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2:2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第一篇: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感想

由于我才疏学浅不能完全读懂书中的内容,我就针对我所能看懂的部分,有所领悟的内容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本书通过对美国五镇教师进行研究,得出教师整体和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书中有大量的访谈记录,书后面的附录部分还附有访谈的问题纲要,使读者了解编者是如何设问收集数据的。

这本书一共九章,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美国五个镇的教师,访谈的时间大多是在1953年夏天进行的,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了,可能作者所研究的一些问题,在如今的美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后人了解哪些现象发生了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前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的,这对读者都有很大的启示。第一章历史的指针

这一章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介绍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收入,入职宽松等研究内容。书中介绍自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教师一般在组织中工作,在美洲大陆欧洲化最初的一个半世纪中,学校教育教学不统一,教学工作者很不专业,体罚被完全接受。通过这些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每项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混沌期,处于这个时期的美国教育不系统,不正规,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属于起步阶段。直至20世纪最初几十年,法律和学校惯例发生了变化,教师运用体罚的限制日益严格起来。1.宽松入职 在殖民地时期,教师工作不是一个“正规化”的职业。19世纪,雇佣来担当教师的人通常只有小学水平。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教育还很不完善,不正规,教师水平低。

第二章招聘与再确认

在这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学工作的吸引因子的阐述,作者归纳的很详细。

1.人际主题

人际主题吸引因子是说很多人会因为教师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更愿意选择从教,他们认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带有贵族气息,这种“带有贵族气息”的工作,能提升职业成员的自尊。

2.服务主题

有些人认为教学工作是一种具有特殊道德价值的重要服务,服务主体吸引因子会吸引那些对现行实践持肯定态度而非批判态度的人们

3.连续性主题

作者通过分析调查认为有的学生一直呆在校园,对校园产生了眷恋之情而不愿离开,从而选择继续留在学校从教。

4.物质利益主题

作者总结出女性多考虑薪酬而选择从教,因为虽然教师行业不是高收入行业,但付出相同劳动和时间的情况下,女性不见得能找到更高薪酬的工作,可能还会比教师行业收入更低,女性更在乎薪酬。而认为男性更看重保障,教师行业能提供一份稳定的保障。

5.时间的兼容性主题

教师工作在下午中段结束,假日多,暑假长。在这点吸引因子上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因为女性需要更多的时间照顾家人孩子,这可能是基于本能,也可能是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就是顾家。所以女性需要假日来平衡家庭生活和学校的工作。6.物质利益与性别差异

这一点下面提到女性教师的家庭背景往往优于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男性更愿意从事教师中的管理者的工作。7.家庭中的延续性

孩子追随他们的父母或亲属而选择同样的职业。像我国已故的“国宝级”教师霍懋征老师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家族四代都是教师,很显然她从事教师行业一定受其长辈的影响,而她从事教师行业的行为又影响了她的后辈。8.被重要的人贴上标签

当别人在一个人身上发现某些倾向并赋予其具体意义时,这一过程极有可能发生。9.社会经济制约和本科教育

对大部分百姓来说,进师范院校读书才是真正负担的起的教育,尽管有的人开始对教书的兴趣不大,但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实习后,发现这是一份可以做得很好的工作。在我们国家当下也有类似的情况,国家有免费师范生计划,所以对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选择师范教育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至少也让未来人生的路上有稳定的保障。10.父母的阻止与女儿的顺从

调查发现父母对女儿的职业选择干预要更多。父母主要基于道德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赞成女儿选择那些不受人尊重的职业,书中举的例子是歌剧演员、护士。11.未竞的抱负与可转换性

一些人本想从事其他工作,但由于资金缺乏和外界环境的制约而未能实现。

12.第二职业生涯的混合案例有些人之前从事牧师或者商人的转行做了教师,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男性身上,他们认为教师行业是正义道德的行业,而且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第四章职业生涯与工作报酬 未来承诺的暂时性

