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的供给分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所以,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人口剧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大量事实说明,人均耕地数直接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
粮食问题与耕地关系密切
为弥补粮食不足,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盲目增加耕地面积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
又危机粮食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所以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定义“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消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
1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4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5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
基础。
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
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二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观的变迁,经历了由只注重经济因素,到关注环境因素,最后强调社会因素的过程,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把环境问题由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方位环境保护,把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完成由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5个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的“生态核心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资源,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它既包括作为人类消耗对象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也包括现有的和可能具备的生产和技术条件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
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增长不仅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受技术进步、科学教育、信息服务、资源有效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经济的增长是以地球的资源作支撑,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基础的,这种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只能带来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重新审视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率先提出和讨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思考和谋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头和“催化剂”。显然,环境状况是不同发展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就成为检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和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由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是永不会停止的。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易程度,最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直接受到其周围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限制,这一规律同样存在于人口生态系统中。尽管人口生态系统的人口环境容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物环境容量存在本质的区别,人类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依靠水、肥、能源、交通等的大量投入换取高量产出,使人口环境容量大大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条件下所允许的环境容量成为可能,然而农田的扩展、水、肥、能源的多少最终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提供这些资源的能力。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直接受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既对人类的栖息生活起着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以及气候状况等因子,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自然因素;而人类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采药、长期连续不合理灌溉、矿山开发以及农业污染等,都是加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社会因素。我国特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来自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都将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更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管我们已通过采取技术、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破坏的速度,我国仍将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
我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重大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重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防止了环境质量的全面恶化,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待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互惠性、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着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类,迫使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实现人的自然化。这种自然向人类的生成和人类向自然的生成,使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利益的保 2 护,实际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类对自然利益的损害,也即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将过去那种征服自然,以人类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眼前物质利益的功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转化为尊重自然界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对自然尽人类的道德责任的互利型思维方式和做法。在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为新型思维方式创设条件。
历史发展到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人均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这些意识的集合,构成了迄今为止人们确认的一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容量会随着资源、环境的破坏而下降;人口数量在继续增长,且每个人的活动能量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很强的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面对这种“下降”与“增长”,需要寻求不要“撞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口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以不损害环境质量和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原则。这就要求在人口生产中遵循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结构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树立资源的稀缺意识,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可更性资源的发展,走节约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环境意识,就是要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顾及到环境效应,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顾及到单方面的效益,而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
第三篇: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较快。二是农农业人口比重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三是年轻人口多,人口金字塔呈增长型。四是人口老龄化初现端倪。五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
新时期我过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包括:搞好计划剩余,控制人口数量。落实计划剩余政策以及各种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国民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人口城乡结构。改革户籍,人事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的人口流动。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国家也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关注老龄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资源可持续:加强资源勘察马蹄糕资源开采率。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资源、能源高消耗型工业的总体规模。对现有工业装备和民用取暖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构建高效益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加强产业集聚和写作,以此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是各种土地的数量与质量得总称,包括已经利用的土地和尚未开发的土地两大类。土地资源既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土地的社会属性,它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提高我国土地承载力的策略包括:一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重点保护基本农田,协调好开发建设与农田保护的关系,力求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二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保每年有足够的农田生产粮食以及人民生活必须的农产品,针对粮食生产实行一定的政策优惠。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强土地集约经营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由: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毁坏森林,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过度开发,酸雨危害,自然灾害肆虐。
第四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所谓可持续发展,一个基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而在可持续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三个要素各自在历史上的演变
1、人口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中国便拥有这庞大的人口,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人口更是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期间虽然有过不少动荡和分离的时代使得人口减少,但总的来说人口还是稳定增长的,试举两例:唐朝人口峰指出现在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约有1430-1540户,7475-8055万人,另外,大家比较熟知的康熙大帝曾提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还是比较鼓励人口增长的,而在古代,实行此种办法也基本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旧鼓励生育,相信'“人多好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激和错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后代多意味着家族,民族的兴旺,因而一向鼓励生育,从秦朝时的两三千万到唐宋时的上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十亿,人口无疑是激增的,即使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中国这个人口雪球依旧是越滚越大„„
