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途径 2500
试析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途径
摘要:国防教育是指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不仅需要依靠坚实的国防力量,还需要依靠国民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精神信仰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手,推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我国的安全建设提供保障。本文从国防教育与名族精神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途径
一、国防教育与名族精神的内涵
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的基本教育,它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为主要教育内容,对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意义。《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国家安全建设和稳定国家政局的关键,是提高公民凝聚力,增强公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还可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的统一的思想认识,它具有明显的民族色彩,透露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民族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防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国际社会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采用军训、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短期的国防教育培训,军训结束国防教育也就迅速落幕。高校常规的国防教育活动有国防体育活动、国防教育日活动以及设计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的忽视却让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二)教学形式单一
民族精神贯穿在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学期初的军训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军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军训内容只是停留在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等简单的训练上,在军训时间和军训效果上不按照国家规定,敷衍了事,学校领导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国防教育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个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国防教育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在网络上流传对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思想观的形成期,学生思想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由于网络平台信息透明,西方国家的国防思想很容易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导致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薄弱,不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三、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管理者在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培养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保障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安全快速地发展。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国防教育以理论讲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很难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新时代影响下的国防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应该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明确教育目的所在,设计符
合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学形式和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或者是战斗旧址,在条件许可下,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国家军事训练基地,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民族精神会受到升华,还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二)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将国防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不仅有助于提高过分教育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国防文化氛围,高校领导可以通过举办以国防教育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或者是主题班会等,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重视国防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民族思想意识。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节日或者是主题活动等,有针对地在校园内营造过分教育环境。如聘请专业国防教育学者进行讲座,通过专业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外国防教育的差异性,使学生明确自己民族的精神所在。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会或者是学生社团等组织让学生自行开展国防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大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力度。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国防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国防教育的内容与社会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还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例如,近几年的钓鱼岛事件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激起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可以利用钓鱼岛事件展开国防教育专场讲座,或者是通过师生讨论大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藏独、疆独、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可以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利用网络平台
受信息社会的影响,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有效地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效率。互联网信息传播速
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不仅可以将生硬的文字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视屏等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定期观看国防教育电影或者是建立网络国防教育讨论小组,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整理信息,从而保障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必须正确认识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顺杨.试论高职国防教育与学生民族精神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23)
[2]窦苏明.民族精神视野下高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举措[J].科技资讯,2013(30)
[3]刘迪.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加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2011(8)
第二篇: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
摘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小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小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结合实际,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将国防教育和国学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两者交集性、目标性、理论性、互补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国防教育中融合国学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将国防教育和国学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两者交集性、目标性、理论性、互补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国防教育中融合国学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国防教育 国学教育 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生存与发展、安全与稳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意见》还指出“要着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当代小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小学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要课题。
一、如何理解学校的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
