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的感想
读“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的感想
纵观整篇文章,其以清晰的条理和脉络将土地类型研究的整体学科现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读完之后,我至少从三个方向对土地类型的研究有了一定了解。
第一,土地类型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论证综合自然区划、确立地域结构、进行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设计、进行农林牧合理用地与调整用地结构、专项土地利用设计及新农村建设布局、防灾减灾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我们应当着力于将其发展为一门基础学科,甚至将其作为地理学的核心部分来对待。
第二,土地类型研究尚不完善,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我们去解决。首先我们必须对现阶段我国学者在土地研究方面的工作表示肯定。事实上我国是最早对土地类型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国家,只是或许由于我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先辈们的工作成果难以总结、升华为更加系统的理论,导致我国现代土地类型研究开始的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但是,即使如此我国的学者经过艰苦的、细致的工作以后还是取得了许多的成就:①土地类型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确立②土地类型理论走向成熟③遥感等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当然成就是显著的,不足也是不可回避的:①土地类型等级的划分不明确,制图比例尺的匹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②土地类型等级划分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同土地类型的划分指标如何选择,精度如何确定,学界还是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③多元数据的计算机跨尺度制图与转换没有得到很好的技术支持。事实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但是中国现阶段土地类型研究遇到的瓶颈,更是全世界此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原苏联的土地景观学派、澳英的土地系统学派还是我国的土地类型学说,在遇上以上问题时,不是模糊其词就是尚在发展。总之,就土地类型研究这个学科而言,其依然存在相当多需要我们去完善的地方,也正因为此,其还有广阔的学科发展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第三,土地类型研究对未来的展望主要脱胎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土地类型等级的划分、制图比例尺的匹配研究、土地类型等级划分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土地类型多元数据的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的连接都是现阶段制约我国土地类型学科发展的瓶颈因素,只有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我国土地类型研究才能继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理论上将拥有解析区域内中小尺度地理分异的能力,更加重视土地类型格局、过程、功能、演替的研究,也就是说有往研究土地类型动态变迁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应用上将会拓展至更多领域与部门,为满足不同部门的要求而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土地类型系列图),并且将其整合建立土地类型数据库,方便更广泛的共享与运用。显然,就本学科的展望主要就是增加其在国民生产生活、国家管理土地等方面的更加切实有效的运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类型研究的必经阶段,其方法、理论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学科中也往往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土地资源调查的理论方法,为土地类型研究提供更扎实的基础。
第二篇:试论中学语文经典诗文的爱情启蒙功能与导航意义
试论中学语文经典诗文的爱情启蒙功能与导航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爱情启蒙 教育 导航
论文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在肩负知识传递与审美能力培养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情启蒙与正确引导的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文本讲解与字词训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掘中学语文课本中与经典爱情相关篇目的情感资源,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析,对学生进行爱情启蒙与引导,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美好的爱情观。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就可能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培养出美好的爱情道德,从而顺利度过青春期,步入人生的下一站。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青少年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都或多或少地因爱情而迷茫,又因迷茫而精神困顿,严重的已经影响到学业与生活。这些出现“爱情问题”的大学生虽然原因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中学阶段很可能没有接受正确的爱情启蒙教育。或者说,他们没有在中学阶段通过语文等人文性课程,形成自己正确的爱情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在肩负知识传递与审美能力培养功能的同时,其实还应具有爱情启蒙与引导功能。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以下,笔者就从中学语文教学出发,试析如何通过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情启蒙教育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一、导致青少年学生进入爱情误区的原因
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同时是一个资讯日渐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这使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遭遇诸多情感迷茫。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实成人世界中,种种不健康的爱情如瘟疫蔓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爱情观。当前,各种负面消息充斥着中学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学生心理还未成熟,上行下效,难免会产生误导。尤其是很多同学小小年龄就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有的甚至成为父母矛盾的牺牲品。有的班级竟然有一半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一些甚至占到三分之二。这些畸形的家庭带给他们畸形的心理、不正确的恋爱观,有的甚至报复父母,仇视社会。家庭的影响使他们对未来的感情生活不禁有些恐惧,美好的爱情该到哪里寻找呢?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在校的多数中学生,都处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的青春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潜在情感在激荡。于是男女生开始“地下工作”,在树荫下、操场边、上学放学路上偷偷牵手,在课堂上暗送秋波、电波传情……这些现象开始触及“地雷”了!于是家长训斥、老师谈话、亲戚开导、朋友劝说——“轮番轰炸”。不到你缴械投降,决不罢休。
