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样例5)

时间:2019-05-13 10: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郎)、(蟋蟀)。

2、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3、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4、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

(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5、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6、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7、(陶器)、(砖)都是(土壤)烧制出来的。

8、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9、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10、(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1、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2、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13、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4、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5、(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16、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17、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8、(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9、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呈绿色),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枯黄)。

20、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上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那里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21、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2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常用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

23、做肥料袋的方法:(1)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2)洒水、轻轻扎上袋口。(3)塑料袋放黑暗处。

24、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25、科学家从土壤中已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

26、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27、(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28、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29、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30、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3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32、(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33、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34、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35、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空气。

1、果实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果皮)和(种子)。

2、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子叶)、(胚根)、(胚芽)。

3、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4、观察种子萌发时,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5、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6、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苍耳。(3)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4)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

7、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8、(菠菜)的中间有一条比较粗壮的根,这条粗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根,这类根是(直根);(葱)的根是由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根构成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粗根,这类根是(须根)。

9、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

10、(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11、植物长叶的部位,如树干、树枝、秸杆、藤、秧等叫做(茎)。

12、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13、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14、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15、取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过一段时间,发现茎里的导管都变红了,说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16、树叶的相同之处:叶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树叶的不同之处:不同植物的叶,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17、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18、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19、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20、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21、解剖油菜花的方法:(1)要用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2)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依次撕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3)把撕下的各部分分类摆放整齐。

22、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23、花中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24、(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25、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26、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27、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28、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29、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30、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

甘薯——根、胡萝卜——根、芹菜——茎和叶、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香蕉——果实、花生——种子

31、植物对人类的贡献:(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

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

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

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

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

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

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

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

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

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

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5摄氏度写作(—5℃)

4℃读作(4摄氏度)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

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

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

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

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

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

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

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

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

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

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

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

29、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

寒暑表——气温雨量器——降水量风向标——风向

风力计——风速湿度计——空气的湿度气压计——大气压

血压计——血压电子秤——重量秒表——时间长短

30、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

31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

3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43米)。鲁班发明了“锯”。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33、“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34、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

第二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代。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4、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8阳光 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9上向下。

10分。

11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植物根浸入水中,2.在水面滴些植物油,并在水面处做标记。3.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蚕卵是扁圆形的,像芝麻那么大。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49—56天

2、养蚕窍门四步骤。①用毛笔或羽毛刷到桑叶上②桑叶新鲜③“房间”清洁④不喷杀虫剂

3、为什么要在蚕窝上扎小孔,洒水?(因为这样能够保证蚕窝内的含氧量,以及提高蚕对桑叶的采食量和吸收率。)

4、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5是蚕的成虫。所以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6、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形态是圆筒形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个小孔,为吐丝孔。胸部三对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五对足,帮助身体运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称尾角。身体两侧有小黑点是蚕的呼吸器官(气门),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7、蚕到了五龄末期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8的原始体。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胸部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环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体色呈褐色。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9、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口器退化。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10.长,翅大,爬行较快。

11蚕茧用热水浸泡,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在蚕茧内,除蛹外,还有一层蜕掉的皮。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

12:

13见的昆虫: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甲虫、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都属于变态的。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牛、猪

14.动物分类方法2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15、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1516岁至3536岁至60岁称中年,60岁以上称老年。

16、身体变化特点:小孩的皮肤嫩,身材矮小,身高体育增长快。爸爸妈妈的皮肤较老,身材高大,身高体重较稳定。爷爷奶奶皮肤老,有皱纹,身体有点驼背。

第三单元温度和温度计

1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等,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0 ℃。

3、用温度计前要弄清楚的3个问题:①是什么温度计?单位?②每个刻度是多少?③测量的最高、最低温度是多少?读数:25摄氏度可以写成25℃,25℃可以读为25摄氏度。(零下摄氏度的读写:—25℃可以读为零下25摄氏度)

3.每一摄氏度细分成10个小格,所以温度计上的每一刻度表示人的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超过这个温度就是发热。

4、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5、测量水温的方法:(1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跟水相比,冰的特点是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冰和水都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7;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8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9滴。

10、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时,水蒸发得越快。)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

