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

时间:2019-05-13 10: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

第一篇: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

土地整治问题

农村土地问题,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关系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顺利推进,关系国家经济社会长治久安。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从而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以来,城市改革不断深化,而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却相对滞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推进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变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因此,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尽而使城县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影响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一)耕地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耕地保护工作总体上讲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划用地意识不强,还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二是少数群众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不够。三是在法律、法规宣传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耕地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滞后。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滞后,导致我县多数建设用地都涉及规划问题,为项目的报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制约了我县的经济发展。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还未得到省政府批准,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尚未完成。但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促使我们要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步伐。

(三)违法违规用地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受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的影响,部分群众达到了建房的要求,但因指标不足以安排村民住宅建设,导致部分村民在没有得到政府及国土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修建房屋而产生的违法行为;二是个别村民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耕地修建房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少数村民借养殖业之名,破坏、占用耕地。

(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明细。农村土地确权及颁证没有落到实处。

(五)农村土地整治力度不够

(六)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七)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规模流转难度较大,流转管理亟待加强。

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制度基础,创新体制机制。

(一)切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确保全县耕地红线,要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区进行占补平衡,要防止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三是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四是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三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二)加快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保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一致。

(三)完善土地监察管理制度

一是加快我县国土系统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与土地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土地监察管理制度和体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土地监察网络,明确相关监察人员职责,建立土地监察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国土所监察网络建设,加大投入经费,为基层土地监察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确保一旦有案情,能及时出动,及时查处。

(四)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产权明晰”的要求,将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相协调,界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其权能,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及其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地位,防止土地私有化或国有化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明确到原始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村农民集体,避免农村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以及

由此造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经常性变动及模糊;明确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所有者和使用者,并颁发相应的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证。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将农用地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措施加以整合,统一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纽带,统筹规划,整村推进,使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在大平台上实现有机统一。

(六)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强化用地保障。省政府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向重点小城镇倾斜,优先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积极编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新增用地指标和省政府每年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计划预留5%—10%的指标用于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鼓励支持乡镇(街道)采取自主实施或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整理获得建设用地指标,以满足镇村建设需要。按照“一户一宅”原则,引导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的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严禁散建乱建。对 “一户多宅”的进行折旧治乱,彻底拆除原有住房和违法乱搭乱建房,宅基地可根据农户意愿进行流转或还耕,农村宅基地、村庄整理复耕后所节约的土地,除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外,可调剂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乡(镇)、村道路、水利、公园、医院、敬老院及义务教育学校等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2公顷以下(含2公顷)的,按占用办理审批手续,由县政府审批,并颁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不再办理征收土地手续,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建(构)筑物等补偿费,可比照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标准执行,涉及占用耕地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补充耕地义务;使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的,扣除征收土地成本费用外,所得收益的80%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土地市场运作,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鼓励企业以房地产开发带动小城镇新建或改造,加快小城镇街区的整体改造;小区开发由政府采取“统一征地、公开拍卖”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拆迁安置实行市场一体化运作,打捆由开发业主实施。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由政府统一建设,乡镇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宣传引导等方式,发动农民按照规划的要求自主入建。探索农民新村农房建设基金制度,由县财政筹集必要资金作为农民新村专项建设基金;探索农民建房保证金制度,乡镇(街道)按统一标准收取建房保证金5000—10000元/户,确保农民新村建筑样式、房屋户型、建设风格等符合规划要求,确保迁建及改建超标房屋旧宅基地拆除还耕。

(八)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一是落实承包经营权,为土地流转创造前提。要调查、核实农户土地承包合同情况,重新登记《农村土地承包台帐》,向农户颁发全国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做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到户”、“四相符”,所有档案资料委托乡镇土地流转中心集中保管,逐步实现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保障机制。尽快出台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三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规范管理。四是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制度和抗风险机制。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五是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保障。实行土地流转奖励政策。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就地转化农村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扶持创建土地流转合作社。组建农业担保公司,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行为提供担保,为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专合组织和种养大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

第二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和改善,不仅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还牵涉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探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和归纳了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加高效的处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村经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农村的进步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是由生产资料土地决定的。因此无论在何种时代,我们都要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保证其符合农村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农村土地制度的确可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的农村土地制度会慢慢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此时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因此,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呈现出起伏不断的状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农民积极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时期的土地改革不仅仅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复苏,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我国新生政权的作用。其二,合作化土地改革时期,国家以引导的方式去将私有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此时的合作化土地改革制度的形成,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样的农村土地制度慢慢展现出各种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难以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导致后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崩溃的局面。其三,在集体化所有制度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土地制度转向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将原本的群众集体所有的团队转变为土地承包,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此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使得农村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此时期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幅度很大,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其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

