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1:3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07级广播电视艺术学梁赛楠《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指导教师:崔银河老师

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梁赛楠

【摘要】博客作为Web2.0的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是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打破了当前传统媒介为议程设置主体的格局,使受众在议程设置方面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博客产生的议程设置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博客本身对于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强的依附性;博客具有较强的情绪性,其发展亟须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引导;议程设置具有主导者等。作为传媒人,我们应该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从风挖掘新闻博客传播的潜力,完善“公众议程设置”机制,从而更好的把握社会舆论,,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促使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关键词】博客 议程设置

“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是weblog的简称。它兼有Web和Log的两层含义:首先它是Log,也就是日记/日志以时间顺序来排列我们每天所记录的任何东西;其次它以Web(网页)方式显示和发布,充分利用超链接,借助于互联网,人们就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感受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社区和人际交往方式。简单说来,weblog是以Web网页方式呈现和发布的一种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和记录并且不断更新的个人日志,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2002年方兴东和王俊秀最早将Weblog引入中国并将其翻译成“博客”。

现在,网民都可以方便迅捷地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Blog,并可以在这个极具个性化的虚拟空间内传递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这是互联网史上乃至传播史上没有先例的。这种由BSP服务提供的免费诱惑,加上这种先进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在一定范围内掌握话语权的便利,自然导致了这种博客经济的繁荣。据艾瑞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博客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仅2006,中国博客账户注册数量(不包括个人博客站点用户数量)达到3900万,比2005年增长333%。①有学者将博客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②

一、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的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的对于美国1968年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的一项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一般来讲,传统媒介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取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给新闻报道和信息(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过程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 1

缚起了重要的作用。”③

二、博客引发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环境下大众媒介与受众处于绝对的不对等地位。在传统媒体中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媒体肩负着“把关人”的责任,在引导着受众获取信息的种类,控制着舆论的导向,而受众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由单纯的主要用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交互性更强、网民主动参与创造互联网内容模式转变,受众个人意见表达的机会增多,对社会议题形成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每一个普通人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消费者而成为了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使普通大众变为公众人物,使当前仅仅以传统媒介为议程设置主体的格局被打破,受众在议程设置方面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在某种意义上说,博客承担着新闻媒体的部分职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议题设置的作用。它是一种可以由于博客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议题的设置过程中以及议题的内容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以08年一起引起众多热议的“死亡博客”事件为佐,加以阐述。

1.议题提出

▲2007年10月28日,北京女白领姜岩在得知丈夫有外遇后开始计划两个月后的自杀事件。两个月中,她不断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下自己的“死亡日志”。两月期至,姜岩把博客密码告诉某网友,并委托其将博客内容公布。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杀,其博客被公之于众。

▲不久,得知此事的姜岩前男友张乐奕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第一个祭奠姜岩的博文。

小结:至此,完成了议程设置的第一个环节,设置议题。博客兼具隐私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使得其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

2.引导舆论

▲08年1月4日,姜岩的姐姐在自己的QQ空间(博客)中发表了纪念姜岩的文章。继而于08年1月10日开始,在天涯论坛连续发表了《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以及《给岩岩一封信 》两份帖子,公布了姜岩的感情生活经历,该贴文迅速被多家论坛转载。

▲08年1月11日张乐奕建立了一个名为“北飞的候鸟”的网站,目的是让大家对“死亡博客”事件有一个全面了解。事件扩大,姜岩博客被转摘到各个论坛,网友观看其日志,并在博客、论坛和网站上声讨不忠丈夫王菲。

▲2008年01月14的《新京报》、新快报、中国新闻网、央视国际、金羊网集体报道姜岩自杀事,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对报道进行转载。

小结:博客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同时在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个舆论的焦点。至此,博客已经将议题的讨论要素调动起来了。

3.议题完成▲网友自发组织人肉搜索,揭发负心丈夫以及父母和第三者隐私,导致两人被公司责令辞职。

▲“死亡博客”事件从网络漫骂转换成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王菲父母家的墙面上经常被人恶意涂鸦,并接到网友恐吓电话,这场“讨伐”终于演变成一起“网络暴力案”。

▲2008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大家说法》栏目对“死亡博客事件”进行了报道。央视报道前后,凤凰卫视、南都周刊、三联新闻周刊法制日报等媒体也都作出相关报道和采访,并被新华网等网站转载。

▲2008年3月,王菲将张乐奕以及报道此事的“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成为被告。要求赔偿其工资损失7.5万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6万元。成为中国第一例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网络暴力事件。期间法制日报对当事人进行专访。▲4月1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2月17、18日央视《法治在线》连续报道了名为《网络暴力第一案》并公布法庭一审判决。随即现代快报等报刊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后续发展:据原告代理人透露,虽然其现在仍没找到工作,但网民的骚扰电话等行为已经很少了。这表明,网友对死亡博客事件的关注度急剧降低转移,此事件告一段落。

小结:由博客引发“死亡博客”事件在博客和主流媒体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网上、网下共同的议题,完成其议程设置的功能。博客在此次事件中不仅是议题的发源地,也是发表看法的重要场所,是博客引发并延续了此次议题,并扮演了引导舆论的角色。由此说明,博客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已经开始影响大众传媒的议题选择,成为议程设置的重要参与者和制造者,引发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三、博客的议程设置作用

(一)信息的及时性和海量存储增加了受众选择的主动权,削弱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克林顿拉链门事件、9.11事件、印度洋海啸以及在05伦敦地铁发爆炸案中,传统媒体无论是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上,都没能够做到“及时”的报道。而个人博客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各个侧面反映着事件的进展,展现着自身的巨大的传播力量。

在国内,不论是轰动一时的“木子美性爱博客”还是06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许多记者开辟的“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等两会博客专题以及08年五月四川大地震那些生动真实、饱含人情味的地震亲历者博文,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博客新闻充分利用其自身草根性、及时性优势,关注到了被传统媒介忽视的或是无法及时报道的议题,并且运用其传播优势使这些议题得到广泛的注意。由于博客新闻内容的具有的分散性,使得受众选择自己关心议题的范围大大增加,传统媒介对社会议题设置的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博客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也削弱和挑战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二)博客的平民、自由性允许其突破主流媒介所受到的各种限制

