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讲稿
一、何为国学
1、名称由来
2、国学的现代意义
1)一个误解
2)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
二、国学之类目与门径
1、经学、四部分类
2、西方现代学术分类法
三、国学要籍介绍
1、小学、目录学、工具书
2、经学
3、史学
4、诸子
5、别集
国粹
国粹是清末民初开始流行的一个含有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从词源上看,它是一个来自于日本的西语译词,最初含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国粹一词在甲午海战之后特别是1900年以后开始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并很快从政治思想领域流入到文化领域和艺术创作领域,民
2国时期的国粹画、国粹剧等词目就明显的留下了这种印痕。与国粹意义相近的词有国华、3国光„„等,而与国粹相对的则是一个恶词“国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一个中性词国故。
1902年7月,国内刊物《译书汇编》上刊发了一篇题为“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的佚名文章。对明治中叶以后的日本思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日本有二派,一为国粹主义。国粹主义者谓保存己国故有之精神,不肯与他国强同,如就国家而论,必言天皇万世一系;就社会而论,必言和服倭屋不可废,男女不可平权等类。一为欧化主义,欧化云者,谓文明创自欧洲,欲己国进于文明,必先去其国界,纯然以欧洲为师。极端之论,至谓人种之强,必与欧洲互相通种,至于制度文物等类无论矣。
日本的国粹主义思潮出现在明治中期,与日本国内的欧化主义两相对立, 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井上丹了等人发起成立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倡言“国粹保存”,4以与欧风相抗。日本的国粹思潮便由是发端。国粹是英文Nationality的译词,据郑师渠
考证,日本国粹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始于甲午战后中国留学生东渡之时。1901年9月,梁启超在《中国史序论》中说:“中华民族固守国粹派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这是梁本人也是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而第一次将国粹主义向国人作正面介绍的则是黄节,1902年12月30日,他在《政艺通报》上发表的《国粹保存主义》1 关于国粹派的研究,请参阅丁伟志,《晚清国粹主义述论》,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郑师渠的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参阅唐熊“国粹画源流”,《美术》,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编辑,第一卷,第一期,1918年10月。及黄卓然“保存国粹画要从改良入手”,《美术》,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编辑,第二卷,第二号,许士骐,“我对于国粹画的观念”,《美术》,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编辑,第二卷,第三号。胡适:“国粹的名词比国故好得多。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如果讲是“国粹”就有人讲是“国渣”,“国故”[National Past]这个词是中立的。”见《研究国故的方法》,1921年7月,胡适在东南大学的演讲,枕薪记录。原载1921年8月4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又载1921年8月25日《东方杂志》第18卷第16期“最录”专栏。明治20年代之后民族主义 国粹主义国家主义开始在日本风行一时,三宅雪岭曾说:“模仿是未开化人的共同性情”但若走入极端,日本就会变成“劣等的欧美”,日本人则会变成劣等的欧美人。三宅雪岭,《假恶丑日本人》,见《真善美日本人》,讲谈社学术文库,1985年,第138-140页。此一时期,讨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著作大批涌现,如藤田一郎的《国体论》(1887)、有贺长雄的《日本现在国家哲学论》(1888)、福译谕吉的《尊皇论》(1888)、关直彦的《立宪王道论》(1888)、内藤耻叟的《国体发挥》(1889)、加藤扶桑的《日本国体论》(1892)、矶部武者五郎的《国体述义》(1892)等,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日本国粹主义的最初动机是抵制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捍卫民族的自尊,但是,它最终还是重倒了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覆辙,沦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并像当年的欧化主义一样泛滥成灾。如夏目漱石曾在《我的个人主义》中讥讽说:“要为国家吃饭,为国家洗脸,为国家而上厕所,真受不了。”,见《夏目漱石全集》,筑摩书房,1972年,第139页。此一时期,很多基督徒纷纷退教,洋画也不像以前那么流行,而谈论日本美术则成为时尚,茶道、花道、能乐等传统艺术则呈复兴之势。
1中说:
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昔者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乃于万流彭湃之中,忽焉而生一大反动力焉,则国粹保存主义是也。当时入日本国民思想而主之者纯呼泰西思想也,如同议一事焉,主行者以泰西学理主行之,反对者亦以泰西学理反对之,未有酌本邦之国体民情为根据而议论者也,文部大臣井上馨特谓此义,大呼国民,山宅雄次郎、志贺重昂等和之。其说以为宜取彼之长,补我之短;不宜醉心外国之文物,并其所短而亦取之,并我5所长而亦弃之。
显然,国粹是来自于民族性、民族精神、民族主义等词汇,并和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观念密不可分。国粹是英文nationaty或national character的译词,而nationaty或national
6character则是德语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同义语。民族一词来自古拉丁语natio,是nascor
(I am born)的转语,其最早的含义是指出生在同一地区的人群。在17世纪,民族一词中的两个现代含义:地域和文化(territorial和cultural,德语作staatsnation和kulturnation)上的含义开始稳定下来,大约在18世纪中叶,在德国和东欧国家中,民族一词中的“文化”的观念、民族性(英文作nationality或national character)的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这主要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的贡献,当时“有很多理论家都坚持认为,民族应该存在于文化、道德伦理和语言的统一性中,认为这是区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准。赫
7尔德是最先提倡这个理论的人,而且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在赫尔德的思想
8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民族精神(volksgeist)。而黑格尔又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塑
造,他认为,风俗习惯、法律和政体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的精神主体。之后,民族精神一词开始进入不同的思想系统,成了各类思想运动中的重要词汇。黑格尔的贡献就在于他为民族精神赋予了一种历史特性,并认为民族精神是世界精神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了捍卫这个观点,他有意把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它在历史与文化上的成就视为一体,一个民族的宗教、风俗习惯、行政法和政体是一个民族的成就,也是一个民族的化身。在德国法学中的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 of Law)中,民族精神的观念继续延伸,在F.K.von Savigny的著作中开始出现了民族自觉(Volksbewusstsein)或民族的共同信念(the common conviction of the people)这样的概念,民族精神也不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政治口号。德国法学中的历史学派曾引发过一次论战,他们就日尔曼法的独立性和日尔曼法在吸收罗马法上的可能性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对F.K.von Savigny的信徒Otto von Gierke来说,日尔曼法律体系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它体现的是一种团体法(Law of Genossenschften)5 《壬寅政艺丛书》,政学编,卷五,转引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第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参阅Smith, Anthony.National Identity , London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和马戎先生的论文《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第141-151页。Hisley,F H,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London,1973,转引自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 History, Harry Ritter ,Greenwood Press.1986,P281.民族精神的德语形式是Volksgeist,是民族(volks)和精神(geist)的组合,geist在含义上与希腊文pheuma,希伯来文ruah,拉丁文spiritus密切相关,民族精神(Volksgeist)也作Volksseele,Nationalgeist或Geist der Nation,Volkcharaketer,在英文中则为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ity。其含义是指透过语言、风俗、法律秩序、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等体现出来的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特性。当然,赫尔德并未直接使用民族精神一词,而只是使用了Geist der Volks,Geist Nation , Nationalgeist, Geniusdes Volks,及Ntionalcharakter这样的概念。
意识,而罗马法及其在自然法、经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上的体现则对日尔曼传统具有一种破坏性。Otto von Gierke进而把民族精神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立场连在了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把民族精神解释成共同的自我(Gesamt-Ich),而这完全是一种神话式的解释。
在近代亚洲国家的西方文化接受史上,来自西方世界的民族主义思潮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使这种思潮更容易得到接受和传播。对现代性问题比较敏感学者向我们介绍说:“民族比较是现代中国思想的基本处境,中国现代化过
9程的开端和现代性问题的起点都是从民族比较开始的。”这个看法是准确的,鸦片战争后频
