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名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xx省地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河、湖等地形实体名称,其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镇(乡)、街道行政区域名称和村、社区(居民区)名称;
(三)各类经济区域名称;
(四)城市、自然镇、自然村、片村、住宅区,城镇和各类经济区域内的广场、街、路、巷、弄、区片等名称;
(五)铁路、公路、航道、隧道、大中型桥梁、立交工程、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水闸、大中型引水工程等交通、市政、水电设施名称;
(六)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名称;
(七)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名称。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地名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部门配合。
市民政部门主管全市的地名管理工作,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受市政府委托负责地名管理的日常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置的民政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的地名管理工作。
经济开发区、振东新区等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本辖区范围内的地名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市地名办的指导。
发展计划、公安、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文化体育、教育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支持、配合地名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名管理机构的任务是:依据国家、省关于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行使地名管理的各项行政职能,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国家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服务。
第三章地名命名和更名
第六条地名命名和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征;新建、改建的城镇街巷、居住区的命名要实现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
(二)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一地一名,名地相符;地名通名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
(三)符合社会道德风尚,含义健康,用字规范;
(四)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办理命名、更名工作过程中,应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
(五)一般不用人名、外国地名命名本市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六)避免使用生僻字命名地名;
(七)派生地名一般应当与主地名相统一。
第七条下列范围内的地名不得重名(号)并避免同音:
(一)本市范围内的镇(乡)、街道、铁路站、长途汽车站、货运枢纽站、码头(轮渡站)、渡口和本办法第三条第(三)项所列地名;
(二)本市任何一个社区(居民区)、村名称和本办法第三条第(七)项所列地名;
(三)本市任何一个镇(乡)、街道范围内的自然镇、自然村、片村,农、林、畜、渔点等名称;
(四)本市任何一个城镇范围内的居住区、广场、街(路)、巷(弄)、区片、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名称;
(五)本市任何一个居住区、一条街(路)、巷(弄)范围内的门牌号。
第八条下列地名应重新命名:
(一)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地名;
(二)极为庸俗或者带有侮辱性含义的地名;
(三)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地名。
第九条地名冠名可以有偿使用,但须从严控制,规范管理。
第四章地名命名、更名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下列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审核,报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批:
(一)镇(乡)、街道行政区域名称;
(二)嘉兴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纪念地、古迹、文物保护单位等名称;
(三)铁路(线、站)、高速公路和县级以上公路、航道、码头、河堤等名称;
(四)重要的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五)确需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六)市行政区域内的一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第十一条下列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报市人民政府或者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批:
(一)社区(居民区)、村名称,自然镇、自然村、片村等名称,由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含振东新区)上报;
(二)城镇内的街(路)、巷(弄)、居住区、区片等名称,由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含振东新区)或者开发建设单位上报;
(三)辖区内的住宅区、广场、公园等名称由有关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上报。
第十二条门牌号码由地名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负责编制、设置和管理。本市范围内的住(驻)户,都应当为建筑物申领门牌号码。门牌用户原则上向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申领。
第五章地名标准化与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十三条经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经授权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标准地名的汉字书写应当按照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第十四条标准地名和必须向社会发布的地名信息,应及时公告。
标准地名的图和书,由地名主管部门负责编辑,并及时向社会提供。
第十五条下列范围中使用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
(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证件、报纸和书刊;
(二)广播、电视、报刊、地图、地理教材和各类典、录、志等书籍;
(三)印有地名的印鉴、票据、商标、牌匾、包装等;
(四)标有地名的各类标牌、地图指路、广告、地名标志、交通标志等。
第十六条国土管理登记、新闻媒介、房地产管理与交易、广告发布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在办理有关证、照等手续时,登记申请人使用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
第十七条新开发建设的住宅区的名称,必须为标准地名。下列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有关事项时,必须查验有关地名批准文件和建筑物门(幢)牌设置,无批准地名命名文件和建筑物门(幢)牌设置的,不予办理有关手续:
(一)发展计划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和主要项目名称的确定;
(二)规划建设部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新建项目的综合验收合格证、房屋所有权证;
(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土地使用权证。
第六章地名档案
第十八条市地名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名档案管理:
(一)执行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完成上级档案部门布置的任务;
(二)收集、整理地名资料,做好编目、保管和利用工作。及时对地名资料进行修订、补充和更新,保持标准地名的完整性和现势性,保证地名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三)积极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健全地名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第七章地名标志的设置
第十九条行政区域界位、城(集)镇、街(路)、巷(弄)、居住区、自然村、门牌(楼幢、单元、户室号)、公园、大型游乐场所、风景名胜区、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交通要道、台、站、港、场、水闸、桥梁、立交工程、高层(大型)建筑物、专业园区和主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一)街(路)牌、巷(弄)牌等地名标志,以及乡村中的碑(牌)、指路牌、示意图牌和门牌等地名标志,由市地名主管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二)新建住宅区的平面分布示意图牌、门(楼幢、单元、户室)牌由开发商按国家标准负责设置;
(三)市区、城(集)镇内的桥梁、城市公共交通站(点)、高层(大型)建筑物等地名标志,由建设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四)公路站、道路交岔口、公路桥梁、码头、渡口、街(路)交通指示等地名标志,由交通、公安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五)公园、大型游乐场所、风景名胜区、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专业园区等地名标志,由其管理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六)重要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界位和其他有必要设置地名标志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振东新区负责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条街(路)、巷(弄)、门(楼幢、单元、户室)牌的质地、式样、规格、布局、书写等按照GB17733.1《地名标牌城乡》执行;其他地名标志的用材、书写等内容参照执行。本办法第十九条
(二)、(三)、(四)、(五)、(六)项地名标志经有关单位和部门设置后,由市地名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书。
地名标志上可依法附设广告。
第二十一条下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定的位置设置:
(一)街(路)、巷(弄)地名标志,除了在街、巷两端必须设置起讫牌外,凡与其它路的交叉处、岔路口都应设置。相邻交叉处距离较长的,其中间还要增设街(路)、巷(弄)地名标志牌;
(二)居住区平面分布图的地名标志,设置在居民区与街(路)、巷(弄)连接的主要出入口;
