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及改革策略
卫生资源属于经济资源, 如何 合理分 配与有 效利用 卫生资源, 从而提高其合 理 性、公平性和 有效 性是 大家 共同 关心 的问题。近50 多年来, 我 国卫生事 业建设 取得的成 就有 目共睹, 但是, 卫生资源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 来越突 出, 这 就要求 我们应 拓宽卫生资源的筹资渠道、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最 大限 度地 满足 广大 人民 群众 的卫 生保 健需 求。为了解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 现状与 存在问题, 并 提出针 对性的解决方案。
1医疗卫生资源特点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1] : 一是有限性, 社会可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实际需要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选 择性, 医疗卫生资 源有各种 不同的用途, 任何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时都应 该考虑 机会成本 的问题;三 是多样性。提高广 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一目标有许多具体需要完成的项目, 如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 生育、环境 保护、医学教育与科研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2.1 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配置方法上, 我国实行以供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资 源配 置主 要以 床位 和人 力 为主 要依 据 [2]。这种按床位、按人头 补经费的 办法, 造成了一系 列问题与 矛盾。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恶性循环。哪里医院多、医院 规模大、人员多, 资金就流向哪里, 刺激了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的扩张和膨胀, 造成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从专项资金来看, 也由于缺乏科学的标准、必要的论证和严格的监控机制, 资金分配的随意性较大。有调查显示, 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的 80% 左右配置在城市, 且 集中在大城 市的大医 院中 [ 3]。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 高级卫 生技术 人员集 中在经 济发达的地区, 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 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 至超过 一些发达 国家的 水平, 部分地区还出现供大于求的 局面。根据 部分地 区的研究 结果提 示,城市医生和床位的实际拥有量比需 要量多出 1/ 4~ 1/ 5;部分大型诊疗设备的实际 拥有 量比 需要量 多出 1/ 3~ 1/ 4。而农 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 高的现象却 很普遍, 医疗机 构房屋破旧, 设备简陋, 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
2.2 卫生资源配置头重脚轻, 脱离卫生服务需求 由于缺乏科学政策的引导, 长时期卫生资源数量增加和外延扩张, 导致了目前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资源分布出现了 倒三角形0。一般而言, 绝大多数的卫生服务(基本的医疗 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均应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而高技术性的专家服务仅占少数。因此, 合理的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成/ 正三角0 形态。然而, 目前卫 生资源 的配置 却是一 种/ 倒三角0 形态。一是大医院的卫生资 源远远大 于基层 医疗机构 的资源 量, 社区卫生机构配置的资源量不但数 量少, 且质量不高, 这将直接导致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与居民 对医疗 服务的 实际需 求不相配。二是影响了卫生服 务的提 供。预防保 健、村和基 层医疗 机构资金相对不足, 由于生存的压力, 一些以 社会性防治工作为主的单位, 其服务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预防保健机构出现重有偿服务, 轻无偿服务的 不良倾 向。那些符 合公众 利益的 预防保健, 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基本医疗 服务和涉 及 80% 人口 的农村卫生工作, 却因筹资困难而发展缓慢, 甚至难以为继。这种重城市、轻农村, 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 既 不能适应我国疾病模式的变化, 又使部分保险人群过度利用医疗卫生服务,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加重了国家、企业和 个人的经济负担。
2.3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卫生 事业是 政府实 行一定 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 宏观调控 的本质 是对卫 生资源 配置的调控, 这也是保证资源 合理配 置的有 效手段。我 国卫生 资源的配置要以公平性原则为前提。我国每 位公民都具有同等的健康权力, 都
有权享受国家为他们提供的应得的卫生服务, 政府应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美国经济学家杰弗
里 # 萨克斯教授在一次宏观经济与健康的研讨会上提 出有 3 个 问题对我国的卫生改革
与发展非常重要: 第一, 政府对 贫困人群的医疗覆盖的作用。政府应该保证贫困人群 对基
本医 疗服务, 尤其 是公共 卫生服 务的可及性, 所有人都应该可以同等的获得基本医疗服
务。第二, 政府在医疗保险中的作 用, 政 府要考虑 怎样防 止人们 因为一 些疾病和突发
事件而变 得贫困。第 三, 明 确政府 在公共 卫生服 务中的作用。已经有研究发现, 20 世
纪 80 年代以 来一段 时间, 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下降了, 卫生投入的健康受益不如以
前高。强调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 , 主要是针对筹资问题, 由于政府卫生筹资功能的下降,导致 了公共卫 生服务 提供不 足和医 疗服务可及性的下降, 加大了健康的不公平。改革策略
3.1 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 对下一级 卫生资 源配置 的宏观 调控
力度 中央、省级政府 应拓宽筹资 渠道, 多方筹集资 金, 会 同国际资助、社会筹资渠 道的资金, 用于各 省、地区间卫 生资源的各再分配。
3.2 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 的属地 化管理 以地 级市为 一个基本单位, 除中央、省级卫生
行政部门直属的具有指导、调全国、全省卫生行政、业务管理工作职能的部分机构外, 辖
区域内的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 构由当地政 府统一管 理, 统 筹规划, 对以医疗服务为主的 部属、省属医疗卫 生机构, 可结合 实际, 下放地方管理。同时,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与
创新, 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发挥主体 作
用。
3.3 改革地(市)级政府的卫 生投入 方式 地(市)级政 府的卫生投入可分为两大渠道:
一是基本经费类, 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机构、具有卫生管理 行 政职 能的 机构、村卫 生防
治机 构等益、福利、会性防治和管理为主要工作职责的人员经费和预防保健业务经费;二
是卫生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类, 主要用于政府举办的各类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 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投入等。专项经费调配权
由地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承担。
3.4 对我国城乡、区卫生资 源配置 进首 先,要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 村和西 部
地区去, 努 力解决 占总人口 80% 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卫生保健问 题, 各 级政府要加 控
制地方病、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疾病的资金投入, 让广大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其次, 努力构
建 一个符合农 村实际、形式多 样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再次, 采取多种办医形式, 实行更
加开放 , 优惠的政策和措施, 吸引国内外投 资者加 盟西部 地区和 农村医 疗服务业的开
发投资, 以解决小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加快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事
业的发展, 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3.5 加大对预防的投入, 实现医、防卫生
