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镇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比较混乱,乱建、乱占、乱征、乱转、乱卖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或农民个人未经批准占用农用地甚至是基本农田建住宅、建农村新社区、建商品房、建小产权房、办养殖场、办小型加工厂等,并有愈演愈烈趋势,局面很难控制。结合我所的工作实际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基层所管理体制不合理的原因。基层国土所实行垂直管理以来,削弱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的职能和统一领导,并与之存在管理与服务的矛盾,工作得不到政府支持和重视,各项工作的开展很难进行。再加上国土所人员少,力量薄弱,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如遇到违法行为往往只能书面制止后就移交区局,造成违法案件查处不及时,违法行为没能有效的制止。
二是土地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关于农民减负、支持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经营承包权三十年不变和鼓励发展养殖业、小加工业等相关政策文件,少数村民片面的误解为:农村个人建房就不收费了,可以随意建房了;搞养殖业属于国家鼓励的产业,我想在哪里搞就要哪里搞了;在公路两侧建住宅、建小产权房、搞房地产开发属于新农村新社区建设了;经营承包权三十年不变,那土地就是我的了,就可以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了、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了、想卖给谁就卖给谁了。这些政策被误读的原因就是土地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不深入、不具体。造成村民的土地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只知道该享有的权利,不知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是村级土地监管功能严重缺失的原因。村级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休,在农村宅基地审批、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等时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审查机构,是耕地保护和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网络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并有宣传好土地政策法规的义务。但是有些村组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宣传好土地政策法规,没有严格按申报、审批程序和相关制度来,存在乱批、乱转、瞒报、漏报的现象,村级土地监管功能严重缺失,这也是造成农村土地乱象的重要原因。
四是执法的管理体制和执法力度的原因。基层国土所遇到土地违法行为时,只有制止权,没有处罚权,所有违法案件只能交由分局执法监察大队的查处。而分局的土地执法队伍本来人员少,又要负责全区六个乡镇违法案件查处工作,这是造成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违法案件查处不及时主要原因。根据法律规定国土部门只有处罚决定权,当遇到土地违法者拒不履行时,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于各种原因交上去的案件,执法很难进行,往往是不了了之。违法行为没能进行有效的打击,淡化了法律的尊严和效力。
对于以上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是基层所由垂直管理改为属地管理。改为属地管理后能强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责任,能理顺土地方与部门的从属关系,能发挥土地政府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组织、协调、配合的重要作用,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政策法规。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要定期对镇、村两级的主要领导进行培训,到各村设立咨询台向群众宣传土地政策法规,从而使法规政策深入人心,增强干部群众的土地法规意识。
三是建立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要使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的措施,必须从人员选择、职责分解、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制定详细的责任内容。设立村级土地协管员,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成为土地执法的“第一”责任人,构建起法制宣传、举报监督、调查处理的协调联动执法体系。
四是引进新的执法机制,强化执法手段。努力争取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益。要充分利用现有懂业务、能秉公执法的人员,充实执法监察队伍。争取引入公安机制,建立土地公安执法体制,使土地治安这个拳头变得更加有力。同时,法院宜设立专门审理和执行土地案件的机构,加强同土地公安的协作。
(沼山国土所张文伟)
第二篇: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随着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土地效益得以不断提高,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一些新问题得以产生,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村土地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农民收入的提升,则需要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采取行为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土地效益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加快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宅基地;集约用地;承包经营;执法监督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土地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我国加大了农村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的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一些新问题的产生,这样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当前农村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农村土地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的确保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村民宅基地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农村村民宅基地违法现象较为常见,部分村民利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宅基地、私自占有宅基地、非法转让宅基地、越面积占用及对农村宅基地的作用进行擅自变更等等。这些宅基地违法现象在当前农村中较为普遍,给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这些宅基地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规避。
1.2 缺乏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再加之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浪费的现象。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农建设存在着对耕地占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优质耕地在城镇化建设当中被占用,这些耕地是没有通过开发荒地来进行弥补的。而且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等多项工程中大量的农村耕地被占用,为了能够对这部分占用的耕地进行必要的补充,部分地区利用占补平衡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但新补充上来的耕地是没有办法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进行比较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民收入的降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规划缺乏合理性,从而使一些土地大量闲置,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再加之当前农民居住点较为分散,这都影响了当前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约了农村的健康发展步伐。
1.3 土地承包经营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
当前我国加快了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这就导致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甚至存在入不敷出的,部分农村集体组织不仅收入减少,而且还出现债务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队为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通过私自改变土地承包合同,或是对农民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调整等不规范的行为,给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带来严重的损害。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对宅基地审批程序的控制
农村新建的宅基地要根据村民的个人申请,然后经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是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进行批准,并进行张榜公布,宅基地的审查申报工作主要是乡镇国土资源部来负责,然后由县国土资源局进行统一的审核,审批符合条件的申请,并进行登记确权,最后颁发证书。乡镇国土资源部审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每一户农民只能有一处宅基地,每户农民的宅基地不能超过一定面积,如果农民一户有两处宅基地那么必须由村民组或者是村委会来收回多出的宅基地,然后进行统一的安排处理。新建的房屋要实现建房用地审批看结果公开、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竣工验收到场、群众监督。
2.2 严格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
在农村需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加强对相关土地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农民能够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的履行自身的义务和维护自已的权利。农村基层干部领导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基层干部对土地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依法行政的目的,实现相关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农民土地承包过程中不得出现基层干部干预或者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现象,禁止出现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在土地承包期间,每一个农民都有决定土地流转期限、方式等的权利,对于土地的补偿款项和补偿标准等必须要通过双方的讨论来确定,禁止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或者是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在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管理和经营,并不断探索发现土地流转的新制度和方法。
