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美集团营销环境分析
国美电器集团营销环境变化及营销策略分析
09旅游管理
国美集团简介:国美电器集团成立于1987年元月一日,是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国美电器集团,在全国近300个大中型城市拥有直营门店1300多家,旗下拥有国美、永乐、大中、黑天鹅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家电零售品牌。
企业
这五年,是国美由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转型的关键五年。2006年国美电器在澳门开业,迈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国际化第一步;2006年黄光裕宣布收购永乐电器90%股份;2007年1月,国美电器与中国第三大电器零售企业永乐合并,陈晓进入国美。12月,全面托管大中电器;2008年,控股三联商社。11月,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贿赂等罪行,国美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被警方带走,之后,陈晓被任命为国美的代理董事局主席。2009年,国美电器进入转型之年。决定转变公司前20多年的发展方向,把提升原有门店的单店效率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在全国将关闭100家亏损门店,同时将再开100家大规模旗舰店。2009年1月,黄光裕正式辞职,陈晓正式就职董事局主席,明确了他在国美内的处理事务大权。2009年3月,陈晓进行融资计划,贝恩以债转股的形式向国美注资15.9亿元人民币,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7月国美电器宣布把占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的股权授予105名高管,激励方案总金额近7.3亿港元。2010年9月,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战结果揭晓,国美电器集团总裁陈晓获胜,国美集团分裂,黄光裕家族将于11月收回374家非上市门店,由自己家族组织管理团队进行运营。
竞争者
2006年以前,全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前五强为国美、苏宁、永乐、三联、五星,而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百思买集团在2006年,以1.8亿美元的代价控股五星电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同国美、苏宁竞争。2007年以前,国美、苏宁、永乐一直居于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前三甲位置,呈三足鼎立之势,而其他零售商实力都相对较弱,所以国美的主要竞争者为苏宁、永乐。2007年1月,国美电器与中国第三大电器零售企业永乐电器合并,12月全面托管大中电器;2008年,控股三联商社,至此,国美与苏宁双寡头市场形成,国美与苏宁两分天下,但国美仍是龙头老大。国美内战期间,苏宁的规模已非常接近国美,两者的差距只在5%内。2010年9月,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战结果揭晓,国美电器集团总裁陈晓获胜,国美集团分裂,苏宁得益,又一次回归到三足鼎立的时期。与苏宁相比,国美在企业流通再造、成本控制、人力资源、ERP改造上以及信息化建设上,都是滞后的。
营销中介
物流:国美在高速发展中,始终把现代化物流系统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建设与规划,短短20年,国美电器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成功打造了一个科技化、人才化、现代化的家电流通体系。最初国美系统是比较原始的前仓后店式,这种方式造成库存分散,仓储与车队不能很充分整合,资源严重浪费。2005年,国美为了实现服务差异化及更快速地响应市场与顾客需求,加强对物流体系的建设,在总部成立了专业化的物流机构,国美物流中心下设项目部、运营管理部、检查培训部三大部门。目前,全国由49个分部物流中心,200多个二、三级市场外设库构成的庞大健全的物流网络,可高效迅捷地为全国800
个销售网点及国美的日均20多万顾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金融机构:2006——2008年11月国美集团与合作银行关系较稳定。2008年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被拘查后,其中一些合作银行便迅速做出了反映,给国美造成一定的打击。国美主要往来的银行有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黄光裕拥有鹏润集团、国美电器,黄俊钦执掌新恒基。另外,与国美集团及黄氏兄弟关联的重点企业涉及三家上市公司,即中关村、ST金泰、三联商社。2009年国美总裁陈晓由于考虑到贝恩投资有专注零售的背景故选择了贝恩投资,国美32亿港元融资。
顾客
2006年,国美、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巨头已经进驻几乎所有一级市场及部分二级城市市场,但在三四级城镇市场的开拓上一直较为缓慢,故国美决定用1%的利润覆盖农村市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性价比和售后服务。
供应商
近年来国美采购优势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威胁。苏宁大中等竞争对手的崛起,也使国美在与上游厂家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国美家电应该继续在彩电中的长虹、三星、康佳、海尔;空调的格力、春兰、LG;冰箱的海尔、西门子、美菱;手机的诺基压、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飞利浦等以及索尼、松下、柯达、佳能、三星、JVC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延伸到MP3、MP4等其他视听数码小产品、数码学习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相机包等高端数码产品和东芝、惠普、联想以及方正等品牌电脑等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核心品牌上下工夫或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渠道内的价值链的调整。国美电器对供应商也具有高效的控制力。
政治法律环境
2007年12月开始,国家对山东、河南、四川、青岛3省一市进行了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试点工作。2008年12月,推广为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2009年,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省市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四个增到八个,政府在国美商场实行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对其进行资金补贴,有效的促进了销售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有利的政治环境。