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预防工作是保障人民健康、减少卫生资源消耗、低投入高产出的卫生服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 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疾病预防、监督及投入妇幼保健等工
作, 努力实现我国医、防卫生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
3.6 全国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区域 卫生规 划是加 强政府 宏观调控力度, 实现卫生
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卫生规划的重点是卫生资源配置 [ 1]。今后政府主 管部
门应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动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 逐步强化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
力度, 实现政府职能由/ 办卫生0 向/ 管卫 生0、由部 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
法制管理的全面转变。综上所述, 针对目前的卫 生管理 体制和 卫生资 源配置 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理顺 各级政府 对有关 层次卫 生资源 配置和管理的关系与职责,加强 上级政府 对卫生 资源配 置的宏 观调控力度, 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现 有不
合理的卫生资源构架进 行科学的调 整, 构 建结构合 理、功能 齐全的卫 生服务体系,以发挥卫生资源的整 体效益, 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
在农村,许多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医疗设备简陋。相比较而言,绝大多数高素质医生和高质量的医疗设备,均集中在城市,造成城乡卫生资源两极分化。从
城乡卫生经费投入力度方面来看,2006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 9843.3 亿元,其中城市 6581.3
亿元,占 66.9%,农村 3262.0 元,仅占 33.1% 数据来源《2007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城市人均卫生费用 1145.1 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 442.4 元。也就是说,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卫生资源,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卫生资源远低于城市平均水
平。卫生费用方面的差距必然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的差距。从表 1 可得,2007 年城镇医院
床位 274.9 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4.63 张; 卫生技术人员 392.3 万人,每千人口卫
生技术人员数为 6.61人。而农村医院床位仅有 74.7 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0.85 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 1.2 人,两者指标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寿命 75.21 岁,农村居民人均寿命 69.55 岁,前者比后者高出 5 岁多,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存在的差距,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3.2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有增无减
由于我国的卫生事业费主要取决于地方的经济与财政实力,不同地区卫生费用差距悬
殊。经济越发达地区,政府卫生费用投入越高。2007 年,中国卫生事业费较高的北京和
上海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分别为 6.60 张和 6.96 张,而最低的贵州只有 1.99 张北京和上
海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生数分别为 4.55人和 3.54 人,贵州为 0.95 人(数据来源《2008
年中国卫生统计》。)从居民个人平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各省的经济差距有多大,居民个人的平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差距就有多大,因此不同地区尤其东西部省份农村居民的健康差距自
然更大。卫生部对全国农村 114个贫困县卫生保健调查显示,贫困地区重点妇女病患
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4 倍之间,在儿童健康检查率只有
14.4%,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监管力度不足
多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曾拨出大量专款用于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比如以建设乡
镇卫生院和县级防保两站为内容的“三项建设” 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但这些钱拨到基层后,基层政府或职能部门 “拿了钱不办事”或者“拿了钱乱办事”,有些县级政府财政把上级下拨的卫生专款挪作他用,而有些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把专款用在指
定的项目上,全部或部分用在一些非必需的项目,卫生部门根本见不到钱。由于对公共卫生
资金不足管理,造成公共卫生投入的供方和需方错位或脱节,使专项资金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产生效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大多数的村卫生室变
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
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给就医安全带来了隐患。
3.4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空前发展,但社会分化也较突出,城乡差别不断拉大。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由于国家公共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利于公立医院改革与发
展的筹资机制,从而使医院生存环境恶化,加上政府监管不利,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
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造成了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提
高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医疗结构之间形成无序相互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卫生资源的分配来看,存在着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并存的现象。在城市,卫生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十
分普遍。由于资源的过度配置,又引发了供给者诱导需求和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行为,与此同
时,医院依靠信息不对称和行业技术垄断来牟利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浪费和医疗
费用畸高的趋势。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又相对贫乏,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很严重。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5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及配置均不合理
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已够用,但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管理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截止到 2005 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 446 万人,其中高级人员 25 万人,仅占 5.6%;中级人员 99.5 万人,占 22%;初级人员 321.5 万人,占 72%;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 1:4:13。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不到 2%,本科生仅占 15%,大专学历占 29%,中专学历占 44%,无专业学历者占10%[3]。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要使我国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就必须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有利于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克服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素,大胆改革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推进存量资源的合理调整,提高增量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1 强化政府监督,逐步改变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布局