2、资源问题:中国历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古代统治者更是自夸我中国是无奇不有。在古代,比较重要的资源有土地和林业渔业资源,无疑地,从秦至清,除个别朝代如两宋和元外,版图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姑且不考虑人均状况,与之相应的资源自然也就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他们的职业一定是猎人和渔民,所以这两方面的资源一定是得到了提高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量增加,各种资源特别是在古代鲜有利用的石油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乱砍乱伐,竭泽而渔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土地资源中关乎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耕地资源不断受到商业用房的占据,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资源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3、环境问题: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周以来,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相对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古代的人为污染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将其净化的。然而自清朝后期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各种工业设施和工厂在中国也纷纷出现,虽然他们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和西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相同,中国自鸦片战争至今,自然坏境也面临着空前浩劫,物种濒危,土地盐碱化,谁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
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看了上文,相信对这三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其实核心还是人口问题,人活在世上,为了生存必然向资源和环境索取并同时促进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于是又一次索取开始了„„因而一方面是人类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直接影响了资源环境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类素质的提高虽然使他们渐渐懂得破坏资源环境的害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影响。另外,从本质上看,资源本省就来源于环境,因而,三者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总之是人越来越依恋环境,却又在不断破坏环境,如此而已。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再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那个基本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在本文开头我说它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他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此做也不过是尽量延迟地球的崩溃时间。从当代来看,尽管大量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始得到开发和利用,但要想完全取代原有的煤炭和石油,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不断增多的当代人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对子孙后代的福祉负责,可持续发展又谈何容易。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是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优化资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同时保护国家稀缺资源
3、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创新强国
4、减少三废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结合现在中国实际来看,节能减排的大力施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不得不说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即人们虽然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难以身体力行,这点需要我们重视。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岁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法学院 经法1102 黄宏杰
2011年4月13日
第五篇: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损害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它通常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反过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提供保证。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良种提供遗传材料。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为人类建立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能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目前,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恐怕还难以准确地断定。经过近200年的研究,人类已将其中170多万种进行了分类和定名。其中动物130多万种占70%多,植物40万种,占20%多。实际上,物种的总数远远高于此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热带生物所知甚少。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生物种类的最少数目约500万种,有些人认为可达3000万种。根据近年来发现物种的速率推算,动物可能有400多万种。
新的物种的形成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这已成为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整个物种谱经历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物种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物种自然灭绝和自然形成过程仍在继续进行,但是,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物种形成和灭绝除受自然因素制约以外,更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个世纪,由于人口的猛增,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的速率。
从公元初到1600年,全球共丧失724个物种,而从1900-1950年的50年间就丧失了60个物种。
应用种-面积曲线,科学家发现在20世纪初-1986年,中美洲湿润热带森林的砍伐可能导致15%的植物种灭绝,亚马逊河流域12%的鸟类灭绝。从理论上讲,如果继续毁林,直到所有的森林消失,将会有66%的植物种和69%的鸟类将要消失。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垦殖农作物造成的。
2.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3.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
在所有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过分利用而濒临
灭绝境地的。比如,许多毛皮兽像灰鼠、骆马、大水獭的种群已下降到临界水平,大多是由于为了利用其毛皮造成的。非洲象在1981-1987年从120万头到76.4万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获取象牙造成的。海龟、犀牛和某些种类的猴子也都处于这种状况。世界珍稀野生动物走私是仅次于毒品和军火的第三大国际走私活动,每年金额达50亿美元。1987年从中国走私到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千克,相当于迫捕猎了10万头麝。
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和侵入
所有濒危、渐危和稀有脊椎动物的19%都受到外来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的威胁。这也影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特别是在岛屿上更为明显。外来种可能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动植物区系,或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发生间接影响。例如,在厄瓜多尔格拉帕戈斯群岛上,黑鼠通过觅食蛋而降低巨龟和暗尾燕的种群,并且消灭了群岛上的一些啮齿动物。这个群岛上的许多外来种,例如牛、山羊、野猪已经大大改变了岛上的植被,包括高原上的林木和类似南美草原的草地,也破坏了仙人掌灌丛。
第七章 环境问题原由剖析
第一节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世界人口的现状
1.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1998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据有关资料推测,公元前8000年人类还以采集食物为生时,世界人口只有500万,当时人口增加1倍约需1700年。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迅速。1650年世界人口为5亿,工业革命后仅过150年,到1800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倍,达到10亿。从第1个10亿到1930年第二个10亿历时130年。此后,人口增长更加迅速,到第三个10亿仅用了30时间,到第4个10亿只用了15年的时间,到第5个10亿用了13年的时间。
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几乎按等比级数增加,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1990年5月底达到53亿。这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了1亿。现在,全世界人口在10年内将会增加一个欧洲人口,每14个月增加一个英国人口,每月增加一个瑞典或两个新西兰的人口,每秒钟增加3人。如果世界人口一直按这个速度继续增加,到2330年,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南极、北极、沙漠等,每平方米就有一个人。到3545年,世界人口的总质量将等于地球的总质量。
2.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南亚、非洲愈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愈快(年增长率在3%左右),中国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到1990年已降至
1.56%,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欧人口增长率一直在0.1%,北美洲目前为0.7% 左右,澳大利亚、新西兰为1%左右。这种差距与传统、文化、经
济等因素有关。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人口的老龄化。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卫生和医疗条件较好,所以死亡率低,老年人所占比例高。一般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1986年英国65岁以上人数占15.3%,瑞典为16.0%。
中国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大力提倡计划生育,迫使出生率下降,加上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使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目前30-50岁人数较多,老人比例有所增加,而儿童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人口剧增的后果
1.粮食供应不足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粮食和其他食品要求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地资源的负荷。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长率,加上土地退化,大量占有耕地,民族冲突和战乱,非洲许多地方的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1986年世界银行报道,非洲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92%,而粮食增长率仅有0.2%。中国粮食增长基本上与人口增长相近,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但是在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不可能满足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如果不加以协调则国人将面临饥饿,国家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2.环境严重损害
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减少,淡水不足,能源短缺,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如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目前,全世界能源主要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等为主,非洲、南美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大量使用柴薪。这不但加大了能源的耗竭速度,也增加了大气中的CO2、NOX、SO2和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第二,人口增长是造成森林资源破坏、海洋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四川省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省之一,由于人口增长,其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19%降至1955年的9%。另外,人口增长使其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导致的过度捕捞,造成了世界许多地区鱼类资源锐减,不少珍贵鱼类,几乎灭绝。例如,中国东海,以往每年黄鱼汛期,黄鱼几乎在船边成群结队地跳跃,而现在绝迹了。第三,人口的过度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首先它降低了人均享用量;其次,不利于自动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人口的增加,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过密本身就是一种污染,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迫使他们进一步破坏自己的环境。
3.使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使社会环境恶化。首先,人口剧增使就业问题严重。其次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均GNP低。
人口迅速增长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迅速增长,威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所以,必须立即采取对策,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