只有少数教师希望一直工作到退休,大多数年轻教师都不会认为终身从事教师工作就“足够了”。投入程度和工作满足之间的脱节

男性在“专业成长活动”(诸如讲座和培训班之类)投入要比女教师多。单身女教师付出的努力比已婚女教师大。然而调查教师对工作是否满意的结果却极具戏剧性,投入最少的已婚女性是这个职业里明显的“利益获得者”,是满足度最高的教师群体,而男性教师投入最多但满足度最低。第五章对普遍主义的关切

美国公立学校的理想包括两个原则平等对待的重要性和所有儿童都能从教育中受益的假定。第六章特有的不确定性

教师工作与手艺人的工作最大的区别是手艺人工作有模型,具有清晰的工作范围,而教师的工作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无形的”。大多数受访者说他们使用测试和观察来监测他们的教学。

教师领导的脆弱平衡

初任教师很快就认识到如果他们维持“班级控制”的能力受到质疑的话,他们就有可能被解雇。沃勒的观点在今天就如在他那个时代一样是正确的——那些不能控制学生的教师很快就会发现教学是一项无法忍受的工作。这些评论表明了教师所处的课堂情境的复杂性——必须保持控制,必须发布学习命令,以及必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我有亲身经历,我曾在大连一所名为“智博星”的托管班工作过37天,在最初接触二年级学生的一周左右,我才发现原来教学首先要建立在维持纪律的基础上,那时候正好处于学生期末考试之后,当时没有给我布置学习任务。看课外书就可以,但不准大声说话。之前的班主任是以严厉著称的,班里每个孩子都非常听她话。可是由于我刚上任没有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学生们管不住自己的嘴,随便说话,随便下地,一个男孩在疯打闹的时候把一个女孩的水杯打碎了,吵闹声连成一片,从未见过这等景象的我深深的震惊了,我极力维持,却不见效。从未想过原来二年级学生的纪律这么难以维持。于是我去请教去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学习我发现,原来的班主任严厉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他们脑中,他们只会信服这种“严厉型”的老师,欺负我这种“和蔼型”的年轻老师。后来我发现让他们在比赛中学习效果更好点,分成小组背诗,背单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从玩闹转移到为小组加分而努力学习上。和书中描述的有所不同,我并没因为没能维持好纪律遭到领导的指责,也没有因为学生调皮而放弃刚刚开始的教学活动,我很幸运地得到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他们向我传授经验,给我鼓励,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坚信,只要真心为学生好,学生会喜欢他们的老师,也会支持老师的决定,服从老师的命令。他们有时候说话,嬉笑,也许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许他们习惯听从“严厉型”老师的教导,但我给我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成为那种不必使用教鞭,不必大声吼学生,也能使学生听话的老师。我知道这很难,成为这种我理想型的教师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稳定的自我

公开爆发冲动型愤怒是他们经历的羞愧事件中最具感情困扰的事件了,教师发完火后通常会感到自责,后悔当时表现的粗鲁。而我观察到的实例和书中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有威严的老师都是以严厉著称的,学生们都怕她,都听她的话,而她管理班级纪律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声管理学生,就是我理解的“生气”,“发火”。发火是很多小学教师管理小学生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我观察了一下“智博星”托管所中的教师,很少会因发火感到自责,因为在她们的观点里,这是管理低年级学生的方式。我也曾经对学生发火,我不后悔,因为我是经过思考的,不是冲动的。发火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改掉不礼貌的口头禅。我个人认为书中“不稳定的自我”这点不仅反映中美文化的不同,还反映了教育方法的不同。当然,老师不能因为个人情感随便向学生发泄愤怒,如果这么做的话,就有损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七章教师感情的逻辑