3.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从《还珠格格》开始,《流星花园》《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东京爱情故事》《恋空》……在一部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国产片、韩剧、日剧、美剧轮番轰炸之下,不知道引发了多少青少年问题,早恋者有之,严重到情杀者也有之。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画面正在慢慢腐蚀着青少年的人生观、爱情观。许多丧心病狂的制作人、导演,一味追求收视率、投资回报率,一幕幕不堪入目、毫无美感可言的画面无时无刻不在刺激广大青少年观众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还有一些网络小说以及电影里所描写的畸形的恋情,其有些内容更是令人不堪目睹。
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所牺牲的是下一代人的健康心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圈所宣扬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大量的色情剧情造成的是整整一代人的迷失,直到今天美国人才开始反思,转而提倡中国式的儒家思想。而我们却成了拿着金碗要饭吃的乞丐,自废武功、自毁长城,礼仪之邦,名存实亡。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较低,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看到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只是单纯地接受银幕上的恩爱情仇,单纯地模仿主人公的一掷千金、左拥右抱、潇洒风流。这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具有爱情启蒙的崇高职能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人生之道”当然也包括爱情之道了。他还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爱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当然有义务和责任给学生上好爱情这一课。
综观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再别康桥》《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雨巷》《氓》《孔雀东南飞》《一剪梅》(李清照)等等优美的诗词歌赋无一例外地向广大学生诉说着爱情的酸甜苦辣诸般滋味。笔者认为,这些诗词、美文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也许当初教材的编纂者是抱着培养下一代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的目的,满怀激情和希望选入了这些精品诗文。但事与愿违,许多老师忽视了这种良苦用心,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诗歌鉴赏、名句填空这些应试的偏门小道,对于诗文更深层次的内涵却阐释不够,这无异于是舍本逐末、焚琴煮鹤。要知道,若不加以循循善诱,这些“大补”的诗词美文反而会成为诱使学生早恋的“毒药”。所谓“人参杀人无过,附子救人无功”,比起问题出现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不如在一开始就避免问题的发生。
为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在知识传递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兼具爱情启蒙教育的职能。语文教学在给予学生文学、美学滋养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播撒爱情教育的阳光雨露,使中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成长。
三、在经典诗文教学中解析爱情的本质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诗文小说对“爱情”二字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它们仿佛一盏盏指路明灯,能给爱情迷失者以希望和启迪。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深入解析这些诗文,我们可以分析出爱情的本质。
1.爱应自然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真挚的感情应该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沟通中两情相悦。《诗经》《邶风·静女》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以及“贻我彤管”的交往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酸涩,感受到自然健康的爱情美。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和别里科夫正是在交往中,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思想情趣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恋爱注定是荒诞可笑的,只有尽早画上句号,还各人那片天空。俄罗斯有句名言:“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击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2.爱应纯洁
爱情应该神圣的,它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它超越金钱、权势、地位等一切世俗的东西。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诗词篇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苏轼与王弗感情深重,爱得多么纯粹、爱得多么自然,一句“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不随时空变化、伴随作者生命始终的纯洁的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道尽了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让人懂得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才是正确的恋爱观、这才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中的“我”愿意是“激流”、愿意是“荒林”、愿意是“废墟”、愿意是“草屋”。在这篇爱情宣言里,“我”心甘情愿地为爱人燃烧,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纯洁坚贞、博大无私的爱情观。读这首诗,我们会永远感受到一个为爱情燃烧着的伟大无私的灵魂!感受到一份洁白无瑕的挚爱!
莫泊桑小说《项链》里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因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爱需要纯洁。而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中,只“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葛朗台为了财产,不许女儿欧也妮恋爱,这位独生女被眼里只有金子的父亲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这些诗文让我领悟到温莎公爵夫人所说“爱是纯洁的,爱的内容里,不能有一点渣滓;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的真正内涵。
3.爱应理性
柏拉图说:“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可见爱情是怎样使人晕头转向!
