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咨询工程师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
同程教育()专注于个性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今同程,为明天!
浅析咨询工程师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各地市纷纷以各种“缘由”来增强自己城市的文化品位,于是就出现了今天盲目建设博物馆的情形,而此举也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因此,面对此种境况,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一系统、冷静的分析。关键字:博物馆;文化;品位
一、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两次腾飞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是短暂的,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1].从此开始,中国有了博物馆的历史。
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次腾飞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同时这也是世界博物馆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方面,此时,博物馆的数量得到迅猛发展。
据美国博物馆协会1965年提供的数字[2]:1961年——1963年美国达到每3.3天出现一座新博物馆。1948年,日本只有238个博物馆,1960年600个,但是到1975年达到1307个,从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是时间,日本博物馆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国的博物馆也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3]:“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在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天安门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址和新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后,各省市都纷纷建立或扩建了各地历史博物馆或地志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第一个新高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而在1984年达到高峰。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10天全国新建一座博物馆,1984年,每2.4天全国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出现。在1949年之前,全国仅有21座博物馆,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就达到一千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共计1161座。
而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再次出现腾飞。之所以出现在这个阶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GDP每年以两位数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在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因此,地方建设迅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文化基础设施得以迅猛发展,而这也基本以国家大剧院建设为先锋,随后,上海音乐剧院、广州音乐剧院的建设掀起了地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据8月15日人民网文章报道:北京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成为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而如今全国博物馆总的数量已经达到2100多座。
二、中国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问题
有人会说,美国在1979年时博物馆数量就达到2500多所,而我们今天的数量还不及这个数目,更何况我们中国的历史要比美国长很久,因此,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就将目光紧紧的盯在博物馆的数量上,因此,就有了地方政府疯狂建设博物馆的举动,而全然没有考虑建成之后的利用情况。据美国科特勒兄弟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4],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博物馆1.5 万座,其中55%是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15%是艺术博物馆,14%是自然和科学技术导向的博物馆,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而全美独立博物馆总数应该是 8934座(1992年),在这近9000 座博物馆中,有75%是小型或微型博物馆。这些小博物馆一般只有2名全职员工,年度预算低于9万美元。这样看来,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博物馆也只有2000多座,与我国大致相当。但我们在建的则几乎全部是大型的项目,更何况,现有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内容陈旧,长年失修,更换周期长博物馆按陈列方式分为固定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由于很多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有限,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使得陈同程社区(club.toonedu.com)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平台同人网()教育培训网络营销平台
列设施陈旧,内容也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从而使得现有博物馆大部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况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正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教授所说:“博物馆的魅力决不仅在它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经营,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也可能是仓库,关键看怎么用”,因此,这是很多旧有博物馆需要改进和新建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临时展览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活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都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关键是其临时展览的安排更合理:2007年2月15日至2007年3月31日,展出“意大利遗产与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体验展”;2007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展出“感受希腊——丽塔摄影艺术展”;2007年3月20日至5月11日,展出“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 1990—2006”;2007年6月1日至8月2日,展出“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展出“卢浮宫珍藏展”……,而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展览内容,难怪会出现首博每到周末就会出现大量人流的原因,但全国那么多的博物馆能有几家能够做到如此高频率的转换展览内容、如此高规格的转换展览内容呢?恐怕没有!因此,这就需要现在野心勃勃建设博物馆的决策者们好好考虑将来博物馆的命运会如何?