人口环境
人口规模:2006-2010年,中国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自然增长率由5、28%下降为5、08%。社会结构:第一个趋势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正处于上升时期;第二个趋势是新兴阶层不断出现;第三个趋势就是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贷消费理念正在形成,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品牌、式样、标识、色彩、个性。人们对商品的品质追求从最低级的温饱型向享受型等多层次、多侧
面过渡。人们的目光不仅仅瞄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传统类家电,他们的目光也投向一些与生活享受相关,与娱乐相关的家电。
经济环境
2006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显著改变;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显著改善,购买力大大地增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国美的冲击不小。
技术环境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并趋向尖端化、软性化、服务化。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飞速发展,国美电器完全可以形成先发优势。在业内,国美电器率先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和“网上商城”栏目。物流技术:国美电器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而是与社会上的物流公司合作,将运送货物的业务进行外包。
总结
经小组讨论,我们认为,在这五年中,在宏观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环境,在微观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企业。
宏观: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大部分消费者计划推迟购买包括家电在内的大件物品。另一方面,家电连锁零售业与房地产具有高度正相关性,伴随近几年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家电零售业也发展迅速,奥运结束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国美等大型家电零售业销售额也受到较大影响。受到多方面经济环境的影响,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的家电零售市场在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也明显出现增长放缓的迹象。国美的销售额更是出现了同比的负增长。针对这一情况,国美及时调整了营销策略,采取一系列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资产效率的措施,同时继续增加二线以下市场的网络建设,调整产品结构,把消费电子产品作为未来的增长点。2009年3月,陈晓对国美进行融资计划,贝恩以债转股的形式向国美注资15.9亿元人民币,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
趋势预测: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我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迷,GDP增长迅速,人民消费水平有所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升,这对国美有好的影响,其销售额会稳步回升,大经济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不能忽略此次危机对国美的创伤。由于近期国家对房地产业的管制,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房屋限购令,我认为,这对房地产业是一个重大打击,房地产业市场会有所收缩,进而,会对国美等家电零售业产生连带作用。
微观:这五年中,国美企业自身可谓是多事之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五年是国美转型的重要时期,由家族式企业转型为公众企业,国美的企业并购也进入了高潮,将永乐、大中等并入国美旗下,2008年,国美的当家人黄光裕锒铛入狱,陈晓接手国美董事局主席,成为实际掌权人,2010年,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战结果揭晓,国美电器集团总裁陈晓获胜,国美集团分裂,出现两个国美。企业并购时国美的规模迅速壮大,稳定了国美在家电零售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使国美的规模经济优势愈发显著。可黄光裕的贿赂丑闻和后来的入狱使国美发生的大地震,陈晓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接手国美。随后的国美内战是国美的又一转折,国美雪上加霜,苏宁得益,苏宁的规模已非常接近国美,两者的差距只在5%内,国美的龙头地位受到威胁。
趋势预测:国美集团分裂,苏宁得益,又一次回归到三足鼎立的时期,以后国美的龙头老大地位会渐渐下降,三方会互相牵制,苏宁超越国美的可能性很大,国美地位堪忧。
国美电器的新营销战略实施方案
从价格竞争方式向优化价值链方式转变
利用低成本战略获取利润业绩的思路有二:一是利用成本优势定出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大量吸引对价格敏感的顾客,进而提高总利润;二是不削价,满足于现有市场份额,利用成本优势提高单位利润率,进而提高总利润和总的投资回报率。国美现有竞争战略采用的是低价战略,低成本战略企业追求低成本地位,努力在全行业范围内保持成本最低,利用低成本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国美想要获得成本优势,就需要优化其价值链,在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上实行有力的成本控制。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中,各个价值链上的部门应在以降低成本和优化组合为基础展开业务活动。
(1)企业基础设施:优化组织结构,简化信息系统,减少财务开支,有效控制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国美应该完善和贯彻其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使其资金链、库存等高效连成整体,实现共享。
(2)人力资源:首先要减少人员流动,制定员工管理政策,通过有效的培训改进工人的效率和绩效。其次要储备自己的经营管理人才库,将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把股份、期权及发展空间等变成能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人潜质的机制优势。
(3)采购:经常评价供应商表现,建立能以最低成本采购产品和原材料的系统与程序。
营销建议
1.优化价值链,通过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开支达到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2.提升品牌商誉,树立优秀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信心
