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聊城材料:实施科普惠农创新工程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科普惠农创新工程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聊城市科协副主席王延飞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战略部署,以实施科普惠农创新工程、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八大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科普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科普“三个一”工作体系,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阵地。近年来,全市共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163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70万元,市场化运作资金308万元,建设乡村科普服务站974处、行政村科普宣传栏6577个,配备科普宣传员6700名,实现了“每个乡镇和中心村各一处科普服务站、每个行政村一处科普宣传栏、配备一名科普宣传员”的目标。在山东省科协2009和2010年度综合考评中,我市“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被省科协评为工作创新奖,受到省科协通报表彰。莘县科协和富源协会共同创办的莘县科普服务总站,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服务站试点单位,在全国科普惠农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农村科普“三个一”工作体系的构建,为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科学技术、促进乡村文明提供了重要阵地。
二、实施“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增强基层科普组织服务能力,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自2006年以来,大力实施“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培育国家级示范项目35项、省级示范项目17项,争取上级科普惠农项目奖补资金750万元。加强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在全市建立各类农技协960个,入会农户1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万户,其中鲁西毛皮动物研究会被评为“全国百强农技协”,20个农技协被评为省级 1
先进农技协。建立健全了市级科普惠农项目库,其中被纳入省级项目库的优秀农技协18个、科普示范基地15处、科普带头人12名。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增强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的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科普惠农“八个一”提升工程,提高受表彰对象科普服务水平,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我市在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普惠农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按照“建设一处科普惠农服务站、建立一处科普宣传栏、配臵一辆科普服务车、建立一处专家工作站、组建一支科普服务队伍、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举办一批科技培训活动、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的“八个一”标准,进一步提升受表彰对象科普惠农服务站的建设质量和工作水平,各县(市区)普遍完成了工作任务,尤其是高唐、莘县实现了建站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档化,东昌府、临清、茌平、冠县、阳谷、东阿等县(市区)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实施“科普工作联系点重点培育工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机制。自2011年启动实施了“科普工作联系点重点培育工程”,这是我市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科普资源,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新举措。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培育科普工作联系点至少300处,其中市级50处,每个县(市区)30处,经济开发区10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社会化科普服务体系和科普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据统计,目前全市科协系统已建立科普工作联系点120处,其中农村科普联系点占绝大多
数。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等措施,增强了这些联系点的科普服务能力,促进了基层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山东省科协2011年度综合考评中,我市“科普工作联系点重点培育工程”被省科协评为工作创新奖,受到省科协通报表彰。
五、实施“科技助农致富”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开展“科技下乡村村到”、“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棚”等科技下乡活动15000多次,组织科技下乡服务队200多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50余处,开展科技咨询服务5000多人次,举办科技大集320多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100多期,受益农民300多万人次。先后从中科院和省农科院引进丰花1号、3号花生、济薯18彩色地瓜、商薯19高淀粉地瓜、鲁糯6号玉米、西星西葫一号、雪莲特藕、无公害脱毒大蒜、鸡腿菇、越夏西红柿等50多个优良品种和80多项新技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引进高产优质小麦良种“潍麦9903”,培育“0501”小麦新品种和“丰聊20号”早熟高产玉米良种,为农民累计增收过亿元。
六、实施地暖炉示范推广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为解决农村冬季取暖难题,我市老科协会员杨俊生同志发明了地暖炉技术,主要使用农田废弃物做燃料,其构造简单、成本低廉、节能环保、效果明显,既节约能源资源,又净化农村环境,十分适合在农村住宅和学校推广使用。该技术于2011年6月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在聊城市和阳谷县科协、老科协的支持帮助下,地暖炉在阳谷农村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其影响已经延伸到周边县(市、区),甚至扩展到外省、市。去年冬季,市科协、市老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实施地暖炉示范推广工程的意见》,在全市新培育20个示范乡镇、200个示范村、2000个示范户,并以这些示范点为骨干,进一步带动了地暖炉
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地暖炉用户达十万余户,预计每年为国家节约煤炭十万余吨,为农民节约资金上亿元,得到农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引起了上级科协、老科协的关注。山东省科协、老科协已经确定今年十一月份在我市召开全省地暖炉技术推广现场会。
七、实施大众传媒科普惠民工程,提高农村科普受众面,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手段。市科协会同聊城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三农”信息频道,开设了走进科学、农产品信息、致富经、乡村文明、农村新天地、乡村季风等涉农专栏和《科普大篷车》栏目,搭建起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新平台。市委宣传部会同市经信委、市广电总台、聊城日报社等有关单位,分别在聊城政务网、聊城信息港、聊城视窗网、聊城新闻网和聊城广播电台开设了一批科普专栏,介绍生态科普知识。高唐县科协联合县委组织部、县广播电视局在县电视台远程教育频道开辟《科普知识》、《致富向导》、《实用技术》、《农村百事》、《专家播报》等科普宣传栏目,大力宣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适时邀请农艺专家、科技特派员讲解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有效扩大了科普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每年播放科技宣传类节目95期。东昌府区投资80万元在电视台开通了远程教育频道,每天10:30和17:30两个固定时间段播出由区科协提供片源的生态科普知识栏目,涉及走进科学、百科探秘、科学漫谈、生态文明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视性。阳谷县在远程教育频道开辟了《科普知识》和《致富向导》栏目,为巧借远程教育平台狠抓科普推广、建设生态文明开辟了新路子。
八、实施科普宣传教育工程,提高科普示范创建水平,为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连年举办以提高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
为主题的“科普之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举办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大型科普展览以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基因与纳米”、“预防爱滋病”、“预防禽流感”、“世界昆虫科普展”等10余项专项科普展览。编印了《大众科普知识手册》、《节能与环保科普知识手册》、《为水呐喊》等科普读本10余种、30万册,制作 “八荣八耻”荣辱观等科普宣传挂图3万余幅,制作节能环保等科普展板500多块,赠送科普图书50余万册,发放科普资料200多万份,受益群众300万人次。群众性科普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全市共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8个、“山东省科普村村通百强乡镇”5个、三星级以上“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4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84个、科普示范村142个、科普教育基地42个、科普示范学校47个。目前,我市是山东省所辖县(市区)全部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的仅有的两个市之一,也是全省创建科普示范县数量最多的市。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虽然我们在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创新,再创辉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工作的实际成效为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贡献力量。
第二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汇总
陕西华秦 2018/6/26
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中央政策、生活污染处理方案等
收录文章标题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两会观察丨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3.全球首份国别美丽生态指数评价结果出炉
4.重磅!中央明确乡村振兴时间表,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5.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6.特色小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及盈利模式 7.案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实例借鉴两则
8.四部门发文整治垃圾围村:2020年基本遏制垃圾向农村转移 9.“垃圾包围农村” 农村垃圾处理前景广阔 10.11.12.13.水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密集出炉 黑臭水体、劣V类水,是什么水质级别?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运作模式探讨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存在问题、政策支持、技术路线、项目运作问题与模式探讨
第三篇: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省林业厅厅长 程中才
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努力打造生态强省。
一、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森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是处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
二、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不断提升。但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缺林少绿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去年10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部署,决定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即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林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这一重大决策,高度契合了党的十八大要求,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全省人民的期盼,完全符合安徽林业实际,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必将成为安徽发展史上一座新的绿色丰碑。
三、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保障、贵在真抓实干。一要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各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二要开创绿色发展新局
面。节约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新兴林业产业,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要建设生态文明新制度。建立健全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等,着力构建坚强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四要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着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第四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
