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现就做好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等特点,防范难度极大。近年来,受极端气象、地震、工程建设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群发,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各地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懈怠情绪,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防灾措施,做好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抓紧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近期,国务院将公布《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等工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各地要认真谋划本地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抓紧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部备案。
三、切实加强机构建设
中编办批准我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增加司局级领导职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也即将挂牌成立。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本地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将其作为2011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建立健全我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体系。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务必要在201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省份,要向地市延伸。
四、强化特大型防治项目管理
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增加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资金。各地要积极推动加大本级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并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463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81号)的要求,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按规定上报资料。对存在数据弄虚作假、未按规定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未及时向部
报送等情况的省份,部将扣减或取消下年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予以通报批评。
五、继续提高基层防灾能力
推进防灾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应急避险、软硬件支持等方面能力。一是要继续扎实深入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地质灾害防治“五条线”、基层“五到位”建设,部将继续邀请100名特别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来京进行经验交流。二是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将预警预报工作向县(市、区)延伸,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市(地、州)、县(市、区)应在今年完成。三是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要通过演练明确受威胁群众撤离的信号、路线、应急避灾场所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四是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按照国土资源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整合已有资源和基础,更新数据,实现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
六、做好汛期防治工作
各地要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一是做好排查巡查,汛期前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工作,将所有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纳入防范体系,加强对在建施工场所防灾工作的监督指导,特别要注意上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壅塞体,后期降水使壅塞体突然溃决,形成高落差、大体量、快速度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二是做好值班和信息报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和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向部报告。对尚未抵达现场、无法核实的灾情险情,要将已掌握的情况通过传真、电话等多种方式报部。三是做好应急处置,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抢险救灾,重点要做好受威胁人员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七、强化重点地区防治
三峡库区要做好库水位涨落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尤其是高水位以及汛前降水条件下库岸的稳定性监测,做好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汶川及玉树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应充分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监测体系做好日常防范工作,重点时段要派驻专业队伍指导协助地方做好防灾工作,确保安置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东南、华南、西南等山地丘陵区要着重防范台风和强降雨引发的点多面广的突发性灾害,要特别防范引发
人员伤亡崩塌、泥石流灾害。华北、西北黄土地区要做好黄土塬边缘崩塌、滑坡、沟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八、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
各地要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地方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山区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整治、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请各省(区、市)于4月底前将本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部地质环境司。2011年,部将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调研活动,并召开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地务必要立足于抗大灾、应大急、救大险,切实将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联系人:地质环境司 卓弘春
电话及传真:010-66558322,010-66558316
二〇一一年三月一日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关于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
告
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灾情及特点
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有197起,486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6亿元。2009年地质灾害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防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三峡库区水位反复涨落和高水位运行导致的库岸变化,汶川地震灾区地震致灾作用的长期性和隐蔽性,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极为严峻、任务极为繁重。三峡库区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134起、汶川地震灾区发生地质灾害205起,但由于各项防灾措施到位,三峡库区已连续6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汶川地震灾区除四川省汉源“8.6”崩塌灾害外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二是西南山区仍是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2009年西南地区局地强降雨极为频繁,重庆、四川和云南共发生地质灾害2217起,301人死亡和失踪,分别占全国的20%和62%。
三是在建工地因灾损失较为严重。西部地区大量的水电、公路等在建工程项目地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深山峡谷,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防灾意识较差,防范措施不落实,施工不规范,引发了地质灾害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川省在建工地因灾死亡失踪106人,占全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的67.5%。
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共34次作出重要批示。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努力做到早谋划、早部署,落实防治措施,工作紧张有序,就地质灾害防治向国务院上报部发文、部函报、部专报文件20次。各地反应迅速、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一)及早谋划,精心部署。
2009年2月,我部召开工作思路会,明确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汛前及汛中,多次召开国家、省(区、市)、市、县四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大讨论、务虚会、研讨会,探讨近期和长远目标,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办法。对汶川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我部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各地共召开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69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精心安排。
(二)明确责任,督促检查。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明确分管责任,落实工作责任,抓实直接责任。有些省还实行了省级领导包市、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六包”制度。二是公开公示。通过在重要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和防灾责任公示牌、在媒体上公开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信息等方式,将灾害信息和防灾责任制向社会公开。我部建设完成了涵盖全国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信息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三是督促检查。分别于汛前和汛中,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14个工作组,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两轮专项督促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也增派人手、调集专家,实施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常态化管理和监督。
(三)加强指导,就地驻守。