繁出现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文化比较一方面扩大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中国自身的文化身份产生了新的认识。
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晚清政府颁布的《学务政纲》中说:“外国学堂最重保存
10国粹,此即保存国粹之一大端” 1907年,主持晚清教育事业的张之洞将湖北经心书院改
为存古学堂,这是他为了校正新学的流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事实上,1903年由晚清政府颁布的《学务政纲》也是他和张百熙、荣庆共同筹划的。在张之洞这样的以中体西用为核
11心指导思想的重要人物的操持下,国粹主义思潮迅速得到了普及:“近数年来,中国之号称
识者,动辄称国粹。环海内外,新刊之报章书籍,或曰保存国粹,或曰发挥国粹,甚者则曰,12国粹之不讲则中国真不可救药。”国粹主义成了一时的风气,不同阶层、不同追求的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而国粹主义的内涵也在这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国粹主义的含义与日本有很大的出入。就连热衷于“籍国粹以激励种姓”的章太炎也看出了国粹主义、民族主义的狭隘偏颇之处。所谓:“求义于国粹,非侵略人,则
13以人为舆台豢豕也。”中国的国粹主义思潮之所以没有完全蜕变成狭隘的政治上的民族主
义,或者说,国粹主义者之所以能迅速从种族主义冲突(满汉之争)中解脱出来,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形态要远比日本更为复杂。而且传统知识分子的学术理想和政治理想仍然没有丧失活力。因此,当来自日本的国粹思想印入他们的脑海之后,他们很快就对国粹主义作出新的解释。黄节在《国粹学社发起词》中说:“日本之言国粹也,于争政论,吾国之言国粹也,于争科学。”这也许是中日两国对待国粹或者说对待民族主义问题时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的国粹主义逐渐被引向了国学这条大路。1905年10月,《国粹学报》第9期上刊发了邓实的一篇文章“古学复兴论”,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吾人今日对于祖国之责任,唯当研求古学,刷垢磨光,钩玄提要,以发现种种之新事理,而大曾吾神州古代文学之声价……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15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20世纪也。呜呼,是则所谓古学之复兴者矣。
14古学复兴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别称,将国粹主义运动与古学复兴或欧洲的文艺复兴相联
系,这显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学术背景下理解西方学术思想时所作的一个最自然的反9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一月,第194页。10 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04页。11 张之洞上奏清廷的《保存国粹疏》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其具体内容见张之洞,《保存国粹疏》,光绪33年活字刻本。《新世纪》,第44期,“国粹之处分”,转引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第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
(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第367页。1879年,沈毅和在其《西史汇函续编·欧洲史略》中即用古学复兴来指称欧洲的文艺复兴。
应,晚清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曾与黄宾虹(黄宾虹也是国学保存会的重要成员)共同编辑《美术丛书》的邓实,在其1905年的一篇文章便说:
夫汉学解释理欲,则发明公理,掇拾遗经,则保存国学。公理明则压制之祸免,而民权日伸;国学存则爱国之心有以附属,而神州或可再造。宋学严夷夏内外之防,则有民族之思想;大死节复仇之义,则有尚武之风;民族主义立,尚武之风行,则中国或可不亡,虽亡而民心未列,终有复兴之日。
在传统经学今古文之争的背景下,国粹主义者的古学复兴运动进一步发扬了古文经学和汉学的传统,也发扬了宋学崇尚气节、轻利重义的传统,但国粹主义的精神之火并未就此熄灭,它的理想在后来的“学衡派”、“东方文化派”的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费正清之后,西方对非西方的研究迅速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专门研究,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思想史研究等等。这种研究以西方经验为典范、观察视角和主体参照物。二是区域研究,如对中国、东南亚、伊斯兰世界的研究等等。前者带有明显的西方普世论框架,是一种排它性研究。后者以文化多元论为基调,强调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柯文(P.Cohen)“中国中心说”是区域研究的一个例证,郝大维(David Hall)安东哲(Roger Ames)的著作也是如此。区域研究从正面肯定本土文化,进而夸大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如此一来,区域文化就被排斥在整体“世界文明”之外,变成了一种地缘文化、边缘文化,进而从正面消解了非西方文化的价值,消解了其对世界近代史的贡献与意义。中国特殊论、中国例外论就是典型例子。这种理论还被进一步施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例如,依照中国特殊论,儒学显然是中国的独立经验,不具普世意义,它只能和中国特殊的土地分配制度、特殊的家庭关系联系在一起。这样儒学就被绑缚在东方这块土地上,镶嵌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其言外之意为:如果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去参与西方的事务,那么就要抛弃这些陈腐之物。我们的传统是一种死亡的、无法再生长的东西,只是陈规陋习、乡约民俗。1515 从《国粹学报》第三年第一期的“国学保存会会员姓氏录”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第二篇:国学培训讲稿定稿
《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国学教育”学习动员培训会
白庙子乡中心小学
教研室 2015年5月
《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国学教育”学习动员培训会
今天的培训我准备讲四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国学
二、为什么学国学
三、怎么学国学
四、国学学习具体内容
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他常常出题考我,五一假期的时候又给我出很多难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他问我“三词客”和“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
我想了想,“三词客”应该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八大家”我得再想想,想到最后,还是没想起王安石,我儿子当即点评:“妈妈,你的国学常识不过关啊!”
我似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多了几分思考。何为国学?百度一下,不得了,众说纷纭!我做了一下整理: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20世纪初,80年代后复起至今。
广义讲,国学应该将我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囊括其中,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礼义道德,侠肝义胆等等这些中华文明元素都是国学,也包括医学、戏剧、武术、星相、数术、剪纸、茶艺等外延。
传统国学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礼仪、音乐、绘画、书法、外交、数学、逻辑、历史、宗教、哲学、还有文学。对国学的种种定义林林总总,我最赞赏知名主持人陈岳给国学下的定义: 所谓国学,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释道为两翼,融合诸子百家,渗透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的大学问和大智慧,乃是炎黄子孙数千年来以“孝悌”为根本,促进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之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简单的解释一下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对于我们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来说,国学就是中国的文化精髓!就是《论语》、《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劝学》、《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这些文化的载体。
二、为什么学国学?
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国学是中国的根
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因为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我们要做有根的中国人,所以我们要学国学。
(二)、日本在学中国国学
日本的和服,是汉服的改良。日本的榻榻米、跪礼,都是汉风。日本的天 皇登基之乐是正宗的唐乐,日本的建筑是正宗的唐代建筑。梁启超找唐代建筑,在中国本土已经找不到了,只有到日本才能找到。
日本的花道、茶道,继承了中国最纯正的部分,今天中国的茶道已经变成失去灵魂的表演。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源自春秋时代侠士的精神。
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上,日本保存了汉唐文明,现在日本的书法教育、围棋教育,都优于中国。
中国人很生气,可是细究历史,你会惭愧。
(三)、修身养性
在这样一个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世界,如何“修身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怎么与父母和睦相处、怎么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怎么与竞争对手和谐相处?怎么与自己亲密相处?这是多大的学问与智慧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常常觉得浮躁不安,这样的时候我们下下棋,练练书法,听听舒缓的音乐能让心平静下来;推开窗,摊开一本经典,你能在古圣先贤的理论与哲学里让自己的灵魂释然,让思想变得更加纯粹。
(四)、安身立命
若离开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的生命将如浮萍般无根漂荡,既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该往何处去。就像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迷茫,教师职业倦怠,学生消极厌学,做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缺少积极向上的思想。先师孔子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学生克服消极厌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人生的加油站,让学习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想拥有真正幸福智慧的人生,那就从学国学开始吧!
