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凤林学校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提倡高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意识,本学期地理学科确定的小课题是:创设生活鲜活的教学情境,整合提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价值。
二、实施方案
1、参与人员:凤林学校全体地理教师
2、研究形式:现场常态地理课例+评课研讨分析
3、具体要求:
1、根据凤林学校教学模式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准备中链接地理生活现象和时事热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分析教材、整合教材,提升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重点是设计整合有研讨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合作问题应该是拓展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旨在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空间,有争辩讨论的契机,能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成果展示:依靠经区地理教学研究会,每周进行课例研讨,依据地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重点考量教学情境创设和合作问题价值,邀请袁老师和经区骨干地理教师进行点评,找出优缺点进行课后反思,学期中后段进行汇报展示。
第二篇:学科课题研究
学科课题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
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郭淑贞 胡佩芬 林敏
宁海县西店小学东红校区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宁海县西店小学东红校区 郭淑贞 胡佩芬 林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再是学生的“群口相声”,而是师生的互动之间的一种学习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也要主动地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程实施的全面铺开,教学中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特别在各级各类的比武课、优质课等评比中,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是课上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或引导进行,看是表现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或讨论有条不紊,课下却难见实效,因为少见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与创新思考。经常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怨言:“课堂上该讲的东西已经讲完、讲清,但一旦测验检查时,学生又好似没有学过一样。”这些言论说明师生教与学活动不同步,课堂实效低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只有弄清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并探求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想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提高师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为此,确立了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活动策略的研究”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实践研究,实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有利于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以在教学研究中诊断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教学活动,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有利于构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规律,概括出“课堂教学理论框架”。
3、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外已进行了很久很多的探索,且有不少的成功经验与模式。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当今知识更新异常之快,照猫画虎难以应对。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异常凸现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在教育大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不落伍。本课题研究置身于学校开放教育的背景中,立足于超越传统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时空,重构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四性”(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差异性)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紧扣“五开放”(开放的课堂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创造性地进行开放式教与学的师生活动实践研究。在学校全面实施开放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策略的研究”是对开放教育理论成果的消化和应用,是对开放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细化,是开放教育理论与开放式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进行的教学效益研究,以丰富学校教育特色的内涵。
本课题采取全体语文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学生参与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将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重点,利用我校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的优势,发动教师全面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既促进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二、研究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民主气氛仍停留在表层。新课程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全力的付诸于教学行为之中。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新课程改革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教学目标观;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倡导创新、建构的课堂教学观;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因此,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生长点,实现现代的课堂教学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树立科学的效益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如下的研究目标:
1、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规律、方法;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进行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全镇在校小学生,利用课堂师生学习活动展开提高实效性的研究。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网上查阅资料、教师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研究成果、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等形式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两个方面展开: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心理、身体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研究等。教师方面: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研究等。
① 行动研究法:由备课组长牵头,全体语文教师协同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通过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问题。
② 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个案(比较成功的或遇到问题较多的),充分解剖,总结经验和规律,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③ 反思总结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④ 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利用语文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理性认识。
五、实施过程与主要措施
(一)抓好“四落实”,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1、组织落实:
自我校申报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项目,批准为县级课题后,首先成立了以郭淑贞为课题总负责人,由教科室主任叶云霄老师安排策划并组织落实,具体规定了研究的重点和组内分工(详见课题实施方案)。由教研组申报子课题,教研组长任子课题主持者并负责组内研究。
2、管理落实: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的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研究步骤。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到“三必须”:首先,课题组成员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对组内成员或其他教师每人每月至少听一节课,同时认真填写《课堂观察表格》,记录并分析师生互动的“质与量”,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一次的课题会议,并检查总结汇报研究情况,及时交流。学期结束完成书面总结或撰写论文。
3、学习落实: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高度重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力求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做自身的努力。
①认真学习了有关合作、互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鼓励课题成员加强自我学习,掌握“互动”的内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校对课题研究也应采取特殊政策,允许教师自己购买有关的书籍,优先予以报销。