传统媒体的报道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把关”和新闻要素研究认为,营销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其中两个主要因素即:媒介的办刊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价值和倾向以及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价值标准。处于以上考虑,传统媒媒介都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细致的筛选。而博客所具的“草根”特性,给

予受众表达自己的权利,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减弱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规范,使普通受众拥有了个人话语权。

四、博客议程设置的局限性分析

(一)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

尽管博客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但是作为一种新生势力,其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仍然无法在短期内克服,博客对传统媒体的作用目前也只能表现在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公众议程设置”方面的垄断地位上。从目前来看,博客新闻本身对于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强的依附性。需要传统媒体的助推

博客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其传播设备和传播效应都无法与传播媒体相抗衡。从目前来看,博客依然需要借助传统媒介和网络的转载扩大影响力。博客中形成的议题会随即通过链接和转摘的形式进入网站论坛,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种传播带着主流文化和传统认同的推荐力量,将边缘化的博客迅速带入到主流文化的浪潮。”④博客具有较强的情绪化,其发展亟须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引导

博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场所。其平民化特征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公共领域里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诉求。加之博客传播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上发布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于是在博客中,无论是发布日志还是进行评论,言说者往往态度偏激,观点尖锐,言辞激烈,个人感情色彩浓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

博客还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国家为博客新闻立法,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已经显露了众多问题。某些博主一方面主张自己的话语权、出版权等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却故意去侵犯别人的隐私,给他人带来种种伤害。此外,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导致了博客的虚假新闻泛滥。因此,新闻机构如何管理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如何让平民博客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其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议程设置的主导者:

虽然博客使来自个人的声音获得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博客的议程并非都出自网络的随机选择。

首先,博客网站平台的幕后编辑操控和设置了博客首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超过四成的读者通过博客首页进入阅读对象的博客,这就形成了博客首页编辑对于博客受众的议程设置。以腾讯网为例,当网民登陆QQ帐号后,腾讯网自动弹出包含了博客新闻的小页面以供大家及时浏览,里面出现的新闻条目必然都经过了腾讯网的编辑筛选。

其次,博客内部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议程设置功能,博客中的活跃者逐渐成为意见领袖,引导整个博客环境的议题走向,博客意见领袖关注的话题也会成为博客的焦点。知情者博客

知情者就是对事件有一定了解或者参与了某次事件的人,这部分人是博客写作

者的最大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博主都是知情作者,因为这些人都是与事件有关系的。也正是这种参与的广泛性和进入门槛低,成为众多议题的发源地。2 名人博客

区别于“博客世界里沉默的大多数“的草根博客,名人博客是博客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成为人们大众媒体和受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很多议题都是由这里首先发起的。比如06年白烨和韩寒在博客上的“韩白之争”,引发了一场文坛关于80年后作家群的思考。此类博客的拥有很高的点击率,由于博客具有的链接、搜索、互动等功能,,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的网络,当传导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舆论,其观点和建议得到博客阅读者的重视与采纳,进而成为一种社会议题。

结语

博客作为一种依附于网络媒体的新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博客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构建和争取公众话语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博客议程设置的一系列局限性。

毋庸置疑,博客将会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它的发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讨论。作为当代传媒人,应当在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充分挖掘新闻博客传播的潜力,完善“公众议程设置”机制, 从而更好的把握社会舆论, 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促使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注释:

① http://hy.stock.cnfol.com/070612/124,1469,3051020,00.shtml 09年1月6日浏览

②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J].西社会科学, 2004(07)

③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④ 汤涛.琴瑟合鸣曲更美——看博客新闻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挑战与补充作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7月

参考文献: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 [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汤涛.琴瑟合鸣曲更美——看博客新闻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挑战与补充作用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07)

[4]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 [J].西社会科学, 2004(07)

[5] 顾孟青.博客的议程设置功能并未消解——以新浪博客为例[J].今传媒, 2007(06)

[6] http://hy.stock.cnfol.com/070612/124,1469,3051020,00.shtml 09年1月6日浏览

[7] 王晓园.博客时代的议题设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第二篇:议程设置

今年5月8日发生在杭州的一起交通事故,由于当地交警的事故通报会公布的情况存在出入,迅速演化为群议汹汹的公共事件,成为公众和媒介所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杭州飙车案”成为各方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政府部门态度的明确、事故鉴定结论的公开和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社会舆论逐步归于平静。回顾期间舆论的演变过程,反思媒介的反应经过,可深化媒介对于如何通过议程设置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认识。

一、“杭州飙车案”舆论演变描述

1、舆论的形成期

5月7日20时05分,肇事者胡斌驾驶经过改装的三菱跑车,在杭州文二西路撞上行走在人行横道上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致使谭卓当场死亡。当晚21时20分,杭州的网络媒体19楼论坛上贴出了“文二西路车祸——红色三菱斑马线撞死行人”的主题帖,还配有事故现场图片。随后,网民大量发帖、跟帖讨论,形成热议。

科德雷·金提出了舆论形成四步骤说:①对某事产生不满;②产生共同需要;③通过媒介的讨论或争论,议题更加明确和具体;④达成结论,作出决定。据此可以判断:关于“杭州飙车案”的舆论已处于形成期。有网民称,“我们愤慨,不是因为肇事者是一个富家子弟,也不是因为被撞死的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我们愤慨,是因为肇事者肆意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在一个夜间8时这样的热闹时段,在靠近繁华休闲购物中心的地段,严重超速飙车而将一个无辜的生命撞死在人行横道上!”,“飙车在杭州已成一种社会公害”。网民出于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维护需要,形成了“谴责肇事者,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同情受害人”的网络舆论氛围。