(五)、学国学益处多多
1、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2、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前年夏天我有机会去了趟南京安仁书院,这是一个公益的(免费的)国学培训班。在那里上下课时间,孩子们都主动排成一队,包括上洗手间。见人主动问好。”那里的一位女老师说:“这是最基本的规范和礼仪,我们时刻注意给孩子们“立行”,并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的细节中。
当天我遇到一位60岁的耿奶奶,和她聊天获知她带孩子开车两个多个小时从宜兴到南京安仁书院上课,还乐此不疲。她说: “我觉得孩子上这课好,现在他看到左邻右舍都会鞠躬、问好,非常非常有礼貌。”耿奶奶一脸的骄傲。
还有个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逛街,妈妈看中了衣服,价钱挺贵的,正在犹豫下不下手,小朋友提醒妈妈,“衣贵洁,不贵华”,让妈妈感动之余,也让爸爸感激保住了钱包。
“衣贵洁,不贵华”,这孩子不但会背诵《弟子规》,并且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内省为潜移默化的意识和行为,还能借助《弟子规》来劝诫妈妈。那个小孩对《弟子规》就已经理解消化了。这就达到我们国学教育的目的了,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提高自己,影响他人。
3、专注力提高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
一、杂念少、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4、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脑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5、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经常诵读经典,孩子的语感会有突飞猛进的增长,积累的越多运用的越自如,孩子也能出口成章,就连游戏也带着文化色彩。我听儿子说,他常和同学们玩破译密码的游戏,形式大致是这样的:史策文娱有点肆,午下天津。(给出这样一个暗号,对方来破译。大家能破译吗?答案是:今天下午四点有语文测试。)
6、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
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学国学好处很多,说得再现实些,今后高考的语文成绩将增加到180分,其中国学增加60分,所以从高考的考试机制来说,让孩子学习国学也是势在必行的。
(六)、素质教育出恶果
我们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学国学了,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结果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学校网站上对该校的一个学生的报道:“×××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如果仅看上面的这个介绍,按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成才观来看,这位同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可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制造出了一个惊天大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刀砍下了一个中国女同学的头,同时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希望。这个人叫朱海洋,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还有一个海洋,刘海洋,北京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用硫酸泼洒动物园里的狗熊,使五只狗熊受到严重的伤害。
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院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在饮水机中投毒后医治无效死亡。
还有一个事例: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结果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而美国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他们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也许就是因为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决定了以上那些恶果!
面对现状,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再也按耐不住了,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一次严肃指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该作何感想?你爱国吗?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吗?留下一个思考给大家回去玩味!接下来说说怎么学国学。
三、怎么学国学?
(一)、解决时间与师资问题 在时间安排上——挤。
现在的国学教育不同于私塾时期,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在校时间日益缩短,不可能有更多的课时用来学习国学。那时间从哪里来?这是我们开展国学活动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我想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见缝插针,二是举办国学大讲堂。除了编入课表的每周一节国学课以外(每周一节国学课,这个我们继续延用以前校本课程的课程表),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晨读暮省的时间,上课下课前的一分钟,放学出校门的路上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挤出时间来学习国学。还可以举办国学大讲堂,同年组的两个班集中上大课,老师轮流备课,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国学的教学效率。
另外,寒暑假也是老师和学生学习国学的最佳时机。在师资水平上——学。
我们教师队伍中虽然大多数已经是大专甚至是本科学历,却极少有人接触过国学经典。底子薄,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等到自己把国学基础夯实了,再去开展国学教学,因为学生不能等,学生的发展不允许等。所以我们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少年记忆如镂石,老年记忆如刻沙”。于是教师不再有高高在上的 优越感,而只是国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更加自信和自主。
对教师要求上——严
要求老师们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悉心指导,保质保量的上好国学课,确保将“国学教学”落到实处。期末检查教师备课簿和学生对《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的掌握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量化考核。
(二)、学习国学的方法
国学学习有七大方法供大家参考。
读:中国古代非常强调读书而不是看书,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通过诵读开心窍,实现天人合一,通过诵读才能出真知,实现孔子所说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习:温习,反复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的经典,学习一百遍,就会一次比一次深刻,通过习,达到对于真理的无限接近,通过习,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过渡,通过习,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在习的过程和超越中,获得学习和人生的快乐。
问:问是中国传统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也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不懂装懂,多向他人求教,这样才能不会迷惑。
省:不断总结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每日的行为,是否有过错,是否合乎道理,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在不断反省的过程中得出要领。省是儒家成为君子的第一法门。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
辩:即辩且论,辩论方能出真知。在中国古代,很多伟大的思想都是通过反复辩中提炼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辩士成群,辩论成风,在辩的过程中明析事理,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在辩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魏晋时期,清谈成风,也是辩的延伸。儒家认为,学习需要聚志同道合之友,在辩的过程实现思想的升华和思维的开阔,孔子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行:儒家倡导知行合一,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和提升。中庸的学习强调笃行,需要不断把所学的知识和所悟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行。毛泽东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是强调行的重要性。
爱:儒家认为泛爱众,而亲仁。佛家讲布施是修行成佛的法门。只有广泛的把所学/所知/所行奉献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改变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爱树德,方为立身传道之本,以大爱行于天下者,方得福慧之真谛。
(三)、具体渠道:
1、国学课堂(主要学习弟子规)
2、广播媒介(现在有很多国学专题的电视节目,比如国学网络电视台的,还有各种网站:国学课-北京大学官方网)
3、亲子诵读
4、板报、手抄报,校园文化墙
大家会后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国学学习具体内容?
我校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国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yu)秀,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 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教育学生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所以,我们就把《弟子规》作为国学学习的敲门砖。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一、二年级:诵读注音版《弟子规》之【总叙】【入则孝】【出则悌】。
要求:从素读开始,(什么是素读?就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从素读开始,渐渐的熟读成诵,借助图片和小故事了解大意,强化记忆。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
2、三、四年级:熟练背诵注音版《弟子规》之【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大家注意,与一二年级达成的目标略有不同。
要求:理解着背诵,初浅的获知大意,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诚实守信,谨言慎行,学习别人的优点,知错能改。
3、五、六年级:精读注释版的《弟子规》之【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要求:熟读成诵,通晓其义,能够讲解和适当讨论,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能够做到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诚实守信,谨言慎行,学习别人的优点,知错能改;关爱他人,做事有始有终,爱憎分明,勤奋好学,以理服人,以德报怨。推荐书目: 除了学好《弟子规》,有余力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可以学的更多,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三字经》
二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小学对课》
三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弟子规》、《增广贤文》(古今贤文)四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诗经 小雅》、《诗经 国风》 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道德经》、《韩非子》、《声律启蒙》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论语》、百诗百联的诵读
结合《课标》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学生必须会背,低年级学生逐渐的积累背诵,到五六年级要全部会背诵,要做到正确、流利、有韵律。
最后我想说:国学学习呢是一个长期终身学习的过程,要想把握国学智慧的精髓,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不一哄而散,同时在坚持中超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确实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国学典籍讲稿(第一讲2012)
国
学
典
籍
讲
稿
张三夕 2007年9月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开场白:关于课程设置(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教师和考试的说明 内容概要:“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或固有学术的简称。本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国学的基本内含,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朝代或专题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并适当介绍国学的某些专门知识,如经学、小学、目录学等,使学生对国学能够有一个基本了解,以扩大他们的文史视野,为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奠定传统文化的一定基础。教
材:1.高华平主编:《中国文化典籍选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定价33元。出版社停印,可借阅或找相似的教材。
培养方案所列参考书目:
2、章太炎《国学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3、朱自清《经典常谈》 上海古籍出版社
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中华书局
5、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教材分六个专题;本人教学计划四个专题。考
试:学期结束时当堂笔试
对
象:1.文学院2007级文学类研究生;2007年9月—12月;教室9—21。人数170人。
2.文学院2008级文学类研究生;2008年9月—12月;教室8201。人数114人(其中留学生2人)。
3.文学院2009级文学类研究生;2009年9月—12月;教室8411。人数126人。
4.文学院2011级文学类研究生;2011年9月—12月;教室6201。人数98人。
5.文学院2012级文学类研究生;2012年9月—12月;教室8313。人数95人。
课前准备(资料等):
1.学生花名册;班干部或研究生会负责人联系方式;教材准备。
2.讲稿。
3.教材及参考资料。
4.教室音响
第一讲
国学典籍概述
一、什么是“国学”?