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管理制度慢慢展现出很多方面的缺陷,如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使得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此时,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权归承包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归转入方的土地经营体制。这不仅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避免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不断下降的问题,还使得农村土地,之间,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因素得以优化配置,在新时期背景下慢慢成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1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制约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变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所有权,从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到集体所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的确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呈现出细碎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受阻,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的适用难度不断增加;其二,更多的农户会选择内部兼营的方式,使得对于土地的投入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三,难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效应,以此也难以形成健全的大市场,使得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严重受阻。

2.2农村土地产权混乱状态限制了土地投资积极性

依据我国现行的宪法和土地法,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农村经济体经济组织,土地制度中的承包关系属于经济范畴,也就是说集体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很多情况下其权利和义务是难以对应起来的。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法律并没有针对于土地管理和监督的程序和形式进行界定,具体可操行的安排措施不足,由此给予我国土地投入资本积累体制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3农村土地管理效果不佳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锐减

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我国目前执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县级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体,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体系,其中土地管理部门受制于同级党委政府领导,需要对于同级别的人民政府承担责任。虽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此方面做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深究其原因在于制度制约体系不合理,国土管理部门监督权力虚置,国土政

策执行不严格。

2.4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违背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利益被不断牺牲,不仅仅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现象,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征地补偿缺乏市场机制,难以站在市场的角度上去审视农村土地的价值,很多情况下给予农民的补偿不合理,造成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极大的损坏了农民的利益。其二,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匀,多数情况下在土地资源增值收益结构中,农民往往只是占据了其中的最小的一部分。其三,土地征用过程中,难以坚持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发生了很多强行征地的案例,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体系,是指建立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民的土地产权体系,这不仅仅符合目前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还为实现土地的统一化管理和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以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二,健全关于土地产权关系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国家,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土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得我国农村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科学,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

3.2积极将市场纳入到土地制度中去

将市场观念纳入到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去,这不仅仅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还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速度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其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明确,为农村土地市场化运作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其二,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价值评估,保证农村土地的出让,流转都符合市场化的标准,以保证切实的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其三,健全土地地户籍调查,土地信息和合同管理机制,实现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3.3注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对于农民来讲,土地资源发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如果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农民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将使得其生活面对着巨大的困难。为了避免

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农村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形成,社会保障为基础,社会救济,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证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科学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两者朝着健康,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向不断发展,并慢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 张小铁.市场经济与征地制度[ J].中国土地科学,1996(1).[ 2] 周其仁.放弃农地的代价[ N].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1-8-31.[ 3]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 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变迁史的回顾[ 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4(2).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亟需加强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亟需加强

——驻村入户一周“三体验”调研报告

根据镇党委开展“驻村入户一周、当矿工一天”进行“三体验”活动的要求,我到所挂钩的栗树坪村委会进行调研。通过驻村入户、民情恳谈等形式,走访了20户群众,重点了解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栗树坪村委会基本情况

栗树坪村委会地处后所镇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7 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31.7公里。东邻贵州,南邻贵州,西邻迤后所村委会,北邻庆云村委会。辖大栗坪、海土、小栗坪等9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47户,有乡村人口5960人,其中农业人口5960人,劳动力289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600人。全村国土面积 27.83平方公里,海拔 2080 米,年平均气温 17.5 ℃,年降水量 150 毫米,适合种植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022亩,人均耕地 1.14 亩,林地35001 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9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

二、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10月中旬进驻栗树坪村委会共5天,深入20户群众家中开展“驻村入户”调研。亲切地和群众交谈,了解群众的 生产生活、存在困难、最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等,并与村组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农村致富能人和30多名群众代表开展民情恳谈活动,重点了解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情况。

三、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搞好农村土地管理,珍惜、保护、利用好农村每一寸土地,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明确界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上取得巨大进展,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的法律框架也逐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地矛盾的愈加突出,农村土地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调研,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

1、政策落实没有到位,依法管理土地措施乏力。一些地方和少数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村土地问题。有的土地承包后忽视和放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工作;有的频繁调整农民土地,强行收回承包地进行高价发包。同时,监督机制不健 全,依法管理土地措施乏力。虽然当前农村初步形成了人大、政协有效监督,有关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土地管理工作的格局,但管理配套措施跟不上,尤其是对土地使用违规问题处罚力度较小。