(三)集镇、自然村的地名标志,要设置在主要出入口;远离公路的,要在通往该道路的岔路口设置地名标志牌;
(四)门牌一般安装在大门中央上方处,特殊情况可设在门靠街(路)、巷(弄)起点一侧的上方。
除本条规定以外的地名标志,根据实际情况应在明显的位置设置。
未按本条第(三)、(四)项规定地方设置地名标志,或者地名标志已损坏,或者地名标志的书写内容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标准的,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部门应及时予以纠正。
第二十二条地名标志的制作、设置和维修经费采取“合理负担、分级落实”的原则:
(一)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经费、地名整治专项经费、县道以上道路两侧地名标志的设置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
(二)镇(乡)、街道所在地的街(路)、巷(弄)地名标志和村、自然村地名标志的费用,由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振东新区承担;因地名更名、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而更换门牌号码的,其费用由批准地名的政府或道路建设开发单位负责;
(三)门(楼幢、单元、户室)牌的地名标志费用,由房屋建设单位或产权所有人负责;门牌地名标志缺损、补换的费用,由门牌号码受益人负责;
(四)新建或改建的住宅楼(区)、建筑物所设地名标志的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地名标志的设置应与建设工程同步完成,并列入建设项目验收内容。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名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一)擅自命名、更名的,责令停止使用;
(二)擅自设置地名标志的,责令限期改正;
(三)使用非标准地名,拒不改正的,处每日100元的罚款;
(四)擅自移动、涂改、损坏、涂污、遮挡地名标志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
第二十四条市地名管理部门对单位和个人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款应当出具统一的罚款收据,并全部上缴国库。
第二十五条被处罚单位和个人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的,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六条地名管理和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地名管理,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甘肃省地名管理办法》(甘肃省政府令第10号)等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地名规划,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有偿命名或者更名、译写与拼写、标准地名的使用、门牌号码的编排、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具有标示方位功能的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市、区、镇、社区等行政区划名称。
(二)自然村(组)、城镇居民区等居民地名称。
(三)道路、广场、楼(单元、门、户)号码和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四)山、河、湖、泉、井、峡、沟、滩、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五)工业区、开发区、农场、林场、牧场、矿山、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
(六)车站、机场,铁路、公路、公交车站点、桥梁、隧道、水库(坝)、灌渠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
第四条市民政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和甘肃省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编制地名工作规划。
(三)负责地名命名、更名、销名的审核、承办、门牌号码的编排以及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
(四)负责地名标志的设计、制作、设置和管理。
(五)负责标准地名图书的编纂和审定。
(六)负责地名档案管理。
(七)查处违反国家和甘肃省地名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违法行为。
三区、建设、规划、发改、国土、房管、财政、交通、水务、电力、公安、文化、旅游、民族宗教、工业园区、文广新局、大景区管委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市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尊重历史、适应现状的原则。单位和公民有使用标准地名、保护标准地名标志的义务。
第六条地名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地名命名、更名、注销与审批
第七条地名命名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当地群众意愿。
(二)体现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特征,符合地名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要求。
(三)一般不以人名命名地名,不得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
(四)本市行政区划名称与全国范围内的市级行政区划名称,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镇、社区、一个镇内的自然村名称,城区内的居民区、大道、路、街、巷和建筑物名称不得重名。
(五)镇、社区一般以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社区所在大道、路、街、巷名称命名。
(六)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
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和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一致。
(八)地名用字、读音必须准确规范,避免使用同音字和生僻字、歧义字。禁止使用自造字和未经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简化字。
(九)禁止使用不良文化色彩的地名。
第八条城镇居民区的通名一般称为街区、小区、花园、园、苑等。
第九条城镇道路的通名,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以上的称为大道。
(二)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及以下的称为路。
(三)城镇居民区内的道路,以商业为主的称为街,以通行为主的称为巷。
(四)道路工程批准立项前,道路建设单位应向市民政部门申请道路命名,按程序办理立项、规划、开工等手续,进行道路工程施工。
第十条街区道路以所在街区的专名或者专名加方位(北、东、南、西、中)作为专名。
第十一条地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损害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带有民族歧视,不利于民族团结,有侮辱人格和不良文化色彩,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项规定的地名,应当更名。
(三)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置、撤并、调整需要更名的,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四)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十二条因地形地貌发生自然变化、行政区划变更调整、城市建设规划自然消失的地名,应当及时注销。
第十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道路、广场,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名称,根据需要,可以实行有偿命名或者更名。
第十四条对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更名。
第十五条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有偿命名或者更名,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用体现申请人的名称、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
第十六条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进行。
有两个以上申请人申请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出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申请,应当向市民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申请书。
(二)拟采用名称的分析报告。
(三)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第十八条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收益用于与之有关的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九条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二)以人名命名地名的,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自然村的命名、更名,由各社区服务中心、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及省民政厅备案。
(四)城市道路的命名、更名由市民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民政厅备案;
农村道路的命名、更名由市民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桥梁命名由专业部门征得市民政部门同意后,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由政府投资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由建设部门提出命名申请后,市民政部门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企业开发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由建设单位提出小区命名申请,报市民政部门审批,城市建筑物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报市民政部门审批。
新建的住宅小区或商业建筑,申报标准地名和编制门牌号码时,由开发建设单位向市民政部门申报,并提交建设项目立项批文,用地批准书,经规划部门审批的总平面图,宗地图,规划许可证、单位介绍信、办理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及小区命名的书面申请,经市民政部门对提供的资料审核后,组织现场勘察,给予编制办理。
(五)已建或新建的居民区(包括楼门户号码)广场和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的名称,已建的由产权人在市民政部门办理标准地名登记手续,新建的由产权人向建设、规划部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应当在市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和标准地名登记手续。
