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

时间:2019-05-13 01: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

第一篇: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

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近年来,我校陆续有博士生导师调离,累计人数逐渐增加。博士生导师调离后,还有部分他们所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毕业,在这些博士生的后续指导和管理方面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调离导师所带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和工作,保证学校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对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其所带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做如下规定。

1、对于学术造诣深、指导博士生水平高,且调离后与我校相关学科仍有密切合作关系、可继续为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生导师,经学科申请,院(系)同意,调离后可作为我校兼职博士生导师,享有我校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的权利,并履行校外兼职导师的义务。这部分导师调离时应办理转为我校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的手续,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

2、上述情况以外的博士生导师,在调离后将不再具有我校博士生导师岗位。对于其指导的博士生应按以下几种类型确定后续培养方式。

(1)对于入学两年内或入学超过两年但没有开题的博士生,原则上转给其他博士生导师指导。

(2)对入学时间较长并已经开题的博士生,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转给其他博士生导师指导,也可由原导师指导至毕业。如果由原导师继续指导,则必须为每位博士生明确指定一位校内协助指导教师,且原导师应签署相关的指导博士生协议书。特殊情况下,如导师和博士生都希望将学生转到导师调入学校,且导师和博士生没有承担我校重要科研课题,我校可协助办理相关转学手续。

(3)如导师调离后对其所带博士生不再进行实质性指导,或缺乏继续指导我校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无法保证所指导我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或对其指导的我校博士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过分要求,则有关院(系)可以在报请研究生院同意后,将其所带博士生转给其他导师指导。

(4)对于虽然没有正式办理调离手续,但是已经开始在其它学校全职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其所带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同样按照本条(1)、(2)、(3)的规定执行。博士生导师调离后或已经开始在其它学校全职工作后,学院和学科应当对其原有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资源进行重新调整。

本条规定的各项协调工作由调离导师所在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并在导师调离前(或导师虽未正式办理调离手续但已在其它学校全职工作后)明确其所指导的每位博士生的后续培养方式,经学院同意后报送研究生院备案。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对于本规定公布前调离的导师,其在我校所带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应参照本规定的原则,结合有关具体情况执行。

第二篇: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

文件汇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

为加强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做如下规定。

一、培养目标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做到: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标准学制3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为全日制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以硕士博士连读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包含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学习年限为3—5年;本科推荐免试全日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4—6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为非全日制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应提前半年由博士生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领导审核,报研究生院批准、备案。

三、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指导小组可以由明确的导师和副导师组成,也可以是导师与3~5成员组成。副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应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副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由博士生导师提名,由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备案。对于入学后因特殊原因需更换导师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更换导师申请表》,经原导师、拟更换导师、所在学院学位委员会及所在学院审批同意,报研究生院备案。拟更换的导师与原导师的研究生方向应同属一个一级学科。对于入学后需要增加副导师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经所在学院学位委员会及所在学院审批同意,报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根据研究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一些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1-

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进行博士生培养工作、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博士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与学分、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要求等。培养方案应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

博士生培养方案应规定博士生在本门学科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研究方向及相关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应掌握的程度。培养方案应由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五、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导师应在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内,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和博士生的特点,制定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中应有明确的学位论文选题范围,明确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要求和进度安排。培养计划要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切实可行,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博士生培养计划经导师及指导小组讨论审核后报学院批准,一式三份,博士生、导师、学院各一份。

博士生的培养计划是培养工作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博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六、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学科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学校对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要求为12学分,其中学位课7学分,非学位课5学分。各学科可在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规定本学科的课程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专业培养方案与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的学分。

直博生以及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阶段课程必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前完成。

1.学位课(7学分)

(1)公共课(3学分)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类),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人文社科类),1学分。

第一外国语,2学分。

(2)学科专业课:不少于4学分。

2.非学位课(5学分)

(1)必修环节(5学分)

前沿讲座:要求博士生至少参加8次学术报告,记2学分。

博士论坛:要求博士生至少做学术报告2次以上,记1学分。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记1学分。

论文中期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2)任选课

第二外国语:2.0学分。第一外语非英语,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可以免修。

(3)补修课程

对硕士阶段非本专业的博士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除按上述博士课程要求外,要求完成本专业硕士方案中学位课与任选课的相应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7.0分,学位课24分,非学位课13分。学位课中公共课8分,基础课4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12分,非学位课中必修环节5分,任选8分。