(关于“国学”概念理解的歧义)
什么是“国学”?这是当代“国学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国学热”引发的一些争议,来源于人们对“国学”概念理解的不同。王锟《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一句话,在古代,国学就是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和文献,其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光明日报》2008年9月8日,第12版国学版)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学,复兴国学就是主张尊孔读经;有的人认为“国学”是与西学对立的学问,提倡国学,就是反对西学;还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国粹”,坚持国学,就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等等。实际上,“国学”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通用的、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就无法展开对国学问题的有效讨论,并达成基本的共识;就会形成甲说甲的“国学”,乙说乙的“国学”,要么相互冲突,要么互不搭界。
广义地讲,“国学”是指中国学术文化、中国固有学术、中国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或简称。它的同义词是“国故”或“中学”。这是被《辞海》等工具书固定下来的某种约定俗成。但是这种定义非常笼统,进一步推敲,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国学”内容的时间断限及其与西学关系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金景芳、吕绍纲在《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研究国学〉》一文中指出:“国学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晚清学者讲‘中体西用’的与西学相对而言的中学应当就是国学。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学不应在国学的范围内。”(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而《国学大师丛书》的总体编辑钱宏认为:“所谓国学就其内容而言,系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今之所谓国学,起码应拓宽为:近代中国学子用考据、义理之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之学术。这些文献,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为经、史、子、集。”最后归结为:“‘国学’概念,实指:近代以降中国学术的总称。”(见百花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代出版说明)
“国学”到底是指“未曾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还是指“近代中学与西学接触后之中国学术”?如果说按照前种理解,那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人的学问都是染指西学的中国学问,人们凭什么把他们称为“国学大师”?显然这种理解有不合适处。如果依据后种理解,那么“国学”的范围是否过于宽泛,人们为什么不把中国哲学史或文学史称为“国学”?显然这种理解在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制中也有不合适之处。
正确理解“国学”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国学”是民初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学人对本国固有学术的一种称谓或坚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学”概念的继续。就“中国学术”而言,“中学”取“中”,“国学”取“国”,两者均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中国学术,研究者乃中国学人。“国学”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国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以及由外国学者来研究的中国学术,后者通常被称为“汉学”或“中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都带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的指向或意蕴。
二、“国学”概念是近代中—西学术二元架构的产物,没有西学,就没有国学。乾嘉以前中国就没有“国学”概念,中国学术史长期只有“汉学”、“宋学”、“理学”、“考据学”等主导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学,它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比如训诂学就是地道的 2 国学;作为研究方法的国学,它既可以坚守传统的义理、考据学,又可以借鉴西学,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训诂学实际上已经在借鉴西方的语言学和解释学等理论和方法。因此,国学与西学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或后现代的语境下。
三、“国学”概念虽然缺乏统一的严格界定,但自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已经沿用一百多年,说明这个概念在研究中国学术某些论域时是有效的,否则,它早已过时,或昙花一现。坚持这个概念,对于坚持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反对民族学术文化的虚无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人企图用振兴国学的口号来振兴中国学术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则应分别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同时,在与西学的交流、共存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绝不意味着是固步自封、排斥西学的儒教“原教旨主义”;更不意味着是简单的“复古”。
在当代“国学热”中,大家要关注一些国学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报刊(北大国学研究院办的《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国学版,报告等)、网站(国学网,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主办)以及国学大师的成就和著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等)、国学培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武汉大学高价国学培训班,2009年时一年二万八千元学费)。
案:目前以书代刊最具规模的当数汕头大学中文系的《新国学研究》,由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富仁教授于2003年由北师大调往汕头大学,在汕头大学校方与李嘉诚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新国学研究》丛刊。据创刊号“编者的话”介绍:该刊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目前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长达163页,至少也有10万字。王富仁教授的《“新国学”论纲》,与我们讲的“国学”有区别。参看《文艺研究》今年第2期。
二、国学典籍有那些?
研究国学典籍从哪里入手? 傅璇琮《开拓领域
扎实基础》:“国学研究,概括起来,即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我个人认为,文献学应当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而文献学基本骨干之一的目录、提要之学,则一向被视为入门之学”。(《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3日,第10版国学版)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问题是中国有那些典籍。
从数量上讲,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仅以清乾隆时所编集的《四库全书》为例,就收书3461部(一说3474种),共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而当时清政府所掌握的典籍多达10254部,172860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统计:现存古典文献总数不少于八万种(包括单刻本、丛书、地方志、小说、戏剧等)。
【背景】:《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依靠强盛的国力,组织全国360多名学者用10余年时间编纂的大型丛书(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标准来编排。它涵盖了清代中期(18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典籍,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它收书共3461种 3(一说3474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两者相加,一共有典籍10254种,17286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经过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程序,从图书的征集到图书的整理、底本的选定以及底本的抄写、校订,都有专人分工负责,编成后要进呈皇帝御览。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在编纂过程中若发现有所谓“违碍文字”则要销毁原书,据统计,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销毁书版8万多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开始编纂,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并缮写一部告竣。其后又陆续缮写六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经过战乱,北方四阁中文源阁本与圆明园一起毁于英法联军;文溯阁本1966年为战备需要移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20世纪40年代被国民党带到台湾,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从承德移藏北京图书馆。南方三阁仅存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七部中保存完好的是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前者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后者也由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有人把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的集部与史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存有差异的有788种,占62%,其中,研究人员将文渊阁本中未见而文津阁本收录的文章辑为《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一书,有15册之多。史部收书566种,存有
①差异的有290种,占51%。这种现象说明,在《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和流传中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我们使用这部大书时要注意版本差异和文字异同。
关于典籍数量的统计,还有一些说法。如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做过一项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大约两千年间所出版的书,现存大约十五万到十八万种(见《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6约10日第1版)。
这数量巨大的典籍按四部分类法,在类别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籍是:
1.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 列于学官,名为五经,唐代先合《周礼》、《仪礼》、《公羊》、《榖梁》为九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孟子》,到明代合称十三经。我们可以用较简单的记忆方法记住这些书名:易、诗、书、三礼、三传、孔、孟、孝经、尔雅。
2.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确立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921年北洋军政府下令把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开明书店合排为二十五史;1978年,中华书局继二十四史点校本成书后,又校点排印了《清史稿》,从此合称为二十六史。
3.诸子集成:子书原来指士人所撰之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兴盛于战国时期,又 延续到后代。从内容上看,早期子书主要是谈论政治和哲学思想,后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医疗、术数、宗教(道教、佛教)等。“诸子”指先秦各学派,到汉初有“诸子百家”之称。民国时国学整理社编辑《诸子集成》,主要是旧注,“文革”后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多数为新注,还在陆续出版。
4.集部:所谓集主要指诗文集,集众篇为一书。分总集和别集。
总集,收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作品(参看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修订版,第55—59页)。我们推荐大家特别关注按朝代收录某种体裁的所有作品的这类总集。① 参看邢宇浩:《文津阁〈四库全书〉刊行》,载《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1版。诗:(1)《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2)《全唐诗》(清彭定求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0);(3)《全金诗》(清郭元釪编,中华书局1986);(4)《全宋诗》(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5)《全明诗》(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陆续出版)。词:(1)《全唐五代词》(张璋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全宋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65);(3)《全金元词》(唐圭璋辑,中华书局1979)。文:(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65);(2)《全唐文》(清董诰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83);(3)《全宋文》(曾枣庄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巴蜀书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
别集,个人作品集,有自编,也有他人编的,前者如白居易自编《长庆集》,生前分藏五处;后者如杜牧《樊川文集》,由他的外孙裴延翰编辑而成。
三、为什么要读典籍?
