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时间:2019-05-13 10: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第一篇:《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国际化人才:21世纪中国的急需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与融合的世纪,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一个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充满着希望,又充满着竞争的世纪,谁能在新的世纪赢得竞争的胜利?毫无疑问,谁赢得了人才,谁就是21世纪的大赢家,谁没有了人才,谁就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21世纪,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显而易见,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应该说,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人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的结构也有所调整,但从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才的总量及其结构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距离又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某些方面人才严重匮乏,而我们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先机,就必须学会不断地调整自身。我们都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经进行了15年,2001年有可能变为现实。进入WTO后的中国无疑将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国政府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面对这样一个前提,中国的人才结构无疑急需调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世纪,变化了的现实。国际化人才的特点

概而言之,就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根据未来世纪经济竞争的需要,制立新的人才发展战略,有重点的开发和培养一大批新型的,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有关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定义为:具有专业技术或管理经营经验与技能,熟练掌握1-2门外语,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或电脑进行商务管理与沟通,了解并善于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规则与惯例的高级人才。根据专家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国际化人才的两个重要特点:

首先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包括创新的观念与创新的心态。同一事物,同一经济活动,同样的环境,为什么结果不同?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观念的不同却是最主要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如果你的观念新,你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比别人快一些,你的国际化程度也就会比他人更高一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你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反之,如果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理论及观念来对待今天开放了的全球国际市场,失败则是必然的。所谓创新的心态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止,将事业或人生视为一场对自己永不止息的挑战。具有创新心态的人常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在面对全球性的国际竞争中,他们会选择不同方式,不同渠道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提供新的,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自己的心态永远是新的,有活力的,从而使自己的观念与心态每时每刻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世界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化人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是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掌握某专业的国际化知识,了解与业务有关的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活动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综合知识面较宽、经历丰富、功底扎实、适应性及综合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把理论和观点转化为计划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推动与执行能力。

根据以上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定义与特点的描述,对类似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并不陌生,放眼看看我们的四周,不论是成功穿梭在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潇洒斡旋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家、外交官,不论他们的个性、学历、经历如何不同,但我们都能发现或感觉到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国际化人。这些国际化人大多受过良好的高学历的教育,多数出国留过学,有很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较深入地了解,精通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业务,常常是政治家与专家、老板与教授集于一身。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眼光是国际化的,他们的价值观念是国际化的,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国际化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培训是国际化的,他们的活动空间、范围也是国际化的。那么,试问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我国现有多少呢?据国内有关统计显示,这类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们除了急需高科技人才外,还更需要一大批能驰骋国际政治商贸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因为在今天,高科技很少能在封闭区域内发展成为现实生产力。它的研究离不开国际合作,它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融资,它的商品化更离不开国际商贸的推广,而在推广中,我们的知识产权更离不开国际经济法的维护。

不久前,海南一家国际旅行社准备开拓日本旅游市场,向全国公开招聘一位日本部经理,条件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曾留学日本或是精通日语,有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实践经验等,在条件之后,开出的薪金也非常地丰厚,基本年薪不少于二十万。这样丰厚的条件,照理应聘的人很多,其结果是报名人数不到10人,而最后录取数为零。这种状况在我国不仅发生在国际旅游行业,其他领域和行业目前也面临着类似国际化高级人才的“断层”和“缺货”的尴尬。例如,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管理队伍庞大,可各地都感叹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能面向国际政治舞台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更缺少。据1997年的一次调查显示:辽宁省市厅级领导干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仅有66人,占市厅级干部总数的4.4%,有1年以上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仅有16人,占1%。其中14个市党政班子中只有2人有在国外学习、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类似这样的状况,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是很难谈得上与国际接轨的。因此,开发、培养一大批中国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应成为当今中国整体人才开发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国际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据有关报告,199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选派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到国外进行中长期培训”的三年计划,即从1998年起至2000年,用三年时间,共选派300名各层次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到2000年,共选派了201名高知识层次的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接受了培训。其中60多名干部已学习期满返回祖国。这一则报告,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已开始关注和培养高层次、外向型、国际化的各类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化人才的获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一个长期的教育与培养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制定实施国际化人才的开发战略,经过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有目标,有系统地培养了一大批能与世界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如何打赢21世纪人才国际化这张牌,应该提到中国政府的重要议程上来。我们知道,人类文化具有开放性、差异性、进化性的特点。强盛的民族、都善于在保持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广采众长,为我所用,从而使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人才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以及适应性,结合我国当前国际化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如果采用一种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方式,不失为我国目前一条造就国际化人才的良好途径。其具体培训方式建议如下:

1、设立国际化的教育培训目标。本目标应建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本国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上面,按照既紧贴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又满足未来需要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并根据这种需要培养一大批“跨越国境的人”、“面向世界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国际人。”使受教育者具备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的素质。邓小平同志当年给景山学校的题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我们今天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三个面向”具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为我们如何设立国际化的教育培训目标指明了方向。

2、设立综合性的教育培训课程。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综合占主导趋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及时调整学科门类结构,注意学科交叉渗透,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或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当今是以综合知识能力取胜的时代,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十”字型人才或者是“T”型人才。其中学习外语是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强化外语的培训,获得外语交往的能力。

3、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训管理体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单一制的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他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发达国家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全社会的力量,不仅是教育部门,社会各行各业也已成为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在我国,应该鼓励和支持动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国际化人才的共同培养,特别是激励社会兴办相关教育,企业挖掘内在潜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变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为灵活多样的人才管理体制。设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逐步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同时建立全国性的培训中心和国际化人才网络库,集中指导国际化

人才的培训、管理工作。在日本,政府大力提倡高校与企业界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为此,在政府内专门设立了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国际化人才“推进总部”,专项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工作。在我国,也可以开展校企联手培训。企业将人员送到高校进修或训练,高等院校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按照国际化人才标准的目标和计划,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培训。

4、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例如今天的电视、录像、互联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使直观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同时实行国际化人才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专业水平、资历、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对达到一定水准的国际化人才由国家权威部门颁发资格证书。对国际化人才的评比、认定的目的是起一个示范和教育的作用,引导人才向更高层次努力。

5、改进出国培训的传统方式。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出国留学、进修、访问、短训都是一种极好的培养方式,但传统的出国培训内容及方式都有待改进。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的来说理论培训应立足于国内,学习培训应走出国门。要进一步借助国外知名的公司或大学来中国合作建立培训机构。出国培训人员所需经费要引入市场机制,可以由国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承担,鼓励自费出国培训,积极开拓境外培训资助渠道。出国培训人员的选拔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培训内容,有选择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原文《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原载《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李安娜(重庆市妇女研究会)

第二篇:拔尖人才世纪材料

第二篇: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以人为本情相依人格魅力铸校魂

第×批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候选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现年39岁,中国共产党员,双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名校长”等称号。2014年、2014年获县政府嘉奖,2014年获县政府三等功。他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不辱使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自己的职责,体贴教师、关爱学生是自己的职能,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自己的生命线,工作无怨无悔是其一生中追求的目标。

经过他领导×××乡全体教职员工几年的不懈努力,使×××乡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家长的赞誉和各级领导、同行的好评。

一、率先垂范,无私奉献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师,师生的楷模”,更应该以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身教重于言教。校长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无声的力量,因此,他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最先做到。四年来,他每天坚持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工作忙碌时,经常牺牲星期天,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忘我工作。2014年冬季,因下雪突然,锅炉煤不能及时送到各校,影响学生取暖。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师生将面临寒冷,二话没说,亲自租车各处奔波找煤老板说好话,磨破了嘴皮,总算及时把煤送到。看着锅炉冒烟了,教室暖和了,他欣慰地笑了。

不管工作多忙,他从未忽视过教学活动。一是坚持深入课堂指导教学,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50节。听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分析课堂得失,引领教师对专业的理性思考,勇于改进教法。二是经常参加教师备课,有时还登上讲台为老师上示范课。三是除了定期参加教研活动,还随时加入到教师行列中,参与知识的“争论”。《实验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结论》、《作文评语四原则》、《简论作文“三步一抬头”教学法》等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工作中,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励全乡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勇于更新观念,扎实开展教研,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为全面创优而奋力拼搏,使×××乡中心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挤入全县前三名。