②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③邀请教育专家现场指导,拓宽课题研究信息渠道。
④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充实理论水平。鼓励组内成员互相观摩,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4、目标落实:
在认真学习、领会各实验阶段计划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即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具有合作互动的情感,养成合作互动的品质。通过互动让学生找到互动的途径,掌握互动的方法。通过互动的研究让教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二)明确要求,保证实验内容的实施
1、逐步提出要求,学会合作和互动
任何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也就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反映课堂秩序混乱,喧闹声很大,学生各行其是,没有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方法虽然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耐心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为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教师采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会合作。例如三年级 老师结合班级特点,多次开出体现合作互动的研究课,在摸索和借鉴中逐渐总结出合作互动的一般套路,像 老师在开始进行互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人人都要勇敢地发言,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鼓励,班级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再提出第二个要求:一个人说话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且不能弄出响声。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学生之间有序的、科学的、友爱的合作互动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各班学生的合作互动意识得到很好的加强。
2、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互动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作为“观众”、“听众”。为了充分运用这种优势,在学习内容上应丰富多样,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才进行合作讨论,像互相认读生字,互相检查书写,交流学习方法,小组游戏学习、学习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例如,老师在《杨氏之子 》 这一课教学时,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语言。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然后.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试着演一演。另外,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合作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基本上达成共识:
1、互动要尽量采取民主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这是保证合作互动有效地进行。
2、互动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指导,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课堂中的静与动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3、互动时,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合作互动的任务应该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使每一节课同学们都是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
4、互动的时间要适中,这个时间应以学生的情绪变化而定,老师要做到仔细观察,掌握课堂发展态势,必要时对各个小组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合理分组,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的策略。
1、建立小组是合作的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实施的前提条件。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如“自由组合式”,易相处的几个同学依据自己共同的兴趣而组合在起;“指定组合式”,就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将某些特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小组;“优化组合式”,就是通过前两种方式相互融合,组成班级新结构。小组成员素质的分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优优”组合,即全部是优生组合在一起,这对“小教师”的指定、活动、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中中”组合,即全部是中等生组合在一起;“特定”组合,就是组合在一起的全是学习或品德有待于进取的学生。这三种分配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在上课时可以将优秀生以“小教师”的身份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也可以采用“优中”、“中后”组合和“优中、优后”组合,这两种组合方式,非常适合各组成员在优生的带领下随时合作讨。同时老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2、每组安排小教师,小组长,确定职责,是保证互动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这样既保证了小组活动的进展有序,又能使个人的努力真正与小组总体工作想协调。因为我们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是比较多,四人的一个小组,需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各异,确定职责,分工合作。生成方式:小组长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本组成员民主推选或者轮流“执政”;“小教师”亦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学生民主推选,遵循“有能耐者上”的原则,如知识掌握的程度、表达能力等,所以在上课时教师有时可以临时指定谁当“小教师”。小组中两者存在模式:小组中只有一位组长,兼职“教学”和“行政”的功能;小组中只有“小教师”,不但履行“教学”功能,还要执行“行政”功能;小组中设小组长和“小教师”各一名,两者各负其责;“小教师”全部集中在若干小组中去,其他各组各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可以将 “小教师”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
3、理顺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实践。互动活动的内容与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很多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我们课题组经过几次实践和研究,确定我们课题组还是按照最基本的互动的流程,就是:导学入境,确定目标→启发引导→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提高→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从我们课题组开始实施学习策略研究一年多来,老师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改正、边提高的方法,由初步的接触课题研究,到深入地展开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感觉到自己在理论和业务上较之以前有了质的变化。根据已实施“师生互动”教学的班级同学反映,课堂实施合作互动对于他们来说一是新颖,二是给了他们真正的自主。参与课题研究的任课教师也认为,课堂教学实施合作互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意识,起到其他教学方法并不擅长的教育作用。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一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能力,这种状况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甚不合拍,如何才能改变这一情势,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而新课程改革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通过课题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交流,必须互相帮助,妥善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这种交往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产生心理相容,体验到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互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合作小组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上他人。尤其是那些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来说,对于被接纳和自尊心受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效应。
(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的民主。
互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种人人参与的学习方式,避免了目前班级授课中集体教学不可避免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处旁观、旁听的局限。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四)课题研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对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来说,通过现实的课题研究,发现教育问题,制定对策,对研究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动的鲜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另外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上升到理论水平,就形成了科研论文。王老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发表于《宁海教育》2010年第三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处理好动与静、质与量、堵与放的关系,对其他教师也有借鉴意义。(语文组论文)