2、土地流转不够规范,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土地流转存在无序性和无偿性,操作程序不规范、流转中介不健全、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没有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流转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信息引导、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开发等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违规征占矛盾突出,闲置土地问题严重。土地征占用存在强迫命令和不当行政干预问题,土地征占用补偿价格偏低,有的甚至无偿占用集体土地;土地征占用补偿资金拨付管理体制不理顺,不能定向使用,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难以保障。个别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造成了一定的土地闲置浪费。

4、宅基地的流转无章可循,扰乱正常用地秩序。“一户多宅”、乱占地建房、抢占耕地建房、多占地建房的现象盛行,政府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旧宅基地的收回及其具体规范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宅基地空置、几代多宅等造成宅基地严重浪费;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推行农宅公寓化,耕地保护将面临新的考验。

5、土地违法花样迭出,土地执法现状堪忧。少数基层干部法律观念淡薄,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以租代征搞建设;乱占滥用出售农村集体宅基地,以及土地用途规划,私建滥用农村住房。调查后认为,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现象:一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二是非法批地,非法圈地;三是私搭乱建,违章建房;四是协议出让,私自买卖;五是非法占用,破坏耕地;六是征地补偿,截留挪用。由于管理不严,行政不规范,执法力度不大,特别是历年来各乡镇对一些违法用地问题处理不规范,以罚代拆、一罚了之的现象比较普遍,给制止违法占地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6、涉土信访居高不下,办案不力影响稳定。土地信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土地信访基本集中在这几方面:一是征地补偿款的问题;二是村干部顶风违纪预收地皮款、私卖土地的问题;三是少批多建(占)的问题。对待信访问题,部分基层干部不配合,互相推诿,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土地违法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诱发重复上访、越级上访。

7、农村村庄缺乏规划,建房无统一规划。造成村庄建设布局畸形发展,因无统一规划和及时引导,当前农村建房大都是在向村外基本农田扩展。迁到新居后,村中老房闲置,逐步形成一种村外新房环绕,村内老房无人居住的“空心村”局面,这种无统一规划、设计不合理的村镇建房布局不仅吞食大量基 本农田,而且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一些农民建房,不考虑日后的粮食生产,选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好地,好地(基本农田)成了农村建房的“风水宝地”。

四、分析解剖存在问题的原因

1、干群惜土如金意识淡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是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严峻性、对土地管理的禁止性规定和案件的审批程序知之甚少或警觉不足。还有些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为公不算违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于不顾,对违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其次是村民对于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相关法规政策知晓度低,为村组干部土地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很少有村民能够清楚地掌握农村土地审批(特别是宅基地的审批)、土地征用补偿、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制度与规定的内容或程序,有的村组干部往往还打着兴办公益事业的旗号,村民对村组干部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有效监督、及时反映,延误了案件查处的最佳时机。再次是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在违法用地上搞“平均主义”。许多村(居)民存有“农村房前屋后搭点建点不算什么”、“家家户户都有违法用地,要处理大家一起处理”等思想,认为违法占地建房“合情合理”。很多土地违法行为往往被冠以“经济发展”、“特事特办”的名义受到了不应有的保护。

2、国家在立法层面上,忽视了对农民财产权的保护。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制度,无论已实施的《物权法》,还是过去的法律法规,均忽视了对农民财产权益的保护,房屋作为农民财产的主要部分,由于受宅基地制度的制约,其抵押、转让、继承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为地将农村房屋买卖从大市场中分离出来,缩小交易范围,限制交易主体,导致交易价格的降低和交易量的减少,这一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限制了农民的融资手段。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大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非法圈地、盲目征地及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极大地获取这部分利润。用地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目前,建设用地审批上需要经过层层政府把关,经历较长的过程,当审批时间与投产时间发生矛盾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迁就投资商,未批先用的问题就产生了。

4、农民生活的富裕削弱了对土地的依赖。近几年来,随着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大批农民通过第三产业,如进城做工、办乡镇企业、做生意等来发展经济,造成非农业生产收入的巨增,而直接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收入比例下降,这样造成一些农民可以不依靠土地而生活,削弱了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形成的依赖关系。一些农民无视国家法规政策,就是农民建房,也 不再把土地视为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的多少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对土地失去感情,造成对土地的不珍惜。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它不仅对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影响。为此,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应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各项土地制度,以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上水平。