2.3 协调发展耕地和经济
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可持续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现象发生。在征地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标准的方案进行操作和补偿,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规定进行落实,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维护。在对土地进行利用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集约高效的原则,确保开源节流的实现,有效的将闲置的土地进行盘活,更好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结语
通过加强对农村土地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对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土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得以贯彻落实,更好的推动当前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的创新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2]黄士锦,于宝良,黄伟.浅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3]刘洪军,刘洪,王轲.浅论贫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
第三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荣
(扬中市国土资源局,镇江 212200)
土地是稀缺资源,自国家加强土地调控以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继续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土地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的7年中,也就是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多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要多出近100万亩。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开发区总量失控,且布局不尽合理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进行的非农业用地清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规划占地12356.8平方公里,实际占地2322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占用耕地1283平方公里,占耕地比例高达55%。在4210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139个,省级开发区989个,省级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3082个。各类开发区总量过多,面积过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着扩张心态,基本上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开发道路。全国开发区实际占地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20%,扩张心态由此可见一斑。有些开发区以“滚动开发”为由,把自己的范围滚得很大,造成了土地和财力的浪费。
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所谓开发区,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规划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马,是目前开发区数量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圈占一片土地,即赋名为开发区,至于开发区选址是否恰当、规模是否合理、有无开发前景,开发区主办单位则心里没谱。一些开发区虽然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开发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过于超前,缺乏科学性,结果造成开发区规模过大,总量失控。
1.2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2004年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纪违法案件7.06万件,已结案6.07万件,占立案数的86%,共收缴土地6125.5公顷。按法律规定,哪怕占用一亩基本农田都需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调整规划,将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就可以规避审批,且大多未受到严格处理,这使得一些地方党政干部敢于屡撞耕地保护“红线”。“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公不算违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于不顾,对违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法律失去应有的监督职能。
1.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资料显示,江苏省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消耗2.4万亩土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已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建设“宽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工厂”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时尚”。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1.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在我国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农民把工厂建在自家的田里,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1.5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一些地方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行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而且拖欠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长期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国土地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土地集约利用意识淡薄
土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式住宅,贪大求洋,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外商来了必须保证用地,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招商引资形成的地价恶性竞争
一些地方发展的心情急迫,为了形成所谓的政策“洼地”,推进招商引资,不论项目大小、好坏,通通降低地价,甚至公开宣称免收地价,严重违反了国家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规定。地方政府无钱征地,又要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要给投资商优惠,于是就只好向农民打白条,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而且低地价在相当程度上又进一步诱发用地单位圈占浪费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2.3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
一些地方对规划工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规划“编制时不重视、实施中较随意”、“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要”的现象;规划的权威性不高,“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外商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违背城镇发展正常规律,随意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不依规划办事,擅自或变相修改规划,不少地方2010年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全部用完,都希望通过规划修编追加指标;同时,由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实施的效果。
2.4土地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形成管理“真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耕地悄然流失,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年6月出台《土地管理法》,实现城乡土地统管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掀起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之风盛行,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耕地保护工作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年初,中央领导同志三次听取耕地保护问题的汇报,最后下达了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令,即1997年的11号文件,并将土地用途管制等内容写进了新的《土地管理法》;2003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批示:一些地方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占地、非法入市的问题相当严重,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温家宝同志批示精神,部署在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11月3日,国务院再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回顾18年的土地管理史,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土地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自身体制中的缺陷造成管理流行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形成管理“真空”。
2.5现行干部考核机制的缺陷
以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主要以地方完成的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数字指标为标准,而这又得依靠企业才得以实现,因此,以损害土地所有者收益为成本换取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些干部不再仅靠直接抓企业来带动GDP以及就业的增长,而是更多地瞄准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集中土地再公开招标拍卖吸引投资的方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而且直接增加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入——再占地——再收益的循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中,为了展现本届政府的形象和政绩,形成了“政绩是硬道理”,什么法律政策和农民利益可以先放一放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做好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非法占地
