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调查复习资料
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土壤分布状况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改良利用土壤资源的依据和措施,这个过程称为土壤调查。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这个过程称为土壤制图。工作底图:我们绘制土壤图的地形图和航卫片
土壤草图:在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的图
土壤剖面:从形式上讲,是我们观察研究土壤的切面,但不是一个面,具有3维空间的柱状体。
主要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性态特点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 检查剖面:为检查主剖面土壤属性的稳定性与变异程度而设置的剖面 定界剖面:为确定土壤边界而确定的剖面
土层:土壤剖面中大致与地表平行的层次
土壤发生层:经过土壤的形成过程形成的土层(发生层都是土层,土层不一定是发生层)
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形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土壤发生型:指土壤剖面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层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内,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标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土壤结构:在自然状态下,受外力作用,使之散碎成大小不同的单位体。
土壤组合制图: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出
土壤组合:由于地形或母质的不同,引起同一个自然景观内,土壤成有规律的更替。
土壤复区:是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呈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
土壤复域:是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呈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常活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自然属性: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赋予土地的固有特性 土地社会经济属性: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总和 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分类:以土地的覆盖特征,经营目的和利用方式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也一致的土地单元的集合土地利用现状: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生产利用经营方式
比例尺种类及特点:1.详比例尺:1:200~5000(没有工作地图),一般用于小型的农林牧试验场以及村级土壤调查,制图单位,变种;2.大比例尺:1:1万~
2.5万,主要适用于国营农林牧试验场、乡镇级或县级土壤调查,制图单位,土种,土属(复区);3.中比例尺:1:5万~20万,主要适用于县级市级及中等河流流域的土壤调查,制图单位:土属,亚类(复域);4.小比例尺:<1:20万,主要适用于省级全国级以及大型河流流域的调查,制图单位,土类,亚类(复域)
选择比例尺的影响因素:1.服务对象以及农业经营方向及技术水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2.考虑地形的切割程度以及土壤类型的复杂程度(一般平坦地区采用小比例尺)3.考虑调查面积大小(调查面积大,比例尺可以适当小一些,反之,则大)
怎样选择工作底图:地形底图除了带有等高线外,应具有精确和足够的地物点,正确的地形和水文地理网,地形底图的精度对土壤调查的成图精度影响很大,因此调查人员要向测绘部门搜集调查地区的最新测制的相当比例尺的地形图,地形图的比例尺要大于成果图的比例尺。
土壤和土地调查准备工作内容:工作计划的制定 1确定调查任务 2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 3组织调查队伍 4拟定工作计划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资料的收集 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 3土壤资料的收集 4资料的分析 ;调查物质的准备 1图件的准备 2遥感资料的准备 3调查工具的准备
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调查方法是:①地形因素研究:1)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山地、丘陵、平原、2)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冰川地形。研究方法:1.现有地形地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进行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分析3.典型的地貌类型调查和描述4.绘制综合断面示意图5.地形素描6.摄影方法7.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影响的分析。
②母质研究:1)按风化壳类型划分:碎屑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型风化壳、富铝风化壳、含盐风化壳、还原系列2)按形成类型划分:残疾物、坡积物、洪积物、冲击物、湖积物、风积物、滨海沉积物、冰碛物3)按成土母质分类: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中型结晶岩类风化物、基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石英岩类风化物、泥质验类风化物、碳酸盐类风化物、红砂岩类风化物、紫色砂岩类风化物、紫色泥岩类风化物、炭质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黏土物质、第四纪黄土物质、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化物质、泥炭物质。研究方法:1.首先查阅调查地区的地质资料及图件2.确定成土母质的成因类型3.进行地层分析4.研究成土母质的化学属性、岩石学属性和矿物学属性5.了解母质的机械组成及其分层性。
