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度浙江省卫生监督法制研讨会纪要
2007年度浙江省卫生监督法制研讨会纪要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经常遇到法律法规规定不清甚至相互抵触、卫生行政执法取证规则不明等各种疑难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妥当解决,直接关系到卫生监督执法能否在深度上加强、广度上扩展,直接关系到卫生监督执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此,2007年7月16-19日,浙江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在杭州组织召开了2007年度浙江省卫生监督法制研讨会。与会人员在总结执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法理和有关法律规定,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了共识。现将有关内容以问答形式纪要如下:
一、医疗卫生监督
1、医疗机构或个人未经许可施行放、取节育器具、人工终止妊娠手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36条规定针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为计划生育部门或者卫生部门,但无相应实施细则,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34条规定针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为计划生育部门;而按照《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包括施行放、取节育器具、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在内的诊疗活动应由卫生部门监管。实际执法中应如何执行?
答:该问题涉及上位法与下位法、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的关系。
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精神,计划生育部门管理的相对人主要为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的包括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在内的执业行为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应由卫生部门管理;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内的各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的医师应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使用未取得相应医师资格的人员从事与计划生育服务有关的临床服务的,由卫生部门依法给予相应行政处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不属于《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调整范围。凡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其明确规定执行。
施行放、取节育器具、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属于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卫生部门负责包括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在内的各类临床医疗服务项目的许可和监管。但是作为特别规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2001年6月13日颁布,2004年12月10日修订)第九条规定: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输卵(精)管结扎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项目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输卵(精)管结扎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活动应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监管。
除上述特别规定外,对其他机构和个人开展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输卵(精)管结扎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活动应依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对医疗机构的不规范诊疗行为(门诊登记虚假、登记不完整,甚至不登记情况,化验结果既不做登记,也不出具检验报告;患者就医不给病历;疾病诊断使用杜撰的英文缩写登记,以及以牟利为目的的过度治疗行为等),社会反响很大。《执业医师法》第37条第1项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方可对医师进行处罚,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没有处罚依据。对医疗机构的此类行为进行查处存在法律缺陷,如何应对?
答: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对于医疗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上述不规范诊疗行为,在客观上没有造成一定后果的,从行政执法角度难以给予其有效制裁,但可以从医政管理角度加强教育、监督与管理,规范其诊疗行为。如果医疗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上述不规范诊疗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可能直接影响医疗安全、或者已经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则可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3、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关于诊疗活动的定义,诊疗活动是一个检查、用药或手术、判断和祛病前后连贯的过程。那么,在查处非法诊疗活动过程中,是否上述要素都要具备方可认定为诊疗活动?
答:《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上述定义是对一项完整的诊疗活动从手段、工具、方式、目的等方面做出的界定,该定义不仅涉及客观因素,同时也涉及主观因素,而主观因素的判定也是通过对客观证据材料的审查实现的。
实际查处非法诊疗活动过程中,当事人的活动一般被证据材料固定于某个阶段,如预备阶段、正在实施阶段、实施完毕阶段,要求诊疗活动的认定必须具备“检查、药物、器械、手术、判断、达到健康目的”等各要素齐全,既不现实又无必要,无法达到及时制止和制裁违法的目的。认定诊疗活动的关键应在于综合客观情况调查当事人是否具有开展疾病诊断治疗的物质条件和主观故意。
4、在打击非法行医过程中,经常出现非法行医的药品、器材和设备被控制,而涉案当事人拒不配合调查甚至逃匿的情形,此类案件应如何处理?
答:此类案件中当事人的认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当事人拒不配合或试图逃脱的情况下,可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协助调查,在公安人员到达现场前,可要求当事人不得离开案件现场;
(2)、调查非法行医活动中的其他工作人员,以确定案件当事人;
(3)、鉴于房屋出租人有登记房屋承租人身份的法定义务,可向房屋出租人调查承租房屋的非法行医者的身份;
(4)、向就诊病人调查非法行医者的身份。
此类案件中所扣押的物品,满六个月无人对该财产主张权利或者无法查清权利人的,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9条第3款的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此类案件中,出现“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财物以及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情形的,可移交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第1项、第2项的规定处理。此类案件在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可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有关法律文书难以直接送达的,可通过公告方式送达。
二、食品卫生监督
5、食品卫生案件中责令公告收回措施,如何定性?是否需行政负责人审批?
答:食品卫生案件中责令公告收回措施是产品召回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机关出于维护卫生秩序和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依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的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对行政相对人经营行为和财产权益具有实际影响,属于特定卫生行政强制措施。责令公告收回措施的适用,可参照其他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的适用程序。
6、《刑法》第143条中“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如何认定?