国土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部门既要充分运用国土资源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动摇。耕地资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保护耕地作为土地政策的首选目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始终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杜绝新农村建设中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以租代征”、以预审代替审批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格执法监察,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违法违规盲目圈占土地、侵占基本农田。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公开曝光。
支持新农村建设,就要把政府各类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落实上,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几项重大改革。当前,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公正补偿安置办法和途径,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裁决机制。
防止新农村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村镇建设用地利用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严防盲目大拆大建,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利益。
3.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2.1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土地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决定的。因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保护耕地的重点放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要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全面落实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要坚决保住这条红线不能逾越。同时,还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决落实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个一律不批”,即要求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要求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各市(地)坚决收回各地违规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一律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计划指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设用地申请;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未按预审要求完善相关内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受理建设用地申请。申报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说明具体建设项目或详细规划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五不准”和“六不批”是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审批这两项制度的层面,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对于促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从制度层面看,它们显然还不能涵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全部内涵。
3.2.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一,坚持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作用,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都必须坚决执行。第二,要坚持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城市建设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禁止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学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方案设计,尽可能节约用地。
3.2.3严格把好集约用地关,实行供地目录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预审时,依据规定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强化对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坚持按照项目审批和供应土地,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建设名义圈占土地。
3.3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体制
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主要基于国民生产总值、引资额等数字指标,而且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地方税收收入多来自于生产领域。在这种考评制度的激励下,“短视”的地方政府不惜以浪费土地等资源为代价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为了减少以牺牲土地等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需要改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制度。为了尽快遏制土地市场中的问题,在短期内,要将土地管理绩效这一指标纳入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之内,对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治本之策是,在长期内建立另外一套对政府官员考评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如减少生产领域的税收,代之以消费税和财产税等,这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的激励,维护土地价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的改革,能够减少以牺牲土地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
3.4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切实盘活存量土地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土地,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1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2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2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3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4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土地,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5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6对于一些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设容积率和规模不达标准的用地单位,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使其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出多余用地。
与此同时,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应优先安排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对己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而又无力再进行投入开发的半截子工程项目,在审批新的类似项目时可以利用原有项目进行再投资,这样既可以盘活半截子工程,又能缩短新项目建设周期。今后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之后,应加强批地后的用地跟踪管理,建立档案,及时跟踪反馈情况,然后及时地采取措施,促使企业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3.5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5.1推行新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地需求的日益加大,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努力为广大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既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3.5.2严格按照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坚持“两公开一登记”制度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提高依法征地,依法补偿的自觉性,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用支付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补偿费用按时足额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对克扣、侵占、截留等不按规定支付补偿费用的,一律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风雨十八年,是我们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十八年。回顾与展望都让我们感到,只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更新行政理念,才能解决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林永兵
(赵集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淮安 洪泽 223100)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放在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上,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给农民以实惠,来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这一头不热,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因此,建设新农村,就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做到惠民利民先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一开始就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主动性,国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经营好土地,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保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依法监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土部门而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我觉得必须抓好几个方面。