(一)国防教育的内涵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所谓国防教育,是指以国防为目的、教育为手段的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⑴国防教育是否深入,关系到国防强弱,而国防的强弱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国防教育在国防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也印证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真谛。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心理特征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当代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民族精神素养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三)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国家本质决定了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首先,国防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通过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其次,民族精神促进国防教育的展开。中华民族精神也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自豪感。民族精神的培养,能引发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的兴衰,增强忧患意识,促进小学生对国际环境的关注,产生对国防教育的渴求,更主动接受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担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凝聚力量,激发当代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使小学生真正想要成为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防教育一直是国家培养小学生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国防教育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良好趋势,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国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前进的,但是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小学对于学生国防教育仅限于学生基本军事知识的传授,而且很多学校更将简单的军训等同于国防教育,而且国防教育的课时安排较短,使得目前的国防教育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的学习,而且也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全面的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强,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对传统文化的缺失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现代的小学生国防教育基本是军事理论和思想的传授,而对于能树立民族精神和认同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我国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而且是越来越少,以至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生身上能反映出来的方面也越来也少。
(三)国防教育管理与民族精神培养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管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把国防教育的任务挂靠在武装部或者其他学院部门,任课老师也没有经过专门的选派,教学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管理上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另外,国防教育活动不够经常,国防教育没有长期的教育计划,各部门还没有形成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合力,这些都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影响
小学生是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的,但不能脱离社会谈教育。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社会生活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陈规陋习和社会“异化”现象。在这种氛围下,一部分学生受到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淡薄,在对现实目标的追求上,缺乏对高层次理想的追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仍然存在。社会的负面影响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课堂的教学主体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手段和方法 改革我国高校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课堂教育在国防教育与培养民族精神上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我国国防教育的基础优势和群众优势,将国防教育寓于实践中,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一“象牙塔”,适当地安排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老区、烈士陵园以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在参观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充分利用体现国防思想和国防观念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军事历史、文学作品等无形载体让学生接收教育。让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感受社会,激发对国防事业的热情,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形成校园国防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比直接的课堂教育更有效果。学校可以邀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到校演讲,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可以通过大学生容易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形成熏陶,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校园电视台、校报、网络等形式开展校园国防教育活动,举办国防军事演。积极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寓国防教育与知识娱乐之中。同时还可以介绍当今热点形势、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武器装备等,出现重大事件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代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养成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习惯,提高国防和民族意识。
(三)健全教育管理体制,为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应将国防教育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宣传部门以便于国防教育教室的抽调;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使大学生高效的学习国防知识,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合理明确的奖惩制度,不仅是对学生也是对教师,对于教学任务完成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奖励和表扬,相反则给予批评和出发,实现良性的奖惩机制。⑵并通过教育的机制把与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相关的教育项目也纳入高校教育内容之列。
四、小学国防教育计划措施 1.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1)组织师生学习《国防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加强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认识和自觉性。把国防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臵上。
(2)开展宣传教育,及时宣传和普及国防教育。
2.上好国防知识课,让国防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3.发展和完善国防教育阵地和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实效。
(1)与共建单位配合,继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少年军校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军事训练。
(2)组织好“学军、爱军、拥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磨炼,提高实践活动。
4.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1)每学期举行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富教育于活动之中。
(2)求实效,重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1)充分发掘校外国防教育力量,聘请好辅导员,定期协商、探讨,共同教育学生。(2)利用地方国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与活动。参考文献:《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中国国防报》
第三篇: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
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对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培育
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落伴响的则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突发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能够成功申办 2008年奥运会,能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状况如何,能否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事业的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对振兴中华民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代中国,提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育民族精神是正确树立大学生个人信仰的需要 信仰是个人行动的指南和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广大革命先辈们正是由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革命遇到挫折,战争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创造出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更是信仰对个体存在和发展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素,个人信仰是民族信仰的根据。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英雄的国度是堕落的国度,没有脊梁的历史是腐朽的历史,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坍塌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愈演愈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正是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进攻的重点。同时,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新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化文化”在社会中居重要地位,在市场等价交换法则的操纵下经济价值升值,金钱也成为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理想信念的现实尺度。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御和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