二、求真务实以人为本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即用共同的使命维系人,用学校精神塑造人,用发挥特长使用人,用对生命的尊重激励人,用情感注入感动人,使得全体教职工从“人人有事做”,到“人人兢兢业业的做事”,再到“人人高高兴兴的做事”。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狠下功夫,他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全体教师每人每月写1-2篇心得体会。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装在自己的心中,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了教师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于民、奉献社会的职业责任感。通过深抓和学习,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学校里只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教师挖苦、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一去不复返

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校长,既要依靠教师,又要关心教师,既要当好他们的带头人,又要成为他们的贴心人,校长就应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一是在财力物力上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为了不断提高每位老师的业务水平,×××中心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观摩听课,及时报销教师外出的差旅费;大力支持教师购买教学资料并给予老师适当的生活补助。

二是尊重信任每一位老师。我与他们真诚交流,不论遇到什么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利益上不满,工作上的失误……他都能冷静对待,以信任和欣赏的态度谋求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虚心听取所有老师点滴意见和建议。他明确规定:“凡涉及到个人 方面的问题可直言不讳的找我反映。”能办的抓紧办,一时不能办的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全乡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

四是为教师排忧解难,对每一位老师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他都力求想在前面,干到实处,特别是教师个人办不了的事,他都会尽心竭力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让他们轻装上阵,快乐工作。如为鼓励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予以荣誉、物质上的奖励,让他们快乐地扎下心来工作,赵伟霞老师在杨家寨小学支教两年,获县级奖励三项(含政府嘉奖),市级奖励两项,并推荐担任县级骨干教师,为杨家寨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开源节流勤政廉洁

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是营造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音符。为了让钱尽其所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作用,用好每一分钱。他始终牢记“无欲则身正”的名言,做到廉洁奉公,坚决反对吃吃喝喝,迎来送往,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切切实实的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不做形象工程,及教师之急而及,每年开支近两万元,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观摩听课,极大提高了全乡师资水平。为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安装暖气、换塑钢窗、购置床、衣柜等,三年来开支70余万元。为开展素质教育,装备了美术室、电子琴琴房、书法室等功能室,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收费问题上严格把关,坚持按上级的有关规定收费,杜绝乱收费现象,与学生和家长明算帐,做到校务公开,家长一有反映,一一查证,有问题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没问题——给家长解释清楚,使学校、老师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四、开拓创新精益求精

在工作岗位上,他勇于更新观念,勇于突破和超越自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弘扬“修德、博学、自强、尚美”的良好校风,“严、勤、实、新”的良好教风,“艰苦朴素、勤学守纪、生动活泼、团结友爱”的优良学风,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积极创设催人奋进、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建立了高效的常规教学体系,使繁杂的学校管理更到位。成为教师队伍排头兵的他,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学校建设,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益求精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正、严、勤、爱”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全校师生办好事、办实事,使美丽的教育事业发出绚丽的光彩。

五、科学管理成绩突出 全乡各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权力全部交给了学校校长,校长的权利大了,但校长的责任也就更重了。中心校制定的各项政策,重大事情都要同学校校长商量,在充分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方能实施;在工作中,给各学校校长应有的权力。学校的经费大项支出、教师的调配等,都要召开专项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充分调动了学校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工作抓得实,做得细。

教学管理工作中,他十分注重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达到最佳工作效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年年辉煌。工作中,他首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情感管理。同时,不断听取征求教职工意见,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管理方法,不断修正学校的管理方案,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可操作化。这样利于全体老师公开竞争,积极进取,共创辉煌。在科学管理下,×××中心校教学成绩连续四年全县前三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成绩。

第三篇:世纪中国观后感

不屈的中国

——《世纪中国》观后感

近来观看《世纪中国》,感慨很深。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说:“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求中国的真正统一。”

张作霖被炸死后,东三省议会于1928年7月2日一致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国民革命军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

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这仅仅是形式而已。旧军阀是被消灭了,但是新军阀随之产生了。中国当时被外国占领的地方有:澳门-葡萄牙,香港-英国,台湾-日本,外蒙古。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自古以来,有国必有防,无防国不立。强烈的国防观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民国防观念强,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就强。一般的情况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以唤起人民抵御外患的国防意识;而在和平时期,人民最容易滋长无敌国外患的麻痹思想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古今中外的事实教育着人们: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走向衰落的民族;国防观念淡

漠的国家,是走向灭亡的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就一定要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把我们的国防建设搞好。