③气候因素研究:1)近代气候:光、温度、水。2)古气候: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研究方法:1.地理景观研究法2.小区域气候观察法3.土壤剖面形态景观及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研究法4.指标分析法。
④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研究:1)地表水:河流流域、河流2)地下水:地下水埋深等级划分:深位地下水、中位地下水、高位地下水、地下水质类型划分:矿化度分级、地下水矿化类型划分3)泉水:升泉、降泉。研究方法:1.将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貌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2.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或排泄关
系3.水文资料的收集4.径流特征的收集5.结合地貌研究潜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
6.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壤影响的强度7.观测地下潜水的矿化成分、矿化度和地下潜水的埋深。
⑤生物因素的研究:植物:植物累计量、化学成分不同、指示植物、农作物长势。动物、微生物。研究方法:1.植物的野外调查法2.土壤动物研究法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4.土壤生物综合研究法。
⑥人为活动调研:非农业性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如开矿、旅游区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施肥)研究方法:
1.群众调查2.区域对比法(选两个条件相似的测区比较)3.年度对比法(本区域内不同年份的比较)
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举例说明:1.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2.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当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3.区域景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褐土分为淋溶褐土、潮褐土、石灰性褐土和褐性褐土,淋溶褐土分布在海拔高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为地形;潮褐土分布在山地的沟谷的接地,其主导因素
为地形;石灰性褐土通体盐酸反应强烈,因此主导因素为母质,褐性褐土主导因素为地形。除主导因素外,褐土的形成还与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这几个因素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的设置:
一、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应按比例尺考虑,总原则是一定要有典型和代表性,检查剖面设置原则是一般在主剖面的周围,而且还要考虑均匀性和密度。
(一)常规布点法 ①中小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路线调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主要剖面 ②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
(二)统计抽样法
二、工作路线的设置原则: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或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区,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
罗盘进行定点标图的方法:定点标图即把实际点的位置标在工作底图上,有三种方法:①交绘法(前方交绘和后方交绘,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使用)②极坐标法(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③地物追踪法(多用于平原区)根据其他地物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剖面点位置
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及方法:1.土壤颜色,主要反映土壤物质组成和内在性质的因素,测定土壤颜色的方法:目力描述(经验)、目力比色(拿比色卡比色)、比色仪;2.土壤结构,在自然状况下,受外力作用,自然散碎成大小不一的单位体,分为:a三向延伸:块状(大直径10cm以上;中5-7cm;小3-5cm)、核状
1.5-2.5cm、粒状(小米粒到高粱粒)、碎屑状(面粉)、单粒结构(无结构)b二向延伸:柱状(大柱状、中柱状、棱柱状)c单向延伸:片状、鳞片状(表土层,碎屑物、粘状、小块状;心土层,小块状、棱块状、核状、柱状;犁底层,片状);3.土壤质地:砂土(一粒一粒的)、砂壤(用左手摸,湿润)、轻壤(用手搓,手指上都粘土)、中壤(用手搓,出现光亮面,土会粘在一个手指上)、重壤(亮面明显)、粘土;4.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产物a化学作用形成b生物作用形成(虫穴、根痕),描述形状、大小、成份、数量;5.石灰反应(泡沫反应):将盐酸滴在土块上,看冒泡情况,无泡无响,记作0,说明碳酸
钙<0.2%;无泡有响,记+,碳酸钙0.2-0.3%;有弱泡,记++,碳酸钙3-6%;有强泡,记+++,碳酸钙>6%;6.PH值;7.干湿度:干(自由单粒,不凉手)、稍润(土放手里发凉)、润(把土块放纸上,纸上有湿印)、潮(把土放手上弄一团,手上有湿印)、湿(最佳适期耕期);8.结持性(紧实度):松散(砂土)、疏松(壤质土的耕层)、稍紧(刀不易插入)、紧实(刀就插进一点)、极紧实(刀插不进去);9.孔隙性:不是土壤孔隙,指肉眼可看到的孔隙,如虫孔;10.侵入体:耕层以下的侵入体,如煤块、石头;11.根量