二、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大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我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也明确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恰恰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高校是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蔡锷将军非常深刻地指出:全民国防教育“必先陶铸国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认定,爱国之心是“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托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增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与他们的理想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1]
2.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民族责任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企盼民族的振兴与腾飞,渴望中华民族告别贫穷、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愿为民族的昌盛做贡献。但是,不少大学生还没有把民族的使命与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远大目标与现实努力有较大反差。因此,我们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激起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找到正确的报国之路。
3.加强国际形势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对世界格局和大势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势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及新的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威胁着人类安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太平;信息化大潮将每一个国家都卷入其中,给经济、科技上的弱势国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些国际形势都提醒大学生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4.加强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理解不深。由于在改革开放和市
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忽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同时,由于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从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同时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的战役,从而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蔡松坡集6[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摘要: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现状,提出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呈现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状况。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却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由于发展较快,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外延式发展和有形资产的整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脱尽原有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对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科研强校等理念认识不足。对职业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不重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也使部分教师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1.1科研意识薄弱
(1)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来的,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书就行了,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忽视了科研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院校相隔甚远。教师搞科研目的多为应付评职称,一旦达到目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
(2)科研定位模糊
即便在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对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的状况。在强调科研的同时,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合考虑较少,对高职教师应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的认识也显得引导不够。
1.2 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缺乏与科研相应的文化积淀,学术氛围不浓厚,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形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是制约教师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升格而成为高职的院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高校,还有大多数教师的本科学历为后续学历。
(2)教师科研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与结题报告。对于如何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再让其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更是目前高职教师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较具普遍性的问题。
(3)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难抽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科研活动离不开财力的支持,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的缺乏,学校的科研设备、仪器得不到保障,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者学术交流也会受到限制。
1.3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1)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是高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从面上情况看,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附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身兼数职,而且有的管理者自身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
(2)科研管理不规范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在管理上也就存在着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规划和宏观指导、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措施和约束制度不到位、经费严重不足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学院综合实力发展的需求。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地方人才需求的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高职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教育科研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要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教师结合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开展技术研发,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及推广技术应用,可以解决理论实证中的应用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应不断努力,成为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
2.3 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需要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竞争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数量,体现了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也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性
科研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及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日益频繁,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样,如果专业教师只会重复去年甚至是几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希望他们教给高职院校学生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科研的意识,必须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转换。具体的说,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有准确把握所教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贴近度等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
3.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由于升格时间较短,师资基础和科研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教师是指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要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高职教师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掌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成果等带入课堂,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参与课程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参与到实习的整体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依托学校实习工厂、校办产业,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
