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眸十一五(县区委书记访谈录)
南湾湖风景区:蓄势待发正崛起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县区委书记访谈录”
本报特约记者:牛月红 刘友森
南湾湖风景区---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建的生态资源型新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也是信阳的一张生态名片、形象窗口。‚十一五‛期间,南湾湖风景区各项事业高歌猛进,区域发展风生水起,区内生产总值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年均增长44.7%以上……,相继进入中原十大美湖、中国中部旅游胜地三十佳以及河南省特色服务园区行列。在‚十一五‛规划即将完成之际,记者走进南湾湖,探寻南湾湖风景区五年发展之嬗变。‚‘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湾湖风景区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这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一主题,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不断优化发展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经济发展的新篇章,铸就了社会进步的新辉煌,为南湾湖风景区‘十二五’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来访的记者,南湾湖风景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柳自强开门见山地说。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像多米诺骨
牌席卷全球,冲击众多行业,南湾湖风景区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发展形势:区域发展遭受宏观调控,旅游市场争夺更加激烈,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减弱……
自古华山一条路,狭路相逢勇者胜。秉承着这种理念,2007年7月份上任伊始的柳自强沉下身子,在深入各单位各部门进行调研座谈的基础上,敏锐把握旅游业休闲时代的到来,明确提出了‚打造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生态旅游名区‛的区域发展目标,为南湾湖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突破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崭新的路径。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南湾湖旅游业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平均呈23%、25%速度增长,尤其2010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更是同比增长40%。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得益于省、市相继确立的‘旅游立省’、‘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同时也是我们加大旅游投入,建成南湾湖茶岛,加快游船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必然结果‛,柳自强对南湾湖旅游业的发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搞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南湾湖风景区发展的一大亮点。俯瞰广袤的豫南大地,除险加固、美化亮化后的南湾水库大坝如长龙锁水,一条条渠系灌溉着112万亩高产良田,40个标准化林点隐现在12万亩郁郁葱葱的生态林中。近年来,南湾湖风景区坚持‚生
态居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贯彻落实,重拳出击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南湾水库污染源行动,关闭了信阳水泥厂和35家采石场,搬迁了位于取水口的航运棚户区,将景区旅游观光机动船只从非环保型改为环保型,拆除了燕尾岛、二十里桥临近库区的地锅饭餐馆。如今的南湾湖,水更清了,天更蓝了,良好的生态优势蓄积了深厚的发展后劲,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坚强保障。
谈及农村改革发展,柳自强自豪地说,在信阳农村综合试验区建设大潮中,风景区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好八篇文章、实现六个突破‛总体要求,先后建成了3个农民新村、7个标准化卫生室、2个文化大院、6个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农民致富增收,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产业,打造了南湾湖风情小吃一条街,推出了‚五峰岭山庄‛、‚谭庙风情小镇‛等农家乐亮点,上马了南湾明珠、恒阳生态园两个大型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平均日接待游客近千人次,就地解决农民就业3千多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了‚四百工程‛,建成了公寓式敬老院,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群众安定乐业,社会发展和谐。
‚林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相宜‛的新型城区发展之美,望湖轩、聚贤祠等浉河新八景互映生辉,茶韵路、南湖
路、茗阳路、环湖公路的相继建成,新七大道南湾段和110千伏滨湖数码变电站的顺利开工,吸引了建业集团、金成集团、河南煤化集团、浙江绿城集团和台湾万事达集团等名企抢先入驻。
展望‚十二五‛,柳自强信心满怀地说,我们将以高标准规划为先导,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宜居城区建设为重点,以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富民强区为目标,统筹旅游、水利、林业、城乡发展,着力把南湾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区、生态旅游经济强区、河南省服务业特色园区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如今在南湾湖这片独具魅力的土地上,更多的转变正在进行,更多的攻坚正在发力。可以说,在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途中,在市委、市政府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上,南湾湖风景区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奋力崛起的态势已经显现。我们相信南湾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1916字)
第二篇: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摘要:“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首先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社会事业和问题民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二五”规划将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关键字:十一五、十二
五、民富、国强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成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回首五年非凡之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改革是“十一五”期间的三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三条主要经验。