3.加强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服务,注重售后服务质量
4.与供应商实现“双赢”的合作战略
5.留住人才,加强管理
6.利用规模优势阻挡外企的步伐
7.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带来合并、重组的机会继续并购其他企业,做大规模经济
8.抓住“十一五”政策带来农村地区的商机做好家电下乡工作,进入农村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二篇:营销环境分析
国内市场葡萄酒SWOT分析
1.1 Strength 竞争优势
1.1.1 品质和口感
大部分葡萄酒生产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长条件使进口葡萄酒拥有国产葡萄酒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进口葡萄酒在外国作为一个农副产品的输出,在大部分的国家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和分级制度,进关时国家卫检部门的检测也进行了第二次把关,所以无论从品质和口感,还是从健康理念的选择上都为进口葡萄酒增添了优势。
1.1.2 日渐成熟的商业化模式
国外酒庄均对中国这块蛋糕颇感兴趣,纷纷在华确定总代理和总经销,甚至直接设立在华销售分公司,以期在掌握中国国情基础上实现产销紧密结合。并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市场,不断加强与中国市场的联系,对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和文化进行更专业的指导和引向。
同时,国内经销商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对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的深入探讨研究将是国内经销商正和发展葡萄酒市场必须要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竞争和思考也会使葡萄酒市场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前进,对于进口葡萄酒的发展是一个推动。
1.2 Weakness 竞争劣势
1.2.1 国内葡萄酒文化贫乏和宣传误导
虽然没有出过国,但耳濡目染,国外的葡萄酒市场只是一个良性的快速消费食品,因为国外的葡萄酒消费理念注定了葡萄酒是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或者“饮料”。在国内,由于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匮乏,加上国内酒文化的影响,使进口葡萄酒成为人们观念中束之高阁的产品,大有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得架势。没有群众基础,自然谈不上有市场。
1.2.2 品牌推广和宣传艰难
无论是国外酒庄,还是国内的经销商,都无法支撑巨额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作用。改革开放后,速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有主流的位置,买产品大部分是看广告而不看功效。在国产葡萄酒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和强大的市场支持下,进口葡萄酒只能默默无言的避开传统渠道。
大部分采取直营店面营销的方式,为了维持公司和直营店面运营,产品的成本自然翻了不知几翻,价格上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国内葡萄酒制度未规范
今年两会上对于食品行业的部分潜规则曝光,使葡萄酒制度规范化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葡萄酒行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中低档市场由国内葡萄酒品牌盘踞,甚至假酒泛滥,有曝光称葡萄酒成本仅为4毛钱,这样的产品不仅极大伤害消费者的感情,对于整个行业也是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1.3 Opportunity 机会
1.3.1 国内广大的待开发市场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更高追求,进口葡萄酒成为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消费的绝佳补充。即使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整个葡萄酒产业仍然以每年15%的增幅飘红市场。
1.3.2 人民币汇率影响
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外汇率不断降低,使进口葡萄酒的成本也随着结算货币的汇率下跌而下跌,成本不断下降,在价格上也越来越有竞争优势。
1.3.3 行业健康发展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进口葡萄酒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近年来,涌现了非常多的经销商,也引进了数不清的进口葡萄酒品牌,虽然市场还处于割据混战局面,但这样的繁荣景象也是赫然在目的。至于整合,也是市场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会必然出现的步骤,只需要假以时日。
1.4 Threat 威胁
1.4.1 国产葡萄酒产业化和高端化策略
前段时间得知某国内葡萄酒品牌正在整合自己的市场,细分渠道,针对客户性质成立专门的部门,提升品牌价值,主战高端市场,并大肆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这说明国内的葡萄酒品牌已经开始鸟枪换炮,从粗制滥造提升到引导行业发展导向、树立品牌价值的层次。这对于进口葡萄酒很显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脑海里国产酒低档、进口酒高档的意识思维慢慢在瓦解溃败。
1.4.2 恶性价格战
近来在跟行内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听闻抱怨,顾客总在要求奇低价格的原装进口酒,而且价格是越压越低。因为前期从事电子行业,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当年有名的国产彩电价格战,企业只注意到眼前的市场和根据地,不考虑整体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进口葡萄酒市场也是这样,恶性价格战一旦将产品的正常利润打漏,自然会死掉一批经销商,也会使很多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遭遇尴尬。
1.4.3 伪原装进口酒和假酒泛滥
上面谈到了价格战,因为价格战和利润的驱使,很多企业选择自己在国内分装,用国内劳动力和原料的低廉成本取胜。用外国进口的原浆基本还是能打进口葡萄酒概念的擦边球,只是那在茫茫大海上飘荡了几个月的原浆,国内酿造工艺的不规范使酒本身的质感远远低于原装进口的产品。
更有甚者,令整个行业深恶痛绝的,就是假酒,而谎称原装进口葡萄酒的假酒层出不穷。也许,葡萄酒行业里的三鹿也许比奶粉行业更多。
1.5 出路
进口葡萄酒品牌如恒河沙数,而在同类产品比较下,口感的差异也并不明显,那要如何保证市场的占有率,保持顾客的忠诚度呢?