卫生资源的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一方面,如果卫生保健领域市场功能失灵,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本身作用实现公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只有资源配置是优化的、公平的才能实现高效率[4]。因此,政府应根据区域内居民的需求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兼顾卫生资源总量、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及后续发展要求,制定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发展规划,避免行业无序发展;应加强对无序竞争、盲目设机构和添设备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型投资要实行区域规划和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资源过剩或不能饱和利用而浪费卫生资源;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 源配置,逐步改变城乡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局面,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向基层、社区转移,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缓解大医院就医难压力,同时减轻患者异地求医的不便;应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资,保障农村患者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应关注贫困地区、城乡低收人人群就医问题,降低医疗费用成本,节约卫生资源,减少医疗纠纷,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4.2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疾病控制体系建设
2003 年,SARS 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卫生防疫体系脆弱的一面。2008 年,“手足口”病的全面爆发又再次印证了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欠缺。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增加,一些不是靠高层次医疗机构、高精尖技术和设备所能解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日益加重。据 36 个城市死因统计,2007 年 城 市 居 民 前 十 位 死 因 为 : 恶 性 肿 瘤
(28.5%)、脑血管病(18%)、心脏病(16.3%)、呼吸系统疾病(13.1%)这 4 类疾病死亡人数比例高达 75.9%(数据来源《2007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是实施预防为主的干预措施,而预防事业最能体现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因此,政府首先应加强对卫生防预的财政投资力度,使卫生防疫事业费达到卫生总费用的 20%~25%,重点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建设问题;应努力构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疾病控制体系,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3 完善保健服务,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经达到 1 亿以上,而各城市卫生保健部门一直以城市户籍人口作为管理和服务对象,经费安排、人员和设施配置等难以适应流动人口需要。流动人口由于收入偏低,难以负担城市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且普遍生活在医疗卫生较差的狭小居所,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以下,几乎都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卫生资源配置的难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机构设施,如社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卫生防疫检查等工作,真正将流动人口健康问题落到实处。
4.4 打破利益格局,推进公办医疗机构改革
目前,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较快,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据统计,截止 2007 年底,我国有私营医疗机构 146752 家,占医疗机构的 50.7%,社会办医疗机构超过 68357 家,占医疗机构的 23.7%(数据来 源《2008 年中国卫生统计》。如何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使医疗机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2)要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3)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
4.5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坚持以病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引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
康复在社区”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治在医院、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 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第二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策略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配置 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北京下,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突出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配置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发展方向,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把企业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在竞争环境下保持优势,健康发展。
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企业管理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在寻找机遇的同时,也在考量企业的人员架构,对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一次大盘点。
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特点
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够、人才缺乏,那种“麻雀虽小,五脏据全”的组织结构设置和管理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中小企业要在大企业和同类型企业双重竞争的夹缝中生存并发展,必须有自己实用、高效、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讲究系统性、规范化的实力雄厚、成熟规范、人才聚集的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相比,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以下特点:
1.人力资源配置角色担当的特殊性
中小企业在其人力资源配置角色的担当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归属清晰,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配置部门担当。不同的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就会由不同的人担当人力资源配置角色。企业成长初期没有人力资源配置部门不是问题,主要看担当人力资源配置角色的人是否具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配置意识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技能3。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角色担当的原则。
2.人才管理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重点
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企业的成长、发展、竞争优势都来自于人才型员工。人才是企业是否增值的关键成功因素。可以说实力相当的企业的竞争到最后关键是在人才实力的拼比上,拥有人才优势的企业最终将在竞争中胜出。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对员工的待遇相对较低无力吸引优秀人才;加上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因此人才相对缺乏。缺乏人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薄弱,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即使人才现状如此恶劣,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问题还是必须做好人才管理工作,包括人才招聘、培训开发、激励等。
