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

时间:2019-05-13 10:4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

第一篇: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

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

**省**市民政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的发展定位,给我市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4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国家地名信息数据

库有关问题的通知》、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地名信息登记入库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做出了建设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的部署。我们认为这正是民政工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有利时机。因此,我市自2004年5月开始,从服务于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建设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加强领导、更新观念、精心策划、积极运作、克服困难、扎实推进入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2005年4月成立了我市区划地名信息中心,与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11688114地名咨询台,录入地名信息30余万条,向社会提供了街路名称、楼门牌号码、行车线路、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基本概况等信息服务,使地名管理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地名管理科学化,地名咨询自动化,地名服务信息化。

一、更新观念、形成共识,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建立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过去,我市在地名管理工作中由于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致使地名管理工作出现资料陈旧、服务落后等问题。为了完成好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下达的关于启动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的任务和全省启动地名信息服务工程哈尔滨现场会的部署,结合我市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实际,做好我市的工作就必须更新观念,形成共识,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局领导班子通过学习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王东华副省长的讲话,全省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暨哈尔滨现场会议精神,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通知精神,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是新形势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公共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地名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最佳途径。三是地名信息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信息,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地名信息工程建设,就能有效地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市民政局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将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局领导多次向市政府主管领导汇报,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4年市政府第85次市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市民政局的汇报,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齐齐哈市地名公共信息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市地名公共服务信息领导小组的通知》(齐政办文[2005]49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区划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齐政办文[2005]19号),推动了我市信息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精心策划、积极运作,力求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搞好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方便群众交往、塑造城市形象、营造现代化城市氛围的形象工程。为了确保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从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组织领导、时间安排,从实施步骤、责任分工到工作方法、经费安排都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在争得领导重视的同时,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一是外出考察。借鉴经验。为了学习先进,掌握科学有效的建立地名公共信息的有关方法、步骤,我们主动走出去,向好的典型学习,由主管领导带队,局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参加的考察组先后到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湖南省长沙市、辽宁省沈阳市等省、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了解并掌握了建立地名信息查询系统的相关业务与技术,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主动沟通,搞好配合。建立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在工作中我们主动与公安局、建设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划局、财政局、邮政局、工商局、税务局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在开展我市第三次楼门牌普查工作中,得到了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在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解决经费20万元,办公用房4间65平方米,配置了电脑3台及办公桌椅等设备,为开展地名普查,核准地名信息起到了

积极作用;在新楼门牌制作安装工作中得到了规划局、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从2004年1月起,我市的规划建设项目图(包括9县)报市民政局地名办审核后方可实施,从源头上制止了乱命名地名、善自编排楼门牌号现象的发生;在开展地名信息登记工作中得到了市信息产业局的大力支持,积极帮助我们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使地名信息录入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还与网通公

司合作联合开展地名查询业务,网通公司设置了专线查询号码和咨询网站,经过一段式运行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是积极工作,落实经费。要建立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必须有资金作保障,必须把经费纳入正常经费渠道。我们根据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建立地名信息服务工程的通知精神,局一把手和主管局长及科长分别向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并起草了《关于建立全市地名公共信息工程所需经费的请示》。经过我们及时汇报和积极争取,市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在我市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将建立全市地名公共信息工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外市政府还同意向社会征集有关地名信息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地名信息录入需要。

三、搞好普查、征集信息,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库

为了充分发挥地名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在交往、旅游、经商、通讯对地名信息的需求,必须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库,而搞好地名普查广泛征集录入地名信息又是建立地名信息库的基础工作,我们从普查和征集两方面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

一是搞好街路名称、楼门牌普查。我市自1990年地名补查后,地名资料始终没有系统更新,因此,用原来的资料建立地名信息库是不可能的,经局党委会讨论决定向市政府汇报,得到了市领导的同意,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街路名称、楼门牌号码普查工作的通知》(齐政办发[2003]117号)。为了给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材料,我们从2003年10月起对全市各类地名进行了普查。成立了由市民政局、建设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等10个部门参加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我们通过招聘、培训普查员,由普查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填写有关普查资料,实施绘图、编码等技术处理。在普查的基础上安装了国家统一标准的楼门牌标志,现在我市的主要街路新标准的楼门牌安装率达80。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实地踏查、逐户登记、实地编码等项工作,将我市中心城区的127条街、111条路、158条胡同两侧坐落的建筑物、商服网点、居民住宅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有序排列和技术处理。据统计,全市有楼房3,407栋,工商业、企事业21,000余个,楼房单元门11,644个,30余万户。通过普查,我们掌握了地名信息的最新资料。普查工作于2004年8月完成,为建立地名信息库提供了基础材料。

