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地按照“保障建设用地、保障社会稳定、保障政府益、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规范土地供应行为。但少数地方在土地管理中存在依法用地、计划用地意识淡薄、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土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依法用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加强土管理与服务经济的关系,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严格依法办事,规范供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全面整治土地市场秩序。
第二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用地管理无序
1、耕地管理不规范。一是侵占耕地。农民建房,建窑厂、猪厂、果园、坟墓,乱挖鱼塘,乱建水库,退耕还林占用耕地,有的占用基本农田;二是农村私下流转土地现象较严重,有的甚至转让;三是扶贫搬迁移民入户后,一部分得不到山、林、水和田,只好占有原迁出地的山、林、水和田;七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和划补的耕地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划补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大多为二类或三类耕地;八是农民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的积极性高,但实施过程中要农民投资投劳难,影响项目实施。
2、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砖瓦窑场(厂)滥占林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近几年,一些地方和个人因以开发为由,擅自建窑、开矿、采石、取土、筑水库、建电站、修路等侵吞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修建公路时,在临坡面取土,路虽修好了,但两边的植被遭到了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五)建设用地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1、一户多宅,“空心村”问题突出。在农村有九成的村庄存在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占地有增无减,村外新宅蚕食农田、山地与日俱增,这主要是“一户一宅”的政策管理粗放;宅基地规划滞后,没有具体落实到点和面上,空心村道路交通等条件差,砖、卵石等建筑材料运不进去,改造难。
2、土地非法买卖蔓延。在城市规划区内,如少数农(居)民乃至公务员直接从农户手里购买土地用于建房。居民原购置一些单位旧房,近年来却一直采取拆旧建新的方式报批,有的私下交易,还有一些村民也私下进行土地买卖,对城中村、空心村的存量土地非法进行改、扩、新建。国土执法部门对非法交易土地行为大多采取以罚代法,且处罚少于审批费用。对非法用地按司法程序处理时间长,执行难。
3、占用耕地建房多。占耕地建房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县城规划区内,存在农村居民建房不批,有的批东建西,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甲批乙建现象。拆迁安置、移民安置、新农村建设用地无规划、无批文,扰乱了土地一级市场。其原因:一是乡镇查处无权,规划又不到位;二是执法不力,监管不到位,助长占耕地建房之风。国土部门的职工工资虽纳入了财政预算,但有收费任务,必须完成任务才能保工资、福利、奖金。处罚占耕地建房的钱多,完成任务快,效益好,因此监管在前力度不够;三是政策措施不当,造成占耕地建房。在规划内,农民建房一般不批,按规定不允许建房,但有的农户房子倒塌,有的儿女长大,成家后住不下,只有强行建房,由于处罚不及时,其它农户就跟风占耕地建房。四是有些村荒地少,由于荒地、山地建房成本高。因此有的农民为了建房,在耕地上种上几棵树等,将耕地转化为荒地,用来建房。五是农民建房审批程序复杂,发证缓慢,办证手续繁琐,并存在乱收费现象,特别是县城附近建房报批时间长,有的甚至要一年多,最快也得八个多月。
4、水利工程用地管理、确权划界工作滞后。除有的地方少数水利工程有确权划界外,绝大多数水利工程未确权划界,未明确土地使用和管理范围,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其他的工程有的进行了勘界,但未发土地使用权证。这就造成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不明确,人为侵占水利工程用地现象时有发生,水利部门进行查处时又因为拿不出土地权证而阻力重重。民间资金未批先建和私自乱建水利工程,既浪费耕地,又埋下了安全隐患。部分农村居民违规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和保护范围内如堤防之外建房、搭建非法建筑设施,有的甚至取得了国土部门颁发的土地证书,这不仅加大了水利执法难度,同时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一旦水利工程失事,不仅会对工程本身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对人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5、有些地方和单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存在。个别地方领导和单位的领导认为我管的地盘,我可以拍板。有的乡镇报批了部分土地,大多数乡镇没有报批。有的在申报用地时存在不主动、不配合,延误了用地报批,有的把预审当成批地,未批先用,有的少批多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用地手续,乱占滥用基本农田,搞土地开发。目前还有些部门和乡镇村、组仍在农村居民占用非耕地建房时收取按规定不能收取的费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无知型。有的干部对中央关于土地管理的政策学习不够,不知道土地审批权都已集中在中央和省级,不知道集体土地要转为国有土地、经营性用地要采取招拍挂的方式才能出让;二是因公不怕型。认为用地是为了公家办事,可不讲程序,可不按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事。
6、征地困难前所未有。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征地难,如公路建设,有的农民不肯拿出土地来,不得不拐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的农民不肯征地,规划难执行。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错位,放弃了所有权利。《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有明确规定,而目前不管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所有者放弃了土地的经营、管理权,致使使用权无限放大,集体意识淡薄。如部分乡镇、村、组在征用土地问题上软弱无力,完全听命于土地使用者,造成集体意识缺失,征地款全部发放到个人,土地所有者即国家集体不留一分钱,认为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事,跟农民自己无关;二是国家制定的征地政策及补偿安置规定没有针对地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以和谐社会为由,征地强制力度不够;三是没有建立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出路的长效机制;四是土地权属纠纷、住房困难、家庭纠纷、违法违章建筑及抢种、抢栽要求补偿等隐藏的基础工作不实造成征地困难;五是土地价格差异大,补偿标准不一,甚至同一户家庭的同类地块也不一样;六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等因素造成了征地困难。
国土资源管理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提高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国土资源的水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由政府引导,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特别要加强土地所有权方面的权利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国家集体意识,增强义务观念,使形成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共识。同时要加强土地管理执法人员和县、乡镇、村、组领导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避免政府违法、领导违法。特别要把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在可操作和程序上下功夫,切实履行好土地管理方面的经营和管理的职责,扎实做好统一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性工作,让干部教育引导群众,不做群众尾巴。
(二)用地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作出的战略安排,必须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地位。各专项规划都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配套衔接协调工作,避免和杜绝建设用地无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选址的随意性、盲目性,要真正形成以规划制图,以图管地。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预留地内选址。
(三)要解决土地管理中有人办事,如何办事,办得了事的问题。建议县级组建一个土地管理执法大队,单列为政府组成部门,人员可从建设、土管、公安调入,机构要延伸到乡镇,主要职能是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规划的监管落实,查处违法用地。要把土地管理规划的有关法律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出台一个便于操作的规范性文件,首先要让领导掌握,搞好培训。要加大土地违法打击力度,各地和规划区内,可选择