博士生选课必须按照所制定的培养计划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因故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的研究生,应经导师同意,在选课期间进行修改,逾期不再受理。如选课后无故不参加考试者,视为旷考。对于未办理选课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不承认其学分和成绩。对于课程学习缺勤时间超过课内学时的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取消其考核资格。不能正常参加考试者应在考前请假(因病需有医院证明),经学院主管院长审查批准后方可缓考,全校性公共课、基础课需报研究生院审批。

课程考核不合格的课程一律进行补考或重修。补考、重修通过后的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但须注明“重修”字样,计算学位课程加权成绩时按“60”分计算。课程选课后,未经批准而无故缺考者,按旷考处理,成绩按“0”分计,经研究生院批准可重修一次。

七、资格考试

1.资格考试的对象及目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对象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包括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以及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的目的是考查硕博连读博士生是否掌握了从事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所必须的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对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的一次

进入博士阶段前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2.资格考试的条件

(1)博士生参加资格考试前须修满全部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合格;

(2)博士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态度,经审核合格。

3.考试组织与方式

博士生资格考试由学院组织安排,可根据各学科特点组织资格考试委员会,并根据学科专业对博士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确定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

4.考试时间

博士生资格考试原则上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进行。

未通过资格考试者,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若两次资格考试仍未通过者,中止其博士研究生培养,作退学处理。通过资格考试者,继续博士阶段培养。

八、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知识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过程。

1.论文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2.论文选题:博士生入学后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3.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直博及硕博连读研究生应在通过资格考试后根据工作学习进度情况确定进行。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4)研究内容的预期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6)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和工作积累;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博士生导师组织

相关学科3-5位专家(3位以上教授),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查。

开题后,由于特殊原因需更换选题的,须重新进行开题,或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写明换题原因,及新选题的具体内容,内容与开题报告的内容相同,报所在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批准后按新选题进行研究工作。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开题半年后进行,具体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情况确定,各二级学科应组织考查小组(3-5名教授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博士生须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包括已完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及所获得的初步结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要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考查小组针对博士生论文工作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工作意见。

5.学位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博士生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但不能作为博士生阶段的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成果必须有创新性。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图表清晰。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凡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注明,与他人合作的部分须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与贡献。

6.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要求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按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

7.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博士生完成各培养环节,通过预答辩,并达到学校规定的研究成果要求,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送审、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匿名送审的若干规定》、《北京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执行。

九、其他

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正式取得博士研究生学籍后,不得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若无法完成博士学业,按学籍管理规定作退学或肄业处理。

十、附则

本规定自通过校长办公会议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的培养应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3.身心健康,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培养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和延期)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生的培养应以科学研究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培养需要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跨学科的专家组成。指导小组是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具体指导的学术群体,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督促并检查各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对博士生进行政治思想、学习、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和检查博士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等。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导师和指导小组可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四、课程学习与培养环节

(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博士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

1.课程学习计划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制定,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

2.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在第二学期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

培养计划一式二份,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一份交所在学院存入研究生培养档案,一份由导师留存。

(二)课程学习与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方可获得学分,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培养环节8学分。博士生一般应在中期考核前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

博士生课程按学位课和选修课设置。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公共学位课包括外国语和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外国语:第一外语为英语者,可选修第二外国语;第一外语非不是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英语做第二外语,第二外国语不记入总学分。

专业学位课:以一级学科、学科群或博士点为单位设置。每个博士点设置的专业学位课主要包括:专业进展及Seminar课和一级学科或相关学科群知识拓宽课等。

选修课:博士点和非博士点均可为博土生开设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博士生可以在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根据培养需要选修。

鼓励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确定需要补修的硕士课程,如果指定的课程已经修过,可以申请免修,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需填写《中国农业大学跨专业硕、博士研究生补修课程计划表》存入研究生个人培养档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不计入总学分。

(三)开题报告

要求博士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最迟在中期考核前进行开题,举行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或导师指导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

(四)学术交流

博士生在学期间积极参加课程学习以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且不少于10次(包括学生本人所作的学术报告),可获得学术交流环节学分2学分。

(五)学科综合考试

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自行确定博士生综合水平考试形式,并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对博士生的学科综合考试,博士生通过学科综合考试且成绩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科综合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考试内容除应覆盖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涉及2~3个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及分析能力。

(六)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博士生参照《中国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实践教育的规定》完成实践教育可获得2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最迟在博士入学后的第3学期进行,具体规定和要求按《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八)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成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可以接受并发表的水平,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博士生学位论工作量应不少于2年。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并实事求是地反映作者所完成的工作。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论文的写作与装订,应按规定的统一格式进行。