1.5.1 细分渠道,健全自己营销的渠道,树立营销特点
渠道营销:有国内名气比较大的进口酒如卡斯特,其渠道建设在进口酒中是首屈一指的。如果在国内没有经销商渠道作为金字塔的底座,那销售推广也无从谈起,所以经销商渠道必须坚实维护。
文化营销:将销售葡萄酒与普及葡萄酒文化结合,使进口葡萄酒在文化的包装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举办酒会或主题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强推广和交流。
跨行业营销或分众营销:将文化营销的形式同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结合,如汽车、房地产、企业和机构等。增加产品与其他品牌的相关性,提升品牌价值,或对特定的客户人群采取特殊营销方式,拓展销售渠道。
1.5.2 优势产品组合包装,增加附加值
针对产品和客户的特性,对产品进行有变化的组合和包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中国的礼品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如果能不断变化自己的产品组合,推出新的包装,所经营的品牌也就自然可以脱颖而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了。效果评估
调查发现2011年上半年,国内各品牌葡萄酒产量同比增长22%,截止4月底单月月产量比前月上涨4.5%,但销售方面销量下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依然保持了16.7%的增长速度,全国葡萄酒累计产量为50.1万千升,葡萄酒销售仍然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瓶装销售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原材料成本上涨,进口酒冲击,迫使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力拓营销渠道改革,先行一步的行业老人张裕上半年收入增幅近五成,显示出强悍的发展之势。
进口葡萄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内葡萄酒产业仍呈淡定态势,市场发展平稳。全国瓶装进口量约为5万吨,同比增长55%;桶装葡萄酒进口量为3.3万吨,同比增长47%,增速明显高于国产葡萄酒同期产量增速。莫尼塔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口岸进口葡萄酒606万升,比起去年同期增长31%。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份全国葡萄酒产量为50.1万千升,同比增长16.7%。其中第一季度为24.89万千升,第二季度为25.21万千升,基本持平;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其中第一季度73.7亿元,第二75.6亿元,略有增长;销售产值145.3亿元,其中第一季度为72.72亿元,第二季度为72.58亿元,基本持平。
日前,全国葡萄酒产量主要来自23个省市,多分布在葡萄酒的十大主产区,山东省作为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首位,老大地位明显。山东省葡萄酒产量为19.6万千升,占总产量的39.1%,工业总产值89.34亿元,占总产值59.8%;销售产值89.3亿元,占总销售产值的61.5%。除山东之外,吉林、河南两省的产量分别以10.2万千升、8.3万千升排在二三位,三省产量占全国的75.9%,由此看出全国葡萄酒产量分布不均,品牌企业多集中在东部,西部产区瓶装酒的销售仍然较弱。
受益于涨价预期,酒类市场的表现可谓淡季不淡,目前,国内将就行业景气度依然保持在高位,酒产业的销量和业绩增长令人欢喜,而接下来的三季度是酒类产品的传统销售旺季,高端白酒、葡萄酒等酒类产品的销售有望迎来快速增长,1-6月全国白酒市场淡季不淡,产量高达480万千升,同比增长28%。行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8.1%和42.1%。全国啤酒产量2350.2万千升,同比增长11.4%,而每年的第三季度是啤酒消费的旺季,产量几乎占到了全年三成,黄酒日前行业产量及产值虽低于其他酒种,但正处于走向全国化发展的道路上,未来随着古越龙山等几家黄酒企业在营销反面逐步发力,有望获得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成长机会。
横向看酒类市场,增长最快的酒类依然是白酒,无论是产量、产值,葡萄酒在未来几年内斗无法与其鼻尖。葡萄酒经销商应有清醒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方,消费增长快速,但由于消费文化的制约,市场消费仍处于成长阶段。不同酒种在市场上共增共长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状态,葡萄酒行业仍需努力,加强葡萄酒本土文化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2.1 进口酒冲击大,市场模式急需变革
2011年上半年,进口葡萄酒总量为17.02升,占到国产葡萄酒产量的34%,国产葡萄酒从五年前占据国内超过90%的市场到现在被进口葡萄酒瓜分了近
25%,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难免会让国产葡萄酒销售有下滑。分析专家表示:吸纳在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还没到达平衡地位,未来5年内双方将完成动态的平衡,到时进口葡萄酒占据40%的市场份额也是正常,在这个过程中,国产葡萄酒进行营销变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个变革应该包括产品本省升级、品哦爱的推广方式转变一级渠道的构建和调整。国产葡萄酒如果还坚持原来简单的经销分销制,会越做越辛苦。
来自进口葡萄酒迅猛增长的巨大压力,也迫使国产葡萄酒巨头不得不进行营销模式变革,王朝酒业在上半年的公告中称,管理层会继续与相关分销商深入商讨新的分销合作条款,旅行营销模式变革计划讲提升公司的营运效率及长远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而另一国产葡萄酒巨头长城也表示,中粮集团酒业对产品结构、经销商布局。渠道布局和销售人员扩张将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安排。以前经销商入货就视为销售,但是现在经过渠道扁平化革新,改变了原有的销售模式。
2.2 葡萄酒行业发展预测
由于昌黎假酒事件再次让国产葡萄酒遭遇寒冬,2011年葡萄酒行业仍处于调整期。这个调整不仅需要各大企业在营销、渠道建设上转变思路,国产葡萄酒剧透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大力发展葡萄生产基地以及葡萄酒质量;同时,进口葡萄酒也开始进入品牌战争行列,2011年进口葡萄酒的增长势头不减,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由于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仍旧没有一个较高认知度的大品牌,从而使得进口葡萄酒拥有一个缔造著名品牌的机会。