1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促进依法规范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当前,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站要进一步摸清所辖区域的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为规划修编提供基础数据。要积极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简化规范程序,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用地的依法规范。
2搞好土地整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新建、整治和改良,把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结构调整,建成成片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行的标准农田,达到地块连片、结构改善、设施配套的要求,有效地改善农地的硬件条件,实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了基础。从实践中,有些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农村康庄工程建设,也往往可以促进农村路网建设,开通了当地村庄对外交通的致富路。通过土地整理,为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的效益和产值,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的欢迎,提高土地综合收益。
3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充分注重多个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重新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整治“脏、乱、差”现象,来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有效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整治村的村容村貌;结合农村厕改、坟改,实施村庄整治、拆旧建新,也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状况。二是与拆乱拆违相结合,对农村一些应拆未拆、非法搭建以及一些旧房户、危房户实施拆除,统一调剂使用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工作进展。首先是加强政策化引导,兼顾政府、村集体及农民三方利益,实施指标回购政策与使用倾斜政策,建立了强劲的工作动力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4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数量。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工作中,要积极倡导拆旧建新、节约集约和保护耕地的用地观念,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的坚决不能审批,鼓励支持村民建房利用旧宅换新、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荒地。要加强执法监察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特别是要及时查处突击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建房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拆基还貌。二是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5健全土地供应机制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立足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通过盘活存量,内涵挖潜,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等建设项目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可以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子中切出一部分来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在用地上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村民用增量土地新建住宅的,或利用村内老宅基地建设新宅的,我们可以将规划新建住宅用地征为国有,同时设置一定的前置条件(如必须是本村村民,人均住宅面积低于多少等),将拟新建的住宅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给农民,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显化挂牌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土地资产,进一步实现产权的自由入市流转。通过土地使用权挂牌所得的收益,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用地标准,农民住宅建设要充分体现用地指标的刚性约束要求,对用户住宅占地面积和人均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实行“双控”标准。工业用地也必须符合相关的用地指标控制要求。要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用足用好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在原先已有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回购、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提高指标回购价格和补助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民宅基地的管理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6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对新制定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要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7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我们基层国土资源站的建设。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站为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加大我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我站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增强了,才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挡住各种诱惑,不犯错误,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第四篇: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1.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土地资源特性的矛盾。](盲目依靠外延扩张方式推进城市建设,不切实际地修建宽马路、大广场,占用大量土地,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一些地方兴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高尔夫球场、高档住宅、高档别墅区等,竞相开展“圈地”运动,形成过度投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等待地价上升后再转让开发,以牟取高额利润)
2.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征地补偿制度不
尽完善。](耕地占补不可能做到平衡,造成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粮
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几年减少,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和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严重影
响国家粮食安全。)
3.征地补偿资金不到位,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开垦耕地实
际无法达到“占补平衡”。](一是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未征得农
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流转农民已承包使用的土地,使农民失去
赖以生存的土地。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按照法定低限标准支付被征
地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
未能得到其应得的收益。三是地方政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问题较为普遍,失地农
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社会稳定,并可能成为长期不稳定因素。)
4.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严格,收入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土地管理事权与财权相脱节。](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压低地价、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盲目招商引资,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一些单位和个人自行将公益用地转为经营用地或擅自改变容积率等,造成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大量流失。二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脱离财政监督和管理,在政府财政体外循环,资金滞留在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使用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5421.3亿元,缴入国库的纯收益仅占出让金收入的8%。三是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开发费用、业务费用后,没有将土地纯收益按规定缴入国库,而将其长期滞留在财政专户管理,无法如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收入状况。)
建议:1.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政策,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2.允许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土地开发项目,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
3.落实征收土地闲置费政策,打击囤积和炒作土地行为。
4.设立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专账,由政府统筹安排。
5.建立健全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制度,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监督管理。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落实不到位
A相关法律的权威性被弱化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被柔化
C基本农田保护措施难落实
D各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均衡
E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2.地方政府未尽守土之责