七、反思与探讨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虽然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有了些许进步,教学效果也自认为比较明显,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合作互动的理论觉得还不够深入,局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里,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困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个别教师对互动的简单理解,重形式轻实质,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很好实现原有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模式,核心问题应该是互动的实效性,而有的老师却误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交流就行了。在课堂上也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反正只要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是顺利过关了。长此以往,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在“合作互动”幌子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而能够完成任务的同学也会灰心,合作方式就会不了了之,互动成了相互之间的闲聊。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互动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我们有时也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有的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我们课题组的年轻教师真正做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总觉得我们组的课题研究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以,针对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要求教师在教案本的后面写上教学反思,在每周常规的教研活动时提出来,然后以备课组为单元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或成功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或案例,再到课堂教学中实施,看效果再做进一步的研究。过去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可以说是“边学边教边做”,对合作互动的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的反思有时也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们继续进行课堂互动的研究就要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在理论的学习上要更加认真,还要多读、多看、多记录有关合作互动的理论,并能够真正地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八、参考文献及书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3、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施建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余文森.新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J],北京:人民教育,2004(3).7、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8.〈〈语文研究性学习综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年第2期)
9.《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四期)
10.《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第三篇: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实施方案
一、立题背景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育在教育界都处于困境和低迷的状态中,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这不仅仅是我们绥阳的地理教学现状,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这一共性。尽管现在地理已经成为高考科目,但因为初中统考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短时间内不能摆脱低迷的阴影。就我们绥阳中学来说,学生主要来自乡镇中学,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期间,一直受传统课程设置观念和地理专业师资薄弱的影响,地理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很糟糕,课后主动的有计划的复习地理的学生为数不多,高中地理学习劲头明显不够。而且在高一阶段由于大部分班级理科意想的学生占大多数,使得我们的地理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立足于学校实际,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中学校地理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而在高中地理教学界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兴趣”入手解决方案。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多的基础性的课题。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措施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随着地理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具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使用,社会对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也是不断的发展和更新的。
为了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抓住机遇,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更好的完成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地理组提出了“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这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挖掘潜力和欣赏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
绥阳中学 骆天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专题和知识都会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欣赏学生的亮点。几乎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师,都有一个鼓励者。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做育人的伯乐,帮助高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去学习。
三、课题思路
本课题是以绥阳中学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对2014级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状况。然后,将这一课题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五个子课题:
1、影响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2、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每个子课题的研究都由专人全程负责。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力图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我校近年来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课题研究的客体是2014界高一新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主要研究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关于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2、影响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分析法
3、对比法
4、实践反思法
六、课题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8-9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课题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1、初期试验阶段(2013年10月)
①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请本校科研资深的老教师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②对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③编制问卷,对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④组建中心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⑤每周星期五下午召开课题研究会,定期对每学年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2、后期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探索“激发高一级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措施”,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对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力求所实施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对教育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等进行整理改进。(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
4、结题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骆天
方法指导:王登尚、罗福翔、余昌毅 调查报告:张普亮、高洋、黄兴梅、王红、罗红宇 论文、经验文章撰写:张景钦、娄永强、张世霞、骆天
