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
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第一章总则
【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适应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备案、公告和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地名违法行为查处等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地名管理的对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
(二)山、河、湖、海、岛、礁、滩涂、湿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城市交通场站等道路交通设施名称;
(四)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文教卫体、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活动场所等专业设施名称;
(六)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
(七)门楼牌号;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职能部门】
第四条(部门职责)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本市的地名管理工作。
其他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公民法人权利义务】
第五条公民和法人应当遵守和使用标准地名,有权对地名命名及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非法使用地名及破坏地名标志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第二章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编制意义】
第六条为实现地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全市地名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地名详细规划及地名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地名规划应当遵循与城市规划同步、局部与整体相衔接、新区规划与老区优化相结合、规范通名与优化专名相协调、传承地名文脉与创新文化理念并举的原则。【编制内容】 第八条(地名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地名总体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内容作为规划依据,编制内容应当包括:
(一)构建城市地名系统;
(二)明确地名区块空间布局及命名指引;
(三)拟定规划的轨道交通线、快速路、主干路、立交桥、隧道名称;
(四)拟定主要的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制定老地名及历史地名的保护原则、保护名录及保护措施。第九条(地名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地名详细规划应当结合法定图则等城市规划同步编制,也可以根据需要单独编制。编制内容应当包括:
(一)为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的城市次干路、支路、桥梁、隧道、地下人行通道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命名;
(二)为规划区范围内现状道路、桥梁、隧道、地下人行通道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编制地名梳理方案;
(三)根据需要对本规划区范围内其他地名进行梳理。第十条(地名专项规划)根据地名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按不同地名类型编制地名专项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规划编制审批的一般程序)地名规划的编制及审批应当符合以下程序:
(一)依据城市规划,在现状调研基础上形成地名规划草案;
(二)必要时就地名规划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专家评审,并征询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专业协会意见;
(三)将地名规划草案进行公开展示,征询公众意见。公示的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四)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将规划草案上报市政府审批;
(五)地名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三十日内在其官方网站和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规划修改】
第十二条(规划调整)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可以对地名规划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应当报市政府备案。【规划实施】
第十三条(规划实施)经批准的地名规划为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地名规划中确定的名称纳入相应管理系统。第三章地名的命名、更名及注销规则 【命名原则】
第十四条(地名的构成)除门楼牌号外,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
第十五条(一地一名原则)地名应当遵循一地一名的原则。一地多名的,应当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唯一的名称和用字。第十六条(避免重名、同音原则)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的专名不得重名,避免同音、近音。
在其他已经批准的建筑物名称前增加或者减少如“新”、“大”之类的字作限定词,视为重名,但同一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产权所有人申请命名、更名的除外。
第十七条(名实相符原则)地名应当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通名用字应当真实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群)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第十八条(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原则)派生地名应当与当地主地名相协调。
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者道路名称的,应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者道路沿线。
第十九条(地名采词的基本原则)地名用词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不使用有损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字词命名地名;
(二)不使用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或者可能产生其他社会不良影响的字词命名地名;
(三)不使用易产生歧义或者导致公众混淆的字词命名地名;
(四)同类地名的通名不重叠使用(派生地名除外);
(五)地名用字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不使用外文、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标点符号命名,并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除门楼牌号外,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命名地名;
(六)一般不以人名、外国地名命名地名;
(七)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名称;
(八)不以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
(九)不以国内外驰名商标命名地名,但商标所有权人以该商标为自有建筑命名的除外;
(十)符合其他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禁止有偿命名】
第二十条地名不得进行有偿命名,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门楼牌号编排原则】
第二十一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应当编制门楼牌号。门楼牌号的具体编排办法由公安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更名原则】
第二十二条(一般规定)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标准地名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不得更名。第二十三条(应当更名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更名:
(一)有损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地名;
(二)同类地名专名相同的重名情形。
第二十四条(可以更名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同音或者近音的;
(二)与主地名不一致的派生地名;
(三)庸俗或者有歧义的地名;
(四)因自然变化和城市建设等原因导致地域上的地理实体被改造、被拆除或者消失,造成原标准地名与改变后情况不符的。【注销原则】
第二十五条以下情形应当注销原标准地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或者自然变化消失的地名;
(二)因城市建设消失的地名;
(三)地名更名的,应当及时注销原标准地名。
经注销的原标准地名在两年之内不得用于同类的其他地名。若原标准地名指称的地域上恢复建设同类地理实体的,可以恢复使用原标准地名。【具体命名规则的制定】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第三条第(二)、(三)、(四)、(六)项地理实体的具体命名规则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章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程序
第二十七条(一般规定)地名规划确定的名称及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全市地名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标准地名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备案和公告后纳入地名数据库。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及公众参与机制,对重要地名命名、更名事项进行专家咨询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行政区域名称】
第二十八条民政部门应当就行政区域名称事先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按有关规定报批后,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第二十九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梳理普查工作,发现自然地理实体未命名的,应当在征求农业和渔业、海洋、水务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予以命名。我市属省内著名或者跨越其他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依照国家和广东省相关规定执行。【道路交通设施名称】
【1.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名称】
第三十条编制轨道线网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线名称,经批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的轨道线名称为标准地名。
编制轨道交通详细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站点名称,经市政府批准的轨道交通站点名称为标准地名。
需对已批轨道站点更名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命名,征求有关政府部门意见并进行公示后,报市政府批准。
【2.道路、桥梁、隧道名称】
第三十一条新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书面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地名规划或地名命名规则确定名称。
已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无名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命名;涉及更名的,应当就该名称进行公示,必要时征求有关政府部门意见。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大型桥梁、隧道名称,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3.高速公路及台站港场名称】
第三十二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港口、港区、码头、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等城市交通场站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口岸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口岸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第三十三条新建城市公园、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城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地名规划或地名命名规则确定名称。市级大型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名称,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专业设施名称】
第三十四条文教卫体、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活动场所等专业设施,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主管部门地名查验义务】 第三十五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时发现本办法第三条
(三)、(四)、(五)款规定的有关设施名称未取得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答复意见或备案意见的,应当要求申请人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建筑物(群)名称】
第三十六条(规模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申请人应当以合法用地手续确定的宗地为基本单位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申请:
(一)用地面积一千平方米以上;
(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
(三)楼层在八层以上。具有特别地名意义的重要建筑,不受前款规定限制。第三十七条(申请人资格)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命名、更名的申请人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房地产开发类项目,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申请人;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后及房屋竣工验收前,开发企业和已签定房屋预售合同的预购人为申请人;
(二)建筑物(群)出售后,业主可以委托业主委员会提起命名、更名申请;
