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水北调应当成为建设
南水北调应当成为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龙头
长江水快进京了。但是,调来的水质如何,一直让人不放心。就拿笔者的老家山东来说,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治理污染项目共324个,目前仅建成122个,其他202个项目中,有84个在建,还有118个仍未动工,未开工率达36.4%。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计划过的最庞大的建设工程,计划历时50年,工程将“跋山涉水”1300公里,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该工程调水线路和供水范围,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连接。如此浩大的工程,几乎把我国中东西南三个地区连在了一起,如果每个省每个地方都像山东这样,它的水质有保障吗?而且不用说,山东并不是做得最不好的,顶多算个平均水平,以这个水平来衡量一下,不用细算,就知道情况并不妙。
昨天,潘岳又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这
个调查范围比年初时的环保风暴中127个项目更广,总数是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81%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45%化工石化项目为重大风险源。几乎可以断定,N个松花江事件在等着我们。但问题是,“这些项目,单个来看环保标准都是合格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先进水平;但是,它们从整个区域规划上看,这么多项目挤在一起又是不合理的。然而,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只能够对单个建设项目作评价,不能对项目所在的区域(行业)发展规划作评价,这就造成了‘先进环保项目’引发‘重大环境事故’的悖论。”也就是说,比如每个排污的企业都达标,但都向同一条河排污,企业太多,这河水就受不了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在做整体规划,环保几乎不能介入,没有进行整体评价。
潘岳在他的文章《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说,“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
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这无疑是太好的一个社会,如果能实现,我想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但这也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南水北调一类工程的安全。
我认为,还是要先从源头抓起。亡羊补牢还来得及。抓什么,抓规划。潘岳的所提出的目标很多,但我想有一条是现在我们就可以做的,这就是: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综合分析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奇缺的能源、淡水、耕地、矿
产、生物五大资源以及现有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
南水北调将是个持续50年的工程,但它的作用却马上就要发挥,我们不能等,否则,接连发生的环境事件有可能就会迫使这个工程中断。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一个一个省地做,一条流域一条河流地做。还来得及。
而且,南水北调也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田,因为涉及众多流域,不同地域,不同地形,不同气候,不同的人口分布,不同经济带,等等,正可以丰富我们的规划经验。
所以,建议将南水北调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实验田。
第二篇: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
学校应当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
李瑾瑜
2008年03月25日14:5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传统学校中的“学习”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事,校长、教师就是教学生学习的人。要求学生学习的人,他们本身被视为教育者而没有被定义成为学习者,所以学校所关注的学习只是学生的学习。而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校长、教师更应被视为学习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工作环境与学校文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成为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研究的重心。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更多合作与支持的教师,工作更加有效,也更能够拓展和增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提出“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这一命题与观点立即风靡全球,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企业组织探寻新的发展模式的一大方向,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带动了“学习型组织”的风潮,许多企业组织纷纷转向建构“学习型组织”,以适应新的变革要求。
虽然彼德·圣吉是在总结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但由于其“学习型组织”理论揭示了社会组织应对变革时代的内在规律,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变革与学校领导研究的重心相适应,“学习型组织”概念很快被移植到教育领域,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建构“学习型学校”成为教育变革的新趋势。但是,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倡导者和研究者提出从“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学校”是一种直接的概念移植,“组织学习”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学习”的特点,所以当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被运用到学校变革中时,学校越来越被视为专业学习共同体。
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从其含义的理解上,有以下几点要义:
¤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必须从“学习”开始,离开了学习,学校就失去了体现其本质存在与特性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其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力量。
¤传统学校中的“学习”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事,校长、教师就是教学生学习的人。要求学生学习的人,他们本身被视为教育者而没有被定义成为学习者,所以学校所关注的学习只是学生的学习。而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校长、教师更应被视为学习者。
¤校长教师的学习不是个人主义性质的活动,而是共同学习。它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它所追求的不是一种人人都在学习的热闹场面,而是通过基于教育教学问题所实现的合作互动学习来发展学校的教育智慧,提升学校的组织品质。
¤校长和教师的“学习”也不是学校一时的需求,其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其主要含义有四点: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学校成员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学校管理者、教师、员工、学生、家长都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尤其是学校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学校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四是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潜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校长与教师的“学习”是“团队-自愿式”的学习,这种学习使每个人在相互的专业支持与合作中更新自我、拓展未来,不断创造和实现生命之真正意义。
综合以上的要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将学校建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对学校改革的巨大挑战,它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求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求学校成为校长、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还要求学校成为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与相互学习促进的地方。也就是说,在作为专业共同体的学习型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相互学习和提高,校长、家长与社区也要相互学习和提高,进而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家庭和学习的集体。
专业学习共同体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学习组织群体不同,它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
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由许多类型的学习团体构成和实现。一是具有正式组织结构性质的专业学习团体,如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等,这些学习团体与学校的组织结构相对应,也有组织体制所赋予的权利,具有共同学习的组织基础。二是由教师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性质的专业化学习团体,如问题解决团体、教学革新团体、兴趣发展团体、共同读书团体、课题研究团体、跨年级发展团体、跨学科研究团体等。此外,还有在线学习团体、多功能任务团体(由来自校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与家长组成)等。