2、舆论的高涨期

学者刘建明提出,“引爆式是舆论突然走向高涨的一种模式”,“有些舆论已经形成,但仅仅处于局部的众意状态,人们尚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义愤或热情。这时如果出现外在的引发作用,就会出现舆论哗然的结果,甚至在局部社会环境中产生强烈的舆论举动”。

“杭州飙车案”舆论突然出现高涨,引爆点正是5月8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交警大队召开的事故通报会,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称:“肇事车辆是否存在改装”、“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不详,车速为“70码”。西湖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建国还说,“没有飙车这一说法,只是你超我、我超你的追逐”。警方的上述说法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舆论洪流。“70码”的说法,成为公众质疑有关部门公正度的“导火索”。

在这一阶段,舆论迅速转换了议题:警方对肇事车时速“70码”的草率认定,促使事态升级,由此衍生出“警方不公”、“权力庇护”的质疑,其中也裹挟有甚多不实流言的传布。

在与警方的意见对立中,网民采取了寻求公众和更大化的舆论支持的行动,包括搜集目击者的证言、根据现场照片求证肇事车的改装痕迹、对肇事者展开“人肉大搜索”等。其中,在网络媒体上,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汇集和议题的设置起到了很大影响作用。

3、舆论的发展期

5月10日,杭州市市长蔡奇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上作出批示:“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市交警支队要很好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违法超速行车。对肇事者要依法严处。痛下决心,彻底解决违法超速行驶问题。”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人表示,对该案将公正办理。警方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确定肇事者对事故负全部责任,肇事者已于9日凌晨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事拘留。在这一阶段,舆论处于发展期。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的明确表态和肇事者被刑事拘留,公众反应的激烈程度有所下降,意见的冲突张力有所和缓;另一方面,针对始终处于焦点的“70码”的质疑,由于警方在事发多日后仍未通报调查结论,舆论对此的追讨不但未停止,而且形成了新的波峰,特别表现为“70码”(“欺实码”)立即成为流传甚广的网络新名词。

5月13日,杭州警方表示,已委托浙江蓝剑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事务所进行鉴定。14日傍晚,杭州市公安局通报,肇事车当时在事发路段的行车速度是在84.1公里到101.2公里的范围之内。期间,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公众的质疑未完全被消除,但公众的态度逐渐由理性所主导。5月15日,杭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案件情况,并就“70码”的说法向社会道歉。当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通过浙江在线、杭州网与网友对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谭卓的遇难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向谭卓的父母、亲友表示最诚挚的慰问”,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从严从快查处此事,并且严防此类悲剧在杭州重演。”公众对此表示了既有认同又有期待的复杂回应,舆论波峰达到最高点,当然也将下行回落。

4、舆论的回落期

15日之后,杭州飙车案侦结,开始进入审判程序。随后,死难者谭卓的父母与肇事者家属达成民事赔偿协议。至此,建立在各方利益协调和意见整合基础上的分歧缩小,相关舆论由流布量的减小趋于消失。

二、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是讨论舆论引导问题可以参照的理论假设之一,它探寻的是媒介如何引导公众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舆论,即媒介对于舆论和公众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是媒介引导舆论的一种客观功能,也体现了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权力。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是对议程设置的后续和扩展研究。

关于议程设置 的经典表述,是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 1963年所提出的:“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

议程设置的假设表明了媒介议程对于公众议程的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媒介讨论哪些事务是重要的,形成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公众的思想或与公众的思想互动,形成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又以某种方式影响决策者的思想或与决策者的思想形成互动,形成政策议程。

研究还发现,议题的生命周期可分为:①潜伏期与预备期:另类媒介率先报道并成日渐增强的趋势;②上升期:意见领袖媒介开始加入报道行列;③高峰期:意见领袖媒介与另类媒介均会大量报道,媒介议题也在此时逐渐形成政策议题;④衰退期:形成政策议题后媒介对议题的注意力减弱。台湾的传播学者翁秀琪综合出下列结论:议题会在不同性质的媒介(如意见领袖媒介与另类媒介)之间传布,官方性议题会从意见领袖媒介传布到另类媒介,称为“共鸣效果”,反对性议题则会从另类媒介传布到意见领袖媒介,称为“溢散效果”。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建构于以媒介(传者)为中心的,“媒介即信息”,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的影响是线性的,这种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模式的基础已然为今天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传播格局所动摇。互联网(尤指网络论坛)作为一种公众可广泛、即时、互动地进行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虽然也有不同层次的把关人,但是,把关人是分散的,数量庞大、参与积极、意见纠合的网民群体其实已经成为传播的主体。由此,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议程设置能力,并可以影响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具有议程设置能力,比如通过对网民所发帖文进行推送首页、置顶、聚合和组织引导帖等方式,选择和凸显某些事实和意见来进行议程设置。对于反对性议题,网络媒介比作为主流媒介的传统报纸更具某些优势,有学者特别指出,“网络凭借技术优势,使其对单一议题的设置在方法和效果上都优于传统媒体。”

三、网络与报纸的议程交互

根据以上对“杭州飙车案”舆论演变过程的粗线条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舆论从无序到有序,从增长到消减,经历了多次波动,也转换了多个议题,这之

间的变动与政府部门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整有密切关联,也与媒体对于舆论的把握和引导有密切关联。

本文选择19楼论坛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考察网络媒介和报纸之间实行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情况,从二者的互动中分析媒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舆论发生期,基本没有作出报道或没有设置议程;政府(杭州警方)的信息公开程度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式的、过滤式的有限公开,而且公开的有关信息(如“70码”)并不足以取得公信。报纸的传播力显然受到了某些限制。5月11日《钱江晚报》A4版的头条标题为:“杭州公安机关就文二西路‘5·7’交通肇事案为本报发来通稿:案件将依法严格公正办理,最新进展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的“通稿”二字传达出一个令人尴尬的信息:对于此案的报道,包括《钱江晚报》在内的主流传统媒介是“听招呼”的。此前,《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除报道一条肇事者被刑拘(5月10日)的简讯之外,几近“失声”,而在这期间,网络论坛上已经形成了舆论热点。