(三)自用类项目,产权所有人或者经产权所有人授权的管理单位是申请人。第三十八条(命名申请及许可)对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申请人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申请。申请人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也可以在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上进行名称申报。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命名的决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房屋预售许可证》等相关许可及发布房地产广告时,应当交验该建筑物(群)的标准地名批准文件。第三十九条(更名申请及许可)建筑物名称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两年内不得更名。
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申请变更的,应当征得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并提供业主大会决议。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名称变更的决定。【门楼牌号】
第四十条市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门楼牌号的编排及发放工作。经批准建造的建筑物,投资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绘前向公安行政主管部门申领门楼牌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绘时提供的建筑物地址信息,应当以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门楼牌号为准。【行政服务事项】
第四十一条因地名行政部门作出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决定,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房地产证等证照和批文的地址信息与现标准地名不一致的,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以下行政服务事项:
(一)做出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决定的地名行政部门应当为行政相对人出具相关地名证明;
(二)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行政相对人出具相关门楼牌号证明;
(三)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房地产证等证照和批文的颁发机关应当为行政相对人换发相关证照或批文。
有关行政机关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前款规定的行政服务事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章标准地名的使用
【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范围】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以下范围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地图、电话薄、交通时刻表、邮政编码簿、工商企业名录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二)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公共交通站点牌、建筑物(群)等各类地名标志;
(三)各类公文、证照及其他法律文书;
(四)媒体广告及户外广告;
(五)其他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情形。【地名的书写、拼写和译写】
第四十三条地名的书写、拼写及译写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标准地名出版物的出版】
第四十四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录、地名志等各种标准地名出版物。
【地名密集出版物的监督】
第四十五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其他部门或单位编辑出版的地名密集出版物中使用非标准地名的,有权要求其更正。【媒体的查验义务】
第四十六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发布涉及建筑物(群)地名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及发布者,应当要求广告发布委托人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第六章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设置范围】
第四十七条以下各类地理实体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口岸、机场、火车站、港口、港区、码头、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等交通设施;
(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三)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
(四)门楼牌。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理实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环境条件设置地名标志。【设置要求】
第四十八条地名标志的样式、规格及材质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本办法第三条第(三)、(四)、(五)、(六)项所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划验收前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设置在适当、明显且不被遮蔽的位置。【责任人权限】
第四十九条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与维护工作,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
(一)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
(二)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置门楼牌,建设单位或者建筑物所有权人依据相关规定,维护和协助管理门楼牌;
(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
(四)建设单位或者物业管理部门自行设置、维护和管理建筑物(群)地名标志。【设置人及管理人职责】
第五十条地名标志的设置人及管理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国家、深圳市关于地名标志设置的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保持地名标志内容的准确、清晰和标志牌完好;
(二)发现地名标志损坏或者字迹残缺不全的,应当主动予以更新;
(三)标准地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收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的地名更名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更换地名标志;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新命名道路、更名道路路牌设置后及时完成门楼牌的编制、变更。
(四)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改正的,应当自收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改正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改正。【设置经费】
第五十一条地名标志的制作、安装及维护经费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牌、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由市、区财政承担,经营性收费公路标志牌由投资方承担;
(二)建筑物(群)地名标志,由建筑物所有权人、主管单位或者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三)统一样式的门楼牌的制作、安装、日常维护和管理费用,由建筑物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承担;特殊样式的门楼牌的制作、安装和维护费用,由建筑物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因建筑物所有人管理不善导致门楼牌损坏、丢失需补领的,门楼牌制作安装费用由建筑物所有人承担。【禁止行为】
第五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禁止下列行为:
(一)涂改、玷污地名标志;
(二)遮蔽、覆盖地名标志;
(三)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
(四)损坏地名标志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需要移动或者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征得地名标志管理人的同意并承担相应的补偿费用后方可实施。
第七章地名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地名档案管理主体及管理依据】
第五十四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管理制度。地名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地名档案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统计、更新和完善地名档案及相关资料,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
【地名信息化建设及地名信息服务】
第五十五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与地名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基础资料。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和更新机制,确保地名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地名信息服务,提供地名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第八章法律责任
【擅自命名更名建筑物群及不使用批准名称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擅自命名或者更名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或者未作如实申报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公开使用与标准地名批准文件不一致的其他名称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擅自命名更名及损毁门楼牌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擅自确定或者更改门楼牌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人民币一百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五百元罚款;
(二)擅自涂改、玷污、遮蔽、覆盖、移动或者拆除门楼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一百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五百元罚款。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损毁交通设施标志牌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擅自涂改、玷污、遮蔽、覆盖、移动或者拆除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媒体不履行查验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相关广告经营者或者发布者未履行标准地名查验义务,发布与标准地名不一致的房地产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经营者或者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并按有关规定处罚。
【擅自出版地名书刊、地名图集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未经批准,擅自出版地名密集出版物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地名管理部门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救济】
第六十二条当事人对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地名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四条(生效日期)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1989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起草说明
按照立法计划,我委完成了《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地名办法》)的起草工作。现将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立法目的及依据
地名被喻为“城市的脸,市民的眼”,规范和完善地名管理是深圳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推进深圳市地名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地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依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深圳实际,起草了《地名办法》。
二、立法必要性
(一)是提升地名管理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深圳步入新一轮城市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尤其是2011年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深举行,对作为城市“标签”地名的管理也亟待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地名是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基础信息,是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的地名对于城市无障碍国际交往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法制建设是加快解决地名问题、推进深圳地名管理水平与国际城市接轨的根本制度保障,地名立法对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实现地名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我市的地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从使用层面看,由于深圳过去三十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累积形成了许多地名问题,如有路无名、有名无牌、地名重名、不使用标准地名等,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不便;从管理层面看,存在地名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架构不清晰、管理程序不明确、相关地名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渠道不畅顺等问题,2009年深圳市大部制改革后,明确了新的部门分工,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地名管理事权,发挥地名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并建立与其它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使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是建章立制,实现地名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要求