老师眼中认为美好的一天,就是学生很好地表现,以“想学习”,“喜欢课堂”的方式表现出积极的感情。学生的热情肯定了教师的领导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对于有效性的焦虑。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讨厌被任何人打断,学生的心全跟着跑了,教师有时不得不处理很多文秘性的工作,诸如填写保险文件收费等。对于干扰和事件管理的谈话中,带有一种受到伤害,尊严受到冒犯的语气。教学入侵有一个象征性的含义---------他们轻视在教师看来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教师气愤的是,没有人像教师那样严肃地看待他们的工作。

第八章感情与人际偏好 教师与学生家长

注意到学生在谈话和行动中向教师透露出很多家庭内部的生活。小学教师与家长的接触比中学教师频繁一些。教师希望家长成为“站在远处的协助者”。教师希望是既确保独立性,同时也获得他人的支持,教师的雇员身份地位使他们不得不服从上级的控制。教师自身不具备确保学生家长的顺从或对抗家长抨击的地位资源,他们易受害性是真实可见的。教师在教师----家长----校长这个三角关系中面临一种两难的境地。教师与其他教师

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教师们并没有紧密地在一起做事。书中的观点是既鼓励个人主义也鼓励技术知识共享。教师和校长的关系

校长的正式权力是受限制的。校长对于资金的控制以及制定有关学校的具体政策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资源的规范性分配

教师对于其他成人的期望中存在一个核心趋势。他们希望得到他们能够获得的最大程度资质,但是同时又希望获得所需要的帮助。

保守主义与感情

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压力。教师同其他领域的实践者一样―――他们不愿尝试新的方法,除非他们确信可以应付这些方法,并使其发挥作用。而且不会有损他们的名声,否则出现任何明显的错误都会使任何领域中有威望的实践者感到尴尬不已。为了消除这样的顾虑,学校系统可以建立校中校。专家可以教授专门的内容或使用教师不熟悉的技术来教授传统的内容。一周一次,避免日常教师感到驳面子。

以上就是我读完本书的一些总结,穿插一些自己的理解,形成的读后感。我认为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学生的年龄越小,她们对成年人的模仿力越强。一个教学,品质,专业素质兼优的小学老师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用威严,惩罚等手段压制学生,让学生“怕老师”从而听老师的话。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信,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因为“怕老师”而学习,应该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让学生养成“奴性”。而应该多多培养他们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以上就是我的读后感,希望老师不吝指正,谢谢老师推荐给我这么好的书。

第二篇:社会学感想

社会学是人类多元化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作者所说:“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推动社会学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作者说社会学是在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后产生的;如果往上推,社会学是从启蒙运动后人类思想的转变而产生的革命而带来的。而启蒙运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脱离神本而寻求人本。所以,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产物。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行为也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学的整体系统观和从行为入手的方法论,导致社会学研究上的综合性。社会学强调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广角镜。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其实这正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理论与学说,他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不断充实的,不断更新的操作技术和物质设备。

书的作者说“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这我不全赞同。社会学的确是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却不是改造社会改变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还没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因为社会学而带来的,我们也没有看见世界上有这样绝对的例证。社会学只能让我们更认识社会的现象,不能让我们改造社会。从神学、历史学与伦理学来看,宗教才是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社会学不外乎是研究关于人的问题和与人有关联的一切事物,社会学是离不开人的没有人就不会存在有社会学。而人是有人性的、宗教性的、是唯一有上帝形象的被造者,在社会学里社会学只把人作为高等的动物来研究,所以它只能研究人一切外在的表现与问题;却不知其本质的来源、过程中的意义与终极的结局。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根本不懂何谓人,也更不能经过研究找出方法使人活得有永恒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能让社会有一个真正良性的运行和协调的发展。社会学即不懂人,就更不懂人是有罪性的;而一切的社会问题都是从人的罪性中出来的,那它就更不懂了。要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本质来说必须先解决罪的问题;这样说来,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本质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说社会学只能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宗教信仰才是,这不是神话或纸上谈兵,这是在史上可考的;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科学、现代文明都是可以站出来佐证的。