为什么分析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作物观点: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地理观点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构型。作物观点例如砂质土,总的来说是一种不好的土壤,像麻山药、花生、土豆等作物就适宜在这种土壤上生长。
大比例尺制图中概查的任务:1.通过概查了解和掌握测区的自然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2.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并拟定出初步的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3.制定详查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4.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并提出补测的内容;5.如果使用航片作为工作底图,我们还要建立航片影像判读标志 试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图的方法,并找出其异同点:中小比例尺制图方法:主要以路线调查为主,结合典型区域调查。采取路线调查和放射调查法;
大比例尺制图方法:概查以后进行详查;异同点:①中小比例尺制图是1:10万到1:100万之间的土壤制图,其制图单位均在土种以上,大比例尺制图通常为1:5000到1:2.5万,调查范围是县一级以下的基层生产单位,工作对象一般与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相对应的小面积的土壤自然体②中小比例尺制图特点:综合性强、面积大、时间短;工作底图精度高、信息量大、制图单位是基层分类单位,土种、变种或复区,找边界时不能单纯靠推测,必须实际寻找,制图精度也相对高③中小比例尺制图对土壤边界的推测:土壤边界与地形的关系;母质;植被;与农业利用关系。大比例尺找边界方法:放射法、交绘法、环绕法④大比例尺上图内容有土壤边界线、土壤剖面代号、土壤类型代号
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1地形与土壤边界:土壤分布与地形图往往相一致,一般情况下不垂直于等高线构图,特殊除外,构图时一般不容许有直线直角等几何图形,都是比较圆滑的曲线。2母质与土壤边界:山区:土壤分布与岩性之间的关系,地质构造与母质类型之间.平原:注意河流的沉积规律。3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①看植被的长势情况,特别是自然植被②植被类型不同,土壤则为不一样③指示植被来推断土壤4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①长期耕作改变了土壤的发育方向②土壤类型往往与土壤的利用方式相一致③树种也与土壤分布关系密切
室内工作包括:1原始资料的审核(土壤标本、记载表、野外记录的审核,土壤草图的审查,评土比土确定土壤分类系统,拼图补测);2组织室内分析化验;3土壤图及其他图件的绘制;4编写土壤调查报告
评土比土的意义:从土壤形成角度:1.全面比较土壤,各个土壤类型之间的异同
2.通过比土,消灭同土异名,异土同名的现象完成土壤;从生产角度:评生产能力、肥力水平,从而解决用土改土的问题
土壤草图的审查:
(一)审查土壤界线:1.检查土壤图斑或土壤代号有没有遗漏
和差错,是不是留有天窗,检查有没有同土有界,异土无界的现象2.检查土壤图斑以及分布是否符合土壤分布规律,几何形状是否合理3.看看土壤界线是否闭合;
(二)审查土壤草图应有内容航片(遥感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1几何学特征:航片误差的原因:①中心投影、四周有位移②地形高低起伏引起位移③飞机拍摄时倾斜;2.光学特征,色调的深浅反映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能力;3.自然地理综合体理论①土壤地带性分布②土壤分布规律(土地土壤组合结构)③植被和农业利用
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勾绘航片面积的步骤:①找中心片 ②找像主点 ③取像主点的中心线所围成的面积,即有效面积,也称工作面积。意义:航片是连续逼真的几何影响,但它由于是中心投影,四周有位移,地形的高低起伏引起位移,飞机倾斜等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勾绘工作面积可以减少误差使资料更精确。
应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壤调查的步骤:1准备工作:①遥感资料的准备②判读的理论基础③判读标志2野外概查与建标3室内预判:①了解成像条件②社会地理要素③专题要素④解译⑤制图综合4野外检查验证(土壤调查)、野外调绘(土地调查)5土壤图的绘制与总结
土地构成要素:自然要素1气候要素a光:光照b热:年均温、积温,无霜期等c水:降水量、蒸发量2.地学要素a地形地貌b地质条件c水文地质:地表水、地下水3.土壤要素:土壤剖面、理化性状等4.生物要素:自然植被、农作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等;社会经济要素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资料准备4.仪器准备;外业调绘1.路线勘察(概查)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验证(抽样检查);内业工作1.转绘2.面积量算3.图的整饰4.成果整理
土地利用调查中外业调绘的一般方法:1选好站立点(应选在地势高,视野宽的部位)2.确定(调查)底图的方位(定向)(目的:使底图地物方位与实际地物方位一致)3.底图判读(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先易后难、边走边判读)4.补测(把错误修正过来)5.整饰(当日调绘当日清理,做好记录)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及技术方案:利用1:1万新影像图1.按规范要求编制影像图2.把影像图与土地详查图(现状图)进行对比分析3.野外检查验证4.修编现状图5.量算变更的土地面积;利用新航片动态监测1.要放大航片到1:1万2.用新航片与现状图进行对比分析3.野外检查验证4.修编现状图5.量算变更的土地面积;利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1.购买最新的卫星图像2.构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库3.进行卫星图像的处理4.用处理的图像与数据库中的矢量数据进行叠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矢量-栅格影像图5.在新的影像图上勾绘出变化的地类6.外业对图斑边界进行GPS定位7.内业处理,建立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过程:地图的设计(在乡镇级合格的基础上)1.一般县1:5万,有的县(山区县)1:2万-1:10万2.收集整理编图资料3.研究本县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特点4.确定地图内容(地理要素、专题要素);地图编绘1.确定地图的数学要素2.转绘地图内容3进一步编绘4接边;地图清绘;出版
