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民俗调查

时间:2019-05-13 01:1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单县民俗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单县民俗调查》。

第一篇:单县民俗调查

单县民俗调查

单县人民长期从事农桑耕织业,养成淳厚善良、勤劳俭朴的品德。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民情风俗不断演变,迷信逐步消除,禁忌减少,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单县民俗形式丰富多样。

民俗的历史发展过程

据乾隆版《单县志》记载:“单为鲁邑,渐染礼教”,“单州土狭人稠,尚礼逊,颇有古风”。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通过礼制,控制着社会生活。“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清代,男子雉发留辫,穿马褂,戴帽钿,女人涂朱傅粉,穿耳缠足,达官贵人以肩舆代步;礼节上实行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称谓上有“大人”、“老爷”、“先生”等之分;信仰上,信神、信鬼,摆供、上香,祷告、许愿。家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婚姻制度上,实行包办、买卖和“门当户对”,妇女谨守“三从四德”,讲名节,重贞操。明代以来单县经朝廷降旨旌表的烈女、烈妇建坊立碑的就有近百人。丧葬礼节上,讲孝道,迷信鬼神,搭灵棚、烧纸钱、披麻戴孝。这些习俗成为统治者利用宗法观念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

民国后,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封建的弊习陋俗随之改变。人们剪发易服,放足换履,实行脱帽、鞠躬、握手的新礼节;破神权,除迷信,废除旧的婚、丧礼仪,提倡自由婚姻,简办丧事。倡导一夫一妻,反对卖淫纳妾,冲击了封建社会宗法伦理关系、但出现了崇洋倾向。资本主义的利害、金钱关系、唯利是图等有所滋长;拐骗、卷逃、盗窃、走私、斗殴的犯罪行为屡禁不绝。民国时期风俗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追新慕异、去土求洋的形式,包含着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哲理取代儒家的伦理纲常。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行了《新婚姻法》,进行了丧葬改革,公布实施了《治安管理条例》。除恶习,树新风,教育人民尚俭、知耻、耐劳、和众,“严禁吸毒、嫖娼、赌博”,对婚丧中的大操大办、挥霍浪费加以抨击,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风正逐步形成。

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半夜十二点,春节就到了。是一岁之首。古时,称元旦,俗称“新年”、年“初一”。民国期间,改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旧时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涂上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每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就进入了年期,开始扫尘、蒸馍、煮肉、杀鸡、宰羊、买爆竹、写春联、请门神、祭天地。这些活动是为了驱邪恶,保平安,迎吉祥,祝幸福。如蒸馍馍,备节食用,含有吃粮年年有余,馒头上点上红点,谓生活红火吉祥之意,还有蒸米面团子,以地瓜、红枣、红小豆、绿豆做馅,意在团圆。

春节五更起床,先放鞭炮。室内点蜡烛,门上挂灯笼,然后点香、摆供、烧纸、磕头、祭天地神灵和祖先牌位,供品一般是鸡、鱼、肉、蛋和水果、油炸食品。祭后,给长辈拜年,先拜祖先、尊长,接着长辈向晚辈少年、儿童散“压岁钱”,吃年饭。

五更新年的第一顿饭,要吃素馅饺子,含有素静平安之意。下饺子时放鞭炮,以求吉利。饺子不吃完,饭后锅内放上馒头,意在有余。水饺煮熟后,先敬天神,再敬灶君,按人口每人一碗,另外多盛一碗,望家中人丁兴旺。

早饭后,邻居相互磕头拜年,祝贺“新年起得早”。只限早晨、上午,过午就不再拜年了。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带上馒头、点心、礼品走亲串友。特别是新婚男子,第一次给岳父母拜年,必须初二,礼物从丰,招待也很隆重。串亲访友一般要当日返回,表示一年做事利索。此项活动,大约持续半月左右。

建国后,烧香纸、供神灵、摆桌供、磕头跪拜、敬神祭祖一套习俗已逐渐破除,大家实行看望、问好、团拜等形式,以增强团结。

送“火神”建国前,在单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七送火神。人们在空场上先搭起火神棚,桌上放着用黄表纸写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摆上供菜,点上香火,各家在棚前跪拜,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晚上举行送“火神”的仪式。燃鞭炮、放挂鞭、点花筒,礼花四溅,火神起火升天,牌位焚化,人们向南方磕头祝送。建国后,送“火神”渐简并停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亲人相聚,吃“元宵”,看彩灯,因此,人们把这天叫“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或“灯节”。入夜,人们携儿带女,涌上街头欢看灯火。有河灯、龙灯、狮子舞、走马灯,灯的形状、色彩各不相同。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从这天开始出现雷鸣,故又称“龙节”。二月初一晚上或二月初二清早,农民用草木灰在庭院或打麦场里围上圆圈,名曰“围囤”。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祈求五谷丰登。在单县有些地方还吃“炒料豆”,有甜有咸,俗称“炒蝎子爪”,人吃了祈望一年内避“五毒”、防虫咬。

十月一农历十月一日,俗称“鬼节”。人们这天到坟地祭祖,名曰“上坟”,烧纸钱、供酒菜、行跪拜礼、哭坟,悼念已逝亲人。

腊八节 在单县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建国后,腊八粥渐为枣米饭代替。有枣树的人家往往在树上砍一些刀口,抹上米饭,期望红枣大丰收。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灶”,意即祭祀灶王爷上天,给灶君烧香、磕头,摆祭灶糖供奉,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祝祷后,把灶君的旧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烧,谓之“送灶”,即送灶君上天,直到除夕再把新灶君贴上,等到新年时归位,俗曰“二十日去,初一五更回”。凡是临时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日回家祭灶。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上为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洒扫整饰,家家门口都用长木头栏在门前,意在档财。男人上坟烧纸,妇女在家准备供品、包饺子、办酒菜。正屋桌上点燃蜡烛,门上挂上灯笼,意即到处呈现光明。“除夕”晚上,全家人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喝“辞岁酒”,吃团圆饭,长辈并发给晚辈“压岁钱”。

新兴节日也有很多,如新年.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等.婚育丧葬习俗

婚嫁

议婚民国年间,男女十几岁即有媒人上门说亲。只要双方父母认为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作主议婚。男方向女方要年庚生辰,谓之“要年命”,女方开具年庚生辰八字送给男方,谓之“送年命”。男方按照男女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卜卦测算,年命属相不相克,才能定亲。建国后,要年命、合八字的逐渐减少,“相亲”逐渐流行。

订婚 建国前,经双方父母同意,“合八字”属相相合后即定亲。先由男方送拜盒到女方,谓之下柬帖。女方若同意,即将柬帖留下,另给男方回贴。柬帖即为婚约。建国后,订婚男女双方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本为结婚,群众称为订婚。届时男方设宴招待女方,宴请宾客和婚姻介绍人。

结婚 建国前沿袭旧礼,婚前一天,新郎拜祖坟和四邻,女减食三天。结婚仪式隆重。男方置办烟酒宴请宾朋,布置洞房。雇用花轿、唢呐班到女方迎娶。在单县女儿出嫁时,家人会给女儿穿的鞋前头塞上一点棉花,说是祈盼女儿到婆家生活能过得宣(生活好),称鞋前头塞棉花。新娘到达,男方鸣炮奏乐,新人拜天地,入房后有挑红、撒帐仪式等。最后,亲朋邻居闹洞房。建国后,简化婚礼,喜事新办逐渐代替了繁缛的封建礼仪。

称呼 在单县一带男子对女子父母的称呼,婚前有叫叔叔阿姨的,但婚后绝对不能这样称呼.在城里现在一般都称爸妈,农村称岳父为大爷,称岳母为大娘.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农村称爸妈的也渐渐多起来。

