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吉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卫生机构设置
第三章 床位配置
第四章 人员配置
第五章 医疗设备配置
第六章 经费补助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所指的卫生资源包括各级、各类所有制性质及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机构及其床位、人员、设备和卫生事业经费等。
第三条 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加强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竞争;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
第四条 本标准以市州为规划单位,各级各类卫生机构按属地原则,由市州政府统一规划实施;承担跨地区卫生服务任务的卫生部门所属的部、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由省市共同规划实施。
第五条 本标准适用于各市州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第二章 卫生机构设置第六条 卫生机构是指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机构。
第七条 卫生机构设置的原则:
布局合理,体现公平。考虑地域、人口、健康水平、疾病谱变化等因素,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设置卫生机构,体现卫生服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职责明确,功能互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的卫生服务体系,改变卫生机构过于集中城市的现状。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注重内涵。突出社区服务、预防保健、农村卫生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严格控制总量,加强内涵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程度。城市卫生机构应重点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调整卫生机构布局,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农村卫生机构以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突出经济重镇和中心卫生院建设,注意调整结构和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第八条 城市卫生机构的设置。市州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可根据区域内主要卫生问题和需求设置。省、市州分别设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测检验机构各一所。有省级医疗机构的市州,应适当减少市州级医疗机构。
城市原则上不设置区级医院,可以街道为单位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各地段派出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市州所在地只设一所卫生监督机构。
(三)各城区可设置一所妇幼保健机构。
第九条 农村卫生机构的设置。
以县(市)为单位,在县(市)政府所在地可设置同级综合医院、中医院、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各一所,原则上不再设其他专科机构。
以乡(镇)为单位设一所卫生院,重点建设中心卫生院,县(市)政府所在地不再设乡(镇)卫生院。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一所卫生所,卫生院所在的行政村不再设村卫生所。
第十条 其他卫生机构根据需要及可能设置。
第三章 床位配置第十一条 床位是指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设置的正规病床,不含观察床、新生儿床、待产床和简易床。
第十二条 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的床位配置数在区域床位总量控制范围内,由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谱和发展需求等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原则上每床占用建筑面积:省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不低于65平方米,省级专科医院不低于45平方米,市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不低于50平方米,市级专科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不低于45平方米,县级专科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原则上每床占用房屋使用面积:省级医院不低于6平方米,市级医院不低于5平方米,县级医院不低于4平方米。
第十四条 床位配置标准(见附表)。
第四章 人员配置第十五条 人员配置是指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配置。
第十六条 疾病控制人员应具备与业务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数量根据区域人群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确定,原则上按人口10000:3配置,其中防病人员应占47%以上,检验人员应占18%以上,行政、后勤人员不超过25%。
第十七条 卫生监督人员应具备与业务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数量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确定,原则上按人口10000:1.2配置。
第十八条 妇幼保健人员应具备与业务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数量根据妇幼保健服务需求确定。县以上(含县)妇幼保健机构人员,原则上按人口10000:1配置,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应占75%以上,开展基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宣传、培训、指导的人员应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0%。
第十九条 执业医师、执业护士配置标准(见附表)。
第五章 医疗设备配置第二十条 配置的基本原则。
分类、分级原则。根据不同类别地区、不同等级卫生机构配置不同的医疗设备。
适宜、共享原则。根据卫生机构服务的实际需要和居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提倡资源共享共用。
成本效益、总量控制原则。严格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注重成本效益,防止盲目发展、重复购置,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第二十一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
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卫生部规定列入国家直接审批配置的八种设备:CT、MRI(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X刀、咖玛刀、PRK(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UFCT(超高速CT),以及纳入我省统一管理的价格在200万元(25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医用设备。CT、MRI按人口比例配置。CT每百万人口可装备2台,省会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得超过3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经省级有关部门审批后可适当增加标准;MRI每百万人口可装备0.3台,省会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得超过0.9台。(CT、MRI配置标准见附表)
X刀、咖玛刀、PRK、直线加速器:2005年以前,全省维持现有装备数量,原则上不再发展。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和省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不论何种资金来源,何种渠道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均须纳入统一管理,实行准入制度。
(一)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市州城区不设区级疾病控制机构,各市州疾病控制机构可在各城区设置区级派出机构。
第六章 经费补助第二十二条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提供资金补助。
第二十三条 政府财政补助范围根据政府管理卫生事务、行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职责,以及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事业发展需要等确定。补助资金按照综合预算等方法核定,并结合公共财政的要求,重点用于卫生执法监督、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及中医事业等方面。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对于卫生事业投入水平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原则上政府卫生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第七章 附则第二十五条 本标准的执行期限为5年,从2001年到2005年。如遇特殊原因需要修正,由省政府进行修正,有关市州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标准由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市州政府要根据本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经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由各市州政府颁布实施。
第二十八条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颁布的有关规定凡与本标准不符的,以本标准为准。
第二篇:001有关环节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有关环节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一、目的:对药品批发经营各有关环节人力资源配置要求进行标准规定。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药品批发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采购进货、检查验收、仓储保管、养护等有关部门及岗位的人员配置。
三、配制标准依据:应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第三节人员与培训的有关规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四、企业主要负责人
1、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经过基本的药学专业知识培训,熟悉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本规范。
五、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即质量副总经理。
企业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执业药师资格和3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备正确判断和保障实施的能力。
六、质量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即质量管理部经理
1、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执业药师资格;
2、3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能独立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3.应专职在岗,不得为兼职或挂名人员。
七、从事质量管理、验收及养护等岗位的人员
1、从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员)工作的,应当具有药学中专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验收、养护工作的,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验收工作的,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药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养护工作的,应当具有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药学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收购地产中药材的,验收人员应当具有中药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公司不经营)