11、云: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12循环运动。

第四单元 磁铁

1可以用磁铁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条形、U形(蹄形)、环形、圆饼形等),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用途。磁铁不能吸引铜、铝等其他很多金属。(钴镍可以被吸引)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铁质物和其他物品分开,可以采用磁铁吸铁质物的方法。)

4;

5、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有时会往一块吸,叫相互吸引;有时会往两边推,叫相互排斥。(我们称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6、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大;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一般的指南针都由磁针和方位盘等组成。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制成了“司南”,它的勺柄总是指南方。

8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3)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9、指南针方位盘上字母的含义是:NE—东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

10—30次。然后要标明南、北极。

1部分综合题:

1、把一只老鼠和一盆花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罐内,放在阳光下,老鼠会憋死吗?

不会,因为老鼠会呼出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叶子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供老鼠呼吸。

2、如果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玻璃杯壁上出现一层冰霜。因为冰中放盐后使冰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玻璃杯就直接变成了小冰晶。

3、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并且有一定的体积。

不同点:冰有固定的形状、很冷,不会流动,很坚硬,是固体。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较凉、会流动、是液体。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能浮在水面。

4、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一直流不完,而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这是为什么?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空气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或雪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直接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有的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水就是这样以不同的形态在天空、陆地、海洋之间循环流动的。

5、你是怎样制作指南针的?

①研究的问题:怎样制作指南针?

②准备的材料:钢针、磁铁、塑料碗、水、吹塑纸、笔

③制作的过程:

⑴用手拿着磁铁的一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20~30次。

⑵如果钢针能吸起大头针,说明钢针有了磁性。

⑶把磁化的钢针插在吹塑纸上,放在水中,磁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在吹塑纸上写上东、南、西、北

各个方向,这样指南针就能指示方向了。

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门的地方常常装有“门吸”,“门吸”里面有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发挥作用的呢?

答:“门吸”里有磁铁,它是根据“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的原理发挥作用的。

7、用悬挂法,描述:用线系住磁铁中间,把它挂在空中,等静止下来,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

用指南针法,描述:用一块已知南北极的磁铁的一个极去靠近这一磁铁,相吸,磁极相反;相斥,磁极相同。

8、有A、B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已知一块为磁铁,一块为铁块。问:只利用这两物体,判断磁铁和铁块?

方法:用A去吸B的中间,如果能吸住,A为磁铁;不能,则A为铁块。

第三篇:2018学年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3学年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 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第二课:塑料

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 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 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睛 第三课:倾听声音

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3)怎样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4、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5、物体停止发生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物体停止发生时的共同现象是震动停止。这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四课:物体传声

1、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2、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

3、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送过来的。

4、用铅笔敲击进水管的一头,在另一头听到的金属管震动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送过来的。

5、上课了,同学们能在四面八方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6、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话,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无法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所以要借助无线电通话。

7、当你走到小河边或池塘时,水面的小鱼便会立即游开,这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脚步声通过大地传给小鱼,小鱼听到脚步声便游开了。

8、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答:因为地球上有各种物体,如空气(气体)、水(液体)、木头(固体)等,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可以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

第五课:自制小乐器

1、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用小棒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时,会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4、声音的产生于哪些因素有关, 答: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还与材料有关。

5、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过面,为什么, 答:不一样,牛皮纸更适合做鼓面,牛皮纸有韧性。

第六课:声音与生活

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2、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有些声音令我们烦躁。

3、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4、声音有什么用处, 答:能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5、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答:噪声使人烦躁不安,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巨大的噪声可以损伤人的听力,致人耳聋。

6、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 答:如人们设立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耳机里装上厚厚的垫子,在马路两旁大量植树造林,利用树木来降低噪声的强度,给汽车、摩托车装上消声器等办法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7、耳机里为什么有厚厚的垫子, 答:厚厚的垫子可以降低声音对耳朵的危害,又可以防止外界噪音的干扰。

8、为什么说树木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答: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第七课:光的传播

1、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太阳、闪电、萤火虫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电视机等为天然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4、太阳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5、门窗或密林的缝隙透出来的阳光是直的。

6、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看灯光,然后,把这个直筒弄弯,再看灯光,两次都能看见灯光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次能看见灯光,第二次不能看见灯光,这个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第八课:透明与不透明