答:自2001年4月10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1款规定: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机构鉴定,食品中含有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超标准的有害细菌或者其他污染物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卫生行政机关在办理移送此类涉嫌犯罪案件时,在省卫生厅未就“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鉴定机构作出一般性规定的情况下,可个别请示省卫生厅确定检验机构。
三、饮用水卫生监督
7、现制现售水作为某市政府4050工程,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但经营者将现售水灌制成桶装水进行销售,经抽检不符合《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且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就是说水质卫生指标不如自来水,是把它作为桶装饮用水依据《食品卫生法》第9条第12项来进行处理,还是将其作为自来水不合格进行查处?
答:针对现制现售饮用水的监管,卫生部有关批复(可参见《卫法监食便函[2003]218号文》)已有较为明确的意见,应依据《食品卫生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监管。另外,《卫生部关于饮用水及供水单位法律适用的批复》(卫政法发[2006]255号)规定,对桶装水、瓶装水按照食品管理。因此,对将现制现售水灌制成桶装水进行销售、经抽检不符合《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可依据《食品卫生法》第9条第12项和第42条进行查处。
8、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自来水不符合卫生标准是单独适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还是《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同时适用?
答:集中式供水单位的自来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可适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26条第4项的规定进行处理;如果集中式供水单位供应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则可以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第73条第1项的规定进行处理。但是,不宜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同时适用,并不得违反“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的原则。(未完待续)
四、职业卫生监督
9、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主要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为此,在对当事人作行政处罚时,是否应首先认定该单位为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若是,那应当如何认定?需要哪几方面材料?
答: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对用人单位实施行政处罚时,应首先认定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应当在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范围内。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定可综合考虑以下证据材料: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当事人委托或卫生行政机关监督采样)、当事人提供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材料、反映现场客观状况的现场检查笔录、当事人自认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询问笔录、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的有关凭证、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10、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愿支付诊断鉴定费用怎么办?
答:《职业病防治法》第46条第3款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同时,该法的第49条第3款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可见,对于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用人单位有法定的承担义务。用人单位拒不承担上述费用的,可依据《职业病防治法》
第65条第6项规定依法处理。
五、传染病管理监督
11、《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规定:“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上列两种情形须同时具备,还是有其一即可实施行政处罚?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第29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同时,该条例的第30条规定:“……;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将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上述两项规定均属于经营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两项法定义务之间属并列关
系、不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或因果关系,违反任何一项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将《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的规定理解为两种违法行为须同时具备,方可实施处罚,那么当经营者只违反第29条或只违反第30条时,其就不会受到任何处罚,这显然不符合基本法理和立法精神。因此我们认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规定的两种违法情形,只要具备其一即可实施行政处罚。
12、《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第27条第1款规定:宾馆、旅店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其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自动售套机。违反该条款最相吻合的处罚条款是《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而第61条中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方可实施处罚,那么省条例中“宾馆、旅店”是否可认为是宽泛(当然)意义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
答:考虑到艾滋病防治事务应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习俗的因素,同时考虑省级政府在地方政权中独有的权威性,《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将确定何种类别的公共场所应“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权力赋予了省级政府。《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颁布,显示了本省对艾滋病防治事务的高度重视。在该条例中,结合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省人大率先确定“宾馆、旅店”为应“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公共场所,对于作为地方政权中的最高权力机关的省人大作出的决定,作为从属机关的省政府具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必要时报告工作的法定职责。省人大在特定事项上替代省政府做出的特别决定具有法定效力。因此我们认为,《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27条第1款中规定的“宾馆、旅店”可以认为是宽泛(当然)意义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
13、现行健康合格证明的体检项目中多不包括艾滋病毒项目检测,也就是说服务人员即使办理了健康合格证明也与防治艾滋病的目的无关,那么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处理“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的经营者是否符合立法目的?
答:《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0条规定: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但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通常健康检查项目并不包括艾滋病检测。考虑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和特征,如果实际执法中,健康体检项目尚未包括艾滋病毒项目检测,那么办理健康合格证明的过程在客观上就不具备防治艾滋病的效果,在此种情况下即便公共场所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也不宜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1条处理经营者。对于上述违法情形,可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综合执法
14、《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适用范围有限,基层抽检活动无法直接作为依据,应如何处理?
答: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抽检是《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卫生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也是卫生行政机关实施卫生监督的重要执法手段。在本省的具体相关规定出台之前,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在实施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抽检时,可参照执行《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中有关程序性事项的规定。
15、行政相对人主观过错在认定行政违法中具有何种法律地位,是认定行政违法的必要条件还是处罚轻重的裁量依据?