第三篇:营销环境分析(共)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对本国的企业或组织同另一个国家的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关系施以影响,或者加以控制,甚至是制定经济政策和立法进行限制和禁止。商品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经济立法工作加快,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这些都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机会和威胁。同时,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消费者组织力量日益强大,消费者组织对企业经营影响力日趋增强。如可口可乐公司在欧洲市场涉及一桩历时已经5年之久的反垄断纠纷,它被竞争对手指控在欧盟所属国销售饮料时滥用商业影响力,力图控制欧盟主要国家的零售网络,触犯了有关的反垄断法规。如果该指控的裁定结果对可口可乐不利,则公司将遭到最高处罚金额为可口可乐公司全球经营收入的10%的重罚。祸不单行,去年在美国本土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由于被指责导致儿童肥胖而要求被撤离本国中小学。虽然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尚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指控,但随着中国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相信同样对可口可乐公司具有警示意义。
此外,在政治上要留意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各类政策,以便随时根据其风向标灵活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在前面讲述的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根据中国大陆的政策动向和进程适时灵活地安排设计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军之路。
3。1。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因素对饮料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市场是由那些想购买物品并且有购买力的人构成的,购买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整个购买力即社会购买力又直接或间接受消费者收入与支出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饮料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取决于大众消费能力和购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饮料消费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消费就相对地少。2003年中国人均消费量22。9升,是全球软饮料消费水平最低的市场之一,远远少于美国的300升,日本的250升和西欧的200升人均消费量。另外,饮料在中国的消费情况也是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中国拥有13亿人口,大约70%是农民,每年人均消费的可口可乐只有区区3瓶。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的人均消费数量为60瓶,香港为150瓶,美国则高达420瓶。这些数据正好反映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还偏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现状。
3。1。3 社会环境
市场是由具有购买动机和购买能力的人构成的。而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且人们都生活在某一社会当中,其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难免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及增长、人口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的地区性流动、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巨大的市场空间无疑是每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这也是中美关系一建交,可口可乐就迫不及待地抢占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大量的人口从不发达内陆地区涌向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从农村涌入城市,沿海和城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流动性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进入之初可口可乐必然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首先投放到大、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而无暇顾及三四线市场。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大多是独身子女,他们消费欲望强,且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多地是追求个性、自由和时尚,追求享受的生活。因此,年轻化市场是饮料业必争之地,年轻消费者是众多饮料企业包括可口可乐争取的对象。
3。1。4 技术环境
决定人类命运最引人注意的因素是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实现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饮料业作为一种十分成熟的行业,同样深深地感受着技术对它的影响。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饮料日新月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软饮料已含盖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茶饮料、饮用水、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功能饮料、其他饮料等10大类产品;灌装和封口机械在高速、多用、高精度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碳酸饮料灌装机灌装能力最高己达到2000罐/分,灌装阀多的高达165头,非碳酸灌装机灌装阀50-100头,灌装速度最高达1500罐/分,可以进行茶饮料、咖啡饮料、豆乳和果汁饮料等多种饮料的热灌装;汽水混合和充氮设备的出现使得饮料的质量有了大幅保证;软饮料街市自动售货机的使用和改进,使得饮料的销售效率大大提高;饮料包装也多种多样,玻璃瓶、铝制二片罐、马口铁三片罐、复合纸包装、pet瓶、bopp瓶等等包装物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饮料业的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从形、色、商标设计、方便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开发的各种新的饮料包装容器还将会大量涌现。