1.丰富人生经验的需要。人生有两种经验: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现实经验的丰富靠 阅历,靠见多识广,而历史经验的丰富靠典籍。典籍是历史经验的重要来源。《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典籍不一定都是圣人写的,但它们确实凝聚着古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体会人生的丰富性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说明一个人同时需要读书和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2.古为今用,从典籍中寻找处理今天事务的依据、智慧和启发。历史和现实总是有惊 人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关系不能凭空建立,而必须通过对典籍的阅读。1958年底,毛主席读《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批语:“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民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来得及将农民中的上层和中层造成资本主义化,但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在几十年中将大多数农民造成了一支半无产阶级革命军,就是说,替无产阶级造成了一支最伟大最可靠最坚决的同盟军。”日本商人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获得商战智慧的成功事例也说明阅读典籍的现实功用。
3.改善生活的品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造福于后代。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既 要看物质条件,同时也要看精神享受。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享受就成了最重要的生活内涵。判定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在于你穿了什么品牌的服装,开什么名牌车,而在于你读了多少典籍,读了多少书。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不仅使自己受益,而且使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受益。书香门第的孩子,或者说家有典籍可读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成功的机会或概率总要比不读书家庭的孩子多一些。西方人从小给孩子读典籍的习惯很有用。中国人从小让孩子背典籍的传统也很好。在我们留给后代的遗产中,除了钱财外,最好还有典籍或藏书。
4.在知识经济时代,典籍是我们保存人文传统、追寻生活的诗意的重要途径。现代是 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泛滥、视觉冲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如何保存我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以及终极关怀,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阅读典籍也许是绕不过去的出路。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感官刺激的社会,是一个购买注意力经济的社会,是一个逐步丧失生活诗意的社会。我们不能把生命中非常宝贵的感觉、注意力全部交给商业化的利润驱使,而应始终将一部分感觉和注意力放在诗意生活的追求上,放在对典籍的阅读上。
(夕阳、江滩、大海、高山、聆听、天籁、禅意、田园、世俗社会的灯火„„)
四、怎样读典籍?
阅读典籍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一个适合所有的人的最好的或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可以 有若干针对不同对象或不同目的的相对较有功效的方法。当我们介绍下面这些方法时,还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或者说,借助注释和辞典能够读懂古文。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必须先解决“识字”的问题,也就是清人所说的“先识字后读书”。我们不主张大家读翻译成白话文或现代汉语的典籍。
1. 精读“元典”。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页3解释:“元典” 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冯先生认为,元典是各民族“青年时代”(既不是混沌的“儿童时代”、幼稚的“少年时代”,也不是成熟的“壮年时代”)的创造物。如印度的吠陀文献和佛典,波斯的《古圣书》,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和《新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乐》亡佚)。某些先秦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如《论语》、《孟子》被儒家列为主要经典,《老子》、《庄子》则被道家和道教列为主要经典。此外,一些专科创始之作,也被该学科视为经典,如《孙子兵法》是军事学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茶经》是茶学经典。此类典籍因其原创性而赢得不朽,其精义至今为相关专业所尊崇,成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见页6—7)精读元典,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典籍的最重要的环节。元典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对元典的阅读,也应该是终身的。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课程,要求学生精熟若干经典(参看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见《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310—311)。
2.博而能一。这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博通与专精的读书方法,它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博而能一,四字最要。不博,则苦其空疏;不一,则忧其凌杂。于此致意,庶思学不致偏废,而罔殆之患可以免。”博览群书,在当今信息社会尤其重要,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你对典籍的了解就很有限。但如果所有的书都是随便翻翻,泛泛浏览,没有对某些重要典籍的反复阅读,你对典籍的认识也就很肤浅。毛泽东读史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一方面通读《二十四史》,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此书1996年曾出版过大16开的影印线装本,价格昂贵,编号限量发行);另一方面又精读《资治通鉴》,据说这本书他一生先后读了十八遍。他还要求许世友等将军读《红楼梦》,一遍不行,要读 6 七遍、八遍才行。
3.八面受敌法。苏东坡总结他少年时的读书经验是,一部书分作数次读,每一次只侧重一个方面的问题,如第一次只注意“兴亡治乱”,“勿生余念”,第二次只注意“事迹文物”,其他类推。苏东坡认为,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读书“当如入海,百货都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还认为,这种“八面受敌”法,与一般的“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以后写作时,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都能联想过去的读书心得加以发挥(见《又答王痒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又参看《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页174)。《文史通义博约上》:“苏子瞻教人读《汉书》语,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如礼、乐,每过皆作一意求之而后贯彻。”郭沫若读书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读书法对于做学问、写文章特别有效,但它要求读者必须有做笔记的习惯,或者写批语的习惯。
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上》批评苏轼读书法:“不过经生决科之业„„未可进言与学问也。苏轼之言,进退皆无所据。„„以求学问则不足,以务举业则有余。„„苏轼之学,出于纵横其所长也,揣摩世务。切实近于有用,而所以凭以发挥着,乃策论也”。章氏批评人们“以苏氏类求误为学问”。
4.解构主义读法。所谓解构主义读法,指读一本书时吧注意它的体系或篇章结构,而是注意它的一些细节或具体的观点、看法,包括一些语句、文笔和修辞。钱钟书的经验。比喻:高楼大厦坍塌了,有用的是一砖一瓦。钱钟书《读〈拉奥孔〉》:“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堆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已经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经遭到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所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
【参看】 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该文认为“陈寅恪与钱钟书代表着本世纪最重要的两大诗学范式”,前者“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后者“开辟了一种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学配合以说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另一个传统,即修辞、评点、谭艺的传统与西方新学的融合”。
钱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生平寒士,冷板凳命运,一遇吹擂就如坐针毡。”
5.好读书,不求甚解。对于那些不以做学问为职业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嗜好的读书”,以区别“职业的读书”,见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的讲演《读书杂谈》)来说,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颇值得借鉴。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休闲”式的读书,并不是毫无用心,陶渊明接下去还有两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见《五柳先生传》)所谓会意的内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能够达到这种读书境界的人,也可以说是人生一大快事。鲁迅先生说得好:“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出处同上)陶渊明的读书与他的生活态度相关,他欣赏的生活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今天,许多人都活得很累,很需要陶渊明式的读书休闲。当然,以休闲的态度读典籍与以休闲的态度读时尚读物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并不反对时尚阅读或快餐文化,我们想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在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避免 7 让长期的快餐文化弄得自己思想迟钝,感觉“肥胖”。
6.通过书目提要,有计划的读书。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本目录书,对于阅读中国传统 文化典籍很有帮助。一本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前中华书局有繁体影印本,1997年又出版了简体横排整理本。这本书可以结合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来读。晚清张之洞在《輶軒语》中指出:“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另一本是《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就任四川学政时所作,试图解决当时好学青年“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1929年范希曾补正。这本书再版重印过几十次。鲁迅先生对这个书目也比较肯定,鲁迅批评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及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书目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弄旧学,“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读书杂谈》)。
期待大家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读书计划。
第四篇:国学招生问答 讲稿
招生问答
1、国学是什么?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那么,面对家长的时候,我们一般介绍,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即可。
2、为什么孩子应该学习国学课程?