爱应理性。《诗经·氓》就这样告诫女性:“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情爱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冷静、机灵,善于观察和思考,为自己未来的幸福做出慎重的选择,识别真诚与欺骗,学会摆脱不利的处境。《氓》的结尾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经过反思,决定断然了结这份错误的爱。爱需要珍视生命。《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与焦仲卿,那份维护爱的勇敢和无畏的精神,虽然值得欣赏但不值得效仿。生命是所有现实价值之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些动辄就自杀的行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在现实情感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4.爱应忠诚
德国谚语曰:“忠诚是爱的桥梁。忠诚的胸怀是爱情的安全的港口。”苏联谚语曰:“爱情的火焰需要不断添加忠诚的干柴。” 而诗人纪伯伦则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这些都说明:爱应忠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例子都可证明这一点。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用死诠释自己的爱,而焦仲卿也以死回报,告诉我们爱的美在于忠诚。《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多么哀怨动人的忠诚!郑愁予《错误》里那个“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江南女子的忠诚;《边城》里翠翠在静静地等待“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的忠诚;《上邪》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的忠诚;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等等古代戏曲,对那些忘恩负义的男子,大加鞭挞,倡导的也是忠诚。
感情的世界也是有规则的,如果失去了忠诚就动摇了爱情的基石,爱的大厦就有倾覆的危险。忠诚是爱情甜美的金钥匙。
5.爱应坚忍
由于爱人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爱的旅程一般都障碍重重。古老的《诗经》已经反映出爱的艰难:《蒹葭》一诗中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中■”,仅从地点的转换,就可看出求爱的艰辛;《关雎》中的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都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经历磨难方能实现圆满。
爱应坚忍。在恋爱婚姻的每个困难的时刻,在云雾笼罩的每个风雨的日子,在荆棘丛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唯有坚忍能够让爱情之舟安全抵达人生的港湾。
6.爱应平等
爱情是以男女平等、双方互爱为基础的。在爱情这一特定关系上,男女双方都应以独立平等的主体资格出现,彼此倾心爱慕。爱并不是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做什么,一旦爱变成这样,这就不是爱(梅尔勒·塞恩)。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或者单恋,也不是爱情。这是爱情的等性特征。
正如《诗经·木瓜》所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种投桃报李、互相给予的情感关系,就是爱情的基础。
《卫风·氓》里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这正是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
《致橡树》中就有一对幸福的“橡树”和“木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女性柔情似水、男性伟岸坚强,男女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既要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要承受爱情和婚姻的种种变化。
7.爱是责任
爱情与婚姻意味着担当和责任。在爱的力量下,遭遇磨难时,我们就应彼此扶持。《卫风·氓》中那个开始“抱布贸丝”,后来“二三其德”的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就是不负责任,千百来一直被人唾弃。而曹禺经典作品《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更让读者蔑视痛恨。
爱情是一种责任。听听《圣经》里掷地有声的结婚誓言:“不论你生病,或是健康;也不论你富有,或是贫穷;我会一直爱你、安慰你、保护你、尊重你,陪你直到永远。”如果两个人真想相约黄昏看人生夕阳,请切记:爱是责任,情是永远!
四、中学语文教学对爱情教育的导航意义
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里说:“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爱情既然是“人类的利益”,爱情就应当是严肃的。爱情不是游戏,也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还关系到如何繁衍和教育下一代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爱情教育。当今社会上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虽然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但这与青少年时期没有足够的爱情教育不无关系。没有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我们又怎么能最终获得爱情、婚姻的幸福呢?而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因此,爱情观的形成,也需要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
笔者真诚希望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们能够真正地从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对待语文教学。语文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之海,可谓无所不包。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开发学生“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德”。这样才能算是中国文化的合格继承人。
