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合集)

时间:2019-05-13 10: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

第一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

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市)土地调查报告

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一章土地资源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 基本情况(2009年末的统计年鉴数据)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区划

三 建制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条件

一 地貌条件

二 气候条件

三 水文条件

五 植被条件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2009年末的统计年鉴数据)

一 人口及构成二 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

第二章土地利用分类

第一节 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一 土地利用特点

二 土地分类的依据

三 土地分类的原则

第二节 地类含义

一 耕地

二 园地

三 林地

四 草地

五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六 交通运输用地

七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八 其它土地(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构成和分布

一、土地利用总体构成二、土地利用分布

第二节 耕地

一、耕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耕地类型构成(二)耕地按行政区分布

二、耕地的坡型构成及分布

(一)按坡度级划分

(二)不同坡度按行政区分布

(三)耕地类型

第三节园地

一、园地面积构成二、园地的分布

第四节林地

一、林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林地的分布

第五节草地

一 草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第六节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一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分布

第七节交通运输用地

一、交通运输用地类型及构成二、交通运输用地的分布

第八节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一、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及构成二、水域及水利设施的分布

第九节 其他土地

一 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 设施农业

三 田坎及田坎系数

四 裸地

第十节 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 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可调整地类)

一 基本农田分布

第四章 土地利用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分析(2009年末总人口、农业人口数据)

一 人均土地

二 人均耕地

三 人均园地

四 人均林地

五 人均草地

六 人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七 人均交通运输用地

八 人均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九 人均未利用土地

第二节 土地利用水平分析

一、土地利用率

二、土地垦殖率

三、林地利用率

四、建设用地率

五、土地利用城镇化指数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可统计到乡镇)

一、农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二、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三、未利用地的变化及原因

第五章 土地权属

第一节 土地权属状况

一、土地权属的概念

二、土地权属的确认

第二节 土地权属类型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土地权属类型面积构成二、土地权属类型的分布

第三节 土地权属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一、国家所有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二、集体所有地类面积构成及分布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及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四部分县(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附件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和编码

附件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简要

第二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国家级核查总体方案

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状况,获取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成果核查作为二次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调查成果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做好二次调查工作的关键。

为确保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任务的顺利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的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3号)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7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核查任务

(一)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1.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核查。

(1)开展全国各县级调查单位全辖区100%的内业土地利用现状地类一致性核查,对比检查数据库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遥感正射影像的地类一致性。

(2)结合内业核查成果,重点对东部沿海地区及五十万以

上人口城市等地区,开展耕地、建设用地等重点地类的外业核查,实地对照检查土地利用数据与实地的一致性。

(3)重新汇总土地利用数据库中面积数据,检查汇总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

2.开展农村土地权属调查成果核查。

检查数据库汇总的土地权属面积与上报统计资料的一致性。抽取一定比例的权属界线,开展外业实地抽查,检查其权属状况与实地的一致性。

(二)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结合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对各地汇总的城镇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原则上不对具体宗地开展核查。

(三)基本农田核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等资料,检查分析各地基本农田上报数据、位置的可靠性,通过空间叠加统计的方法,检查各地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数据与上报的基本农田地块中各地类面积的一致性,落实基本农田数量和位置相关情况。

(四)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

依据成果汇交有关要求,对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数据库中元数据、成果汇交格式、数据库图层、命名、数学基础、数据精度、拓扑关系及各图层间逻辑关系等。

二、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成果核查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的要求,充分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采用内业全面核查和外业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检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图件与实地一致性。

(二)技术流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流程见图1。

(三)技术方法。

1.充分利用遥感(RS)技术,采用数据库空间叠加套合检验法,开展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

利用客观、高分辨率、现势性强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下,与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层叠加套合,目视判读遥感影像,结合地类影像特征检索库,100%的对比检查影像判读地类与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一致性,将判读认为不一致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等,按照规定进行标注,为外业调查进行实地核实提供依据。

成果资料接收资料检查完整性检查影像数据检查汇总数据检查文字报告检查向“主管单位”反馈资料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地方重新提交成果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格式检查数学基础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面积汇总检查重新汇总各类面积地类一致性检查建立地类解译标志数据库相关图层与影像叠加套合基本农田检查资料检查上图方法检查汇总数据检查图层检查与上报面积一致性检查标识补测地物、“批而未用”土地信息对比分析,填写面积汇总检核表目视判读,进行地类一致性检查,标注疑问图斑及线状地物信息检查结果记录检查结果记录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对疑问图斑进行汇总统计编写内业核查报告制作疑问图斑分布图地方复核地方复核准备工作外业实地核实记录及拍照分析原因,编写复核报告疑问面积统计标注地方确定修改图斑确定核查对象,设计核查路线打印外业核查图件外业实地核查外业实地核查准备工作疑问图斑检查疑问线状地物检查外业实地核查补测地物检查编写外业核查报告“批而未用”土地检查提交全部核查成果会同相关司(局)开展调查数据审查不合格成果确认合格地方修改成果成果整合集成入库

图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流程

2.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检查数据库成果质量,确保汇总数据的准确性。

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开发统一的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软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查方法,检查数据库的数学基础、数据精度、拓扑结构、图层的命名及属性、图幅接边和汇交格式等是否正确,并对各层间的套合、逻辑一致性进行自动检查。利用GIS软件,按行政区域重新统计汇总出数据库中各地类面积和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检查数据库汇总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检查县级(含县级)以上各级行政区域的控制面积是否与下达的控制面积一致。