八、研究条件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为绥阳中学全体地理教师。学科组长骆天为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组的组长。本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层次合理。地理组内既有专业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王登尚、罗福翔等高级教师作指导,又有余昌毅、张世霞、罗洪宇等绥阳县骨干教师作技术支撑,还有张普亮、杨建超、娄永强、张景钦、骆天等年轻老师干劲十足。老中青教师相互合作,工作积极性高,教科研气氛浓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绥阳中学高中学生。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主要来自绥阳县城和周边乡镇地区,地理原有基础参差不齐,挖掘的潜力很大。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在正式录取的基础上,有少量的择校生,和县内其他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可比性。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我校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篇:学校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总)
学校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总)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倡导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2、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
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
Know-how
(怎样学)
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
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
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Know-who
(与谁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Know-where
(何处搜集,用在何处)
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
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科 课题 负责人
学校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 朱世文
数学科 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黎素清
语文科 勤积累 促写作 谭炳森
英语科 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李桂源
科学科 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 吴小勇
三、课题研究目的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理论,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2、实施研究阶段: 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七、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08年3月。
八、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情况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在本项目中的分工
刘少玲 女 43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负责人
总策划、监督
朱世文 男 34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织实施
(组长)
策划、监督
李醒群 女 39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李泳锋 男 33 小学高级教师 英语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林小红 女 40 小学高级教师 中文专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黎素清 女 31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数学科)
谭炳深 男 32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语文科)
李桂源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英语科)
吴小勇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自然教育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负责科学科)
欧阳伯祥 男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徐小燕 女 28 小学一级教师 小教英语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欧阳志莺 女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陈丽君 女 25 员级 小教数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李丽霞 女 24 员级 小教语文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席润娟 女 25 员级 小教语文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学校总课题在2005年11月向从化室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申报课题立项,并于 2006年2月被确定为从化市第二批教育科研课题。
第五篇:《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表述与确定
关键词的界定:学科素养
本课题中运用“学科素养”一词,指的是涵盖中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美术等诸学科方面的科学素养。而“素养”较之“素质”则更强调后天的教养。本课题为了突出教育的影响,所以把因变量定为“素养”。
据此,我们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包含下列基本看法:
“学科素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它是学生在具体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所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
(一)关于论证 本课题经过两轮论证。
1、在选择确定课题前,由市教科所组织部分领导、专家、教研 员(含理论研究和学科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可行性进 行论证。
2、在申报批准后,又组织相关领导、专家、教研员和部分学校同志进行研究内容、方向等方面的论证。通过论证,对本课题的科学性、学术性、方向性、应用和推广性作出了必要的肯定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一)我们搜集整理了“学科素养”这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已有的中学生学科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
1、在学科教育的目标研究上,普遍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
2、在学科教育的教育策略上,普遍重视提高课堂质量,提出要开创有效的课堂。
到目前为止,教育理论界对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这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和帮助。
(二)从今年起,南昌市教育局提出教学领域要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这就亟需对学科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正是积 1
极响应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而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而且我们知道,正如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毋庸讳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事实上仍然停留在升学应试考试的教学层面上;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是围绕着高考、中考升学率及考入更好的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小部分学生奋力挤入了重点高中,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还有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进入高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肩负着考试机器的重任,为考分奋斗;进入社会的那部分学生在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不能实际应用,遇有问题难以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即缺乏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维,缺乏科学素养。我们普通中学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包括农民工子女,处于城市的边缘,社会的边缘。这些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较为有限,学科素养较低,而且他们占中学生中的比例却相当之大。假以时日,他们必将购成社会主体成员,他们的科学素养势必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如何使这些低分进入校门的学生高质量走出校门,极需要我们教师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下更多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奋斗打下良好基础。让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担当。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具有紧迫性。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二)基本思路
1.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与系统学习的方法,在对学科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解学科素养内容;辨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详细的课题研究操作分工协作,分部实施方案。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采用比较法、调查法及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中学教学特点及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拟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探讨;专题课程改革教学观摩;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师、生小论文;思维方法讲座交流;课堂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积累资料,形成阶段成果。
3.在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逻辑的方法与经验筛选的方法进行。循着实践、总结、分析、再实践的途径,最后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本课题力争有所创新