已命名并办理了产权的住宅小区、楼宇等建筑物,办理有关地名变更手续,由物业公司(或开发建设单位)统一向所在社区服务中心申报,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市民政部门审批办理。没有物业公司的楼宇或小区,由申请变更的主体报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市民政部门审批办理。
对于已拆迁的住宅小区(楼宇)、建筑物群等,在重建时,办理立项及规划手续的同时,须在市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和标准地名登记手续,办理标准地名登记手续的同时须提供由相关社区出具的拆迁楼栋情况证明(已拆除房屋栋数和栋号,未拆除房屋栋号)。
(六)自然地理实体超出本市行政区域的,其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市人民政府联合或分别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由市民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专业部门申报,经市民政部门同意后,按其隶属关系,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八)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注销,由专业部门征得市民政部门同意后,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九)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项目方案由市民政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民政厅批准。
第二十条申报地名命名、更名、注销时,应当将理由及拟采用的新名的含义、来源等一并加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城市规划区应当编制地名规划。地名规划由市民政部门负责编制,或者由市民政部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
第二十二条地名规划应当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制定。
第二十三条地名规划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二十四条地名规划由省民政部门组织评审通过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章门牌号码的编排
第二十五条门牌号码编排遵循下列原则:
(一)科学规范、好编、好记、好找;
(二)一门一号、一楼一号、一梯一号、一户一号;
(三)住宅的门牌号码采用自然数序列法编排;
(四)道路(大道、路、街、巷)两侧的单位、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采用距离定位法编排,门牌号码,由道路名称和门号组成。
第二十六条城镇街区内的住宅的门牌号码由街区(道路)名称、楼号、单元号、户门号组成。
农村住宅的门牌号码由镇名称、村名称、组(自然村)名称、户门号组成。
第二十七条城镇街区的住宅的楼号或者栋号,按照从主入口处,由外向里,先左后右,由近及远,按s型顺序编排,以便于找寻。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以上原则编排的,应遵循易找原则进行编排。两层以上的住宅楼房的楼号、两户以上的住宅平房的栋号、独立院落的门号不分别独立成序。
街区内的住宅已分别形成独立小区的,可以分别命名,也可以以大写英文字母为序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具有独立名称的、由两座以上住宅楼房连在一起的建筑物群只编一个主门牌号码,其子建筑物在主门牌号码后以大写英文字母为序,自左而右编排。
第二十八条住宅楼的楼号后分设单元号,单元号后分设户门号。户门号由楼层序数加户门序数组成,正负零以下的楼层在楼层序数前加“负”字。户门序数为两位数序数。
单元号、户门号按照面向大门自左而右的顺序编排。正负零以下的楼层序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
第二十九条楼号相连的两座住宅之间新建住宅的楼号,以在序数小的楼号后加大写英文字母编排。
第三十条农村住宅的门牌号码以居民点主入口处的住宅为首号,依次向里延续,并按照北单南双、西单东双进行编排。
第三十一条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以其不可延长的一端为起点,以米为单位,以建筑物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取整数,并按照北单南双、西单东双进行编排。
两端都不可延长的,以与等级高的道路交叉的一端作为起点。两端与同等级道路交叉的,南北方向的道路以南端作为起点,东西方向的道路以西端为起点。
道路分南路、中路、北路的,道路两侧建筑物命名时,北路两侧建筑(物)应以南端做为起点,中路两侧建筑(物)应以北端做为起点,南路两侧建筑物应以北端做为起点。
道路分东路、中路、西路的,道路两侧建筑物命名时,东路两侧建筑物应以西端做为起点,中路两侧建筑物应以西端做为起点,西路两侧建筑物应以东端做为起点。
第三十二条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均为主门号。
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主门号两侧独立的门的门牌号码,自左而右按序数编排为主门号的支号。主门号申请支号必须提供经审核确认的正规图纸,能明确表述房屋独立分割情况,以便进行支号的编排。
道路两侧建筑物群主门号里面独立院落内的独立建筑物的门牌号码,自主门向里延伸以主门号后加大写英文字母编排。
第三十三条交叉路口的建筑物的门牌号码,以等级高的道路编排;
同等级道路交叉的,以与城市轴线平行的道路编排。
第三十四条一个单位或者建筑物群形成的院落,有两个以上的门分别在几条道路上的,只在正(主)门编排主门号,其余的门可以以单位或者建筑物群的名称加序数或者方位编排门号,也可以不编排门号。
第四章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三十五条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甘肃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或者专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
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命名、更名和注销的,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地名,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新批准的标准地名,由市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标准地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批准的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媒体和其他公开场合使用。
第三十七条行政区划标准地名图书,由市民政部门负责编纂,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编纂。旅游、交通等专业图书与地名相关的,应当在出版前送市民政部门审核地名。
第三十八条标准地名必须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规范汉字。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以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拼写。
第三十九条居民区(包括楼门户号码)、广场和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的名称,应当在市民政部门办理标准地名登记手续。
产权人在向建设、规划部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应当在市民政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和标准地名登记手续。房管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时,应按照市民政部门出具的标准地名登记手续进行登记办理。
第五章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四十条地名标志是在公共场所使用的,以标示地理实体标准名称和方位为主题的牌、碑、桩、匾等法定标志物。
地名标志分为标准地名标志和地名导向标志。
第四十一条行政区域界位、交会路口、城乡道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区、楼、单元、户门、村、自然村、工业区、开发区、旅游区、广场、公园、铁路、公路、桥梁、车站、机场、纪念地、名胜古迹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位置应当设置标准地名标志。
道路交叉口、居民区出入口、车站、机场、旅游区、广场、公园等位置应当设置地名导向标志。
第四十二条行政区域、道路、广场、村、自然村等公共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更新由市民政部门负责,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列支;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新建的居民小区、院、楼、单元、门户等标准地名标志由建设单位负责设置,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已建好的居民小区、院、楼、单元、门(户)、村、组、户等标准地名标志由社区、镇(村组)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对于门牌缺失、损坏等问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部门,由市民政部门负责进行补充、维修。
专业部门批准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各专业部门负责,所需经费由专业部门承担。
国防军事设施需要设置地名标志的,由军事部门设置和管理。
第四十三条地名标志的设置一般应与城乡建设同步,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位置明显,导向准确,坚固耐用,美观协调。
对破损、变形、字迹不清影响市容市貌的地名标志,应当及时更新。
第四十四条地名标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1-2008《地名标志》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和设置。
第四十五条标示汉语拼音的标准地名标志,根据需要可以同时标示英语。英语应当标示在汉语拼音的右侧或者下方。
第四十六条城镇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和商业繁华路段应当设置一级街牌。
第四十七条下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定的位置设置:
(一)行政区域地名标志,在行政区域界位主要干线道路的两侧或者悬置在道路的右侧上方,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垂直。设置在道路的两侧时采用双立柱不锈钢支架,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悬置在道路的上方时,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6000㎜。
(二)街牌,在道路起止点及交叉口机动车道两侧或者右侧的路缘石外侧、与与之交叉的道路红线的交叉位置设置。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平行,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
相邻交叉口距离在1000米以上的,每隔500米增设一块;
(三)巷牌,在街区道路入口左侧的路缘石外侧、与与之交叉的道路红线的交叉位置设置;
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平行,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
(四)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门牌,设置在建筑物大门右侧正面墙面、门牌底边距地面(±0.000)2米处。
(五)楼牌,应设置在住宅楼临街区道路一侧的山墙正中、楼牌下沿距散水3米处。