3.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
4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家族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的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里面,不管你的家庭成员有多么的出色,都至少要有一位非家族成员”。5这是对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深刻的建议。我国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人力资源配置要充分利用家族企业的优点,避免或尽量减少家族企业的缺点的影响,合理调动家族成员和外部成员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企业的组织战略
组织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配置职能的参与程度,人力资源
配置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转变为战略的指定者和执行者,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在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抉择,因此,人力资源配置者要参与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而且要协助实施企业的战略。当今的企业面临着各种变革,都要求一系列适应企业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配置政策与实践。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应根据组织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结合企业特定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以达到动态匹配确保总体战略的有效执行。
2.提升组织绩效
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绩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战略人力资源配置将人力资本作为智力资本,有效地吸引、开发和保持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有直接的贡献;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注重激励员工、吸引员工并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激发员工对企业的承诺,继而减少事故率、事假、.旷工,减少员工流动率,从而间接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组织绩效。
3.获取竞争优势
一种资源要具有价值及稀有性、难以模仿性,并且是高度组织起来的,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获取竞争优势是战略研究的核心,如果组织能利用独特的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实施组织战略就能创造持久性的竞争优势。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其根本的来源却是内部员工。企业的人力资本作为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最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措施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岗位
首先要根据企业战略需求确立岗位性质、内容、标准。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原来的岗位设置已经跟不上企业的步伐,一些岗位已经名存实亡,这时候根据企业战略需求重新配置岗位变得十分重要。而中小企业要想降低人工成本的第一步则是根据岗位的性质、内容、标准重新设置岗位,使每个岗位的存在合理化,使每个岗位都可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确定了所需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每个职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临时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好,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的变化。有了工作分析后,我们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及个性等方面的要求,于是
我们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所以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了工作分析与人才
测评后,就要对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与岗位匹配。个人的能力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要求根据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差异安排在相应能级层次的岗位上。如果现有人员素质低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可考虑采用技能性培训或转岗等方法来调节现有人员的使用情况;如果现有人员素质高于现任岗位的要求,就应考虑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岗位担任工作,以发挥他们更大的潜力。合理的利用人的所长,把适合的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就可以最大
限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绩,从而使之产生最大化的价值。在人岗配置上注意到岗位性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员工的特质,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员工的潜在能力,从而实现人岗匹配。
此外,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人员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2.确立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观念
世界着名企业家华德森曾经说过:作为企业家,毫无疑问要考虑利润,但不能将利润看得太重,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公司每一位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这便是成功的一半。
中小企业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关键在才”的新人才观。要有育才之方,用才之胆,重才之举,爱才之心,惜才之情,容才之怀,广开进贤之路。在人才开发、引进和使用中,坚持不唯学历而重实效,贯彻“效益第一”原则。
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将人力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开发与使用,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状况出发,使得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贯穿人力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在用人时一定要坚持“用人不疑”,“以诚求贤”,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良好氛围。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引进。企业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由应急性、针对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突出学习的连续性。
4.企业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件事情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为条件的。因此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求的把握与满足。而需求意味着对特定的个体具有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乏。企业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激励方式的合理运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1)要建立起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
薪酬体系既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同时又要与工作绩效和员工的贡献直接挂钩,要与企业的绩效评估结构结合起来,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东莞地区中小企业一个发展趋势是:企业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应在薪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提供个性化的奖励及激励措施。
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不同的文化背景、需求的差异化及在企业内的不同作用提供个性化的奖励。由于在现代企业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已十分重视员工的激励问题,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花费在员工激励方面。