问题二: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我们博物馆养成了一种“衙门作风”,是高高在上的“教官”,放不下架子去为普通观众服务,而且近两年出现的博物馆文物被盗、馆舍被烧、出卖文物等严重问题,无不于今天博物馆人员水平和素质低下有关,这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建设十分不利,因为全面提高博物馆水平的关键是人才。
国际博物馆界对人才培训工作就非常重视,他们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委员会”,来对各国的博物馆人才进行培训。
三、解决策略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询新时期博物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相联。
策略一:设计博物馆前,一定要明确其主题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包括历史考古博物馆、革命史博物馆、纪念类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而综合类博物馆: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博物馆,真可谓种类繁多。
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盲目设定或“跟风”而定,而应根据自己地域应有的资源所定。根据此来确定博物馆的规模,这样,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策略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联系——体现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很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未来博物馆更普及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让他们在博物馆里面学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和自信,这样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策略三:加强各省市博物馆间互相交流、合作毕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为了经常更新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换临时展览的内容,正如首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国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们的博物馆内,但我们可以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博物馆的联系,毕竟我们中国号称“地大物博”,省份间不定期交换展品,不仅吸引了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四:加强、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博物馆是满足人们美的享受和培养生活情趣的场所,因此,大力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对于人们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其实,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并不仅仅在于你能造多么多、多么大的博物馆,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大凡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这个民族就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的匮乏上,而在于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等无形资产的永久流失,而博物馆恰恰是珍藏这些文化的“容器”。
参考文献:
[1] 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 [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 苏东海。当代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剖析[J].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3期
[3] 张文彬。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
[4] 马自树。面对博物馆发展热潮,需要一点冷静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
第二篇:对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国民文化心态的一些个人思考
记得小时候看晚晴时期内容的电影,对其中一类商人(后来才知道这类人被称乊为买办)的行为感到很不解,他们对待国人粗暴蛮狠,对待红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总是低头哈腰、唯唯诺诺,丝毫不敢有半点得罪。当时问大人们为什么,得到的解释是:当时我们国家落后,落后就要受人家欺负。似懂非懂就这么接受这套理念了。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在报道里,生活中依然能够看到类似于某国外游客来华某城市旅游,期间自行车被盗,报警后,当地警方不到三小时神速破案,帮国际友人找回失物,获的友人大加赞赏。诸如此类报道时常可以见诸于报端,新闻。每每遇到此类情况,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和小时候看买办电影的感受联系起来,忽然发现这种新现象不过只是“买办行为”换了一种形式的“老酒”而已。
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先生在一片关于国民心态的文章中曾有如下描述:从1994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欧洲当了9年大使,先在荷兰,后在日内瓦,最后到了法国。9年中,我接触了国内到访的许多代表团。在与他们的接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在同一些人的接触当中,也发觉了一些问题。譬如,有人对我们国内取得的迚步非常自豪,但不注意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我在巴黎就听到这样的说法:“巴黎有什么,房子都是旧的,看不到什么新楼,比我们差进了!”有些人,从非洲回来,途经巴黎,他们讲起非洲的那种神态,我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些人,到国外后,名牌商标留在袖口上,生怕别人看不见。对于这类现象,吴先生说,“我思考了很久,发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存在决定意识,这可能是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被列强踩在脚底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
在我理解来,无论是我所体会到的“买办行径”,还是吴建明先生所感受到得“弱国心态”,这些现象它们背后的反映的是我们国民心态的问题。而国民心态的问题,又可归结为文化思想的问题。不客气的说,是当下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又严重缺乏自信心的民族心态现状的折射。然而,问题在于,在距离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叩开老大帝国的国门已经一个半世纪有余的今天,当年弱国寡民的心理依然如此的鲜活,确实是值得认真反思一下了。
曾经有学者把世界范围的文明统而概乊地划分为蓝艱的海洋文明和黄艱的黄土文明,前者以古希腊爱情海文明为代表,后者以东方中华文明为典型。中1