具体来讲:“十一五规划”建议总论比分“一分为二”,把“上一个五年的成就、十一五形式的分析判断”与“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分开阐述;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总论部分则采取“合二为一”的办法,将二者一起阐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两个规划建议的分论部分。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其二是将“十一
五规划”建议中第七项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分为二”,成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十和第十一两项分开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首先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其次,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成为我们的一个负担,是劣势。现在中国变劣势为优势,并且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是看到压力的同时也看到,13亿人的消费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国家经济内源性发展的强劲的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文化建设单列并上升为国家主体战略层面,大约也有这样三方面考虑:其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其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和人民幸福指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和扩大了。其三是文化经济尤其是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都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但二者的内涵和重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儿这些区别点,也正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把握和努力做好的几个主要方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科学发展、国强民富的路线图。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个“更加注重”,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一起,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社会事业和问题民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把“蛋糕”切好。规划建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当下,一段新的征程正拉开帷幕。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叠加在一起,分明让人感到天地转、时光迫、只争朝夕。“十二五”是关键时期,也是攻坚时期。五年以后,再度回眸,综合国力必将跃上一个更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必将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到2012年,正值“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关键年份,我们也都走进了社会。相信,我们的加入,会为“十二五”的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第三篇: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关于惠州道路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8月11日-8月25日
二、调查对象:惠州道路建设
三、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惠州道路交通情况,进一步了解惠州城市的发展, 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四、调查内容:道路交通的过去的建设情况,现阶段的情况,未来几年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的铁路项目主要有三项:续建惠大铁路二期工程、新开工建设厦深沿海铁路、筹建杨平铁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启动连接珠三角核心地区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我市还计划投资18.6亿元改造国省道,完成国道G205线、国道G324线、省道S120线等国省道项目改造。经济干线投资25亿元,完成惠淡大道、博罗大桥出口路、园洲大道二期工程等项目。国防公路投资5.6亿元,建设环稔平半岛公路、长横公路、梁化坪天嶂公路等一批国防公路。县乡公路建设投资12.9亿元,完成县道改造和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公路站场投资
8.5亿元,建设市区中心站和各县区中心站等枢纽站场以及惠及广大农村的农村客运站场。
“十二五”期间,初步估计惠州交通投资总额将达825亿,将形成以惠州市区为中心,外联各市、内通各县的高速公路网。计划到201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000公里,新增公路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650公里以上,力争达到750公里,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所有乡镇30分钟内通达高速公路的目标。同时计划完成4000公里的自然村公路修建工程。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胡斯平表示,将全力推进南部新城、中职新城、东江新城、江北西区等项目的建设,加快四环路的建设和三环路的改造完善。
三环路初期设计为过境公路,但由于城市的发展,目前三环路已经纳入市区范围,因此计划将三环路升级改造成为双向八车道的市政大道,加装路灯、排水系统、绿化带和人行通道。四环路的南段已经完工,惠南到仲恺的路段将会在 1
2011年开始施工。同时,第三东江大桥和第四东江大桥也将开工。
对于备受市民关注的13条断头路,胡斯平表示,恒丰花园、民兴花苑和新旺路3条断头路已经动工,其余断头路都会在2011年开始动工。为了解
五、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可知,“十一五”期间,惠州交通总投资312.6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5公里,潮莞高速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光辉高速石湾至小金口扩建等3个项目完工。完成惠大铁路二期进港线建设,启动厦深沿海铁路、莞惠城际铁道。沿海港口新建生产性泊位12个,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00万吨。5年内,出租车数量增加730辆,达到1650辆;客运车辆数量增加45.2%,到达4736辆。2010年底普通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销,实行年票制;行政村3360公里“村村通公路”任务全部完成,所有乡镇建有客运站。
2010年,惠州市在公交站台进行8个电子站牌的试点工作。据悉,今年元旦后半年内,市政公共事业局将投入2000万元,对惠州市中心区所有站牌进行升级,将普通站牌升级为LED电子站牌。电子站牌与公共汽车的G PS系统联动,可以显示出公交车抵达的站点,方便市民选择车次。另外,每辆国营公交车上将安装4组摄像头,与公交远程控制系统一起更好地保证市民的出行安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开建8条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为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惠城中心区城市道路正式开始分级管理,内街小巷全部移交区级管理,市区城市主次干道数量从178条增加至209条,道路长度从180公里增加至210公里,桥梁、隧道从28座增加至36座,道路桥梁总面积从约400万平方米增加至618万平方米。此外,南部新城、东江新城、江北西区、东江高新区等城市新区市政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城市中心区主干路网基本构建,城市半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城市布局向外扩展了100多平方公里。
