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变动的证明

时间:2019-05-13 10: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壳变动的证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壳变动的证明》。

第一篇: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自从地球形成依赖,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细加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水圈以下是岩石圈,岩石圈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碰撞,运动的结果使地壳产生破裂或错动,这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我国古代的学者对海陆变迁及地壳运动有所认识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地壳运动示意图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实际上是指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的运动。岩石圈下面有一层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较软的地层,同硬壳状表层不相同,这就是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硬壳状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同上地幔顶部紧密结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经常所处的运动状态。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以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测量地壳运动的形变速率,对于估计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探讨地震预测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反演地应力场也是一个重要依据。

对缓慢的地壳运动,可根据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貌学和古地磁学的考察,参考古天文学、古气候学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陆漂移学说是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找到迹象,又通过古磁极的迁移得以确立的。现在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的演化。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分类

地壳运动示意图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形成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结果)。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我们知道地壳内部是一个炙热的流动的状态。而地壳的结构不是平均的。有的地方坚固,有的地方薄弱。流动在地壳中的物质还有巨大的压力,当他们在地壳中遇到相对薄弱的地方,由于高温高压的岩浆就会从这些薄弱的地方涌出,涌出后冷却形成火成岩。这些新的岩石不断的积压周围的岩石和地层,不断的把他们象两边推开。这样就造成了地壳的缓慢运动。比较典型的有大洋中脊,以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

地壳运动产物

自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在不停运动,既有水平运动,也有垂直运动。地壳运动造就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地貌形态,主宰着海陆的变迁。人们可用大地测量的方法证明地壳运动。例如,人们测出格林尼治和华盛顿两地距离每年缩短0.7米,像这样发展下去,1亿年之后,大西洋就会消失,欧亚大陆就会和美洲大陆相遇。化石也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喜马拉雅山的岩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笔石、珊瑚等,说明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文化遗迹也是很好的证据。意大利波舍里城一座古庙的大理石柱离地面4~7米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可见该庙自建成以后曾一度下沉被海水淹没,以后又随陆地上升露出了水面。另外,火山、地震、地貌及古地磁研究等都能提供大量的地壳运动的证据。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在中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

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地壳运动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断层

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断层有地垒和地堑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凸起,两侧陷落的叫地垒,相反,中间陷落,两侧相对凸起的叫地堑。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地堑)、我国地壳运动华山北坡大断崖(地垒)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地壳运动学说

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是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存在问题:地幔物质能否热对流?对流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

简而言之,这些观点只分析到了部分情况并没能分析到全部。以上这些观点长期共存正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没有找到真正的造山运动和海底扩张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就不可能有多个相互矛盾的理论共存。

发现历史

地球表层的大规模移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地壳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臵曾有过显着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臵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臵。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地球表层的垂直运动

由于6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的互相镶嵌式拼合,板块的水平向移动必然在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产生次生的竖直向运动:①板块消减带上海洋板块向地幔中以一定倾角下沉;②相邻的大陆板块边缘受消减运动的影响有牵连地下沉,地震时产生回跳;③大陆内部由于横向的推挤压力产生地壳的抬升或岩石圈的加厚,地质上产生岩层的褶皱,形成山脉和河谷。

另外,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涌在某些地区的岩石圈中可能产生拉伸的张应力,形成张性的裂谷或断陷盆地。从地壳均衡的方面说,地球表层的竖直向运动从根本上还受着地球重力的制约。

外力对地壳的改造

外力地质作用指的是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1、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空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壳中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或破碎。

2、剥蚀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风化作用,可以使他们分解、破碎,在流水或风的作用下,将他们远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在地表十分常见,它塑造了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如风蚀作用可以形成蘑菇石,流水剥蚀作用可以形成沟、谷等。

3、由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各种沉积物最初都是松散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沉积物逐渐堆积,较新的沉积物覆盖在较老的沉积物之上,沉积物逐渐加厚,早期沉积物深埋在下,由于上面的沉积物的压力,下部沉积物逐渐被压实;同时由于孔隙水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使颗粒互相胶结在一起;而且部分颗粒发生重结晶。最后,松散的沉积物固结成为岩石。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第二篇: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设计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2)教学设计

德清县千秋外国语学校 冯 芸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5节第2课时(第132~136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震的成因;

②了解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概念; ③知道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④了解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⑤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了解世界地震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震、防震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地震的成因、分布,抗震自救的基本措施。②难点:地震的成因、抗震自救的基本措施。【教学准备】

①教具:一次性竹筷、多媒体课件。②学具:一次性竹筷。【设计说明】

科学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懂得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来保护自己、服务社会。正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日本大地震发生期间,本课力争着眼于上述教学目标展开。

本课采用触目惊心的地震情景引入新课,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利用图片、录象和操作实验等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受地震的成因,了解与地震有关的概念及地震带等,以此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抗灾意识及乡土教育。

由于目前人类对地壳内部结构了解还不深刻,使地震的准确预报成为国际性的难题,因此学生就需要懂得观察地震前兆以及掌握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方法,这体现了科学学以致用的本质。另外,通过学生讨论“地震还带来了什么?”一问,培养学生要学会感恩,珍惜生命,鼓励其振奋意志,无畏前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9.0级地震时,高楼剧烈摇晃的实拍录象。(设计意图:采用触目惊心的地震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地震成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地震