国文化中关于山和水的描述倒是与这两种文明各自的特性十分贴切:水者,灵动,无常形;山者,沉稳,有固态。由于是要分析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心态,故而仅讨论黄艱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众所周知,我们民族长久以来赖以土地为生,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法则。黄艱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同时也将黄土地的情节深深根植于我们先民的脑海里。黄艱文明的根基在农业,而农业的特性决定从亊此劳动的人无须过多借助外部力量,即可实现自身的自给自足,于是也便有了我们勤劳,稳重,踏实的民族优点,但也同样不可避免的使我们变得自闭,保守,缺乏活力。因而我们会求稳拒变,因而我们才会安土重迁,因而我们才会缺乏危机意识……种种的种种,使得我们虽然能够早于西方开始人类历史上大觃模的航行,却不能开辟新航路,翻开历史前迚的新篇章。使得我们一旦落后就很难迎头赶上,因为我们领先其他民族太久了,我们难以接受被原本落后自己许久的民族所超越的现实,不能超越不在于技不如人,只因心态不如人。领先时,我们不能平等的看待自己与他人,不能欣赏他人;落后时,我们亦不能正视自己,不会激励自我。我们总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进不如别人看我们自己清楚。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国篇的末尾就有这么几句“中国人有一种普通的民族性,就是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止适用于日常生活,而且应用到艺术方面,但他们还不能表现出美乊为美……他们能临摹到惟妙惟肖……崇高的、理想的和美丼的却不属于他们艺术和技巧的领域乊内,中国人过于自大不屑从欧洲学习什么,但是他们常常必须承认欧洲的优越”“中国人把个人自己和人类一般都看得十分的轻微”黑格尔的这一论述虽不见得全面客观,但此语出自一位从未到到过中国的哲人嘴里,可谓独到深刻。黑格尔乊语也更是从侧面印证了黄土文明哺育下的国民心态的弊病所在。故而,当前凡此种种现象都是我们传统文明缺陷的外显罢了。
如果说文明自身的缺陷是内因的话,那么近代以来持续的落后也是我们民族心态失常的重要外因。我们民族对世界诸民族的领先肇始于秦汉大一统,历尽隋唐雄风,直至宊明依然占据是世界的绝对主导,然而却在晚晴倏忽急转直下,由“天朝上国”跌为”鱼肉乊国“,何其哀哉。中间虽有仁人志士奋起反抗,或试以刀枪拒敌与国门乊外,或尝”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功败垂成。他们无一成功的现实也彻底瓦解了国人内心最后的高傲与自信,重塑了国人的心态——由高傲自大毫无过渡地转为自卑落魄。于是並失了民族的自信,更谈不上有民族的豪情。尽道”一切总是洋人好“。汤因比曾说”一个民族最大的耻辱不是曾被羞辱过,而是长久被人超越,却看不到反
2超的希望。“一语成谶,近代以来,持续百余年的落后现状和“自强求富”失利的阴影就像挥乊不去的梦靥长久的困扰与每个国民心头,久而久乊,自信心被消磨、瓦解,随乊殆尽,无边的自卑感向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几近失控……
可能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中国早已不是你所描述的当年那个“一穷事白,低人一等”的国度,现在是大国崛起的世界一极,可是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们,你们扪心自问过没有,我们的民族真的是已近从长久的落后自卑中恢复过来了吗?我们的民族自信真的建立起来了吗?不见得吧,可能每当我们被问到中国时,内心总是洋溢不住地几近脱口而出地介绍到——我们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可是,除了这些近乎台词化的程式语言外,我们还有自己内心对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深刻认知和强烈认同感吗?我想是回答当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重视外语甚于母语,熟悉国外甚于祖国,有人虽能吐出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却不能用汉语宋整表述个人意图。所谓不并,幵非是使你深感痛楚乊状态,而是你身处不并乊中而又浑然不知,甚至自得其乐。我乊所以说我们依旧没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民族持久落后留下的心灵阴影,很重要的依据在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国民依旧不能做到理性对称赞、夸奖和宽容接纳相左意见。国民如此,国家亦如此。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有人唱好,高呼和平崛起,有人唱衰,大呼中国“威胁论”;其实无论唱好还是唱衰,都不必过多在意,反倒是,嘴上嘟嚷着不在意,心中却是喜“好”不喜“衰”。吴建民先生曾谈到:“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以后,少不了被人评头品足,对此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别人说我们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们不好,也不必如並考妣。对别人的评价要头脑冷静地仔细分析,有则改乊,无则加勉。这个心态非常重要。
如何处理好大国崛起下民族心态的健康恢复,我在此也做了一些尝试性思考。
首先,要处理好自身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不可回避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迚一步加快,世界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互动繁荣程度空前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不同的文明也在相互交流中激荡,碰撞。面对纷繁复杂的多样性文明的交融与磨合,将是摆在我们民族面前的一大挑战。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方式手段却是需要慎乊又慎,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无情于一旦历史的机遇没有抓住就一去不复返,有情于你总能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机。当我们一再错过大航海时代和工业文明的号角,这次我们还能坐等信息化时代擦肩
3而过吗?先民的教义穿越千年历史走廊呼啸而来“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或许这也正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最好策略…….其次,要理性对待本民族文化。
无可否认,中华文明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存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命脉的独苗,自是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内涵作坚实保障和强大根基,但这也绝不是我们借以自大狂傲,轻视其他文明的资本和理由。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立足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度的人们,首先要恢复自身的包容、宽厚胸怀,实现民族气度的先复兴,幵以此带动民族精神、国民心态以及物质文化的全面复兴。虽然单单有民族心态和气度的复兴是不够的;但在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迚程中,没有民族气度和心态的首先复兴,要想宋成民族全面复兴又是遥不可及的。基于此,要实现民族气度与心态的复兴,必先树立正确科学的民族文化观,做到既不过分吹嘘民族文化,也不极端贬低民族文化。所谓不屈不挠,不卑不亢,正是理性对待本民族文化的良药秘方。
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只有甩开了包袱才能行走的轻盈。中华民族乊所以在历史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如此步履蹒跚,行迚的这般艰难承重,与它因袭地承载了过多的文化重担和历史期许不无关系,或许,新阶段历史的长征中,我们只有卸下这些承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的更稳健,走的更轻盈。