那么,我们加强学习国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3、学习国学课程的好处?
教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重要的人格要素,是最难“教”的,至少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当代许多教育专家通过反复研究、实验证明: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就会受益终身。学习国学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得到有效提高:
1.记忆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2.语言表达能力: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
3.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5.写作能力: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唐诗宋词,进而学习怎样写作文,一举数得——不但能够学会灵活运用古文、诗词,提升文化素养,又能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6.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除上述几点外,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7.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
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8.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知识经济是未来世界的主导,孩子的综合素质决定其事业走向,中国古典文化正日益被欧美国家奉为提升中小学生素质的法宝,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4、叶芽儿品牌的含义是什么?
经典国学是古代先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生命淬炼的立世的智慧,对孩子进行经典国学的教育好比实在孩子信息洪波种下智慧的种子,叶芽儿的含义就是:播撒一粒智慧的种子,萌发一片生机的绿叶,收获一种丰盈的人生。
5、叶芽儿国学项目学习什么内容?
《叶芽儿经典国学系列教材》是武汉小桔灯文化信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继《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系列教材》后隆重推出的又一种新的培训教材,全套教材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中华新韵》、《诗词歌赋》、《二十四史名句集锦》、《四书五经名句选粹》共六册。
6、叶芽儿国学项目与小桔灯作文的关系?
《叶芽儿经典国学系列教材》是武汉小桔灯文化信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继《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系列教材》后隆重推出的又一种新的培训教材,他们同样都隶属于武汉小桔灯文化信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7、叶芽儿国学项目理念(课程宗旨)介绍
培德培智培心灵,育身育美育人杰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学国学呢?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
以提升孩子的淳静、儒雅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庄子》、《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我们父母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幼儿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而国学,我们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必备,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这样才能培育孩子的心灵,孕育优秀的人才。
8、叶芽儿国学项目教材使用介绍
1.《弟子规》、《三字经》
供一二年级使用
每学期16次课
共32课时
2课时/次
2.《中华新韵》、《诗词歌赋》
供三四年级使用
每学期16次课
共32课时
2课时/次
3.《二十四史名句集锦》、《四书五经名句选粹》
供五六年级使用
每学期16次课
共32课时
2课时/次
附:《中华新韵》、《诗词歌赋》、《二十四史名句集锦》、《四书五经名句选粹》每册书增加4次活动课,请参考总部教案。
9、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保持经典国学学习的兴趣?
一是叶芽儿的教学方法切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诵读形式富于变化,配有flash动画故事演绎,还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体验,二是每次安排的学习内容科学合理,孩子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10、叶芽儿国学项目如何开班?
我们这套教材是将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年段进行教学,分别是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整体上分为启蒙、基础、提高三个阶段,根据儿童学龄特点,分阶段选取适龄的古典原文作为学习内容。以小班教学为主要形式,原则上不超过15人。学前、和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可编入启蒙班,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都可编入基础班,学习《中华新韵》和《诗词歌赋》。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都可编入提高班,学习《四书五经名句选粹》和《二十四史名句集锦》。
11、你们的老师怎么样?
担任国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学校从正规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经过总部专门培训取得
任教资格后上岗的。都具备以下条件:
1、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背景,大中专以上学历。
2、认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较好的传统文化积淀;
3、热爱生活,内心健康向上;
4、大方、文雅,普通话语音纯正;
5、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敏于应对不确定因素。
12、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否对应试教育有帮助?
答:大家都知道,在中、高考中文言文部分最难,也最拉分。据观察,这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吉林卷的文言文阅读题多出自《史记》,以人物列传为主,高考文言文共三十多分,《史记》题占近20分。其次是“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占8分,只要平常多听古诗词讲座,了解古诗词的文学表达方式,这题不难。最简单的是“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三年都出自《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和七律部分,把《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和七律都背了,这5分白得。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超前解决中、高考文言文问题,减轻中学学习压力,现阶段学习国学课程也是个明智的选择。
13、学习国学是否对孩子的作文写作有帮助?
近几年中、高考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考生作文中一旦提及传统文化知识,就容易得高分满分,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干脆就是用文言文写的。和北京奥运开幕式“三千孔子弟子读《论语》”一样,国家的导向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提倡学习传统文化。
如前所述,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论语》和唐诗宋词,不但能够学会灵活运用古文、诗词,提升文化素养,又能全面提高写作水平。进而学习怎样写作文,真是一举数得。
14、国学这么难,我们(大人)读起来都很困难,小孩子理解得了吗?
大人为什么不懂?因为没学呀!小孩学习国学经典,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妈妈给四岁的孩子读三字经“香九岁,能温席”,小孩子不懂问妈妈意思,妈妈就给他讲了黄香温席的故事,讲完古时候,妈妈发现儿子不见了,孩子去哪儿了?到妈妈床上睡着,他要干嘛?帮妈妈暖床。科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记忆的高峰期,这时候记忆的东西,可以一生不忘。长大后,孩子就会慢慢理解。那些大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小孩子学习国学,不求理解,只要记住了,15、国学班如何收费 ?
国学班学习内容虽然不是考试内容但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费用不低于作文7.5——10元∕课时,即15——20元∕次;每期16次课学费为240——320元,外加教材38元。全国参考费用360元∕期。
16、叶芽儿经典国学教学的特色在哪里?
叶芽儿经典国学教学突出熟读成诵,故事言理,创境体验,以写强记的理念,通过引导孩子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帮助孩子记忆背诵,并以充满童稚味的故事讲述和情境角色体验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简单理解经典传递的精神内涵,最后辅以抄写,既是强化记忆,也是规范写字训练。体现出多样性、趣味性、简明性、快乐性、持久性。
17、作为家长,我们如何辅导孩子阅读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的学习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一是在家里要对孩子每次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地抽检,孩子背得好要鼓励;二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温习(诵读、默写),三是有意地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孩子复习学习内容,比如:可以让孩子当老师教自己(家长)。
18、学习经典国学有那么多好处,那多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成效呢?
对学习叶芽儿经典国学的好处请您毋庸置疑。经典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升孩子的内在素养,不会像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有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它对人的影响是内在的,也是长期的,也是恒久的甚至是终生的,作为家长需要有耐心。但只要坚持学习,孩子身上是会有明显的变化的,一般,学习一期就会表现出来。
19、学习经典国学的孩子会不会思想僵化而不具备创造力?
经典国学的核心在于他睿智的哲思,学习经典国学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思考,而增强其思辨力,能主动思考和有较强的思辨力的孩子思想会僵化么?显然是不可能的。相反,会提高它的创造力,激励他不断创新。20、如果学到中途,不能继续学习可以退费吗?