3。2 产业环境分析
在1979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以前,中国饮料行业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饮料厂小且分散,饮料品种单一且质量差,技术和经营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严重。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软饮料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研究饮料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企业可能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所创立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是研究行业竞争态势的经典理论。他认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3。2。1 新加入者威胁
虽然目前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生产企业,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也占有主要地位,占有中国碳酸饮料52%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碳酸饮料这块蛋糕巨大,利润丰厚,使得不少企业也想从中攫取一块,娃哈哈便是其中一位执着者。
1991年,仅有140名员工的娃哈哈兼并了拥有2200名职工的杭州罐头厂,这个负债高达4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3个月之后便开始扭亏为盈。1998年,已成行业前列的娃哈哈开始力推“非常可乐”,直指国内被“两乐”控制多年的碳酸饮料市场。为了站稳脚跟,非常可乐刚开始并没有与“两乐”开展正面的攻坚战,而是瞄准了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裹的中西部及农村市场并通过娃哈哈强大的营销网络布局,把自己的可乐输送到中国的每一个乡镇。
依靠成功的营销战略以及价格定位的优势,非常可乐从1998诞生时起,就在中国市场一炮打响,并且几年来销量持续增长,2003年非常可乐的产量己超过60万吨,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12%的市场份额。
娃哈哈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开始着手全面进军全国一、二线城市,准备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与“两乐”展开正面交锋。甚至还将非常可乐打入到“两乐”的本土美国。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可乐大战以来,土洋可乐之间的第二次激烈碰撞。
1999年,娃哈哈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心态:既崇尚外国生活同时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
1998年,在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之时,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预见,几年以后这个百余人起家的校办企业会同世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一争高下。但完成了从零到12%的市场跳跃后,如今的非常可乐已不可小觑,由它所挑起的中美间可乐大战还将逐步升级。
3。2。2 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问起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是谁时,毫不怀疑就是百事可乐。确实,百事可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可以和称雄百年的可口可乐抗衡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长达112年的激烈对弈中,可口可乐始终将死敌百事可乐牢牢压在身下,然而,2005年12月12日在纽约证交所,棋面却呈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可口可乐市值首次被百事可乐超过。
在中国,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入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但依然取得近30%的市场份额,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这与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是密不可分。
(1)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近年来,随着其他饮料品类的陆续崛起,可乐饮料市场的总体份额不断受到蚕食,市场占有率一路下滑,同时“两乐”垄断的城市市场都出现了饱和趋势,百事可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游击战术,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己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装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2)主业守家,多元化发展。与可口可乐不同,百事可乐是一家集食品与饮料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除紧握核心产品可乐市场外,不遗余力地推广其他业务,现在它旗下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际知名品牌就有十多个,百事可乐、激浪、七喜、奇多、美年达、乐事薯片、佳得乐运动饮料、都乐果汁等。2006年百事可乐明显在非碳酸饮料领域步伐加快,陆续推广运动饮料、水、咖啡、果汁、茶饮料等业务。
(3)避实就虚,营销包装下功夫。数年来,百事可乐极力地在推行“产品生动化”策略,试图使百事可乐让消费者更可见、更可获、更方便和更具有吸引力。
“百事模式”的产品生动化拥有自己的10项执行标准,从产品的陈列地点、陈列方式、标价方式和轮换清洁方式等方面详细规定了百事可乐在零售卖场的陈列规则,对销售业务代表在实际执行中起着明确的指引作用。在这个策略之下,百事有力地弥补了其产品质量与可口可乐的差距。