第二篇:遥感 土壤调查
1数据准备
1.1 调查方法
在全省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范围覆盖省内全部陆地,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根据全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在1∶50 000的数字地图上统一划分网格,网格中心点即为调查采样点位,其中耕地网格8km×8km,林、草地网格16km×16km,未利用土地网格40km×40km,再结合水系、高程等图层进行布点优化,全省共有1 525 个质量调查采样点。根据“七五”土壤背景值调查资料,按国家的53 个典型剖面和14 个主剖面的点位坐标,在保证调查可比性的基础上分层采样,调查共设67 个采样点。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有关要求,将有可能受到污染场地作为土壤污染调查的重点区域。共设置的污染场地及自然保护区等11 种类型866 个土壤采样点,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物样品采样。此次调查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同时,根据各地土地利用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土壤污染类型,有针对性地增测特征污染指标。共获取13万个监测数据,与采样记录等基本信息一起建立安徽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
1.2 数据类型
基础地理数据:1∶250 000 及1∶50 000 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划、水系、高程、道路等图层)。调查数据:包括全省土壤调查质量采样点、背景采样点和重点污染区域采样点3 部分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其他数据:“七五”土壤环境背景值、重点区域范围等。数据提取流程
整个数据提取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及数据录入、一次数据提取、二次数据提取和制图4 个部分(图1)。一次提取和二次提取在实现方法上基本相同,但实现目的和提取程度不同,前者是在数据审核过程中通过对部分数据的提取来判断野外采集数据及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保证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的准确可靠;后者是对建立好的数据库按属性值、空间范围及利用配准后的“七五”土壤环境背景图对数据进行全面提取。而且每种方法都分别对全省土壤调查质量采样点、背景采样点和重点污染区域采样点3部分的数据来分别处理。现主要以质量调查野外记录点数据提取为例,介绍二次数据提取的方法。数据提取方法
3.1 从属性数据通过SQL 语句查询
3.2 按空间位置进行查询
通过对主要公路干道周边、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的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等不同空间范围的提取生成新的数据。土壤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普查区域和重点区域摸底调查根据此次土壤调查的主要任务和上级关于土
壤监测工作的相关要求,铁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做了周密的布署,对全市普查区域和重点区域做了摸底调查,目的是要摸清所属县市区内有哪些自然保护区、有多少够规模的蔬菜保护地、大型固体废物储存场所、污染源及污灌区分布和特点等。通过摸底调查掌握普查区域的分布范围、面积等,为建立所布设的普查点位与其代表性区域内的土壤、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打下基础。确立本市典 型地区土壤调查对象。
确立本市典型区域调查对象
2006年12月土壤具体分工和任务,先期重点工作为典型地区土壤采样工作。铁岭市的典型区域共涉及六类,分别是重污染企业及周边;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等场地及周边;工业园区及周边;污灌区;采矿区及周边地区;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调查重心确立后,按照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有关要求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针对铁岭市特点开始了布设点位工作。GIS布置采样点和导航技术上的经验
211 ArcMap模块点位布设经验
由于布点采样和成果集成是这次土壤调查的两个关键环节。如何布点如何到达指定地点采样成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土壤环境监
测技术规范(HJ /T166-2004),对于土壤普查和典型区域中:污灌区典型区域的采样点需要结合水流方向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带状方式分布,对于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典型区域采用1km同心圆溢冲区方式结合大气污染型土壤单元设置监测点。其它类型采用系统随机点方法,既网格布点方式布点。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点位布设底图采用推荐的1 ∶20万比例尺进行绘制布点专题地图。利用ArcMap 模块进行专题地图制作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中所整合的数据有哪些,关系如何。