3.执法监察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A执法监察工作有时受地方政府左右。
B基层国土所执法监察人员宠杂。
C有些地方建立的县、乡(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执行效果不佳
4.人口、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
1.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3.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4.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土地执法质量
5.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耕地保护方面资金,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6.科学挖潜存量土地,“开源”和“节流”并举保护耕地
7.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我国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转移时利益分配不均
A一是补偿标准偏低。
B有的地方的安置资金、住房等到位不及时
C安置方式单一
D对被征地农民长远生活保障缺乏考虑。
2.对“公共利益”的范围缺乏明确界定
3.征地审批程序需要精简
4.征地实施程序需要认真落实
5.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不统一
6.被征地农民未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城市公共资源及社会保障
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推行安置方式的多样化【应坚持同地同价的原则,全面落实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区域的土地,即便是国家重点工程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其征地或建设用地补偿价格应相同,不因其用途、规划限制等因素而有所区别。同时,要逐步、适度提高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用在征地成本、国有土地出让综合价款中的比例。】
2.大力推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从货币安置为主改为社会保障安置为主;二是征地涉及被征农民安置,没有实行社会保障安置的,不得批准征地;三是实行征
地补偿费预存制度。】
3.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征收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国家应明确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范围,建议: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应当严格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效益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经济发展项目】
4.进一步规范征地管理【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强化基础工作。二是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三是提高征地审批效率。】
5.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应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抓紧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模式,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分配机制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与征地安置补偿收益分配的衔接。】
6建立国家对西部地区征地补偿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对于适度、逐步提高征地农民的补偿都没有异议,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补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我们建议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由此出现的缺口问题;同时,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财力困难,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西部地区的铁路、水利及其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安置予以倾斜或补贴,以确保工程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第五篇:当前农村“三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村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部位。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村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就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一是农村“三资”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等问题。
(二)、是“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由于过去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账务不全,以致“三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荒地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三)、是违规发包,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个别村干部在预留地、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发包合同不规范,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发包期限过长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
(四)、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资金体外循环。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五)、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主要干部自用自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六)、是财务公开欠规范,透明度不高。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上级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或资产处置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有时甚至是走过场。
(七)、是强占集体资产。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八)、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审计监督还不深入,“三资”清理工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还有待完善,监督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二、解决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办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是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各乡镇应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管理办法,规定各行政村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支出审核把关,使村级财务管理真正步入规范化轨道,运行有序。
(二)、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意见,规范、细化村务公开内容,完善农村集体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完善集体经济事务民主决策程序。
(三)、进一步规范村帐乡(镇)管制度、资产和合同管理。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审批、执行本村收支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各项财务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内容完整的原始凭证,由本村集体财务领导小组负责人签字后进入民主理财程序;规范村级票据管理,坚持“分次限量、核销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管理原则,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对农村集体资产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清理清查以村会计账簿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帐务相结合。加强农村集体货币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批农村集体的大额开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现金限额标准,杜绝库存现金超额、白条抵库和公款私借行为的发生,严格履行民主决策和申报审核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农村签订新合同时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合同效力、规范合同文本,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乡(镇)班子讨论通过”等有效形式严格审定集体合同,并将审定结果以书面意见向村级发放。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构,设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要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事事时时监督。村级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立驻村廉政监督员,每一项支出要有村委会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重大支出要报乡镇批准,村书记、村长、民主理财小组组长、驻村廉政监督员和乡镇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支出。乡镇要依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监管平台,对村级每一笔支出进行监管。县纪委、农业局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管平台,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活动进行监管。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乡镇 和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委托运营,促进集体资源增收。针对资源经营管理粗放、开发竞争无序、利用效率低下、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际和现状,可以通过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依托行业龙头、产业龙头组建产业协会的方式,对资源实施委托运营,以协会的组织优势、市场优势,来推动资源“归口管理”、市场主体平等共享,推动资源由无序竞争、粗放开发、掠夺经营向公平竞争、规范经营、集约开发转变,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共荣共赢,把资源运营纳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会运作和产业运营的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