1、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形成影子。

2、用光的透过成都来划分物体,可以分为:不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透明物体三种。

3、台灯的灯罩通常是用不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

4、用手电筒照射一个圆形纸片时,会发现一个圆形的影子。

5、用手电筒照射用泥制成的小兔时,会出现小兔的影子,前后移动一下小兔会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上下移动一下小兔会发现影子变长变短。

6、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答:影子是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背面形成的,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物体的距离及物体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7、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 答:遇到透明的物体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遇到半透明的物体能让部分光通过,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几乎不让光通过。

8、毛玻璃片也能让光线通过,我们可以说毛玻璃是透明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毛玻璃虽能让光线通过,但只是一部分光线通过,只能说毛玻璃是半透明的物体。

第九课:镜子

1、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会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2、不要用镜子把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去。

3、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用两面平面镜可以制作一家潜望镜。

5、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光遇到镜子时会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反射现象。

6、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 答:医生可以用目镜来给病人检测,制成潜望镜进行水下观察,科学家利用镜子反射光需要时间计算距离等。

7、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答: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制造物体的材料也有关系。第十课:七色光

1、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赤、橙、黄、绿、蓝、靛、紫。

2、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有白光出现。红与绿出现黄光,红与蓝出现红光,蓝与绿出现深

蓝色光。

3、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滴,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4、彩虹是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

成的。

5、拿一个三棱镜,让阳光照在镜面上,慢慢转动它,会看到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七色光带,这是由于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太阳光是有七色光组成的。

6、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答:在雨后天晴的天空和瀑布的上空可以看到彩虹。

7、三色光的混合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 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需要的材料: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把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灰)白色光,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

8、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入水,背着阳光喷射,你能看到什么现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答:会看到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被阳光一照能出现彩虹,停止喷水,不能看到同样的现象。第十一课:电在我家中

1、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家里的电器使用的电是由供电站供给的。

2、生活中的电器,需要接通电源才能工作。

3、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答: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厚才会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4、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答:(1)家里的电是从哪里来的,(2)是谁发明了发电机,(3)为什么发电机能发电,(4)点有什么用处, 第十二课:让灯亮起来

1、我们生活中游弋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今晚变得绚丽多彩。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

2、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

3、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4、在组成简单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电池可以给电路持续供电,导线可以将电路接通,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灯泡可以发光,以消耗电

池中的能量。

5、既然用导线接通电源和用电器后,用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开关就没有必要再接了,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不接开关,直接用导线接通用电器,虽然可以工作,但每次连接时都容易出危险。为

了用电安全,开关接入是必不可少的。

6、我们还知道哪些开关, 答:铡刀开关、空气开关、按钮开关等。第十三课: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使电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2、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可以导电的。

3、导电材料又称为导体,大多数金属是导体,大多数非金属是绝缘体。

4、螺丝刀、插座、插头、导线和灯座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答:这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和塑料制成的。因为金属是导体,可以导电;塑料是绝缘体,防止导电。

5、安全用电方法, 答:

1、不要用东西接触交流电插孔,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第十四课:磁铁的力量

1、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 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2、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3、磁铁能吸铁,磁铁还有指南北的性质。

4、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铁做的。

5、曲别针为什么能在空中跳舞, 答:这是因为曲别针受到了磁铁的吸引,所以能在空中跳舞。

6、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答:磁铁能吸引钉子、大头针、曲别针等铁制品。

7、通过吸铁钉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答:通过实验发现,磁铁离被吸物体越近,吸引力越强。

8、磁铁指南北的实验。

答:(1)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N极指向北,S极指向南;(2)还可以用漂浮法看到同样的现象,把磁铁放到塑料板或木板上,然后把塑料板或木板放在水面上,静止后,磁铁就会出现N极指北,S极指南的现象。

第十五课:制作小磁针

1、我们可以用缝衣针、曲别针以及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来自制小磁针。

2、每个磁铁都有两极,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3、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答:会看到两个磁铁互相排斥或吸引,实验说明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

4、怎样自制小磁针,需要哪些材料,制作时应注意什么, 答:需要的材料有: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制作方法: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小磁针就制成了。应注意:制作时小心别扎伤手。