(2)地理坐标系统的选择,各个地理图层数据。注意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的选择和统一,否则全盘皆错。
(3)利用Map Info软件制作4km ×4km网格,然后利用Universal Translator模块将网格数据转为ESR I shape格式文件。
(4)建立被调查对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涉及到的图层数据,如城市、乡镇驻地数据图层、水系图层、道路图层、行政区划图层、网格等数据进行坐标系统一。
(5)用ArcMap 制作专题地图, 加入网格数据,加入相关地理数据,利用ArcToolbox模块中buffer工具生成污染源点源1k等距同心圆溢冲区。
(6)按照各类区域布点方法,合理布点,共生成2张A0号1比20万图纸,分别是2006铁岭市典型区域土壤布点专题地图和2007铁岭市普查区域土壤布点专题地图(包括土壤背景点位)。
(7)将布点数据以库的形式导出形成带经纬度等重要信息的Excel数据,分类进行统计制表。
212 导航到达采样点位的技术
点位布设好后,如何到达指定采样点位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在国家关于如何到达土壤调查采样点位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导航方式没有明文规定,实际采样中应用指北针和手持GPS很难准确到达采样点位,尤其是遇到自然环境复杂的地方,如高山、河流、沟壑等地方,道路行走迂徊,找到采样点单凭上述设备有难度,由于卫星图片信息丰富,故考虑利用卫星遥感方式来实现。
(1)软件平台的选择和功能实现。利用Arc2Map中的GPS模块功能来实现, GPS模块具有导航和轨迹记录功能,具体操作为将ArcGis软件装入笔记本电脑中,将各种图层信息加入ArcMap中形成土壤采样点位导航工作空间加以保存,在野外工作时,将手持GPS与笔记本连接(串口连接方式),设置好手持GPS数据输出方式,将土壤采样点位导航工作空间打开在GPS模块中设置好相应的设置,这样就可以导航了。由于能在电脑笔记本上同步动态地显示自身的位置,这样带着笔记本在汽车行驶寻点时,就可清楚地看地自身位置和采样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再利用指北针和手持GPS就可精确地找到所寻的采样点。
(2)数据处理。土壤采样点位导航工作空间数据包括本地的河流、水库、道路、行政区划、乡镇驻地、采样点位等基础数据,还包括卫星图片。卫星图片数据采用的是LANDSAT TM 本地影像数据, TM影像通过Erdas 911进行波段成,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调整各图层显示为最佳效果,保存这个工作空间,整个数据处理过程需注意投影转换。由于卫星图片的地理信息非常丰富,甚至可以看到田间、山间的小路,结合道路图层等信息,可以方便判读汽车的纵深方向和距离,减少了路程迂徊,节约了劳动时间,减轻了采样人员的劳动强度,使采样工作有的放矢,提高了采样的效率。2006年10月底开始土壤正式采样工作。我们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土壤采样工作,共采集土壤样品180个,全部到预期的采样点位,并根据实际情况,有些点位又做了必要的调整。
二、编绘土壤图的过程和方法
陕北地区黄绵土土壤类型图的成图方法采用卫片编绘法。即采用基本图幅资料、卫星遥感图象、部分县级土壤普查成果图件相结合的卫片解译编绘成图的方法。
其基本过程和方法如下.准备工作。首先收集制图区1:20万全套的地形图。在准备工作中, 除了熟悉研究有关文字资料, 了解制图区域特征外, 还对所收集到的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做出一定的技术处理, 以便更突出地体现规律并有利于参考使用野外路线调查。通过野外实际调查, 一方面了解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确定土壤界限, 研究土壤与地貌、土壤与植被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之间的组合关系, 制定出初步的土壤分类系统.另一方 面, 我们在野外用地形图、卫星图象及航空相片与实地情况相对照, 了解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相关土壤类型的影象标志,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隔的卫片上建立解译标志。解译。先拼贴1:20, 然后用聚脂薄膜透绘经纬网、境界线及大的河流水系等, 再给卫片上加绘经纬网, 把薄膜蒙在卫片上即可进行解译作业。解译时用经纬网做控制逐格进行, 或用自然网格做控制按小流
域进行。4 绘制成图。
土壤普查资料的分析:比例尺不一致,分类命名不统一,精度控制不一
土壤类型图更新:
土壤分类
壤类型图的数字化
保证精度 图纸的扫描必须清晰可辨, 不允许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模糊矢量化、人工猜
测等, 各种要素的矢量化不允许有任意的移位和跑线, 控制点、方里网图廓尺寸也要在允许范
围之内, 符合地形图和土壤制图规范的要求。
线条平滑, 图斑准确 图斑矢量化的线条要光滑, 其质量要能满足印刷要求, 图斑编号
要准确无误。对于土壤类型图上出现的关系不合理的情况, 如相邻图斑编号同
一、河流位置不
当、道路与居民地出入口不接等, 应予改正, 必要时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
成图比例尺和坐标系统统一
GIS 数据与TM 影像融合填图
首先是各市县范围内分幅图的拼接, 然后是各市县土壤图的集中拼接, 拼接时必须在精度
范围内进行, 误差过大不能硬性拉扯
专题图编制
土壤类型专题地图是以图解的方式阐明各种土壤类型的空间关系, 具有强烈的取舍和概
括, 因而必须采用某一种符号系统和表示方法, 使土壤景观的类型特性更加明朗。
第三篇: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
土壤调查与制图题型
选择(20分);
判断(20分);
计算(15分):是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大家可以看看课本第14页;
论述(2*15分);
勾图(15分):
A.一张地形图,6种土壤类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石骨子土、石骨子大土、大土),要求将这六种土壤类型在地形图上勾画出来。请大家熟悉这6中土壤类型可能分布的地形位置;
B.一级阶地上可能出现的土壤类型:①旱地上有潮土;②水稻土可能有淹育、潴育、潜育、渗育四种。
THEEND:请大家务必认认真真看课件!!