答: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故意或者过失),是其行为具有可归责性的重要依据。但行政法学理论一般认为,行政违法一般都是比较轻微的违法行为,加上行政法注重行政效率原则,因此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为主观有过错,不必深究其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状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现行行政法律法规中也多数未规定当事人主观过错是构成行政违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认为,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只要当事人在客观上违背了法律为其设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即构成违法,其主观过错只是对其制裁轻重的考量因素之一。
16、《卫生监督员证》在监督执法中有何作用,执法时是与《行政执法证》同时出示,还是出示其一即可?
答:《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85号发布,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10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超越规定的执法业务、执法区域的,当事人有权拒绝。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可见,在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证件必须向当事人主动出示。而在《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卫生行政处罚程序》、《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卫生法律、法规、规章中,也有从事各专业卫生监督的人员应获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监督员证》并在执行职务时主动出示证件的规定。为此,从规范执法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我们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具备《卫生监督员证》作为卫生执法人员申领《行政执法证》的前置性必要条件,以保证卫生执法人员具备卫生监督资格,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出示《行政执法证》即可满足法定要求。(完)
第二篇:浙江省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办法
浙江省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浙江省卫生监督系统的档案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卫生监督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监督档案,是指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在卫生监督、监测(卫生质量抽检)、卫生行政稽查、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处罚、卫生宣教、科研培训及党政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本单位工作具有查考、利用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各种门类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卫生监督的档案工作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必备条件。
第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确定一名领导分工负责,并列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要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配备计算机和适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档案工作列入发展规划和检查、考核、评比内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对本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二章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省卫生监督所负责全省卫生监督档案工作的业条指导,同时接受省卫生行政部门和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市、县(市、区)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同时接受上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七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应建立和健全综合档案室,承担本单位统一管理档案工作的职能。
第八条县以上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综合档案室,应配备一名以上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应保证兼职档案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内设机构(科室)应确定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努力学习,具备专业知识,必须取得档案管理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九条综合档案室的基本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督促、指导和协助本单位文书处理部门和业条部门对所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四)对下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维护本单位及专业人员、管理相对人的知识产权和利益。
(六)组织开发利用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
第十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必须有专用的档案库房。配备阅览室和档案工作办公用房。档案库房要有温湿度控制及防盗、防火、防光、防霉、防虫、防尘等安全保护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档案的保管状况,对破损或褪变档案进行及时修复。
第十一条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应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同。按国家有关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可分不同情况,分别评聘档案专业、卫生专业或其他专业的技术职条。
第十二条各单位对在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或个人,应当予以奖励;对违反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要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章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应建立和健全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并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要求列入各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及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在工作中形成的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的综合档案室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归档范围按《浙江省卫生监督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执行。
第十五条归档时间
(一)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在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规定在第二年初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组成保管单位,由部门负责人审定后归档。
专项工作如卫生监督检查、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健康相关产品、场所卫生质量抽检、专题调研、科研课题调查、会议、培训、宣传等重要活动待结束或告一段落时,及时做出总结或经成果鉴定后一月内归档。
科研课题项目完成后及时归档,研究周期长的项目,可分阶段归档。
仪器设备材料安装验收合格,正常运行后即归档。
单位基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即归档。
论文、著作、科技文章正式发表后原件即归档。
单位编写印制的出版物、汇编、教材、简报等,原稿(领导签发稿)、印本与电子文稿印毕后一并归档。对法人单位的监督管理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的动态管理,即以一个管理相对人为单位建立一个保管单位,内容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和日常卫生监督的文件材料。卫生行政许可材料由经办人员在办理完毕每一次的审核发证、验证、换证工作后,于半年内将整理后的有关文件材料移交兼职档案员保管;卫生监督的文件材料,在每次监督检查后整理,于半年内将有关的文件材料移交部门兼职档案员保管,年内形成的文件材料必须于次年初归综合档案室。每年形成的文件材料归入同个单位的案卷中。