深圳目前在地名管理工作中适用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及广东省的地名管理规定。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分别编制于1986年与1996年,已不能满足当前地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2007年颁布的《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适用范围是广东省,该条例中无论是关于地名管理部门职能设置还是管理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均与深圳管理现状不符,难以完全有效指导深圳地名管理的实际工作;1989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虽未废止,但编制时间早、效力层次低、适用的空间范围有限。实践证明,近年来,凡是地名管理力度较大、管理成效显著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名法规建设较好的城市。如哈尔滨(1996)、上海(1998)、重庆(2000)、天津(2000)、杭州(2001)等城市,很早就出台了地方性的地名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因此,深圳有必要借鉴其它城市经验,尽快出台《地名办法》,加快解决我市地名管理法规缺位的问题,通过法制建设打开地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三、工作组织与进展情况
深圳市地名法规建设的工作组织进展情况说明如下:
第一,地名法规与地名规划工作同时启动并相互衔接。在地名法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地名规划工作的衔接问题,将《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经验纳入了地名法规的内容成果。目前《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
第二,调整工作目标,加快立法进度。考虑到《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需报地方人大审议,立法周期长且程序复杂,而深圳地名管理立法工作又非常迫切,因此拟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先行出台《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并加紧着手《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第三,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我们对国内外有关的地名基础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与整理,多次走访并与深圳市相关地名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香港等城市学习其先进地名管理经验,并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及专家意见。2010年5月28日,以座谈会的形式,征求了市交委、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口岸、海洋、水务、文体旅游、工务署等部门意见。2010年6月11日,赴北京举办《地名办法》专家咨询会。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研究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及部分高校的地名界专家对《地名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称,《地名办法》是近年来城市地名立法中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一部法规。2010年9月中旬,市政府办公厅就我委上报的《地名办法》发全市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我委根据各部门意见对《地名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地名办法》草案。
四、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一)总则。包括立法目的及依据、适用范围、地名管理对象、地名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等内容。
(二)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包括地名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审批程序、实施要求等内容。
(三)地名命名、更名、注销规则。
(四)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程序。包括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实体、道路交通设施、城市公园、公共广场、专业设施、建筑物、门楼牌等各类地名管理对象名称的标准化与法定化程序规定等内容。
(五)标准地名的使用。包括标准地名的使用范围、地名出版物的出版与监督等内容。
(六)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包括地名标志的设置人及义务、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等内容。
(七)地名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包括地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服务等内容。
(八)法律责任。
(九)附则。
五、重点说明
(一)将地名规划的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法定化 国家民政部、建设部于2005年5月17日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要求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名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要求:“市、县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地名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但目前国内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中对于地名规划的内容、形式、法律地位、审批程序、与地名个案审批程序的关系等内容均未有界定,给地名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给地名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地名办法》首次专辟一章(第二章),对地名规划的体系构成、各层次规划内容、审批程序等进行了规定。一是构建了包括地名总体规划、地名详细规划和地名专项规划等多层次的地名规划体系,对各层次地名规划编制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二是明确了包括专家评审、公众咨询、政府审批、规划公布等一系列的地名规划编制审批程序;三是明确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并相互衔接,如规定地名详细规划不仅可结合法定图则等城市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线名称,编制轨道交通详细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站点名称等等;四是明确地名规划经批准后,应作为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地名规划中确定的名称纳入相应管理系统。
(二)确立协同管理、统一归口的地名管理模式 第一,明确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下地名管理的部门事权。市地名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地名规划,并负责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轨道交通线及站点、现状道路桥梁隧道名称的命名更名及建筑物名称的行政许可事项,并负责对违法使用地名的行为进行查处;市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高速公路、新建道路桥梁隧道、交通场站等道路交通设施的拟名及道路交通设施标志牌的设置工作,并负责对损毁道路交通设施标置牌的行为进行查处;市民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名称的拟名及报批事项;市公安主管部门负责门楼牌号的编排及发放工作,并负责对损毁门楼牌的行为进行查处;文教卫体、城管、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等专业主管部门负责专业设施的拟名及报批事项。
第二,将备案与公告职能统一收口到地名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由于全市类型繁多的地名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命名审批,有的还需报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得地名主管部门无法对全市地名进行归口管理。因此,在《地名办法》第四章规定标准地名由地名主管部门统一备案和公告后纳入地名数据库,将备案和公告环节的职能归口到地名主管部门,从而有利于全市统一地名数据库的建设,为后续的地名档案管理、地名信息公共服务等工作提供基础。
(三)明确地名主管部门提前介入时点实现名称规范化管理 建设工程在立项、申报初期即需使用地名,但工程建设者在工程建设初期取名的随意性较大,往往代之以临时性的工程代号、号码或暂用名,由于缺乏对全市地名信息的掌握,名程是否重名、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常被忽视,尤其是道路名称,当其变为约定俗成的名称后,纠正难度大、成本高,使得全市道路无名、重名、名称不规范问题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借助地名主管部门设在规划部门的优势,《地名办法》在第四章中,明确了地名管理的介入时点,针对道路交通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专业设施名称,要求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时发现相关设施名称未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的,应当要求来文单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以期通过地名主管部门的提前介入和超前管理,实现地名的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地名公众参与与公共服务机制 第一,建立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地名的命名、更名广泛征求专家及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既有利于地名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又有利于标准地名的推广和实施。《地名办法》第四章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及公众参与机制,对重要地名管理事项进行专家咨询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在第二章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一章中,明确地名规划的制定应充分征询并吸纳公众意见。在涉及道路等名称变更事项时,考虑到由于地名名称变更将涉及公民身份证、地址、房产证信息等许多事项的变更,规定道路名称变更应当履行公示程序。第二,强化地名公共服务。地名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地名的公共服务是地名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名办法》第七章对加强地名公共服务、地名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地名查询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五)在上位法基础上增加和细化了命名原则规定
《地名办法》第三章在上位法基础上,从音、形、义、位等方面,增加和细化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规定,具体体现在:
第一,将“不得重名”的原则界定为“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专名不得相同”,与上位法相比,不仅将重名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更明确,也将重名的技术标准定的更为严格;为防止通过在名称前加前缀的方式侵犯他人名称权利的现象,规定在其它已批准的名称前增加或减少“新”、“大”之类的词,视为重名。
第二,细化了名实相符原则的规定。针对目前建筑物命名混乱的现象,规定“通名用字应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群)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
第三,细化了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原则的规定。要求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道路名称的,应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道路沿线。
第四,细化了地名采词原则的规定。如规定不得以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不得以国内外驰名商标命名地名等。
第五,对地名更名、注销原则进行了明确,要求“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标准地名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两年内不得更名”。“经注销的原标准地名在两年之内不得用于同类的其他地名。” 第六,明确禁止有偿命名。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有偿命名失败案例较多。深圳一直没有开展过地名有偿命名,因此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在《地名办法》中明确禁止有偿命名。
(六)明确了地名标志的设置人、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 为将地名标志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地名办法》第六章对地名标志设置的责任人、设置位置、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规定。在责任人方面,规定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楼牌由公安部门负责设置;建筑物(群)地名标志,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自行设置、维护和管理;在设置时间方面,考虑到单纯依靠批后监管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办法中要求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划验收前设置,通过将管理环节前置,达到节省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六、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不同
《地名办法》对《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内容没有原则性的突破,主要是对《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深化,如对地名规划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地名命名规则等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地名办法》第八章法律责任一章主要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在其设置的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辐度范围内进行了规定。