3.充分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开展外业实地核查。

根据内业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有关资料选择抽查图斑和地物,确定抽查路线,有针对地开展实地现场调查和地物测量。利用GPS全站仪等设备仪器和 GPS导航技术,引导抽查路线,并利用空间定位系统,将矢量栅格数据叠加显示,实时跟踪显示当前所在地理位置,准确定位所抽查的图斑。同时,详细记录外业工作轨迹,准确量测和记录核查地物的实地面积及线状地物宽度等,并拍摄实地地物照片,确保照片与疑问图斑(线状地物)一一对应,为开展复核工作和内业后处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核查主要成果

(一)内业核查成果。

1.矢量成果(疑问图斑、线状地物)。2.数据表格成果。

包括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检核表、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检核表、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汇总检核表等。

3.内业核查报告。4.疑问图斑分布图。

(二)地方复核成果。1.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2.地方复核情况报告。3.地方复核照片。

(三)外业实地核查成果。1.外业核查记录表。2.外业核查报告。3.外业实地照片。

(四)总体成果。1.核查总报告。2.核查确认意见。

四、组织实施

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工作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实施。

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参照国家级核查方案,开展省级对市(地)级和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工作。

(一)职责分工及要求。1.全国土地调查办。

(1)全国土地调查办内设工作组,负责国家级成果核查的具体业务和日常工作。

(2)全国土地调查办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级核查任务的承担单位,并对参加核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核查程序,统一核查方法和要求等。

(3)全国土地调查办接收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报送的成果资料。成果资料齐全后,全国土地调查办出具资料提交回执单,并负责分发到国家级核查任务承担单位,开展具体核查工作。

(4)承担核查任务的专业队伍负责国家级核查的具体工作。核查专业队伍组织人员,按时完成具体核查任务,并及时将核查结果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原则上每个县(区、市)核查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专业队伍的核查工作接受全国土地调查办的抽查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

(5)全国土地调查办委托长期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单位,负责国家级核查工作的监理。监理单位对核查工作全程监理,对核查专业队伍的核查成果负责评判。核查专业队伍实行核查成果质量的末位淘汰制度。

(6)针对内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国土地调查办将核查

意见书面反馈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督促地方开展复核工作。

对地方上报的复核结果仍有疑意的,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外业调查,进行现场实地核实。

(7)全国土地调查办根据内、外业核查和地方复核成果,统计地方调查成果的正确率,认定县级土地调查成果是否合格。对于认定不合格的调查成果,全国土地调查办出具书面整改意见,同调查成果一并退回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并全国通报。

核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该省(区、市)的共性问题时,退回该省(区、市)所有县级调查成果,要求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开展检查工作。

2.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

(1)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及时对县级调查成果开展预检和验收工作,并于验收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成果汇交的相关要求,将验收合格的县级调查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

(2)提交国家级核查的调查成果应以县(区、市)为单位,并保证成果资料内容齐全、装帧规范、数据准确。

(3)提交核查的成果资料不全或存在问题的,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于7个工作日内补齐或重新提交资料。

(4)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于接到全国土地调查办的复核书面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地(市)级、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完成实地复核工作,并将复核结果及修改后的土地调查

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报送结果,视为认可内业核查结果,以此成果导入国家级数据库。

(5)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配合完成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外业实地核查工作,外业抽查报告需经抽查地的土地调查负责人签字确认。

(6)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依据整改意见,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调查成果的全面修改,并重新申请核查。

由于共性问题被退回全省(区、市)成果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及时组织市、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开展深入自查工作,对发现问题进行彻底修改,并重新开展省级预检和验收工作,要求地方于退回调查成果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重新提交。

(二)进度安排。

按照“完成一个,验收一个,核查一个”的原则,2008年开始启动二次调查成果核查工作,2009年10月底前,完成所有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工作,2010年上半年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各地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与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应单独上报。农村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即可上报核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工作完成后,再单独上报核查。

全国土地调查办将根据各地报送情况,组织专门队伍开展分阶段核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2008年上半年,完成核查系统及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的

开发,提供各地使用;组织核查技术培训及检查指导工作;东部地区提交县级调查成果,开展县级调查成果的内业核查。

2.2008年下半年,对东部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在内业核查的基础上,开展外业实地核查,总结内、外业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完成东部地区核查工作。

3.2009年对中、西部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开展内、外业核查工作。

4. 2009年10月31日前,完成所有调查成果的国家级核查确认工作。

5. 2010年6月,完成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整合,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成果核查执行统一的核查规范和标准。全国土地调查办统一制定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的有关规定,规范成果核查的程序和要求。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全国土地调查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查,并会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各地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对发现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将视情节轻重,依据《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的相关条款,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业单位参与弄虚作假的,取消其土地调查资格。

第三篇:孙吴县国土局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孙吴县国土局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为切实做好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调查)工作,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以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的通知》(黑政发[2007]33号)的工作安排,按照《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要求,我县成立了孙吴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调查工作自2007年前期准备,2008年月开始招标,由齐齐哈尔地勘院测绘院承担了此项工作。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完成县级外业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工作,成果经自检、自查,基本达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质量要求,现将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区域概况

孙吴县地处小兴安岭北麓、黑河市中部,位于东经126度40分—128度,北纬48度59分—49度42分。东西长73公里,南北宽61公里,北邻黑河市,南接五大连池市,西连嫩江县,东与逊克毗邻,边境线长35公里,与俄罗斯阿