5、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答:可以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来检验,如小磁针的一端与磁铁的S极相吸便是N极,相斥便是S极;还可以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来检验,把小磁针用线悬吊起来,静止后指向北的是N极,指向南的是S极。

第十六课:磁铁的应用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2、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4、磁的应用非常广泛,常用在地质考察、军事、登山、航空、航海等方面。

5、磁悬浮列车利用磁力使列车悬浮起来,提高行驶速度,降低噪音。

6、中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于1995年研制成功。2001年8月,中国研制的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时速500 千米。2004年,命名为“奥运号”的样车下线,将出现在2008年的北京。

7、那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 答:生活中有许多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如电铃、电冰箱、音箱、电视机、电话、电动机等。

8、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有点:与一般列车相比,磁悬浮列车有无摩擦、速度更快、无噪声等优点。第十七课:传递信息

1、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2、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有听广播、读书、看报、看电视、手势、语言、旗语、网络、电话、传真等等。

3、信息传递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步骤, 答:一般可分为编码、传递、接收、译码四个步骤。

4、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答:优点:远距离就可接收到信息内容,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之,便于在同学之间传递相应信息。不足:不向直接说话那样直接清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遇到障碍物时就不能使对方接收到信息。

1、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 的应用,使快捷、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2、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答:从最初的人力、畜力、驿站、烽火、信鸽,到现代的电报、电话、传真、网络等。通信发展的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

3、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答:希望电话能具有面对面谈话的影声效果,希望电话能传递气味、冷热,希望电话能具有随时想看的电影,随时想要的资料等。

4、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如何,答: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却的方向发展。

5、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放大镜可以显现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细微之处。

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昆虫的身体构造和晶体。

(彩色小鲮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他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草蛉是蚜虫天敌)

2.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

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水晶、维C、黄铜矿)

食盐、白糖、味精、雪花等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玻璃、橡胶、蜡烛、樟脑等不是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花岗岩:长石、云母、石英)

3.微生物: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自制的300倍的金属显微镜)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常见微生物: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4.细胞: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和命名的。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的作用:

生命体细胞

排泄

繁殖

呼吸

生长

发育

消化

遗传

运动

5.显微镜:

17世纪,两个凸透镜组合成显微镜。放大倍数:10×40=400倍

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显微镜结构(P13)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

使用显微镜步骤:1、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P13)

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方向相反。

制作洋葱标本:切开洋葱—剥下内表皮—切“井”字形—用镊子取下标本

—盖上盖玻片—滴碘酒染色—吸走多余的水分

制作微生物标本:在载玻片上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水分

可以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电子显微镜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不是无限的。

6.霍乱、鼠疫、伤寒、肺结核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里面有微生物。

微生物在医药(细菌和病毒)、食品、农业(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生物工程(克隆羊、处理垃圾和污水等)、电子等方面起作用。

二、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物质在变化。

(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但发生这些现象不一定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发光发热

(火柴蜡烛燃烧、烟花爆炸)

改变颜色

(米饭滴碘酒、烧糖、铁生锈)

产生气体

(小苏打与白醋)

产生沉淀

(硫酸铜和铁钉)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2.物质变化

木桌子、折纸铁条、豆子沙子、易拉罐压扁

水变水蒸气、水结冰等

蜡烛熔化、白糖熔化

(只改变形状与状态)

3.加热白糖:固体白糖熔化成液态白糖(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成蜡烛油也是物理变化。

白糖变色、冒烟、变成黑色的炭(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是化学变化。

我们把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总是包含着物理变化。

4.米饭变色:米饭原来没有味道(不甜)。

经过咀嚼米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

米饭+碘酒——变色是化学变化。(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的物质)

淀粉+碘酒——变色是化学变化。

我们可以用滴碘酒是否变色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大量气体,玻璃杯外壁比原来凉,剩下透明液体。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新的液体(醋酸钠)是化学反应

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立即熄灭。把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蜡烛立即熄灭。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一些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人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

★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6.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的物质。

(颜色、光泽、空隙、敲击、导电性、磁性等)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和空气有关吗?(铁生锈和水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和空气有关,因为暴露在空气里的铁钉容易生锈