《地名办法》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和管理程序的设置不同,《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地名办法》中明确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为地名主管部门。《地名办法》第四章地名的申报审批程序的规定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不尽一致,主要是按照大部制改革后,各部门的地名管理职能及深圳市的地名管理体制现状进行的规定,同时利用地名主管部门设在规划主管部门的优势,考虑了地名管理的介入时点与规划许可程序的结合。
专此说明。
第二篇:深圳市药品零售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节选)
深圳市药品零售监督管理办法
(送审稿节选)
……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深圳市从事药品零售的药房、药店和药品专柜(以下简称药品零售企业),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药房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及非医疗机构药房;药店包括个人及商业企业设立的药店;药品专柜包括处方药专柜及乙类非处方药专柜。
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药房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房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
第五条(人员配备)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从业人员:
(一)药房应至少配备2名执业药师人员,直接从事药品经营的其他从业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医药相关专业学历;
(二)药店应至少配备2名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处方药专柜应至少配备2名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乙类非处方药专柜应配备1名具有中专以上医药相关专业学历的人员。
进行中药配方的药品零售企业,应配备中药师职称以上的药学技术人员。
第六条(负责人条件)药品零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并且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的质量负责人和非医疗机构药房、药店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具备药师以上技术职称;药房、药店应确定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具有1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符合深圳市药师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场所条件)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
(一)药房和药店的药品经营区同一平面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药品专柜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
(二)药房应设置使用面积40平方米以上、有明确标识的处方药独立隔离区域,同时设立处方药拆零专柜;
(三)药店处方药专区应有明确标识,且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含处方药柜、操作区、前柜台);
(四)配药区应独立设置,其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配药区包括中药柜、操作台等。
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仓库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并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SP)要求。
实施药品委托配送,能及时获得药品供给的药品零售企业,可不设置药品仓库。
第八条(计算机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应配备计算机,对药品购进、验收、销售等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九条(申办材料)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向药品监督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二)工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名称核准证明文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四)相应的药学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上岗证申请表》;
(五)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主要设施、设备目录。
第十条(经营范围的核定)《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当分别标明药房、药店或药品专柜等类别,其经营范围依照其所属类别进行核定:
(一)药房经营范围:麻醉药品(限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精神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限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医疗用毒性药品、生物制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化药品、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
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经营范围依卫生部门核定的诊疗范围核准;
(二)药店经营范围: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注射剂、含兴奋剂物质的复方制剂、终止妊娠药除外),药店有中药调剂处方业务的,经营范围标明“中药调剂”;
(三)处方药专柜经营范围:卫生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规定的常
用、急救药目录中药品,并依卫生部门核定的诊疗范围核准;
乙类非处方药专柜经营范围:乙类非处方药。
……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设置于营利性医院,能够提供专业化药学服务的药品经营单位。
非医疗机构药房: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能够提供专业化药学服务的药品经营单位。
药店: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药品的药品经营单位。
处方药专柜:设置于营利性门诊部、诊所,使用药品的品规在省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范围内的药品经营单位。
乙类非处方药专柜: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的,仅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经营单位。
药品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指药品零售企业管理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和从事验收、保管、养护、营业等工作的人员。
……
第三篇:地名管理办法[推荐]
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逐步实现我市地名标准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交往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行政区划名称: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二)居民地名称:自然村、片村、市区及城镇内的居民区、地片、街、路、巷、弄等名称。
(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河、峡谷、湖、泉、瀑、海、海峡、海湾、水道、港湾、群岛、岛屿、半岛、群礁、礁、沙滩、岬角以及地形区、关隘、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企事业单位、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大型人工建筑物、纪念地、游览地、名胜古迹等名称。
第三条
市民政局是全市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和市辖区、县(市)的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名办公室)是本行政区域地名工作的职能机构,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承办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任务;检查、监督标准 地名的使用;
(三)组织、检查地名标志和门牌的设臵、管理和更新;
(四)调查、收集、整理地名资料,建立并管理地名档案;
(五)组织地名学术研究,编辑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咨询服务。
地名办公室设在民政局。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现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尊重当地群众的习惯和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确定。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市范围内的乡、镇名称,市区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及居民住宅区、街、路、巷等名称,一个县(市)、郊区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内的街道、自然村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乡、镇名称,一般要与其政府驻地自然村名称相一致。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地名命名、更名后,凡以当地主地名命名的各级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名称,都要与新命名、更名的主地名相一致。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或单纯序数命名。
(六)地名的汉语拼音拼写,一律按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拼写规则》为统一规范。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不利经济建设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
(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经与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协商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规范的名称和用字。
第六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本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更名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本办法制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未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七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自然村、片村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审查,经同级民政局审批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公布。
(三)市区街、路、巷、居民住宅区、工业区和大型人工建 筑物等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区地名办公室申报命名、更名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查、市民政局审批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郊县(市)城镇由主办单位或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郊县(市)地名办公室审查、民政局审批后,由郊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四)市区内新建的居民住宅区、楼宇、工业区、道路、桥梁及大型人工建筑物的名称,由开发建设单位在编造建筑计划、送审设计蓝图的同时,向所在区地名办公室申报命名方案,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查、市民政局审批后,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开发建设单位无证当理由的,规划部门在审批上述建设项目时,应协同执行本条规定。郊县(市)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意见,经郊县(市)地名办公室审查,民政局审批后,由郊县(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企事业单位、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各业务部门提出方案,征得所在地民政局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所在县(市)、区和市地名办公室备案。
(六)海域、岛礁等名称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送市民政局审核后,报请市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涉及我市与郊地、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市地名办公室会同邻地、市地名机构协商提出意见,经市民政局审核,市人民政府同意,送省地名机构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市辖县(市)、区内的自然实体名称,经所在县(市)、区的,提出意见,送市地名办公室审查,由市民政局审批;市内跨县(市)区的,经有关县(市)、区协商提出意见,送市地名办公室审查,由市民政局审批。
(七)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写出文字报告,填写《福州市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一式四份,并附四至图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八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使用地名时,一律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和市、县(市)、区地名机构汇集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为准。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为各单位提供地名咨询服务。凡公开出版的地图上的地名,应经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审查。凡使用非标准地名印制的福州市地图、导游图等,不得发行销售。
第九条
对于未经报批擅自命名更名,拒不使用标准地名,或不经咨询滥用地名而造成地名混乱的单位和个人,所在地民政局有权责成其检查改正,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对拒不执行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公告其命名、更名无效。