穆尔州的康斯坦丁诺夫卡区隔黑龙江相望。北黑铁路、202国道纵贯全境,素有黑河市交通枢纽之称。全县总面积431326.94公顷,辖1个街道办事处、11个乡镇(含1个民族乡)、94个行政村、2个国营农牧场、8个国有林场(其中平山林场隶属黑河市林业局),1个国有苗圃。伪满康德4年(1937)由瑷珲县析出,始建孙吴县,1945年11月建立红色政权。

孙吴县自西北至东南被绵延的小兴安岭所怀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主要林区,南部和西北为农业区。东北沿江平原为全县经济发展区。东南部丘陵河谷区曾发现火山群。

孙吴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风大,夏季温和多雨,秋季降温早,常有早霜危害。年平均气温为-0.6℃,平均日照2551.5小时,平均降雨量400~650㎜,平均降雪期为215天,跨四、五、六3个积温带,无霜期为90~120天,年有效积温在1,571.1℃—2,117.4℃之间,大于等于5级风平均日数为103.1天。

孙吴县俗称“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地貌可划分为西部低山河谷区、丘陵河谷区和沿江平原区三个类型区。全县耕地面积102.4万亩(包括草原和速生丰产林180万亩),草原面积81.9万亩,林地面积376万亩。有石材、煤炭、钼矿、石油等矿藏20余种。有逊别拉河、辰清河、茅兰河

等大小河流29条,泡泽270多个,天然水面18.6万亩,宜渔水面3万亩。

植被分为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属高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以长白山植物区系为主,种类多达4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45%,活立木蓄积量678万立方米,以柞、桦、杨、椴树为主,其中以白桦居多,针阔混交林主要是落叶松,有少许云杉和樟子松;药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土三

七、兴安黄芪、大叶柴胡、百合、芍药、桔梗、刺五加、党参、蒲公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土特山产品有木耳、蘑菇、猴头、榛子、蓝莓及蕨菜、薇菜等。

全县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城镇3.8万人、农村5.5万人、国营农场1.2万人。有满、达斡尔、俄罗斯、鄂伦春等19个少数民族。

二、已开展土地调查情况

孙吴县开展土地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1981年完成《孙吴县土地资源区划调查报告(土地概查)》 2、1994年完成《孙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详查)》 3、2006年完成《孙吴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4、2009年完成《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

三、调查任务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为了掌握准确、翔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土地利用的分类、分布、面积和权属的现状,以及自然的变化和人为的变更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按照国务院38号文件规定要求,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实地查清全县农村每块土地的地类、权属、位臵、范围、分布和利用状况,查清全县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完成农村集体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查清用地权属状况及每宗土地的位臵、界线、数量、用途等;开展基本农田调查,按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通过这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用地、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四、组织实施

(一)准备工作:一是建立了领导组织,为保证孙吴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孙吴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兼任,具体负责全县土地调查实施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国土、林业、畜牧、建设等相关单位的业务人员组成。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全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县国土资源局具体组织实施;县民政局负责提供民政勘界相关资料;县建设局负责提供城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土地调查专项资金。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标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实地调查城镇、村庄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县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孙吴县06年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乡(镇)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全县 5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一致的原则,获取全县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县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三)基本农田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四)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

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平台县级土地利用现

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享机制,满足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分析、更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据汇交和交换等需要。

(3)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组织建立孙吴县地籍信息系统,对孙吴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五、调查投入

为保证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国务院《通知》关于“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经费上要给予保证”的要求,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总预算。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分编制支出预算,并列入县级的财政预算,从本级土地收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县级财政部门要确保本级第二次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障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障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经费监管,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六、质量保障措施

(一)项目实施单位自检

外业调查、内业工作等工序完成后,都要实行作业人员自检、互检,对每道工序的作业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作业队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和精度评定,每个工序检查合格后,检查员须签字,作业员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应予补做或返工,调查成果完成后,由县级技术组成员等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验收组对项目实施过程、作业精度、成果质量进行抽查,抽查量不少于总工作量的50%,最后提交质量自检报告。

(二)县级自检

土地调查成果经作业单位自检合格后,由国土资源局组织自查、自验,并督促落实整改任务。

(三)市局初验

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阶段成果完成自检后,报市局初验,并按市局初验报告督促整改。

(四)省厅审查

市局对调查成果初验合格后,由市局上报申请省厅进行审查验收。

七、完成的主要成果

通过本次调查,完成了孙吴县农村土地调查的各项工作任务,查清了孙吴县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掌握了区域内各类土地基础数据,建立了土地利用管理信息数据库和土地管理系统,获得了实用的土地调查实践经验,圆满完成了调查工作。

(一)外业调查成果资料

1、标准分幅的调查底图249幅;

2、各类土地权属界线协议(确认)书4563份;

3、集体土地调查表10882份;

3、第二次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二)图件成果及相关资料

1、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245幅;

2、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各245幅;

3、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挂图1幅、乡土地利用现状挂图24幅;

4、《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5、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面积计算及汇总成果

1、孙吴县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及统计台帐;

2、孙吴县分别按权属性质(国有、集体)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数据成果

孙吴县土地利用数据库;

(五)文档资料

(1)《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技术设计书》;(2)《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工作报告》(3)《孙吴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技术报告》;

(4)《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成果分析报告》;

(5)《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自查报告》;(6)《孙吴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数据库建设报告》;