另外,考试内容涉及实习哦~~
第四篇:土壤调查制图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制图
实习报告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0701
学号:0114070111
姓名:李双喜
实习地点:昌黎县刘李庄周边地区实习时间:2010年6月21日-6月25日
本组成员:宋瑞宁、郭增江、李飞、李双喜、王占权、高丹、王俊洁
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2000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2000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实习目的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工作和室内工作三个阶段。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实习地点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2.野外调查
6月22日-6月24日上午,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
3.室内工作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下午,写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习是以1:1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调查作业面积为2km X 1km,应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与方法完成刘李庄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首先把班分成了6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对我们的实习地(刘李庄)进行路线勘察工作。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由南向北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2、调绘与补测
6月22日,上午7:30到达目的地进行调绘。首先进行GPS校准纬度不差,经度差-4.5″,对调查区域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由于定位点较多,没有直接上图,而是画草图标出相应点。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我们调查方法不正确,应边调查边绘图。下午又重新对上午调查区域进行调绘。在工作底图上结合实地情况绘制各相应图斑,进行了村边的绘制。由于村的南头,有几所扩建的新建筑,我们进行实地补测,并结合工作底图,进行绘制上图。
6月23日,上午7:00,我们在刘李庄及以北地区进行调绘和补测。吸取昨天的经验,并延长工作时间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7:00就已经抵达刘李庄,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昨天的图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确保今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然后调查刘李庄村内和东西北边廓,在东边廓处。中午,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回学校吃饭和休息。下午1:30左右就开始了勘查和实测。刘李庄村口有一条饮马河,其周围建设了许多桃树种植大棚。将饮马河周围的大棚进行了GPS定点,然后经过计算将其标在图上。
6月24日上午7:00 我们于饮马河畔进行补测,完成了所有的野外调查绘制图工作。
3、室内拼图和制图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检查工作草图上各地类图斑是否完整和正确,老师检查。再进行图面整饰和现状图清绘,清绘图为最终提交的成果图,标上图名、图阔线、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投影、制图成员和时间。
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调查区域主要包括刘李庄及其周围土地和西钱庄南部土地利用情况。经调查,刘李庄村用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周围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种植大棚油桃、草莓、圆白菜,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西钱庄南部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使我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还使我们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思想,使我们掌握了实际应用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增强了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分工明确,通过集体的努力不但完满完成了实习的工作任务,还提高了我们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以集体目标为重的工作理念。
在实习的这几天中,天气都很炎热。指导老师吴素霞老师、张电学老师、常连生老师仍冒着酷暑到实地给我们指导,在此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总体上来说,刘李庄的土地利用很合理。在农业上,多是大棚经济作物油桃、草莓和大白菜等,施肥、打药也很科学,大棚与大棚之间种植大粮,充分利用土地。通过走访当地群众,近年来刘李庄种植油桃面积不断增加,而种植蔬菜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其原因是蔬菜每年的价格变化很大,而油桃的价格相对稳定。
同时发现在地头有不少成堆的烂圆白菜。通过与老乡交流,才知道这是因为圆白菜价格太低,卖不出去导致的。这反映出刘李庄在寻找相应市场和产品升级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到位。
有的老乡种植先进品种每亩地能收入两万多,而有的每亩地收入才一万左右,收入差距很明显。因此,应加大先进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由大队或农村合作社带头寻找相应的市场开发力度。
刘李庄北部的饮马河水臭气熏天,河水乌黑浑浊,对当地的水资源以及其它环境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理饮马河严重污染问题。
西钱庄的农用土地利用品种单一,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应加大土地的利用改革措施,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第五篇:土壤调查与评价知识点
详细阐述航片土壤判读的方法与步骤。
判读方法:
地型分析法:根据地表景观(地表类型)所反映的色调和图型,推断出景观,进而推断出土壤类型。
因素分析法:从影象上,推断成土因素,再根据成土因素理论,推断出土壤类型。
地文分析法:从影象上推断地貌类型,利用地文规律,也就是地表物质的运移及变化规律,来推断土壤类型。判读步骤:
勾划出景观类型(地貌、利用方式、植被类型等),推断土类、亚类;
在景观类型中,勾划景观单元(用典型样块、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推断土属;
在景观单元中,从相对位置和影象图型等特征,推断土种、变种。
什么是航片的作业面积?为什么要勾划航片的作业面积?若用地形图做土壤调查的工作底图,要不要在地形图上勾划作业面积?为什么?