第十条
在城镇街路巷、集镇、村庄、交通要道路口、车站、码头、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以及其它必要设臵地名标志的地方,应设臵地名标志,由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负责组织、检查、监督。
市区街、路、巷标志牌、门牌由市地名办公室负责统一制作、安装、更新,市城建委、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郊县(市)城镇街路巷标志牌与门牌的制作设臵,可参照办理。
新建楼房门牌号码,由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县(市)、区地名办公室申报编码。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使用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统一编排公布的门牌号码,不得自行编造或更改。
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市)、区市政管理部门和民政局责令其复原、赔偿,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地名办公室应建立地名档案资料室,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专职档案人员负责管理并接受上级地名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82年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深圳市现代有轨电车管理办法(试行)(送审稿)介绍
附件1 深圳市现代有轨电车管理办法(试行)
(送审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现代有轨电车管理,保障现代有轨电车安全运营,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现代有轨电车(以下简称有轨电车)运营及沿线道路交通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有轨电车运营遵循安全运营、科学规范、优先便捷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范围内的有轨电车运营监督管理,制定运营服务规范。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有轨电车沿线道路交通管理、办理有轨电车驾驶资格业务及车辆登记备案业务。
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住房建设、公安、市场监管、卫生计生、城市管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有轨电车运营监督管理工作。
有轨电车沿线所在地的区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办法,协助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有轨电车公众安全文明宣传教育和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
第五条 本市对有轨电车实行特许经营。有轨电车运营单位按照市政府公用事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确定。
有轨电车运营单位负责有轨电车运营管理,对有轨电车的运营秩序维护、设施管理、安全保障和应急事故处置等事务实施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轨电车运营管理办法和乘客守则,不得危害运营安全、扰乱运营秩序及损坏有轨电车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盗窃、损坏有轨电车设施或者其他危害运营安全行为的,应当及时报警或者向运营单位报告。
第二章
运营服务管理
第七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有轨电车服务规范,建立和实施监督考核制度。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安全、运营、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保障有轨电车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供电、通信、供水、排水及交通管理等单位应当协助做好有轨电车的正常运营工作,保证有轨电车的合理需要。第八条 有轨电车工程经初验合格后,运营单位可以组织试运行,试运行期不得少于三个月。试运行期间,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通过评审并经政府批准后,正式试运营,试运营期不得少于一年。
有轨电车工程按照国家规定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正式运营。
第九条 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并向社会公示运营服务计划及承诺,保证客运服务质量,提供安全、便捷的客运服务。
运营单位应准确记录并统计有轨电车客运量、开行班次、运营里程、投诉接收及处理情况、服务计划及承诺兑现情况等运营数据,并按照月度及向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上报运营信息。
第十条 运营单位不得擅自暂停整条线路或者部分路段运营。
因设施故障、超出预设防护等级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突发事件等,严重影响运营安全的,相关路段及线路可以暂停运营,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组织乘客疏散,同时报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告。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有轨电车因故需暂停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当报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第十一条 有轨电车运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涉及安全生产的重要岗位和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应当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二条 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运营车辆及有关设施的维护,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车辆整洁、设施完好,性能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二)在规定位置标明收费标准、线路番号、运行走向及起讫点和停靠站;
(三)按照规定设置应急窗、救生锤、灭火器等设施。第十三条 运营单位应当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时间、行车间隔时间、列车运行状况提示和换乘指示。列车运行中,运营单位应当在车厢内通过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播报站名及其他必要的运营服务提示信息。
列车因故延误或者需要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的,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告知乘客延误或者调整情况。列车因故延误或者可预见延误30分钟以上的,应当及时向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负责有轨电车设施范围内的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有轨电车建设和运营单位应按照规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振动、噪声等指标符合规定标准。第十五条 有轨电车票价实行政府定价。运营单位应当执行市政府批准的票价及优惠政策,不得擅自提高票价或降低优惠。
第十六条 乘客应当持有效车票乘车。无票、持无效车票、持伪造或者变造的优惠乘车证件及冒用他人优惠乘车证件乘车的,由运营单位按照单程最高票价的10倍补收票款。
有轨电车因故不能正常运营的,乘客有权要求运营单位提供接驳换乘或按照票价退还票款。
第十七条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在车站、列车内明显位置公布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本单位投诉建议受理电话和电子邮箱。
运营单位应当自受理投诉建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告知投诉人处理结果。投诉人对运营单位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申诉,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予以答复。
第十八条 精神障碍患者、学龄前儿童进站及乘车的,应当由其监护人陪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危及他人健康的传染病患者及其他对公共安全有危害的人,不得进站及乘车。
第十九条 运营单位在车站范围、车厢内外设置和发布广告的,应当合法、规范、美观、整洁,不得影响有轨电车正常运营,并应当满足运营安全管理的要求。第二十条 乘客乘坐有轨电车,应当遵守乘车守则和公共秩序。禁止下列影响有轨电车设施容貌及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车厢内吸烟、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二)在车厢或者有轨电车设施上乱写、乱画、乱张贴;
(三)携带易污损、有严重异味或者无包装易碎的物品,未能妥善包装的肉制品及其他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
(四)携带除盲人乘车时携带的导盲犬及执行任务的军警犬外的其他活体动物;
(五)擅自揽客拉客、派发宣传品、乞讨、捡拾垃圾(含报纸)、卖艺、躺卧、踩踏车厢内的座位;
(六)其他违反有轨电车设施容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章
交通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有轨电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有轨电车驾驶人应当依法取得相应驾驶资格证件。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有轨电车驾驶资格考试内容和方法、评判标准以及工作流程。运营单位应在有轨电车车辆上路前购买相关保险,并负责车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及时完成车辆备案。
第二十二条 申请有轨电车驾驶资格的人应当在有培训资质的机构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
运营单位应对具有有轨电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路驾驶有轨电车。运营单位还应定期对驾驶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文明运营、优质服务等教育培训活动,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业务考核制度。
第二十三条 有轨电车车辆出厂交付运营单位时,运营单位应按照设计标准和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车辆登记造册及编号,并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第二十四条 运营单位应当制定、落实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车辆投入运行前以及运营期间,应当进行安全检验;
(二)每日运营前,驾驶人应当检查车辆安全状态,在达到安全运营条件后方可投入运营;
(三)运营时开启可实时记录运行状态的视频系统。第二十五条 运营单位应为有轨电车车辆购买保险,设立事故赔偿专用资金,以降低运营风险、完善运营事故处理机制。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有轨电车交通线路时,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规范,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以及交通技术监控、交通信息发布等智能交通安全设备。
有轨电车专用车道,应当设置专用车道标志、标线或路缘石。事故易发路段应当设立车道隔离设施、导向标志、安全警示标志等设施。在平面交叉路口应当设置有轨电车专用信号灯、停止线及有轨电车车道线。
第二十七条 有轨电车应遵守以下通行规则:
(一)按照交通信号指示通行;有交通警察指挥的,服务交通警察指挥;
(二)正常运营时,在双轨、双向路段右侧行驶;
(三)在有轨电车专用车道上行驶,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七十公里;
(四)在有轨电车非专用车道上行驶,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六十公里,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低于每小时六十公里的,按照限速要求行驶。第二十八条 在有轨电车非专用车道,有轨电车享有相对于其他车辆优先通行的权利。其他车辆借道行驶时,禁止抢行、超车,不得妨碍有轨电车正常通行。
第二十九条 有轨电车驾驶员不得将车辆停放在人行横道或交叉口停止线内侧,也不得在站台以外区域上落客,紧急情况除外。
第三十条 除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有轨电车工程施工车辆外,其他机动车不得擅自在有轨电车专用车道上行驶。
禁止其他机动车在有轨电车车道内停放和临时停车,或者实施迫使其他车辆进入有轨电车车道内临时停车的行为。其他机动车在驶过停靠站台或者正在启动的有轨电车时,应缓速行驶,注意瞭望。
禁止超高、轴载质量超限车辆擅自驶入或者穿越有轨电车车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禁令标志。
第三十一条 禁止非机动车、行人进入有轨电车车道或者其他设有禁止进入标志的有轨电车交通区域。
禁止行人翻越有轨电车车道隔离设施。
第四章
运营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有轨电车运营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发现有轨电车运营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和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十三条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设计、采购、安装、调试、验收有轨电车设施、设备,并按照消防管理、事故救援的有关规定设置消防、防汛、防护、报警、救援等器材和设备。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设施、设备检查和维修台账制度,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各系统设施、设备完好,并配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安全检查。
第三十四条 运营单位可以对乘客携带的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拒不接受安全检查或者携带危险品的,运营单位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强行进站、乘车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禁止下列危害有轨电车运营安全的行为:(一)擅自移动、遮盖、损坏安全消防警示标志、疏散导向标志、测量设施、安全防护设备、信号装置、监控设施和交通标志;(二)损坏车辆、轨道、路基、车站、机电设备等有轨电车设施设备;
(三)非法扒车、拦截列车或者阻碍列车正常运行;
(四)在非紧急状态下动用紧急安全装置;
(五)在轨道区域内放置、丢弃障碍物,或向有轨电车设施设备投掷物品;
(六)在有轨电车地面线路弯道内侧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屏障物、影响行车信号的广告牌或者霓虹灯等障碍物,以及种植妨碍行车瞭望的树木;
(七)在轨道、车站和其他相关区域内存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和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八)其他危害有轨电车运营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有轨电车沿线设置安全保护区。安全保护区范围为车站、停保场、变电站、通信基站、轨道外边线、电缆通道外侧10米内。