(4)以年轻为主打,以体育为诉求。1999年,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冠名为百事可乐中国足球甲a联赛,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如今年支持中国在卡塔儿多哈亚运会的赛事,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成为合作伙伴。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同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己在国内相关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装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并计划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
3。2。3 代用品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碳酸饮料的霸主地位暂时还不可能动摇,依然还是软饮料传统的主流产品。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营养与自身健康。对于饮料,人们不再只要求生津止渴,而是迫切需求饮料的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功能化。于是,碳酸饮料不可避免地呈下滑趋势,瓶装水、茶饮料、果蔬饮料、功能饮料等饮料开始迅速崛起。这两年来,瓶装水、茶饮料、果蔬饮料三种饮料已越来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喜爱程度都超过了碳酸类饮料。
(1)瓶装水发展情况。由于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己经产生了水污染问题,因而自来水不再被认为特别健康。城市消费者已经逐渐从饮用水转换到瓶装水,而且瓶装水的巨大销售和健康的增长潜力已经吸引了众多新加入者。加剧的竞争不但迫使价格下降,而且也要求主要生产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因此,瓶装水自九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销量上的迅猛增长。到2000年,它的销量首次超过了碳酸饮料。目前在中国,瓶装水占了超过37%的软饮料总销量。以2004年109亿升的总销量,中国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瓶装水市场。
(2)茶饮料发展情况。当碳酸饮料已经淡出时,即饮型茶饮料的销量正在迅猛增长。从1997到2005年间总销量上升了1021%,而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增长。
即饮型茶饮料在中国发展迅猛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己由单纯地解渴转向天然、营养、保健等功能上,茶饮料因其具有低热量、低糖、纯天然、营养保健和消暑解渴等特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消费者对饮品的纯天然、低糖或无糖的健康诉求远远超过了对浓缩的碳酸饮料的口感追求。其次,即刻饮用是喝茶的一种现代且方便的方式,而且这种产品已经被喜欢传统茶的现代年轻人所接受。另外,一些大型企业的涉足参与,对培育、扩大和影响茶饮料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三得利2004年已经扩张了它的产品地域范围,开始在上海销售乌龙茶并在北京销售一种运动饮料;以燕京啤酒著称的燕京啤酒公司也在2003年初进入了即饮型茶饮料领域;而青岛啤酒己与日本朝日合作推出即饮型茶饮料。
在2004年,联合利华与百事将他们的合资企业百事立顿国际公司拓展到了中国,以扩大立顿冰红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与雀巢合作,先后推出了雀巢冰爽茶和“茶研工坊”。
(3)果蔬饮料发展情况。果蔬汁饮料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易为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因此,果蔬饮料以其营养性和功能性日益倍受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人均年果蔬汁消费量仅1kg左右,而发达国家果汁饮料的人均年消费量为:美国45kg,德国46kg,日本和新加坡16-19kg,即使与世界平均水平lokg的人均消费量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同时也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在消费群体中,儿童是果蔬汁饮料最初面对的群体,国际性果汁饮料品牌“酷儿,‟(qoo,可口可乐旗下)已经在推动它们的消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99年初次亮相中国后,„酒告儿”已经在全国获得了高度的品牌认知度,并且重现了它之前在日本和东南亚所取得的成功。这种产品已经成为了碳酸饮料更健康的替代物,而且是比纯水更可口的饮料。
(4)功能性饮料发展情况。功能性饮料因内加有一定的功能因子,具有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尤其是经历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消费者对通过饮用功能性饮料来提高身体素质的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功能性饮料市场持续“升温”,一些大众化饮料品牌正加速抢占食品市场空间。被公认为世界功能饮料第一品牌的“红牛”作为一种抗疲劳、提神补脑、补充体力的维生素功能饮料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乐百氏集团最早推出添加维生素的功能性饮料“脉动”现在获得较高知名度;与此同时,取得“保健食品”标志的凉茶饮料今夏全线飘红。凉茶作为岭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功能饮料,其基于中药原理的“清热、祛火,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据悉,今年上半年凉茶在广东省产销量近300万吨。去年国内凉茶市场可以用“疯狂和凶猛”来形容,以“怕上火,喝王老吉”为诉求点的红色灌装王老吉似乎一夜之间庵升到惊人的全国销售业绩,一时间,市场上一片红色海洋。在两广、浙江等凉茶饮料的传统势力范围,王老吉的销售势头己经大有赶超„俩乐”之势,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饮料。今年依靠。„激情世界杯,清凉王老吉”的广告又“火”了一把。同时,三九集团、潘高寿药业等企业也纷
纷推出了“下火王”、“潘高寿凉茶”等饮料,开始大力进军凉茶市场。
3。2。4 购买者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在饮料行业,价值链由浓缩液制造、原材料采购、装瓶、库存、分销、市场零售等环节组成。能否有效控制这条价值链对于任何一家饮料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2002年百事可乐与其在四川灌装厂发生冲突,导致关系破裂,直接致使百事可乐在四川的市场占有率大幅缩水,可口可乐趁机扩大了其在那里的市场。而可口可乐前任总裁道格拉斯·艾夫斯特被赶下台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由于可口可乐与灌装厂的关系不断恶化的结果。