1、建议进一步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应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要防止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三是在全国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2、建议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民对稳定土地产权关 7 系的愿望非常强烈,必须依法保障农户享有的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土地承包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着重抓好落实土地承包期不变政策的完善工作,确保承包期限、地块、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积极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严格土地小调整程序,除依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农户承包地。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监督管理。

3、建议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为重点,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服务土地流转。同时,要逐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坚持原则,引导流转。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流转的方向上从自发、零星、无序、无偿流转向连片、集中、有序、有偿流转转变;在流转推进上从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到行政引导、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为主转变;在流转目的上,从主要解决人地矛盾,用于粮食生产,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转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力搞好土地流 转指导、合同签订及跟踪服务工作。三是完善机制,规范流转。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农村信息储备库和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依法规范流转合同,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土地或截留、挪用农户流转收益。

4、建议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大政策导向。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实现更合理的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规范土地市场的需要。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和法律规范,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盲目进入土地市场,造成违规项目不断出现,规划指标屡遭突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很难有效控制,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受到干扰。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行为已成为今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5、建议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只有公益性用地才能采用征用的办法。对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宜再采用征用和“一次性买断”的做法,应学习广东、上海等地经验,采取租赁或土地入股经营的办法,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完善土地补偿机制,适当提高土地征用补偿 9 标准。对被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按规定及时足额给予补偿。要采取失地换保障、培训促就业的方式,切实解决好失地失业农民的安置问题。

6、建议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要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超标准建房。应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盘活用好农村现有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安排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需要。农村宅基地作为一种重要土地资源,是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基本生活居住权利而实施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农民期望享有对宅基地更明确的财产权利。为此,建议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和流转情况的监管。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流转中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要明确登记发证中的相关政策界限,妥善解决好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中超占面积、一户多宅等遗留问题,加快农民集体土地确权和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步伐。

7、建议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农田特 10 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8、建议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土地信访工作,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要抓好日常预防,建立巡查制度和监管网络。要认真贯彻对违法用地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要制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监察网络,将违法案件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那种经审批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要搞好跟踪管理工作,对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的,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避免土地被闲置。要建立土地信访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对重访、集体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要求”的包案处理责任制,上下联动,重点处理,及时化解矛盾。就现阶段的土地违法形势而言,光靠国土资源部门自身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求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设立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成为土地执法的“第一”责任人,构建起法制宣传、举报监督、调查处理的协调联动执法体系。

第四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展望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展望

陈怡芳

中国财经报网 2013-12-24 09:06:29

今后,政府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每年都获取大规模土地出让收入,或独享土地增值收益,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将逐渐缩小,“土地财政”问题有望终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其中,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必将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三中全会决定涉及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方利益调整,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一)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垄断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在市场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出现“二元”结构。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可以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上,通过出让、租赁、入股,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项改革,建立了统一市场,打破了“二元”结构,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价值最大化。

(二)缩小政府征地范围,规范政府征地程序。按照三中全会决定,政府将缩小征地范围,今后城市建设用地不必全部由政府先征为国有再向社会供地。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用地单位,都要注重保障农民利益,按照市场化原则补偿被征地农民,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三)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提高工业用地价格。改变现行划拨用地范围过宽造成国土资源浪费和粗放利用现象,今后除公益性用地继续采取划拨方式供应以外,其他用地都将采取有偿方式供应,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国土资源价值。同时,改变现行工业用地价格偏低状况,提高工业用地价格,促使工业企业更加

高效利用土地。

(四)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发挥土地权能效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后,允许用于租赁、转让、抵押;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放大土地权能效应。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影响深远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极大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和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改变国家、集体、农民在土地利益方面的分配格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政府供地范围和土地出让收入规模都将大幅缩小。政府征地范围的缩小,将使政府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范围大幅缩水。今后,政府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每年都获取大规模土地出让收入,或独享土地增值收益,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将逐渐缩小,“土地财政”问题有望终结。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来源于土地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望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从土地上获取更多、更稳定、更长期的财产性收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将明显增强。

(三)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渠道会变得更加便利。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宅可以抵押、担保,将改变现行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状况,有利于他们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更加便利的融资,激发农业生产动力和活力,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望得到快速培育和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聚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农业。

(五)城镇化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入市交易,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条件,将有效缓解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用地供需矛盾。同时,农民住宅有序流转,有利于增强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居住能力,助推农民工尽快转化为市民。