叶芽儿经典国学课程一定会让您的孩子喜欢,不会出现中途不想来的情况除非是发生非常特殊的意外情况。这就好比初次吃到他觉得可口的水果后,再见到这种水果,她不会排斥一个道理。当然万一出现特殊情况,您有选择退费或者转费的自由。
第五篇:国学读书节开幕式主持人讲稿
读书节启动仪式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3月14日,是崭新的一天,更是不一般的一天,因为在今天,我们热切期待的“国学经典诵读”读书节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校园第一届读书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新电视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在一定意义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读书是每个人生命的需要。阅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实现理想的希望之火,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窗户。近两年来,我们建昌小学的全体师生沐浴在书香中,徜徉在书海里,我们惊喜的发现,读书让师生变的更电视,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气质更高雅,让我们的校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读书更提升了我们的品味:在上学期,金坛电视台专门到我校摄制了第二届校园读书节的专题节目;暑假里,我们学校的张校长还在金坛电视台“电视天地”栏目里作了关于读书的专题访谈。
我校本届读书节的主题为“阅读·进步·和谐;读书启迪智慧——我们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多读书”,意思是我们需要重建共同的语言,我们需要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用真诚的共同行动,来创造共同的未来。为此,我们亟须通过读书、通过对话和相互用文字来交流、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学校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们希望全校师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读书节的各项活动中,以书籍为伴,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在书海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同学们,在书中,你们看到了哈利波特,认识了马小跳,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你们感受到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奇,做着和杨利伟叔叔一同遨游太空的梦想。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充满趣味,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让我们与伟人、与英雄对话,让我们眼前的世界如此的五彩缤纷!
老师们、同学们,热爱读书吧!让我们与书为友,让我们捧起书本,翻开书页,在安徒生童话里陶醉,在唐诗宋词中穿行,在无声的语言里,看人文与科技共舞,赏经典与时尚齐飞。
同学们、老师们,天道酬勤,宁静致远!让我们的校园里弥漫阵阵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
最后,预祝校园读书节圆满成功!
谢谢!亲爱的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早上好!
同学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早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警句。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用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的裨益。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造!在书的世界里,可以领略广阔的天地,欣赏壮丽的山河;可以知文史经,品诗词歌赋;可以回味古老的悠长,眺望未来的瑰丽!。同学们,是书给我们打开了窗户,使我们看到了广阔的世界,看到了昨天、今天与明天,看到了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是书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变得丰富而充实。作为新时代的接班
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我们一起步入书的海洋,乐读书,读好书,做努力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栋梁!同学们,读书吧!在这个季节,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和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和家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我们也许只羡慕他的知识与口才,但我想,这更是他数十年来为了寻求文化而苦旅世界的结晶,这更是他苦读历代书籍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汗水的结晶;在他身上折射出了用读书而积淀下来的智慧的光辉;他就是一本书,一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百科全书。这就是读书、求知给他带来的收获。
俗话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再到成熟的教师,书就像我们的朋友,默默地和我们对话,无言地伴我们成长??它告诉我们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它使我们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假如我们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随时随地为提高自己而持续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能够把读书作为个人活生生的生活;假如我们都能够边读书,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怀着这样一颗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教学会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我们的教学也就非同凡响。
汉朝刘彻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老师们,同学们,读书不仅不是一种义务,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传达一种高雅的人生趣味来。让我们在清静的时候,就地来一段读书时间吧,去享受读书的快乐,奠定人生的基石,成就明天的辉煌。让书中的情感拨动你我的心弦,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我的胸怀,让阵阵馥郁的书香萦绕在我们东园校园!预祝首届读书节取得圆满成功!
结束语:读书,改变个人命运;读书,提升人生境界。现实告诉我们:即使是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读书学习仍然是每个人学会生存的必要手段。就让我们走到书房、办公室、图书馆的书柜前,走到学校的阅报栏前,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从书中找到科学的专业知识,找到教学艺术的殿堂。
读书节闭幕教师发言稿
在这美好季节里,我们的节日――第七届校园读书节闭幕了。同学们读书的情形还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阅览室里,同学们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咀嚼;因为同学们都深深地知道: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开拓我们的视野,点燃我们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信念。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天长地久。此时此刻,阶梯教室里,还萦绕着同学们演讲、朗诵的余音;教室里还展示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板报、图书角,让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老师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书房,“书房虽小,有书就行”,希望同学们能够发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我们洒下得是滴滴汗水,收获得是累累硕果。
书满园,香满园,书香满校园;你书香,他书香,师生皆书香!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然而,我们深知任重道远。在营造“书香校园”的道路上,仅仅是万里长
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读书的关键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继续坚定一个共同的梦想——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继续坚持一项共同的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精神家园;继续坚守一份共同的情怀——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继续坚信一幅共同的愿景——书香溢满校园,书香飘进家庭。
读书节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同学们提两点希望:
1、把读书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读书决不是读书节的时候的事,读书应该是一辈子要做的事。在新教育实验中,形成了一些读书的良好制度,例如,利用晨会开设了“一分钟演讲”,利用课前两分钟集体“背诵古诗文”,利用中午课余时间各班开展“读名著”活动;还开展了“星级小书屋”、“读书小明星”评比,“读一本好书”征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愿每一个同学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读书要学会选择,要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们老师提醒大家,读书要学会选择,因为世界上的书实在太多了,称“书的海洋”一点也不过分。我们要在宝贵的时间里读一些优秀的书,例如我们许多同学读过或目前正在读的好书有《一千零一夜》《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方夜谭》《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世界五千年》??大家读书的时候,还要努力联系实际生活去思考问题,例如,读《一千零一夜》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人的性格、行为和故事中的人物差不多的;读有关科学知识的书的时候,要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现象。把书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再如,我们从书本上学到了怎样做品德高尚的人的知识,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体现出来,老师高兴的是,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乐于做好人好事的品德高尚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从书本上学到做人、做事的 道理并勤于实践。最后,想和同学们一起记住一句话:“书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节学生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年级三班的“读书小明星”郭雯瑾。
每当谈起书,我就有很多话要说。从幼儿园开始,书就成了我生活的快乐伙伴,那时的我,只知道世上有童话书,小红帽的故事曾让我如痴如醉。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开始从书中知道了历史故事,知道了英雄事迹,知道了谜语,知道了诗歌?? 书籍使我增长了知识,还给我家带来了很多欢乐。记得一次,同学借给我一本《鲁西西传》,里面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把我给吸引住了。放学后,刚回到家,我就把书里的内容复述给爸爸妈妈听,一向爱看书的妈妈乐了,只夸我讲的好,还问:“ 真有这么好的书?给我看看!”就连一向深沉的爸爸也争着看书。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名人不热爱读书!我国古代就有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开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鲁迅先生曾为了换钱买书,卖掉了学校奖给他的金质奖章。
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境要优越得多。为了给我们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不仅为我们建立了读书角,举行了读书节的启动仪式,还成立“童心飞扬”文学社,为我们提供展示读书成果的舞台。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认真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同学们,我们只有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才能增长知识,才能开阔视野,才能陶冶情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灵感不愿意拜访懒惰的人。”在即将开始的读书节活动中,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尽情地遨游书海吧!请允许我代表实验小学全体学生祝首届读书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初冬时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湖南一师一附小第三届校园读书节。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是短暂的,人的一生无法体验所有的人生经验,更无法穷尽一生去掌握浩瀚如海的知识,只有通过读书,用前人的经验来高效率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在这段快乐而充实的读书节里,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节的每一项活动中,与书籍相伴,我相信,它们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引路人。我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每晚缠着爸爸读《西游记》给我听,他让我领略到孙悟空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的神奇本领,听着听着我睡着了,我也扛着金箍棒腾云驾雾,去降魔除妖。
还有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在他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下,漂亮的萤火虫也变得凶神恶煞起来。原来萤火虫是食肉动物,遇见蜗牛的时候,它会飞快的给蜗牛打上一针麻醉剂,然后大快朵颐。我常想,大自然里还有多少这样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呢?