(六)单元牌、户门牌,设置在单元门、进户门上方正中位置。
(七)其它地名标志,根据实际需要和环境条件,设置在适当、明显的位置。
地名标志设置位置有树木、草坪或者其它地上、地下设施的,应当予以避让。
第四十八条地名标志应当在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时设置完成;
分期施工的工程,应当在每期工程竣工时设置完成相应的地名标志。
第四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遮盖、玷污、损毁地名标志。
因建设项目施工等需要移动地名标志时,须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施工结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
第五十条地名标志的制作价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招标确定。
第六章地名档案管理和信息服务
第五十一条地名档案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地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和归档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建立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地名数据库和地名地图数据库。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依托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第七章罚则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擅自命名、更名、使用非标准地名的,由市民政部门会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擅自印刷出版标准地名图书的,由市民政部门没收出版物,责令停止出版发行,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标准地名标志设置人未按本办法规定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由市民政部门责令限期设置;
逾期不设置的由市民政部门或专业主管部门代为设置,由此而发生的费用由地名标志设置人承担。
第五十六条偷窃、损毁或擅自移动标准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本办法由嘉峪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原《嘉峪关市地名管理办法》(嘉政办发〔2008〕11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地名管理办法[推荐]
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逐步实现我市地名标准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交往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行政区划名称: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二)居民地名称:自然村、片村、市区及城镇内的居民区、地片、街、路、巷、弄等名称。
(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河、峡谷、湖、泉、瀑、海、海峡、海湾、水道、港湾、群岛、岛屿、半岛、群礁、礁、沙滩、岬角以及地形区、关隘、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企事业单位、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大型人工建筑物、纪念地、游览地、名胜古迹等名称。
第三条
市民政局是全市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和市辖区、县(市)的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名办公室)是本行政区域地名工作的职能机构,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承办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任务;检查、监督标准 地名的使用;
(三)组织、检查地名标志和门牌的设臵、管理和更新;
(四)调查、收集、整理地名资料,建立并管理地名档案;
(五)组织地名学术研究,编辑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咨询服务。
地名办公室设在民政局。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尊重当地群众的习惯和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确定。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市范围内的乡、镇名称,市区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及居民住宅区、街、路、巷等名称,一个县(市)、郊区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内的街道、自然村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乡、镇名称,一般要与其政府驻地自然村名称相一致。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地名命名、更名后,凡以当地主地名命名的各级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名称,都要与新命名、更名的主地名相一致。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或单纯序数命名。
(六)地名的汉语拼音拼写,一律按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拼写规则》为统一规范。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不利经济建设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
(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经与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协商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规范的名称和用字。
第六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本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更名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本办法制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未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七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自然村、片村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审查,经同级民政局审批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公布。
(三)市区街、路、巷、居民住宅区、工业区和大型人工建 筑物等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区地名办公室申报命名、更名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查、市民政局审批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郊县(市)城镇由主办单位或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郊县(市)地名办公室审查、民政局审批后,由郊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四)市区内新建的居民住宅区、楼宇、工业区、道路、桥梁及大型人工建筑物的名称,由开发建设单位在编造建筑计划、送审设计蓝图的同时,向所在区地名办公室申报命名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查、市民政局审批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开发建设单位无证当理由的,规划部门在审批上述建设项目时,应协同执行本条规定。郊县(市)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意见,经郊县(市)地名办公室审查,民政局审批后,由郊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企事业单位、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各业务部门提出方案,征得所在地民政局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所在县(市)、区和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六)海域、岛礁等名称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送市民政局审核后,报请市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涉及我市与郊地、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邻地、市地名机构协商提出意见,经市民政局审核,市人民政府同意,送省地名机构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市辖县(市)、区内的自然实体名称,经所在县(市)、区的,提出意见,送市地名办公室审查,由市民政局审批;市内跨县(市)区的,经有关县(市)、区协商提出意见,送市地名办公室审查,由市民政局审批。
(七)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写出文字报告,填写《福州市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一式四份,并附四至图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八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使用地名时,一律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和市、县(市)、区地名机构汇集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为准。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为各单位提供地名咨询服务。凡公开出版的地图上的地名,应经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审查。凡使用非标准地名印制的福州市地图、导游图等,不得发行销售。
第九条
对于未经报批擅自命名更名,拒不使用标准地名,或不经咨询滥用地名而造成地名混乱的单位和个人,所在地民政局有权责成其检查改正,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对拒不执行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公告其命名、更名无效。
第十条
在城镇街路巷、集镇、村庄、交通要道路口、车站、码头、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以及其它必要设臵地名标志的地方,应设臵地名标志,由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负责组织、检查、监督。
市区街、路、巷标志牌、门牌由市地名办公室负责统一制作、安装、更新,市城建委、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郊县(市)城镇街路巷标志牌与门牌的制作设臵,可参照办理。