航片是中心投影,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像主点是航片的无位移点,距像主点越远,误差越大。勾画作业面积,航片上下20%,左右30%需要重叠,这样可以减少因中心投影的位移引起的误差。所以需要勾画作业面积。
方法:(1)拼接三张同航向相邻的航片,取左右两部分的两条中线为作业面积的左右界线;(2)拼接三张相邻航带(即纵向)的航片,取上下重复部分的中线为作业面积的上下界线。上述四条中线所围成的长方形即是作业面积。不用。因为地形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点不会发生位移,所以不需要在地形图上勾画作业面积。
按顺序写出航片土壤调查制图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里的主要内容。
调查准备:
组建调查队伍;明确调查任务,确定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标准及成果要求;同时要收集并分析巳有的基础资料与图件;研究前人工作的成果;准备调查工具与仪器,做好物质准备
路线踏查:
选择踏查路线:2-3条(一般多为2条)。原则:各种成土因素组合类型(从低到高,垂直穿过等高线)进行实地踏查;建立判读标志;土壤剖面的打开、观测、描述、采样(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室内判读:
土壤界线研究和图斑研究,勾绘图斑;土壤草图的详度要求;航片判读土壤
野外校核:
若在影象上仍有细微差异、区别,仍可采用建立典型样块进行判读的办法,但主要依靠经典的界线寻找法—土钻打孔内插法。挖坑、打钻、定位。
对即使判读时把握较大的图斑,也要有意识地选择1—2 条路线进行抽样验证。
转绘成图:
转绘:把单张航片上的土壤界线和内容转绘到地形底图上去,或转到航片平面图上去。任意网格法、辐射同心圆网格法、航片转绘仪法。
成图:在航片上的全部界线转绘到地形底图上去以后,即要进行清绘、着色、整饰等工作。
怎样编写土壤调查的技术规程?
统一认识、底图、记载、分类、命名、取样、化验、质量、成果要求。
(1)明确目的、任务—成果用途,调查范围;
(2)调查精度—决定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制图单元确定、野外观察和化验分析所需采样的密度等;
(3)成果要求,如完成哪些图幅、调查报告的要求必须完成的资料汇编,化验分析数据;
(4)工作方法和步骤,包括野外试点、全面展开、室内分析安排,工作总结等;
(5)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可以时间表的形式落实,以使工作人员遵守;
(6)各项工作阶段所必须的设备、包括野外调查装备及室内化验设备、制图的仪器等;
(7)经费的估算。
相邻两种地带性土壤之间的土壤界线划定的精度,通常要求是多少?理由是什么?
一般而言,人为土壤有明显边界,精度为2-4mm;
受地方性成土因素如母质影响的土壤,有较为明显的过渡界线,精度为4-6mm;
受生物气候控制的土壤类型的边界很不明显,精度可以为6-8mm。
如果在土壤CEC和速效钾之间选择一个作为土壤评价的因子,应该选择哪个?为什么?
选择CEC。CEC为在一定pH值(=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4+、H+、Al3+等)的厘摩尔数,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性的高低。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缓冲性能的主要来源,是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而速效钾通常为土壤中存在水溶性钾,因为这部分钾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故称为速效钾,在土壤中的量不稳定,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变化。
用什么办法来判定土壤图的制作精度?