非法人单位的监督档案,按一户一卡的形式管理。将卫生行政许可材料及日常监督的情况录入卡中,便于索引和查找。卡片可保管在材料形成的部门。
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按一案一件的形式管理。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应将结案后的案卷材料移至作出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保管。本单位可复印留存。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保管。
照片档案、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特种载体档案随纸质档案归档时归档。
第十六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档案工作要与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四同步”,即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单位、各部门在检查、验收工作任条、建设项目(工程)和仪器设备时,应同时检查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情况,文件材料不合要求的,不能通过验收。
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参加各种会议等,其带回的文件材料必须按归档范围的规定,及时向综合档案室归档。
第十七条归档要求
(一)归档文件整理工作一般由文件材料形成科室承担,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和协助。综合性会议文件和跨部门联合承办的文件应由办公室及牵头部门负责整理。
(二)归档文件必须是原件(外来复印件除外),做到完整、齐全、系统、准确,底稿与印件一并归档。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字迹模糊或易褪变的文件应予复制。纸张质量符合要求,用纸尺寸须采用国际标准A4纸规格。书写必须使用碳素墨水、蓝黑墨水等符合归档要求的耐久字迹材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彩笔、签字笔、纯蓝墨水、红墨水及复写纸等不耐久材料;传真件应与复印件一起保存归档;不得使用涂改液。归档文件上有金属物的,应去掉,重新缝(粘)合。
一式数份的发票、检验报告、鉴定证书及报表等,如必须使用复写纸,应当使用标有“DA”的圆珠笔芯及档案用复写纸。
(三)归档文件要求排列、编号、编目规范有序,编制准确,按件号装盒。归档文件目录、归档章、档案盒封面、盒脊、备考表等项目的填写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或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字迹材料,禁止使用不耐
久的书写材料进行填写。
(四)归档文件必须经形成部门负责人审定,并在盒内备考表检查人栏签字。
(五)单位内各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统一规定编写全宗号、进行排列、编号和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在向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时,应按目录点清后,双方在移交目录上签字。
第十八条各单位必须对归档质量进行超前控制,确保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和规范,字迹、用纸符合归档要求。要定期检查各部门归档文件的整理环节,突出重点,对准备归档的文件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不归档和拟销毁的文件进行复查和审定。
第十九条综合档案室的全部档案,应进行统一的分类、编号、编目和排列。使用计算机和有适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单位,文书档案以“件”为单位整理,整理办法按《浙江省卫生监督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执行。
科技档案整理按《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一般要求》标准执行。
声像等特种载体档案的整理按国家档案局有关照片、磁性载体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卫生部、国家保密局颁发的《卫生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等有关规定,卫生监督档案划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三种密级,并及时做好密级的复核、变更、解密工作。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应建立档案的统计制度,对档案的收进和移出、保管和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准确编制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年报,及时上报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卫生监督档案保管期限一般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各单位应按照《浙江省卫生监督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第二十三条各单位应成立由单位领导、档案管理人员和业条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档案鉴定小组,负责本单位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以上在指定地点监销。监销人员需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二十四条各单位档案室对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满二十年后,应做好定期向地方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工作。移交档案,应根据移交目录,经双方逐卷(件)清点、核实,井在交接文件上签名盖章。移交档案,必须派专车,由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押运,以防丢失。
第四章档案利用
第二十五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综合档案室,要应用计算机对室藏档案进行存储与检索,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信息的利用工作,为本单位、本系统的各项工作提供服条,并加强利用效果的反馈、收集、登记、宣传工作。
第二十六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要建立档案的阅览、外借制度,按规定办理利用手续。根据档案的密级程度,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审批手续。综合档案室在向利用者提供档案的同时,应根据需要要求利用者如实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利用工作结束后,利用者应及时归还。
第二十七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的综合档案室应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围绕单位中心工作与有关部门相互合作,编写全宗介绍、组织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发文汇集和专题文件汇集等通用性编研材料和专题档案编研材料。
第二十八条各级卫生监督执行机构综合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属国家所有,在保守国家、单位和个人秘密的前提下,应依照规定,制定对社会提供利用的程序和范围,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应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实行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门类、载体档案的存贮和开发,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传输,信息共享。
第三十条人事档案的管理,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自行确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公布实施前已整理的档案,按本规定要求逐步调整。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由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档案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全市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计划
2011年全市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执法能力,以体制改革、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督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基础建设和内涵建设,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加快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