二是广招人才,建立科学系统的地名公共信息库。建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而又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素质好的高科技人才,才能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我们通过人才市场招聘6名普查员经过培训,自2004年5月开始到2005年4月市信息库共登记入库地名信息30余万条。主要包括街路名称、楼门牌号码,这部分信息已于2004年底与网通公司合作设置了专线查询业务和开设了信息网站,用户可通过拨打专用电话或登录网站即可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从2005年4月,我们开始征集录入全市境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及标志性建筑物、重要设施、旅游景点、乡(镇)概况等内容。目前,上述的部分信息已录入完毕,并投放《**市区划地名信息查询台》和《**地名网》,在全国各地用户只要拨打045211688114或登录**地名网即可查到所需要的区划地名信息和想到达的地点、行车线路、里程、门牌号码等相关信息。

四、加强宣传、注重出版,用完善的地名信息为生态市园林城服务

搞好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承担这项工作既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大力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地名公共信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非常重要,也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大造声势,提高全社会对地名信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地名公共信息工程是今年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提出的任务,回良玉副总理在重要批示中强调了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赞同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了贯彻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启动地名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哈尔滨现场会,王东华副省长在会上对全省建立地名公共信息工程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我市建设地名公共信息工程涉及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等。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向社会进行宣传。特别是市政府《关于建立区划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有很多单位来电话咨询,关于地名信息查询台和参加地名网站的有关情况。我们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广泛宣传并印发了《关于录入<**市地名信息查询台>lt;**地名网>信息有关问题的说明》,使全社会对建设地名信息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许多单位主动向我们咨询,还有的单位将本单位的情况以及必要概况连同图片发给我们,极大的支持了我们地名信息录入工作的开展。

二是编辑出版县(市)行政区域界线图。我市于2004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之都、魅力城市的光荣称号。几年来,市政府举全市之全力加强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广大外地客户到我市投资经商办企业。为了使我市地名信息库能更广泛、更全面地搜集地名信息,为招商引资服务,今年年初,市政府决定出版全市行政区划图。我市管辖1个市、8个县,计划出版行政区划图10幅,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现已出版3幅,正在印制中的有3幅,今年底完成出版任务。该图出版后填补了我市行政区域界线图的空白,也是宣传鹤城的一张名片,又为我市地名信息增添了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是招商引资,借力开展地名工作。与北京新绿洲广告公司签定了改造街路地名标志的协议,引资96万元。8月份,在“绿博会”召开之前中心城区街道安装完成街路地名标志800块,为鹤城增加了新靓点。与**市雪域广告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引进资金10万元,维修更换地名标志100个。与陕西三门峡市天晔广告公司签订出版**市标准地名图,引进资金15万元。今年实现了地名管理工作总计招商引资121万元。与雪域广告公司对街路地名标志先后进行了3次联合检查,5次自检,对存在标志被损、丢失现象随时进行补作和维修。截止9月底,雪域广告公司对街路地名标志维护、更换和管理投入了资金10万元,使我市街路地名标志全部完成了国家和省、市下达的任务,地名标志完好率达100,不断方便我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满足和服务于社会各界的需求。

我市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还刚刚起步,距民政部、省厅的要求,和兄弟地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向兄弟单位学习,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经验、运用新手段、解决新问题,使我市地名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扬州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结

扬州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总结

2005年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的关心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民函(2005)122]精神及省厅有关要求,以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方便人民群众使用,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提高认识,创新思路,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大力实施以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标志和数字地名四个专项事务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地名规范扎实推进