语文教学不只是字、词、作文的训练,不只是各种试题的技巧,更是对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他们识别爱情的香花恶草,让他们感受到爱情温柔的春风、凄凉的秋雨,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美好的爱情观。笔者深信,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导航,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必定能少许多迷惘。
第三篇: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编号:20140101155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姓 名 刘 诗 宇 专 业 治 安 学 指导教师 闾 刚
学 号 20140101155
2016年4月17日 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摘 要:视频监控侦查技术是一种将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到侦查和破案活动中的工作方法,伴随着技术的发达与时代的进步,视频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侦查工作在不断改进。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侦查活动结合视频监控技术将在侦查领域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视频侦查技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侦查工作的开展,为更快、更高效、更准确的破获案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主要针对视频监控技术在侦查领域的应用现状、功能与具体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对视频侦查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为视频侦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视频侦查;现状;应用功能;方法
Video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unctions and
methods
Abstract:Video surveillance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is a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working methods of investigating this case activities, along with video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nvestigative work, a combination of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investigative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set off a newfashion, innovation and enrich th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this case.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work, an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faster, more efficient, more accurate cracked the case.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function and specific method study, on the one han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deo, on the other h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ideo investigation.Key words:Video investigation;Status quo;Application functions;Method
II
目 录
序言„„„„„„„„„„„„„„„„„„„„„„„„„„„„„„„„1
一、视频监控技术概述„„„„„„„„„„„„„„„„„„„„„„„„1
(一)视频监控与视频侦查技术的概念„„„„„„„„„„„„„„„1
(二)我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历程„„„„„„„„„„„„„„„„„1
二、视频监控技术在侦查领域的应用功能„„„„„„„„„„„„„„„„2
(一)震慑预防犯罪,破获预谋案件„„„„„„„„„„„„„„„„2
(二)实时监控、快速反映,打击处置现行犯罪„„„„„„„„„„„2
(三)发现目标、案后速控、动态追踪,抓获犯罪嫌疑人„„„„„„„3
(四)回溯查明、综合研判,破获已发案件„„„„„„„„„„„„„3
(五)突破心理防线,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3
(六)作为诉讼证据,有效推动诉讼„„„„„„„„„„„„„„„„3
三、视频侦查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3
(一)基于犯罪嫌疑人特征识别的视频侦查方法„„„„„„„„„„„3 1.在已发案件中的方法„„„„„„„„„„„„„„„„„„„„„„4 2.打击预谋案件的方法„„„„„„„„„„„„„„„„„„„„„„4
(二)基于案件信息重建的视频侦查方法„„„„„„„„„„„„„„4 1.以时间为标尺的是视频侦查方法„„„„„„„„„„„„„„„„„4 2.以空间为标尺的视频侦查方法„„„„„„„„„„„„„„„„„„4 3.以因果关系为标尺的视频侦查方法„„„„„„„„„„„„„„„„4
(三)基于同一认定的视频侦查方法„„„„„„„„„„„„„„„„5
(四)基于信息辐射的视频侦查方法„„„„„„„„„„„„„„„„5 结语„„„„„„„„„„„„„„„„„„„„„„„„„„„„„„„„6 参考文献„„„„„„„„„„„„„„„„„„„„„„„„„„„„„„6
III
序言
在科技飞快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图片分析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以视频监控为技术支撑的现代化侦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视频侦查技术正成为当今侦查领域继三大侦查技术(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网络侦查技术)之后的第四大炙手可热的侦查技术。
一、视频监控技术概述
(一)视频监控与视频侦查技术的概念
