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
吴汉朋
作者简介:吴汉朋,广东连平人,1966年5月生,2001年7月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结业。现任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政协惠州市第九、十届委员,政协惠州市第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惠州市社科联常务委员,青联委员,广东省卫生职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会委员,《卫生职业教育》和《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理事,汕头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
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转变职能,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率,减少浪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深入发展,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一些问题已日益显现,因此,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与分析
一、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总体是重视的,对卫生事业保持了一定的投入: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卫生投入增长幅看,也远远低于财政增长的幅度。据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仅262%,而美国早在1991年就达到1375%,与我国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巴西1990年即达到67%。具体到笔者所在地区在广东省应属较发达地区,但1999年的卫生经费也只占财政总支出的319%,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则存在更大的差距。可见,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这个因素已成为制约不少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从机构上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重叠,资源利用不足,不少城市卫生资源已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缺乏,服务功能不全,80%的农村人口只占卫生资源的20%。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城市平均每千人有病床34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24人;拥有多家甚至数十家大、中型综合医院,城市一般还设有肿瘤、眼科、妇儿等专科医院;医院设置的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更是分布于各大街,再加上社会办医,以至于“门诊多过米铺”,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与这种情况相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每千农业人口只有病床08张,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医疗卫生机构稀少,一般的乡镇也就只有一间卫生院,有的甚至连一所乡镇卫生院也没有。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乡镇卫生院由于业务用房狭窄、专业人才缺乏、医疗设备落后而名存实亡,这已成为卫生工作的一个较大的现实问题。
(二)从人员上看:既存在着城市与农村、预防与治疗、中医与西医等方面卫技人才配置不合理,又存在学历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卫技人员基本集中在城市,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单位人数的40%以上,而农村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只占5%左右,从中西医人力结构看,中医药人员只约占卫技人员数的20%左右。西医师是中医师的近4倍。
在医疗、预防等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有点失衡,在不少地方的卫生部门,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较为突出。如在中部地区的某省,妇幼机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1%,卫生防疫机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8%,中专学历的达50%,还有无学历的达2249%(1998年统计数)。
(三)从设备上看:存在农村不足与城市过剩的矛盾。一些城市医院,医疗设备年年更新,有的医院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作市场调查,攀比成风,贪大求洋。盲目引进,以致有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医院一般都拥有CT、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大医院都拥有MRT(核磁共振),X刀大型医用设备,导致大型医疗设备闲置多,吃不饱,造成极大的浪费;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卫生院诊疗靠的还是“老三件”(听筒、电筒、体温计),难于满足临床的需要。
三、当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居住人口等情况不同,所以,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县(市)或乡镇也有不小的距离。就广东省的乡镇医院来说,珠江三角洲的乡镇医院无论是在房屋面积、医学人才、医疗设备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有的乡镇医院业务收入与门诊量比落后山区的地市级医院还多,这些山区的乡镇卫生院更是望尘莫及,有的山区乡镇卫生院只有一两个医生,连一部普通的B超机都未能配置。因此。如何缩小老、少、边、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差距,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与措施
卫生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把区域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认真抓紧抓好。
一、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区域卫生机构设置
首先,从服务地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城市医院要着重提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办出特色,上档次、上水平,体现等级医院的服务。在农村,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尤其是“一无三配套”的建设(即无危房,房屋、人才、设备配套),使之在农村基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抓好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外,还应着重抓好农村卫生站的建设。
其次,从服务对象上进行适度改进。对卫生资源的调整应该立足于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分流病人。在不新设医疗机构的前提下,这一工作要以城市基层医院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农村,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供特殊医疗保健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再次,从服务手段上进行适度调整。医技人员应客观地因病施治,对症下药,避免开大处方,滥开检查单,甚至开搭车药的情况发生,不要诱发患者超前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避免或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第四、从服务的经营结构上进行科学调配。应当采取措施,推动现有资产存量的重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走规模经营之路,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在卫生资产盘组过程中,要以特色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以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不分所有制,不论城市和农村、地方与军队、事业和企业。组建医疗卫生集团或连锁医疗卫生机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扩大医疗保健辐射网络,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的集团化与集约化,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
二、开发人才资源,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人才结构