今年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年,“两项体制”改革、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是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重大步骤。一是尽快全面完成两项体制改革。未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的县市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六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切实做到卫生监督机构编制单列,班子、人员和财务独立设置和运行。二是加大对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的督导力度,积极推进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参公管理。已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的卫生监督机构要扎实推进行政执法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各地卫生局及监督机构要高度重视参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大势,争先参公,早参公早受益,为下一轮职能调整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三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和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监督机构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稳妥推进这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坚决执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的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有序,认真履责,实现平稳和谐过度。四是抓住体制改革和参公时机,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经费保障水平。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在推进体制改革和参公管理的同时,落实监督执法机构财政预算拨款和专项经费投入,解决卫生监督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卫生监督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提前规划和稳步实施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履行监督职责所必须的装备设施和能力建设,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五是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和优化执法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保障到位、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
二、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根本扭转非法行医严峻形势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监督机构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2011年全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务求实效。一是市卫生监督局在“春雷”行动的基础上,实行班子领导划区分片,包干负责,调整整合好监督资源,狠抓专项集中行动的落实,切实做到“全面清理、规范一批、处罚一批、取缔一批”,使医疗服务秩序明显规范,非法行医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地要统一行动和步骤,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打一场整顿医疗市场和打击非法行医的攻坚战。三是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密切与公安、工商、计生、宣传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协调配合和联合执法,加大查案办案力度,做好涉嫌犯罪案件地移送工作,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专项行动,加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营造打击非法行医的社会氛围,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三、广泛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全面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四、依法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管服务,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面对职业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安全工作。一是积极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政府主导和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卫生部门要积极启动成立“职业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以建设项目和职业卫生审查评价为突破口,从源头上防控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生,增强对新改扩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重大建设项目和高危项目评价覆盖率,用好法律监管和行政手段,推进评价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大力加强职业监护监测工作,继续做好第二轮哨点监测和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覆盖率;四是继续加强职业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各县市要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申报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资质,继续加强和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制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规范文件,提高工作水平;五是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放射诊疗机构的许可工作,依法开展放射人员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及监督检查工作;六是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周”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社会氛围。与本篇 全市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计划 内容有关的: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要点妇幼保健工作要点2011学校创卫工作计划2011年社区计生工作计划2011年第一学期卫生工作计划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镇级工作计划市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工作计划查看更多>> 卫生工作计划
第四篇:全市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计划
2011年全市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执法能力,以体制改革、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督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基础建设和内涵建设,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查案办案力度,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加快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