(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更加注重集约节约用地。提高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提高工业用地价格以及非公益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将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迫使今后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用地方面更加精打细算,不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利用土地,而是更加注重集约节约用地。

改革落地需要相应配套措施

三中全会决定勾勒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但要真正实现这一路径,确保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地,则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一)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工作。必须抓紧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农民住宅等权属的登记和确权工作,做到相关权属清晰,为流转交易创造条件。

(二)尽快划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范围。在规划方面,应明确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确保用地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用途管制方面,则要明确可用于哪些方面,不可用于哪些方面。只有范围明确了,才能操作实施。

(三)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程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进入市场,需要制定具体的入市管理程序。可以考虑,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入市申请,经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是否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条件,并经土地评估机构估价后,在市场上公开交易流转。

(四)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税收征管政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将分别涉及耕地用占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多个税种。目前,上述税种基本不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行为,因此,需要通过修订相关税收法规予以明确,制定相应的适用范围、税率和税收

政策。

(五)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依法纳税后,将分别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如果收益分配和使用管理不当,可能直接损害农民利益。因此,有必要考虑委托乡镇财政部门代管收益,确保收益在农村集体经济成员之间公平合理分配。同时,建立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公示制度,自觉接受农民监督。

(六)抓紧修订和制定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和制度。目前,需要修订的法规制度,包括《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划拨用地目录》等;需要制定的法规制度,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等。

(作者系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

第五篇: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建设、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是新农村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新农村建设主旨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土地问题有关,因为土地是农村独有的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财富。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经历了数个相应的历史阶段的变化,并发展为现在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但她的经营者都是农民,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所以新农村与土地建设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所以农村土地问题也得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自古以来农民依赖土地养家糊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仅依靠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很难维持生存,大量的农民逐步变成农民工,他们把外出打工的收入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把种地当作副业,有的甚至干脆脱离这一亩三分地去寻求发财致富的道路。他们有的将土地无偿或廉价转包他人,有的甚至抛荒。这样以来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作用,解决农村富余劳力,让真正的农民富裕起来,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条捷径。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其实土地流转以前在不少农村已悄然流行,但许多农民担心因流转承包经营权而失去承包权,使流转期短、流转规模小,又因常常是无偿或廉价再加上不规范,以至于损害了流转双方农民的利益。这种不规范而又无多大经济利益的流转,往往形不成规模,也就没有流转的市场。尽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在承包权长期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但目前许多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仍持观望态度,其一因农民不熟悉具体的法律政策;其二因农民无法预知土地增值效应,他们对土地流转还是感到茫然,不敢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轻易流转出去,这样势必造成流转效率低,由此看来农村土地改革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升级转型的瓶颈。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为农户提供流转信息、开展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解决承包纠纷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合理地评估土地价值,是增强合同的科学性、严肃性,保证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保证土地转让期间稳定的基础。

2、建立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 许多问题,一是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目前,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完备流转手续、规范流转程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二是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流转中介组织,但真正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运作的并不多。流转市场发育不良,中介组织匮乏,信息不灵,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土地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一些乡村组织直接充当土地流转的主体,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由于流转的动机和做法各异,在操作中曲解甚至违背土地政策,如有的强行反租,有的租金补偿过低,有的明着“反租”,暗着“倒包”,土地租金的收益分配缺乏透

明度。四是非农建设用地存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倾向。目前,非农建设用地绝大多数实行国家征用,没有区分公益性、经营性的不同性质。征地与供地采用双轨制,征地沿用计划经济时的强制办法,但供地却采取市场经济的有偿出让,政府“以地生财”。伴随着房地产热、大学城、开发区、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升温,征地失控,“圈地运动”不断升级。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方法不合理,采取“一次性买断”,且补偿费不能全部到位,层层截留,农民只能得到一点安置补助,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夺。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又不能从土地上得到赖以生活的经常性收入,成为无业游民,威胁社会稳定。鉴以以上问题,建立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驾护航是十分必要的。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自愿、公平的市场经济原则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或交易。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并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第一、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土地流转关系确立后,流转双方要签订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公证。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第二、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体系。市场中介组织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市场中介,就会使土地流转的机会减少、成本增加、风险加大。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类似土地托管服务中心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服务。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主体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和土地银行等,借鉴国有土地的管理办法,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体系。