(7)仪器鉴定资料等其他文档资料。

八、经验体会

(一)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调”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没有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没有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密切配合,就难以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也就难以取得今天的工作成绩和实效。

(二)强化后勤服务、优化外部环境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虽然工作的顺利推进主要靠的是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经验,但我们尽心尽地力提供优质后勤服务,优化外部工作环境,为作业人员在工作上提供条件,在生活上提供便利,让作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调查工作当中,则是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三)严格督促检查、协同跟班作业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

加强督促检查,全面落实工作部署,协同作业单位跟班作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量做到早发现、早研究、早解决,与作业单位一 11

道,将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在推进工作中少走了弯路,赢得了时间。

九、成果应用及效益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涵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数据库。其中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的基础,通过外业调查、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库建设而成;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

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

建立完整的孙吴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为以后数据的管理、更新、查询统计、分析、输出以及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提供高效准确的操作平台,并为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等相关土地管理工作方面提供现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从而实现孙吴县土地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

第四篇: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2008年下半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次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回收率为93.7%。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依托中国科协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且在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科学的抽样社会调查原则,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本次调查样本的结构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基本合理,能较好地代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状况。

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占42.3%,中部占20.7%,西部占25.7%,东北占11.3%;从性别看,男性占近六成(59.6%);从年龄看,平均年龄为37.89岁,35岁以下占近四成(37.9%);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近半数(49.3%),民主党派占4.0%;从职称看,正高占8.6%,副高占23.6%,中级占38.5%,初级占21.1%,没有职称的占8.2%;从学历看,博士占9.5%,硕士占15.5%,本科占47.1%,大专占21.5%,高中及以下占6.4%;从教育背景看,工、医、理、农专业分别占35.4%、20.7%、16.0%和9.3%,管理学占7.4%,其他学科占11.1%。

从从事职业看,科学研究人员占8.1%,工程技术人员占30.6%,卫

— 1 — 生技术人员占19.2%,农技推广人员占5.2%,自然科学教学人员占21.2%,科技管理人员占11.3%,其他占4.3%;从所在单位类型看,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占13.7%,高等院校占18.8%,中学和技校占6.9%,医疗卫生机构占19.1%,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占6.9%,大型企业占25.8%,中小企业占6.4%,其他占2.3%;从所在单位行业看,教育占24.3%,制造业占2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0.2%,农、林、牧、渔业占10.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占9.1%,其他合计占13%。

二、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情况

科技工作者是以科技工作为职业的人员,即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劳动力,涵盖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多个层次的人员。由于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政策概念尚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我们拟使用科技人力资源来描述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情况。所谓科技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开发、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由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组成,具有明确的统计识别标准。

一是科技工作者队伍呈快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从2002年到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959万人增长到5160万人,增长74%。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从2002年底的2186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2254.5万人,新增68.5万人,增长3.1%;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2003年底的3113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3314万人,新增 — — 2 201万人,增长6.5%;科技活动人员从322.2万人增长到454.4万人,增长41%;科学家和工程师从217.2万人增长到312.9万人,增长44%;R&D人员全时当量从103.5万人年增长到173.6万人年,增长68%。同期,全国就业人口仅增加4.4%,在岗职业人数仅增加8.2%。科技人力资源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张。统计资料表明,五年来,我国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的本专科毕业生新增总量达1189.7万。

二是队伍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较高。调查显示,近半数(48.7%)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不到一成。其中,科技工作者对工作稳定性、单位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工作自主性的满意度最高,对住房分配制度、工作收入、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声望、自我成就感等满意度相对较低。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30.3%的科技工作者最愿意从事的仍是目前的职业,加上选择大学教师(10.5%)、工程师(7.6%)、医生(4.5%)和科学家(3.2%)等科技相关职业的人,选择科技工作作为理想职业的人仍在半数以上。在可能选择的其他职业中,选择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15.3%)和官员/公务员(14.3%)的比例最高。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从流动意愿看,32.0%的科技工作者有职业流动意向,其中51.8%是因为目前工作收入待遇太差,41.4%是因为工作没有发展前途,33.5%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其他原因依次是缺乏成就感(31.5%)、工作太辛苦(27.6%)、工作枯燥(22.7%)、住房问题(21.5%)、不能发挥 1212 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统计缺2002年的数据,这里以2003年的数据作为比较基准。

由于我们没有调查流出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人员,所以这里的比例只反映了在岗科技工作者的流动情况。

— 3 — 专业特长(17.4%)、工作设施条件差(14.3%)等。

三是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据2008年出版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培养的,截至2005年底,40岁以下人员达2647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65.7%;2006年、2007年合计新增科技人力资源(含各类本专科毕业生)达1077万人,据此推算,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已经达到3700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5160万)的三分之二以上。本次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7.9岁,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占近四成(37.9%),35岁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占逾六成(62.1%)。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800万人,这预示着科技人力资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四是队伍高学历化趋势明显。在本次调查样本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5%,硕士占15.5%,本科占47.1%,大专占21.5%,高中及以下占6.4%。其中,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者分别占55.8%、54.0%,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不同年龄组间也有较大差异,35岁以下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8.2%,35岁及以上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3.0%,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呈高学历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年之前累计毕业生总数为76万人,2003年-2007年间累计毕业生达102万人,而2007年在校研究生就达154万人,大规模高学历毕业生的加入促使科技工作者队伍趋于高学历化。