目前首批优化调整10条公交线路,其中新增2条公交线路,调整5条公交线路,增设3条公交线路的公交站点,增加公交车辆24辆工作已经完成。首批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将实现金山大桥、中信大桥通公交车的目标,提高江北片
2区、三环北路、水口皇冠路、金山大桥两边区域以及南部新城片区的公交保障能力。完成首批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后,市交通运输局将启动第二批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工作,计划在5月下旬完成;第三批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工作计划在7月下旬完成。
六、建议:
由于能力有限,调查可能不是很全面,结论也不太精确,不能客观的反映出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窥豹一斑,得知一二。道路交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道路交通问题不解决,会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会影响到惠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交通建设涉及面广,面临的任务繁重,遇到的困难也很多,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科学安排工程建设,有计划地推进。
督导组下设2个督查小组,第一组负责惠大高速、惠深高速、广惠东延线、惠州大道东段建设的督查;第二组负责广河高速、从莞高速、博深高速建设的督查。督导小组通过听汇报、现场查看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督查工作,重点督查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并对每一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督导意见或建议,为施工队提供工作面,推动工作的开展。督导组每周五对本周的督查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下发至各县(区)及《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等媒体,增强舆论监督力量。
督导组还会同市纪检监察部门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当地党委、政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并影响工程进度的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对工程进度实行倒逼机制,切实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确保督导工作收到成效。
第四篇: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征文修改版
中原风起满眼春
-----关于金水区十二五规划的思考
今年是我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为了制定具有战略眼光的、有全局观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十二五”规划,我区制定了规划编制的时刻表,并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鉴于此,结合我区十二五规划现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发展观念的更新。在新的规划出台过程中,有必要对我区
规划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搞清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观念与现代化省会首善城区建设的理念有多大的区别?我们的思想理念与之有多大契合点?有鉴于此,建议在全区搞一次大讨论,大学习,要求人人要写心得体会,每个同志都要出点子,献智慧,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对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应该最大限度的发动群众参与进来,总比让几个专家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要好。通过大讨论,大学习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现代化省会首善城区的建设轨道上来,使全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能够树立起现代城区的发展理念。参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人员更应该对现代化省会首善城区的发展方向、进程和内容有精准的把握,没有全区干部的新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就很难编制出令人满意的规划。
2、关于我区发展定位的问题。现代化的省会首善城区,是我区十
二五发展既定的战略目标。依据这种定位,我区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功能与城市布局、产业规划和 1
生活方式都需要与这种定位相适应。建议区委、区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赋予现代化的省会首善城区以新的定位内涵。一是求“新”,即发展要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新功能、新内容、新手段、新载体;二是定位要“高”,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省会首善城区的规划,必须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三是要“现代化”,即要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中心城区功能体系、现代化的服务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城市配套体系;四是要体现“服务”,即金水区的发展要服务于“大郑州”的发展,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服务于中部崛起。
3、如何应对挑战。“十二五”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
段,也是我国由小康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五年。为了应对挑战,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应当有重点的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金水区发展战略和国家以及郑州市的战略对接实施问题;二是要解决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升级,打造中部产业新高地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四是要解决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发展软环境的关系问题;五是要解决好强化政府公共职能,推动公共服务上新台阶,打造“和谐宜居中心城区”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解决都要在新的城市布局中予以体现。建议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以超前意识,向发达国家借鉴如何来规划中心
城区,从“大郑州”的总体发展要求出发,以全面的眼光来布局谋划:首先规划畅通、便捷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北移东扩,多向渗透,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推进城市发展整体优化升级。二是要规划建设与东区CBD遥相呼应的城市副中心,以与郑州市北移东扩的发展方向相适应。未来郑州势必向北发展,金水东部划归郑东新区后,辖区面积大为缩小,向东发展是不可能了,未来金水区只能向北扩张版图,但向北发展有个短板,主要体现在北区发展没有可以比肩东区的中央商务区(CBD)。没有北区中央商务区作依托,势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聚攒人气。所以“十二五”规划要倾全区之力在北区建设郑州市的城区商业副中心,使之与东区CBD相辉映,成立未来金水区城区发展的总依托。三是要在金水区的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可以考虑引进万科、恒大这样的知名企业在金水北区建设“中部第一高楼”,使之成为金水区的城建新名片。四是要在金水区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科教文卫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高标准的图书馆,引进国内外的名校在此建立分校区。可以考虑在金水北区建立同省人民医院和郑大一附院难分伯仲的新的医疗中心。五是要按低碳城区、生态城区、绿色城区、宜居城区的标准来规划新金水。