(铁生锈和水有关,因为潮湿的地方铁很容易生锈)

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3个盘子、3枚铁钉、水、餐巾纸)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生锈

锈多了

锈更多了

菜油盘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实验结论:空气能使铁生锈。

(1、在同样大小的盘子里,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一半水。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或放在潮湿的餐巾纸上)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完全浸没在水中

水变色

生锈

锈多了

锈更多了

一半水一半空气

水变色

生锈

锈更多了

锈得厉害

实验结论:水能使铁生锈。)

原因分析: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气里含有水蒸气,所以铁能在空气里生锈。(干燥的地方不易锈)

水中溶解了空气,所以水中铁能生锈。

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水和空气都很充足,所以更容易生锈。

盐水能加快生锈。

防止生锈的方法:1、只要把空气和水分进行隔绝,就能防锈。

(保持干燥,密封,盖上盖子;涂上保护层:油漆、涂油;电镀:镀搪瓷)

2、制成合金:不锈钢

7.硫酸铜和铁钉的化学反应:铁钉上有红色物质附着(是铜),溶液颜色变淡,产生沉淀。

8.物质变化与我们:食物消化是化学变化。制造水泥要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烟花爆炸是剧烈的化学变化。(火药是炼丹家无意的发明)

三、宇宙

1.月球: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它是在月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时针转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有关数据P47)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月相模拟实验见作业本P25)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撞击说)

2.月相:月球圆缺一次的周期是一个月。(由缺到圆再到缺)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右手边)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朝左手边)

新月

上弦月

下弦月

残月

(农历初一

初三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二十七)

(依次为:残月、下弦月、下凸月、望、上凸月、上弦月、新月)

(农历二十七、二十二、十八、十五、十二、初八、初三)

3.日食:农历初一前后,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月食:农历十五前后,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的影子就会挡住月球,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月食就发生了。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食有:月全食、月偏食,没有月环食。

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分别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自转周期最短的行星—————木星

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

自转周期最长的行星—————金星

公转周期最长的行星—————海王星

直径最小的行星———————水星

公转周期最短的行星—————水星

直径最大的行星———————木星

5.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7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很暗)

我们可以利用北斗星寻找北极星。(斗口向上延伸5倍距离)

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近有远。

星座其实是一些距离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图像。

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

天津四——天鹅座

织女星——天琴座

牛郎星——天鹰座

天蝎座的心宿二是一颗红巨星(火红的亮星)。

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有10万光年。

在夜晚观星时,把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观看。

6.宇宙:人们把天空中的星星划分成不同区域,称为星座(星座是不科学的)。

太阳系是恒星系,银河系是恒星集团(1000亿—2000亿颗恒星、河外星系是100亿个银河系一样的恒星集团。

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用来计量恒星间的距离,1光年=9.46×10的12次方千米)

目前人类利用天文望远镜最远能望到120亿光年的宇宙,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在不断膨胀。宇宙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

7.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阿姆斯特朗

是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

人造地球卫星——太空望远镜——太空探测器——载人宇宙飞船相继出现。

我国的“神州”系列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是火箭的发源地(1700多年前的三国)

四、环境与我们

1.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植物、动物等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人类,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

2.处理垃圾的方法:填埋法和焚烧法

填埋法:模拟填埋法(见作业本P35)新型填埋场设计(同前)

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焚烧法: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力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但焚烧也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主要是污染空气)

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我们可以减少丢弃、重新使用。(不过度包装)

重新使用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绳子的5种用法,塑料袋的5种用法,饮料瓶的5种用法等)

4.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塑料、玻璃瓶、金属、纸等

废电池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使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含有汞、铅、镉等有害物质。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5.水污染:有生活废水、农业污水、工业污水、石油污染。

污水的分离方式:沉淀和过滤。

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初步处理

沉淀

再处理

过滤、细菌分解

追加处理

阳光、空气、氯)

6.人类还面临: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工厂、汽车等排放的废气中包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2)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用可降解塑料代替)

(3)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7.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了“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为限制各国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科学家证实氟利昂和哈龙是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提醒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

问答题:

1.对可回收垃圾要分类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厨余垃圾可以进行堆肥处理;对有害垃圾需要特别注意,严格分类回收,并进行特殊安全处理;对其他垃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2.平时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建议家长上街买菜自带篮子,使用过的塑料袋可以充当垃圾袋使用,平时注意分类仍放垃圾等。

3.水污染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变成沼泽。水污染后,通过饮水和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等。

4.要节约用水,植树造林,严格监督工人污水的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等。

5.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隔绝水和空气就可以防止铁器生锈。(1)保持干燥,与空气水分隔绝:如把铁器放在干燥的地方,在铁器上涂上油漆,完全浸没在油中,或者电镀等。(2)组成合金,制成不锈钢。

6.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环境中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慢;铁在盐水里生锈速度快;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菜油可以防止铁生锈。

7.2009年7月22日我们长江流域发生了日全食,农历是初一。因为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可佩戴专用的日食观测镜观测,或用曝光的胶卷等观察。(原因、示意图)

(※

前几册科学中的重要知识要期末抽测,希望你做好准备)

第五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板书:

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2、学生回答

(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

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学生回答。

(三)自主学习。

1、认识植物的局部。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

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2)师生交流。

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

(2)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师小结。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

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

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

子等。

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二)小组研究讨论。

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

(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

(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

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

(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

(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主学习。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

注意: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2)课外拓展实验:

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如: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

(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3)作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

3、根和茎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

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 器中,以备教学观察;

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

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出示菠菜和大蒜,指出它们根的在哪里。

2、学生观察、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蒜的根有什么不同?

3、提问:你们可以根据根的形态不同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结:科学上把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想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

6、小组活动:植物分类——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想一想它们一般分别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7、小结: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5、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6、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7、(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8、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交流方法。

(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3)把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讨论。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

(6)小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

9、总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4、叶和花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叶和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叶和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花的解剖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

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叶的不同类型

1、讲述:一粒种子从土壤里钻出来,先长出什么?它像什么?(板书:叶)

2、观察:(出示植物的叶)这片叶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

4、小组活动:拿出你们准备的叶子,认真观察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5、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6、学生交流汇报。

7提问:谁能给这些相同的叶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8、小结:科学上把植物的叶按形状区别,有扇形叶、卵形叶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关、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9、(猜一猜)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10、小组活动:研究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课前准备向阳性实验)

1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12、你还能旧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其他问题吗?

13、学生汇报

14、小结: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刻下研究。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花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你认识这些美丽的花吗?(板书:花)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花,花有多种多样的种类。

4、出示一朵花:你们知道花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吗 ?

5、交流讨论。

6、教师演示解剖花

7、学生活动:解剖花

8、观察:(出示雌蕊)你们知道他上面有什么吗?

9、学生活动

10它有什么用途?他怎样传播?

11、学生汇报

12、阅读小资料

13、小结:植物的花形态各异,他又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三、课后拓展:继续搜集叶和花的资料

四、课后作业:

1、小组活动:你种的植物张的怎么样?

2、小组活动:研究叶子的其他问题

3、认真作好记录(教师及时引导)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学生活动。①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②往牙刷上挤点牙膏。(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 是液体。)

(二)学习新课

(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

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研究的结果。

5、师小结。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

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

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4、师小结。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各个物体的重量。

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重量会怎么样?(生:预测)

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

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化。

5、师:用量简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

6、学生预测,三种物体混合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7、师演示实验。

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5)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简单小结:并提醒学生将桌面,地面收拾干净。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及其性质,谁来说一下,固体有哪些性质?(生答)

2、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物体,请大家来看一下是什么?假如我把它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请大家把方糖、沙子放到水里搅拌几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3)认识生活中固体与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运用

1、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如药水比药片、药粉好服用多了。往汤里加点味精汤更鲜。

2、师:在生活中,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如海水中可分离出盐,供人们食用。

(4)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1、师出示彩色树枝:大家看,好看吗?大家想做吗?

2、师:请大家按照P34页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动手制作一根彩色树枝。

3、学生动手制作。

4、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由发言。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多种方式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教学重点:液体轻重,黏稠度的性质。教学难点:液体轻重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食用油、蜂蜜、牛奶等液体、量杯、天平、勺子、塑料袋、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液体,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液体?