那么说社会学不是完全无用了吗?不是的,社会学有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社会学是可以发现社会问题的,也是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认识社会的,它更是能帮助国家决策层、机构、教会;更好地了解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做完美的计划与决策来帮助社会。虽然说社会学是人文科学,对信仰本身无多大助益。但是对于教会却有很大的帮助,是教会了解社会需要的有效工具。所以社会学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能以神学为根基去了解、解决社会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将是对社会很大的益处,也是教会在社会中的贡献与见证。

好久以来,我都在关注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甚至曾经有段时间打算以后去考这个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到现在为止,这个想法还一直萦绕在脑中,我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可能真的要到这个学科去深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了解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也逐渐地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应该说,中国社会学有百年的历史,而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又似乎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20年之后,中国社会学研究早已被世界各国的社会学研究拉开巨大的差距。78年之后,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给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补课。此时,中国社会学研究才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以,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应慎而又慎。

何谓社会?在我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在有关子系统的配合下它能够运转,而促使它运转的动力是人类的需求。人类有了需求,就要有生产,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和组织从而形成生产关系。其实,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关系的集合体。具体到中国,有两大社会关系网络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农村,一个是城市。二者的关系不言而喻,可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西部。中国的现代化与其说是城市的现代化,不如说是农村的现代化。计划经济年代,由于较为封闭的市场环境,城市的发展较大的受到农村发展的制约,可到今天,全球的视野使城市可以脱离农村而发展。我认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今后中国农民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为止,真正为我们农民做事的又有多少人,谁能说的清楚我们的农民弟兄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更不要说那些政府官员。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农村和城市的协同进步。特别是在民主化进程中,农村更需要帮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在某些地区干群关系极为紧张,当农民的忍耐力到极点之时,“暴力”便会发生。这同样是事实。农村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它蕴涵着极强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发挥要靠领导干部的合理引导!

中国是在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人口历来是流动的,不是固定不动的,不少城市就是移民城市。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先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更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所以,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又是农村的事,中央十分强调城乡统筹。在城市化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时,必须及时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政策导向、物质支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方面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在强调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途径”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当今的城市化不能单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十分注重质量。而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我们有一段较长的艰苦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上所说的这个问题,只是社会学中间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发现了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社会学的价值即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我们还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第三篇:学习社会学 感想

——学习社会学感想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0801

姓名:

学习

社会学

感想

社会学,这个名词在学期前是多么的陌生,想起在开学时的选课过程还在揣度:这门课到底要学些什么。如今一学期转眼就过去了,我收获了不仅仅是社会学科的知识,还锻炼了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

社会学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社会学这门课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社会学的含义、内容、性质及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到个人的社会化,到社会角色认识,到社会群体、组织,到社会的分层都有了一定认识与相关内容的了解,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社会问题也能根据所学的社会学知识进行分析,有自己的见解。

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社会的分层的问题。因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发生,比如:小学校园里的小朋友比接送自己的车,耻笑家庭经济不是很好的小朋友,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甚至于使得他们变得自卑;再如:扫大街的大爷们有时遭到的白眼,这些地位差异反映了社会上,这种因为地位稍卑微的人们而遭到不平等待遇。这样类似的等级分层问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用一定的标准描述社会,揭示社会差异:不平等;如: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

在课程的最后几周里,老师布置的调查报告作业,使得我们不仅仅将社会学的知识放在书本上强加记忆,而是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运用社会学课上所讲知识以及用社会的角度上看待一个问题。最后,在调查完一个课题后,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思考与分析,以上书面形式递交老师指导。老师也给我们列出存在的缺陷问题,以便我们进行改正,让我们下次做得更好。

这就是要我们学习社会学,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社会学教学建议:

(1)我认为布置学期末的调查报告作业非常好,既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又增强了我们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2)课堂氛围很好,使我们在听社会学课程时,没有压力感。(3)建议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作讨论,分析社会上的“新鲜”事件,使学生了解社会上近期问题,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