第一,在人才结构上,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建立年轻后备队伍,又要多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直接服务于人群的全科医生队伍、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卫生管理队伍。同时,还要纠正“重医疗、轻预防”的错误思想,使医疗与预防并重,预防人才茁壮成长。
第二,适当地调整医学教育结构。适当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控制中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压缩中专医士类招生,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在职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更需要加大农村卫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要重点抓好农村卫生院(或卫生站)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城市医院的技术优势,把为农村卫生院培训人才作为城市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落实,并在收费方面减免优惠。农村医疗机构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到农村医院进行传、帮、带。
第三,要正确使用政策导向,采用思想教育、物质刺激等手段,促进人才交流。要为广大卫生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帮助、促进他们的成长。加强对全体卫生工作者的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白求恩精神,保证人才渠道的畅通。在促进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上,还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比如,在职称评定上,可以把农村卫生工作经历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凡是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不予晋升„„这样,既可以使城里的医生得到锻炼,使城市医院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又可使农村卫生院的医技力量得到加强,从而得到更快发展。
第四,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贯彻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方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对未被聘用的人员将实行转岗、待岗、分流、辞退等,而对后勤工作将实行社会化,对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工勤人员将实行合同制。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医疗卫生单位的工资分配机制将同时跟进,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一并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这些措施落实之后,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将脱颖而出。
三、优化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
要建立和完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制度,制定出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各级医疗机构凡购进大型医疗设备,都必须做好市场调查。写出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交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设备计划要进行审核,严格把关,防止出现重复和盲目购置的现象。城市医院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对医疗设备的要求较高,确因需要购置更新一些大型医疗设备是无可厚非的,但切忌盲目扩张,互相攀比。对城市医院更换下来的医疗设备,可通过卫生主管部门有计划地调剂给农村卫生院,使它们在农村卫生院中发挥效益,农村医疗机构则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并逐年增加
积累,努力抓好设备的添置。
四、加大和优化卫生投入,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投资结构
首先,针对区域卫生资源短缺和总量不足的现实,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卫生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卫生投入,按中央的要求,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逐步实现“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的目标”。
其次,要优化区域卫生资源投入:即在宏观卫生政策指导之下,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主要卫生问题,使投资取得应有效益,这就要按照均衡发展的战略增加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人,减少资源投入的浪费现象。对此应重点加强三种卫生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投入;二是要加大预防投入;三是要加大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以恢复和发展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五、坚持科技兴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医疗卫生工作应以科技进步为主导,走高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使卫生事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要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技意识,大力开展科技兴医、科技兴院活动,在全行业中倡导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热心科研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合理布局,建立和健全医学科研攻关体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完善医药卫生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与经营相结合的有效体制;三是要加强医学科研;四是要把技术改造与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科学技术作用下,用较少的增量带动较多的存量。
六、抓好卫生扶贫,实现不同地区卫生资源的良性互动
地区卫生贫困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卫生扶贫是解决地区卫生贫困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制度和方式,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笔者以为:“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缩小地区卫生差距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应通过实施卫生扶贫战略,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保障这些落后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并通过采取各种有力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老、少、边、穷地区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卫生扶贫,扶贫工作的重点拟放在解决这些地区基础卫生设施、改善饮水条件和疾病控制等方面。
(发表刊物及时间:《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5月。)
第二篇: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最低工资,产业化,产业升级