野外校核:验证判读内容的正确程度和界线的精确程度—对已经划定的图斑;对有疑问的和把握不大的图斑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对判读不出的图斑用经典方法进行补查
若在影象上仍有细微差异、区别,仍可采用建立典型样块进行判读的办法,但主要依靠经典的界线寻找法—土钻打孔内插法。挖坑、打钻、定位
请列举南京地区所有的土壤(土类),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主导成土因素。
黄壤: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两个过程。富铝化作用指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是所有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共有过程。另外,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黄棕壤:
1、有机质积累过程:黄棕壤是在北亚 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 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环比较强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 落叶,在地面经微生物分解,可积聚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 土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 下土壤的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下居中,而灌丛草类下最厚,腐殖质类型以 富里酸为主。
2、粘化过程: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雨量,为其母质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原生矿物变成粘土矿物的过程较快,处于脱钾和脱硅阶段,粘粒含量高,常形成粘重的心土层,甚至形成粘磐。土壤微形态研究表 明:孔隙壁有各种形态的纤维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和大量铁质淀积胶膜。这说明黄 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
3、弱富铝化过程:P.杜乔富尔提出亚热带和热带土壤风化的铁硅铝化、铁红化与铁铝化三个风化相,如果说棕壤化 过程相当与铁硅铝化相,则弱铝化则相近于铁红化阶段,钾矿物的快速风化,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 色较棕,在风化B层的游离氧化铁≥20g/kg,残体的游离度≥40%,土体中的铁、锰形成胶膜或结核,聚集在结构体的外围,接近地表的结核较软,易碎;而下层则较坚硬。
紫色土:主要是内紫色页岩和紫色页岩丰化而成,从颜色直至理化性状都受母岩性质的强烈影响,是一种幼年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
土壤图土壤界线精度是怎么要求的?在土壤调查中如何运用土壤界线精度的概念?
界线:2-4mm突然过渡;4-6mm一般过渡;6-8mm逐渐过渡
运用:允许误差的存在,如在1:1土壤图的突然过渡中,实际误差允许20米。
什么是航片土壤调查的踏查路线?如何正确选定它?
路线调查的方法是带上卫片、航片、地形图、地理底图和各种参考资料、调绘工具等,沿选定的调查路线,在实地调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建立卫片及航片的解译标志,进行地物补测等。2-3条(一般多为2条)
原则:各种成土因素组合类型(从低到高,垂直穿过等高线)
调查路线应该穿越具有不同成土环境的景观类型,以便观察在各种成土条件的组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差异.在野外,如何根据景观和土壤剖面特征来判定出草甸土?
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的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
草甸土的形成有潴育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土有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和潜育层。
为什么要采集土壤的纸盒样本?怎样采集它?
采样:比样标本(纸盒标本)、分析标本(布袋标本)、陈列标本(整段标本)
纸盒标本是选择具较强代表性土壤剖面,根据划分出来的土壤剖面发生层次,在每一发生层的中心部位采集土样,装入分类标本纸盒,并作相应的详细记录,带回标本室,风干、分类保存。自下向上依次采集(防止污染)。
请从成土因素理论和土壤界线分布理论出发,谈谈庐山地区土壤界线可能有的规律(可以进行成土因素假设;重在说清为什么理由)。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庐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庐山南(坡)部,北(坡)部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本区因受东亚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同时,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并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的特点。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壤的发育和类型与其相适应.形成丘陵平原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带普。
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生喜湿沼泽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过程,从而发育着山地沼泽土.在江边和湖滨平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主要土壤类型
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现将主要土壤的形成和有关特性分别简介如下.1.红壤
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残积--坡积物.在山下岗丘地带还广泛分布着一种古老的红壤,它以具有明显的网纹层而区别于其它母质上发育的红壤.网纹红壤主要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它的成土母质多样,既可是基岩的风化物,又可是各种沉积物,由于中更新世的红壤过程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这种第四纪的网纹红壤不应是母质,应属于红壤的组成部分.其剖面形态特征是:土层深厚,但表层一般浅薄,除表层略带棕灰色外,全剖面土体均呈深红色,棕红色或黄红色;结构块状或棱块状,结构面有棕黑色胶膜和斑点;坚实板结;质地粘重;各层次均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铁锰结核;发生层次不明显;剖面底部可见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纹层,侵蚀严重的土壤,网纹层裸露.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沉积物.黄壤及山地黄壤,其富铝化程度与红壤相近或略低,由于黄壤受局部低洼地形影响,排水不良,而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它们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为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及有机酸的作用下,岩石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遭受破坏,产生游离的硅,铁,铝的氧化物,其中氧化铁与氧化铝便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使土壤呈黄色.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5.山地草甸土,浅色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这类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汉阳峰一带,现在由于人类建筑利用,已逐渐减小.在生长季节中,土层并不过低,草本植被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