科研是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研究等工作,与自身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用教学研究与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社会服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在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和行业,主动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攻关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学术交流中,了解到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可以学到其他教师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的水平,并通过撰写论文、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
3.3 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领头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是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建设领航人,是专业知识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领域领引人。专业带头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其重要任务是指导和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调研、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
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树立学校形象、打造专业品牌的关键所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带动校园的学术氛围,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使他们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科研,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此带动学院技术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开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让青年教师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让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培训的具体方法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给予多方位的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采用的方法有①创设科研氛围,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及时向教师传授科研信息;②聘请专家进行科研专题讲座,指导科研项目的选题、开题和结题等;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了解学科的新前沿;④建立一支高效的科研互帮团队,确立学术带头人,由科研团队带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5 搭建科研平台
搭建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发挥平台,鼓励教师申报各类课题。我院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一是积极与省市科技厅(局)、科学技术协会等紧密联系,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广州分院、广州能源所等科研院进行校地合作,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引进技术革新。促进了学院科研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在省市社科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学院社科联。开展社科课题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与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高教会、职教学会等紧密联系,鼓励教师申报课题,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四是创办了学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为教师科研、学术成果出版发表提供平台。五是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推荐优秀论文、成果到相关部门评奖;鼓励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使他们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和沟通。
3.6构建科研管理体系
(1)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是评价体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量化管理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应用开发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量化管理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
制定有利于科研人才发展的激励政策,设立科研专项奖励等措施促进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教材、艺术作品、专利等纳入积分管理。按职称设定分值、按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和惩罚。激励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修、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最大限度地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
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师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既要搞好教学也要搞好科研,做到教学、科研双赢。同时高职院校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努力开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
[2]陈尚,孙小娅.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乔维德.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10(3)
[5]张森,张霞.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6]黄刚娅.坚持产学研结合教育理念,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J].乐山职业教育,2009(1)
作者简介:杨华(1965-08),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联系电话:***
第五篇:多管齐下,拓展国防教育途径
多管齐下,拓展国防教育途径
海安县角斜镇中心小学刘 华
我校地处全国闻名的“红旗民兵团”所在地——角斜,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一九九〇年创办了南通市第一家少年军校——角斜镇少年军校之后,国防教育活动更是借助这一阵地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效益。为了巩固和提升办学特色,使国防教育紧跟时代潮流、顺应社会要求,我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课程建设、活动组织、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拓展和丰富了国防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多方协作的国防教育网络
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在合力的作用下才能取得成效。我们充分利用少年军校的共建优势,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为阵地,努力构建“协同施教,合作育人”的立体国防教育网络。
1.整合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我校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和“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密切联系部队和社区,做好共建工作,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丰富国防教育内容。首先,我们依托校外活动基地和共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都组织少年军校学员到角斜镇民兵训练基地进行汽步枪的射击训练、攻占山头的实战演习;深入到部队营房参观战士们的内务整理,观看战士们的队列、军体拳、入炮操表演。其次,积极开发周边的教育资源,我们先后组织全校学生参观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烈士陵园”“南通兰波实业有限公司”“中洋集团南通龙洋水产品有限公司”“老坝港边防哨所”,让学生深切感受社会主义新风貌„„再次,我们把社会作为国防教育的大课堂,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新变化,开展“我与祖辈比童年”、尊老助老、扶助孤寡、慰问军烈属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提高思想认识,让爱国爱家乡的思想从小扎根在孩子们心中,消除社会不良现象对学校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2.创新形式,拓展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国防教育的育人途径。我校建有“拥军班”、“拥军优属服务班”,每年的新兵欢送仪式,我们都组织军校学员给新战士佩戴大红花,敲锣打鼓欢送他们启程入伍,让热爱国防、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我们都邀请老战士、英模代表给学生讲战斗故事,让学生们体会革命前辈勇于牺牲、不畏艰难的高尚精神,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还结合形势聘请共建单位的领导和专业人员为全校师生上法制教育、交通知识和安全讲座,教育学生从小遵纪守法、关爱生命。我们还注重搭建家校育人桥梁,充分利用多数学生家长是地方民兵的优势,通过家长学校指导他们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并积极宣传家长中的致富典型、敬老模范„„这些形式新颖的军校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了学生的需求,他们都能积极参
1与、乐于接受、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防课程体系
国防课程一直是课程建设的“短板”,相对比较单
一、零散。我校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积极建设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努力创建国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国防知识教育,树立国防意识,培养爱国情操。
1.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以国防教育为依托,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依据教育部《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国防教育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把地方国防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国防教育纲要》有机融合,制定了《角斜镇中心小学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并依据纲要编写了上、中、下三册校本教材——《国防》,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国旗、党旗、军旗、国徽、国歌、版图、领土(领空、领海)、边防(海防、空防)、主权、常规兵器、核武器及高新技术武器知识、反侵略斗争历史知识、军史知识等知识。为了丰富国防课的教学内容,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国防课教案和活动案例的征集评比活动,择优编制成册;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国防课教学资料库,收集了一大批图片、影视资料,有效地服务了国防课的教学。