建设或运营单位根据前款规定及实际情况编制安全保护区设置方案,报市规划国土部门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
第三十七条 在有轨电车安全保护区内进行下列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安全保护方案,经征求运营单位意见后,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手续;在施工前与运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施工过程应当接受运营单位的安全监控:
(一)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卸建(构)筑物;
(二)地面堆卸载、基坑开挖、爆破、桩基础施工、顶进、灌浆、锚杆作业;
(三)修建塘堰、开挖河道水渠、采石挖沙、打井取水;
(四)埋设、敷设管线或者设置跨线等作业;
(五)在过江、河、湖隧道段疏浚;
(六)大型起重设施的运输;
(七)其他可能危害有轨电车运营安全的作业。作业单位按照前款规定书面征求运营单位意见的,运营单位应当自收到相关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作业单位出具书面意见。运营单位逾期未出具书面意见的,作业单位可以直接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行政许可。
第三十八条 运营单位负责安全保护区日常巡查和管理。运营单位发现可能安全保护区内施工活动危及或可能危及有轨电车安全的,可要求作业单位停止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作为单位拒不采纳的,运营单位应当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运营单位发现安全保护区外施工活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有轨电车安全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对运营单位报告的情况进行核查和处理。第三十九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有轨电车运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运营单位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整改。
运营单位在进行有轨电车沿线安全性检查或者消除相关安全隐患时,沿线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其他单位造成有轨电车设施安全隐患的,由该单位负责消除隐患并承担相应费用。
第五章 应急和事故处置
第四十条 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单位制定本市有轨电车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制定有轨电车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报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有轨电车发生突发事件的,运营单位应当按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抢救、人员疏散及信息发布工作,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运营单位应当对涉及的有轨电车交通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运营。第四十一条 运营单位应当配套应急设施、设备,组建应急队伍,定期组织应急处置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与其他交通方式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处置能力。
第四十二条 有轨电车运行发生故障的,有轨电车运营单位应当及时排除故障,恢复运营。
经采取措施后仍暂时无法恢复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当予以退票或者组织其他交通工具疏散乘客,同时向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三条 因节假日出行、大型活动等原因造成客流量上升的,运营单位应及时临时增加运力,疏导乘客。
有轨电车客流量激增,严重影响运营秩序并可能危及运营安全的,运营单位可采取限制客流量等临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第四十四条 有轨电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开启安全报警闪光灯、设置警告标志。
有轨电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运营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迅速报警及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记录事故现场状况。
有轨电车车道范围内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且车辆可以行使的,运营单位及事故相关方应当拍照记录事故现场状况,其他事故车辆应当立即撤离有轨电车车道。事故各方当事人填写交通事故记录数,并签名确认,可以作为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和索赔的证据。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事故状况,可以通知运营单位暂停线路运营,事故现场勘查完毕应当立即通知运营单位恢复线路运营。运营单位应当服从指挥。
涉及有轨电车事故处理的其他程序按照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有轨电车专用车道及设施范围内发生安全事故,且构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事故调查处理。未涉及人员伤亡,但对运营服务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也可以要求运营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调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向社会或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公告或上报相关信息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三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向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及向社会公告暂停运营情况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发布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环境卫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未按照规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并造成环境污染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处理乘客投诉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安排未经培训合格或没有获得有效驾驶资格的人员上岗的;
(七)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规定购买相关保险的;
(八)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未按照要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
(九)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制定或者报备应急处置方案的。
第四十八条 运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三万元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擅自暂停整条或部分路段运营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不执行有轨电车票价政策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建立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未按照标准和规定设计、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设置相关设施、设备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未按照规定启动应急处置方案,或者处置应急事件严重不当的。
第四十九条 乘客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罚款;情节严重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五十条 个人或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危害有轨电车运营安全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个人处五百元罚款,对单位处两万元罚款。
作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征求运营单位意见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作业,并处两万元罚款。
作业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拒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的,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作业并整改,且处两万元罚款。
第五十一条 拒绝、妨碍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运营单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妨害有轨电车运营秩序、损坏有轨电车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二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管理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有轨电车是指:
以电力驱动,在城市道路上沿敷设的固定轨道行驶的公共客运车辆。
(二)有轨电车设施是指:
有轨电车的轨道、隧道、高架线路、桥梁、车站(含出入口、通道等)、停车场、车辆段、车辆、机电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以及为保障有轨电车运营而设置的相关设施。
(三)有轨电车专用车道是指:
敷设有固定轨道,使用路缘石、隔离栏或者标志标线等将有轨电车与其他车辆、行人隔离,只准许有轨电车通行的车道。
(四)有轨电车非专用车道是指:
敷设有固定轨道,供有轨电车通行,其他车辆或行人可以借道行驶的车道。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3月1日起试行,试行期两年
第五篇: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
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深圳市(以下简称本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实施房地产行业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是指土地和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进行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并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租赁商品房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是指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 1 为促成房地产交易,向委托人提供代理或者居间等专业服务并收取报酬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是指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根据委托,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合理价格进行估算和判定并收取报酬的行为。
第四条(基本原则)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法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其业务活动和结果。
第五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
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管理。
房地产行业组织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组织章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自律性管理。
第六条(信息系统)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公示相关信息,加强行业管理。
主管部门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中应当使用示范文本的各类合同书、申请表、报告等,有关企业和个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或者下载使用示范文本。
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当进行数字认证,以获取相应的操作 权限。数字认证的具体办法,由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监管措施)
主管部门建立房地产市场巡查和检查制度。主管部门在履行检查和监管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企业,查阅、摘抄、复制与业务相关的材料;
(二)要求被检查企业和人员提供资质证书、资格证书、项目手册、业务相关资料及有关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的文件和资料;
(三)纠正企业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八条(诚信档案)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房地产行业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良诉讼及经查证属实的被投诉举报记录、行政处罚及刑事处罚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信用记录记入其诚信档案。
第九条(评价)
行业组织每对在本市开展业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禁止擅自组织或参加评比)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不得擅自组织或者参加未经批准的各类评比、排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参加评比、达标、赞助和展销等活动。
第十一条(培训和后续教育)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参加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经营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
第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要求)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业务的企业法人。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发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第十三条(申请资质证书)