新建楼房门牌号码,由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县(市)、区地名办公室申报编码。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使用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统一编排公布的门牌号码,不得自行编造或更改。
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市)、区市政管理部门和民政局责令其复原、赔偿,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应建立地名档案资料室,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专职档案人员负责管理并接受上级地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82年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江门地名管理办法
江门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依法规范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 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江门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用作标示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山、河、湖、海、岛礁、沙滩、滩涂、湿地、岬角、海湾、水道、关隘、沟谷、泉、瀑、洞、地形区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各级行政区域名称和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
(三)城镇、自然村、农林牧渔场、盐场、矿山及市内和村镇内的路、街、巷等居民地名称;
(四)广场、大厦、中心、城、花园、别墅、山庄、村、湾、畔、园、苑、阁、庄、寓、宅、庭、居、台、院、楼、舍、庐、邸、轩、亭、府、公寓、公馆等建筑物、住宅区名称;
(五)台、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水库、渠道、堤围、水闸、水陂、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六)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名称;
(七)交通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等市政交通设施名称;(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名称。
第四条 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对地名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分级负责制。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规划、住建、公安、交通、财政、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江门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江门市及各市、区应成立地名专家咨询组,为本地区的地名管理政策和地名的命名、更名提供咨询意见。各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地名管理日常业务,职责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
(二)制定地名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统一审核、审批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四)组织设置和管理地名标志;
(五)审查、编纂地名资料、图书;
(六)管理地名档案和资料;
(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八)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地名工作任务。
第六条 各市、区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地名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 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地名档案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九条 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不得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破坏社会和谐;
(二)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三)尊重群众意愿,与有关各方协调一致。第十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本行政区域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同一市、区内的镇、街道名称,同一镇、街道内自然村名称,市区和同一镇、街道内的路、街、巷、建筑物、住宅区名称,不应重名、同音;
(二)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不得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的名称;
(三)镇名称应当与其政府驻地名称一致,街道办事处名称应当与所在街巷名称一致;
(四)道路、街巷、住宅区应当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五)以地名命名的台、站、港口、码头、机场、水库、矿山、大中型企业等名称应与所在地的名称一致;
(六)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外国人名、外国地名作地名。
第十一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规范:
(一)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生僻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二)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当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
(三)不得使用单纯序数作地名;
(四)禁止使用重叠通名。第十二条 地名通名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建筑物、住宅区地名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和绿地率等。
第十三条 各类地名的命名标准及其专名采词规范
(一)建筑物、住宅区的命名标准和专名采词规范。
1、命名标准。建筑物、住宅区的命名标准按《广东省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管理规定》执行。同时,还应遵循以下规范:
⑴专名相同通名不同,不算重名,但应尽量避免使用。⑵建筑物、住宅区与道路专名相同的,两者在地理位置上要相毗邻。
2、专名采词规范:
⑴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政策、法规。⑵专名采词不夸大,不使用与当地不相称的名称,如“中华”、“中国”、“国际”、“世界”等词语。
⑶专名中不使用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也不在专名中夹带外文或汉语拼音字母。
⑷言简意赅,专名字数控制在5个字以内。
3、使用建筑物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大厦:指大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上),高度2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中、小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下),高度15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高层或大型楼宇。⑵广场: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四周由道路围成相对完整,且有整块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露天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的综合商贸建筑。
⑶村:指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等)的集中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
⑷花园:指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绿地和休闲地面积占整个用地面积35%以上的多草地和人工景点的住宅区。
⑸湾、畔:指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且建筑物、住宅区所在地理位置符合“湾”、“畔”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住宅区。
⑹园、苑、阁、庄、寓、宅、庭、居、台、院: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2万平方米以下;或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10万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物、建筑群。
⑺楼、舍、庐、邸、轩、亭、府、公寓、公馆: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或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物、建筑群。
⑻别墅: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容积率小于0.5,覆盖率小于25%,花圃、草坪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位处市郊的低层低密度高级住宅区。
⑼山庄: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容积率小于0.5,覆盖率小于25%,花圃、草坪面积大于建筑占地面积,依山而建的以低层建筑为主的低密度高级住宅区。
⑽城:指大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上),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下),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的住宅区、大型商贸建筑群。
⑾中心:指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某一特定主导功能的建筑物、建筑群。以“中心”作通名的,须在名称中增加表示主导用途的词语。
(二)道路的命名标准和专名采词规范
1、命名标准。道路分为大道、路、街、巷,其命名标准为: ⑴大道:长3000米以上(含),宽50米(含,包括人行道)以上的城市重要交通主干道。长度在5000米以上(含)的大道,可用方位词分段,方位词在大道名称后,如××大道东(南、西、北、中)。
⑵路:宽20-49米(含)的城市次干道、支路。长度在3000米以上的道路,可用方位词分段,方位词应在专名和通名之间,如××东(南、西、北、中)路。
⑶街:宽8-19米(含),主要位于居民区和商业区的道路。⑷巷:宽8米以下的道路。
2、专名采词规范:
⑴要体现江门城市文化内涵、人文属性以及区域经济特色,彰显城市个性。
⑵突出指位功能与道路走向。⑶主、次干道路,不以纯数序地名的方式命名。
⑷主题特色突出的区块,可围绕某主题特色,采用系列化采词方式,以体现区块的主题特色。
⑸除历史遗留的以外,新建道路一般不用人名作路名。⑹高架路的专名与相应的地面道路的专名保持一致。
(二)桥梁的命名标准和专名采词规范。
1、命名标准。桥梁分为大桥、桥、立交桥、人行天桥,其命名标准为:
⑴大桥:单孔跨径大于100米(含)的桥梁。
⑵桥:单孔跨径小于100米的,用于公路或跨江(河)的桥梁。