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及整体意义上的灵活性。贯穿于企业的生命周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灵活性的实现,要求企业中的员工必须具备长期的精神动力,做好随时改变自己以适应企业战略需要的思想准备,积极地投身到企业战略变化的活动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必须通过激励开发的职能去达到以上的目的,确保战略人力资源配置灵活性的实现。
4.建立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的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的企业。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企业所重视的一系列关键特征。最新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有七个特征是它的本质所在。包括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定向、人际导向、团队定向、进取心及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精心培育出来的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需要作为企业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去完成。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强势文化的企业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结束语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市场逐渐趋于成熟。随着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也有更多的国内产品走入世界,市场的扩大也将产品的竞争从国内延伸到世界。随着中国加入,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必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其中有来自世界范围的,也有来自国内企业之间的,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有效地实施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 刘颖.传统人力资源配置到战略人力资源配置的职能转变[J]上海管理科学,2003, 5: 56-58
李英.西方战略人力资源配置综述[J].东岳论丛,2005, 26(2)175-177
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配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注释:
1.卢财富.职业技术教育.北京: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03,1~12
2.王忠伟,唐志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34(12):25~30
3.余世维.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
第三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1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是居民享有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失调,8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量,而且,卫生资源呈“倒三角”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正三角”相矛盾,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资源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
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包括硬资源及软资源。硬资源指卫生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软资源指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卫生信息、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很普遍,医疗机构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黄竹林等对长沙市的卫生资源调查显示:仅占全市面积4.8%的地区却拥有全市卫生机构数的76.43%,各种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城市均高于农村。邹宇华等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明显不足。李晓淳等的调查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3.2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投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变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
3.3 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有大幅度的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l位;按照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测算,中国位居第128位,政府卫生支出只占GDP的2.0%。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中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3.7%左右,而1998年卫生费用仅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6.7%。在预防保健上经费投入同样不足,1999年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费用为435.9亿元,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0.0%,而同期医疗(包括药品)费用为3 533.6亿元,是公共卫生费用的8.1倍。
3.4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3.4.1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
(1)卫生人力资源过渡集中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共有509万(占9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万人(占4%)。(2)医护比例倒置。医院医护之比为1:0.97,乡镇卫生院医护之比为1:0.41(1)。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医院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高学历人才短缺,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2005年底,全国注册护士135万人,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护士约占68.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2.5%。护理硕士学历教育才刚起步,博士教育还待开发,接受教育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高职称人员短缺,2001年,在护理人员职称结构方面,主任护师及副主任护师占0.8%,主管护师占26.2%、护师占40.7%,护士占29.3%(2)。
3.4.2 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
卫生人力地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此外,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差异显著。47%的城市人口占用67%的卫生人力资源,而53%的农村人口仅占用33%的人力资源。城乡卫生人力素质差异更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农村以中专学历为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素质不高尤为突出。于善章等的调查显示,濮阳市卫生技术人员中,初级者占了64.74%,高级者仅有3.4%;中专学历者占36.21%,无学历者为22.88%,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学历者高达35.43%。在清远市所调查的16个贫困镇卫生院中无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还有50%的镇无中级职称医务工作者;16个镇仅有本科学历者1人,中专学历者占68.4%。高级职称医生多在省、市医院,初级及无职称者大部分集中在乡级,而且绝大多数正高级职称者为中老年,青年中正高、副高职称者仅占很小一部分。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卫生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有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下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维持生存,盲目竞争,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改革方向都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加强各地交流、互通信息、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军,张雪溪.用“公共选择理论”摆脱乡镇卫生院的利益困境【J】. 卫生软科学,2009,23(1):18.