4.关于我区的发展之路。我区“十二五”经济发展应主动参与郑州市区的分工协作,与其他兄弟区、县共筑区域大平台,共享区域大市场,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重点突破,努力培育优势增长极,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具体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该突出
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高端为目标,以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和产业发展前沿为发展方向,“大招商,招大商”,引进规模大、技术高、品牌牛、发展潜力好的大项目,提升制造业的先进性,推动金水整体产业格局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把金水经济的整体能级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走创新之路。以开发为目的,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落实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投入等举措。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本运作推动产业革新和成果出新。
(三)走“引智”之路。在规划上要注意形成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良好机制,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依靠智力、智囊、智库发掘金水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源泉”,把我区建造成新型战略性产业高地和创新人才创业发展的首选之地。
(四)着力提升“软实力”。现代服务业发达如何是城区“软实力”体现的关键要素。“十二五”金水区要以现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外包业为主要载体,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弱化我区税收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十二五”期间引进上市公司和国际国内顶级大企业入驻我区。进一步强化人才、技术、资讯、城市功能的公共平台、公共服务环境等多层次要素建设,促进服务业在调整中优化升级。在商业布局上对重点街区需重新规划,以打造北区为新商业中心为龙头,以特色街区建设为突破口,力争让金水区出现几条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街区,比如象“农科路酒吧一条街”等,以期成为我区的新城市名片。
“十二五”规划是我区建设现代化省会首善城区的战略性、全局性、控制性的规划,它不仅展现今后五年我区发展的蓝图,亦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和建设美好明天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定工作,汇各方英才,精心策划,为我区人民描绘出一幅鼓舞斗志、令人向往的宏伟蓝图。
第五篇: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民生答卷惠民暖心 民政给力创新发展
——十堰市“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为着力点,深化细化实化各项工作,在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工作有所突破,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自身建设显著加强,为“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的创新、跨越、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的民政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了大局、惠及了民生、发展了自身;最突出的标志是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增加,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最明显的变化是民政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凸显、基础稳步扎实、事业突飞猛进、干部精神振奋。
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由保障基本民生到着力改善民生的转变。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城乡低保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构建了基本的制度性救助保障体系,使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由临时救助过渡为制度性保障,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农村低保实现从无到有制度化。5年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由11.9万人增加到24.3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10%;月人均补助标准由10元增加到51余元,年支出保障金由1400余
万元增加到1.4亿余元。
二是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规范化。全市城市低保人口由3万余人增加到并保持在9万人左右,月人均补助标准由70元增加到137元,年支出保障金由2500余万元增加到近1.5亿元。
三是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实现及时补缺人性化。5年来,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600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8万余人次。资助低保对象140万人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参保资金1300万元。发放临时特困救助金3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慈善资助特困特优学生600余人完成了高中学历教育。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3800余户。
四是五保供养实现集散结合标准化。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5万人,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散居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300元。开展了福利院提档升级活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福利院174所,管理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五是救灾减灾实现协同联动科学化。完善了十堰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流程及预案,成立了十堰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逐步实现了由单纯救灾向减灾、备灾、抗灾、防灾和灾害救援并重的转变。积极投入2005年“8.14”特大暴雨灾害、2007年“7.28”暴雨灾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2010年持续多次的暴雨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和常年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5年来,共计下拨救灾款2.86亿元,恢复重建因灾倒塌民房10.2万间,切实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