⑶立交桥:互通或非互通的立体交叉的桥梁。
⑷人行天桥:横跨城市道路上空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梁。2、专名采词规范:
⑴优先选用桥梁所跨越的河流、道路、海域,以及桥梁所在区域名称作专名。
⑵跨越同一道路或同一河流的多座桥梁,专名采词应采用系列化命名方式。
⑶大小桥梁众多的水网密布区域,专名采词应注重区域文化内涵的发掘,在强化地名指位性的同时,突出区块自然或人文特征。
(三)隧道的命名标准和专名采词规范 1、命名标准。供行人、自行车、机动车、轨道交通使用的地下或水下通道,命名为隧道。
2、专名采词规范:
⑴以隧道所在地的山岭、山体、水域名称采词。⑵以隧道所连接的两端道路名称组合采词。⑶以所在的道路名称采词。
⑷以隧道所在地的区块名称或隧道所通往的区域名称采词。第十四条 地名的冠名权不得实行有偿使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十条第(一)、(三)、(五)项和第十一条第(一)项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不属于前款规定范围,可改可不改的或者当地群众不同意更改的地名,不予更改。
第十六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征询市民意见。
第十七条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城乡建设等原因而消失的地名,当地地名主管部门或者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销名。专业主管部门予以销名的,要报当地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地名的申报与许可
第十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与许可,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公开使用。
第十九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实施许可:
(一)属省内著名的或者涉及邻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具体拟办,由江门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二)市内著名或涉及两个市、区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相关市、区人民政府意见后,报江门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实施许可:
(一)圩镇、自然村名称的命名、更名,由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村镇内的路、街、巷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所在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报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内一般的路、街、巷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单位或市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江门市区内的主要道路(宽50 米、长1000 米以上的市政道路,不含住宅小区内道路)、桥梁、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广场(非商业场所和住宅类)、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场所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论证后,报江门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农林牧渔场、盐场、矿山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征得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 建筑物、住宅区及小区内道路名称的命名、更名,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项目用地时报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批。
以国名、省名等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建筑物、住宅区的命名、更名,建设单位应当向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地名主管部门组织征询论证后,报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地名主管部门核准。
以”五邑”或”江门”等字样冠名的建筑物、住宅区的命名、更名,建设单位应当向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地名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审核后,报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三条 专业设施名称、公共场所和文化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该专业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征得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各市的市政交通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单位或市政管理部门向所在市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属于各区的,报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论证审核后,报江门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四条 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海区)的地名管理,根据江门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行使市级地名管理职能。市政府相关政策改变时,按新的政策执行。
第二十五条 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筑物或道路命名、更名申请书(包括: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命名、更名的理由;拟用地名的用字、拼音、含义等);
(二)建筑物或道路命名、更名审批表;
(三)国土、规划部门核发的许可证件材料;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五)经规划部门同意的规划设计平面四至图或道路平面示意图。
地名的命名、更名,受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但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受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 个月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六条 经批准命名、更名和销名的地名,批准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按程序报上一级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二十七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各级地名主管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标准地名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由同级地名主管部门负责编纂出版。
下列范围内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地图和信息网络;
(四)道路、街、巷、楼、门牌、公共交通站牌、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等。
第二十八条 地名的书写、译写、拼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申办建设用地手续和商品房预售证、房地产权证及门牌时,凡涉及地名命名、更名的,应当向国土、规划、建设、房管、公安部门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企业单位在申办核准企业名称手续时,凡涉及建筑物、住宅区地名命名、更名的,应当向工商部门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
第三十条 标准地名命名、更名、销名的公告费用由申报单位直接向刊登公告的媒体支付。
第三十一条 地名类图(册)上应当准确使用标准地名。公开出版含有江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地名的地名图、地名图册、地名图集(包括电子版本)等专题图(册),属于全市性的,出版单位应在出版前报江门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属于各市、区的,报所在市、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并按规定报上级地名主管部备案。
办理地名类图(册)审核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名类图(册)核准申请书;
(二)试制样图(册);
(三)编制地名类图(册)所使用的资料说明。
地名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
第三十二条 行政区域界位、路、街、巷、住宅小区、楼、门、村、交通道路、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口、码头、广场、体育场馆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地名标志的设置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设置、维护和更换。
(一)行政区域界位、城市道路的地名标志由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负责;
(二)公路、桥梁、港口、码头、车站、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游览地、自然保护区、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的地名标志,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三)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四)门(楼)牌由公安部门负责(鹤山市由市政部门负责),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
第三十四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必须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执行。
地名标志牌上的地名,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并按规范书写汉字、标准汉语拼音。
第三十五条 行政区域界位、路、街、巷(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所需费用,当地人民政府视具体情况,由财政拨款,或采取受益单位出资及工程预算费列支等方式筹措;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设置广告路牌的形式解决部分地名标志设置经费。其他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费用由设置和管理部门解决。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玷污、遮挡和损毁地名标志;不得在地名标志上悬挂各类物品;工程建设单位因施工等原因需要移动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该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六章 地名档案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地名档案由各级地名主管部门分级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地名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地名档案管理部门补充地名资料,保持地名档案资料的实用性。