吃大桌(吃大席)是鲁西南农村的一种风俗,就是谁家婚嫁娶的当天中午,亲朋好友们都要来帮忙--其实就是去吃饭。8~10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一块用餐,俗称吃大桌,也叫吃喜,吃大席,济南人叫吃盘子。有时一二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摆满了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情景相当壮观。

生育

送粥米在单县头胎婴儿男孩第5天、女孩第7—9天,亲属备鸡蛋(生男孩鸡蛋为双数、生女孩则为单数)、米、糖、衣帽同往贺喜。

坐月子产后,产妇多包头拥被坐卧于床榻。禁见风,禁晾汗。为了滋补、催乳,多用鲜鱼、猪蹄、母鸡为羹。猪蹄炖汤多配以王不留、穿山甲作为催乳剂。满月之日中午,常炖老母鸡汤给产妇喝。饮后,蒙被“发汗”。相传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现多喝“益母草”汤。

叫满月婴儿满月,外婆家常备车辆来接,俗称“叫满月”。产妇坐车携婴儿,手执一桃枝,缀以红壳花生、铜钱。临行,婴儿额上点红。几日后归来,外婆抹粉于婴儿鼻梁,还要为外孙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退毛衫”。

贺娶 八十年代前,亲戚多以衣料或床上用品为贺礼。至亲须拿见面礼金,俗称“磕头”礼。好友致贺,多为室内饰品、生活用品。近几年来,贺礼均为钱钞。

贺嫁 亲友送贺礼谓之“添箱”,亲戚一般送衣物、床上用品、盒装糕点,或送现钞。近些年贺嫁多为钱钞。

祝寿 乡俗是人不过六旬不为寿。只有在66岁生日,方有庆寿之举。一般只在家中接受亲人拜贺,稍为改善饮食,喝长寿面而已。上有尊长,虽逾66岁,也不庆寿。旧时代,唯有名流绅士庆寿,摆大席,唱大戏。

嫁女重视为父母庆寿,曾有“六十六,闺女送块肉;七十三,送条鲤鱼窜一窜”的俗语。

礼节 单县民性纯朴,长幼有序,待人忠厚,热情好客。人们见面,城里人握手,农村人打招呼、问好。如有问津,“请”字当先,常用“谢谢”、“对不起”、“麻烦了”等谦恭词。有客至,笑脸相迎,敬烟递茶;客去相送,惯用“走好”、“再来”。宴席茶会,尊客让座敬酒;告退席时,招呼他人慢慢吃。串门串户,见长辈主动让座,见平辈敬茶让烟。

丧葬

人将死,移主房明间,儿女为其梳洗穿衣。逝后,停尸棂床,头南脚北。长子披麻戴孝登高喊路,众孝子放声举衰。门上贴白纸,户外竖纸幡。遣执事给亲友报丧。孝子昼夜守灵,早晚举哀“启灵”。亲友吊唁,为亲戚破孝。择期出丧,再遣人散帖。葬前两日,报庙请魂。

前一日夜,冥钱送魂。入夜,鼓乐引路,孝子依次缓行,至村外路口,出殡上午,亲友携香椿、荤、糖供品、帐条、挽联、赙仪致吊。中午宴宾,午后发引,家祭、路祭毕,长子顶“老盆”摔于棺首,棺起,举哀,仪卫前导,孝男引棺缓行,孝女、孝眷顶“搭头”,随棺举哀。

三日圆坟,五

七、百日儿女眷属再祭拜于墓前。子女三年后除孝。三个春节禁贴红色对联。

七十年代,推行火葬,火葬前,一袭穿衣、停尸、招魂、守灵等旧仪。数日后火化,骨灰葬于林地。

七十年代后,人们将骨灰重置灵堂,仍按传统葬仪殡葬。城镇实行火化,骨灰或寄存火化厂,或土葬。单县有老人去世后三年进行祭拜活动的习俗。这是一个传统,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与人死后要过七天一个意思,为的是纪念他们失去的亲人。这个三年也不例外,过三年就是在死者死后三年的祭日举行,要举行的隆重一些,亲朋好友都要通知到,来的亲朋好友还要上礼,有人说老人去世“过三年”是半喜半忧的事,以示对死者的怀念!

活动结束后,要摆酒席款待所有来的人。

第二篇:民俗调查

组员:

蔡艳华

20091202680

汉语言2A班

孙誉滢

20091201091

汉语言2A班杨

20091201923

汉语言2B班冶文燕

20091201391

汉语言2A班

民俗调查之个别地区婚俗简介

我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福建按地域、地形分为闽北、闽南、当然还有闽西。从地图上,福建省看起来不算大。但是福建各地方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婚俗也不例外。而我所了解也只有我家乡——漳州的婚俗。从小到大,从我所参加的婚礼,爷爷奶奶们口中所说的,还有参考了比较专业的乡土教材,总结出了漳州市特有的婚姻礼俗。

漳州市的婚俗在我所了解婚俗当中算是比较现代的,仪式程序也比较简单,封建色彩日益淡化,婚嫁形式相对文明。算得上是“文明结婚”。

婚前阶段,是指男女在举行婚礼之前,所要进行的“择婚”和“订婚”这两项内容。择婚就是选择自己所要相伴一生的对象。择婚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一种是自由恋爱的形式。当然不管哪一种,都会有“媒人”出现。因为媒人在两人来日的婚礼中起到特殊的作用。若是男女双方家长以及本人都没有意见,家长们不好直接出面,就会让媒人出面说亲,确定缔亲意向。媒人会把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祭拜用的香炉之下,若三日之内,双方家里均平安无事,称为“三圆日”。如果有一方家里没有“三圆日”,议亲就会被取消。经过双方家长认可之后,共同选择一天,媒人带着男方尊亲前往女方家里,实察女方容貌仪表等。漳州人称之为“相亲”。对于第二种自由恋爱:是指男女双方从认识到在一起,自由选择配偶不受限制的过程。在早期,漳州有大片的芦柑田、茶园、荔枝园,青年男女们就在果园中对歌求偶。这算是漳州特有的风俗。

如果择婚顺利,男女双方均没有意见,就可以进行订婚的准备工作。订婚包括“压定”——媒人和男方把戒指、订仪、喜糖送到女方家里,并由男方亲手把戒指戴在女方手上。“行大礼”——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女方也要把嫁妆有媒人送往男方家里。在漳州有“嫁女赔钱之说”。有的家长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后半辈子能好过些不惜血本,还有的是出于攀比心心理,嫁妆有汽车、套房、支票等。

在早期,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如果在订婚之后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之间出现了问题,女方就会托媒人把“大礼还回去”。表示这个婚礼不用举行了,两个人也不会在一起了。所以,媒人在漳州的婚俗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漳州迎娶新娘一般都在凌晨,也就是天亮之前,新娘在出门的时候要头蒙丝巾,在婚车上要有一对红纸灯。女方家人在新娘出门之前要“哭嫁”,意味着这女子在娘家时是非常受宠的,男方对她不能有半点怠慢。如果女方是外省女子,或者男女双方家离得比较远,在三个小时之内到不了男方家里,女方极其长辈、媒婆在头天晚上就要就近找个宾馆住下,只为了完成这个仪式。当婚车到达男方家门口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平辈或者下辈男孩走到车前请出新娘。新娘在媒人牵引中跨过火盆,踏碎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踏平瓦片是为了辟邪。跨火盆在漳州人眼里是指:利用火神的灵威,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一并烧尽。