一是驻守指导。驻守在湖北宜昌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做好24小时应急准备,密切关注三峡库区。根据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2009年汛期,专门抽调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驻守地震灾区,协助和指导工作。二是会商指导。通过卫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对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会商,并对重庆云阳凉水井滑坡、陕西略阳凤凰山滑坡进行现场研判和指导。三是第一时间派工作组指导。2009年,我部直接派出63个工作组,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派出工作组740个,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仅10月中下旬,连续3次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三峡库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四)强化应急,提升能力。
一是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建设。编制印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二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聘请36名国内知名专家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各省(区、市)共明确1711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三是统筹部系统内各种应急资源。部系统19家单位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人员和设备统一调配,人员310人,设备中包括了无人驾驶小飞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探地雷达等高精高尖设备。四是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推广至市、县。目前,除30个省(区、市)开展省级预警预报工作外,223个地(市、州)、1035个县(区、市)也在各自区域内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五)群防群控,增强意识。
一是强化体系建设。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的“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专门的鼓励政策措施,首批已达标的321个“十有县”已于2009年12月公布。二是强化科技。在全国推广安装地质灾害监测报警器,全国共安装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比以往明显提高。三是强化宣传。汛期前印制下发100万张防灾避险宣传画和50万套宣传册,各地也印制了大量的宣传材料,主要在学校和人员密集地区进行张贴和发放。四是强化演练。2009年,全国共计开展地质灾害演练586次。贵州省8月29日在遵义市桐梓县开展了一次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示范教学演练,参演人数达1300余人。
2009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避免人员伤亡1433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与2004-2008年全国平均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705人、经济损失30.1亿元(汶川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未列入统计范围)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1%和41.5%。
三、2010年防灾形势预判及工作展望
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是局地性、突发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呈点多、面广、频率高的趋势。
二是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仍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三峡库区水位消涨期间的库岸再造仍将持续。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强降雨,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出现。
三是为扩内需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地质勘查工作不充分,施工不规范,监测防范不落实,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
为此,我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工作的各项要求,创新机制,完善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二是做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国层面上,开拓思路,按照不同区划,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监控和治理,同时突出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区、重要流域、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通过后续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密防范三峡库区水位消涨期间库岸再造引发的地质灾害。
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汛期前联合相关部门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会后共同组织开展检查,研判形势、排查隐患、完善预案,全面强化建设项目施工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是做好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西南山区、沿海台风影响地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强化会商、指导、检查、监督,想在先、干在前,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确保我乡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巩固我县年“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杜绝或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结合我乡实际,特将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项强调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地灾防治工作意识。
1、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从发展大局出发,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2、组织广大干群学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通过召开会议、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灾防治知识,增强广大干群地灾防治意识,提高广大干群地灾防范能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劳动安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二、开展地灾评估,健全地灾防治监测机制。
1、开展地灾情况调查评估工作。
2、制定地灾防治预案和突发性地灾应急预案。
3、建立健全地灾监测网络,落实地灾汛期值班、速报、巡视、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
4、重要地灾要设置警示牌。
三、加大防范力度,严禁人为诱发地灾行为。
1、组织地灾危险点的广大干群开展地灾防治的可行性治理工作。
2、严禁在地灾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或其它危险性的建设施工。
3、严禁无合法手续开采矿产等违法开采行为。
4、严禁持有合法开采手续的违规开采行为。
四、切实履行职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地的地灾防治工作负总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地灾防治工作担负直接责任。
2、要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人命关天”的高度,切实把地灾监测机制、地灾预防措施以及地灾防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层层要有责任人。
3、确保通信畅通,各村、各单位一把手和蹲村领导干部在汛期要保持通信工具24小时畅通。
4、开展经常性的地灾监测、巡查及其督查工作,做到及时发现灾情、研究灾情和排除灾情,防患未然,切实把地灾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建立过错追究制度,对因地灾防治工作抓得不力、不实而导致人民生命遭受重大伤亡或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3〕324号 【发布日期】2003-08-11 【生效日期】2003-08-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
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324号)
我国的许多旅游区(点)都位于山区。以陡、峻、险、奇而闻名的诸多景区或景点,是自然地质作用的产物,也往往是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区或危险点。近年来,特别是在每年的雨季,一些旅游区(点)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游客和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部分旅游设施造成了极大危害。2001年8月发生在长白山旅游区的岩崩、2003年7月发生在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沟旅游区的泥石流,均造成了游客伤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29号)精神,有效预防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各级旅游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防灾预案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每年汛期前,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位于山区的旅游区(点)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纳入各地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旅游区(点)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每年汛期,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排查和监测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各级国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汛前督促各旅游区(点)管理单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三、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助于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各地在开发山区旅游区(点)或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旅游区(点)进行各类旅游设施建设时,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督促建设单位在初设阶段或施工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单位采纳评估报告提出的建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近年来,群众自发组织的“自助游”发展较快,各级国土资源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他们面对突发性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各级旅游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以上要求,尽快部署和开展有关工作。国土资源部将会同国家旅游局对各地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二○○三年八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