播放地震成因的flash,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

体验地震:取一根竹筷,双手分别握住竹筷的两端,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到断裂,体验在竹筷断裂时发出的声音和双手的感觉。通过实验归纳地震的成因。1.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模拟实验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学生将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利用之前的flash和世界地震带分布图介绍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2.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思考:将世界地震分布图与世界火山分布图进行比较,你能发现它们的分布特点有何相似之处? 归纳:由于火山和地震在成因上都和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有关,因此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分布区是基本重合的。

观察: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也处在地震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学会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乡土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中国、家乡的地震情况。)

出示一篇关于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的报道,让学生找出未曾学习过的名词:震源、震中、震中距以及震级。

(设计意图:了解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地震的震源深度、震中距都有关。)

3.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3)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4)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5)震级:按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将地震分为不同的等级。

讲述:地震每增加一级,其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1级和2级地震人类不易察觉,为无感地震;3级和4级地震人类能够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为有感地震;5级和6级地震为有破坏性地震;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震源深度越小,震中距越近的地方,其破坏力就越大;而8级以上地震为巨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里氏9.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震源深度10千米,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除了引起大地褶皱和开裂、建筑物倒塌、水电中断、发生火灾外,还引起了山体滑坡、雪崩以及大海啸(播放视频)等毁灭性灾难。另外,位于日本西南部的新燃岳火山由于此次地震而发生喷发。并且有专家预测:此次的大地震有可能会成为已沉睡了300年的富士山再次重新喷发的诱因。

阅读:课本P136,印度洋大地震。

(设计意图:感性地认识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巨大的震撼力促使学生想要了解如何采取措施避震、保护自己的欲望,为地震的预报和防范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1.地震的预报

(1)民间预报地震的方法

利用图片讲解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2)候风地动仪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地震的仪器,是公元二世纪由张衡发明的。它可以侦测到大地的轻微地震,也能判断震中的大致方位。地动仪用精铜铸造而成,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相应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就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3)现代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及防范;同时通过介绍地动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地震的防范

利用图片讲解家庭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3.避震的方法

播放视频:由消防人员告诉学生在家里应如何避震; 由图片知识告诉学生在学校里以及野外又应如何避震。经验小结:a.地震时保持冷静,并迅速作出反应;b.一跑二钻:钻到面积较小的房间(卫生间)或坚实的床下(桌子下);c.保持乐观心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等可视性较强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新知,掌握避震的方法,应急地震灾害,增强生存本领。)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四、课堂延伸

讨论:你认为地震带给我们太多的„„(悲、痛和感动)

(设计意图: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要学会感恩,珍惜生命,振奋意志,无畏前行。)

向学生介绍“地震科普之窗”和“中国地震科普网”两个网站,以使学生在课外能更多地了解关于地震的知识。

五、课堂练习

1.如果在你遇到下列异常现象,可以作为地震来临信号的是()A、水井翻花冒泡 B、铁树开花 C、下酸雨 D、河床变浅 2.抢救地震时,我们不应该做的是()A.抢救贵重物品 B.快速离开房间 C.躲在桌子底下 D.躲进小房间里

3.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发明了,可用于测任何方向发生的地震。4.最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地区和 地区。

六、板书设计

一、地震

1.地震的成因: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3.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

(1)震源(2)震中(3)震源深度(4)震中距(5)震级

二、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1.地震的预报

(1)民间预报地震的方法(2)候风地动仪(3)现代地震仪 2.地震的防范 3.避震的方法

第三篇:《地壳变动与地表变化》教案(范文)

《地壳变动与地表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发现物质变化快慢的因素。

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三、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第四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精选)

【教学重点】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

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

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

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

(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体,让你猜测其中可能是什么东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讨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它? 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研究活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

4.火山 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的新闻报道吗?如果有,是在哪里出现的? 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

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 不利:

5.地震

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裂时的感觉。提问: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这与发生火山活动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问题。

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6.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地震前兆?设想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如果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7.我国的地震

提问:你知道在我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说说在地震前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课外制作板报,宣传相关知识。

第五篇:科学: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二课时)(浙教版七年级下)[最终版]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

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解决方法:利用模型; 地理专题地图; 标石(岩石)。教学准备

1、收集较多的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展开

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下载地壳变动的证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壳变动的证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壳应力研究所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地壳应力研究所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地壳应力研究所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地壳应力研究所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国家机关工会关于在......

    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师 地球内部人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 师 地核、地幔、地壳。 师 很好。你知道吗?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困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职务变动会议记录

    2011年6月副科谈话会议主要内容 一、会议时间:2011年6月 二、会议地点:郑东新区博学路办事处二楼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翟国俊(郑东新区博学路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王保中(郑东新区......

    物价变动情况调查报告

    物价变动情况调查报告2011级团总支纪检部庞晶调查人:2011的物价,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有1.3%的涨幅,但由于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班次变动申请书(★)

    班次变动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们是广西驰程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兴义汽车运输总公司望谟分公司的客运车辆承包经营者,现有望谟至百色,车辆共有6辆车分别对发;第一班发车时间......

    学籍变动流程

    学籍变动流程 省内转学流程 1. 转入学校管理员输入学生的学籍号和身份证号,搜索后填写申请表,包括新班级,新学籍号,递交审批 2. 转入学校所在区县管理员审批 3. 转出学校管理员......

    学生变动情况说明

    学生变动情况说明 油松岭乡中心学校2014年3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发学生数853人,实发学生数853人。4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发学生数849人,实发学生数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