(2)周平.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56—758.
张静
2009年11月
第四篇: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全社
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 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现状改革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reform has begun.Personal income tax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we must reform the tax system to develop a set of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our country.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reform.【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ActualityReform
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 多年以来, 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着眼于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 同时要使这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负担不公平,税率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 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 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 分项确定适用税率, 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 广泛采用源泉课征, 虽然可以控制税源, 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 节省征收成本, 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 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 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 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 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 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二)免征税额标准不科学、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未考虑纳税人赡养老人、家庭负担、子女抚养和教育等因素,不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都考虑了纳税人的特殊情况,允许在税前扣除家庭成员的赡养费、抚养费、子女教育经费等,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公平原则。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统一的扣除标准,虽然操作简便,但忽视了纳税人家庭负担等特殊情况,在统一扣除额下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平等现象。如三口之家,一个月收入2000 元,负担2个无收入家庭成员的纳税人;另一个夫妇两人月收入均为1000 元,负担1个无收入家庭成员。虽然同是月收入2000 元,但体现在税收、教育及医疗等负担上却完全不同,前者要比后者负担重的多。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程度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抚养等支出的不断上升,一些家庭的负担将更加沉重。
(三)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 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 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 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 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 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 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 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 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 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 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 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 让其纳税, 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征管难度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所得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公开向隐蔽化发展,由相对集中向分散化发展。随着这种现象的逐渐扩大,也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源难以控管,使征管工作出现难征、难管、难控的现象。加上征管力量单薄,现代化手段跟不上,处罚难度大等因素,使个人所得税难以足额征收到位。近几年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规范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薪金代扣代缴工作取得的,而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和建筑承包人等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还
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反映,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来自工资、薪金所得的比重逐年上升。相比之下,个体户经营所得的比重则呈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出这部分所得征收难度大,偷漏税比较多的现状。
(二)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12% 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与此同时, 有将近24% 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短暂,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征收方式, 并以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主。一些代扣代缴义务人出于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帮助纳税人分解收入偷逃税款;应当自行申报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个体工商户多数申报不实;多渠道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几乎无人主动自行申报。
(三)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 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 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 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 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 左右。另一方面,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三、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 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 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 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 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 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 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 即分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对不同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 对综合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对分类所得实行差别比例税率。这种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的征税制度, 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 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 又可以稳定税基, 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我国政府已经明确,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降低税率,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级距降低税率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如果税率过高,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然下降,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抑制。另外,税率定得过高,会使纳税人感到牺牲过大,往往会使他们选择收入隐性化。从国际所得税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都在降低,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般在5%~40% 之间,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在2%~35% 左右,因此,借鉴外国经验,合理设置税率是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关键之一。在混合税制下,仍可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对综合所得部分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以体现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具体设计时,可将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左右,所得级距缩小到五级,相应税率可设5%,10%,20%,30%,35%。通过简化级距,调整中间税率,适当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适当调高中高收入者税收负担。这样,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的总体税收负担基本一致,以避免一些大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利用其特殊地位,操纵公司利润分配,进行合理避税,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的双重课税问题。
(三)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征收
从当前发展来看这是一项远期工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民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我们可逐步尝试将个人所得税从分类所得课税转向综合课税。届时将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合并在一起,全额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计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同时考虑其他如夫妻合并申报问题。《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4日报道:“两会”开幕,各方热议税收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免征额从1600元上调至2000元再次成为讨论热点。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表示:以家庭为单位和根据地区情况来分别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想法值得探讨, 但根据目前的状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管理成本过高和人口的流动性问题,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还力所不及。对于个税改革的方向,中央财经大学院长助理郑榕教授认为“中国税制体系、统计方面和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有差距,以家庭为单位计税值得探讨,是个税改革的根本方向”,她和贾康等专家也都认识到,这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解决。