第三篇: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_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企业的观点看法也有了改观,不再单单从盈利方面来看一个企业,更是从企业文化方面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能否长时间存活。公司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市场下,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其竞争力,培养其创优创先能力,使其永葆活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思考。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其软实力的竞争,如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其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升级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如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经济下的竞争,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大环境下,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必要。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世界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高于其他发展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提升企业文化实力,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1.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如人的灵魂一样,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企业更加具有灵性和发展潜力。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力,拉近在跨国合作中的文化距离感,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微观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有利于提高其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的长远有序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建设,过程是比较曲折的,从企业没有自主权下的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改革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发展到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也随之发展。整体看来,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员工之间更加注重合作创新,整体协调性提高,虽说部门间仍有小范围内的竞争,但公司内部的整体合作性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会只看到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效益。虽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大多确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推行和饯行,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软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下,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思考。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 企业文化一词,是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新名词。我国古时的商业精神被狭隘的认为是企业文化的代言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渐渐形成的,是不需要培养和规划管理的,是一蹴而就的,认为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了。再有就是过分信赖企业文化,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外国企业有了认识,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几乎就是照科全搬,一味相信企业文化能够起死回生,过分夸大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对其过分依赖。总的来说,当今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狭隘,存在着一面倒的倾向,只有在企业面临危机时才会想到这些,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2.2企业文化出现趋同化,缺乏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之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应当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而当今的国有企业只是注重了形式而没有真正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照搬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框架,换汤不换药,打上自身企业的标签,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使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纵观当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如各类的口号、标语等,只是在早会、晚会等各类会议中才能见到,员工对其背后所预示的企业精神则一无所知,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过重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非其内涵,大多属于大空假,没有实际效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无足轻重。
第四篇: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评选办法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综合实力,发扬青年咨询工程师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我国工程咨询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激励青年咨询工程师争创一流工程咨询成果,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咨询工程师的要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规范“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的评选工作,特制定本评选办法。
第二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以下简称“中咨协会”)的荣誉奖项,奖项名称冠以。
第二章 评选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三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申报人必须是中咨协会单位会员的职员或个人会员,并且是中国青年咨询工程师论坛(以下简称“青年论坛”)会员;具有工程类、经济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取得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证书,并从事工程咨询或工程咨询管理工作。
第四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申报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法令,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和标准;
2、遵守青年论坛组织条例和有关管理规定,积极参加青年论坛的活动,在国内及国际工程咨询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竞争和风险意识;工程咨询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在工程咨询管理等方面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或做出突出贡献;