摘要: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着新的形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一、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010年特别是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情况和变化。这些新情况将对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工作会议明确未来的政策导向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这意味着6月初实施的针对新疆地区的资源税改革政策将推广到西部12个省份。2010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汇报。明确提出开展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将对新形势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规划的实施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国家批复的区域规划与2009年相比明显减少,区域规划处于加快推进实施阶段。目前,区域规划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政策针对性不明显。规划区域的范围不是以类型区为标准划分的,而是以行政区为标准划分的,导致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不明显,地区之间的政策大同小异。二是区域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从区域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各省市区积极要求将本行政辖区或辖区内一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加强生态保护,某种程度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冲突。三是区域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不一致,且又涉及多个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规划协调实施的难度非常大。
(三)全国部分省区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进入2010年三季度以来,许多地方为突击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限制正常的生产、生活性用电,一场强制性的限电风暴正在暗中涌动。如,河北邯郸、唐山钢企被“拉闸限电”,安平县甚至“全民
限电”,浙江温州、宁波部分区域拉闸限电。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的错误做法,并提出要认真开展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目标分解、重点工程、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四)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以温州市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调研发现,自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关停并转。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500多家企业,现在只剩下100家左右。除打火机外,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二、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第三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1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是居民享有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失调,8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量,而且,卫生资源呈“倒三角”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正三角”相矛盾,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资源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包括硬资源及软资源。硬资源指卫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软资源指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卫生信息、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很普遍,医疗机构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黄竹林等对长沙市的卫生资源调查显示:仅占全市面积4.8%的地区却拥有全市卫生机构数的76.43%,各种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城市均高于农村。邹宇华等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明显不足。李晓淳等的调查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3.2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变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
3.3 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有大幅度的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l位;按照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测算,中国位居第128位,政府卫生支出只占GDP的2.0%。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中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3.7%左右,而1998年卫生费用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6.7%。在预防保健上经费投入同样不足,1999年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费用为435.9亿元,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0.0%,而同期医疗(包括药品)费用为3 533.6亿元,是公共卫生费用的8.1倍。
3.4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3.4.1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
(1)卫生人力资源过渡集中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共有509万(占9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万人(占4%)。(2)医护比例倒置。医院医护之比为1:0.97,乡镇卫生院医护之比为1:0.41(1)。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医院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高学历人才短缺,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2005年底,全国注册护士135万人,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护士约占68.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2.5%。护理硕士学历教育才刚起步,博士教育还待开发,接受教育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高职称人员短缺,2001年,在护理人员职称结构方面,主任护师及副主任护师占0.8%,主管护师占26.2%、护师占40.7%,护士占29.3%(2)。
3.4.2 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
卫生人力地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此外,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差异显著。47%的城市人口占用67%的卫生人力资源,而53%的农村人口仅占用33%的人力资源。城乡卫生人力素质差异更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农村以中专学历为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素质不高尤为突出。于善章等的调查显示,濮阳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初级者占了64.74%,高级者仅有3.4%;中专学历者占36.21%,无学历者为22.88%,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者高达35.43%。在清远市所调查的16个贫困镇卫生院中无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还有50%的镇无中级职称医务工作者;16个镇仅有本科学历者1人,中专学历者占68.4%。高级职称医生多在省、市医院,初级及无职称者大部分集中在乡级,而且绝大多数正高级职称者为中老年,青年中正高、副高职称者仅占很小一部分。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卫生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有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下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维持生存,盲目竞争,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改革方向都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加强各地交流、互通信息、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军,张雪溪.用“公共选择理论”摆脱乡镇卫生院的利益困境【J】. 卫生软科学,2009,23(1):18.
(2)周平.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56—758.