上述多种类型的学习团体,都要在运作中具有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才能通过多元化的实际行动使学校真正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这是因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学习组织群体(如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等)不同,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具体而言,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校长和教师都能认同学校或团体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学校和团体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且围绕共同目标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
¤校长教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成长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而具有的自觉行为,不是外在的组织要求与强迫的形式化应付。
¤校长尤其是教师之间积极依赖,互相寻求专业支持,共同构建一种促进学习与发展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教师不仅关注“我的教学”,同时还与他人一起构筑“我们的教学”。
¤校长和教师对专业学习共同作出决定,共同参与其中,而不是旁观或顺从于他人。对话与倾听是教师团体中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方式。
对话绝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而是把每个人潜藏在内心的声音和观点加以表达、理解和分享的合作性行为。倾听意味着每个教师思想与心理的敞开,是从接纳他人的异质性的经验开始的学习行为。
将学校建设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是要构建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专业学习关系,而能萌发并支持这一关系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人是校长。
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在特性来看,校长的领导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校长应是首席学习者,要率先扮演“学习带头人”的角色,这样才能有校长对学校学习的深刻理解,才能唤醒和感召教师的学习,正确引领教师的学习。
¤校长应是学习领导者,重视学习的价值、关注学习的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
¤校长应是学习的参与者,应当以“成员”而不是“官员”的角色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真正促进学校实现共同学习、共同领导。
校长要特别重视培育教师之间人际信任和有效交流的合作基础。合作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又是很重要的基础,合作的基本意义是教师们一起学习并且互相学习。从理性的角度上说,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教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他们可以彼此了解、取长补短、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但在现实中,要使教师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则需要在学校不断培育人际信任和有效交流的基础。许多时候学校都有各种组织性的学习研讨活动,但这种学习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人际信任和有效的交流,导致了虽有组织学习的形式,却无实质的学习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团体中存在影响学习的信任和交流障碍。因此,在领导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校长要通过参与、协调、化解、引导等方式,在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宽容文化氛围,使教师思想能够得到公开的表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尤其要极力避免对共同学习具有破坏力的“个人导向”的行为模式,诸如离题的、批评的、极端的、畏缩的、攻击的、夸大其辞的、个人本位的、“明星”垄断式的负面行为,倡导和形成对他人的意见作出积极反馈、尊重彼此差异性、给他人参与和交流机会的“群体导向”的行为模式。
校长领导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还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成人学习的特性,促进教师有效的、共同的学习。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其学习行为有自己鲜明的职业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教师的学习要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合作、基于经验、基于反思等。这些学习特性是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依据。从这些特性出发,在设计和开展共同体学习活动时,校长要特别关注:
¤一是将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需要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
¤二是使教学实践成为学习的资源,使教学实践为教师学习提供生动的案例与素材。
¤三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使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
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也是校长在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家长与教师、校长都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共同期望的人,家长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伙伴。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本身也包含了对家长学习的关注。而且许多的事实与研究都表明,家长也是不同社会资源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各自多样性的事业经历、背景、经验和知识,当家长成为学习者时,既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支持教师的教学。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参与越多,学生表现越好。因此,学校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要探寻多种有效的合作途径,如家长交流、开放日、家长会、公开教学、亲子活动、意见征询、问题研讨等,让多种背景的家长能够找到参与学校工作的方式。与此同时,校长、教师为家长提供学习与教育方法辅导,定期赠送相关资料,开展专题咨询活动,共同制订学校发展计划,也能发挥家长在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李瑾瑜)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5日第6版
第三篇:家庭美德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必备条件
家庭美德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必备条件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强调把“家庭美德标准”纳入干部道德考察范围。近日,重庆市出台公务员标准,凡违反家庭美德者,都实行一票否决,值得我们深思。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家庭美德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美德,但可能是我们老调重提得多了现如今家庭美德好像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都是以爱祖国爱人民为主要内容,因为跟祖国和人民比起来个人家庭是不值一提的,但正是这千千万万家庭才能组成“人民”,细微之处见真情,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家庭美德的教育,首先要从党员干部抓起,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广大领导干部更要牢记宗旨,提高警惕,严于律己,将家庭美德当成必修课来培养。不仅要遵章守纪,更要在监督机制相对不够成熟的家庭、作风问题上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提高自身家庭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家庭是一个人坚强的后盾,只有把家庭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情系人民?一个不关心子女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服务人民?一个五毒俱全的干部,我们怎能奢望他清正廉洁?从重庆出台公务员标准:“ 违反家庭美德一票否决”可以看出,把家庭美德纳入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会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德道的标准和内涵。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党选用干部的标准和原则,也是干部的自律守则和发展方向。把“家庭美德标准”纳入干部道德考察范围,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干部在八小时内认真负责地工作,还拓展至八小时外的家庭、作风等生活细节表现。不仅要遵章守纪,更要在监督机制相对不够成熟的家庭、作风问题上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
第四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宣传工作会议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宣传工作会议.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市委宣传部长姚进忠在全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
突出重点引导舆论促进工程服务大局