4、经营疫苗的企业还应当配备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疫苗质量管理和验收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预防医学、药学、微生物学或者医学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3年以上从事疫苗管理或者技术工作经历。(本公司不经营)
5、从事质量管理、验收工作的人员应当在职在岗,不得兼职其他业务工作。
6、从事采购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药学或者医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7、从事销售、储存等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8、在国家有就业准入规定岗位工作的人员,如司机、会计等,需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9、企业从事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养护等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应不少于企业职工总数的4%(最低不应少于3人),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篇:润州全面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润州全面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为建立医疗集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久前,润州区在全市首家试点“联合病房”模式,针对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一床难求”的现象,在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神经内科康复病房,接收医院进入康复期治疗的住院患者。此举既缓解了三级医院就医压力,同时又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据润州区卫生局局长于卫东介绍,近年来,润州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健康幸福润州”为目标,全面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在江苏省医改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荣获第一名。
通过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润州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先后投入近3亿元,相继建成了七里甸、工业园区、宝塔路、黎明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疾控监督大楼,其中七里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2.3万平方米,无论在面积、功能还是环境上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投入2000多万元,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新添置了医疗仪器设备。
润州区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列入了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加大新农合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参保覆盖面,连续多年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100%,做到了应保尽保,全民参保。逐年提高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2012年达到人均400元的水平。积极组织开展慈善助医活动,辖区内低保户在社区就诊除享受医保规定报销政策外,还可以享受再次报销10%的慈善医疗救助。
在全面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社区卫生的软件内涵。在全市首创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模式,并被市卫生局发展完善为3+X家庭健康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润州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70支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全面走进家庭,指导群众“治未病”,为10万多户、28万居民建立了高质量的电子健康档案,实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目前,润州区签约服务率在85%以上,其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95%以上;社区门急诊比例稳定在全市门急诊量的55%以上;慢性病随访每年达4次以上;网格化服务覆盖率达100%;团队各项服务功能提供率100%。
同时,该区还建成了全区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96个全科医生工作站的建设,初步实现与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自助挂号、预约诊疗、报告查询、医保缴费、健康档案查阅等多项便捷服务。
此外,该区积极和康复医疗集团合作,搭建共享公共卫生服务和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科学配置区域卫生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就医格局,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持续、价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与集团三甲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预约挂号、远程会诊、检查结果资源共享、集团医师定期坐诊等制度,让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同样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第四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1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是居民享有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失调,8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量,而且,卫生资源呈“倒三角”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正三角”相矛盾,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资源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包括硬资源及软资源。硬资源指卫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软资源指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卫生信息、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很普遍,医疗机构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黄竹林等对长沙市的卫生资源调查显示:仅占全市面积4.8%的地区却拥有全市卫生机构数的76.43%,各种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城市均高于农村。邹宇华等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明显不足。李晓淳等的调查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3.2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变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
3.3 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有大幅度的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l位;按照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测算,中国位居第128位,政府卫生支出只占GDP的2.0%。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中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3.7%左右,而1998年卫生费用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6.7%。在预防保健上经费投入同样不足,1999年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费用为435.9亿元,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0.0%,而同期医疗(包括药品)费用为3 533.6亿元,是公共卫生费用的8.1倍。
3.4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3.4.1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
(1)卫生人力资源过渡集中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共有509万(占9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万人(占4%)。(2)医护比例倒置。医院医护之比为1:0.97,乡镇卫生院医护之比为1:0.41(1)。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医院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高学历人才短缺,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2005年底,全国注册护士135万人,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护士约占68.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2.5%。护理硕士学历教育才刚起步,博士教育还待开发,接受教育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高职称人员短缺,2001年,在护理人员职称结构方面,主任护师及副主任护师占0.8%,主管护师占26.2%、护师占40.7%,护士占29.3%(2)。
3.4.2 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
卫生人力地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此外,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差异显著。47%的城市人口占用67%的卫生人力资源,而53%的农村人口仅占用33%的人力资源。城乡卫生人力素质差异更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农村以中专学历为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素质不高尤为突出。于善章等的调查显示,濮阳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初级者占了64.74%,高级者仅有3.4%;中专学历者占36.21%,无学历者为22.88%,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者高达35.43%。在清远市所调查的16个贫困镇卫生院中无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还有50%的镇无中级职称医务工作者;16个镇仅有本科学历者1人,中专学历者占68.4%。高级职称医生多在省、市医院,初级及无职称者大部分集中在乡级,而且绝大多数正高级职称者为中老年,青年中正高、副高职称者仅占很小一部分。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卫生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有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下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维持生存,盲目竞争,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改革方向都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加强各地交流、互通信息、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军,张雪溪.用“公共选择理论”摆脱乡镇卫生院的利益困境【J】. 卫生软科学,2009,23(1):18.