杭州市长的批示是报纸介入案情报道和进行议程设置的转折点。5月11日,《钱江晚报》用A4、A52个整版来进行报道,并通过采访有关专家(意见领袖)发出三点“追问”:“时速真的只有70公里吗?胡斌此举仅是交通肇事吗?对类似事故该如何阳光处理?”,直言“交警部门5月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有几个说法急需厘清”。《浙江日报》则在5月12日第10版《政治与社会新闻》整版报道“杭州飙车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篇题为“马路不能当成赛车场;要尊重别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悲剧绝不能重演„„网友热议杭州“5·7”飙车案——谁来保卫行人的生命权”的报道,摘录的是网络媒介“天涯论坛”某板块网民的帖文。

《浙江日报》5月13日第10版《政治与社会新闻》继续用整版篇幅报道“杭州飙车案”,其中一篇报道的标题为:“肇事者撞死人还能回家上网?肇事车辆时速仅为70码?是“交通肇事”还是“危害公共安全”?——公众质疑“5·7”飙车致死案”,这三点质疑与5月11日《钱江晚报》设置的议程基本一致,而之前网络媒介(包括19楼论坛)正是这样设置议程的。可以说,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流向为:从网络媒介到都市报再到党报,从另类媒介到建制媒介的矢向是清晰的,这同时也与上图所示的19楼发帖量曲线、两张报纸的发稿量曲线是吻合的,证实了“溢散效果”。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是互动的,而且是复杂的互动关系,此处不细论。由于不同媒介的异质性,特别是媒介性质、媒介形态的不同,网络媒介在时效性方面要快于报纸,网络媒介先于报纸对一些

社会热点问题设置议程,一方面是由于具备技术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公众意见可以在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上自由集散。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往往体现出来得快、去得快的特征,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会更短一些,报纸议程设置效果的时滞性要大于网络,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会更长一些。可以强调的是,媒介间的议程交互显然设置了更为集中的议题,营造了更为持久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体现了更大的舆论强度,所以形成了舆论共振,传播影响力必定增强。

四、结语

胡锦涛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深入思考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的关系,有助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1、陈力丹在谈到议程设置理论和舆论导向的研究时提出,“注重利用媒介对舆论的近期影响力,启动对议程设置最佳效果时间的研究。” 如果作为主流媒介的报纸能早一些报道“杭州飙车案”的有关情况,并主动设置议程,可能更有利于舆论引导,更有利于影响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这既涉及报纸的公信力问题,更涉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问题——因为报纸是建制媒介,公众按照经验推知,报纸不寻常的“一时失声”是受到了舆论管控。报纸应及时建立舆情分析研判机制,选择最佳时机合理设置议程。范以锦在一篇题为“强势主流媒体不应弱化舆论监督”的个人博中说,“如果传统的强势主流媒体,能以其公信力、影响力,重视网上舆论,与‘网声’互动,成为互为作用的两股力量,对推动舆论监督是有重要作用的。这样的事例也很多。但在有些地方,有的问题已成为网上舆论,传统媒体应及时跟进了,还去限制传统媒体,而且限制的是更为准确权威的报道,这就使人难以理解了。”

2、当前,舆论引导既要求报纸等传统媒介履行社会责任,同样要求网络等新兴媒介发挥积极作用。国家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指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互动,可以产生媒体间的共鸣效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是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一种创新。”不管是舆论监督、热点引导还是正面宣传,都应该特别重视媒介间议程设置在舆论引导中可发挥的创新作用和强大效果。

3、媒介间议程设置应建立在理性之上,所谓理性,即议程的公共性。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都应选择公共性的议程引导舆论,坚持代表公共利益的方向,同时允许意见的碰撞交锋与制衡协同,而不是滥用媒介

话语权,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形成“媒介审判”。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有时可能出现群体性的意见极端化,这就需要传统媒介有针对性完善议程设置,有效地影响公众议程,如果主流媒介不加分析地盲目跟风,后果不言而喻。对于“杭州飙车案”的肇事者该以交通肇事罪还是该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主流媒介和新兴媒介在议程设置上体现了一致的倾向性,这其实是有失理性的,应当作为一个反思的例子并举一反三。

第三篇:《议程设置》读书笔记

议程设置

一、简介

作者:马克思韦尔·麦库姆斯

简介:麦库姆斯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教授。从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三十年,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即公众通过媒介来知晓事件或问题,并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换言之,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议程设置简介: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特点(与历来的效果研究比较)

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阶段。

②、议程设置功能考察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③、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个传播效果,“0/1”效果(知觉模式)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0/1/2”(显著性模式)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n”(优先顺序模式)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三、系统介绍。

1,理论诞生:“李普曼是现在我们简称为议程设置思想的学术先祖。”在他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他认为,作为超越我们直接认识广阔世界的窗户,新闻媒介决定了我们对这个实际的认知地图。舆论的反应并不是针对现实世界的,而是针对新闻界创造的拟态环境。”

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这更清楚的指出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68年,马库姆斯和肖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他们研究的总

结。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理论”的诞生。

2,理论研究方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议题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传播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公众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议题和对象时新闻媒介所起的作用。

3,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在第三章《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议程演化、议程时效性的介绍以及对报纸和电视新闻的比较得出结论:议程设置效果在很大程度生是由媒介的报道特点决定的,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由消息接受者特点决定的。如“头版报道的阅读人数大约是内部版面报道的两倍。引人注目的图画或大字标题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4,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

在第四章《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中,作者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导向需求”来解释议题从大众媒介向公众媒介转移的问题。

一条科学原理“自然界是没有真空的”,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心理。当你处于一个认知空间时,你会产生不安,会产生认识当前情境的需求。“在公民领域里,也有许多让公民需要知道的情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转向大众媒介寻求指导,他们或者依靠新闻获取相关信息,或者直接依赖报纸社论的观点。