视频监控1是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部分之一,英文名叫Cameras and Surveillance。包括前端摄像机、传输线缆、视频监控平台。摄像机作为前端视频图像信号采集的工具可分为网络数字摄像机和数字模拟摄像机两种。它是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综合系统。视频监控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向我们展示如何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获得破案信息以及因其所获信息内容简单丰富直观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这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网络以及图片处理、图像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视频侦查是指侦查人员在破案过程中,以监控与人脸识别技术、电子信息屏幕显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它信息捕捉分析技术和数据库录入与查询技术为依托,依法提调利于破案的视频图像,综合运用其它侦查手段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对、关联和碰撞,从中获取侦查线索,查获犯罪证据,查明犯罪嫌疑人并进一步确定后继侦查工作,实现防患、控制、揭示、证实犯罪目的的一种侦查方法。
(二)我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历程与应用典范
我国城市监控系统大规模应用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用于城市交通布局管理和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这是最早期公安自建的监控系统网。2004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42856.htm.2013.5.17 年8月,国家就提出“平安城市”的创建活动并且和公安部、科技部联合启动了“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2005年全国首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通过检测验收,建成并完善了覆盖全部分局、科、所、队的三、四级公安专用信息网络,完现了金盾工程一期八大资源库和23个一类操纵体系的建设。
我国视频建设典范城市—浙江,在2005年试点的基础上,规划了覆盖全省网络监控系统的管理平台,自己实验摸索出一套“及时监控、实时察觉、快速反应”的打防互动新模式。到今年6月底由市政府、公安机关投资建设的监控探头已突破12万台,由受益单位出资的监控探头90万台,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已建成了视频信息共享平台共100余个,通过异构平台联网,促进了全省的视频信息大联网体系系统构架的形成,最终实现了侦查视频信息全省共享和跨区域、夸警种、跨部门的综合应用。促进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值守,实时交叉监控。并与路面巡防的优速处理与信息的快速整合,互为一体。当值人员一旦发现了行进中的可疑目标或人员,可直接通知距目标最近的路面巡逻警员,第一时间赶至事发现场或追寻目标踪迹,实现快速有效的反应和强力的打击。
二、视频监控技术在侦查领域的应用功能
(一)震慑预防犯罪,破获预谋案件
当前,视频监控设备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被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所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分子起到了一种震慑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特定目标的侵财犯罪,犯罪分子会在作案前做风险评估,在监控探头的监控范围内,犯罪分子一般会放弃作案。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犯罪率,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创造了条件,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的安宁。此外,侦查人员可以通过视频探头发现可疑人员或其可疑行为,在犯罪嫌疑人还未开始实施犯罪时,迅速部署警力出动,控制犯罪嫌疑人,防止、制止现行犯罪的发生,在造成实质损失与伤害前遏制犯罪,避免发生危害,破获预谋案件。
(二)实时监控、快速反映,打击处置现行犯罪
对于即时发生的犯罪活动,可依托于视频监控系统,从系统显示和传递的视频中查询出有用的信息入手,即时发现现行的犯罪活动,迅速的与应急指挥系统中心取得联系,及时调动应急处置力量给予严厉打击,积极有效遏制现行犯罪活动。截止目前为止,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中心、110报警中心、电脑联网自动报警中心“三中心合一”,视频监控中心发现警情后可以及时迅速的调度多方警力、快速准确出击、协同配合作战,更有效的实施打击、防控工作,是同步遏制,快速打击现行犯罪活动的有力保障。
(三)发现目标、案后速控、动态追踪,抓获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并迅速逃离了现场。看似罪犯行动敏捷,逃出了警方的控制,实则案发现场及其周边的摄像头已经记录下了他的一切犯罪活动。对于此类已经实施完毕的刑事案件,侦查人员通过调取相关监控资料,安排专门人员观看查找,从监控资料中获得案件相关信息,锁定犯罪嫌疑人,发现其下一步的活动和逃跑方向,迅速出动警力,围追堵截,在最短时间内高效率侦破案件。
(四)回溯查明、综合研判,破获已发案件
视频监控录像能呈现涉案线索,反映出做作案时间、地点、人数、工具、手段、过程、动机和犯罪嫌疑人特征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综合研习分析、基本案情的推演、现场原貌的还原、侦查方向的确定,侦查范围的划定、为全面破获案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五)突破心理防线,证明犯罪
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归案之后后,大多数时候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相关侦查人员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犯罪的行迹与事实,从而坚决的否认自己的犯罪行为。此时,视频监控系统记录的视频图像信息就成为证明犯罪的强有力诉讼证据。对于视频资料不全面的案件,侦查人员可以利用已知视频资料作为讯问证据,在审讯时暴露与隐蔽相结合,增强讯问效果,打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突破口供,发现新的犯罪证据,一举突破全案。
(六)作为诉讼证据,有效推动诉讼
视频监控掌握的资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能够准确具 体客观的反映出与犯罪案件相关的视频音像和声音,再现犯罪嫌疑人如何实施犯罪的具体过程,大大的提升证明犯罪的质量和提高破案效率,更加有效地推动诉讼以致将罪犯绳之以法。
三、视频侦查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
(一)基于犯罪嫌疑人特征识别的视频侦查方法