完善的政策法规、科学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从建章立制入手,强化地名管理。一是完善地名管理法规,规范命名工作程序。为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力度,有效解决地名命名中的随意性、滞后性和不规范性问题。2006年,我局与市建设、规划、房管、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住宅区、大型建筑物及道路桥梁等标准地名命名管理的意见》,进一步重申了地名命名的原则和要求,明确了具体办理程序。同时,在地名网站上,公开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要求和办事程序,使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步入更加科学、完善的循环轨道。宝应县在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中,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程序、科学命名,在地名专家组反复论证方案的基础上,由分管县长和一把手县长亲自把关,并提交县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江都市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名管理工作的范围和重点,地名申报审批的程序和地名标志设臵与管理的要求。高邮市、仪征市开辟了地名命名绿色通道,结合机关内控体系建设和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检测系统建设,规范办事流程,严控审批期限,迅速、及时地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各地的做法,既规范了地名管理程序,提高了地名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地名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也很好地扩大了民政部门的社会影响。自2005年以来,全市共办理住宅小区命名、更名971件,道路、桥梁命名、更名1267件。二是及时调整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新形势下地名管理工作要求和人员变化情况,市及各县(市)及时调整地名委员会组成人员,充分发挥地名委员会在地名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作用。市及各县市在加强地名委员会建设的同时,强化与其他部门在管理工作环节中的联动,完善了与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的协调共管机制。三是完善地名专家论证制度。扬州较早实行了地名、命名专家认证制度。为适应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客观需要求,对市地名专家组成员作了重新调整。新的专家组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类型更加全面,有扬州文化艺术研究所的专家,有市、区政协的文史专家,有扬州大学 2 的知名教授,也有来自社会的地方文化研究学者。我市还制定地名专家组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地名专家组议事行为,着力发挥地名专家组在地名命名论证,咨询、服务作用,发挥地名专家组的影响力,提高地名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二、着眼长远,注重特色,地名规划全面完成

我市地名规划工作于2007年启动,根据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迅速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在市区地名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一是及时向分管领导进行专题汇报,提出落实工作的措施和建议,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二是注重衔接、多方面收集资料。根据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的有关精神,搞好与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的衔接,同时请相关部门配合提供开展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的业务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三是各区联动。将市区规划建成区的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按辖区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各区熟悉辖区范围情况、展示辖区地名文化特色的意愿优势。我市各县市也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地名规划工作,仪征市地名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于其沿长江、沿铁路发展的现状,地名规划着眼于仪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重点做好城区扩延后工业区、园区的规划编制,采取既利于产业发展又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对100多条道路、20余座桥梁、近50个广场、公园和大厦地名进行了初定。宝应县地名规划注重调研、主动报告。地名主管部门主动进行情况调研,在充分调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今后中长期规划后,形成《开展地名规划工作的情况汇报》上报政府。政府在经过周密考虑 后决定将地名规划工作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区发展规划一同编制。各县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城建规划部门配合,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共同开展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既保证了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又较好地保证了地名规划的质量。截止2007年底,市区和4个县市全面完成了地名规划的文本编制工作,编制各类地名共计289条。其中,市区地名规划编制工作中,根据市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市区九大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各自采集专名的依据和重点,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体现了扬州特色,更体现出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片区功能定位相一致的原则。

三、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地名设标工作及时到位 我市乡镇地名标志设臵工作于2006年开始启动,各地民政部门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城镇设标工作经验,将标准地名标志设臵向乡镇推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加强争取政策、资金力度,积极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多措并举、因地制宜,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不同方式筹措经费,取得了积极成果。一是落实专项经费。地名设标是一项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之列,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投入设标资金约235万元,77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地名标志牌设臵工作,按国标已设臵路、街、巷牌6637块,楼门牌约192万块。二是切实履行职能。对地名标志的设臵工作,我市严格按照国家四部局的标准要求,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统一安装和管理。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方法,按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和要求,高标准进 行地名标志牌的设臵。为推动地名标志工作全面启动,市民政局在高邮市组织召开地名设标现场经验交流会,积极推广高邮市通过拍卖地名标志牌广告权,由企业广告公司出资筹集设标资金,完成地名设标任务的成功经验。三是推进设标工作向农村延伸。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通村公路的不断完善,我市在全面完成全市乡镇镇域地名标志设臵工作的基础上,还将设标工作积极向村级推进,对全市1125个行政村道路进行了设臵。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标准地名标志全覆盖,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四是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邗江区在抓乡镇地名标志新设工作的同时,不忘注重设标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比如,李典镇政府民政科与当地环卫所签定协议,由环卫所工作人员对标牌进行定点管理,发现损坏等情况及时反馈。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地名标志实施动态管理,使地名标志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实施、同步管理。

