈的爱慕和欲望,几乎为他所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而伤感的眼泪。或者他对女人的爱恋正是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他有着为数不少的风流艳史,例如幼年的他对维尔松小姐和戈桐的爱慕,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境界;对瓦朗夫人更是像火一样热烈,把她当成自己的“温柔的母亲、亲爱的姐姐、迷人的女友”,最终成为卢梭的情妇;对加莱小姐、格拉丽芬小姐有着热衷的向往和追求; 对拉尔纳热夫人有着暧昧的情人关系等等。对于此,我更多地认为卢梭更加偏爱女性的美貌而不是源于内心纯洁的爱,那仅仅是因为美貌而片刻引起的性欲。又或者是一种恋母情结,因而对年龄几乎可以充当自己母亲的女人也会产生一种狂热的爱慕。作为一名读者,我并没有心存恶意要中伤作者。但在感情这方面,我觉得他应该接受批判的和自我反省,他这种过分风流的作风让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感。
最后,总的来说,《忏悔录》给了我很多感触,它对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也有所影响。卢梭坦然率真的态度、高尚的生活情操和人格将会让我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