2.加强学科渗透
我校一直注重将国防知识传授、国防意志磨练、国防观念培植融入学科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国防素养。为了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有关国防教育的素材,我校制定了《国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方案》,按年级分学期编排出教材中的国防教育要点,并针对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渗透国防教育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便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握和实施。如语文课结合军事题材课文的学习,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艺术课通过传唱军旅歌曲,感受军人乐观向上、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风貌;体育课通过教学军体拳,强身健体,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学校还定期组织研讨会,开设示范课,建立学科渗透机制,探索寓国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了国防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融知识、思想、科学、技能、趣味为一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国防教育。
3.开展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空间。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查阅网络、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军营一日”、“军事夏令营”、暑期“五个一”活动(读一本讴歌军人的书,写一封给解放军的信,讲一个军人的故事,看一部军事电影,慰问一位军烈属)„„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思想受到了熏陶。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年军校活动
少年军校作为新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阵地,它以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集体生活和团队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
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从小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以国情、校情、学情为切入点,一方面将少年军校的传统活动进行打磨优化,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育人性;另一方面,结合新时期的需求,重新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军校的各项活动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1.有机结合,优化活动形式
我们将少年军校的传统活动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少先队活动、学科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常态化、多样化。一是正常组织升旗仪式、军校值勤、“军校之声”广播等军校常规活动;二是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师生远足踏青拉练等专题活动;三是开展读书征文、国防知识竞赛、形势报告会等知识类比赛活动;四是开展军校社团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因时制宜,丰富活动内容
除了开展一些常规性和传统性的活动之外,我们还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例如:结合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的契机,开展了“亲亲艺术,喜迎奥运”艺术节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举行了“心系灾区,情系中华”大队主题会,动员学生为灾区献爱心;“玉树地震”,我们又组织学生向灾区的小朋友捐赠爱心包裹;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在学生中开展“争做四好少年”的活动„„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深度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文体并举,展示学生风采
我校把每年“六一节”前一周及十一月份最后一周分别定为“军校艺术节”和“军校体育节”,全校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文艺节上,“庆六一”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军歌嘹亮”拉歌比赛,激昂的歌声久久回荡;诗文朗诵、课本剧表演、中队会评比,演绎着书香校园浓厚的文化底蕴;书画作品、手抄报征集评比,为小作家、小画家和小书法家们搭建了一展身手的平台„„体育节的比赛项目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跳绳、踢毽子、运球跑、二人三足跑,当然还有压轴大戏——拔河,师生齐上阵,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比赛的名次已被忽略,更多地是体验参与的快乐。既愉悦了身心,又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4.打造品牌,提升活动特色
作为少年军校的重头戏,我校先后组织了近十期“军事夏令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军营。在一周的准军事化训练中,学员们不仅学习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体验了军人的生活,锻造经风雨、抗摔打的强健体魄,而且激发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锤炼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更为主要的是学到了严于律已、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市、县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相关报社都对我校举办的“军事夏令营”做了专题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现今,海安县民
兵训练基地已在角斜落成,我校计划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改革和创新少年军校军事训练形式和内容,相信我校的军事夏令营活动必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5.紧扣机遇,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依托“角斜红旗民兵团”这一优势资源,抓住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1996年和2006年,我们先后组织了一百多位师生参加了“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三十周年和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表演了队列、擒敌拳、军体拳,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一致好评。迟浩田将军高兴地说:“太好了!十几岁的娃娃爱军习武,表演的动作整齐划
一、精彩有力,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1999年5月,学校接到参加第二届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的通知后,在队员中迅速涌起一股踊跃报名赴京参检的热潮,经过一个多月军事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考核,筛选确定了46人的赴京参检队伍。经过队员们的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一举夺得队列竞赛、野外拉练赛两个最佳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四、开展扎实有效的国防校本研修
教师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研究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为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新时期国防教育需要,我们在校本培训的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通过研修使教师不断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调动教育科研的兴趣,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组织国防理论培训。
我校遵循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防教育法》《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等文件,充分认识开展国防教育对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性,从而做到全员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2.开展军事技能训练。
我校充分发挥红旗民兵团的优势,在每年民兵大练兵的时候,学校都选派业务骨干参与训练。每年的暑期军事夏令营,全体教师均参与其中,除了做好服务和教学工作,也参与军事训练,训练的内容有队列训练、实弹射击、野外救护、应急处理等项目。从而使教师明确了学员训练的要求,掌握了训练的方法。同时,军事化的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教师参加培训后,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活动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年的军校体育节中,除了教师的趣味体育活动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军事项目比赛,以检验和展示教师的军事业务技能。
3.磨练课堂教学技艺。
我校开设了《国防》校本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防》课教研组,每两周定期进行一次集体教学研讨,上教研课,征集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提高教师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比赛和案例评选,将成绩计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获奖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中相应项目进行加分奖励。从而真正做到“我是角小人,我懂国防教育,我能进行国防教育”。
扎实有效的国防教育增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先进少年军校”、“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少年军校示范校‘三化’标兵单位”、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南通市模范学校”、南通市雏鹰红旗大队、南通市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县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县常规管理示范小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使角斜红旗民兵团这面红旗代代传下去,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谱写国防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