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障碍。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农民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散放式养殖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农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其对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工业污染更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在农村扎根驻营,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很少进入农村的消费品也开始大量进入,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如农村由于自身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农村一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如农业生产过度依靠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硬化,大量使用农药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农村风俗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非物质危害,特别是对农民农村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农村的赌博风气、丧葬风俗、迷信观念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现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的是农村生态文明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注重对现有农村生态特别是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设施的改造与新建,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是指对农村已有的良好生态文明形式进行保护和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与维持,其同样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样的实践模式必须是科学的、实效的、因地制宜的。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不能一刀切,因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实践模式。城市郊区与城市远郊、远郊与边远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应有所不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各个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可以不同,但无论走哪种模式与道路,在实践效果上都应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可在标准上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来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实践模式。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模式,它包括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模式、新农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的教育来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现代农民意识。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既包括对现有农民知识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要转变农民知识结构,必须要更新农村的教育方式,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力度,如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把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成一个既可以对农村小孩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场所,又可以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好地方,从而让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不用离开家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也就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即探索怎样对农村现有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已对农村环境构成的危害进行治理,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它包括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处理、对农民生活与健康有危害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业生产对农村造成的环境危害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环境已构成危害的问题进行治理,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来说,则主要指的是对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题上存在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不足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和对已有的农村生态文明成果进行保护,如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对农村村舍建设的合理规划,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就是要探索怎样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培养农民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怎样树立农民的崇高人生理想以及农村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模式,另外,还有怎样消除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封建迷信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指的就是怎样能够利用政府现有的资源来更好地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它包括政府怎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进行有效的技术帮助与指导、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 〕5号)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新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生态的模范自治州。现结合××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宏观战略高度、可持续发展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立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发展理念,通过体制 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自治州。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发扬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益,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坚持共同推进,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三)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将××州建设成为全省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示范自治州。
近期目标: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保护设施、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中期目标:到2015年,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基本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优化,各种污染源得到 有效控制,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念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远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更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有机结合、分类实施”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部开发工作相结合,切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重点是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按照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口和经济集聚条件较差,但对区域生态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限制开发,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循环传递。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型工业园区,引导所有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运行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经济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州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牧渔业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医药、木本油料等优势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猪-沼-果(菜、鱼)”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四)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 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商品林工程建设,加快特色经济林、用材林、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开发建设,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尽快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格局,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五)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州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培育一批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格局的形成。围绕“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增加投入,加大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以升级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融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康体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在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引入生态大通道建设理念,建设生态观光高速通道,利用交通枢纽、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和繁荣。
(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突出抓好工业原料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扩大绿化面积,保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率,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城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生态交通”,科学规划项目,把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冶、绿化、污染物防治等工作统一纳入工程监理体系,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宣传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交通节能技术,全面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州”、“林业生态县”、“生态县(乡镇、村、园)”、“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小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强重要生态 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绿色走廊工程,尽快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异龙湖、××、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加强火电、冶炼等行业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工业锅炉、炉窑的技术更新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燃煤锅炉,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控制酸雨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建设。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恢复、维持生态功能。强化危险废物、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完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八)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废弃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林业发展的地方生态效益补偿、林业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等长效机制;完善矿山、水电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水电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当地环 境的恢复治理。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
(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从2010年起,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及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城镇及重点地段的面山绿化、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研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等。要统筹安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 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活动,摒弃讲求奢侈的“高档消费”、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推进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绿色消费,让勤俭节约、理性消费成为社会习惯和时尚,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十一)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党政 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策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关系,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州、县市和乡镇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机构,及时处理、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推进有力。
(十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部门和企业,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定期作出检查、汇报。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管理,接受新闻媒介和社会的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倡导生态文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为生态文明建 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实施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失职或渎职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主动抓机遇、迎挑战的战略任务。全州各级、各部门必须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以扎实稳健的投入机制,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广泛开展。州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确保××生态文明自治州建设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