第三、准确定位乡村组织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乡村组织是农村土地的管理者,它监督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农户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而不应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去干预甚至取代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因此,乡村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定位应该是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要做好涉及土地流转的资格审查、合同公证、档案管理和动态监测等工作;要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组织、协调等服务工作;要制定土地利用与流转的长远规划,做好土地的集中连片和整理工作,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不仅具有生活保障功能,还具有不断增值的资产功能。对非农建设征地,要区别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对国家公益性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的办法,但征地补偿款不应层层截留,大部分应归农民。对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宜再采取征用和“一次性买断”的做法,应学习广东、上海等地的经验,采取租赁或土地入股经营的形式,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3、探索尝试各种流转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基本上有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流转模式,并允许多种模式并存。胡景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为农村土地流转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土地流转模式其实在各地都有了一些尝试: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创新耕地流转模式,通过转包实现耕地向种粮能手、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集中,并实施全程机械化服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2005年通过土地互换,将七零八碎的上千块土地,一下子改造成块块大条田,并腾出了小块地的田头地梗,即有利于播种、收割、灌溉、管理、省时省力省钱,又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粮食增产增收。土地互换后,下八户村节水30%,增地 5%,人均增收347元,节省劳动力50% 甘肃省的首个股份合作社在甘肃宁县焦村成立,农户携地入股,由合作社集体使用,由种地能手或企业承包种地,入股农户参加农业收入分红。目前,该村入社弄农户占全村农户的51%以上,人口占54%以上入股地占33%以上`。专家介绍,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难以应对市场,农民增收困难。进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种植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土地流转形式的产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用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不需要改变当前土地承包政策,却可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并可将部分劳力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福建三明农村信用社从2006年起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目前全市农信社累计已发放该类贷款318万余元。近年来,三明市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先后探索“公司+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基金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和直接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等方式,解决农民对土地规模化开发资金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将自家土地交由同村农户经营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给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融资难问题也随之产生,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多种流转方式是解决农户融资难的出路。” 这些举措不仅遏制了耕地抛荒现象,还成功稳定住了粮食生产。

4、创新为农金融服务,激活经济发展。

为了流转双方的共同利用,促进流转的畅通,在流转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多种组织形式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信用担保的范围和比例,探索建立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机制。在健全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风险保险机制。

土地流转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民受益匪浅,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然而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率偏低,土地流转速度不是在加快,而是处于停滞状态,这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我省应在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原因,采取措施。

原因:一是中小农户疑虑、担心,不愿流转土地;二是土地价格偏低,不想流转土地; 三是地块分散,不便流转土地。

措施:一是培育需求主体,依靠业主拉动土地流转;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依靠创新助推土地流转;三是发展高效农业,依靠共赢实现土地流转 ;四是搭建流转平台,依靠中介促进土地流转。

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让农户敢于自主流转;二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化、市场化步伐,让农户愿意流转; 三是积极创新,推广能够实现各方共赢的土地流转方式,让农户乐于流转。四是提高种田大户集中土地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主体;五是稳住“口粮田”,激活“商品粮田”,让土地流转更加平稳;六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让土地流转更加方便;七是加强对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让土地流转更加规范。

作为安徽省大市之一的淮南市土地流转情况如何呢?

据调查,目前我市土地流转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流转的市场还没有正式形成,流转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为了加快我市土地流转进程,应大力宣传我市田家庵区三和乡38户农户的做法。地处舜耕山南面的三和乡是山南新区建设之乡,两三年前的那里的农民还是整天蹲在家里,硬是守着土地度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但到头来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只不过几百元。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村干部的耐心引导下,他们打消顾虑,积极大胆地进行了尝试,三和村3个村民组的38户农民与淮南市天香生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他们把包括已闲置、荒弃多年的沟塘堰坝及低洼地在内总计237亩的土地出租出去,一亩地一年的租金就能得到600元,另外他们可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他们一边挣钱一边收钱,何乐而不为。这回三和村的38户农民走出了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路子,开辟了一个发展规模经营的新局面。三和村的这次土地流转,为三和乡乃至全市作了个示范,初步改变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最近三和村近2/3的农民外出打工,这将为下一步的土地流转孕育条件。今后我们在大力宣传三和村做法的同时,更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流转制度与模式。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开创我市经济发展新局面。

下载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土地管理

    宝坻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 来源: 作者: 日期:09-12-2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区农村宅基地管理,规范农村宅基地用地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回眸与评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即“以......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集体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一次创新,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农用地结构的调整。......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与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中央历次对农村改革的部署相比较,《决定》关于农村土地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谢筱勐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未富先老”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如何解决老龄人口赡养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为此,对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