新娘到夫家之后,有拜天地,挑丝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拜天地,挑丝巾,喝交杯酒并不特殊。但是在宴请宾客过程中,漳州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吃卤面。这个风俗自漳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漳州人会把很多佐料放入锅内煮,加手工面条,用大锅煮出来,这是宴请宾客的第一道菜。表示着家人办喜事了,要所有人都来沾他家的喜气。由于漳州卤面历史悠久、意义非凡,以至于漳州卤面被誉为“全国十佳小吃”之一。其中闹洞房是婚礼的压台戏。漳州人俗称:“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内容大概就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亲昵的动作,或者是用各种方式向他们拿到物资方面的奖励。由于婚礼太过繁琐,历时较久,还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现在很多人都选择旅游结婚。

婚娶之日过后,婚姻仪式还没有结束。新婚后第一天黎明,新浪陪同新娘,由“媒人”引导来到厅堂,先拜祖先,后拜公婆,夫家亲属。这样新娘就正式称为男方家的人了。一直到午后,有探房的习俗,就是新娘家里的幼弟、堂弟或者侄儿,若有妹妹也可以一同前去,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弟弟去是希望新娘能够沾沾阳气,将来能够生个男孩儿。女孩同男孩一同前去,男孩要走前面,女孩跟其后。这点沿袭了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

婚后第二天,新郎要陪同新娘,由媒婆引导来到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炊具,做一些象征性的家务,目的是为了让新娘适应新的环境,漳州人又称为“落灶脚”,这是新娘进入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

婚娶后第三天,天刚蒙蒙亮新娘就要会回娘家。请新女婿一般在这个时候举行。新女婿初到岳家,要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仪式相当隆重。这个时候卤面也是必须的菜品之一。在宴席的最后一道甜品中,“柑桔蜜饯”是必需品。取自“柑桔”的谐音,“柑桔”在漳州话中带有“吉祥”的意思。寓意:希望新人们在往后的夫妻生活中能够“吉祥如意”。而“蜜饯”则是希望他们的夫妻生活能够甜甜蜜蜜。

散席之后新郎回家,新娘就在娘家一直住到第五天,新郎再度到岳家,携新娘带上“引路鸡”和“长尾蔗”,一同回到夫家。往后每当过节,新郎都要带上礼品协同新娘一起回去娘家。

我是来自陕西省陕北的榆林市。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而且中华民族婚姻制度起源甚早。古代历史就有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就有“夫妻之道”。到周代(公元前1027—256年)春秋战国期间,婚姻制度已趋于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婚俗礼仪各具特点。以我家乡陕北为例,传统婚姻别具特色。

陕北旧时,男女婚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当事人毫无自主权而言,婚姻更像是一桩桩买卖。直到我爸妈一代婚姻自由才逐渐形成时代主流,而婚姻基本礼俗还是根生于传统,整个婚姻过程任然分为则亲、提亲、定亲、商话、嫁娶、婚礼等。

陕北人很重视门当户对,认为门当户对是婚姻美满的基础。有古话“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说和才能结为连理。在陕北,媒人有意说和双方时首先会了解双方的家庭背景,符合了“门当户对”则会凭其一张巧嘴尽其所能成就一段姻缘。男女双方一般会提出见面,如果相互感觉不错,就会进一步的约会了解彼此,而且通常到谈婚论嫁前会请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和是绝对不能成亲的。假如相识到相知一路无阻,彼此情投意合,则会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办定亲仪式,一般在男方家举办。收到的彩礼由媒人交予女方家人,而女方家人通过媒人送女婿鞋袜和裤带,这是因为陕北人习惯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来寓意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

订婚是结婚的前提,而美好的结婚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结婚的日子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这个良辰吉日一般会请算命先生推算黄道吉日,拟定婚期。婚期确定后,双方父母就会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结婚,在陕北,对男方来说叫“引(迎)媳妇”,女方谓之曰“出嫁女儿”。旧时,办喜事一般是三天。第一天,请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帮忙,称为“聚客”。到晚上,吹手(算一种民间乐队,一般以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动乐(开始演奏),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出发。迎亲队伍一般有七个人,有一名迎亲妇女(一般为男方家的婶娘或嫂子),家乡话称迎亲婆姨(民间有“姑不迎,姨不送”之说)。而且迎亲队伍中还必须有位能说会道懂礼节的人儿即迎亲队伍的领头人,如若遇到女方家出难题,以便可以及时应对。迎亲队伍接新娘回男方家时要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馒头)10个、猪肉一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一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然后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迎亲队伍最前面奏乐,迎亲婆姨居中,其余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要吹长号(俗称“张号”)。

在举办婚礼的同时,女方家也是有准备的,如办嫁妆、备酒席、约亲朋,以及送人队伍(一般8个人,俩名妇女是陪送,称“送人婆姨”)。当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请队伍的领头人敬酒三杯,以表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称“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代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就绪后起程。迎亲队伍中迎亲婆姨先,新娘居中,这位娇人儿穿大红色礼服,衣服上一般会绣有凤凰,头上会有美丽的花朵点缀,是全天下最美丽最幸福的人儿,引的无数路人望而止步。送人婆姨在后。此时,唢呐声声入耳,一队人马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发。

在临进夫家门前时,新郎会背起新娘,随后一起跨过门口的火盆,预示着小俩口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稍息片刻,新郎会带新娘到酒席桌前介绍自家的三公六婆,美丽的新娘会跟随丈夫一一认识前一刻还是陌路的亲人。娇美的“公公、婆婆、三婶、二妈.......”叫在了每一个亲人的心坎,乐开了花,争着塞给新娘大大的红包。

到下午宾客散后,亲朋好友要闹洞房(俗称“骚房”)就是让两位新人当众人面做各种亲热动作。在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也就是婚后三天,亲朋好友不分辈份,均可汇聚在新房闹腾。而且“闹”也是有方式的,有“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是出谜语、说粗话等方式让新娘难堪。所谓“武闹”就是口出秽语,动手动脚。有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此来增添喜庆气氛,为新郎新娘祛邪避凶,以求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但是万事都需要有个“度”,以免破坏气氛。骚房结束后,婆婆会从窗户向屋里放儿女馍,意在早日抱孙子。

第二天清晨,要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次日,男方家发客,而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物同去,这俗称“回门”。一般在回门这日,女方家会准备隆重的“回门酒”。席间,新娘则带新郎从长辈开始一一拜见,长辈们会给新郎红包作为奖赏。翌日,小俩口又由岳父岳母送回,称为“送回面”。而八日后,新娘要在娘家住七天再回去夫家,曰“对七对八”。

至此,陕北一场隆重的民间传统婚礼才称得上结束。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婚姻礼仪由繁趋简,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迷信的、丑陋的成规旧俗逐渐消失,当代人更加着迷于旅行结婚、集体结婚。可是,这样的新式婚礼也许有一天会取代传统婚礼,有时候新的未必比旧的好,新的未必有旧的拥有更多的祝愿。总觉得美好的祝愿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传统礼仪的繁华是祖辈智慧的结晶,也许拥有一份传统的“迂腐”未必不是生活里点缀的精彩。传统礼仪流传至今,依旧在一些地方盛行,那么这份存在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我来自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

在我的家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和古代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并且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而婚礼所要创造的气氛——隆重、热闹、喜庆、吉祥,始终没有改变。通过我对我们当地的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婚礼习俗。

说媒

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媒人。媒人也称为媒婆,也就是牵红线的人。虽然现在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都是自己认识的。但是,两个人要结婚,男方家必须要找一个煤人去女方家为他们搭桥。跟女方的家长说明想让他们结为夫妻。并且问女方家有没有什么要求,是同意他们结婚还是不同意,女方家都必须表态给媒人,然后再有媒人传达给男方家。如果说媒成功,男方家会给媒人一个红包,用红纸把钱包好。称为“谢媒礼”。