悲惨的历史,我们不敢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时刻铭记。为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壮的体魄。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第四篇:知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知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你们招大学生会招什么样的,关键这个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摩托罗拉北亚中心高校关系经理毛萍

摩托罗拉从去年开始就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战略,把校园作为我们重大招聘的渠道。我们从去年开始全国招收将近300名同学,先是实习,再作一系列的培训、认证,到最后直接把这些同学吸收到摩托罗拉公司。作为摩托罗拉公司,我们招聘的主要的人才,还是跟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考虑这方面的需求,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是搞通信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得多一些。去年我们招收学生的比例上,80%是研发人员,主要是做技术研发的。

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来自于同学这方面。是有两个问题:一个,同学们就业的心态。好多同学说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我来找工作,我就一定要找跟这个专业相关的。这个可能对于你自己在就业和选择这方面,给自己定了局限性。因为我们在学校学的这些课程,你所学的这些专业,未来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把它当做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框架,这样就会限定自己。

我举一个例子,摩托罗拉人力资源部基本没有学人力资源出身的,有北大学物理,有北大学国际关系的,有学计算机,有学半导体,来自各个专业领域。所以,第一,大家不要把这个专业进行限定,给自己做一个条条框框,做一些限制。

第二,关于职业技能。大家都在谈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你缺乏经验,缺乏就业的技能。大家觉得在学校里学过很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是你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是真正步入社会的能力。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年招了一些实习生,发现这样的问题。请他来做工作,他负责接一个客户的电话可能都会有问题,这就是技巧,包括跟客户沟通的技巧。写一些报告,写作的技巧,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职业技能。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主要是这两方面。我很高兴今天贯能这样的职前培训机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服务,这对我们企业而言,是非常有益的,大大缩短了我们选用人才的过程,提高了人才质量。

一个问题很重要,学生要注意,专业培训很必要,接电话都是要培训的。下一次学习了以后去培训可能机会更多。

联想也是吸纳学生的大户,联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联想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 吴晓蓉

大家都在探讨就业难,难在什么地方。其实企业跟学生说你有没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就不请你。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自己也不是这么选人。

其实我们企业确实是需要有经验的人,比如联想要发展,要不断的扩张,这个时候需要引进高级人才,我们就需要社会经验的人,但是我们也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加盟我们的公司。我们在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是招收100到300人,一直非常需要新生力量。为什么大家又觉得非常难?是因为匹配度。学生有一个期望值,企业也可能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我们是适合岗位的人才。这个岗位上不一定是非常优秀,但是他能够有这个能力,能够符合这个岗位,我们要计算他的投入产出,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大学生也是选择最适合的企业、最适合的工作,这是很关键的。

我们在选人的时候,其实对大学生更看重的是潜力,包括我们选拔的时候有一道一道的关还是怎么样,其实我们是希望选择适合我们的人。其中有两点是最关键的,一个是思维能力,这是我们在大学当中接受训练时应该养成的。你思维能力如果不是很强,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难的。还有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也是被大家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心态。从一个院校人到一个企业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的转变。回过头中,以前高校做了很多工作,还有现在贯能这样的培训

机构正在做的事情,都是培养大家就业的能力。怎么能够从院校转成企业所需要的人,除了说沟通等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一点是适合目前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变革能力。如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包括落实到我自己身上,我们目前在工作岗位当中的工作人,你要有一个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变化自己的能力。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绝对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你这个企业的要求。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因为你从一个院校到一个企业的时候,要求各方面做一个全新的变化,大家都来认识这个社会,认识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联想来看,大学生求职时候的心态,社会的第一步其实是最关键的。但是你怎么去看待第一步,什么是你衡量、选择这个工作的指标。我认为待遇、其他各方面也许是考虑因素,但是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是说这里有没有给你一个入社会学习的机会,有没有你将来职业发展打基础的机会。如果你把握了这个,将来无论是薪酬还是你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

谈谈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什么样的学生是他们不要的?