同学们,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巨人的肩膀就摆在我们面前。他们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书籍。就让我们借助书籍的力量,看得更远些,飞得更高些吧!谢谢大家!篇二:校园读书节开幕式主持词参考
校园读书节开幕式主持词参考
主持人: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年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在这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日子里,伴随着这美妙的春的旋律,我们迎来了“第二届校园读书节”的开幕。
本次活动共有4项内容,分别是齐唱国歌,校长致词并宣布开幕,教师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一项,全体立正,齐唱国歌。
奏乐、齐唱校歌。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我们敬网爱的曹校长为本项活动致词,并宣布“第二届读书节”开幕。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许冬梅老师代表全体教师发言,大家欢迎。
许老师代表学校全体教师向大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把老师的嘱托铭记在心。
主持人:接下来请六(3)班曹野代表同学们发言。曹野同学的发言,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花小学子蓬勃向上的朝气,让我们感受到花小学子与好书为伴、提升文化涵养的决心。(尾语)校园读书节是大家的共同节日,让我们记住读书节的主题和口号,主题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口号是“建书香校园,树纯真心灵”。
同学们,“书香校园,书的天堂;书香校园,梦开始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向书的海洋,让我们的校园溢满浓浓书香。最后,祝校园读书节取得圆满成功,祝老师、同学们过一个“丰收”的读书节!校园读书节开幕式主持词参考的延伸阅读——主持词的写作方法
主持词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个性。不同内容的活动,不同内容的节目,主持词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一、主持词的写作,首先要突出活动主旨并贯穿始终如今,文化呈多元趋势,各种主体性活动很多。了解了活动主题以后,通过主持词的写作将主题贯穿于所有的节目之中,从而使活动主题步步深化,丝丝入扣,不断将活动推向高潮。
二、写好开场白,要把握好吸引观众、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三个环节开始如何吸引观众的视线,如何把握观众的心理,怎样导入主题,主持词开场白的写作非常重要。必须掌握三个环节:
一是先声夺人,通过对所有来宾的问候,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比如: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样的问候,可以让所有的观众都对号入座,调动起观众的参与热情并迅速投入到节目的欣赏中去。二是对现场和当时情景加以描述,让观众感到熟悉、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
三、要增加主持词的文化内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主持词的写作,在不增加篇幅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文化内涵,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观众的文化知识和素养。采用和历史文化有关的表述方法去写作。
四、注意对象,增强艺术表现力比如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主持词,在语言的表述中应尽量采用具有少年儿童特征的语言。具有少儿特点的语言不但容易拉近观众的距离,很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否则,过分成人化的语言,则失去了少儿童天真的特性。在集会或联欢会开始的时候,成年人往往这样开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假如孩子们在主持集会或联欢会时,原样照搬,就贻笑大方了,可以改成:“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当我们成年人介绍某位领导时,往往这样介绍:“今天参加联欢会的有市委书记×××同志”;如果换成孩子们介绍,可以改成:“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市委书记×××叔叔参加我们的联欢活动”等等。
五、借鉴诗词和散文诗的写作手法,提高主持词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格律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校园读书节开幕式主持词参考之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主持词大全
校园读书节开幕式主持词参考之外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演讲稿 ? 主持词大全。也非常欢迎您在本站投稿,用自己的账号登陆进入相应频道即可!篇三:读书节开幕式讲话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在第六届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热切的期盼中,迎来了我校“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为主题的第六届读书节。
读书,是每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书香校园”是我们必须营造的良好氛围。我认为“书声朗朗乃学校之本色,读书求知乃学生之根本,教学生读书乃教师之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这些是孔子用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的裨益。而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也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认为读书是一段心灵的“旅行”,是在和高尚的人“对话”,优秀的书籍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让我们奋发图强,更能让我们勇于创造!“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勤奋读书的人?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满腹经纶的人?哪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出口成章的人?因此,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公民,我们沐浴在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中,没有理由不读书,让我们徜徉在书海里,以好书为友,与先哲对话,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读书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气质更高雅,更让校园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在活动中上,我们将检阅同学们的阅读成果,师生将共同诵读经典,我们将共同感受文字之美,享受读书之乐。让祖国的优秀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完美人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通过读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最后,预祝我校第六届读书节圆满成功!篇四:柯木塱小学第七届读书节开幕式主持稿
柯木塱小学第八届读书节开幕式主持稿 甲:各位老师
乙:各位同学
甲乙:大家下午好!
乙:在这充满生机、满载希望的春天里,我们迎来了柯木塱小学第八届读书节。甲:下面我宣布:柯木塱小学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暨第八届读书节开幕式现在开始!全体起立、向后转!升国旗,唱国歌!
升校旗,唱校歌!
全体向后转!请坐!
乙:下面请高芬芳老师介绍本次读书节活动,大家掌声欢迎!
甲: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下面请少先队代表发出读书倡议,大家掌声欢迎!乙: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甲:阅读经典,阅读精神,阅读文明,阅读中华!
甲乙:立德、立志、立人,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中华血脉!同学们,老师们,柯木塱小学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暨第八届读书节开幕式到此结束!下面请欣赏各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表演!
甲:走进春天,我们播种希望,走进夏天,我们健康成长,走进秋天,我们收获硕果,走进冬天,我们整装待发!走进缤纷四季,阅读多彩人生!下面请欣赏一年1班古诗吟诵《走进四季》!
乙:春之花,秋之月,自古是墨客骚人吟诵的对象!不信?请听二(1)古诗朗诵《春花秋月》!
甲:春花秋月过后,孔子也有话要说,他要说什么呢?请欣赏四(1)选诵《论语》!
(两人同时上台)
乙:xxx,听完孔子的教诲后,有同学说要唱一唱呢!
甲:唱什么呢?
乙:《长歌行》
甲:下面请欣赏六年(1)班吟唱《长歌行》!(两人同时下台)
甲: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真厉害!不过,我们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姐姐也不示弱哦!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二(2)班诵读《弟子规》片段。乙:欣赏完二年2班的表演,三年2班的同学说也要来挑战一下《弟子规》呢!下面请欣赏三年2班的吟诵《弟子规》!
甲:经典可读,可诵,可唱!四年2班的同学认为还可说!说相声!下面请欣赏相声《论语》。
乙:刚才六年1班吟唱了《长歌行》,六年2班的同学说他们不要长歌要短歌!下面请欣赏六年2班吟诵《短歌行》!
甲:记得有一首名曲叫《春江花月夜》,五年2班今天也带来了《春江花月夜》!下面请欣赏五年2班的演出《春江花月夜》!(两人同时上台)
甲:xxx,我想考一下你的对课,如何?
乙:对就对呗!
甲:云对?? 乙:雨
甲:雪对?? 乙:风!这是《声律启蒙》里的内容!
甲:呵呵,是的!有一帮小朋友更厉害,他们说要把《声律启蒙》都吟诵出来呢!下面请欣赏三年1班吟诵《声律启蒙》。
乙:有请三年1班
(两人同时下台)
乙:我国流传至今的经典数不胜数!有三字经、千字文、汉乐府、论语、大学、中庸等等!我们一年2班的小朋友也说要为我们送上快乐吟诵《三字经》《江南·汉乐府》!下面有请一年2班的小朋友!甲:有一首词,王菲、张学友等明星用现代流行歌曲的唱法把它唱到街知巷闻!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会唱吗?如果会,那就跟着五年1班的同学一起唱一唱吧!下面请欣赏五年1班节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人同时上台)
甲:xxx,你还记得杨校长在全校会议上吟诵过一首《木瓜》吗? 乙:当然记得!我还知道,今天杨校长会和郑安琪老师一起再吟诵一遍呢!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杨校长和郑安琪老师吧!甲:下面请欣赏杨校长和郑安琪老师的吟诵《木瓜》!(两人同时下台)
(两人同时上台)
甲: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