2、出示两种没有名称的液体,(酒精和醋)请同学们帮帮忙,判断这是什么液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气味”)

3、讲解:气味是液体的一个特点,液体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液体好吗?(板书“认识液体”)

(二)引导探究

1、认识液体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是液体的性质。

①请看讲桌上摆了很多种液体,这些液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回答板书:“颜色”)

②出示食用油和蜂蜜,这两种液体你们每个桌上都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辩认它是什么液体。

(根据回答板书:“味道”)

③讲述:刚才我们大家提到颜色,气味和味道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但液体的性质不仅仅表现在颜色,气味和味道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说说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① 板书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② 和学生一起把提出的问题合并归类,选出将要研究的问题。③ 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④ 请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⑤ 发表格,先假结论是什么样的,并先把预测写在纸上。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⑦ 请1—2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⑧ 根据学生汇报师板书:轻重不同,黏度不同。

(三)课堂小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液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量杯、蜂蜜、油、水槽、托盘(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能记得它们都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二)引入新课(1)点题

1、今天我们要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来继续研究液体更多的性质。(同时板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2)猜想激趣

1、指导液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大家看面前的托盘有三杯液体,分别有水、油、蜂蜜,如果把它们依次倒入前面的空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倒的顺序不同?又会怎样?

2、学生自由猜测大胆想象。

3、组内商讨实验顺序。

(三)学生分组实验

1、师巡视各组实验,做的适当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顺序及实验结果。

3、师讲述:大家都得出了一个结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板书)

4、教师:现在请大家帮一个忙,三个小烧杯都脏了,愿意。把它们都洗干净吗?那么你们想怎样洗呢?在小组商量一下吧?

5、学生活动。

6、老师:提问哪个杯子洗得最干净?蜂蜜跑到哪里去了?

7、学生回答。

8、老师小结:在水槽中一点也找不到蜂蜜的影子,这个现象叫做溶解。

9、教师:哪个杯子洗得最不干净?怎样才能想办法把它洗干净。

10、学生回答。

11、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2、学生回答。

13、教师: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举几个这样例子吗?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学生自由发言。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 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

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用 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 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 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7、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8、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2、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教学准备

1、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2、准备设计气象符号的文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

(一)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1)学生汇报。(2)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2、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1)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

(2)小组汇报。(3)师生小结。

3、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

(1)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

(3)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1)小组讨论后汇报。(2)师生小结。

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

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

(二)课后作业。

1、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

2、设计天气符号。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3、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3、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二、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2、做个头发湿度计。

3、小组合作来完成。(1)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2)师生小结。

4、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1)活动时要注意安全。(2)分小组进行测量。(3)小组汇报。

5、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6、教师小结。

4、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1)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3、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1)准备好制做材料。

(2)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4、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5、气候与季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1)秋天气候的特征。(2)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3)小组汇报。(4)师生小结。

3、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1)小组讨论后汇报。(2)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观察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2.观察眼睛。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1)看看眼睛

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3)描述眼睛

(4)画眼睛

(5)提出问题

3.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4.用耳朵听。包括以下活动:

(1)描述听到的声音。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 5.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摸物游戏

(2)捏鼻尝味

6.猜猜它们是什么? 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注意,测量时要以最宽处取值,测长度时,要从叶片尖部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3.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简。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也可测一测常用容器能装多少水,如:玻璃杯、吃饭的碗等。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测水温与测气温是不同的,需特别注意的是:读数时,不能将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我们发现的东西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 校园里小花、小草、树木、小鸟、蝴蝶、毛毛虫、蚂蚁......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直到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2022年新编)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填空: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总结)范文大全

    一、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

    鄂教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二、多音字 片子照片扇子正确、正好 风华正茂、华丽参加、参考 一片片面扇风正月华山 人参 参差头晕、晕倒摇晃将军、将要闷热兴冲冲、冲动 光晕明晃晃 将士、将领 烦闷冲天......

    初三科学总复习资料

    初三科学总复习资料(一.电学部分) 1.电源:凡是能提供电能的的物体称为电源。例如:干电池,蓄电池,插座等都是电源 2.电路元件:组成电路的每一个物体称为一个电路元件,例如:一节 干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