郭一鸣: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今天来参加大学生就业力的新闻发布会很高兴,因为我们是企业。我们中国建筑材料公司,大概每年本科以上的学生吸收进去200人。从我们集团来讲,大学生进来以后的情况看,就像主持人讲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力刚才任主任讲了适应能力、求职能力,我们感觉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专业知识没有问题,一般来讲都有比较好的外语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跟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不一样。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适应能力。在企业,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一些研究生以上学历甚至是博士,他们带有美好的理想,想得很美好的一些事情,进到这个企业,往往与实际对立,对他来讲误差很大。我们的企业需要适应能力很强的人才。我们过去集团本部是以投资管理为主的母公司,来我们公司的人能马上投入状态进行工作。现在的学生很多事情插不上手,大型企业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多,大学生刚刚从学校出来以后,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差异。

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母公司需要的人才,从今年以后开始调整,为什么选这样的人才?就是有适应能力。我们并不是说我们需要经验人才,经验都是积累,在实践中可以进行锻炼。学生自己有一个心态,不管是到企业还是到其他部门,首先你们要从基层干起,再适应一段,这就有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包括人际关系、技能关系、迎合力、亲和力、同事关系有点距离,有点孤芳自赏。大学生要有一个好心态,过去讲什么工人农民打成一片,确实要有这种心态,团队要引导,这是我们企业需要做的,过去叫复合型人才。

关于整个集团的管理方案这么厚,从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的理论到一般的理论都很多。怎么样深入实际,不光是一个专业知识问题。首先真正要实际中去,比如有时候我们招聘学生,希望到集团来,当然在办公室呆着很舒适,实际上你学不到什么东西。真正你到企业中去,到车间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你们的定位要变。

从专业角度来讲,还要注意人际沟通能力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郭新平

用友的业务是三大板块,第一是企业管理软件,需要的人才是软件开发和销售服务人员。学计算机、软件或者是学应用。第二类是软件出口。第三,电子政务。现在每年我们需要的人员基本上是3、4百,我们需要扩张到5000人。增长是随着我们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大。目前最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人。除了学理论以外,在“计算机”上有所成,这是最根本的。第二,对学生来讲,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也是学计算机的,我说你做程序根本做不了。他是学应用专业的,根本做不了。我问他做别的专业愿不愿意,他说愿意。服务愿不愿意干,他也愿意。说明我们的学生要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到跟自己的能力相符合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比较难。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

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使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

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今天,中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方向主要还停留在培养“20世纪需要的人才”上,不能很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概括说来,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具有以下7个鲜明的特点:

◇融会贯通:仅仅勤奋好学,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的人才。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但创新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是最不可取的。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

◇三商兼高(IQ + EQ + SQ):21世纪的企业强调全面与均衡。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高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合作者”,而不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因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脱离合作伙伴、脱离市场或是脱离产业环境的情况下独自发展。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就必须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社团乃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的合作,这种全球化合作当然离不开出色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从事热爱的工作:在全球化的竞争之下,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积极乐观: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同样的,畏惧失败的人会在失败面前跌倒,并彻底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而乐观向上的人却总能把失败看做自己前进的动力。显然,积极乐观的人更容易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对于那些致力于培养优秀、实用人才的高校来说,能否使用21世纪的立体视角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是我们能否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环境,能否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的必要前提。(李开复)

第五篇:中国会计世纪名师

中国会计世纪名师:

王化成 1963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全国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英国卡迪夫大学中国会计、财务与管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等杂志特邀编审。研究方向及主讲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主要著作:《国际财务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

谢志华 1959年10月出生,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目前主要从事金融市场、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运行模式、出资者财务、所有权监督、母子激励与约束机制、预算体系与预算机制、财务管理、审计和投资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审计管理》、《会计报表结构分析》、《货币商品经营论》等四十多本,其中专著七本。已完成和正进行的国家、省部级和大集团公司课题十余项,主持了二十多家企业的改革设计和体制设计。

汤谷良 1962年生,普纳思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著名财务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企业财务的研究,在集团公司财务、资本结构、财务政策、公司预算管理、财务体制等方面有所创建,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现已出版《公司财务政策》、《汤博士点评中国财务案例》等专著3部,主编《预算管理的构造与运行》,合著《高级财务学》,《企业财务学》等30部财务专著,发表论文40多篇,并多次获得国内贸易部、北京市、中国会计学会、北京商学院等有关单位的奖励。近年来,汤教授在财务咨询、策划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伍中信 1966年生,湖南衡阳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伍中信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被誉为“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奠基之作”,“财权流”已成为我国财务学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会计研究》、《管理世界》、《财政研究》、《国有资产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家专业一级刊物发表20余篇。主要专著有:《财务治理结构论》、《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信息、产权与社会资本分析》、《财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资本市场机构财务运作》、《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资本经营财务概论》等。