(四)采用以源泉扣缴为主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方式
源泉扣缴制是指在取得收入的环节按一定标准进行扣缴。纳税申报制是指按规定需要进行申报的纳税人在终了后一定时期内将上一的各种所得进行申报,并将扣除项目、已预缴税款等到一并列出,税务机关核实后计算应纳(应退)税款。大多数国家为了实现对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控管,都将源泉扣缴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管方式,甚至在实行普遍申报纳税制度的美国,全部纳税人中也有88%的纳税人的税款是采用预扣代缴方式征收入库的。我国也将源泉扣缴作为主要征管方式,但效果一直不佳,应该尽快建立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由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制度,使税务机关可以在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叉稽核。
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后的影响与展望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全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使改革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将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措施。
1.近期目标。调整工薪所得的适用税率与累进税率的多级次。调整现有的级距, 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降低边际税率, 适当调增起征点到3000 或5000 等,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合理的税率也能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和人才选择在中国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2.中期目标。我们要不断提高征管水平、改善社会征管环境, 稳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并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特别是对目前的高低收入悬殊较大的群体的调节作用。
3.远期目标。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时, 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系统。顺应世界税制改革浪潮, 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羽平,廖永新.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探讨[ J ].财税论坛, 2005.【2】董再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完善》载于《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4 期
【3】徐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难点与对策[J].税务研究, 1997,(3).【4】刘 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研究报告1997.
【5】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 ].中国税务,2003,(5):25227.【6】夏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J ].上海财税,2003,(5).【7】李建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8】静雅婷.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探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5.【9】计金标.个人所得税政策与改革[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第五篇: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全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 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现状 改革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reform has begun.Personal income tax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we must reform the tax system to develop a set of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our country.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reform.【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
Actuality Reform
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 多年以来, 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着眼于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 同时要使这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负担不公平,税率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 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 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 分项确定适用税率, 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 广泛采用源泉课征, 虽然可以控制税源, 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 节省征收成本, 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 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反映,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来自工资、薪金所得的比重逐年上升。相比之下,个体户经营所得的比重则呈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出这部分所得征收难度大,偷漏税比较多的现状。
(二)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12% 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与此同时, 有将近24% 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短暂,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征收方式, 并以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主。一些代扣代缴义务人出于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帮助纳税人分解收入偷逃税款;应当自行申报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个体工商户多数申报不实;多渠道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几乎无人主动自行申报。
(三)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 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 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 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 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 左右。另一方面,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三、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 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 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 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 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 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 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 即分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对不同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 对综合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对分类所得实行差别比例税率。这种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的征税制度, 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 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 又可以稳定税基, 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我国政府已经明确,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降低税率,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级距降低税率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后的影响与展望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全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使改革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将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措施。
1.近期目标。调整工薪所得的适用税率与累进税率的多级次。调整现有的级距, 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降低边际税率, 适当调增起征点到3000 或5000 等,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合理的税率也能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和人才选择在中国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2.中期目标。我们要不断提高征管水平、改善社会征管环境, 稳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并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特别是对目前的高低收入悬殊较大的群体的调节作用。
3.远期目标。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时, 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系统。顺应世界税制改革浪潮, 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羽平,廖永新.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探讨[ J ].财税论坛, 2005.【2】董再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完善》载于《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4 期 【3】徐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难点与对策[J].税务研究, 1997,(3).【4】刘 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研究报告1997. 【5】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 ].中国税务,2003,(5):25227.【6】夏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J ].上海财税,2003,(5).【7】李建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8】静雅婷.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探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5.【9】计金标.个人所得税政策与改革[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