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五(3)班共有学生46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2,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
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3,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4,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本册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其中又以《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个单元的教学为重点.本册教材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中的难点是《公倍数和公因数》,《圆》两个单元.前者需要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同时本单元的学习将对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加法和减法》等单元的知识起铺垫作用,故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单元之一.而《圆》这一单元是对圆形相关知识的大集合,对学生而言知识点多,理解记忆难度大;同时本单元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单元,其还承担着对已学平面图形知识的归总和对要学立体图形知识的渗透这两个任务.所以《圆》这一单元也是本册教材中的难点之一.教学时间安排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一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③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① 机动①
二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②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三
确定位置③ 检测②
四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③
五
数字与信息① 机动①
六
分数的意义① 真分数和假分数②
真分数和假分数①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①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② 机动①
七
整理与练习③ 检测②
八
找规律② 机动①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②
九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① 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③ 机动①
十
整理与练习② 五·一放假
十一
球的反弹高度① 机动① 统计② 机动①
十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② 奇妙的图形密铺①
十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③ 检测②
十四
圆的认识② 圆的周长② 圆的面积①
十五
圆的面积② 整理与练习② 机动①
十六
画出美丽的图案① 整理与复习④
十七
整理与复习② 期末复习
十八
期末考试
教改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第二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6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221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文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1-3周 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21、《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23、《早》
24、《古诗两首》2练习124-5周第二单元
5、《梦圆飞天》
2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7、《神奇的克隆》2练习226-8周第三单元
8、《海伦·凯勒》
29、《二泉映月》
210、《郑和远航》
2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12、《精读与略读》1练习329-10周第四单元
13、《秦兵马俑》
214、《埃及的金字塔》
215、《音乐之都维也纳》2练习4211-12周第五单元
16、《爱如茉莉》
217、《月光启蒙》
2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19、《谈礼貌》2练习5213-14周第六单元20、《七律长征》2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22、《大江保卫战》2练习6215-16周第七单元
23、《古诗两首》224、《望月》225、《灰椋鸟》226、《水》2练习72学和做2
五、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数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布不均衡。班级优秀生少,后进生比较多,学习成绩比较一般,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差。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有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孙钰、邹婷、张倩、杨锦等;而有些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如邵帅、蒋润等同学就经常不完成作业,陈亮、肖凤翔等同学习作能力差。本学期要继续侧重于抓学生的学习习惯,构建良好的班级体氛围,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六、教改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
??
??
??
第三篇: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3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1.“简单的统计
(一)”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然而仅凭经验和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的。我们还经常需要通过数量的分析来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规律,指导以后的工作。统计工作就是把工作中有关的大量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计算和分析比较,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来研究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情况。
本单元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教学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来在第十二册中还要进一步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知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3. 约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即数论中最初步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些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本单元教材概念较多,内容比较抽象。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奎逊耐彩条在此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删去了。但是在讲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等内容时,仍保留奎逊耐彩条的形式,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理解。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运用题打好基础。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但是,我们认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让学生掌握,故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单元。
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七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删去“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至上一单元),并对有关例题和练习题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2)删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6. 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高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逐步转向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能力。本册教材中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这个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初步体会到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例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新闻节目,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通过调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从统计的结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第三,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字与编码
这个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的有关信息。其次,共同交流了解到的邮政编码及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知识。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号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一种全新的编码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简单的课题研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 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 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教学内容 总课时 时间安排
一、简单的统计
(一)8 第一至第二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第三至第五周三、约数和倍数 17 第六至第十周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 第十一至第十四周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 第十五至第十六周六、总复习第十七至第十八周
第四篇: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目录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一)1.我们爱你啊,中国 2.郑成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第二组 5.负荆请罪 6.最后的姿势 7.船长 8.爱之链第三组
9.小草和大树 10.轮椅上的霍金 1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第四组
12.姥姥的剪纸 13.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第五组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6.草原 17.麋鹿
第六组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鞋匠的儿子第七组 2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22.学与问
23.大自然的文字 2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二)1.长江之歌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组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第三组
8.三打白骨精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10.螳螂捕蝉 11.读书要有选择第四组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4.学会合作第五组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中的谜底第六组 18.广玉兰 19.夹竹桃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七组
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23.孔子游春
24.明天,我们毕业
第五篇: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能运用整数四则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小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3、使学生初步掌握整、小数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一般的三、四步式题。
4、使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5、使学生认识射线和常见的几种角,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6、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小数的四则运算、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难点: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复习法、启发法、电教法,在教学中注重直观、动手、操作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去,激发主人翁意识,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措施:
1、每节课继续开展口算天天练活动。
2、课前尽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准备好有效地教
具,为新课做好准备。
3、对一些概念的教学要实现理解、记忆、运用。尽量让
每一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收获。可以以背背、读读、写写的形式进行。
4、及时进行检验,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10人,根据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A类生,巴特尔、包伟斌、苏日嘎拉图,他们各方面发展的比较好,教师要以点拨为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第二个层次是B类生,罗海、阿茹娜、李盼、杨佩林,他们能达到基础水平,需要给杨佩林补课,他由于病落下很多课程,利用时间给他作个别辅导;第三个层次是C类生,刘刚、张伟、刘国庆他们需要教师特别的关注,他们不能跟上教学的节奏,教师应该重点帮扶。刘刚同学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及时地提醒、教育。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致使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加考虑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第九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4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4、小数和复名数………………………………5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整理和复习…………………………26、总复习…………………………5
二、第十册:
小数的四则运算(36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7课时
2、小数乘法……………………………………12课时
3、小数除法……………………………………14课时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三、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5课时)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2、应用题 ……………………………………14课时整理和复习………………………………… 6课时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9课时)
1、角的度量……………………………… 5课时
2、垂直和平行…………………………… 4课时
3、三角形 …………………………………3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整理和复习………………………………… 4课时
五、总复习(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