杨雄胜 1960年2月生,南京大学会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委员、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曾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经济问题》、《中外管理》、《财务与会计》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已出版《现代成本管理》、《会计学概论》、《会计咨询与服务》等十余部专著、教材。连续八年获中国会计界最高学术奖--中国会计学论文奖,曾直接参与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等五个全国性规范文件的研究、起草。

张为国 1957年1月生。任中国证监会监首席会计师,并继续兼任上海财大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评估协会常务理事、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思想史、财务及会计与证券市场关系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当代中国会计问题研究》(英文)、《租赁会计》等。

陈毓圭 1961年生于江苏。在财政部会计司工作。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改革方案设计和会计准则制定,并在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担任中国代表,进行国际会计协调工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专著。主要著作:《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宏观财务论》、《论财务会计改革》、《论改进企业报告》等。

曲晓辉 1954年生于吉林伊通。中国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会计准则建设、会计国际协调、物价变动会计、集团会计与财务等领域有所建树。先后主持国家项目3项、部级重大项目2项、部级重点项目3项,其他部级及国际项目4项。出版著作《论物价变动会计》、《会计准则研究--借鉴与反思》等14部(含主编、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入选国际会议论文7篇。

陈信元 1964年8月出生,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院长;《会计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编委;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会计。主要著作:净权益会计论》、《合并会计报表》、《新中国会计思想史》、《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学》、《财务会计》等。

铮 1957年生于上海市,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会计理论、财务理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会计研究》、《实务税务》(台湾)等境内外期刊杂上发表论文累计80余篇,在境内外公开出版的专著、主编、合著的书籍13本,参编的书籍21本,其中专著《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96年版)1998年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

魏明海 1964年3月出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会计信息与投资分析、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国际会计。出版《盈利管理研究》、《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前世通公司CEO法庭审理分析》、《管理激励、业绩评价与会计研究》、《会计理论基本结构》、《我国会计协调测定与政策研究》等6部著作。主编《会计理论》、《比较会计概论》、《基础会计学》、《工商企业会计》、《股份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等7部教材。在《管理世界》、《中国会计与财务评论》、《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峰 1966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内容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与监管的案例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市场经济下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等著作、教材近20部;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张先治 1957年2月生,现任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会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与绩效评价。主要著作:《经济效益研究》、《企业资本经营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财务分析》、《企业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刘明辉 1964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主任、《财经问题研究》常务副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曾在《会计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共320余篇,其中60余篇被权威杂志转载,37篇论文获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术团体的奖励;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财政部、教育部等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的资深专家,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第一至第六批共42个项目的研究、起草和修订工作;先后编著、主编、参编各种学术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工具书共62部,其中本人独立撰著或主编共31部,个人累计著述字数约1200万字;其主要代表作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审计学概念与方法》、《公司财务理论》、《审计》、《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企业会计设计导论》、《独立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咨询》等。

于增彪 1955年7月出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主要研究兴趣: 管理会计、行为会计、预算及管理控制系统、成本管理、薪酬与激励制度、职业道德、管理会计与流程优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作10余部。主要著作有《管理会计》、《行为会计基础研究: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在我国行为会计、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等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王立彦 1957年2月出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科学》副主编。研究领域:会计信息与价值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环境核算和业绩等。主要著作:《官方统计与国际比较会计》、《宏观核算整体化构架研究》、《股份公司会计、财务、国际化》。

罗 飞 1952年5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会计学博士后联系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在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公开出版各种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政府部门和各级学术团体的奖励。主要著作:《企业成本学》、《企业特种会计》、《成本会计》。

赵德武 1963年10月生,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下财务理论研究。先后独著或参著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及工具书20多部;承担完成各类课题16项;获奖项目20多项。主要代表作:《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管理》、《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分析》。

孟 焰 1955年8月出生,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 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融投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中西方会计比较。迄今已在世界著名学术刊物英国《管理会计研究》和我国《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金融研究》》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主编、参编了《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管理会计学》、《西方审计学》、《会计英语》等著作10余部。