今年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年,“两项体制”改革、新一轮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是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重大步骤。一是尽快全面完成两项体制改革。未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的县市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六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切实做到卫生监督机构编制单列,班子、人员和财务独立设置和运行。二是加大对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的督导力度,积极推进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参公管理。已完成“两项体制”改革的卫生监督机构要扎实推进行政执法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各地卫生局及监督机构要高度重视参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大势,争先参公,早参公早受益,为下一轮职能调整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三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和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改革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监督机构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稳妥推进这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坚决执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的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有序,认真履责,实现平稳和谐过度。四是抓住体制改革和参公时机,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经费保障水平。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在推进体制改革和参公管理的同时,落实监督执法机构财政预算拨款和专项经费投入,解决卫生监督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卫生监督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提前规划和稳步实施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履行监督职责所必须的装备设施和能力建设,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五是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和优化执法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保障到位、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
二、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根本扭转非法行医严峻形势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监督机构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2011年全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务求实效。一是市卫生监督局在“春雷”行动的基础上,实行班子领导划区分片,包干负责,调整整合好监督资源,狠抓专项集中行动的落实,切实做到“全面清理、规范一批、处罚一批、取缔一批”,使医疗服务秩序明显规范,非法行医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地要统一行动和步骤,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打一场整顿医疗市场和打击非法行医的攻坚战。三是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密切与公安、工商、计生、宣传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协调配合和联合执法,加大查案办案力度,做好涉嫌犯罪案件地移送工作,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专项行动,加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营造打击非法行医的社会氛围,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三、广泛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全面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食品安全法》 6月1日正式实施,学习宣传贯彻新的法律法规,全面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及监督机构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新法律及配套法规规章,认真组织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积极履行法律赋予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风险监测评估、查处重大事故、发布信息、制定标准、新食品许可和检验机构规范六项职责,既要避免职责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序地进行和过度。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三是继续抓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1]8号)精神,依法履行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职责,持续深入地抓好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的整顿工作,在食品安全体制调整到位之前,继续履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职责。
四、依法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管服务,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面对职业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安全工作。一是积极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政府主导和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卫生部门要积极启动成立“职业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以建设项目和职业卫生审查评价为突破口,从源头上防控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生,增强对新改扩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技术服务能力,扩大重大建设项目和高危项目评价覆盖率,用好法律监管和行政手段,推进评价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大力加强职业监护监测工作,继续做好第二轮哨点监测和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覆盖率;四是继续加强职业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各县市要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申报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资质,继续加强和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制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规范文件,提高工作水平;五是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放射诊疗机构的许可工作,依法开展放射人员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及监督检查工作;六是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周”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社会氛围。
五、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项卫生监督工作
(一)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落实疾病防控措施和消毒监管。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单位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重点检查学校、幼儿园和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继续做好血液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消毒产品、一次性用品和日常消毒的执法检查,重点是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产品批号和消毒效果监测进行检查。
(二)继续加大卫生执法查处案件力度,实行办案稽查和考核评议责任制。各地要适时成立“行政处罚审理委员会”,规范和优化办案机制,将查办案件作为科室和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内部稽查,开展处罚案卷评议活动,不断规范涉嫌犯罪地移送工作,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坚持公开考聘和择优录用,严把进人关,有针对性地吸收有用人才,抓好定期培训和阶段性集中学习,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进修活动,适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典型、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四)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监督管理工作。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对小旅馆、小理发美容店、休闲娱乐、小浴池和游泳场馆等场所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公共场所无证经营活动,不断提高监管整体水平。继续加强集中供水、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和保障工作。