五是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和比例持续增加。据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437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 — — 4 33%。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2007年,普通专科、本科在校女学生比例已分别从49.2%、45.3%上升到51.2%、47.4%,达到或接近50%,其余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本次调查也显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占调查样本的40.4%,35岁以下组中的女性比例(43.1%)明显高于35岁及以上组(38.6%)。随着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的不断上升,未来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女性比例还将不断增加。

三、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一是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产出可观。64.4%的科技工作者在近三年内从事过科研活动,但参与或主持过科研项目的比例并不高。从事过科研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只有不到六成(58.9%)的人参与过科研项目,主持过科研项目的更是不到三分之一(31.0%)。近三年来,54.5%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比2003年调查的比例(52.1%)略有提高;人均发表论文2.9篇,明显高于2003年调查结果(2.08篇)。34.2%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人均1.3篇;16.5%发表过SCI/EI论文,人均0.6篇。此外,9.5%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学术论文,人均0.2篇;24.3%提交过内部研究报告,人均0.8篇;12.2%出版过著作,人均0.21部;11.1%获得过专利,人均获得专利0.26件。近三年来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24.5%,其中54.3%获得某种形式的分配收益,并有40.7%主要体现为奖金收益形式。

二是业务经费不足、设备落后问题普遍,知识老化、交流缺乏问

此处统计的人均发表论文数同时包括了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数量,以下统计著作和专利时也是如此。

— 5 — 题突出。调查显示,49.8%的科技工作者面临业务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32.9%面临“缺乏仪器设备”问题,26.0%面临“仪器设备老旧过时”问题。相对而言,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作以及在基层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对硬件设施的抱怨更多。在回答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什么时,许多人把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19.1%)作为首选,其他依次为缺乏业务/学术交流(16.1%)、业务/科研活动时间不充足(11.5%)、工作不受重视(10.5%)、职称/职务晋升难(10.4%)、创收压力(8.3%)、没有合作团队(6.1%)、业务活动缺乏创新(5.9%)、教学压力(4.8%)、发表论文压力(4.6%)、人际关系不和谐(1.2%)。与其它科技工作者相比,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的问题在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那里尤为突出,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对业务/科研活动时间不足问题反映突出,科研人员和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对创收压力问题反映突出,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发表论文压力反映强烈。

三是继续教育需求强烈,现有体系难以满足。近八成(77.9%)科技工作者表示目前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进修学习。其中,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表示需要进修学习的比例达到87.5%,明显高于35岁以上人群(72.3%)。初级职称者表示需要的比例为86.3%,中级为80.8%,副高和正高分别为72.8%和56.7%。尽管科技工作者对继续教育需求强烈,但现有继续教育体系无论从覆盖面还是从时间上均难以有效满足其要求。近四成(37%)科技工作者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单位没有提供培训机会和工作忙是没有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原因。近三成(27.2%)科技工作者对单位的进修培训工作表示不满意,企业科技工 — — 6 作者的不满意度更高。

四是工作强度过大,高学历、高职称者尤为突出。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工作时间超长,每周平均工作5.5天,工作时间内每天平均工作8.6小时,高于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国家法定工作时间。许多科技工作者超负荷工作,四成(39.9%)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天数超过5天;三成以上(36.8%)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总体测算,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7.3小时,比2003年(45.7小时)多了2小时。高学历、高职称者的工作时间更长,博士学历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6.7小时;正高级职称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5.2小时。

五是对单位领导管理水平和人际环境表示肯定,但对收入分配制度和学术氛围满意度较低。科技工作者对于本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普遍持肯定态度。对本单位领导管理水平,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超过一半,达51.7%,不满意率仅为10.6%;对本单位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达到55.5%,不满意率合计仅为5.8%。相比之下,科技工作者对单位工资薪酬制度和学术氛围的负面评价较多,六成以上认为本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对收入差距过大和过于平均化的批评并存:仅37.4%认为分配制度合理或基本合理,31.5%认为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26.5%认为收入差距过大,24.5%认为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卫生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抱怨收入差距过大的比例较高,农技推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抱怨收入过于平均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科技工作者对本单位学术氛围的满意度总体不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总数的26.8%,不满意率为21.8%。

四、科技工作者的生活状况

一是收入水平和住房面积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部分科技工作者仍存在收入低、难以照顾家庭等具体生活困难。2007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均值为39850元,比当年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24932元)高近15000元。但科技工作者收入状况存在较大群体差异,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35483元)比男性(42819元)低近万元;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收入(33654元)比35岁以上者(43638元)低近万元;农技推广人员平均收入仅为29086元,远低于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博士学历者平均收入为57910元,几乎是大专学历(32667元)的两倍;正高职称者平均收入为63420元,是初级职称(30929元)的两倍多;东部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最高,达到48300元,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平均收入都在35000元及以下。69.0%的科技工作者拥有自己的住房,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8平方米)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但与2003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对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58.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收入低”,35.2%是“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24.3%是“住房困难”,接下来依次为“上下班交通不便”(18.1%)、“就医看病难”(7.4%)、“子女入学难”(6.4%)、“夫妻两地分居”(4.7%)、“找对象难”(4.3%)、“其它”(2.4%)。这一结果与2003年调查相类似。不同年龄和学历、职称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有所不同,年轻、学历职称较低的科技工作者面临更多的是“收入低”、“住房困难”等经济问题;年龄较大、学历职称较高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