相亲

在我的家乡相亲也称为“点香灯”。因为社会的发展,实行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都是认识的,相亲根本不是第一次见面。但是相亲在我们当地也是有讲究的。相亲必须在晚上进行,并且一定是天黑了以后才可以。男方家在天黑以后要准备好两箩筐糖果,有男方找一个他的好朋友或者是亲人来挑箩筐,并且带上他的朋友一起去女方家。当男方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也必须把她的朋友和左右邻居请到她的家里来,并且为他们准备好男方带过来糖果,一定要把糖果分一部分给那些人吃。这个过程大概维持一两个小时,大家把糖果吃完了就会离开。但是当天晚上男方不能留下来过夜,不管多晚,多远的路都必须回家。其实,“点香灯”就是把他们的关系公开化,并且得到大家的祝福。即使现在的社会开放,但是女生的名誉还是很重要,为了避免大家的指指点点和他们可以名真言顺的交往。

过礼

过礼是整个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他们要合八字,所谓合八字,就是把写有男女生辰八字的红折子拿去请算命先生合婚。男女双方家长都会去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他们是不能结婚的。虽然这些有点迷信,但是在我的家乡一直被延续下去。

但是,如果他们的八字符合,男方家当天必须准备厚重的礼去女方家。在下午五点左右,男方必须和他的父母及重要的亲属去女方家,媒婆也必须一起去。女方家必须为他们准备丰盛的晚餐,等男方家到齐才能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也等于是互相认识亲人的过程。媒婆会跟女方介绍他的亲人,女方必须随着媒婆的介绍为他们一一盛饭,并且要改口叫“爸爸”,“妈妈”,等。这时候男方的家长也必须给女方一个大红包。女方在吃饭的过程中要一直为他的家人盛饭,直到他们吃饱了不吃为止。晚饭过后,两家人必须坐在一起絮叨絮叨,直到九点左右还必须为他们准备宵夜,男方家必须吃完宵夜才可以离开。男方家送来的厚礼,女方家必须每个亲戚家都要送一些。要让所有的亲戚都沾他们的喜庆。

择期 结婚是一件大好事,大吉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结婚的日子很重要,必须谨慎对待,以求趋吉避凶。婚期的选择由男方的家长请算命先生推算黄道吉日,拟定婚期,婚期确定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告知。双方都知道婚期后就开始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都来参加婚礼。

迎娶

迎娶的当天是非常隆重,非常喜庆的。迎娶的当天男方家必须给媒人送一份礼,这份礼里面一定要有一瓶酒,一块肉,一些鸡蛋。并且媒人不能全部收下,要留下一点给男方家带回去。当天早上新娘子必须早早起床准备,要梳妆打扮,要穿婚纱。男方也必须早早起床准备,他们要准备婚车,要带上两个女生去迎亲,还要带上他的好朋友去帮他娶媳妇。并且要尽量早早赶到新娘家。新娘家当天早上必须办隆重的婚宴,所有的亲朋好友参加婚宴还必须送红包。新郎到达女方家之后开始吃饭。

吃饭的时候,迎亲的两个女生必须给第一个上菜的人一个红包,这个红包必须是男方家准备的。在这段期间,新娘是不能出门见人的,必须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新娘在出门前,她的弟弟或者小辈的男孩子必须帮她洗脚,洗脚水里必须放很多硬币,洗脚水也必须有洗脚那个人抬出去,还要给洗脚那个人一个红包。

新娘出门的时候,家长要给新娘和新郎一个大红包,还要给男方带去迎亲的女生和娶媳妇的男生红包。每个人还必须喝一晚红糖水。两个迎亲的女生在最前面带路,新娘和伴娘跟在后面,其它送亲的人跟在新娘后面。新娘脚不能落地,必须有新郎抱她出门,出门后新娘必须哭。以表示她对家和父母的舍不得。新郎把新娘抱上主婚车,伴娘和新郎在旁边陪伴。

新娘的家长可以什么嫁妆都不给她,但是一只箱子和一大口袋稻谷必须要给。就这样,主婚车在前面,其它的跟在后面。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这一段路途中,车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对新郎提出要求,如果新郎不满足他们,他们就不走了。所以,这一路,新郎都必须花钱,去讨所有的人开心。

新郎必须在算命先生说的时间里把新娘娶进家门。

当快要到达男方家门口时,所有的人会要求新娘和新郎下车,由新郎把新娘抱回家。当进男方家门时,两个迎亲的女生必须走在最前面带他们进门,新娘家不能落地,新郎要把她抱到房间才能放下。在婚宴开始之前,新娘不准走出房间,新郎要出新房在外面接待客人。

进家门一切安顿好后,迎亲的两个女生必须给所有的人倒红糖水,每个人都必须喝完。这时候,新娘会给两个迎亲的一个红包。男方的家长也会给。这样就算把新娘成功娶回家了。

男方家也必须准备丰盛的婚宴,由新娘和新郎接待所有的亲朋好友,伴娘和伴郎必须在旁边陪伴。所有参加婚宴的人也必须送红包。餐桌上的饭菜在我们家乡没有过多的要求,家庭条件好的就把菜席办得很好,条件不好的,办得稍微差点也没有人会责怪。但是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必须要到最后才能吃饭,必须等所有的客人都吃饱走了之后才能吃饭。

闹房

吃完饭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到新郎家。他们开始闹洞房。首先,年轻的小伙子会把新郎的爸爸抬到新娘的房间,然后重重的摔在床上。这种做法在我们家乡叫做“压喜床”。接着会抬很多的人去压新娘的床。不过,全部都是男士。然后,天黑的时候,所有的人就在新娘的房间里开始玩各种游戏,但是他们一定会先戏弄新郎的父母。之后,大家就开始没有约束的玩在一起。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多古老的游戏都被淡化了,大家都开始玩比较新鲜。所以,闹洞房这一环节的变化有点大,古老的民俗没有留下太多。

做道客

在新娘嫁过去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家有一部分亲戚来到新郎家吃饭,这就叫做“做道客”。今天早上必须要等新娘家的人过来才能吃饭。并且新郎家要为新娘家的一部分亲戚准备礼品。一般都是一件衣服,或者是鞋子。新郎和新娘要一同去像亲人问好,并且把礼品给她们,礼品里也必须有一个红包。等所有的程序都完了,吃完饭新娘必须要出来洗碗,并且所有的人会开始用锅底给大家涂大花脸。哪个被涂得最都,说明哪个人最受欢迎。最后,“做道客”的所有人,等他们夫妻有了小宝宝的时候,必须要提着鸡蛋和礼品去看小宝宝。

回门

结婚后,新郎第一次去岳父家称为回门。结婚后第三天新郎必须陪着新娘去岳父家。不能空手去岳父家,要带着礼品去。女家也要准备隆重的“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也要回新郎一个红包。但是,新娘和新郎必须要在天黑之前回到自己家。

这样,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才算圆满结束。

我是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籍贯是宁夏的回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我们的婚礼大多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广泛,大多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呈现出各色的婚庆习俗,但都不曾违背其教规规定。从订婚到结婚,他们都有着一套既定的习俗顺序。

(一)说媒。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自由恋爱的当下,回族依然保存着他们请媒人说媒的礼俗。不论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认识都无一例外的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媒人一般是两人,分别代表男方女方,大多数男女双方都熟悉的亲戚朋友。所谓提亲,是由媒人带着男方准备的四色礼(茶叶,糖果,核桃和枣)去女方家提亲,交代男方的基本情况,女方接受四色礼。女方若是觉得合适了,就请己方的媒人带着回礼去男方家回话。俗称换手礼,好比古时候的定情信物。女方若是不回礼,则表示在考虑当中,若是女方不同意则要还回男方媒人送来四色礼。当下媒人说媒都成了走过场,象征性的去为两心相悦的良人说媒,否则会受到讽刺。