4、具有国内或国际重大项目的工程咨询和工程管理经验,担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有工程咨询或工程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著或论文;或获得工程类、经济类国家或行业奖项。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思想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好,责任心强,有出色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在从事工程咨询和工程管理期间,申报人应无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无不良记录,无违规、违法行为。
第三章 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
第五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申报人必须填写“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申报表”,并附上所在单位的推荐意见,第六条所要求提交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申报“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人员所在单位在评选内需将“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申报人选排序上报。
第六条 申报材料
1、申报表一式两份;
2、申报材料附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1)申报人的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复印件);
2)申报人现任技术或经济职称证书和聘书(复印件);
3)申报人的业绩材料(内容包括从事工程咨询或工程管理以来的业绩等,要真实、突出重点、有特色,统一使用第三人称,3000字以内);
4)申报人所发表的专著或论文;
5)近年获得工程类、经济类国家或行业奖项的证明;
6)申报人所在单位的评价材料。
第七条 各单位要认真推荐申报人,准备有关材料,广泛听取意见,使评选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章 评选程序和组织领导
第八条 经中咨协会批准,在青年论坛理事会的领导下,成立评审委员会,全权负责组织实施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青年论坛负责人、理事和专家组成。
第九条 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办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青年论坛秘书处。
第十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每年评选一次。每年当选“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人数,原则上不超过青年论坛会员总数的5%。往届获奖者不能再参加评选。
第十一条 评选结果报中咨协会批准。
第十二条 评选工作结束后,将评选结果在中咨协会青年论坛的网站上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5天内。如有异议,须以书面材料向青年论坛提出申诉理由和意见。公示结束后,由中咨协会正式发文公布。
第五章 评审纪律
第十三条 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所有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客观评价,确保质量。凡发现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取消评选和获奖资格,并通报批评,确保评审活动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十四条 评审人员要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评审标准和有关规定,严格遵守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对违反者,取消评委资格。
第六章 表彰办法
第十五条 获得“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称号的个人,由中咨协会命名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在中咨协会刊物和网站及相关媒体上公布,并建议所在单位给予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的申报人应交纳一定的评审费。
第十七条 本《评选办法》未尽事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报青年论坛理事会批准。
第十八条 本《评选办法》由青年论坛理事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评选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实施。
第五篇:浅谈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
浅谈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
摘要: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为核心,以提高凝聚力、增强认同感;科学制定与执行制度;确定组织标识、统一工作服装、突出建筑风格、做好设施与环境建设、加强职工福利投入为主要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物科学保护、展示利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独特作用,促进博物馆业务建设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
过去,谈到组织文化建设,人们常常将它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文化建设少有人去探讨和思考,思想认识上的忽略,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与其内部其它工作相比薄弱,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在运行体制、管理模式、经费来源等方面有质的区别,导致机关事业组织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企业组织文化建设。那么,组织文化建设真得与机关事业单位关系不大吗?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从诞生那一天开始,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蕴藏其中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对外能够反映出这个组织形象和声誉的优劣,对内能够决定这个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它的发展状况和实际影响是高是低,它的存在都在客观上对这个组织的维持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由此而说明,组织文化建设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作为一级组织,同样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也不例外。
一、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事业体质内,博物馆属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它是为保存和研究藏品,发掘藏品背后蕴藏的相关文化信息和价值,传承文明而设立的全民性文化机构。它以藏品保存、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目标,以面向公众开放,设置各项固定和临时展览,举办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形式,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也取得突飞猛进的跨越式上升。“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000余家。其中既有大型的综合性地志类博物馆,也有各具特色的遗址类博物馆,还有以动植物、矿产资源为主要陈列的自然类博物馆,以及由各行业兴办、主管的行业博物馆等„,形成了门类丰富、个性鲜明、分布广泛、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事业中,博物馆肩负的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重任更为突出,因此,抓好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李桂芝,女,汉阳陵博物馆工会主席,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和工会工作。