个体在大众事务中的导向需求越高,他们就越可能关注大众媒介议程。书中举了1972年总统选举的实例。当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选民中,导向需求高的选民中有79.6%经常通过报纸、电视及杂志来获取政治信息。而导向需求低的选民中,这个比例只占47.4%。

然而,大众媒介并非公民了解公共事务的唯一来源。作者在对美国舆论十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舆论与新闻媒介在抽象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在具体议题上的极地一致性。这里面涉及到公民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具体议题指一定会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犯罪问题。在此情况下,个人经验就足以为人们就当前局势提供指导,于是额外的导向需求就低。而在一些抽象议题上,比如国家凝聚力、污染、毒品问题上,亲身经验并不能提供充分指导,而媒介议程通常成为导向需求的重要来源。

5,议程设置效果。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某个信息显著性的增加而“引导”或“转移”受众的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比如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失学儿童的关心等等,一定程度上是传媒强调的结果。政府的管理也是有议程和重点的,传媒可以帮助政府“引导”和“转移”民众的关注。在信息时代,政府的议程如果不借助于大众传媒,则很难推广和深入人心。

五、研究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验证李普曼提出的“议程设置”思想,麦库姆斯和肖在197

2进行了查普希尔调查,调查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第二阶段:1977年,麦库姆斯和肖进行了第二阶段研究——通过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投票人研究,发现需要他人引导的投票者以及频繁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群,等容易与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报纸一致。为了找到支持这种因果关系的证据,1982年,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发现观看了有关美国防御问题的美国受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未看这些报道的人。

第三阶段:开始于1976年的总统选举,集中体现在麦库姆斯等人对1981年总统选举期间候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新闻传媒的报道,投票者形成了有关候选人及其形象的感性认识,当然许多潜在因素对议程设置过程有影响。投票人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籍贯都对投票人的观点是否与新闻媒介的议程相一致有影响。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时调查者开始研究议程设置的起源。如1991年Reese开展的传媒议程来源研究。结果发现每天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件都在创造者媒体议程。这包括与新闻机构和外部机构有关的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记者与编辑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媒体的工作路线。

六、本书主要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七、媒体

从伯纳德·科恩于1963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后,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的热点课题一直得到发展和丰富。议程设置理论就是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一共有媒体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成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体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的事物,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政策议程。舆论导向正确的重要性也可由此证明。

八、网络时代,议程设置是否还存在?抑或功能被弱化?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已经被众多的学者接受,并从政治、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强大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具备“渠道容量丰富性”、“实时性”和“多元互动性”三个特性,已经和正在对传统媒体议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在网络媒体兴起前,传统媒体在社会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传统媒体议程也对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产生着巨大影响。

互联网(形式上表现为新闻网站、门户网站、BBS论坛等)被一些人认为是解放了的媒介,媒介设置公众议程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头版头条也不在受到过多重视。但是上网的许多原来的大众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仍远远大于一般个人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大部分信息消费者仍使用网站工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信息目录。形式上,从媒介接收信息的主题与内容是由用户确定的,但也只能在上网媒介有限的信息库内进行选择,互联网上的议程设置依然以硬性与软性两种形式存在。

以BBS论坛为例。BBS又称电子公告系统,是网络用户用来交换信息的场所。虽然BBS在今天已能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如软件下载、网上聊天等,但其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即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BBS,上载写好的文章,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

一方面,论坛管理者论坛组织者因势利导,为大家提供大量的相关新闻背景报道,并为读者讨论提供便利,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提高自身的声誉,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因为国际国内发生了和读者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而另行开辟新的主题论坛。如针对1997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针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等等,根据不同热点时事及时开设不同主题的论坛。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论坛主题的设立明显是从一个“立”的角度以硬性的形式进行了议程的设置,它表达的意思是“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我希望、引导大家去讨论某个问题”。并且客观来看,这种行为其中具有某种“软力量的入侵”,深入探究一番,可以发现管理方往往会不动声色的将自己认为有益的言论与观点特殊处理,这种特殊处理可能是“特别推荐”、也可能是将它们以特别醒目与形式推出、还可能是对发言人进行权力上的提升与鼓励,而基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这些发言人可能就是管理者他们自己,也可能是他们从用户中找到的“托”!这也可以算做是议程设置的“软性”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BBS中议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对主题论坛的严格控制与管理。这其中包括对主题论坛的暂时性封锁、永久性删除,以及对发表不恰当、反动言论的用户ID的封杀和对其帖子的删除。在某些时候,还会出现以管理员身份发表的所谓“通告”与“声明”,对某些用户的行为提出警告。

事实上它是从一个“破”的角度以软性的形式进行了议程的设置,类似于传播学中的“把关”概念,它表达的意思是“在某个敏感的时候,我不希望、不愿大家去讨论某个问题,特别不希望出现某种观点与意见,至少我可以不提供让你发表言论的场所”。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媒介在公共事务中充当了议程设置的角色。可这个空间里的网络用户并不象传统皮下注射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听话”,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媒体议题实行重构与修正,比如有选择地转贴新闻报道与BBS话题,发表自己对新闻报道与BBS话题的看法或者补充其他媒体的说法等等。这些行为可以使被忽视的议题倍受关注,使“泡沫”的议题破灭,使干瘪的议题丰满,使隐蔽的议题透明。

因此,网络舆论空间里所关注的媒体话题实际上是被网络用户重构与修正后的媒体话题。

通过将BBS中管理方原本设置的话题与BBS中被“重构和修正”的话题进行比较,可以求得网众“重构与修正”管理方话题的原则,进而言之,通过对这些原则的考察,又可以求得网络用户的“民意”以及对BBS管理方的信任度等问题。

九、后记。

议程设置理论有其局限性,比如概念性和操作性定义之间缺乏一致性,致使结果模糊不清;在方法上模糊不清,特别是调查研究方法中因果关系不清楚;缺乏理论指导以及未能区分长期和短期的议程设置效果。而且仅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但是议程设置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杜国丽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欲望,拓展生物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安排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分析思考,使思维得以深化。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及质量,则体现在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巧妙性及针对性。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目的