六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及时互动常态化。5年来,累计救助接待送返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900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1.4倍。
七慈善福彩实现快速发展社会化。成立了市慈善办公室,7个县市区建立了慈善会。5年来,全市共计接收社会捐款达到7000万元,实施慈善救助项目10余项,救助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福利彩票销售稳固攀升,5年来,全市共计销售福利彩票8.4亿元,筹集公益金7980万元,资助福利设施项目156个、惠及困难群众近10万人。
二、健康活跃的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实现了由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跨越。
一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地方办事问题。围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调整划分社区,将城区原有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63个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干部386人,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达到441人,初步解决了社区有人办事的问题。将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连续两年作为市政府“十件实事”整体推进,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服务大厅63个,实现了十堰城区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全覆盖。
二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钱办事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列入了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三是初步解决了村(居)规范办事的问题。以农村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逐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村民监督为重点的村民自治制度,创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1个,村民自治示范乡镇52个、示范村161个,培训新一届村委会干部7000余人次,1821个村全面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率达到98%以上。
三、和谐稳定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巩固,实现了由提供优抚安置政策服务到军地合作共建的深化。
一是优抚政策全面落实。着力完善涉军维稳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先后4次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抚恤优待金3.22亿元。社会帮扶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3150万元,集中解决了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和住房困难12.22万人次。
二是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4个县区达到了省级双拥模范城标准。全面落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医疗、购物、乘车和游览武当山风景区、参观博物馆、公园等优待政策,年减免各类费用460万元。
三是退役士兵安置积极稳妥。稳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5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9400余人。军休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得到有效保证。
四、规范惠民的公共服务日益强化,实现了由服务特定对象到服务社会公众的扩展。
一是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不断规范,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669家,其中社会团体67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93家。
二是区划地名界线管理不断规范,完成了3个乡改镇和1个乡政府驻地迁址工作,开展省市县边界线联合检查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妥善解决了边界纠纷和勘界遗留问题,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了城区169条道路命名、更名和594块道路标牌、15万余块法定门楼户牌设标工作,乡镇地名设标率达95%以上,地名数据库建设完成。
三是殡葬和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不断规范,5年来累计办理婚姻登记13.1万件,收养登记395件,登记合格率达到了100%。殡葬管理规范有序,全市3个火化区内死亡人员火化率达到了95%。
五、民政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实现了由强化部门自身建设到优化民政事业发展环境的提升。
一是争取上级支持打开了新局面。十堰民政工作赢得了国家民政部、省厅的更大关注和关心支持,“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8个重大民政福利服务项目被纳入国家、省厅扶持项目,省民政厅与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型民政事业协议”。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解决了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二是基本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打破了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全市有149个大小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审批立项,纳入了国家和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建设用地575亩,计划投资6.7亿元,建设面积23.1万平方米,市社会福利服务
中心、丹江口市社会福利中心、竹溪县社会福利中心等10个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全市建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13个、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96个、县级综合性老年人活动中心38个。
三是民政系统建设取得了好效果。探索推出了局领导班子和科级以上干部绩效考核方式方法,责任目标管理更加成熟,民政干部队伍责任心、事业心、战斗力明显提高。持续推进民政法制化、信息化建设,民政行为更加规范高效,执行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保障民生实践特色,认真落实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的实际成效全面带动了民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市民政局先后多次被授予省、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行风建设优胜单位”、“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导班子”等光荣称号,多项业务工作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表彰。
(尹 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