一、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宣传教育群众,严厉控制土地违法行为的蔓延。
(四)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要合理确定土地储备范围,摸清底数,进行红线储备。建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土地要一级垄断,撤乡并镇并村后的原乡政府、地税、医院、兽医部、营业所、派出所、学校、村委会等房地产,还有企事业单位的一些存量土地都要纳入收储范围,避免想卖就卖,想租就租。要破解土地收储筹集资金、征地难等问题。全力遏制规划区内非法交易土地行为,维护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要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收储供、净地出让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招拍挂市场,对土地要进行策划性拍卖,有计划地进行,大宗土地与小宗土地拍卖要结合进行。对沙石资源的拍卖要确定“最底价”和“最高价”,在拍卖中低于“最底价”或高出“最高价”,实施流拍政策。应在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时将临街面的商业用地由政府组织公开出让,避免单位、个人以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占用。
(五)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利、交通、建设和农业土地利用规章和操作规程。特别要拿出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注重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广土地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使用农药化肥,采取专业防治法,提高使用农药化肥的实效,减少使用量。鼓励农户种红花草、养猪等,促进大部分农田施上有机肥,使土地酸化碱化降到最低。要用足用好上级用地指标有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增加用地指标计划,确保建设基本用地。同时对存量土地进行清理,盘活现在存量土地,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用活计划外土地。加大土地资源挖潜力度,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增量。国土、建设部门要加大已供土地的监管力度,对土地闲置满一年未动工建设的,依法从高征收闲置费,并责任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兴建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要引导用地单位树立立体的用地观,向空间要土地,鼓励企业、房地产业主建造多层厂房、楼房。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土地供给、审批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指标。对工业园区企业的供地,要落实有关政策,要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要按其投资规模精心设计,以其企业实际需要供地、圈地。要与企业签订用地合同,明确投资规模、用地面积,注明未达到规模的、多供的土地退回政府。对个人住宅用地实行限额供地,在不违反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按人口制定具体的用地标准,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六)严格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规范土地市场。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要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应对规划区内倒卖土地、违犯规划用地和占用基本农田用地问题进行重点打击。对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要做到违法用地比按依法取得的土地所付出的代价高,让违法者无利可图。对乡镇政府使用土地不报批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治理,要科学评价乡镇政绩,出台乡镇土地保护政策。对土地开发项目要进行清理,依据基准地价处理。对未达到用地要求的,采取措施加以处罚。对个人向农村征地的,纪检、公安、组织、建设要介入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要在用地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对非法交易取得的土地不能办手续。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打击违法用地工作中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土地管理工作监管不力,以权谋私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从多层面入手,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七)乡村建设规划必须注重老宅基地的利用和开发,大力改造空心村。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老宅基地列入乡村建设规划。对城市规划区内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要把老宅基地纳入乡村建设规划,按照城镇、集体用地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要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建立老宅基地利用开发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在老宅基地上建房的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规费,鼓励农民在老宅基地上建新房;另一方面,村委会划留一定公用土地作为道路。改善老宅基地的道路交通状况,统一规划建设排水排污设施,改变和完善居住环境,对老宅基地进行二度利用和开发。对集中建设农民新村、集体搬迁新村后空置的老宅基地,可采取整体连片规划,重新利用和开发;对农民占据的老宅基地,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机制消除私有,把收归集体所有的老宅基地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对有可能的进行还耕,使其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八)综合治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切实解决土地纠纷,要认真做好土地确权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关键问题。完善林业改造政策,明确山林的绝对界址。要加大对矿山、砖瓦窑的整治力度,治理毁田污染问题。大力推广新型墙材,逐步禁止粘土砖生产。加大水利工程的治理力度,国土、水利等部门进一步搞好水利工程用地确权划界工作,加大辖区内赣江水系的治理保护力度,做好河道、水渠、山塘等清淤工作。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废弃老路的还耕力度,同时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治、复垦力度,切实实现“占补平衡”。政府要进行土地调查,特别是对库区移民和扶贫搬迁移民的山、林、田和水要认真调查,明确土地权属。对农用地管理要摸清家底,以现乡、村、组为单位仔细核准农用地尤其基本农用的实际数据,依法落实承包合同,层层落实承包责任,解决实际中合同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的弄虚作假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委会、村小组土地工作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性质土地流转办法,使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循规进行。尊重历史,妥善处理机动地出租与承包的矛盾纠纷。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监督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对国土法制法规的执行,坚持平等、公平原则,规范承包手续,确保农民利益。
第三篇: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刘旭涛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最为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的根本制度之
一。农村土地管理是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必须依法行政,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应用效率。本文提出了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 土地流转 管理问题 对策
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就是土地。近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农村中的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并凸现出来。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解决好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项法律法规也随之不断完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无视法律的存在,有法不依,违背农民群众的意愿,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总的说来,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农村村民宅基地违法层出不穷