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仅是依照课本及大纲的目标,讲解规定的知识点,使整节课处于“满堂灌”的教法之中,让学生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思维被束缚,课堂氛围低落,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因此,课堂中适当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不仅让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学习思考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㈡使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问题设置,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变成一个发现者、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使“课堂”真正变为“学堂”。学生的个性、价值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习惯。

㈢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其主体性惯穿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对结论的预期和成果交流的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全过程。

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与个人的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思维的敏锐性,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相关问题。例如:在做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乳化作用是物理消化还是化学消化?这种变化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肝炎患者不能吃油腻的食物?等

㈤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思维的概括性,即把一般的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途径

㈠要以课堂基础知识为依据。问题的形式内容要与基础知识有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教材知识和学生基础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认真阅读、理解教材,总结出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动力,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㈡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问题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让学生能感觉到象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一样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该过程的一个指导者。使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科学的探究技巧,而且有了良好的体验。

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注重了基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 设置问题要能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并从这种发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

㈣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的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离不开课堂问题的设置。例如: 在学习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时,介绍人类早期治疗糖尿病,用猪的胰岛素为替代品,但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在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用大肠杆菌来为人类生产胰岛素等多种药品。那么,人们是如何运用大肠肝菌生产胰岛素的? 设问导入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课堂设问,虽然能扩展课堂空间。但是,问题设置也会存在某些误区,使课堂操作未能按教学设计正常进行。问题设置,需注意如下几方面:

㈠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子”。为此,设置问题应做到“四性”和“四度”。

1.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传粉和受精》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然后提问:花粉的胚珠的位置在哪里?花粉中的精子在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⑵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雌蕊和雄蕊的结构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雄蕊分为哪几部分?雌蕊分为哪几部分?花药和子房中各有什么结构?”等。

⑶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雌蕊和雄蕊结构学习,可提出“雌蕊和雄蕊的哪些结构特点是和传粉、受精功能相适应的?”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⑷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可提问学生“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是不是所有的花开过后都会结果?”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2.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⑵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⑶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

⑷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1~2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㈡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㈢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探索、实践、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美。

第五篇:中控考勤软件设置问题

中控考勤软件设置问题(主要涉及排班和人员设置)

发布者:武汉金博大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中控

发布时间:2014-6-6 一.问:如何删除已有的班次?

答:1.可以先增加一个新的空班次,然后在员工排班中用空班次取代将用删除的班次,然后再到班次管理中删除相应班次即可;

2.也可以先在员工排班中将班次去掉,再到班次管理中将相应的班次删掉,最后再到时间段维护中删除相应的时间段。

二.问:为什么下载全部纪录时保存的数据比下载的数据要少?

答:下载记录时,考勤程序会对下载的考勤记录进行判定,重复的记录会自动删除,已保存的记录也将不会再一次保存。

三.问:为什么下载显示有记录,但是在查询时找不到?

答:1.在员工维护中检查是否员工编号前有0,如00001号,或者一个员工对应两个编号,这样会导致无法查询记录;确定你查询的时间范围与下载记录的考勤时间是否一致,可以在下载记录后查看考勤记录的年月日,或者打开数据库(att2000.mdb),进入checkinout表,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原始记录,确认考勤原始记录的时间是否在查询的时间范围之内,尤其要注意记录的年份,有可能脱机设备中设置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一致,从而导致考勤记录时间不正确。

2.检查此员工是否为离职员工,如果为离职员工,请先进行恢复再进行查询。3.请在出勤记录中查询,看是否能查询到。如果出勤记录中可以查询到出勤记录,但是报表里面确查询不到。那么请检查员工是否有排班,或者员工的班次是否过期。

四.问:为什么我有正常考勤,但在统计时却显示我有旷工?

答:首先查看你的时间段设置,确认您的考勤记录在签到退的时间范围之内,例如:您设置的签退时间是从17:00---18:00,而你的考勤记录是16:30,那么该记录属于无效记录,系统将判定您该天旷工(考勤规则中设置无签退记录时为旷工)。其次,在数据库中查看你的考勤记录时间是否正确。需注意一点:在中午必须考勤的情况下,上午下班的结束签退时间和下午上班的开始签到时间不能有交叉。

2.检查一下,出勤记录的状态,如果是外出,外出返回,加班签到签退,这些状态的记录,软件默认为无效,不进入正常统计。

五.问:为什么考勤统计总表中有迟到/早退,而记录查询中没有迟到早退记录?

答:请查询考勤规则中考勤计算里的设置,看上班无签到记录时记迟到/早退'是否打勾,如果有选取该项,那么旷工时系统将判定为迟到/早退。六.问:公司领导无需签到退,但要计算为正常考勤,如何设置? 答:(1)进入员工维护下的考勤设置,将考勤有效去除就可以;

(2)设置一个无需签到退的时段,并生成一个班次,将该班次应用于对应的人员即可。七.问:为什么我在班次管理无法添加新的班次?

答:该程序必须先设置班次时间段,然后才能设置班次,请先查看有否设置班次时间段。

八.问:怎么样设置固定时间加班?

答:在班次管理里面,添加一个新的班次,然后选择固定加班的时间段,并在左边的“该时段记为加班”打上勾,设置好记加班分钟数;对于即需上正常班又需上加班的情况,需先设定固定加班的时间段,然后在班次管理中在原班次中添加这个时段并在“该时段记为加班”打上勾即可。

九.问:在软件中有多个地方设置考勤规则的时候,请问软件以什么地方的设置为准?

答:软件中多个地方可以设置是否签到签退,人员排班中考勤规则设置>考勤规则>时间段维护中考勤规则设置 记迟到时间以时间段维护中设置为准。十.问:如何知道当前考勤程序的安装目录?