四、创新思路,加强投入,数字地名初见成效

数字地名建设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十分重视数字地名建设,牢牢把握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发展方向,按照遵循科学、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工程的实现方式,取得了数字地名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一)建立地名数据库,为数字地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下发的《关于建立国家地名数据库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市在1990年全市地名补查的基 础上,2004年进行了全面补查补更,着手进行地名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并于2005年底完成扬州市地名数据库的建设,采录了11大类地名数据共14563条。经费落实难是各地做好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所面临一个普遍问题,我市各级民政部门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经费,全部及时配备了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专用电脑,为地名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通地名网,迈出数字地名建设的第一步 在进一步完善地名数据库的同时,我市于2008年10月正式开通扬州地名网,网站辟有政策法规、地名查询、电子地图、地名文化、地名申报、行政区划、工作动态、服务指南、地名信箱等九个栏目。打造了我市区划地名电子窗口,实现了网上地名查询服务,提高了地名命(更)名工作效率。网站开通以来,在地名网上发布地名公告、地名要闻及其他信息近千条,网站点击率已达10万人次。截止2008年,市区及4个县市均建立了本级地名网站,较好地发挥了地名网站的社会功能。

(三)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推动数字地名建设进程。我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从今年5月份开始启动,至11月底数据汇总,历时半年,涉及市及所辖7个县(市、区),90个乡镇和街道,282个部门、单位。通过内外作业、专家认证、走访座谈,逐级审核把关,共调查、收集地名信息11个大类、68个子类30058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市政府、市地名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会议,市政府副市长王玉新亲自与会作动员部署,要求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协调工作,迅速启动地 名普查工作。同时,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第二次地名普查的根本目的、具体范围、组织实施、基本方法和相关要求。会议以后,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地名普查组织领导机构,以政府名义召开动员大会,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动员、亲自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规定地名普查具体时限和操作流程。同时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相应建立了工作班子,指定专人负责普查工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得到扎实推进。二是组织业务培训,规范操作要求。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邀请省厅区划地名处原副处长薛光到扬州授课,具体指导地名普查和数据录入工作。会后市地名办组织全市地名工作者和地名普查联络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随后,各辖县(市、区)也都相继组织了专门的地名普查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80人次参加了培训,培养了一批地名普查骨干。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以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8月中旬,市民政局在宝应县民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汇报座谈会,认真分析地名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地名普查中出现的难题,指导各地做到规范运作,做到全市统一普查口径,统一普查表式,统一普查要求,力求地名普查规范、便于操作。三是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我们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加强部门配合,强化责任意识,根据职能划分,明确宣传、财政、水利、建设、交通、人事等24部门和镇(街道)、村(居)委会各自职责分工。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认 真做好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与民政部门对接沟通,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和分解目标任务。同时市地名委建立了联络员制度,要求地名普查工作各成员单位必须明确相关职能处室具体负责,并确定1名干部作为联络员。联络员负责向地名办公室提供本单位有关地名普查的信息资料,对需要请示的问题,由地名办公室协调解决。市地名办公室先后3次召开联络员会议,定期交流普查各阶段工作进展情况,讨论分析地名普查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会商并提出解决方案,积极推广相关工作经验和做法,确保地名普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了全市地名普查全局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四是严格督查验收,确保资料及时归档。我们对第二次地名普查信息采取验收合格上报制。镇、街对村居验收,县(市、区)对乡镇、街道及相关单位验收,市直部门对条口验收,市对辖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验收。一级对一级验收,一级对一级负责,验收合格,方可汇总,形成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档一并上报。据统计全市共收集地名普查信息11个大类68个子类30058个信息(其中扬州市268个,广陵区1367个,维扬区1009个,邗江区4803个,宝应5997个,高邮5901个,江都6154个,仪征4559个;行政区域99个,非行政区域71个,群众自治组织1520个,居民点16856个,交通运输6553个,水利、电力、通信958个,纪念地与旅游景点282个,建筑物171个,单位2590个,陆地水系957个,陆地地形1个)。