— — 8 二是养老、医疗保障覆盖率较高,但失业保险、劳动合同和带薪休假落实情况还有待改善。调查发现,94.4%的科技工作者有养老保险,97.7%有医疗保险,但参加社会失业保险的只有69.5%,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三者分别为84.1%、86.2%和72.6%)相比,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而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东北地区没有参加社会失业保险的比例为43.6%,中部为40.9%,西部为33.8%,东部为20.4%。75%的科技工作者与单位签订了书面聘用或劳动合同,15%没有签订任何合同,10.0%对合同情况表示不清楚。六成以上科技工作者过去一年没有连续休过五天以上带薪假,只有34.5%休过。中部地区、基层科技工作者、卫生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以及低学历、低职称者休假的比例更低,中部地区科技工作者休带薪假的比例仅为30.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卫生技术人员(22.8%)和农技推广人员(27.3%)休假比例最低;博士学历者休假比例为44.8%,本科和大专仅为33.4%和29.0%;正高、副高职称者休假比例分别为36.4%和39.0%,初级职称和无职称者分别只有30.3%和26.4%。

三是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严重不足。54.0%的科技工作者自认“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36.8%认为“一般”,自认“不太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占9.2%。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揭示的全国城市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相比,科技工作者的自评健康水平明显偏低。把“非常健康”计作5分,“非常不健康”计作1分,此次调查中科技工作者自评健康平均分为3.53分(介于“比较健康”和“一般”之间),比2003年得分(3.78分)略低,说明科技工作者自评健康水平较过去有所下降。近四成(39.3%)科技工作者患有某种类型的常见

— 9 — 疾病,其中患颈椎和椎间盘疾病的占21.6%、消化道疾病(9.7%)、高血压(7.6%)、关节炎(7.2%)、心脏病(3.7%)等。部分科技工作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压力过大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3%的科技工作者觉得最近压力“非常大”,42.7%觉得压力“比较大”,32.7%觉得“有点压力”,主要压力源依次为:工作(50%)、个人经济(22.3%)、职务/职称晋升(12.3%)、家庭生活(5.6%)和人际关系(5.1%)。调查显示,28.8%的科技工作者从不参加体育锻炼,35岁以下人员中有31%从不参与体育锻炼;人均每周锻炼2.2次,每次锻炼持续30分钟以上的为1.6次,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3.5%。七成以上(64.7%)科技工作者参加过体检,但基层科技工作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单位组织体检的比例明显较低,区县基层站点参检比例为56.2%,低于机构站点(70.1%),中部(61.6%)、西部(58.7%)和东北(57.9%)地区参检比例低于东部(71.6%),农技推广人员在各类人员中参检比例最低,仅为44.7%。

五、科技工作者与科学共同体

一是逾五成科技工作者是各级各类科技团体或科协基层组织的个人会员。逾四成(45.5%)科技工作者是各级、各类科技团体(如学会、研究会等)的个人会员,近四分之一(24.5%)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各类科协基层组织。如果把各级科协所属学会组织和科协基层组织的会员视作科协直接联系和服务的对象,这类人员在全部科技工作者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0%。对科协系统所发挥的影响力,22.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非常有影响”和“比较有影响”,22.1%认为“影响较弱”和“没有什么影响”。交叉分析显示,对科协了解程度较高者,对其影响力 — 10 — 的评价也更加积极。科协直接联系和服务的对象,尤其是科协基层组织会员,对科协的了解程度和评价态度明显高于其它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培训是科技工作者最希望科协组织提供的服务,其中信息、技术服务64.0%,进修培训服务45.0%,提供科技人员内部交流的机会44.2%,提供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机会31.6%,政策咨询服务29.2%,资助研究21.6%,保障权益20.1%,向政府反映意见17.4%,解决生活困难10.4%,就业服务9.8%。

二是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互联网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过去一年中,61.4%的科技工作者曾经参加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人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7次;12.8%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8.9%有过出国(出境)访问、考察、培训或进修。影响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最主要困难依次为:会议收费太高(34.5%),缺乏信息、没有机会(33.7%),没有差旅经费(29.7%)。科技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趋势,41.3%的科技工作者仍然把学术著作和刊物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互联网已成为第二重要渠道,29.1%的人选择互联网作为最重要渠道,这一比例几乎是2003年(10.7%)的3倍。但是,科技工作者对国内学术刊物的水平评价并不高,67.5%的人认为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版面费过高(34.9%的人选择此项)、文章质量差(33.0%)、发稿靠关系(25.5%)以及文章评审不透明(20.4%)。相比较而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对国内学术刊物的评价更低。

三是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

— 11 — 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过半数(55.5%)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与此相比,在美国和挪威的相关调查中,分别只有27%和2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周围的人有过科研不端行为。对于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科技工作者认为主要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30.3%),其它依次为社会大环境(21.7%)、监督机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够(12.8%)、处罚不严厉(8.0%)、学术规范教育不够(3.3%)、学术规范及规章不明确(3.2%)。被问及“你认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是否值得同情”时,超过3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非常同情”和“有些同情”,20%表示可以原谅。其中,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表示“同情”和“可原谅”的比例分别为36.3%和23.4%,高于35岁以上人员(分别为28.5%和17.9%)。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知识,自认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很少”和“基本不了解”者达38.6%,女性、年轻人、低学历者和低职称者对学术规范了解情况相对较差。

四是两成以上科技工作者近三年中获得过科技奖励,七成以上肯定现有科技奖励的积极作用。22.1%科技工作者在最近三年内获得过各类科技奖励,人均获奖0.44项。其中,3.4%获得过国家级奖励,16.5%获得过省部级奖励。年纪较大者及高学历、高职称者获奖比例更高。72.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奖励体系对科技工作者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六、科技工作者与社会