五、毕业与学位

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答辩未通过者,经学校批准后,可获得博士结业证书。

若同时完成本学科关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其它基本要求(如: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可以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将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答辩合并进行。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并通过公示期后,可获得博士学位。如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已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经学校批准后,可获得博士毕业证书。

获得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的博士生,自毕业或结业之日起,两年之内如论文符合要求,且同时能够达到本学科关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其它基本要求者,可向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超过两年者,不再受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未完成课程学习或培养环节要求的研究生,或因其它原因未能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按《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各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情况,依据此规定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师教案编写工作的若干规定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师教案编写工作的若干规定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的授课工作方案,它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章节及每一课时单元的授课内容和实际进程,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

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教案包括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表和授课教案三个部分。

 课程教案是对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其核心指标为:课程名称、授课班级、学时学分、使用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

 教学进度表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的具体设计。 授课教案是对各章节和课时单元教学工作的具体设计,其核心指标为:教学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讲稿部分)、思考题(讨论题、练习题、作业题)等。

为迎接评估,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师教案的编写工作,特制定以下规定:

1.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应认真研读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具体分析授课班级的学情、指定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编写教案。

2.课程教案(附件一)和教学进度表(附件二)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大纲要求编写(同一课程教学大纲和同一进程的平行班可写一份教案,但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大纲的班级必须写不同的教案),于开学后二周内送交教师所在系(室)主任审核、签字后确定。课程教案和教学进度表一式三份,教师、教师所在系和教务处各一份。

3.各章节和课时单元教学的具体教案由授课教师编写,应包含授课教案规定的各项指标,并原则上要求有电子教案。手写讲稿要写在学校规定的备课纸上,备课纸的右边留1/4空间用于备注。

4.教师每次授课时必须携带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表、具体教案和教学志。

5.整套教案按封面、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表和授课教案的次序进行装订。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务处

2007年1月25日

第五篇: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中国地质大学

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中地大研字[2009]31号)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等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我校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第二条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基本学制为2年,超过基本学制的学习期间不再享受各类奖学金,学习年限超过5年者,需要重新按交费学习(延长期每年缴纳学费标准:按本专业当年同类全额缴费研究生的标准交费)。

第三条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第四条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是实现本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它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进行培养工作、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凡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领域必须制定本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应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学分、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部分。

4.培养方案由各专业领域教育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各专业领域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第五条培养计划

1.硕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必须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和论文计划。课程计划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由导师与硕士生本人共同制定并完成网上提交,论文计划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初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考虑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充分注意发挥硕士生本人的特长和创造性。

2.培养计划中应对硕士生本人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学位课和选修课)、文献阅读、教学实践、学术活动、论文开题(第三学期内)和论文完成的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

3.硕士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硕士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核的依据。培养计划一旦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培养计划,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批准后报学院(所)审批、备案。

4.《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表》经导师签字,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开学2周内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由研究生本人、导师、学院各保存一份,以利检查和管理。

第六条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

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为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性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应增加应用型课程的开设,可与政府、企业、事业或实体等单位合作,开设一些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课程,还可开设一些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课程学习要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指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指指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2学分。每门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2学分。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时数为20学时。

工程硕士公共课中政治理论课开设“自然辩证法”(2学分);外国语课开设“基础英语”(3学分)、专业英语(1学分);数学课(3学分);指定选修课“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凡通过英语六级,且六级证书颁发之日在入学时未满5年的研究生可免修基础英语,本科毕业专业为英语专业或出国学习、工作满一年以上也可免修基础英语,记3个学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作统一要求,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结合实际建立较稳定的实践基地,或通过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实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和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须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计入4个非学位课学分。

第七条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要求查阅大量与选题有关的近五年的专业文献,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外文资料,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开题报告主要介绍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第八条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学年应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在研究生院网页的学术公告平台上发布信息,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第九条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论文除经导师审阅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 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第十一条管理

1.硕士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各学院分党委(党总支)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以各学院分党委(党总支)为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各学院分党委(党总支)做好该项工作。

2.硕士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单交研究生院培养处,试题、试卷、开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均交各学院办公室归入硕士生的业务档案。上述材料经审查合格者,其学位论文方可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

3.硕士生的培养必须重视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教书育人等各种活动,提高研究生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硕士生导师和任课教师都应将教书育人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下载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我校博士生导师调离后博士生培养相关工作的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