(四)积极推进区划地名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划地名管理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建设数字地名,而数字地名实现的关键是建立人机交互式的网络服务平台。2009年,我局委托省地理信息中心开发建设了《扬州市区划地名管理系统》,以进一步提高我市区划地名管理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在此基础平台上,进一步打造地名信息查询、地名网上办公、地图导航等服务功能,提高地名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扬州市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方面仅仅迈出了一小步,与省厅的要求相比,各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将在省厅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民为本的民政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进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拓展地名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新内容,开创地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湘西自治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检查验收总结报告

湘西自治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检查验收总结报告

2005年5月民政部发出《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凤凰等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州内外的交流交往越来越多,使用地名频率越来越高,对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规范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政办函【2006】69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州全面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民政部门的辛勤努力下,全州地名公共服务工作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结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方面。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2006年,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规范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政办函【2006】69号)文件,正式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拓展服务,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名信息的迫切需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湘西的重要举措,是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开展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推动我州地名工作的快速发展

命名清理整顿的通知》(州民发【2010】18号),要求各县市今年内完成城镇新区街巷命名清理整顿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清理整顿对没有名称的街、路、巷、居民区、广场、建筑物要予以命名,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要重新审批,对名不符实或寓意不佳的要予以更名。

2、街巷命名要科学论证,做到街巷命名即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性;即响亮易记,又有健康向上的特征。

3、地名命名、更名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4、完成各县市地名规划编写工作,编写好地名规划也就是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关。

完成了《湖南地名志-湘西卷》出版发行工作,完成了《中国乡镇街道信息全书》湘西州部分的编撰任务。

三、地名设标方面。我州国道、省道、风景区沿线的地名设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完成乡镇、村设标任务2325个,投入资金280万元。乡镇地名设标是地名标志专项事务范畴,主要任务和要求是,设置比较完善的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我州8县市所辖的165个乡镇、街道和2160村(居)委会都要求设置地名标志,我州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针对这一情况,对地名设标工作我州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注重实效,尽可能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同时,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地理位置,把全州各村分成三种类型:(1)经济发达、位于国、省道和主要干道两侧的为一类村;(2)经济较发达、位于一般公路两侧的村为二类;(3)经济欠发达、地处偏僻的村为三类。三种设置标准可分别为:钢架型、水泥照壁型、墙体喷绘型。分别按三种经济状况不同的村类型进行设标工作,统筹兼顾,各取所需。无论是城市还是城乡地名设标,都要求做到书写标准、设置规范、经费节约,库;按规定进行了地名数据关联工作;配有专用电脑、打印机和移动存储介质,确保地名数据安全、可靠,不泄密;制订和实施数据保密规定;全州8个县市地名信息资料已在湖南地名网站上公开发布,向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服务。我州的地名工作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管理理念上初步实现了从管理型到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手段上初步实现了从过去的纸质型管理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转变;从管理的方式上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管理到开放型管理的转变。

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中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州毕竟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制约了发展,我州区划地名工作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省厅的大力支持,需要向兄弟市学习,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第四篇:市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巴彦淖尔市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2008-12-24 14:32文章来源:巴彦淖尔市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政策

为推动我市外经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本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我局坚持高端引领战略,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基本上形成了以番茄、葵仁(无壳葫芦籽)、肉食品、脱水菜等农产品为主导的良好出口格局,主要农产品已经进入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今年我市农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价格也大幅上涨(主导出口产品蕃茄目前价格为1200美元/吨),预计全年可实现实际出口额3亿美元(包括区外报关和代理)。

然而对外贸易仍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和约束,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分割,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化经济的状态,农村经济较为内生性封闭型的发展模式,加上农产品大多处在市场的低端、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与产业信息不能有效对接;企业与农户不能有效互动,在市场低端层面打价格战,使市场波动大,资源配置效率低,严重制约农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需要建立结构优化、功能强劲、机制完备的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作用,帮助我市农牧民和农副产品特色产业生产企业扩大宣传,开拓国内、国际高端贸易市场,增加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农副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农牧民和