一是参政议政热情高,对公共政策知晓度不够。调查表明,80.1%的科技工作者比较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低职称者关注程度相对较低,35岁以下人员关注的仅为74.2%,比35岁以上人员(83.9%)低近10个百分点;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者关注的比例分别为70.9%和75.3%,明显低于正高(89.3%)和副高职称者(84.8%)。77.5%的科技工作者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愿,高于2003年的比例(53.6%),4.8%的科技工作者当选过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过去一年中,56.5%的科技工作者向本单位领导或部门提过建议/意见,36.5%就本单位的管理问题公开发表过意见,9.2%向政府提过建议/意见,7.9%向新闻媒体提过建议/意见,58.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参政议政渠道不够畅通。同时,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政策文件的了解程度较高,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调查列举的5个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中,科技工作者了解程度最高的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知晓率为69.2%;了解程度最低的是“科技进步法(修正案)”,知晓率为49.9%。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女性科技工作者人群应成为科技政策扫盲的重点。

二是参与科普活动积极性不够。调查表明,25.0%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3年内发表过科普文章。过去一年中,56.7%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过至少一种科普活动,其中36.0%为企业提供过科技咨询或服务、35.3%举办过科普讲座或培训、27.9%利用专业知识为农村服务、19.6%利用专业知识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17.2%为科普场馆提供服务、12.2%就科技问题接受大众媒体采访。上述参与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

— 13 — 定差距。以英国2006年的情况为例,举办过讲座、提供过决策咨询、接受过媒体采访的科技人员的比例分别比我国高出5%、13%、11%。至于参加科普活动的主要障碍,24.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缺乏渠道,21.3%是没有时间精力,20.0%是缺乏相关经费,13.8%是自己缺乏相关训练或没有科普能力。

三是期待完善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制度。近三年中,19.6%的科技工作者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过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人均申报2.7项,人均申报成功1.4项。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41.8%认为财政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的问题,38.4%认为存在“审批程序不透明”的问题,分别有24.5%、23.5%和19.7%认为申报过程中存在“申报手续复杂”、“申报周期过长”和“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希望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在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44.1%认为经费管理制度基本合理,也有25.5%认为经费管理过严,使用不便。

四是近一成科技工作者曾经受过知识产权侵害。调查显示,9.6%的科技工作者曾经受过知识产权侵害,其中博士学历受侵害者比例达21.7%,正高级职称者达19.9%;科学研究人员为13.9%,教学人员为12.5%,均明显高于其它人员。成果被抄袭、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转载是最主要的侵权形式,分别有3.2%和3.1%的科技工作者遭受过这两类形式的侵权。面对侵权,近四成(37.2%)科技工作者采取回避策略,21.2%直接联系侵权人私下交涉,21.1%向自己所在单位寻求帮助,8.7%向科协或其所属学会组织寻求帮助,8.7%向其它相关政府部门寻求帮助,9.2%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还有4.9%采取向媒体反映的处 — 14 — 理策略。

五是对自主创业有很强的兴趣和愿望。69.0%的科技工作者曾经考虑过自己创业,男性、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低学历、低职称者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考虑过自主创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男性考虑过创业问题的比例(72.2%)高于女性(64.1%);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考虑过创业的比例(77.1%)比35岁以上人员(63.8%)高10多个百分点;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者的比例分别为76.3%和77.0%,而正高和副高级职称者分别只有57.8%和62.1%;东部地区科技工作者考虑过自己创业的比例仅为64.8%,低于中部(71.3%)、西部(72.2%)和东北地区(72.9%)。在自主创业方面面临的障碍和困难中,以缺乏资金最为普遍,71.0%的科技工作者遇到这一问题;另外,“缺乏好的项目”(41.2%)、“缺乏管理经验”(32.9%)、“缺乏保障和心理安全感”(32.8)也是主要障碍。

七、主要结论和总体判断

第一,科技工作者队伍数量快速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态势良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为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力量,也是科技工作者队伍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800万人,加上高等教育中女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这预示着科技工作者队伍近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将继续保持年轻化、高学历化和女性比例增加的趋势。

第二,科技相关职业吸引力较高,但潜在职业忠诚危机不容忽视。科技工作者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在整体社会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科

— 15 — 技工作者内部职业流动比例反而比2003年有所下降,说明科技工作相关职业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这可能与科技工作的职业声望较高和职业稳定性较高有关,当然人事档案、社会保障等职业流动中的制度性制约因素也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同时应看到,由于收入和工作压力等问题,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第三,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对工作环境和支撑条件提出更高要求。与五年前相比,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高,表现为科研活动更为频繁,工作时间更长,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丰硕。同时,他们也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是希望能减少非科研活动的干扰,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业务工作;二是痛感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得到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三是对工作中业务经费不足、设施陈旧问题深感不满,对单位分配制度不合理、学术氛围不足的状况颇多怨言。只有正视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持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

第四,科技工作者内部分化趋势明显。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在城镇居民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队伍内部分化明显,女性、青年、基层、中西部科技工作者的收入与其他群体相比明显偏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住房困难问题依然突出。破除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保持科技工作者队伍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但应警惕这种差距一旦超越合理范围,将会对科技工作者 — 16 — 队伍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健康状况欠佳。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是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同时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中还面临着收入低、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低、家庭拖累等多方面压力。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压力过大和体育锻炼不够,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不容乐观,身心健康水平趋于下降。当前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减压措施,并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缓解科技工作者压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健康水平。