第三十八条 地名档案管理应当在执行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地名信息咨询,开发地名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为社会服务,为地名使用单位提供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名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公开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国家规定书写、译写、拼写标准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地名主管部门审核擅自出版与地名有关的各类图(册)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未使用标准地名,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出版和发行,没收出版物,并可处以出版所得两至三倍罚款;
(五)擅自涂改、玷污、遮挡、损坏、移动地名标志,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
第四十条 盗窃、故意损毁地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地名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地名命名、更名或者地名类图(册)申请不依法予以许可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地名命名、更名或者地名类图(册)申请予以许可的;
(三)无法定事由,不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的;
(四)利用职权收受、索取财物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询私舞弊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 月 日起施行。2009年7月23日公布的《 江门市地名管理办法》(江府〔2009〕31号)同时废止。本市其它文件内容与本办法有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萍乡市人民政府令
第70号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即日起施行。
市 长 李小豹 2014年4月9日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域名称;
(三)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专业区名称;
(四)城镇街(路、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居民楼以及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公园、公共广场、文物古迹等游览地、纪念地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码头、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灌溉渠、堤坝、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商贸大厦、宾馆饭店、综合性写字楼等建筑物
—1—
名称。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为社会公众使用所设立标示地理实体名称的标志,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地、街(路、巷)名称标志;
(三)门(楼)编码名称标志;
(四)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和台、站、港、场名称标志;
(六)其他起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
第五条 地名管理工作实行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和综合协调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民政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公安、规划、市政公用、房管、财政、工商、文化、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地名管理法律、法规;
(二)编制、组织实施地名规划;
(三)审核、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工作;
(四)指导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五)发布地名信息,推广标准地名,开展地名公共服务;
(六)保护历史地名,宣传地名文化;
(七)建立和管理地名档案,编纂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名学术研究;
(八)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开展地名工作相关经费予以保障。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地名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审批制。
—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九条 地名命名除应当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具体技术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为准;
(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名规划,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名实相符,含义健康;
(三)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同音字、贬义字,以及字形字音易于混淆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四)乡(镇)名称不与全省范围内的乡(镇)重名,市辖区范围内的街道名称,台、站、场名称,较大自然地理实体和公共设施名称,一个县(区)范围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名称,均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各行政区划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厂、矿、学校、医院等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统一;以街道名称派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应与主地名统一。
第十条 城镇道路的通名按照建设规模分为下列三级:
(一)大道、大街:指城市的主干道;
(二)街、路:指城市的次干道、支路;
(三)巷:指除主次干道、支路以外的一般道路。
地名命名应当与规划或者建设同步进行,城市道路名称应当保持系统性、相关性。
第十一条 居民区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小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住宅区;
(二)园、花园(苑、花苑):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
(三)别墅: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绿地面积一般不低于用地面积的50%,以低层建筑为主的高级园林式住宅区;
(四)公寓:适用于公建性质,配套设施完善,提供物业管理和相关
—3—
服务的住宅楼;
(五)山庄: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依山而建的低层住宅区或以休闲娱乐为用途的建筑物(群);
(六)新村:用于命名城乡结合部农村拆迁后或库区、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的居住区;
(七)度假村:位于郊区或风景区作度假使用,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第十二条 建筑物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大厦:楼层达到10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者大型楼宇;
(二)大楼:楼层达到7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体综合性办公楼或者商住楼;
(三)楼:楼层7层以下的商务楼、办公楼或者综合楼;
(四)商厦:楼层达到6层以上且商场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以商贸为主、办公为辅助的高层建筑;
(五)馆、宫:以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功能为主的建筑物;
(六)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住、办公、娱乐等综合型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七)中心: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某种专门功能的建筑物(群)。
第十三条 公共设施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广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四周由道路围成相对完整的非居住用途建筑群,且有3000平方米以上集中的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
(二)公园:具备水域、花草树林、娱乐设施等条件,可供群众观赏、娱乐、游玩的公共场所;
(三)大桥: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小于500米的桥梁;
(四)桥:达不到大桥标准的桥梁;
(五)立交桥:互通的立体交叉的公路桥梁或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互相跨越的桥梁;
(六)人行天桥:横跨城市道路上空,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梁;
(七)隧道:公路、铁路从地下穿越山岭、河道的人工构造物,以及城市交通埋置于地层内的地下建筑物。
—4—
第十四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市内著名的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县(区)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级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城镇街(路、巷)名称的命名,涉及两个以上县(区)的,由市民政部门会商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区范围内的,由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范围内的,由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与主城区接壤的县范围内的道路命名,应当征求市民政部门的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住宅小区名称的命名、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前报所在市、县民政部门审批;