目前,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违法现象: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当前,有不少建房户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二是非法转让宅基地,利用集体资产进行隐形交易;在我土地信访件案中有很多是反映部分村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两处甚至多处宅基地,然后将宅基地倒手转让,从中非法获取暴利。三是超面积占地、擅自改变农村宅基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操作中,每户都大大超出了批准面积。
2.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使人地关系紧张,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的减少,影响到农民的利益。二是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为和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当前,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三是当前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建设的合理安排与规划。在建设中没有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闲置现象较多,另外农村的居民点不集中,呈现分散状态,一户多宅、空心村以及超标用地现象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3.农村土地所有权关系缺乏明晰性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土地是归每个农民共有的,但每个农民并不能自主决定土地的使用和处置,只有集体才具有这些权利。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集体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多重的界定造成了这一概念的混乱和实践操作的困难。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混乱,容易损害农民的相关权利,减少农民对土地的归属感,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性,农户权益得不到保障,流转过程受阻
土地承包合同存在的不规范性使其执行具有随意性,基层干部私自变更合同、收回或调整农民土地,更有甚者未经承包户许可,就迫使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侵害。
5.征地补偿款难以落到实处,财务制度如同虚设
部分村级干部并不按照规则办事,甚至严重违反财政纪律,将那些本应发给农户的补偿款私吞,据为己有,私分利息以及贴息款。部分村干部私设账外资产,账务不清,零乱不堪,趁火打劫。部分村干部许可企业拖欠征地补偿费,引起群众不满情绪。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1.严把宅基地审批关,要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
新建宅基地由村民个人申请,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张榜公布,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宅基地的审查申报工作。在审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每户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标。农村村民一户有两处宅基地的,必须由村民组或村委会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但是,收回时原则上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行拆除。
2.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同时积极引导、努力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
3.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往往归属于村长和其他村领导等少数人,从而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和权力的工具。对此,进一步界定集体这一概念和进一步强调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参考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相关办法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合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权关系,增强农民对土地的归属感和劳动的积极性;通过界定明确的责权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制约政府的越权行为。
4.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重要资源的农村土地,其使用权也必然要划入市场化的范围。对此,政府应当转变职能和观念,将土地资源的配置模式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指导,建立、健全相关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中介机制,让农村土地在法制化的市场下,实现合理、顺畅的流转和优化的配置。此外,由于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将土地的使用权转入市场后,政府应当发挥对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既保证土地的高效利用,又保证土地资源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管理若干问题初探[I].山东国土资源,2010,(02).
[2]黄花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I]科学社会主义,2010,(01).
[3]付志旗.关于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I].财经界(学术版),2010,(01).[4]高元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5]黄贤金.土地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9 年.[6]祖先明.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农技服务,2011,第7期.
第四篇: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地按照“保障建设用地、保障社会稳定、保障政府益、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规范土地供应行为,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但少数地方在土地管理中存在依法用地、计划用地意识淡薄、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土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等问题,调查报告《土地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依法用地、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加强土管理与服务经济的关系,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严格依法办事,规范供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全面整治土地市场秩序。
第五篇: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荣
(扬中市国土资源局,镇江 212200)
土地是稀缺资源,自国家加强土地调控以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继续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建设用地总量,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土地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的7年中,也就是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多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要多出近100万亩。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开发区总量失控,且布局不尽合理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进行的非农业用地清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4210个,规划占地12356.8平方公里,实际占地2322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占用耕地1283平方公里,占耕地比例高达55%。在4210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139个,省级开发区989个,省级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3082个。各类开发区总量过多,面积过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着扩张心态,基本上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开发道路。全国开发区实际占地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20%,扩张心态由此可见一斑。有些开发区以“滚动开发”为由,把自己的范围滚得很大,造成了土地和财力的浪费。