(五)继续加强事物中毒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预案的要求,确保报告及时、反应迅速、处理得当。
(六)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卫生监督模式和方法,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乡村的卫生监督体系。
(七)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档案资料管理,搭建省、市、县三级联网互通、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
(八)深入开展卫生系统“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全市卫生系统“法律六进”活动。
第五篇:二〇〇六年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研讨会纪要(范文)
关于印发《二〇〇六年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2007-04-30 15:00:41
关于印发《二〇〇六年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解决近年来我省在实际应用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省公安厅消防局会同省建设厅于2006年12月5日至8日组织召开了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研讨会。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消防设计、施工、审批的依据。2004年省公安厅消防局与省建设厅联合印发的《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实际应用若干问题专家论证会纪要》自本纪要印发之日起废止。执行中如遇有不明事宜,请及时和省公安厅消防局防火部联系。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三日
主题词:消防 建审 研讨会 纪要 通知 浙江省建设厅办公室 2007年2月13日印发
二〇〇六年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
研讨会纪要
为解决近年来我省在执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务,2006年12月5日至8日,省公安厅消防局会同省建设厅在杭州淳安组织召开了浙江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研讨会,国家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管理组成员、省消防工程技术专家组的相关专家及各市消防支队审验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省在实际应用消防技术规范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2004年的《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实际应用若干问题专家论证会纪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分类归纳。形成研讨会纪要如下:
一、规范未作规定的内容(a类)
1.高层建筑登高面在确有困难时,可分段设置,但高层建筑登高面侧应设置便于登高救援的登高车操作场地,该操作场地的设置部位及大小应符合以下要求:应在消防登高面侧设置净宽不小于6m的消防车道,建筑高度50m以下的,消防车道与建筑高层部分外墙距离宜为5-10m;建筑高度50m(含50m)以上的,消防车道与建筑高层部分外墙距离宜为10-15m。
2.商业服务网点的总高度不应大于7.8m,内部可设一座疏散楼梯,设置形式可不限,其室内任一点到封闭楼梯间或直通室外出口的距离不应超过22m,楼梯疏散距离按其1.5倍水平投影计算。该商业服务网点所在的底商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按本纪要第23条规定进行折算。
3.屋顶停车场的汽车坡道、消火栓按地上汽车库要求设置;与建筑其它部分或相邻建筑的间距按地面停车场与建筑的防火间距确定;屋面雨水排水管应独立设置,并采用金属管。4.多层建筑中燃油锅炉房的正常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少于3次/h确定,其事故排风量可参照《高规》燃油锅炉房的事故排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少于6次确定。
5.防排烟系统排烟口的设置要求应满足:排烟口的高度原则上应在该防烟分区挡烟垂壁最下沿之上。
6.半地下汽车库参照《建规》半地下室的规定确定。半地下汽车库规范未明确的消防设计内容按地下汽车库的要求执行。
7.公寓式办公楼应按办公楼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酒店式公寓应按旅馆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
8.学生公寓楼、宿舍楼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确定。非住宅类高层居住建筑的走道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房间内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9.工业建筑内有部分楼层设置办公用房时,该建筑应定性为工业建筑,但办公用房部分应按民用建筑进行消防设计。10.一、二级耐火等级菜市场的防火分区间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7条的规定增加1.0倍,单层敞开式菜市场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限。
11.招待所(旅馆)不宜设置在集贸市场内。当必须设置时,招待所(旅馆)应作为独立的防火分区设计,且招待所(旅馆)出口应与市场出口分开设置。
12.对按要求应设置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不需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地下汽车库,若其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隔时应在卷帘两侧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且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III类及以下地下车库当设置机械防排烟系统时,同时应设置自动报警系统。
13.地下车库排烟系统和排风系统合用管道时,在火灾状态下,排烟口应结合防烟分区自动打开,排风口应自动关闭。14.用防火玻璃加自喷保护的方法不能代替防火墙。15.红外线感应自动门、旋转门设于安全出口时,该门附近应另设便于人员疏散的平开门。
16.“丁”字型内走道上的房间的门在计算安全疏散距离时,可按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疏散距离的要求考虑,其中袋形走道部分的长度应加倍计算。
二、规范已作规定,但不明确或要求不够详尽的内容(b类)17.临时高压给水系统设气压罐增压设施不可替代屋顶消防水箱,规范另有规定除外。
18.楼梯间正压送风,加压送风量与余压两者均应同时满足规范要求。在检测时,应采取测余压这个指标。19.室内消火栓不应设在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及其非合用前室内(住宅建筑执行确有困难时除外)。20.消防电梯宜到达各使用层。
21.工业建筑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丁、戊类厂房建筑高度不超过24m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5.0m处。
22.高层建筑的裙房与主体的投影部分采用防火墙等防火分隔后,则该裙房区域内疏散楼梯形式可采用封闭楼梯间。23.住宅建筑层数的计算:多层住宅按《建规》执行,其中建筑的任一层或若干层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综合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高层住宅按《住宅建筑规范》执行。
24.多层建筑办公楼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如设有局部送回风管(道)的集中空气调节系统部分的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3000㎡,且风管不穿越防火分区、不穿越楼板时,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5.大开间场所当每层疏散总宽度符合规范要求,且任一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量不少于2个,其安全出口的疏散宽度不小于该防火分区疏散总宽度的70%时,可利用在与之相邻的防火分区墙上开设甲级防火门作为辅助疏散出口,该辅助疏散出口与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的距离不应大于30m,且其宽度可计入该防火分区疏散总宽度。多个防火分区共用疏散楼梯时,该疏散楼梯宽度不能重复计算。
26.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计算最大容纳人数时,按厅室建筑面积计算,连接厅室的公共走道面积不计入在内。27.有干蒸、湿蒸的场所为桑拿浴室,其它配套的按摩房及休息用房均属桑拿浴室用房。
28.公共建筑(含汽车库)内的排烟机房和正压送风机房应与其他部位进行防火分隔(风机设置在室外的除外)。29.电子厂房指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工业建筑。