新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新增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应当持下列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核发资质证书: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企业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
(五)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六)项目资本金的资金证明;
(七)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八)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申请材料后二十日内,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核发资质证书;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由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由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初步审核后,报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核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登记事项变更)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等主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
第十六条(基本原则)
房地产开发应当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十七条(项目的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以及经批准的规划设计要求等进行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勘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项目资本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建立项目资本金。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九条(建设标准和节能要求)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节能和环保的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住宅产业化技术要求,并依照有关规定编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等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情况评估报告。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十条(质量责任)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其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承担责任。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十一条(项目手册制度)
房地产开发建设实行项目手册制度。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办理房地产信息系统数字认证后二十日内,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应当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中予以记载并及时更新。
主管部门依据项目手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监督管理,并定期对项目手册进行核验。
第三节 房地产经营
第二十二条(销售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销售商品房,包括预售和现售。
本规定所称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现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将已竣工验收,并已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的商品房出售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预售许可)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禁止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
第二十四条(公开销售)
商品房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公开销售,并公示销售价格。
第二十五条(预售公示)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将下列材料在营业场所公示: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六)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及附件;
(七)商品房项目总平面图和预售测绘报告;
(八)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九)商品房销售控制表;
(十)购房指引;
(十一)业主临时管理规约;
(十二)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名称、收费标准和物业服务合同;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和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信息查询)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在营业场所配备与主管部门房地产信息系统联机的电子设备,为购房人查询有关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七条(认购书和合同书)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签订认购书、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下载使用示范文本。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下载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签订的合同及附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预售款监管)
商品房预售款必须专项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前,选定商业银行和工程监理机构对预售款进行监管,并签订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协议。预售款监管协议应当作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九条(预售款专用账户)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选定的商业银行开设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商品房预售款必须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
第三十条(预售款的使用)
工程监理机构应当根据商品房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出具真实的工程进度报告和工程款付款意见,并书面通知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监理机构出具的工程款付款意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拨付款项。
商业银行或者工程监理机构怠于履行监管职责而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项目初始登记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向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划拨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全体业主所有,资金的使用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三十二条(质量保证和保修)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交付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提供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应当载明保修单位、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等内容,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质量保证书的约定,对所售商品房承担保修责任。
商品房使用说明书应当载明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第三十三条(房地产广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商品房销售广告,应当载明企业名称、资质证书编号、预售许可证号;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的,应当同时在广告中载明受托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编号。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三章 房地产经纪 第一节 经纪人员和机构
第三十四条(人员和机构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员,是指在房地产经纪机构中从事经纪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及辅助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是指依照国家规定考取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房地产经纪服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以所属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三十五条(经纪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经纪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六条(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三十七条(人员执业登记)
房地产经纪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经纪机构,并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三十八条(备案变更)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经纪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三十九条(备案公示)
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经纪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经纪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经纪行为
第四十一条(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经纪业务,应当由房地产经纪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 12 取费用。
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四十二条(信息公示)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备案证书;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计费依据和标准;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发布的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九)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二)房地产经纪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执行该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三)房地产经纪服务所涉及房地产的基本情况;
(四)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内容、要求以及完成的标准;
(五)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履行的方式和期限;
(七)服务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四十四条(告知义务)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前,应当告知委托人下列事项:
(一)执行该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二)应当由委托人协助的工作、提供的必要资料和文件;
(三)房地产交易的一般程序;
(四)交易过程中将会涉及的税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经纪活动中,应当如实告知委托人服务进度情况以及与交易有关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业务相关信息的取得和保密)
委托人应当向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供房地产经纪业务所必需的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委托人的资料,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不得违法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第四十六条(转让房地产的查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代理或者居间转让房地产的,应当对转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进行查验。
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前款规定,未进行查验或者因查验过程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能查明真实情况,或者明知转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存在瑕疵而未告知受让人,使受让人受到损失的,应当与转让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房源编码)
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外发布房源信息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取得房源信息编码。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应当真实有效,并附有相应的信息编码。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凭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编码,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房源信息进行查验。
第四十八条(自行交易)
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从业人员自行购买、承租受托的房地产的,应当事先告知委托人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第四十九条(禁收款项)
除不超过交易价款百分之五的定金外,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代收或者监管交易当事人支付的任何交易款项。
第五十条(服务报酬)