本课题立足于各校已经开展多年的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研究,取得 大量经验、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将学科素养研究上 升为本校的特色研究。
1.学科素养的内容分解,可能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本课题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教师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甚至可能引起学生与家长 的互动。共同探讨学科素养教育的途径,争取一个研究新视角。
3.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实施途径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能发现新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对象 1.研究内容
培养初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方式方法;其中分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基本经验的积累、基本品质的培养、生活态度的体现方法。
2.研究对象
南昌十八中初中、高中8个班学生
五、课题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均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他们撰写的论文、曾多在国家、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历年获奖,多位老师获市级“园丁”杯竞赛奖
借鉴的主要理论:
新课程标准、科学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系统论、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理论
六、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将力争实现以下目的:
(1)进一步明确本校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校学生学科素养水平,为课程改革持续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2)对学科素养状况以及本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校今后中学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点。(3)探索中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4)因本课题研究势必涉及中学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其研究结果也必然包括对现行中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有所建言。
(5)通过实施研究方案,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6)培养学生“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7)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
2、对本课题参与教师的要求
1.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科学素养影响学生。
2.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与精神,通过实践、研究,破除“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的局面。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责任不只在教,更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的境界。
3.树立新型学生观。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极强的可塑性。他们是独特的人,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4.通过参与本课题研究,使自己在新形势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
七、预期效益
学生小论文集、教师论文集、教学课件集、优秀教案集、教学展示课等。
八、课题的研究进度(2012年4月-----2014年7月)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进度,基本安排如下:
(一)2012.4——2012.8 准备阶段;
(二)2012.9——2013.12 实践阶段
(三)2014.1——2014.7 总结阶段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做好实施的充分准备。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将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做到:
1、每学期单周周五下午定为我们的集体活动时间(与其它活动时间安排有冲突时,为双周周一进行),加深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理解,共同探讨研究方法。在对上一周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具体活动,及时交流感想体会。
2、进行理论学习,集体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科学素养的基准》《探究教学论》《研究型课程》等先进理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认识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目前在校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以便研究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
4、讨论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明确方向和找到最佳方法。
5、明确研究人员分工。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09月――2013年12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研究与实践,总结阶段成果。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交流。具体实施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12年9月――2012年12月:安排听课,交流讨论活动,倾听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做到:
1、每人写一篇关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体会和感想。
2、每人设计一节教学方案,突出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并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
3、每位教师公开展示一节课,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进行反思,集体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实践。
第二部分:2013年1月――2013年7月:研究教学多媒体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组织制作适合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课件。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做到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2、深入体会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科素养培养的作用,设计体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评选,交流设计体会。
3、选出优秀的课件及教学方案,进行公开展示,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集体交流,适合线下生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广实施。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进行集体交流,完成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实施校本研究课,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教师互听互评,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
2、力争在校本教研活动或其它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
3、整理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论文集。
4、总结经验体会。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7月)
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报告。汇编教学及学生论文、优秀课件、研究课教案。在这一阶段中,具体工作包括:
1、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2、课题组成员总结归纳研究心得,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3、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资料,整理文件,总结成果,汇编结集。
4、撰写研究分析报告。
十、课题保障
我校历来重视教改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办公室作为专门机构负责科研课题的开发、研究、管理和推广工作,在多年教育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
1.学校设有教育科研领导规范小组,对研究工作实施严格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 2.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广泛,学科特色性强。3.成立课题组,聘请专家和专业人士对本课题直接指导。4.查阅校图书资料或购入一批图书资料,供研究过程参考。5.完成研究的过程中,保证资金落实,人员的培训与制度的实施。
6.我校已经建立起先进而完善的学校校园网络平台,计算机已经连接到每一间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学校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第一轮(初级)已经结束,全体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很大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服务于教学。
十二、研究成果及形式
1.研究报告:各学科研究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2.阶段性成果:相关论文、案例,部分阶段性总结材料。3.成果汇编。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4.[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72-76.6.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1):16—21.7.崔丽娟、佘凌、瞿平《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比较研究》2004 8.黄宏新《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与培养对策》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