第六,科技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但参与渠道和能力尚须完善。多数科技工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热情高;积极参加科技团体活动,学术交流趋于频繁;同时还通过建言献策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调查也发现,渠道不畅、经费紧张和信息缺乏仍是阻碍科技工作者参与交流活动和公共事务的主要因素。这表明,进一步畅通参与渠道和增加经费支持,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迫切希望;同时,也提醒科协等团体组织在信息提供和参与渠道方面要切实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交流、参与社会事务。□

第五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方案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工作,提高调查成果质量,保证调查任务按时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 号)的精神 ,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 ,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的与对象

(一)主要目的1.提高各级土地调查技术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及质量监控能力 , 掌握土地调查专业知识、调查操作技术和质量检查控制技能 , 使其能够胜任本次调查的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

2.提高专业调查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 , 统一调查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 , 保证调查成果的统一性 , 提高成果质量。

3.提高师资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 , 统一师资队伍对调查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的认识 , 使各级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培训对象

1.负责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的师资人员。

2.各省级负责调查组织实施协调的行政与技术管理人员。

3.各市、县级从事土地调查的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

4.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5.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编写全国统一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 :

(一)基础理论知识

开展土地调查相关基础知识培训 , 主要包括测绘、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调查等基础知识 , 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技术标准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标准、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 , 包括对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技术规程、规定和标准等要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三)实际操作方法

根据调查技术流程 , 对调查每一阶段和每一道工序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 包括调查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建库、数据汇总以及图件编制和成果分析等。

(四)项目管理

对项目招投标、经费管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制度和办法进行培训。

(五)检查验收

对检查验收的制度、程序、内容、方法、评价指标等进行培训。

三、培训形式

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培训需求、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培训评估等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 采取课堂培训、试点示范、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主要形式有:

(一)课堂培训

采取短期培训班方式,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集中办班培训,以多媒体现场示范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

(二)实地操作

根据实地情况进行选择试点,开展实际操作示范,提高调查人员的实际作业能力掌握土地调查的技术流程、操作方法、成果质量要求。

(三)示范交流

召开现场会,交流土地调查的经验和具体做法,总结土地调查经验、教训,展示土地调查的各个环节和最终形成的成果。

(四)网络辅导

利用网络技术,在各级国土资源网站上开办网络课堂,将土地调查培训内容放到网上,随时可以查阅、学习, 同时开办网络信箱 , 定期解答地方土地调查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四、组织形式与培训重点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培训分层次组织实施,采取国家级培训和地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实施全国范围培训工作,包括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进行考核管理。地方培训工作由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一)分工与要求

1.国家级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对承担调查培训的师资队伍、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人员、承担国家级调查任务的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

2.地方培训省级负责对承担省、地、县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各地(市)、县(区)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土地调查培训;承担地方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培训。专业队伍中经过省级培训的人员比例不低于30%,其他人员由专业队伍自行组织培训。地(市)、县(区)负责对乡级土地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二)培训重点

针对师资队伍、各级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调查专业队伍等不同培训对象 , 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师资队伍

全面培训 , 包括全面理解掌握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

2.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

重点是管理培训 , 包括理解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了解规程、规范、标准的内容;掌握调查项目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费管理、生产管理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3.专业队伍

重点是技术培训 , 包括对规程、规范、标准的理解 , 熟悉遥感影像地类判读 , 掌握具体调查方法。

五、培训考核

全国土地调查办对培训工作、培训质量、培训效果进行检查监督。每期培训结束后 , 由培训学员填写质量反馈表 , 对培训质量作全面评议。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学员反馈意见 , 完善培训工 作。

培训主办单位按统一要求 , 组织结业考试 , 从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 , 考核通过后 , 颁发结业证书。取得结业证书人员比例低于 30% 的专业队伍 , 不得从事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六、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 , 制定培训计划。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有关专家 , 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 ,编制全国统一的考试题库。

(二)前期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 2007 年 7 月底前完成省级师资人员培训 , 通过培训后的师资人员方可开展再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批准对省级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调查底图生产、调查成果核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

省级及市县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分批对各级管理人员及调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三)中期培训

从2007年9月开始,在调查不同阶段,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四)后期培训

在调查汇总阶段,开展统一时点变更、成果汇总、数据库成果汇交际更新维护等专题培训。

下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提纲(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汇报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工 作 汇 报 市考核组: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

    土地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宣传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精选多篇)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GIS软件应用探讨 2009-5-22 17:31:23新闻类别:GIS开发与应用摘要:本文以漳州市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常用软件(MAPGIS、ARCGIS、GEO......

    四川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四川省第二次土地 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川办函[2007]239号 二○○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经......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全文5篇]

    附件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先进集体 推荐对象简要事迹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和关......

    土地整理提纲

    河南省XX县XX镇低洼地土地整理项目 竣工报告 河南省XX县XX镇低洼地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XX县XX镇的东北部,北临220国道,西至南孙公路,东部与山东省接壤,涉及刘堡、李堡、南庄、孙......

    土地调查报告[★]

    土地确权调查报告。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市调研组:省委......

    土地调查报告

    土地调查报告 土地调查报告1 从家庭联产到劳责任制以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土地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出门打工叫副业,到现在所有劳力几乎全部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