(4)教学PPT课件多插入些图片,视频短片等使其较为丰富,吸引学生眼球,提起学生听课兴趣。

(5)每隔2周课,可以抽查10人在课上做3分钟有关社会学知识的演讲,内容自拟。

第四篇:社会学研究领域

美国社会学由于属于交叉性学科,所以涉猎范围很广,学科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方面: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 Sociology 社会学 Criminology 犯罪学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

社会经济方面:Applied Economics 应用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国际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Econ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 Economics 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国际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社会政治方面: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美国政府与政治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政府与政治学

社会地理方面:Geography 地理 Anthropology 人类学 Archeology 考古学社会历史文化方面:Public/Applied History and Archival Administration 公共及历史档案管理 Canad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加拿大政府与政治 European History 欧洲史 History 历史 European History 欧洲史 Western Civilization/Culture 西方文明 Western Civilization/Culture 西方文明社会数学方面:Cartography 制图学

第五篇: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4、理论: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5、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

6、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也是概念的操作化。

7、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8、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9、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10、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11、假设:命题的常用方式,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命题的操作化表达。

12、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

13、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14、文献回顾: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学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15、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6、索性研究: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17、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

18、解释性研究:解释原因,说明关系。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19、理论性研究: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

20、应用性研究: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

21、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22、区群谬误,又称为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23、简化论,又称作简约论,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24、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25、纵向研究: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

26、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人口普查、总统选举预测。

27、同期群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8、同组研究: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29、测量: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即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0、(概念的)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31、指数: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32、量表: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

33、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

34、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 1

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

35、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6、再测信度: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

37、复本信度:一套测量的两个或以上复本对同一研究对象同时测量并计算得分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复本信度;

38、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此相关系数即为折半信度。

39、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0、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41、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

42、构造效度: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43、总体: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44、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45、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46、抽样单位: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47、抽样框: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48、参数值:也称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49、统计值:也称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50、置信度: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51、随机抽取: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

52、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基本形式。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

5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在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54、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55、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56、多段抽样:分段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57、户内抽样: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58、PPS抽样: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

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59、偶遇抽样: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60、判断抽样: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61、定额抽样: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

62、雪球抽样: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63、样本规模:样本容量,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64、抽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

65、调查研究:简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66、市场调查: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67、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或舆论调查,即围绕某些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68、问卷: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

69、问卷调查: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70、封面信: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

71、指导语:知道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相当与仪器的使用说明。

72、编码: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73、自填问卷法: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74、结构访问法: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75、实验: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76、试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实施前后测之间通过操纵引入的变量,即自变量。

77、前测: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前进行的测量。

78、后侧:实验研究中在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之后进行的测量。

79、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80、控制组:对照组,各方面与实验组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81、匹配: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对象进行配对,并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2、随机指派: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即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83、实验室试验: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对严格的实验。84、实地试验:在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验。

85、双盲试验: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试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86、准实验设计:半实验设计,指完整的标准实验中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和部分的实验。

87、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最基本也是最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自变量和因变量;随机指派。

88、交互作用效应: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89、文献:原义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随着社会和信息传播载体的发展,可定义为包含我们希望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90、文献研究: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关系、现象的研究方式。

91、内容分析: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信息的分析,其适应面最广泛;

92、二次分析:是要对其他研究者先前为别的目的所收集和分析过的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和研究。分析与原问题不同的问题或是对原问题的深入或检验。

9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利用现存统计资料(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94、实地研究: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后蕴含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95、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总体中的某个单一元素进行的调查,即对某个个体、事件、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或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当研究个案是一个社区时,又称为社区研究。

96、观察:指的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在现象发生的场景附近或其中,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或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97、实验室观察: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98、实地观察: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实地研究中常用。通常是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仪器的观察。