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酬。房地产经纪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一条(经纪广告)
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广告,应当载明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编号。
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五十二条(机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经纪人员名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务;
(三)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地产交易价格等信息,赚取交易差价;
(四)就法律、法规、规章禁止交易的房地产从事房地产经纪;
(五)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对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进行误导和欺诈;
(六)进行不正当竞争;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人员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房地产估价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经纪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
(四)索取、收受经纪合同约定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房地产估价 第一节 估价人员和机构
第五十四条(人员和机构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人员,是指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从事估价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及辅助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是指依照国家规定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等级要求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以所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五十五条(资质要求)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估价业务。
未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第五十六条(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出资证明;
(四)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五)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十七条(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所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资质证书和备案证书;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五十八条(人员执业登记)
房地产估价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估价机构,并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五十九条(备案变更)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估价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十条(备案公示)
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估价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六十一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估价机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估价行为
第六十二条(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由房地产估价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取费用。
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六十三条(信息公示)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房地产估价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计费方法;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四条(估价委托合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房地产估价机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
(三)房地产估价对象、目的和时点;
(四)房地产估价报告的交付时间和方式;
(五)估价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支付时间、支付方式;
(六)委托人的协助义务;
(七)信息风险和双方责任;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六十五条(回避)
房地产估价机构及执行房地产估价业务的估价人员与委托人或者估价业务相对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六十六条(估价业务的执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估价业务的,应当委派两名以上执业房地产估价师或者土地估价师负责。
受委派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对象进行实地查看,做好实地查看记录,委托人应当协助。
第六十七条(服务报酬的收取)
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展估价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酬。
房地产估价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估价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出具估价报告。估价报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十九条(估价报告签字)
房地产估价报告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完成后,应当以书面形式出具给委托人。书面报告应当由执行该项估价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或者土地估价师签字,并加盖其所在房地产估价机构印章。
在估价报告上签字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第七十条(估价报告复核)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建立估价报告内部审核、复核制度。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估价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估价报告后二十日内,向出具估价报告的估价机构要求复核,估价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核要求后五日内作出答复。估价结果改变的,应当重新出具估价报告;估价结果没有改变的,应当作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估价行业组织申请组织专家技术鉴定。行业组织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论认为估价报告不符合估价规范的,应当提出意见,并书面通知原估价机构另行组织人员进行估价。委托人也可以另行委托估价机构进行估价。
第七十一条(机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估价人员的名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务;
(三)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四)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五)进行不正当竞争;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十二条(人员行为禁止)
房地产估价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估价机构或者房地产经纪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估价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
(四)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五)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六)索取、收受委托合同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房地产行业组织
第七十三条(行业组织的性质)
房地产行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房地产行业的自律性社团法人,其组织形式及会员的权利义务由章程规定。
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七十四条(业必归会)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行业组织,成为团体会员。
房地产经纪人员、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行业组织,成为个人会员。
第七十五条(行业组织的职能)
房地产行业组织可以行使下列职能: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会员信用记录;
(二)对违反行业组织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三)开展行业培训,组织本行业的业务交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行业素质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拓展市场,发布市场信息,推荐行业产品或者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宣传房地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六)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之间、会员与消费者之间涉及经营活动的争议,以及本行业组织与其他行业组织或者经济组织的相关事宜;
(七)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涉及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经济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八)配合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工作,对行业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价;
(九)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或者政府部门委托以及行业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能。
第七十六条(行业组织的行为禁止)
房地产行业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非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三)在会员中实施歧视性待遇,或者限制其他会员在行业组织中发挥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的法律责任)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资本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二)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手册,或者不如实填写项目手册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而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商品房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销售行为;拒不停止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 25 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四)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不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商品房预售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规定,不缴纳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不补缴的,可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房地产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十八条(未经备案和执业登记开展业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规定,未经备案而在本市开展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房地产经纪、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未经执业登记而在本市从事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违反公示义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 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擅自代收或者监管交易款项,或者代收的定金数额超过规定限额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代收款项;逾期不退还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三)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三)项至第(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五十三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
房地产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七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职务行为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
因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企业承担赔偿责任。企业在履行赔偿责任后,可以依法向有关人员追偿。
第八十三条(工作人员渎职的责任)
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地产行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四条(期日)
本规定关于主管部门办理资质许可或者备案手续的期限的规定,28 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其他关于期限的规定,均指自然日。
第八十五条(解释权)
本规定由市政府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