张静
2009年11月
第四篇: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与对策
当前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已迈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问题与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部分地区和部门尚未认清社会组织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还存在“宁肯不干事,也不要出事”的观念;有的认为社会组织是群众自娱自乐的组织,主动愿意转移给社会组织购买的服务项目不多;有的将社会组织当作政府职能转移的“二传手”,指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影响了公平竞争;有的忽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量的培育,在日常监管中,未能及时督促推动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二)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在行业协会脱钩、领导兼职、党建工作、税收優惠、执法监管等领域的政策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执行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对承接的单位、方式等还缺乏具体规范;社区、服务对象和社会组织缺少直接参与需求项目制定的途径;社会组织退出操作性法规有待完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保障制度还需完善。(三)资金扶持力度不足。
现有发展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范围和深度有限,社会组织可持续的乏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时,还存在轻视草根社会组织的现象,影响了公平竞争环境和草根社会组织发展。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现有扶持资金还缺乏统筹合理的利用,资金要素保障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办法举措不多,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资金瓶颈”有待下大力气突破。(四)平台建设仍需规范。
各地在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推广”、轻“评估”的现象,盲目宣传推广,缺乏对实体孵化器运营状况的评估,孵化器“空壳化”问题较为突出,功能作用发挥不理想。孵化基地建设运行标准还需加快进度出台,政府、孵化器和入驻社会组织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五)监管评估还需完善。
监管评估的主体力量还需加强,没有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公众、捐赠方、组织内部、服务对象以及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管评估,监管评估“面窄”“量小”,效果不明显。监管评估方式单一,只注重传统做法,忽视了对监管评估的探索创新,日常监管工作量大、人少,疲于应付,致使有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及时解决,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违规行为的查处比较困难。(六)结构类别有待优化。
从领域看,在已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中,从事教科文卫体及经济行业性的多,社会治理服务专业性组织的少;从规模看,人数和业务量小、影响力小的社会组织多,规模并富有特色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少;从活动看,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等普遍化服务多,高层次、人性化、本土性的服务少。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体系,完善规划布局。
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前瞻性。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网络,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要尽快编制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总体规划,形成“短、中、长”详细规划,明确各阶段重点,确保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持续健康推进。(二)加强监管评估,引导规范发展。
要坚持以评促建,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管评估体系,坚持第三方评估机制。要严格年检、年报、项目抽查审计等监管环节,要充分发挥监管评估和退出机制的倒逼作用,积极鼓励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措施,促进社会组织自觉规范内部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章程,实现自主、自律、自强发展。(三)抓好队伍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要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配置,把懂专业、想干事、作风好的同志充实到队伍中去,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社工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努力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要建立社工能力提升动态可持续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实务培训,提升能力,更好服务群众。要改进社工选拔录用机制,给予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工作需求。(四)规范平台建设,强化功能定位。
要加快出台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运行标准,明确孵化器功能定位及运行评估等规范,理顺政府、孵化器和社会组织之间关系,有效解决入驻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资源,自身业务技能建设缺少动力等问题,增强社会组织自主性。要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评估监管,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营评估监管新模式,不断释放各类孵化平台生机活力,持续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五)加大资金扶持,拓展筹资渠道。
要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规则,尊重市场规律,完善购买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供需有效对接,及时落实购买服务资金。要积极探索公益创投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金融信贷、公益组织之间联动合作机制,增强社会组织造血功能。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组织通过联合劝募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六)加强党建工作,发挥核心作用。
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由组织、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等部门组成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格局,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健全党建工作网络,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不断提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第五篇: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罗山县高店一中 曹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尤其突出,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近年来调查研究活动中了解,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我所在的中学为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为“留守生”(父母在外务工,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他们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环境,监护人大多是学生的祖辈,文化层次不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自已的后代,许多的家长认为他们不在家没有给孩子们应有的爱,认为让子女穿好吃好就行,用金钱来弥补对子女的爱,结果适得其反,纵容学生乱花钱的习惯,同学的攀比严重,购买MP3,MP4等,上网,打游戏等不良的恶习。在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以学校或老师征收费用为由向家长索要钱财。一位同学说我在过生日的时候发了300多元请同学们吃喝,不过我收到许多同学的礼物,我有好多的好朋友,家长从没有给我过个生日……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高于其它同学,加之现在农村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学生辍学下海,形成“上学无用论”说什么“就是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我们村的一个没上个学的在南方打工收入也不菲,并且上大学要发费一大批钱”这样造成许多家长有个错误的导向,不支持自已的孩子上学,让其自流,学不好就下来去打工,现在农村的辍学率远高于城市。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学生爱好被抺杀,足球只能放在墙角,明星照只能藏在书柜的最底层,电视也不能看。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四)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1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六)学生精神压力大,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素质教育的程度进一步加强,但在农村中学或者落后的山区,仍然是“唯分至上”经常的收到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这多年第一次感到自已的无能和痛苦,老师我的压力太大了,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七)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学生的问题之一,这些问题中学生反映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八)情感类问题也是困扰当今中学生的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情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些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理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