答:简单的办法是在桌面的“考勤管理程序”图标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可以查看当前程序的位置。

十一.问:为什么我的考勤报表里面显示的出勤状态都是上班签到? 答:我们的黑白屏考勤机系统默认的就是上班签到,但是这个不影响考勤报表。如果使用带有有状态键的考勤机,就会有显示正常的考勤状态了。考勤机只是收集数据的作用,实际的对数据筛选,处理工作都是在软件中完成的。考勤软件会根据员工的排班自动辨别上下班状态。十二.问:我是否可以查询离岗员工的出勤记录?

答:可以。在软件维护设置-部门管理-部门录用员工菜单下,把离岗员工重新录入即可查询记录。

十三.问:为什么查询出勤记录时,选择了最大一级部门,选择所有员工,看不到记录,而实际上下载时显示保存了记录?

答:(1)有可能是记录的时间超出了查询的范围,查看一下原始记录的时间,打开考勤数据库(att2000.mdb),进入checkinout表,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原始记录,确认考勤原始记录的时间是否在查询的时间范围之内,尤其要注意记录的年份;

(2)可能是将总公司名称删除后,又添加了最大一级部门,安装完成后默认的最大一级部门总公司不能删除,但可以在考勤规则中修改它的名称。(3)以上2种可能性排除之后,看一下软件版本是否是build144、145版本的,如果是请于我们官网更新新版本的软件即可。

十四.问:我已经排了班,为什么统计结果反映不出旷工、迟到、早退? 答:第一步,检查班次设置。首先到班次管理中察看设定班次的情况,正确的情况下和班次名称对应右边时间框中有蓝色时间段显示。

第二步,检查班次启用时间。到员工排班中,查看给员工所排班次的启用日期,是不是在统计时间范围之前,如果不是重新排班,确定新的启用日期。第三步,检查报表中是否过滤掉旷工,迟到,早退。在查询报表时还要注意是否过滤掉了旷工这一项。十五.问:怎么样设置延时加班?

答:1)、在时间段设置中下班结束签退的时间尽量的延长; 2)、在员工排班——员工考勤设置里面选中计算加班;

3)、在考勤规则――考勤计算里面,选中下班××分钟后记为加班。这样设置之后,系统统计报表的时候会自动的将从下班开始到员工签退的考勤时间记为加班时间。

十六.问:员工有在时间范围内打卡,但是在查询是否在岗情况时显示的是不在岗呢?

答:这是由于员工在考勤机里面按了除上班签到以外的状态键,我们的考勤软件显示在岗的情况必须要是状态键为上班签到,否则在查询是否在岗时就显示的是不在岗。

十七.问:如果员工忘记打卡时,如何补增签到/签退记录,如何设置假类功能?

答:打开软件,在考勤处理中,员工忘签到/签退处理中可进行补增记录的设置。在员工公出/请假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假类。例如:一员工前短时间因婚假而没有打卡,进而在报表中出现了旷工的状态,此时可补上婚假设置,根据具体日期增补,然后重启软件,再进行报表查询计算,这样,原来旷工的状态就变成婚假状态了.十八.问:某段时间的记录日期或时间错误,如2007.7.5变成了2004.7.5? 答:可能是由于电脑系统中病毒等原因造成的,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checkinout表里把日期改过来,或在员工忘签到/签退处理中人为添加有效记录即可。

十九.问:在时间段维护,班次管理,员工排班都做好了,统计报表时班次异常情况里没有班次,统计结果明细记录都是上班签到?

答: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设置了临时排班,临时排班优先于其他班次,在员工排班里点“取消所有临时排班”即可.临时排班>人员排班>智能排班 二十.问:我们公司一共有3班次0:00-8:008:00-16:0016:00-0:00当上0:00-8:00的班时,现在员工上什么班次不固定,请问我应该怎么排班?

答:您可以先在时间段维护中增加3个时间段,然后在人员排班中智能排班选项中把这3个时间段全部增加上去。

这样我们的软件就会根据员工的上下班时间自动的来判定员工上的什么班次。

注意:智能排班的时候,几个时间段的打卡时间必须能区分出来,即不能有重合的情况,不然软件就不能正常的寻班。

二十一.问:在时间段维护里未设签到或签退时间范围对统计是否有影响? 答:软件里面的时间段里一定要设开始签到、签退,结束签到、签退时间。如果不设,则每天的23:58分最后一条记录判断为签退记录。上班时间取上班时间点一个小时以内的一条记录。

二十二.问:考勤软件怎样实现在局域网内连接其它电脑的数据库? 答:1.使用access数据库时,将要连接的数据库文件设置为共享并允许更改,打开考勤软件在数据库设置下面直接选择网上邻居,选择要使用的数据库。2.使用sqlserver数据库时,在数据库设置下选择需要连接到数据库的电脑IP地址,数据库名称以及sa密码,既可。

注:请到营销管理系统-5.0考勤软件中下载如何新建sqlserver数据库 二十三.问:考勤软件支持几种数据库格式?

答:目前只支持ACCESS和SQL的数据库。Oracle暂时不支持,如需使用orcale或其他数据,请联系当地销售人员进行定制开发。二十四.问:自由加班可以跨天统计吗?

答:不行。如果自由加班需要跨天统计,需要配合有状态间的考勤机,上班时按上班签到,下班时按下班签退。否则不能正常的进行计算。二十五.问:丢失数据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答: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1,查一下机器里有多少条记录,下载时提示下载了多少条记录,如果数据相同,则数据没有丢失,已保存在数据库里,可能是员工打卡时出现了误判,保存为其它人的记录,这时可以调高匹配阀值。或者给误判的员工重新录入一个指纹。

2,还有一种情况需注意:员工登记号码前面不能带0,如00001这样的登记号码不能存在,否则查询这个人时将查不到记录。

3,如果下载数据少于考勤机中保存的数据,在用串口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将波特率调低,如38400,9600,可以多下载几次,如果还是丢失数据则可能是串口问题,请与我们或代理商联系;在用以太网通讯的情况下,可以将网络速率调到10M-F,并多下载几次,还可以在运行里ping一下机器的IP看是否有调包的现象,如果有,说明网络不稳定,可以将机器直接用交叉线连在电脑上,如果仍会调包,则可能是网络芯片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4.请问您的机器是否支持U盘功能,如果支持,请用U盘下载考勤记录后,把考勤记录发给我们,给您检查一下。(1_attlog.dat)。如果不支持U盘功能,请及时给我们联系。

5.请检查您的用户权限,是否有权限查询员工记录。二十六.问:我们的软件可以在哪些操作系统中使用?