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综合商务信息服务。

二、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按照由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到信息供应链平台再到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三级跳战略,以“三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改造为主线,以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以提高信息商业价值为生命力,以重点工程为主要推动力,以重大项目为主要支撑,通过供应链平台建设、“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商务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增长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建设重点

(一)供应链平台建设

按照 “一轴两端两极六链”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一轴:特色农畜产品市场产业信息轴;两端: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信息;两级: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组织化的基层组织;六链:番茄、肉食品、脱水菜、葵仁、绒纺、瓜果蔬菜六个特色产业信息链。

1、一轴,依托我市特色产业链条和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一个特色农畜产品市场产业信息轴,即,以特色产业信息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服务载体。利用3-5年时间,力争实现“一轴”对全市农民与农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经济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流通企业覆盖率达到100%。

2、两端:即,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国际市场包括:欧洲、日韩、俄罗斯、澳大利亚、非洲、东北亚等。国内市场包括:国内上

海、北京、天津等。

3、两极:即,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的基层组织。建设30家龙头企业网站,制定相应规划,并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龙头企业信息链的建设工作。覆盖农村专业化基层组织达到100个。

4、六链:即,番茄、肉食品(羊肉、鹅肝、鹅肝疆)、脱水菜、葵仁、绒纺(羊绒、鹅绒制品)、瓜果蔬菜六个特色产业信息链。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建立信息供应链,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收集发布作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沟通载体,连接、整合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实施质量、成本、准时化、标准化建设、质量溯源体系、产业预警全程监控式的信息服务机制,建立“一条龙式”信息服务机制。

(二)“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三横: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通过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充分发挥充分发挥网络的聚集辐射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

(三)数据库建设。建立对外贸易数据库,以国际市场和产业信息数据为支撑,建立贸易价值链和建立产业价值链分析模型。

(四)电子商务建设项目。一是建立GTM服务项目。二是开通在线广交会。三是筹备在线德国科隆、法国巴黎、日本东京食品博览会。四是开展第三方对外贸易电子商务业务。

(五)公共服务项目建设。(1)制定国际市场指南。(2)建立产业预警机制。(3)设立信息咨询中心,开展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与发布。

(4)建立完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5)建立外贸企业诚信和竞争力

评价体系。(6)贸易管理与政策咨询。(7)人才培训。(8)建立对外贸易联系机制。

四、申请支持项目

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共需投资170万元。其中:供应链平台建设30万元,“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项目10万元,数据库建设项目25万元,电子商务建设项目25万元,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项目80万元。

二00八年十一月九日

第五篇:抓好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为贫困户服务能力

抓好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为贫困户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为贫困户的服务能力,抓好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是关键。

一、转变观念,开拓进取

每个干部必须注重学习,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意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抓实干,勇于开拓,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要确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发挥扶贫工作在经济建立中的作用。

二、热情服务,当好公仆

每个干部都必须要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县委和县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为贫困户服好务。对来信来访的同志,要做到主动热情,认真倾听对方意见,能办的事快办,该请示的抓紧请示,该汇报的及时汇报,该办理的尽快办理,不能办的事耐心解释。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制度,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忠于职守,认真做好工作。实行办事服务承诺制,明确时限要求,不拖不压,增强透明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常深入基层,多做调查研究。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必须讲真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坚决反对说大话、空话、假话,杜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事事讲大局、讲原则、讲正气;对待同志加强团结、互相配合、不回避矛盾、不搬弄是非、不争功诿过、不推诿扯皮;在工作中既要发扬民主,又要贯彻行政首长负责制。

四、勤奋学习,提高素养 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既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又要努力学习扶贫业务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及其它相关的知识,扩大视野,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学以致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五、从严要求,廉洁自律

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反对铺张浪费。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对腐败苗头要及时制止,不护短,不遮掩,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努力造就一支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能打硬仗的队伍。

六、多办实事,勤俭节约

集中精力抓大事、干实事。未经批准不得出席项目单位举行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开工、竣工、挂牌、剪彩、纪念等事务情活动,减少非工作性质的应酬。严守纪律,不向项目单位提不合理要求。因公接待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节约开支。精简会议和文件;必须召开的会议,会前要作充分准备,明确议题,缩短时间,提高质量和实效;严把文件质量关,切实改进文风,务求实救。

弋阳县扶贫办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下载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好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工程为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服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