(二)订婚。是男方要拿聘礼(聘礼的轻重视男方的家庭条件而定)和聘金(古兰经里把聘金称作“麦哈尔”)给女方家里。如果不送聘礼,则婚礼无效。送聘礼的当天,男女方家里都要设小宴招待叔伯姑舅姨等近亲的亲属。还要过“尔麦里”,“尔麦里”是宗教仪式,要请阿訇或较有威望的伊斯兰教信徒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则要认真聆听,意在举意平安顺利。“尔麦里”过后,男女双方家人一起赴宴,商定结婚的大致日期。

(三)送大礼。是具体的结婚日期确定下来以后,在婚期的前段时间。大礼当天男生要给女生送为她购置的化妆品,饰品(婚戒是在大礼的当天就为女生戴上),衣物等。男方还要给女方的近亲(叔伯姑舅姨)准备四色礼,给女方的长辈说“色俩目”,意味感谢他们把女儿嫁给自己。

(四)娶亲。是在婚礼的当天早晨。新郎在清晨去女方家里,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房屋正中放四方桌,上席坐阿訇,左边坐父母,右边坐女方父母,阿訇正对的座位上新郎新娘跪着听阿訇的教诲,阿訇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片段,大意为两人因担负起作为夫妻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尼卡哈”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去准备迎亲,新娘则去化妆换衣等着迎亲。

男方来迎亲的时候要为女方父母再拿一份四色礼,还要为新娘的母亲准备“谢娘衣”(有时候也可以是上好的布料),顾名思义是感谢母亲把养育女儿嫁给自己;还要为新娘准备“催衣”,意为迫不及待的要将新娘娶回家新娘。早期的时候,新娘是要头戴银饰,穿着祖母或长辈做的有流苏的九片布料拼接成的绣花长裙,意为长长久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大多摒弃了这一习俗,也穿上了婚纱。在新郎来迎亲之前,新娘大多都等在卧室或是和亲朋好友合影。一般回族的家宴都是流水席,女方家的客人要在迎亲车来之前招待完一大半,基本上是新娘离家后就散席了。

接亲的车不可去的太早,大概在新娘家宴进展到一多半的时候才可去,但需要在中午之前把新娘迎娶回家。迎亲的人要包括男方妈妈那边的亲戚,但男方父母不可出现。新郎迎亲需过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新娘的哥哥或姐夫把门,第二道门由新娘的弟弟妹妹把门,第三道门则是玩闹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把门,每道门新郎都是分撒红包开门。过的第二道门一般都会挂个门帘,由新娘的亲兄弟姊妹把门帘撑起,新郎要听小姑或小舅子训话,然后拿红包给他以示谢意。接到新娘后,要携着新娘的手去向新娘的家人和帮忙婚宴的人说“赛俩目”道别。以往的新娘迎亲车来之前还要哭嫁,新娘的好朋友围绕着她一起哭嫁,意为舍不得离开家,不哭嫁是会被人说道的,说新娘迫不及待离家嫁人,但现在渐渐的也没有这种习俗了。

新郎迎亲车队返回时,不可以走来时的路,意为不后悔不走回头路。车队在离家还有两百米的距离时会停下来,男方的父母叔伯姑婶会被画成很搞笑的样子身上绑着绳子在等着迎亲车队,婚车停下来把长辈身上的绳子栓在车头,让长辈拉着车往前走(当然这时候婚车司机就必须放水了),意为男方长辈不会像这样为难新娘。在离家一百米的距离,新郎要抱着或背着新娘进家门,不让新娘脚碰到地面,意为丈夫会像这样疼爱妻子,进了房间才把新娘放下来。等新娘换下婚纱,换上新郎拿的“催衣”,再由新郎带着新娘去向新郎的亲友说“色俩木”打招呼,打完招呼新娘要坐在男方父母旁边,向他们敬茶,和他们一起吃饭。离席回房的时候,进门前要“撒喜”,将喜枣喜糖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分享幸福。当天晚上闹洞房耍新郎新娘,一般都是新郎的兄弟和朋友,准备各种节目整蛊新郎新娘。闹洞房结束后,新郎要给新娘一个红包,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表贤惠。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早晨,新郎的姐妹或者亲侄女外甥要来打扫新房,问候新娘,新娘要拿红包给前来问候的人。新郎家还要宴请常来往的亲戚邻居,一般以包子待客,俗称“睁眼包子”,意为眼光好娶了个好媳妇回来。

回门。婚礼后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戚,男方的父母也要一起回去,意为亲家相认。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准备好,款待亲家及女婿。婚礼后七天,新娘的父母要带着礼品去看女儿,回礼。

以上以具有代表性的将东南、西南、西北的风俗,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回族婚礼,简单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当地婚俗礼仪。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传统的婚俗礼仪一点一点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风俗礼仪是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符号,是传达意义或信息最重要的形式。在其外在的种种表现下,隐含的是深厚的民族文化,而这些象征也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够理解传承。然能够代表当地人文特色,突出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礼仪也越来越少的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和传承。

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当事人,而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事。以隆重的一系列婚俗礼仪来引起当事人和亲朋好友对婚姻本事的重视,背后融合着“家和万事兴”的美好寓意。不论是为了渲染气氛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是跨火盆,焚烧钱粮都是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祈祷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婚俗礼仪越来越西方化的当下,只有家族的老人才记得那些渐渐被摒弃和遗忘的代表着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和礼仪。被遗忘的也许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那些风俗礼仪,而是那些礼仪背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许我们该多多倡导传统的中式婚礼或是更好的将中西式婚礼很好的融合,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能够将我们的祖先所传承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但不论时间空间如何转换,婚俗礼仪亘古不变的是它的意义。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婚礼是这人生中最神圣最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不论仪式简单还是繁琐,对新人的祝福的心从未改变。那些在婚礼的场合道喜的言辞,不论是对新人的父母说“恭贺秦晋、结亲兼福”,还是对新人说“永结同心、百年好合”,都不足以表达我们作为新人的亲朋好友递上的浓浓祝福,所有的祝福溢于言表。

第三篇:青岛民俗调查

青岛民俗小调查

一、青岛居住民俗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居住由单纯实用

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莱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崂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箕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榛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和村名

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而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

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院墙上面

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

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门”或“街门口”。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

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离,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

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楼,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

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 民间多住平房。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土墙草顶,木棂窗户(间有石墙瓦顶)。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正屋中

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叫“套间”。正间设锅灶两

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

“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也有的人

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梁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东、西间多用花

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

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不住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

屋”。

厢房夏热冬冷,通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

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俗谚。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不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

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上梁时间一

块红布,叫做“挂红”。梁檩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坡,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

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饽饽,逗

引孩子们哄抢。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

横批、坚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

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

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

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

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宇,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

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楸木、槐木,因

“楸”、“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

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风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

杨树)则怕招来鬼魅,宅室不字。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魅了,但农民院子

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二、青岛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

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月”、“过百岁”等多

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

女孩报喜的时间要比男孩晚3天,关这喜蛋要比男孩少,礼仪也比男孩简单得多。

婚礼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

名、纳吉、纳征、请日、亲迎。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要经过说媒、定亲(下

媒柬)、送日子、送嫁妆、迎娶等多道程序。

送嫁妆、迎娶往往成为有钱人炫耀门庭的时机,大操大办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

在婚俗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合婚批生辰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等。

旧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说法不知毁掉了多少

个幸福的婚姻。

建国后,实行新的婚姻法,过去的许多婚姻陋俗,如指腹婚、娃娃亲、童养媳、结阴亲、纳妆、一夫娶二房等已绝迹。但近年来,婚姻中的大操办之风仍很兴盛。

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近年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