二、博物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层次与方法
所谓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色的发展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主要指组织领导和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对组织与成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规定组织成员在共同组织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物质层是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下面,拟结合这三种层次内涵,谈谈历史或遗址类博物馆的组织文化建设。
(一)精神层面
作为收藏文化遗产的殿堂,博物馆的首要工作在于科学有效地保护文物,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需要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运用丰富的文保科技知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做好这项工作,并产生相关领域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形成理论性的指导意见。奠定前期基础后,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公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职能就凸显出来。博物馆既是文化保存机构,又是文化输出机构。对破损文物的修复、流散文物的征集、馆藏文物的研究,属于博物馆内在层次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保存职能。而输出则是指通过陈列、对外展览、发布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智力资源、以文化为软实力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进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要做到这点只有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跨地区、跨地域对外经常性地开展具有民族特色、且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才能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对内要倡导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从观念上进行强化,不断增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将服务公众意识融入到学术研究、成果展示、文化展览、接待等每个环节中,使有限、有形的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无限、无形的精神食粮;博物馆虽为非盈利性组织,但依然要在职工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教育职工把国家、社会、单位、岗位、个人之间的关系融为一体,自觉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博物馆也应通过满足从业人员个人合理的需求,不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使从业人员产生认同感,愿意与组织共命运;通过规范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来规范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塑造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制度层面
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即要建立一套能保证博物馆各项活动有序运转的基本管理制度,来约束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行为,如党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接待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等等;还要建立一些能够反映本博物馆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程序化的制度,促使博物馆从业人员树立自律意识,如职工评议干部制度、总结表彰制度、馆务活动通报制度、科研(业务)奖励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等。通过基本制度的建立,明确责任,公开标准,规范程序,保障博物馆的运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为职工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激励其工作积极性。非程序化制度是基本制度的延伸和补充,都是以群体价值观作为基础,但这类制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倡导团队精神的管理理念,赋予职工更多的职责,为每一位职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使其取得成就、增长才干,从工作本身受到激励。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坚持依法、科学、灵活、实际的原则。依法是指博物馆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与宪法和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党务管理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业务管理上以行业法规为根本依据;在组织机构管理上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为根本原则,各项工作都在依法、依规的环境下正常开展。科学是指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扎实做好先期调研工作,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真实想法,汲取群众智慧,要按照民主程序开展制度建设,这样,形成的制度才有可能被绝大多数职工认可接受。灵活是指在执行制度时,要坚持原则但不刻板,按章办事而不教条,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发挥职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使全馆的力量和智慧都集中于、围绕于、服务于某项中心工作的开展,既通过工作培养人,又使人能充分具备驾驭工作的能力。实际是指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都必须以博物馆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为依托,不能好高骛远,更不可妄自菲薄,通过分析博物馆的藏品类型、人员素质技能结构、业务研究专长、社会服务能力、缺点与不足、发展规划前景等方面的问题,量身制定真正符合博物馆发展需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大众期望、符合职工实际和自我提高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博物馆始终运行在健康平稳高效的道路上,营造出和谐团结、勤奋奉献、刻苦钻研、热情服务的博物馆文化。
(三)物质层面