10月26日,全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进忠、市长助理康连星、宣传部副部长吴朝河、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刘浩安、副主任靳铁拴等出席会议。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长、南水北调办主任,高新区管委会分管宣传工作副书记、南水北调办主任,南阳日报社、南阳晚报社、南阳广播电台、南阳电视台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有关记者,南阳段有关建管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康连星主持。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进忠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一中心,坚持贴近工程、贴近一线、贴近建设者,加强策划,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加大力度,为优质高效又好又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姚进忠部长指出,我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即将进入高峰期和干线征迁安置的攻坚期,这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以人为本对南水北调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全面加快工程建设对南水北调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搞好水质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对南水北调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南水北调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南水北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南水北调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动员和鼓舞全市人民坚决打赢干线征迁安置攻坚战,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姚进忠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宣传工作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促进工程、服务大局原则;二是突出重点、引导舆论原则;三是正面宣传、弘扬正气原则;四是加强联系,开拓创新原则。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高度重视社会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要实行市县宣传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力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宣传工作。二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积极向上氛围。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开辟专栏、设置专题等多种形式,投入更多版面和时段,炒热南水北调新闻宣传。组织市直新闻单位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行”活动,让南阳人民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13个地市工程建设的进度和亮点,向工程沿线人民宣传南阳、推介南阳,传递南阳人民的调水深情。要围绕干线征迁安置“创先争优百日竞赛”活动,及时做好相关动态宣传报道,适时策划组织一批反映工程建设的系列报道、深度报道;要利用有关栏目制作领导、专家访谈节目。相关县市区广播、电视等媒体也要切实搞好这方面的宣传报道,共同积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三要多方组织宣传,树立南阳良好形象。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工程建设一线,创作一批好歌曲、好剧目、好作品。要切实做好档案资料、影像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工作,让历史的瞬间成为永恒。要组织开展南水北调征文、摄影大赛等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南水北调工作。通过广泛宣传,要让全市人民了解、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
设;全方位营造我市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顾全大局、负责任的良好形象;让沿线人民和上级部门了解我市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让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姚进忠部长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南水北调宣传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南水北调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工程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检查落实;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南水北调宣传的长效机制,使宣传工作制度化、正常化、科学化、系统化,及时跟进服务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努力增强宣传工作实效。
会上,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刘浩安通报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
第五篇:赏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赏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 ——读《赏识你的学生》的心得体会
萧山区向阳学校--陈颖 读一本好书,就像一个人登上山顶,举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有时候,即便只阅读一篇好文章,也同样会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最近,选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便深感这的确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书中用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同时也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警世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阅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我对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以传道授业,解疑释惑为本,而德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它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会犯错犯浑,更何况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学生,他们偶然的错误和闪失,实在是正常不过,我们怎么能因此而过分地求全责备呢?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1甚至是家庭特殊的,教师都不能带着任何功利的有色眼镜看人。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一点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将爱无私地充满着教师工作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辛勤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是教师的责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世界的共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应有的新教学理念。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各不相同的,而发掘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一个人的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除。“赏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长处,及时地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
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拣到篮里都是菜”,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胡乱赞扬,那恰恰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一次赏识,对教师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举手之劳,但对于被赏识的学生,可能就带来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让其终身受益。因此,给每一位孩子创造机会,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基本功。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但可接近万能,是教师应有的辨证理念。《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日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都有非常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温情,是质朴,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甚至是激奋的情绪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实践。
我想,作为长身体长知识的学生而言,这种实践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大踏步地前进的。【注】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的。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