在从人到破案的侦查模式中,视频侦查破案的应用方法即基于犯罪嫌疑人人物特征的识别法。实际运用中,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1.在已发案件中,监控人员通过对视频资料的观察研判,发现特定监控区域内行为可疑人员、携带可疑物品人员、乘坐特殊交通工具人员,通过对其所存在疑点分析,发现其与既往犯罪案件的联系,确定其中负案在身的嫌疑人员。通过对视频资料的反复查看,找出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如:身高、体貌、衣着习惯、步幅形态、爱好、职业等,以此不变信息为追踪点,调取案发现场以及犯罪嫌疑人可能藏身落脚的地区内的视频监控资料,对其进行查看、分析、研判,从而找到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2.根据情报分析研判提供的高危人员嫌疑信息、预警信息等,侦查机关在高危人员密集活动的地区布置力量重点监控。如在旅店、酒吧、棋牌室、社区、网吧等高危地区大量安装摄像头,打破监控盲点。在案件发生之前、案件进行中,通过视频监控及时发现警情,主动出击干预,打击遏制犯罪活动。
(二)基于案件信息重建的视频侦查方法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具有单向性和线性特点,在同一时间,犯罪主体只能存在于一个特定空间。此外,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各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犯罪案件的发生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这是案件信息重建的理论基础。根据衡量标尺选择的不同信息重建也因相应变化,基于不同案件信息的重建,视频侦查破案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以时间为标尺的是视频侦查方法。根据案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对视频 资料进行整合衔接,以案件发生时间点为起点,沿正反两个方向,纵向顺查或纵向回查,掌握案发前后的情况,重现案发过程。
2.以空间为标尺的视频侦查方法。根据已知现场的视频资料,依托涉案的人、车、物等信息去分析犯罪嫌疑人下一步出现的空间,并在相应空间顺向或逆向查找,发现线索,从而还原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过程,收集犯罪证据和发现落脚点。
3.以因果关系为标尺的视频侦查方法。已知的视频信息是处于整个犯罪行为的因果链条之中的,从已知的这一行为入手,分析它的原因、结果,通过侦查假设进行核实,建立起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的逻辑桥梁,完成对整个案件的因果分析。
(三)基于同一认定的视频侦查方法
同一认定是指通过对比先后出现的客体的不同体貌行为特征,而进一步对这些客体是否为同一客体做出的判断。在视频侦查中,利用同一认定原理对系列案件进行串联分析、并案侦查。利用犯罪现场和相关部位的录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一旦确定并案侦查,再通过研判视频资料,从系列案件的共同点出发,寻找破案的最佳途径和推进突破口。
(四)基于信息辐射的视频侦查方法
信息辐射是指依靠视频监控技术,以其所调出的涉案视屏图像、视频信息为侦查中心,组建出的放射型信息源,使视频资料所反映的直观信息成为新的涉案信息和侦破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人员根据视频资料的记录,发现涉案人员驾驶了一辆汽车,即可对该车辆信息进行分析,以此车辆为新的侦查线索。之后侦查人员可在视频资料库中搜索此车辆出现过的地方、划定行驶路线、查明涉案范围、明确犯罪嫌疑人落脚地或聚集地、为破获全案提供信息。从一个信息点出发获取尽可能多的案件信息,是信息辐射视频侦查法的最大优点。而且,可以被加以利用的信息点十分广泛,如:手机通讯信息、公用电话信息、银行卡信息、上网信息、住宿信息、GPS信息、航空信息、磁卡信息、出入境信息、车辆信息、丢失物品信息、现场遗落物品信息、销赃信息等。
结束语
在科学持续进步,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科技不断地推动着视频侦查技术的发展,视频侦查技术在侦查犯罪案件中的应用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未来视频侦查技术必将以全新的姿态更加客观准确的为破案提供及时有效的证据,使罪犯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郝宏奎.论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9.[2]陈世革.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与完善[J].犯罪研究,2009:3.[3]陈世革.视频侦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5.[4]孙展明,张小川.视频监控在侦查中的应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4.[5]陈刚,续磊.视频监控图像侦查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3.[6]刘启刚.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10.
第四篇:学科课标研究感想
学科理论与教材研究感想 12010229 王恺
经过老师半个学期以来的课程,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课程改革概念,并留意对部分新课程概念进行了细致地探究性了解,记录如下:
初高中二四学制,据老师所说,二四学制即为初中读两年,将初三复习迎考的时间节省下来,转入高中部读高一,高中读四年。我之所以对该学制表示关注,是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过一句:“二四学制目前在北京开始试点,但在浙江还没有一所高中开始尝试。”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校今年的一个与此学制特别相似的举动。
我的母校是在杭州全市排名倒数第一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去年九月,我们学校新高一(2016届)学生即将入学,但是学校同时订购了16届与17届的校服。果然,在第一学期后,学校举办了针对全区初中的自主招生考试,选出了两个班级的17届同学,进行高一年级教学。此事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同学觉得荒诞无稽,有的同学羡慕其可以早学半年,也有16届新生惊讶道:我们竟然刚进高中半年就有学弟学妹了!
我当时也觉得很诧异,但是听了王老师对二四学制的介绍,我不禁怀疑我们高中是否在打二四学制的擦边球,最后我发现,虽然目前实行二四学制的学校基本都是初高中一贯制的,但是广州有些学校也在探索用提前招考的形式进行二四化,同时我注意到,对于二四学制的评价,官方与学生个体的感受很不一样。
我首先说一下我对母校此项政策的观察,我们高中相当于是部分进行了介于二四与三三学制之间的2.5/3.5学制。官方没有任何对此项改变的说明,整体来看学校的改革进度如下:16届自主招生仍是与16届新生一同入学,但学校开始试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班,随后17届开始提前半学期自主招生、入学,并即将进行文理分班。相对于一般高中高二文理分科,17届自招生到今年九月就能追上区里其余16届同学的教学进度。