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所谓开发区,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规划就一哄而上,匆匆上马,是目前开发区数量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地方的局部利益,圈占一片土地,即赋名为开发区,至于开发区选址是否恰当、规模是否合理、有无开发前景,开发区主办单位则心里没谱。一些开发区虽然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开发的规划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过于超前,缺乏科学性,结果造成开发区规模过大,总量失控。
1.2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2004年全国立案查处土地违纪违法案件7.06万件,已结案6.07万件,占立案数的86%,共收缴土地6125.5公顷。按法律规定,哪怕占用一亩基本农田都需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调整规划,将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就可以规避审批,且大多未受到严格处理,这使得一些地方党政干部敢于屡撞耕地保护“红线”。“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公不算违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于不顾,对违法用地不在乎,不怕查,法律失去应有的监督职能。
1.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资料显示,江苏省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消耗2.4万亩土地。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已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建设“宽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工厂”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时尚”。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1.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在我国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农民把工厂建在自家的田里,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且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1.5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犯
一些地方不顾农民长远生计,强行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不仅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且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而且拖欠征地补偿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长期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国土地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2.1土地集约利用意识淡薄
土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式住宅,贪大求洋,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外商来了必须保证用地,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招商引资形成的地价恶性竞争
一些地方发展的心情急迫,为了形成所谓的政策“洼地”,推进招商引资,不论项目大小、好坏,通通降低地价,甚至公开宣称免收地价,严重违反了国家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规定。地方政府无钱征地,又要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要给投资商优惠,于是就只好向农民打白条,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而且低地价在相当程度上又进一步诱发用地单位圈占浪费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2.3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
一些地方对规划工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规划“编制时不重视、实施中较随意”、“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要”的现象;规划的权威性不高,“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跟着领导走、规划跟着外商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违背城镇发展正常规律,随意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不依规划办事,擅自或变相修改规划,不少地方2010年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全部用完,都希望通过规划修编追加指标;同时,由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实施的效果。
2.4土地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形成管理“真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耕地悄然流失,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7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年6月出台《土地管理法》,实现城乡土地统管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掀起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之风盛行,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耕地保护工作作了重要批示,1997年年初,中央领导同志三次听取耕地保护问题的汇报,最后下达了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令,即1997年的11号文件,并将土地用途管制等内容写进了新的《土地管理法》;2003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批示:一些地方土地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占地、非法入市的问题相当严重,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温家宝同志批示精神,部署在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工作,11月3日,国务院再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回顾18年的土地管理史,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土地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政策管理体系,自身体制中的缺陷造成管理流行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形成管理“真空”。
2.5现行干部考核机制的缺陷
以前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主要以地方完成的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数字指标为标准,而这又得依靠企业才得以实现,因此,以损害土地所有者收益为成本换取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些干部不再仅靠直接抓企业来带动GDP以及就业的增长,而是更多地瞄准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政府集中土地再公开招标拍卖吸引投资的方式,不仅使自己所在的城市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而且直接增加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GDP,形成了占地——收入——再占地——再收益的循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中,为了展现本届政府的形象和政绩,形成了“政绩是硬道理”,什么法律政策和农民利益可以先放一放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做好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非法占地
国土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部门既要充分运用国土资源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动摇。耕地资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保护耕地作为土地政策的首选目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始终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杜绝新农村建设中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坚决制止“以租代征”、以预审代替审批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严格执法监察,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违法违规盲目圈占土地、侵占基本农田。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公开曝光。