30.建筑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部位应按《建规》、《高规》确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具体设置要求应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执行。
31.设置于半地下室或首层的燃油燃气锅炉房,其单台容量不得超过10t/h或7MW;设置在地下室或其他层的锅炉房,其单台容量不得超过4t/h或2.8MW。
32.在水务部门同意且市政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生产、生活用水量达到最大且仍能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泵可直接从市政给水管网吸水。
33.《建规》第8.5.8条:“公共建筑中营业面积大于500 m2的餐饮场所 ”这里的营业面积是指餐厅面积,不包括厨房面积。
34《.建规》第8.3.1条第4款:“超过5层或体积大于10000m3的办公楼、教学楼、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等其他民用建筑”中“超过5层”为6层及以上的建筑。
35.轻便消防水龙的设置应按公安部行业标准要求执行。36.“木器厂房”是指以竹木等为主要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刨花、粉尘或有油漆等工艺的厂房。
37.与《建规》中“制鞋、制衣、玩具及电子等厂房”同等性质的劳动密集型的丙类厂房可参照“制鞋、制衣、玩具及电子等厂房”的消防设计要求执行。
38.穿越防火墙、楼板风管的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之间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
39.立地式民房仅作为住宅用房使用时,应按住宅楼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但其内部若设有其他使用功能用房时,则应按公共建筑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
40.不应采用在室外油罐与多层民用建筑之间设置防火墙的方法来缩短两者之间的防火间距,规范另有规定除外。41.城市加油站的贮罐、加油机与居民厨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应参照其与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的要求执行。42.液化石油气储罐与消防水池取水口的距离,应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执行。
4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局部修订条文中的“一个厅、室”,是指歌舞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该单元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0h的楼板与相邻厅、室或场所隔开,且该厅、室疏散出口不少于2个,疏散门为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上述厅、室之间的隔墙上不能开设门窗洞口。
44.非敞开前室内不得开设住宅用户的采光窗。
45.消防供电负荷等级应按规范确定,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供电负荷等级可为参照依据。
46.在火灾情况下,高层民用建筑的室内消防用水量不应考虑补水;适用《建规》的建筑,当市政管网能保证连续补水时,消防水池容量可减去火灾延续时间内补充的水量。47.医院中的洁净手术室或洁净手术部应设置乙级防火门,当在洁净手术室设乙级防火门有困难时,可在洁净手术部设置乙级防火门。
48.湿式报警阀不得设于消防控制室内。在确有困难时,湿式报警阀可设于管道井内,但应便于操作并应设置排水设施。水力警铃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9.地下汽车库的汽车疏散坡道在直通室外处可不设置防火卷帘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0.地下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都必须设置两个直通室外的人员疏散安全出口(Ⅳ类汽车库除外)。
51.水泵房、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不得利用直通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作安全出口。
52.与地下锅炉房、消防水泵房、消控中心直通的疏散楼梯,可作为其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
53.设有住宅的综合楼,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54.住宅楼梯到达建筑裙房的屋顶后,可通过独立的疏散楼梯到达室外地面,楼梯的数量及疏散宽度应满足疏散要求。55.高层商住楼商业部分与住宅相接部位的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住宅窗槛墙高度不小于1.2m或设置不小于1.00m的防火挑檐时,其上部住宅的安全疏散可按住宅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6.中庭的回廊与中庭间的防火卷帘,在中庭无可燃物的情况下,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卷帘。
57.18层以下单元式高层住宅,当设有竖向及横向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的防火挑檐,其挑檐宽度不小于0.6m,位于单元墙两侧的防火挑檐宽度不小于1.0m,且垂直方向挑檐应上下连通,横向挑檐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两边各加0.3m时,每个单元可设置一部疏散楼梯。
58.疏散走道两侧墙的耐火极限不能达到规范要求时,其疏散可按大开间场所设计,从房间内任一点至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且行走距离不应大于45m。
59.多层住宅建筑隔间面积大于200㎡的商业服务网点和高层住宅建筑的商业服务网点每个隔间内应设置一个消防软管卷盘,消火栓箱内可不设置水带和水枪,但必须保留消火栓栓口。
60.半地下室汽车库及半地下建筑在自然排烟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最不利点到自然排烟口的距离不超过30m且自然排烟口面积不小于占地面积的2%时,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61.一类高层建筑的水泵房和高层建筑内无可燃物的技术层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62.在一、二级供电等级的广播电视中心、医院、电厂等建筑内的特殊场所,若采取自动切除方式会造成较大损失的,可采用手动切除方式。
63.住宅建筑如果地下室≤2层或地下层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10m的非营业性场所,地上部分建筑的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均为自然防烟的,建筑地下部分的楼梯间和前室、合用前室可不设机械防烟。64.对体量较大建筑所需要的丙类液体埋地储罐可在建筑不同侧设置,但每侧储量不得超过15M3,总储量不得超过30M3。65.防烟楼梯间及封闭楼梯间内不得设置管道井、电缆井,当符合下列条件时,10层、11层住宅的楼梯间内及其他建筑的消防前室内可设置管道井和电缆井:(1)竖井每层封堵。
(2)检修门采用乙级防火门,且检修门的开启不影响人员疏散。
66.在符合楼梯间的各项疏散安全要求的区域内,楼梯间的位置可以改变。
67.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在底层可形成扩大的前室。
三、规范有规定,但需要加强消防安全措施的(c类)68.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要求: ⑴平时需要关闭或营业时需要关闭的安全出口的门应设置报警式逃生门锁系统或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能就地打开的门锁系统。
⑵疏散通道上平时需要常开或经常性开启的防火门可按常开式防火门要求设置。
⑶消火栓箱、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周围应用固定标线划定不小于1m×1m的操作场地,防火卷帘下方应用固定标线划定范围防止堆物影响防火卷帘降落,常闭防火门上标明“常闭防火门、应随时关闭”字样。⑷商场、超市等经营性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两侧应采用固定黄色标线,防止疏散通道被占用。
⑸商场、市场、超市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疏散走道上应设置能保持视觉连续性的疏散导流标志,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设置在地面上时,宜沿疏散走道或主要疏散路线的中心线布置;
②设置在墙面上时,其中心线距地面高度不应大于50㎝; ③疏散导流标志宜连续布置,标志的宽度不宜小于8㎝,长度不宜小于30㎝;
④当间断布置时,蓄光型疏散导流标志间距不应超过1M;电光源型疏散导流标志间距不应超过3m;
⑤当疏散导流标志遇到的门不是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时,宜在该处的地面连续指示。
⑹宾馆酒店的房间及KTV包厢内应设置视屏切换或语音提示系统。
69.高层普通旅馆的客房和公共活动用房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0.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供电电源的规定,推荐采用自带蓄电池作备用电源。
71.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除塔式住宅外)不得设置剪刀楼梯。
72.高层民用建筑层与层之间(不同的防火分区)竖向的窗间墙、窗槛墙的高度应不小于0.8m,设防火挑檐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