仪从简。

丧事是人生的终结,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民间对丧礼看得很重,往往不

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安慰亡灵。

过去青岛人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如今,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有的将

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三、饮食民俗

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

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

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城市和农村

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

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

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

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

如今农村饮食变化较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

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

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美食”。玉米饼子:这是过去

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

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是青岛沿海

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

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

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地瓜:学名

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

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鲜地瓜怕

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春,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

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

“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地瓜丝可用来

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

人。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地

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

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

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

一锅熟的 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地瓜以前是青

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

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

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

地瓜 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米饭: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

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

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

“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小米干饭里如加上红豆,或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

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

已无人栽种。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

品。稀饭: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

熬成的各种面子饭。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

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饽

饽: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

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

(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

节日期间食用。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饽饽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面

条: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

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

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

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

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饺子: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

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

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

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

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荠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七年级二班

李至柔

第四篇: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何志樑

春节到了,全国上下都在欢庆春节。全中国的迎接春节的习俗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如除夕吃团圆饭,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等等,但是各个地区都会有其地区所特有的过春节的习俗,我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自然要对顺德的春节民俗进行一番调查。

每年春节,顺德民间总有不少流传久远,习以为常的风俗。不过,从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风俗中,若我们能从一个故事、一段传说甚至是一种习惯中探赜索隐,钩沉回溯,并在热闹非凡的喧哗中辨析那沉积日久的历史与文化痕迹,还原其真面目,或许对我们身处其中的顺德文化有一个更直接与理性的了解与理解。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了一些应该是顺德特有或比较突出的春节习俗:

(一)堆英雄

顺德以前在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除夕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风俗叫“堆英雄”。这个风俗流行在乡间。陈荆鸿先生回忆说,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入夜后,大人们都拿着一个畚箕,放上一些禾秆草,一起放到门外烧掉,一边烧,小孩一边提着小灯笼在门口齐声用乡间俚语唱着儿歌:英雄英雄,日头红,富贵翁,白须公,担银入门栊。另外,每家都在门栊头、酒醋埕、米缸盖上点一盏小油灯,让一室尽光明。因而清末有一首竹枝词描绘其景:毕竟英雄何处唤,嫁家先点醋埕灯。这一古老风俗现已难寻旧迹。笔者专门询问了一直留意顺德风俗、家住容桂的书法家周冠登先生,他说小时候曾依稀听别人说过这种风俗,但从未经历和见过。不过,奇妙的是,在番禺的小谷围上也有“堆英雄”的说法,但内容稍有差异。他们是将旧年的春联撕下来和红纸一起焚烧,燃起熊熊烈火。因在广东话中,春联的“红”与英雄的“雄”同音,因而他们以此期盼来年生活如火般红火。或者这是自远古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种对火的崇拜遗风吧?因在古人眼中,能杀菌灭瘟的火具有神秘的力量。顺德人至今称“搬家”为“搬伙”,其实应写作“搬火”,因为原始时代火在他们生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家庭搬迁,他们最关注不是家具,而是那不灭之火。

这一民俗到现在已经十分少见了,调查当中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习俗,我得知这个习俗也是走访了老一辈的人才知道的。可以说,这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淡化于我们的生活。

(二)逛花市

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没到年廿七,顺德各乡各县便已选好了地址,摆开阵势办花市。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顺德人选的过年植物一般有两个原则:要不植物有好听的名字,如: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要不就是看上去大富大贵艳冠群芳的,如:牡丹、菊花。除了这些,桃花也颇受欢迎。顺德有一个叫连杜的乡,世代以种植桃花为业,这更助长了过年插桃花的风气。桃花寓有:“大展鸿图(红桃)”之意。一树桃花开满枝,是一团粉红,娇艳动人。桃花往往从桃花地买回来,便宜的要四五百元一棵,中档的千来元一棵,高档次的六七千元一棵,亦不足为奇。桃花购买回来后一般插在昂贵的大花瓶中,有心思的人,还会将零钱放入红包中,用红线穿好挂在桃树花稀的地方,以弥补花中空缺之处。

这一习俗可以说是调查当中最多出现的了,每年的年廿五到年三十,顺德都会有大型的花街,而顺德人们最喜欢的应该也就是逛花市了,买上各种各样的花装饰家居,带来一年的好运。

(三)利市钱

每到大年三十,顺德昔日便有“祀祖,家人聚饮”,曰“团年酒”。团坐达旦,曰“守岁”等习俗。昔日苏东坡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的诗句。

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

“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不过这一说法还得追溯到商周时代。《易经·说卦》中就有:“为近利、市三倍”文字记录,后来渐成“利市三倍”以喻商人牟取暴利,再到后来,就产生“做生意赚钱”之意,到现在就将“喜钱”与“幸运”混同一意。于是“利市”便有“能带来好运”的含义。不过,我们应将“利是”写成“利市”,不然就不知所云,甚至贻笑大方。

(四)贴春联

大年三十贴春联,即顺德风俗所谓的“易桃符”。相传,顺德清代书画大家黎二樵每年初一一大清早打开门,都会发现他的对联都被人揭走,于是,他微微一笑,又挥毫疾书,再贴一联,成为当年佳话。不过,最有意思的要数探花李文田。光绪甲午年冬末,朝廷钦命他为团防大臣,但他手头没有一兵一卒,于是,他用大红京笺撰写春联,张贴在自家门前,对联上书:欣逢淑景开佳宴,辜负纯衾事早朝。无奈中多少有点自嘲。如今,人们大多喜欢用成品的对联张贴,快捷省事,不过,缺少了那种对客挥毫,摊钱问字的悠悠古风。昔日的顺德人虽有不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的对联,但寻常人家更喜欢“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这也折射出顺德人和谐祥顺,求实淡笃的风格。

(五)天官赐福

新春期间,很多人家门或家中都贴有上书“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字样的红纸,但它们的来历颇为曲折有趣。

先说“三阳开泰”。这一词源于《易经》第一卦“泰”。古人认为十一个月阴气逐渐消失,阳气日渐来临,于是,从冬至开始,一阳生于大地;十二个月阳气更足,于是,二阳生于下;正月新春来临,阳气充足,三阳生于下,构成泰卦。三阳开而泰来。“泰卦”是最好的卦象之一,含“一切和顺,小去大来” 之意。另外,“阳”、“羊”同音,古代羊为瑞兽,“羊”、“祥”通假,于是便出现今天的“三阳(羊)开泰”。

至于“五福临门”,也是大有讲究。在《尚书/洪范》就清楚写着: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所谓攸好德就是乐施善事,慈悲为怀。考终命,就是得修善终。当年欧阳修曾有:事国一心勤有瘁,还家五福寿而康。所以,不少家门前都贴有五只蝙蝠的年画,以喻五福临门。

此外,不少顺德人家都贴着写有“天官赐福”的红纸,这习俗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世界由天、地、水构成。所以,上半年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下半年中段为水官。不过,这“官”只指时空流动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并非官职。后来,道家吸收了民间信仰,将这三官奉为主宰人间福祸的大神,其中,人们最为信仰的便是恩赐福祥的天官,民间视他为福神。年画中的天官,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慈眉善目,一派雍容。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是天官生曰,于是古时候民间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所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顺德昔日也有“上元观灯,或作秋千百戏”的习俗,解放前元宵节的大良鱼灯还远近闻名,不过,现在我们仍能从璀璨的灯笼中回味当年盛况。

(六)年廿八,洗邋遢

时间:旧时在年廿八,现在集中在年廿六之后。所谓邋遢就是脏的东西,过年了当然要轻轻爽爽。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不仅要打扫卫生,男人还要剪发,女人要洗头。过年前的大扫除与往常不同,平时可以做表面工作,过年了,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