支持新农村建设,就要把政府各类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落实上,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几项重大改革。当前,主要是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通过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公正补偿安置办法和途径,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裁决机制。
防止新农村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问题,必须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村镇建设用地利用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严防盲目大拆大建,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利益。
3.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2.1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土地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决定的。因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保护耕地的重点放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要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全面落实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要坚决保住这条红线不能逾越。同时,还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决落实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个一律不批”,即要求严把建设用地审查关。要求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各市(地)坚决收回各地违规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一律停止建设用地审批;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计划指标已用完的,未依法及时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一律不受理新增建设用地申请;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未按预审要求完善相关内容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受理建设用地申请。申报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说明具体建设项目或详细规划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五不准”和“六不批”是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审批这两项制度的层面,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对于促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从制度层面看,它们显然还不能涵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全部内涵。
3.2.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一,坚持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作用,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都必须坚决执行。第二,要坚持集中利用和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城市建设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禁止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学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方案设计,尽可能节约用地。
3.2.3严格把好集约用地关,实行供地目录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供地预审时,依据规定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强化对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坚持按照项目审批和供应土地,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建设名义圈占土地。
3.3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体制
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主要基于国民生产总值、引资额等数字指标,而且在当前的税收体制下,地方税收收入多来自于生产领域。在这种考评制度的激励下,“短视”的地方政府不惜以浪费土地等资源为代价追求地方经济增长。为了减少以牺牲土地等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需要改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制度。为了尽快遏制土地市场中的问题,在短期内,要将土地管理绩效这一指标纳入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之内,对土地管理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治本之策是,在长期内建立另外一套对政府官员考评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改革,如减少生产领域的税收,代之以消费税和财产税等,这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的激励,维护土地价格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官员考评制度的改革,能够减少以牺牲土地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诱因。
3.4加大土地监察力度, 切实盘活存量土地
通过土地监察,清理项目,清理土地,清理拖欠土地款。针对用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清理整顿措施。1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对己付清地价款,迟迟不开工的,通过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限期使其开工。自批准占地之日起2年之后仍闲置不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原所交的出让金及闲置费不予退回。2对未付清地价款的投资商,使其限期付清地价款,对土地出让金迟迟不能到位、不按规定开发的应当依照合同规定予以处罚。3对于一些未批先用项目,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补交出让金;不符合规划的,予以取缔,依法收回土地。4对于新征用地,无力开发而造成的闲置用地,没有破坏土地的耕作条件的,应坚持退还农民,让农民继续耕种;已破坏耕作层的土地,在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应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使土地恢复耕作能力,然后退还给农民使用,不可复垦或是复垦成本过高的,通过规划修编,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区的范畴。5对于其他闲置土地,结合项目,能利用闲置土地的,尽量不新占用地,能利用原有厂房的,尽量不新建厂房。6对于一些多占少用,用地粗放,建设容积率和规模不达标准的用地单位,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使其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出多余用地。
与此同时,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应优先安排那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项目、好项目,避免土地的再次闲置与浪费。对己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发而又无力再进行投入开发的半截子工程项目,在审批新的类似项目时可以利用原有项目进行再投资,这样既可以盘活半截子工程,又能缩短新项目建设周期。今后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之后,应加强批地后的用地跟踪管理,建立档案,及时跟踪反馈情况,然后及时地采取措施,促使企业合理合法利用土地。
3.5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5.1推行新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地需求的日益加大,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努力为广大被征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既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