但是同学的声音显然更为多样,除了大面积的新奇感之外,大家还普遍发现了该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中考复习与中考的缺失给人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在北京官方发布的一些信息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表述:客观地说,大多数三三制的同学实际只能算是上了两年的初中和两年的高中,初三和高三这两年就不得不陷入日复一日的复习当中,几乎学不到什么新东西。特别是初三复习一年的中考,本身初中的知识量就不多,而且大多数对高中及以后的学习作用并不很大。而二四学制的直升制度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弊端,尽管可能有人会说没有经历过中考也是一种损失,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讲,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对于直升班的学生来讲,从上四年制高一开始,就算是真正的开始了各科竞赛的学习,这比普通的竞赛选手准备的时间早了整整一年。我们学校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学科竞赛强校,生物化学竞赛在北京市占有绝对优势,物理竞赛也几乎能与人大附中这种传统强校并驾齐驱,数学竞赛自前年获得了第一个北京市一等奖后,这两年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不得不承认,二四制的直升班在这之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以竞赛为导向的二四能否普及?答案应当是不能的,当今的学科竞赛内容与课本基础知识脱节严重,当一个二四制学校足够优秀且二四制还未普及时,的确可以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提前学了相关内容而获得很多竞赛奖项,但那些参与了二四制却并不能拼学科竞赛的同学该当如何?若二四制全面铺开,提前一年的优势不复存在,这还是该学制的优点吗?且我们不能拿竞赛作为我们教学的新导向,二四学制应该为我们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因为“提前一年”所以为竞赛做出贡献。就这一点,我母校的同学在贴吧中表示:缺少中考与中考复习环节,很多初中内容得不到强化,学高中的知识会较为吃力,而且由于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同学也需要在中考时考一张同样的试卷摸底,结果却是年复一年的惨不忍睹。另外,没有参与过中考的缺失感会很强烈地影响人的内心,一些自主招生的同学纷纷建议学弟学妹尽量参与中考,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其次,不同的学制参差进行会导致一些同学的心理依恋感,比如在初三有些班级中被二四的同学跟没有二四的同学会在升学的关键期产生较大心理波动。二四的同学在分班后建制被打散,归入文理科之中,又面临一次心理波动。
另外,今年17届自主招生班的学生心理有了明显的不同,往年自主招生都发生在临近中考、实力基本确定的时候,而提前自主招生让许多被招入的新生觉得“我本来可以去一所更好的高中的,不过是为了保底、为了父母的意向,所以才委屈来了这里。”造成了两个17届自主招生班的普遍自傲情绪,也进一步引起了广大三三生的不满。
在浏览了北京十一学校、三十中等试点二四制的情况后,我基本可以看出,这种学制可以算作是顶尖名校在新课标的指挥棒下做出的反应形式。因为传统的拼升学率已经不足以区分各名校差距,所以各项竞赛指标越来越被它们所重视,在原有竞赛培育力量已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它们自然想到了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拉动自己学校的竞赛成绩,效果自然是显著的。
但这种成绩是在牺牲了学生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天才学生不用说,但对于广泛的正常学生,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提升却可能是一种空中楼阁,缺乏基础的支撑。且部分优质学校做出了系列竞赛成绩之后,为了赶上他们,次一级的学校也会不断效仿以跟上时代潮流,当二四学制与三三学制分庭抗礼时,会形成极大地教育不公,这与我们强调教育公平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若二四学制完全推行,相当于整个教育体制都“被增长”了一整个年级,届时,基础内容将在初中两年分化、淘汰极大部分“非天才”的学生,并在四年高中生涯里让天才学生以竞赛为指导、指标,兼顾书本知识,进行更大量、辛苦的学习。
或许,这符合了我们国家即将到来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分离的大政策,但在当前的条件下推行二四,绝不是一件毫无瑕疵的好政策,也绝不能一拥而上。
第五篇:试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读书笔记
试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士”的起源和流变的过程来回答了为什么科举萌芽如此之早,持续如此之久这个问题。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说明科举的统合功能,详细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的地区分布,二是科举如何适应社会流动。第三部分则通过社会的流动性来观察科举制度的弹性。第四部分则谈了科举制度所采用的文本的问题。在结语中,余英时先生提到自己的态度:“本文的主旨仅在与揭示造成此现象的历史动力与客观条件。所以本文完全不涉及主观评价的问题,既不为它辩护,也不施以谴责。”1
读完文章后,受益颇多,首先是余英时先生澄清了一直以来大家的几个惯性的认知误区。比如,科举的文本依据是一直不变的吗?,科举制度的实际操纵人真的是皇帝吗?以及科举制度下文人是否气节全无,只知道迎合,颂圣? 在谈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的时候,余英时先首先讲了“士”的起源与流变。原因有两点,一是“士”被假定默认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巨大的社会动力和自身实力对统治王朝(这里指大一统的汉帝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倒逼统治者将政权向“士”开放。接下来,余英时先生在第一部分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科举为什么早在2世纪便已在中国萌发。二是科举为什么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式微;铁犁牛耕出现及普及,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小农经济萌芽。种种巨大的变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士”阶层开始形成,开始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最具代表性“士”的原型则是儒墨两家:他们担当起“士志于道”的重任,着力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而孟子更是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这两种因素的诱导之下,出现了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甚至在战国晚期出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政治格言。在战国中晚期,士已经成为四民之首,并且受到系统的精神训练和经典教育。这就为士进入政治领域打下了基础,而士也具有了自己作为政治主体的积极意识。