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这是粤语方言,简单来说就是在年廿八这一天一家人一齐大清洁。

(七)准备迎新食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喜庆节日中总离不开佳肴,但是,顺德人为过年而准备的食物材料,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一饱口福的,而是为了凭借这些材料来讨取吉祥的意头的。煎堆就是用糯米和糖、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和在一起,然后揉成糯米团放在油中煎炸。有道是“煎堆过年少不得,形如金球滚滚圆,滚到锅里油一炸,金银滚滚满屋来。”说起煎堆,自然让人想到包角。包角的工序类似于煎煎堆,只是将角捏成荷包状,此二者皆为了讨个金银满屋的意头。再来说说灶头上,顺德人往往喜爱将池菇、有头的生菜、蒜、葱、芹菜、红萝卜用小红纸条捆在一起放在上面。池菇寓意生个小男婴。生菜寓意生生猛猛,而且是有头有尾的生生猛猛、体魄健壮。蒜,谐音“算”自然是希望多一些钱财可计算了。葱是祈求来年的开支松松动动,不要太拮据了。摆芹菜为求孩子读书勤奋向上的,谁让“芹”谐音于“勤”一字呢!

(八)过年忌讳

首先,顺德人在正月初一时不扫地、不洗头,无论地有多脏,头有多臭、多腻。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扫地,会扫走屋子里的好运气。正月初一,灶君从天庭返回,财神进过屋子里头,这样的好运气怎么能扫走呢?!这自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入乡识俗,入乡随俗,还是注意一下好。同理,由于头发的“发”与钱财有关。因此,“初一洗发来年难发”,哪里还有钱赚?除此之外,有个小习俗,就是说年三十晚是没有人洗衣服的。年三十晚洗的衣服年三十晚不干,需要年初一新的一年才干,是相当不好的兆头。因为在广东的方言中,“水”象征着金钱、财富,有道是“薪水”即工资之意。衣服上的水在上一年有余,在下一年却干了,岂非说明来年的钱财还不及上一年吗?因此,人们总把年三十晚的脏衣服留待来年——正月初一一早才洗。更有趣的是,顺德人有踩小人,又或者是打小人的习惯。而前者的激烈程度远不及后者。所谓踩小人,就是在年三十晚穿上新鞋子,新鞋子象征了新的一年中的是是非非,狠狠地将双脚踩进去,让他来年不得发作。打小人,近几年少见了许多,这一般是老太婆才有的行为。他们买来一双新鞋子,坐于手各执一只,将他们互相拍打,口中一边喃喃有辞地唠叨着。有些老婆婆发起狠来,会将一双崭新的鞋子打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若被真小人见到了,还哪有胆量找上门来!另外,在新年的全过程中,是不允许讲不吉利的字眼的,例如“死”等。如果你想表达“累死了”,你只能说“累坏了”。“撞鬼你!”这样的广东方言是不能脱口而出的。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特别担心童言无忌,一旦成真,麻烦可就大了。因而在顺德,小童说了不吉利的话,就要吐出口水重新说一些好话,否则要被掌嘴。

(九)看土牛

如今的顺德,乡间已难见春牛。但是,在顺德昔日一直流传着新春看土牛的风俗。县志上也有“岁时迎春日,竞看土牛”的记载。就这一古老风俗,笔者有特意咨询了周冠登先生,他一听我说土牛,马上说,他知道此事。他说他有清代著名诗人黄丹书的一首关于顺德春节风俗的七律,其中就有这一风俗的描写,于是他朗声背诵给我听:昨日迎春出东郭,今朝迎春入城楼。老农田伴试秧马,官长县中鞭土牛。逐暖鸡豚散晴陌,赛神箫鼓闹芳洲。野人解作玉霖颂,早晚如膏过碧畴。他说,“官长县中鞭土牛”就是这种特异的风俗。

这一风俗很古老,《吕氏春秋》就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注解说:出土牛,令之乡县得立春节出劝耕土牛于东门外是也。这与黄丹书诗歌中描述十分吻合。

不过,这土牛并非真牛,而是用泥巴塑成水牛模样,在举行仪式前送到行政官署。等待立春那天,人们聚会官署前,等春官宣布立春时辰已到。于是,地方最高长官手持春鞭向土牛抽打第一鞭,然后地方官员乡绅按照身分高低依次鞭打土牛,直到打得粉碎为止。随后,人们就一拥而上,争抢土牛碎片,放到自己田中,期盼五谷丰登。不过,这一风俗如今已无。

这个习俗我听都没听过。

(十)春酒敬老

每年新春,顺德很多乡村都举行敬老活动。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风俗。《诗经》就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注中说:月令,仲冬乃名大酋,秣稻必齐。仲冬,周之春正月,十月做酒,以备春用也。人们一年到头,躬耕田畴,到阳春普照,负暄闲坐时,也确应把酒闲话,互敬安康,人们在享受“春灯儿女对良宵”的愉悦时,更将充满敬与爱的目光投向家中长老,并真诚地奉上春酒一杯,以贺长寿。

古书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这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德政,人们都十分注重推行。孟子说:天下有达者尊三:爵

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以前的重大宴席,都推出年龄最大者具酒祭神,谓之“祭酒”,这也是一种尊老的风俗。如今,顺德乡村新春敬老活动,家家扶得醉人归,其实正折射出一种德政与古风完好的融合。

(十一)压年

现在顺德不少家庭在大年三十还是喜欢用猪手放到米缸,意谓来年“横财就手”。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这个“压”在这里读“责”音。这里顺带要说到晋朝阮孚,他一贫如洗,但总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其实这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据宋代刘安靖的《时镜新书》中说:岁暮,家家具有肴蔌,谓为宿岁之储,以入新年,名为送岁,留宿饭至新年十二,则弃于街衢,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看来,我们乡间一些看似寻常的风俗其实都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充满古意的往日遗风。

(十二)谢灶

关于谢灶君日子问题,一般传统都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其实在古代也不断调整。《礼记》说:孟夏祀灶。汉代以后则是腊日。唐宋后则小除夕或前一天。

当年顺德籍学者陈荆鸿先生说:“乡村人家,厨房里也必供奉一方牌位,上面写着定福灶君四字,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一样有送灶之举,除了香烛宝帛之外,还备有一碗清水,一片方糖,水是表示清白,糖是让菩萨吃点甜头。”

李良晖先生补充说,谢灶在顺德乡间十二月二十二日已开始,不过那天谢灶多为官宦之家,二十三日多为读书之家。

当年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能与此多少有点渊源。因为古时帝王祭天地,而士大夫则祭门、祭户、祭井、祭灶、祭中溜、是为五祭。李良晖先生继续讲,二十四日谢灶者多为商铺贾人之家,二十五六日已没人谢灶,因灶君已离开灶子到天府汇报工作去了,因此,当年顺德就有一句“好做唔做,廿五六谢灶”的说法调侃那些做事拖拉或于事无补的做法。

不过,祭灶都由男性操办,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或许与阴阳有关,因月为阴,宜女性祁福,灶为阳,宜男性禀神。昔日祭灶还有祭灶文,大户人家大多读完祭文放进路中与祭品一同焚烧,让灶君一同拿到天上禀告天庭。另外,顺德习俗祭品中多有糯米糍,因为好让灶君吃后禀告时说话囫囵,也好让自家蒙混过关。

除了这十多个习俗之外。顺德的特殊春节民俗还有其他的,但也不一一详谈了。

总结调查结果,其中:“看土牛”、“堆英雄”这两个民俗几乎已经从顺德消失了,只剩下一些较为偏僻的地区可能还有这两个民俗;至于“压年”则开始淡化;而其他习俗依然保留着,其中,逛花市和敬老是愈加的发展,每年的花市都在不断地增大,敬老活动也越来越