3.5.2严格按照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坚持“两公开一登记”制度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提高依法征地,依法补偿的自觉性,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对征地补偿费用支付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补偿费用按时足额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对克扣、侵占、截留等不按规定支付补偿费用的,一律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风雨十八年,是我们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认识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十八年。回顾与展望都让我们感到,只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更新行政理念,才能解决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谈谈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林永兵
(赵集镇国土资源管理站,淮安 洪泽 223100)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落脚点放在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上,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给农民以实惠,来富裕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这一头不热,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因此,建设新农村,就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做到惠民利民先行,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一开始就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主动性,国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经营好土地,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保护农民利益、关注民生、依法监管,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土部门而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我觉得必须抓好几个方面。
1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促进依法规范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当前,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站要进一步摸清所辖区域的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为规划修编提供基础数据。要积极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简化规范程序,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用地的依法规范。
2搞好土地整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是通过基础设施的新建、整治和改良,把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结构调整,建成成片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行的标准农田,达到地块连片、结构改善、设施配套的要求,有效地改善农地的硬件条件,实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耕作条件,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了基础。从实践中,有些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农村康庄工程建设,也往往可以促进农村路网建设,开通了当地村庄对外交通的致富路。通过土地整理,为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的效益和产值,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也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的欢迎,提高土地综合收益。
3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的结合,做到重点突出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充分注重多个结合,做到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重新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整治“脏、乱、差”现象,来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有效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整治村的村容村貌;结合农村厕改、坟改,实施村庄整治、拆旧建新,也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状况。二是与拆乱拆违相结合,对农村一些应拆未拆、非法搭建以及一些旧房户、危房户实施拆除,统一调剂使用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工作进展。首先是加强政策化引导,兼顾政府、村集体及农民三方利益,实施指标回购政策与使用倾斜政策,建立了强劲的工作动力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顺利推进。
4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数量。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工作中,要积极倡导拆旧建新、节约集约和保护耕地的用地观念,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的坚决不能审批,鼓励支持村民建房利用旧宅换新、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荒地。要加强执法监察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特别是要及时查处突击占用基本农田和在农田中开“天窗”建房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拆基还貌。二是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5健全土地供应机制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立足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通过盘活存量,内涵挖潜,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等建设项目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可以在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子中切出一部分来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在用地上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村民用增量土地新建住宅的,或利用村内老宅基地建设新宅的,我们可以将规划新建住宅用地征为国有,同时设置一定的前置条件(如必须是本村村民,人均住宅面积低于多少等),将拟新建的住宅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给农民,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显化挂牌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土地资产,进一步实现产权的自由入市流转。通过土地使用权挂牌所得的收益,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用地标准,农民住宅建设要充分体现用地指标的刚性约束要求,对用户住宅占地面积和人均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实行“双控”标准。工业用地也必须符合相关的用地指标控制要求。要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用足用好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在原先已有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回购、用地指标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提高指标回购价格和补助标准,同时加强对农民宅基地的管理和农村环境的治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6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二是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对新制定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要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7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我们基层国土资源站的建设。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站为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加大我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我站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只有思想境界提高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增强了,才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挡住各种诱惑,不犯错误,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