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2000字内容.doc打印本.doc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图书
——读<<中国书史简编>>有感
孙小康
<<中国书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是由刘国钧于1981年编写的一本研究我国图书的发生和发展的书籍。
“简编”从文字发生的远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图书出版事业。其中谈到了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最早的正式书籍:简策及简策制度。纸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古代中国图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印刷术的传入,从近代的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图书出版事业,一直讲到1958年以后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变化。纵括了历史上中国图书文化的发展和兴衰过程,是一部可以了解中国图书历史的读物。
读过此书后本人受益匪浅。粗略的感受是简单明了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慨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与文字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文字起初是刻在甲骨和兽骨上而流传下来的。你晓得不晓得啊,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是绝对要晓得的,可是我们现在已经使用电脑了,用上了电子键盘,对于甲骨文和石刻般的书写文字可能就不大理会了。可读了“简编”你就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慎视这段历史、这些得失。这时你的眼界也开阔了,知识也加大了。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最早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制作的。用竹做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简策制度”或“简牍制度”。而我们现今的书是建立在造纸术的基础之上的。据书中记载:东汉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汉和帝刘肇皇上接到奏本,说有个叫蔡伦的宦官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见《后汉书.蔡伦传》)。这个叫蔡伦的宦官就是我国造纸术的祖宗了,他造的蔡侯纸从此名扬天下。
但至于造书,仅拥有造纸术还是不行,还要具有一定的印刷技术才能完成。于是,到了唐代就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最早记载的在史学上经得起实认的是唐代刻本,在敦惶发现的印本书,最著名的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雕印的《金刚经》。到了宋代也就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叫毕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人类的印刷技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了印刷术书就好做多了,只要在纸上作著、排版、印刷、装订组册,书就做成了。现今大都有文化的人著书,利用电子文字图片排版、电子印刷,工作效率就高得多。只要会使用这些制作工具,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着于技术的发展,宋元时代的图书和出版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这个时代出版的书可以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图书出版业从此繁衍开来。出现的书籍就有许多,其中,明成祖时代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至今被世界公认的一部最大的百科全书。其后还有清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它是一部比较齐全的文字工具书。再后来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西方印刷术开始传入我国,发展并代替了雕版印刷术,成为图书出版的主要方法。这种机械式的印刷术逐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所运用。我们现在看到的铅活字印刷术就是那个时候传入并运用开来的。最早将铅活字传入的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他于1807年来到澳门开始雕刻中文字模,铸造中文铅字,1814年马礼逊在马六甲组构铅印机构设立印刷所印刷书籍。这就证明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容
易吸收和运用外国先进技术的民族。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是我国人民的高尚美德。
其实,中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开始,翻译书在这个世纪开始出现,它是以十六世纪后期西方天主教的传入作为源头的。最有名的“翻译官”是明代万历年间到中国来的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马窦,他带来了许多西方的宗教书籍和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供中文翻译,开启了翻译书的先河。这之后,许多翻译书便接踪而来。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7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的翻译局,是当时政府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关。翻译书为中外文化的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四”以后,新文化的出现到解放成立新中国时的图书与出版就与现今差不多了,书中讲述不多,这部书就读完了。掩卷之后,我想,作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主人,在这一历史时段怎样认识我们的书籍,怎样发达我们的图书与出版事业呢?这是我们这一代热爱书籍的人所必须考虑的事情。我接着想——到了该为我们的图书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了!
2010年11月24日作于江苏.戏校
第二篇:粉笔字练习内容
第一周(2.13——2.19)《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二周(2.20——2.26)《秋思》张籍(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三周(2.27——3.5)《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四周(3.6——3.12)《枫桥夜泊》 张继(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五周(3.13——3.19)《金缕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第六周(3.20——3.26)《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七周(3.27——4.2)《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第八周(4.3——4.9)《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九周(4.10——4.1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十周(4.17——4.23)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十一周(4.24——4.3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十二周(5.1——5.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十三周(5.8——5.14)《石灰吟》 于谦(明)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十四周(5.15——5.21)《竹石》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十五周(5.22——5.28)《牧童》 吕岩(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第十六周(5.29——6.4)《舟过安仁》 杨万里(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第十七周(6.5——6.11)《浪淘沙》 刘禹锡(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十八周(6.12——6.18)《出塞》 王昌龄(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十九周(6.19——6.25)《示儿》 陆游(南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篇:教师粉笔字内容
新城区实验学校教师粉笔字展示内容
(2015-2016学第一学期)第1周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第2周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3周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第4周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第5周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第6周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第7周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8周
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第9周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第10周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10周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第11周
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第12周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13周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14周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第15周
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报。——申宝峰《人生悟》 第16周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第17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第18周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19周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20周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第四篇:粉笔字训练内容
粉笔字训练内容
1、《春晓》作者:孟浩然
2、《鹿柴》作者:王维
3、《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杂诗》作者:王维
5、《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6、《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8、《江雪》作者:柳宗元
9、《凉州词》作者:王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弹琴》作者:刘长卿
11、《八阵图》作者:杜甫
12、《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相思》作者:王维
14、《静夜思》作者:李白
15、《枫桥夜泊》作者:张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6、《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杜甫
17、《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标序号1,2,3.。。表示的是第一周,第二周。。。以此类推。。
第五篇:红楼梦字读后感
红楼梦字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
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
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