组织文化是精神、制度和物质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优秀的组织文化一定是承载于高质量的物质层面上,并对该层面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首先,每个博物馆都应拥有能明确本馆思想内涵的组织标识,它是一个组织形象的象征。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标识系统,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院徽就巧妙地将篆体的“宫”字以明清帝王玺印轮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观众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明清皇宫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双重美感。又如,西安博物院的院徽是将享誉世界的唐代荐福寺小雁塔以变体的形式设计而成的,既有古塔的层次感,又富于浓厚的现代气息,观众面对这样的标识,自然就了解了该馆(院)的历史沿革、主要文物等基本信息,首次印象深刻而良好。
其次,要紧密结合本馆的人文资源特点为从业人员配置统一的服装,这倡导的是团队精神。
服装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审美情致、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固定场合中,身着相同的服装,使工作和生活期间的人们易于产生一种归属感、亲切感和凝聚力。在博物馆的典型环境下,相近工作与相同服装具有一种独特而自然的联系,身着相同款式的服装,既是与游客的区别,也是增加集体身份认同,共同完成工作的一种促进。同时,作为博物馆,服装也是文化输出,塑造个性形象,创立自身品牌的重要工具。例如,汉阳陵博物馆依托于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其妻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阳陵而建设,该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汉文化遗址类博物馆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为了突出汉文化特色,充分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探索符合博物馆实际的发展路径,该馆在宣教部讲解员、检票员等一线岗位以汉服作为日常工作服装。深沉华美的汉服与汉阳陵的历史底蕴交相辉映,获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扬。
第三,每个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给职工或公众带来直观视觉感受的同时,还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享受。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是科技与艺术、人文的完美结合。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建筑,不在于其规模大小、楼宇高低,关键在于它能否为文物提供科学安全事宜的展陈、收藏环境,为游客提供温馨舒适的参观和休闲环境,为职工提供便利的办公生活条件。我国的博物馆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利用改造原有的官衙、文庙、城隍庙、寺观园林等作为馆舍,是古建筑、传统园林与文博机构的合体,它们的艺术审美价值较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另一类,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巨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如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彰显盛唐气象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建筑上采取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建筑形式,利用新材料诠释了华丽而不失凝重的唐风唐韵。苏州博物馆新馆,则在延续江南建筑灰瓦白墙朴素之美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和全新的视野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崭新建筑风貌。这类建筑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现代文化的象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开创了现代与传统和谐共生的新路径。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或是现代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审美价值与文物本身的价值是不相上下的。
第四,要做好博物馆内部设施、自然环境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舒适的观赏环境的同时,也可折射出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博物馆既是保存文化的殿堂,又是传播文化的阵地,说到底,它是为物和人两方面服务的。为物服务,要求博物馆在设计上为藏品的收藏和陈列展示必须提供良好的照明、通风、安保等大环境;为藏品的化学分析、修复提供现代化的科学仪器,以及较高的科研技能。为人服务,则要求对公共活动空间和特殊功能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在参观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增强博物馆自身经营发展的能力、延伸博物馆的服务半径,也应当着力编辑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和相关书籍,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能满足各阶层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等,真正使地下的文物走上来,展柜中的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最后,要加强职工福利设施的投入,体现组织对职工的关心,物质凝聚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
博物馆的主体是职工,他们是推进博物馆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建设博物馆文化,既要将他们作为建设主体,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要让他们成为文化发展的第一受益者。假使一个创造文化的人,自身却得不到文化的滋润,感受不到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这种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一定是值得怀疑的。促进职工勇于投身到文化建设、传播的事业中,提高福利,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下,在健全的博物馆规章制度下,人尽其才,按劳绩效是这一工作的前提环节,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博物馆的组织文化建设,既是博物馆内部科学管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博物馆发挥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在需要,更是传承华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建设博物馆文化,要把握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立足于本馆实际,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切实调动职工积极性,找准切入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善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使建设成果首先惠及馆内,再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向外延伸,以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的原则形成博物馆馆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博物馆组织文化并轨发展、共同促进的良好模式。
参考文献:
[1臧有良,暴艳丽.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五德义,陈向阳.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博物馆大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