99、局外观察:又称非参与观察,观察着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进行远距离观察,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状态是隐蔽观察。

100、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101、结构观察: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多采用非参与/局外观察的方式,内容固定。

102、非结构观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结果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只能用于定性分析。是实地研究的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103、正式访谈:研究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

104、非正式访谈: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105、实质性问题:调查者为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问题,如事实、行为、观念等。

106、功能性问题:访谈过程中,为了对被访问者施加某种影响而提出的问题,拉近距离,融洽气氛。107、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所研究的群体来说是公开的,同时,研究者又被这一群体接受,允许参与他们的成员关系和群体活动,使研究者能够进行观察和研究。

108、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而以所观察社区或群体中一个真实成员的身份去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

109、资料审核: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对,剔除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110集中趋势分析: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111、离散趋势分析: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112区间估计: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可信度。113、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出假设,然后用样本的统计两区进行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所接受。114、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三种类型:因果分析、阐明分析、条件分析。115、复相关分析:以一个统计值来简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6、多元回归分析:用 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并了解这些自变量中的哪一个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最大的方法。117、交互分类: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一个定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118、消减误差比例:两个有关系的变量x与y,当知道x的值来预测y值时所减少的误差与总误差的比。119、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前者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正负区间内的概率;后者是值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120、定性资料: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型的记录材料。121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关注于资料本身,不断为资料中所呈现出的各种主体分配编码标签。即先设置一些主题,同时将最初的代码或标签分配到资料中,以便将大量零散的、混杂的资料转变为不同的类别。122、轴心式编码: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在此方式中,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主题,而不是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有基本的或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

123、选择式编码: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基础上,有选择地寻找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研究者在发展出某些概念,并开始围绕几个核心概括或观点来组织他们的总体分析时着手进行这种工作。

124、分析型备忘录:实地笔记的一个特殊类型。实地研究者对于自己在整理和编码资料、提炼概念过程的想法和观点的记录或讨论,这种备忘录是研究者写给自己的,或者说是自己与自己进行讨论的一种笔记。可以以全部概念或主题为线索建立一个完整的备忘录体系。

125、连续接近法:通过不断地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126、举例说明法:用经验证据来说明和解释某种理论。实际上是对已有理论寻找合适经验证据的方法。127、比较分析法:从先前已有的理论或从归纳中发展出相关的规律或关系模型的思想,然后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规律上,用其他替换的解释与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那些不限于某一特定背景(特定时间、地点、群体)的规律性。

下载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的一点感想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研究计划

    社会学研究计划范文3篇社会学研究计划xx篇一:一.选题及其意义(一)研究问题:关于南京仙林10校大学生网购的调查主要是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网购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网购的原因......

    社会学课程感想(五篇范文)

    社会学课程感想社会是一个如此复杂离奇的组织,连带着,让我对社会学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最初曾经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我惊异于书中内容的丰富,我是一个喜欢接触各类......

    社会学研究方法(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 ——简答题第一章社会研究基础1、▲P13:【2012.英语复试笔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定义; (2)从认识论角度看;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

    社会学研究阅读书单

    社会学研究阅读书单 1. 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版) 2. M.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作品集Ⅰ,广西师大版) 3. M.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Ⅲ,广西师大版) 4. M.韦伯:儒教与道教......

    社会学研究方法试题

    一、简答(35’;21’;24’;24’) 1. 12’(06、05)结构式研究(如问卷调查)与非结构式研究(深度访问或个案研究)各自在社会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对发展理论的意义何在?略 2. (06、 03)在确定......

    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电子笔记 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综合、系统的视角 (2)多元性 (3)重视社会变化的动态分析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 (1) 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

    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第一张导论 1. 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 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 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

    社会学研究方法[全文5篇]

    一、一份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撰写有什么要求? 1.题目:可分单标题和双标题。 要求:(1)要能准确概括调查报告的内容; (2)能反映调查方向; (3)文字简练,字数适当,一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