薛云奎 1964年3月23日生,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和中国会计教授会秘书长。薛云奎教授从事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在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制定等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多项教学与研究成果获得各种奖励。主要著作:《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论研究》、《会计频道》。他提出的网络环境下的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概念,已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普遍认同。薛云奎教授是我国会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他致力于缩短与国际上的学科差距,注重会计学科领域的拓展和新兴学科的创建。

宋献中 1963年9月出生,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领域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财务理论与机制、资本运营与财务战略、税收筹划等。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财务理论与机制》、《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个人专著三部,出版《财务理论与公司政策》译著一部,主编和编写《财务管理》、《公司理财》、《中级财务管理》、《重组财务》等教材和其它著作十余部。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政部、中注协和省有关部门课题10余项。

耿建新 1969年出生47岁,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导。国研室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策年鉴》总编辑、“中国政策网”创始人。主要从事政策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的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地方财源建设、效益财政和政府采购研究;后勤产业化、社会化研究;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及实证研究;县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研究;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能源安全与行业发展研究;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产业研究;“三农”问题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撰写、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主要著作:《现代公司会计管理》、《企业集团会计管理》、《高级会计学》。

孙菊生 1964,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0篇,代表性成果:《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目标成本规划解析》、《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等。

傅 磊 1951年12月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在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5部,出版教材9部。主要著作:《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回顾与思考》、《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学》等。

王建忠 1957年生,天津财经学院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主任。天津市审计局特约审计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员、秘书,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编委,天津珠算协会理事兼大学工委主任。主要著作:《会计全书》、《中国会计简史》、《中国审计简史》等。

张杰明 1954年1月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审计理论与实务。主要著作:《现代审计基础结构研究》、《当代审计学》、《当代西方审计》等。张杰明,经济学博士。历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信宜市副市长、广州市审计局副局长,2003年5月就任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光远 1962年出生,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涉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乃至经济学各相关领域。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评论》、《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经济问题》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独著、合著、主编著作10余部。主要著作:《制度基础审计学》、《现代财务结构》、《管理审计理论》、《决策会计学》等。

李若山 52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MPAcc项目中心主任、财务系主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会计、审计理论及财务方面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项教材等15本。主要著作:《审计案例》。

黄世忠1962年9月出生,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报表粉饰、财务舞弊、合并报表和国际会计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十部、译著四部,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主要著作:《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与合并会计报表》、《股份制改组中的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学》等。

张龙平1966年2月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知名青年审计专家。曾在《会计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等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数十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有影响的专著二十余部。主要著作:《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审计》、《独立审计准则导论》等

龚清浩(1909-2001)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导,著名会计学家。主要著作:《会计辞典》。

下载《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挖掘人才需要考试

    挖掘人才需要考试.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正方观点:考试发掘人才......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一.考试的定义 1.对学习情况和知识技能给予考查 2.考试只是考查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有笔试口试或现在作业等方式. 3.由此可见考试并不局限于笔试.考试并不......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主席、各位嘉宾、裁判、对方辩友大家好。 70亿的庞大人口数字让真正有才能的人黯然失色,我们没有办法通过一言两语了解对方有多少才能,对于用人单位更是如此......

    企业需要的人才

    机械类高职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行业与地域差别越来越大, 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高职的生存与发展。地方高职如何主动适......

    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哪些人才

    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哪些人才 电子商务是一个多种人才搭配合作才能够完成的系统工程,有几个重要的说。 第一种人才,是运营型人才,即有能力运作一个独立的项目,学习知识最多,需要对电......

    组织部需要的人才

    组织部需要的人才: 因为其大致工作室是: (一)熟悉掌握全院团组织的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组织生活、团总支委员情况;(二)严格做好团员的发展工作,团员证的注册和管理工作,做......

    中国人才报告

    《中国人才报告》透露未来几年可能走红的专业 2007-05-29中国青年报大学毕业找工作,总希望所学的专业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好职业。但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少几年前还炙手可热的......

    我国哪些城市最需要IT人才

    我国哪些城市最需要IT人才 无忧指数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占去了IT业的大部分需求份额。除去传统的京、沪、深和穗这几个热门城市外,成都、大连、杭州也在2007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