(三)自然村名称的命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业区名称的命名,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核后,按照其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专业设施名称、游览地和纪念地名称的命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有关单位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告知。
第十八条 门牌号的编排,由建设单位或者房屋产权所有人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公安派出所根据标准地名拟定门牌编号方案,区或者县公安机关确定,报市或者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申请地名命名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
(二)命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用字、汉语拼音、含义、来源;
—5—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新批准的地名,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的;
(二)因道路走向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四)因路名变更、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需要变更楼、门号码的;
(五)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变更地名的。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地名,地名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发出地名更名通知书,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更名手续。
地名更名的申报、审批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因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变化、城乡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应当根据地名管理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公示销名。
第二十二条 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下列范围内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
(四)城镇街(路、巷)标志,住宅小区标志,建筑物标志,楼、门号码牌,景点指示标志,交通导向标志,公共交通站牌;
(五)商标、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
—6—
(六)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图、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册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第二十四条 标准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并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读音。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涉及住宅小区、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有关部门办理下列事项时应当查验标准地名使用证,发现不能提供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向民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主管部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三)公安机关编制门牌号。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或者本系统的各种标准化地名出版物。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经常被社会公众使用的标准地名,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做到美观、大方、醒目、坚固。第二十八条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按下列规定布局:
(一)公园、名胜古迹等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个地名标志;
(二)居民地等面状地域应当视范围大小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名标志;
(三)城市道路等线状地域除在起点、终点、交叉口必须设置地名标志外,必要时在适当地段增设地名标志。
第二十九条 重要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住宅小区、城镇街(路、巷)等地名标志,由市或者县(区)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民政部门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牌号标志由公安机关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新建住宅小区、城镇街(路、—7—
巷)、桥梁、隧道和公共广场的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前设置完成。其他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公布之日起60日内设置完成。
第三十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城镇街(路、巷)的地名标志以及原有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设置、维护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列入工程预算,由建设单位承担;
(三)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其他地名标志,由设置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确需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设置单位予以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样式、书写、拼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地名已更名但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三)地名标志破损、字迹模糊或者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五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地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第三十四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指派专(兼)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负责本市、县(区)地名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申报、宣传、保护等工作。
—8—
第三十六条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分别为:
(一)千年古城地名文化遗产;
(二)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
(三)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四)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五)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
(六)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可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相关标准条件按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市实行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的历史地名进行普查,做好资料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市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地名评价体系,科学论证,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市地名委员会评审并征求社会意见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变更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时,应当充分论证、确定保护方案并经公示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未使用的地名应当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九条 规划、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改造中,需要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或者迁移的,应当会同民政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
第四十条 对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由市民政部门设置历史地名标志。标志上应当载有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第六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
第四十一条 全市地名档案工作由市民政部门统一指导,市、县(区)地名档案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四十二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规范,应执行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库
—9—
和地名信息系统,及时反映新地名信息,实行地名年报制度;加强地名档案、地名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应用。
第四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地名公共产品,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
(二)不按照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地名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八条 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办法。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萍乡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予以废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