(2)周平.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56—758.
张静
2009年11月
第五篇:卫生经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共)
关于优化我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思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却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得不到充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因而,很有必要进行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这其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的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不是非常合理,暴露出一些问题:
1我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城乡不平衡问题—城市优于农村
当前我国的大中型医院和大量的高新先进医疗设备、优秀医护人员都集中分布在大中型城市;而农村的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医疗资源短缺、技术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等严峻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 80%在城市,20%在农村。国家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更是一目了然:城市和农村的人均卫生费用差距由2000年的3.8倍扩大到2004年的4.2倍,城乡的医疗卫生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城乡不平衡的问题十分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基层,而那里的医疗卫生资源却严重不足,这加重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使得他们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
1.2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东部优于中西部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逐年加大对卫生的投入,而中西部地区受地方财力所限,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陈旧、设备更新缓慢、人才“孔雀东南飞”,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差,人口密度小,造成卫生服务半径大,而且卫生医疗专业人才缺乏,这使得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得不到足够的医疗资源保障。据统计,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上,天津、上海等城市发展很快,已覆盖城市总人口的50%以上,而中西部的省份还不到20%,而且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足。长期的区域性配置失衡将严重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
1.3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
政府在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的投入总量和结构是保障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中医药等工作的关键。对于结构失衡,主要存在“三长三短”,即医疗发展“腿长”,而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发展“腿短”,城市卫生发展“腿长”,而农村卫生发展“腿短”,居民健康投入“腿长”,而政府投入“腿短”。前些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 年后,政府的卫生投入逐年加大,结构失衡的问题正在改善,但是投入的力度明显不够。
1.4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有了较大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和质量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说存在供需失衡。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人机匹配性和技术密集性,技术专用性和卫生人力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长周期,卫生设备的较高费用和人机不匹配的低效率,都可能制约卫生资源的能力形成。同时完善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之中,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壁垒尚未消除,居民的就医观念改变起来需要时间等加大了这种缺口。近些年,我国在用不到世界3%的卫生资源解决或部分解决世界22%人口的健康问题,一方面说明卫生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卫生工作难度和供需失衡情况的严重性。
2优化我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对策
医疗卫生服务的分配不平衡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进而会深刻地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刻不容缓。
2.1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市场的驱动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背离了政府要求的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初衷。一般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使其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但是,卫生事业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健康保障。因此,卫生资源的配置要以社会成员健康保障的基本要求为导向,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保证使社会成员能够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即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同时,要实行市场调节,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益型性。因此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对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2打破配置失衡,优化配置工作向薄弱环节倾斜
在未来全国性医疗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包括设备和人才的配置,政府应该发挥统筹调控的职能,向中低等医院倾斜,加大对农村及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在中西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应当配置较多较好的医疗资源,满足当地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大农村医疗保险进程,使得老百姓能真切地从医保中受益
2.3 推出政策,鼓励医疗卫生人员支援医疗欠发达地区
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去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欠发达地区从事医疗工作,对这些人员提高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促进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医疗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制度化、均衡化、公平化。
2.4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好基本医疗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得百姓普通性的疾病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社区医疗又称为第一线医疗,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百姓的医疗需求。在我国社区医疗建设还很不完善,群众对社区医疗不大相信,不仅造成看病难,也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在我国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安全和基本医疗服务双重任务,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基础性机构。
2.5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
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是政府的职责。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行业化管理改革,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责任。要制定详细的医疗机构管理规制,依法进行日常管理。要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医疗卫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提高重视。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并不是非常合理,国家也在积极解决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暴露的问题。医疗服务行业因其特殊性,不能由市场主导,政府要发挥统筹调控职能,合理优化配置卫生医疗资源,使得其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