汉初,刘邦分封刘氏子弟,政治中心由一元变得多元化,游士开始活跃。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中游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汉武帝不得不在广纳贤士,招揽人才。这是科举在中国萌发如此之早的原因。那么,它又是如何维持了两千多 1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页235 年之久呢?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士”阶层在政治上表现出的强大力量对皇帝造成了一定的倒逼作用。“士”脱离游士之后,开始了宗族化和恒产化,具有了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因而在其所居住的郡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他们作为四民之首的领导地位也得到巩固和增强。这么强大的影响力使统治王朝不得不考虑怎样与“士”阶层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使“士”不至于危及自己的统治,又能为己所用。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人才的分布和科举如何适应社会的流动。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从东汉,北宋,明,清几个朝代来讲。在东汉,由于郡县向中央政府推举孝廉的名额日益增多,所以中央政府开始对孝廉加以限制。其中有一项限制特别值得注意,就是要求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这一限定是为了平衡各个地区的人才出头率,但更重要的则是统治者把孝廉当成了政府与整体社会之间的一道桥梁,使各个地区的士平均地进入国家统治中心,如此既能平衡各个地区的利益,也能使得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传到全国各地,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整合。在北宋时期,由于战乱,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东南地区。因此,欧阳修观察后曾说:“东南俗好文,故进士多;西北人尚质,故经学多。科场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明经。”2学术上,东南自然高于西北。但是,西北士人的入仕机会却高于东南士人几乎十倍。曾就这一问题,王安石和司马光展开了辩论。王安石强调唯才是举,而司马光却强调要逐路取人。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司马光废新法,否定唯才是举的原则。明清则延续了司马光逐路取人的传统,其进士考试分南、北、中卷,或分省录取。由以上种种,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可以说,科举是地方与政府,地方与地方相互博弈而产生的一种结果。比如说,科举本来应该是唯才是举的平等,公开机制,但博弈的结果却使之有了地域性这么一个很难断定公平与否的元素。也正是由于科举的这种地方性,各地的进士往往会在政府中为自己所在的地区争取利益。韦伯论近代官僚系统的建立中提出了“消极的民主化”,其中便举出了中国的例子,按此说法,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代议制的作用。
第三部分则是通过社会流动性来看科举制度的弹性。余英时先生说的社会流动性是指商人大量上升为“士”,商人子弟通过科举,获得“士”的身份。其强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页214 烈程度甚至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明代的科举制度中有两条途径可以让“士”获得任官资格:正常考试和贡举。余英时先生特别注意到要从科举制看商上升为“士”的社会流动,最重要的关口便是生员。而生员和贡生都可以用银子买到,所以商人子弟可以通过捐纳成为监生和生员。除此之外,商人子弟还可以以童生通过考试成为生员。凡此种种,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士商之间的界限已经混淆难分。商人阶级的利益也能由此得到极大的照顾。可见,科举制度确实是帝国系统中最为敏感的一架调节机器,当某个阀值超过稳定界限,科举制便会发挥其强大的调节能力,使整个帝国结构既不至于僵化,又不至于崩溃。第四部分主要讲了科举制度所采取的文本问题。余英时先生按照考试所依据的文本把科举史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五经博士。第二阶段始于元代,改成以四书试“士”,依据的文本是朱熹的《四书集注》。要注意,艺,是古圣六艺,和百家之间有一条鲜明的界限,即六艺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私家言论是不能作为圣典的。之后,经的观念不断扩大,比如:《论语》和《孝经》在唐代已经正式获得了圣典的地位。而《孟子》在北宋时期也上升为经,《大学》和《中庸》早已具有经的身份,但至北宋初期它们已经受到朝廷的特别重视。可以看出,四书取士早已先在科举中实现了。余英时先生着重指出四书不是少数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是经的观念随着时代而不断扩大与改变,且经过学术界的长期酝酿,被逼出来的概念,是公认的圣典。因为科举的规定是死的,而主持科考的官员则是活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调整取舍标准。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科举对文化产生的整合作用以及它自身的弹性,科举的弹性使得它不会与科场之外的思想动态完全隔绝,甚至在特定时候起到了引领风潮的作用。余英时先生也在第四部分的最后回答了为什么科举制度会有自我调适的弹性。首先,科举制度的实际操纵权在“士”的手里;其次,“士”往往以政治主体自居,希望通过科举达到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目的。故在实际运作中,他们会比较灵活变通。
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每每被人提及争议依旧很大。不是被斥为封建体制下束缚思想,残害身心的万恶制度,就是被尊为伟大的,先进的选拔制度。关于科举制的两个极端的争论,很令人惊讶。但也让我想起了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持久争端,资本主义下的人们视共产主义为救赎,而共产主义下的人们视资本主义为天堂。如今的社会视改革为出路,都致力于寻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于是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我曾经对此很疑惑,但看过一句话,忘了原句,但大意是:正真重要的是人,而不是制度。科举制度之所以消逝了,是因为没有符合它的人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相互视为救赎,是因为人的不安。之所以要不断改革创新,是因为人们要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动的时代,要觉得自己有所作为。
科举制度毕竟已经过去,如果还要再说些什么,那也只能是:“IT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