丰富。

就顺德而言,过年文化包含了这一方水土文化的个性特色,是顺德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顺德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往于顺德的、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华夏同胞。顺德的各种春节民俗丰富多彩,只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有不少习俗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得不说,这十分的可惜。

第五篇:新洲民风民俗调查

新洲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风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到晚上是小年夜饭,方言说的“接祖人”,就是祭拜先祖,然后从二十六日到大年三十上午随便那一天都可以作为团年饭,大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夜,晚上十一二点左右就是到外面”出行”,在家门口放鞭炮然后就是祈福求财。(农历一月一日)大年初一在自己村拜年,从初一到初四就是到亲戚家拜年,接着是初六开始玩龙灯,十三夜晚起到十五小孩子每天晚上玩灯笼。到了十五就是方言说的“送祖人”,就是把接回来的祖先送回去的意思。早上一大早,送了“祖人”,便上祖坟,挂纸、放鞭炮、往坟上添土。

节日风俗

旧街花朝节最迟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于每年的二月十五至十八在旧街河滩举办,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远元宵的人们,明清之际,邻县黄冈之大崎山、贾庙乡、淋山河、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交流场里,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新洲饮食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新洲日常饮食与待客宴席古今城乡各不相同。旧时乡村主食以大米、麦面为主,腌菜以酸菜、酱萝卜、大蒜、腐豆腐等为主,鲜菜以青菜、萝卜、豇豆、蛾眉豆等为主,待汤以“漂元”、“鱼掺”炒瓜子、花生、冻米、炸鸡蛋为主,酒席多在家开设;今时乡村饮食多沿用旧习。旧时城镇居民以稀饭、干饭为主,腌菜与旧时乡村相仿,鲜菜以青菜、萝卜、土豆、藕以及豆腐、捆几等豆制品为主,待汤与旧时乡村相似,日常三餐在家里安顿,宴席也大多在家置办,旧时城镇殷实家庭待客及酒宴均上餐馆消费;现在城镇居民早餐多在家吃,以粥为主,搭配馒头、油条等早点,也有在快餐店消费的,以热干面、面条、粉丝、粥为主食,面窝、小笼包、豆浆、牛奶等为辅食,中午鲜菜品种繁多,荤菜多有猪耳、鸡腿、捶鱼、牛肉片等,汤菜有筒子骨、排骨汤等;现在城镇居民有在家烧菜待客,再上餐馆弄上二三个荤菜的,也有的人家干脆上茶座、餐馆款待宾客;如今城里人婚丧喜庆宴席往往在家置办,特别是丧事席尽量安排在家宅,这些宴席大多请城里的专业厨师担任大厨,价廉物美,乡村食客吃的舒坦实惠,颇受大众家庭的青睐。

旧时殷实人家早餐吃粥,贫困人家吃糊糊(俗称搅耙)。腌菜是旧时农家早晚餐的必备菜。腌菜又叫“长脚菜”,春夏秋冬不断,春季腌芥菜、雪里蕻和紫云英;夏季腌黄瓜、架豆、大蒜和白花菜;秋季腌豇豆、蛾眉豆和辣椒;冬季腌酸菜(即白菜)、萝卜。还有酱萝卜和腐豆腐也是新洲农家早晚餐常用的菜肴。光杆子“酸菜”,城乡每家一年腌制一二百斤,吃了陈菜接新菜。旧时双柳人还腌臭瓜皮,这种食俗沿用至今。旧时农忙时节吃麦耙、烙饼。旧时中餐吃干饭,农家多以萝卜、白菜焖饭。旧时农家夏天吃“发耙”、“擀面”或“黄瓜汽耙”。晚餐吃中餐的剩饭或粥、“烫饭”(剩饭、搅耙和菜煮的稀饭)、搅耙、擀面带烧糍耙。晚餐不是主食,大人主张孩子不多吃,吃多会屯食,徐古潘塘将晚餐叫做“点心”。旧时农妇常让丈夫小孩吃饱,自己吃剩的,剩的多多吃,剩的少少吃。农忙季节,农家一日六餐,以油饭、面条、鸡蛋、油圪塔、绿豆汤、西瓜等“过早”、“过中”、“过下”。旧时双柳人爱吃干饭和锅巴粥。农村体制改革后一日三餐依旧,晚餐再不是粥,而是干饭、面条,面条多为“机器面”、油面,手工擀面较少。现在没有人再吃搅耙了。捶鱼是旧时新洲普通农家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今时,乡村日常饮食多沿用旧习。

旧时,城镇居民早餐吃馒头、稀饭,或者稀饭搭配油条、面窝,咽腌菜。腌菜也是旧时城镇居民早晚餐的必备菜,至今仍然有许多城镇家庭保留咽腌菜的习惯。新洲人早晚餐还喜欢咽藕、土豆、干子。旧时城镇居民还热爱种菜,像白菜、萝卜、莴苣、黄瓜、丝瓜、冬瓜、豇豆、南瓜、蛾眉豆、刀豆是旧时城镇居民中餐的惯用菜。现在,新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城镇居民喜欢到快餐店吃早餐,以热干面、牛奶、豆浆、小笼包、狗不理包子、粉丝、油糍、糯米团、稀饭为主。城里人一日三餐,加夜班的人还兴“宵夜”。新洲的夜宵大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夜宵的常用菜肴为:干子、煮鸡蛋、饺子、猪耳朵、鸭颈、排骨汤、牛肉汤、羊肉汤、狗肉汤以及藜藿等一些平常蔬菜。凉爽或闷热的夏夜,新洲区邾城街街道上灯火辉煌,繁华街道的露天夜宵场所座无虚席,锅与锅铲碰撞声铮铮作响,此起彼伏,辣椒与菜肴的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漫步在新洲城区夏夜的街道,闻一闻诱人的清香,尝一尝新洲夜宵的滋味,口齿留香,那绝对是一种美妙而温馨的享受。

改革开放之后,菌菇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日常菜肴。城镇居民的餐桌上鸡、鸡蛋和鱼肉屡见不鲜。张店的捶鱼源于清朝年间,是旧时新洲普通城镇家庭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老少咸宜,是殷实家庭的常用菜肴,捶鱼是许多新洲人拿手的绝活。徐古的蘑菇、汪集鸡汤、陶河板鸭、新洲黄颡鱼、旧街封肉是近几年来新洲的特色菜肴,新洲人招待外地客人,往往在餐馆里要点这些菜,介绍它们的来由、做法、吃法和营养,客人临走时,主人会奉上捶鱼或蘑菇或鸡汤或陶河板鸭或黄颡鱼或封肉作为礼品送给客人。

下载单县民俗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单县民俗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大全)

    顺德春节民俗调查 韦紫怡 ——2012学年顺德一中寒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

    民风民俗的调查

    一、课题的提出;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民风淳朴,传承了古国;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民风民俗的调查了解,感受家乡的人文历史,了解;三、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1.研究方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

    民俗调查t Word 文档

    婚嫁民俗 新年之际 ,借着新年里的喜庆,并趁着亲朋好友都回家过年 ,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婚礼。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它的程序自然是很繁琐,场面也很热闹。 一对......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

    春节民俗变化情况调查 摘要: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推荐阅读)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调查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们这里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 春节......

    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xx中学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寒假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出现上网吧等不利于成长的行为。为了使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学校决定利用寒假期间进行一次对鲁西......

    严肃换届纪律情况调查问卷(单)

    严肃换届纪律情况调查问卷 被调查者情况:□ 厅局级干部 □ 县处级干部 □ 乡科级干部 □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一、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益更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春节永远是我们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