答:目前可以在WindowsXP、windows7 32 64位、vista、windows server2000 2003 2008中使用。几乎所有的windows平台上都可以使用 二十七.问:怎么把软件中的数据全部删除

答:进入软件,进入数据——初始化数据库菜单,选择初始化数据库即可。如下图:

二十八.问:5.0考勤软件中,人员维护中员工不是按照正常的排序顺序排列,而是按照11213221„类似的排序方式。怎么处理?

答:1.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软甲排序按照字符类型排序的,请进入软件-维护设置-系统设置-功能配置-《支持登记号码前加0》。设置好以后再查看一下即正常。或者如图所示点击即可。2.软件中无,《支持登记号码前加0》选项,请进入软件安装目录下,找到option.dat文件,然后找到allowSort这个参数,请把这个参数改成allowSort=1,修改以后再进行查询即正常。

二十九.问:电脑重新安装系统,怎么找回以前的数据?

答:我们考勤软件的所有数据都是储存在数据库中的,如果重新安装系统,需要先把以前的数据库进行备份。(安装目录下的att2000.mdb)待重新安装软件以后,把备份的文件拷贝到新安装软件的安装目录下即可。

如果客户使用的是sqlserver数据库,则需要备份客户的sqlserver数据库,安装好系统之后,再还原数据库,然后软件指向这个数据库就可以了。数据库备份还原方法请参见:CRM系统知识库 三十.问:在一台U160机器上登记员工,通过U盘直接上传到另外一台设备中。提示成功,为什么会打卡失败?

答:那是因为该两台机器的算法版本不一样。请到系统设置中把两台考勤机切换成相同的指纹算法。

或者是一台机器为黑白屏考勤机,一台为彩屏考勤机。黑白屏考勤机和彩屏考勤机不能直接用U盘互相传数据。需要先把数据先下载到软件中,然后再导出到U盘,再上传到另外一台设备中即可。

三十一.问:客户以前有使用其他考勤软件,目前新安装中控公司的软件,怎么样把以前的人员信息一次性的导入到5.0考勤软件标准软件中。答:5.0考勤软件支持使用CSV格式的人员信息导入,注意:人员信息中工号,和姓名栏位不能为空。您可以留一个邮箱地址给我们,我们可以给您发一个视频操作文档。您按照视频操作文档操作即可。文档可以在CRM系统中下载即可。

三十二.问:软件连接上设备,下载人员信息的时候,每一次下载,软件里面都是新增很多姓名为空,登记号码为:644829981此类的数据,而设备中根本不存在这些登记号码。

答:这个可能是您的软件版本比较低造成的,请在我们的网站上下载新版本的考勤软件,覆盖安装一下即可。注意:一定要覆盖安装,(以前安装在什么位置现在也安装在什么位置)三十三.问:设备中时间显示格式是以24小时制显示,如下午1点钟显示为13::00但是我使用软件把数据下载下来,发现时间显示为1::00即是以12小时制显示的。请问我怎么才能把软件中的数据以12小时制显示出来?

答:软件中的时间格式,是取的电脑中的时间格式,请更改电脑中的时间格式为24小时制就可以了。

三十四.问:我的软件中上下班时间表中表格太小,可以显示星期和上下班时间,这样显示不全,是否可以把星期给去掉?如图:

答:我们软件的日期格式是按照电脑的日期格式进行设置的。您需要在修改一下电脑的日期格式就可以了。操作流程:控制面板---区域和语言选项

然后点击自定义进入下一步

然后进入日期选项卡。

在长日期格式栏位中修改长日期格式:修改如下:

三十五.问:我公司的软件,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年以前的记录仍然存在设备中,我现在想清楚一部分数据,请问改怎么办?

答:5.0考勤软件中自带有清除过期数据的功能。进入软件左上角数据菜单,如图: 然后进入清除过期数据菜单,如图:

设置好时间以后清除即可(此次清除的数据只有前10天的)。

三十六.问:5.0考勤软件中数据菜单-清除过期数据菜单下有3种类型的数据,请问这3种数据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清除过期数据菜单下分别有考勤签到记录,考勤例外记录,考勤时间设定数据3个菜单。

其中考勤签到记录指的是员工的打卡记录(checkinout表里面的记录)考勤例外记录指的是员工的请假记录(CHECKEXACT表里面的记录)

下载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博客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问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合集5篇)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今天上课真没劲,提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没好好预习,问题提出来,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是的,上课的时候就那么几个好学生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肖 在当代,竞选者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通过大众媒体向人们展示自己,而不是直接出现在人们面前。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成为许多人接触政治的......

    浅析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影响

    浅析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时会发布大量的信息。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机构,在我们更自如、更流畅......

    请假设置问题

    精细化问题汇总 1、 原因:由于我矿员工工作量大,导致许多员工的年休假一直未休。每年年底检修时放假5天,矿决定给员工报年休假。 需要设置年休假权限问题:年底放假时区队可以给......

    议程设置功能的缺失之处

    议程设置功能的缺失之处 ――浅谈媒体“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认知”之间的差异。 2004级传播学研究生李明学号:2004614500071 研究问题:“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默认分类 2008-12-15 07:49:39 阅读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 吉油二中张凤军......

    于博客中分享 互动 发展

    于博客中分享 互动 发展 ——《班级博客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冲击,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