可口可乐在中国实施的是本土化战略。凭借其影响和实力,经过进二十多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了一条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产品由分布在全国的35个灌装厂生产,超过98%的原材料是向中国供应商购买的,销售以终端直销为主,以经销商分销为辅,二十年来彼此基本相安无事,共同发展。
然而,随着一些供应商实力的不断壮大,终端销售模式也向大卖场和连锁店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习惯这种购物方式,部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随之得到提高,2001年的“易拉罐价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一些像沃尔玛、家乐福、北京华联等的大型连锁店也采取统一、集中、大批量的订货方式,不断索取订货低价。
第四章 营销策略对比
4。1 百事可乐“草根英雄”计划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百事海外最大的市场。”百事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蔡德说。显然,百事作为国际顶级饮料品牌,北京奥运会商机是最不容错过的,虽然没能成为奥运正式赞助商,但这位经历了与可口可乐无数交锋的老对手,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自己的2008年奥运营销策略。
从2007年一开始,百事可乐便以一个非同凡响的由纯蓝到非纯蓝的包装大变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包装彻底摒弃以往消费者所熟悉的百事巨星,而普通消费者酷酷的形态成为主角,充分展示时尚生活方式,让后现代的炫酷自我充分释放。这款包装一度受到众多“摄客”们的追捧。
随后,为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百事可乐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的大型消费者互动活动,所有关注中国队、愿为中国队加油喝彩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新款百事“相片罐”上的主角明星,这些普通人的形象将出现在超过一亿的百事可乐瓶罐上,与中国队的英雄们肩并肩共同加油。
百事可乐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所有的省市,为方便消费者的参与,全国赛区划分为四大赛区,不论男女老少,凡是希望为中国队加油、要为中国体育倾注一份力量和心愿的消费者都可以把最能展现自己为中国队加油意愿的炫酷照片,上传到活动的官方网站。消费者以及其他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博客、像册及手机等不同的便捷方式对这些照片投票。
6月初,百事公司的“草根英雄”计划再次拉开序幕。消费者可以天马行空、无限制的创意各种为2008中国队加油的手势、表情。只要这种加油方式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获得大家的认可,就将成为数亿百事新包装的主角。
2007年9月4日,百事可乐推出了自己的奥运冠军代言人:刘璇、王军霞——前者为第一位获得三枚奥运奖牌的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后者则是中国首枚奥运会长跑金牌获得者。
百事可乐企图通过已经退役的刘璇以及久未露面的王军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为2008年奥运会上的中国队加油。那一天,两位退役的运动员获赠了百事可乐精心推出的“中国队百事纪念罐”。
百事可乐方面表示,“中国队百事纪念罐”是百事可乐顺应中国13亿渴望表达的民族情感而推出的一项支持中国的行动。罐身采用了最能代表中国的红色为主色,由“我要上罐”活动诞生的21名上罐英雄和中国之队的体育选手为主图案。纪念罐分为地区罐和全国罐,将分别于九月和十月上市且限量销售至2007年底。
一直以挑战者身份出现的百事可乐,这回则选择了草根英雄。
反观可口可乐,由于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身份,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奥运营销经验,其签约的奥运阵容空前豪华,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当红明星——姚明、刘翔、王励勤、赵蕊蕊、郭晶晶等巨头均出现在可口可乐的包装罐上。
业内人士表示,百事可乐捕捉到中国人对于谁赞助奥运会并不特别在意,他们更关心中国运动员能够在家门口为自己的国家争得多大的荣誉,这成了百事以“民间”对抗“官方”的突破口。
在百事可乐的征集活动中,这种“弃明星直接用草根”的方式的确吸引到了消费者的眼球。百事通过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终端等多种渠道阵地宣传,以上罐+民选的方式,吸收众多受众广泛参与。据悉,共有250万人上传照片,1。4亿人次参与投票,网页浏览量超过20亿。
百事可乐的“草根创意”其实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就屡试不爽。当时,百事通过“dada大狂欢”的活动,进行一场全新的“音乐+足球+明星”时尚创意,取得了世界杯营销的成功。
那么,百事可乐针对北京奥运推出的红色包装以及“草根英雄”,能否比老对手可口可乐空前豪华的奥运明星阵容更吸引眼球呢?这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赛场之外的又一场商业对决。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则颇有争议的广告视频:自动售货机下,一名小孩由于身高受限,竟然双脚踩着两罐可口可乐去购买一听百事可乐。如此创意的广告在博取人们一笑之后,更多的是其背后反映的两大可乐巨头之间的恩怨。
今年9月初,百事“13亿激情,敢为中国红”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金融中心举行,一改百年来坚持的蓝色,百事可乐推出了和老对手可口可乐相同的红色包装——“中国队百事纪念罐”。
面对如此颠覆般的营销方式,百事中国最高统帅时大鲲坦言:“对百事中国以至于百事国际而言,百事可乐变装红色绝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有着不简单的考虑。”
在临近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高调宣布换装,可以说是百事可乐一次精心策划的公关事件。
百事中国区首席市场官许智伟说:“2008是中国年,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变身加入到为中国喝彩的队伍中。”——尽管不能明言奥运,但百事一句“为中国队加油”的口号却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4。2 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指定赞助商
在2005年,可口可乐在亚洲北部,亚欧大陆以及中东地区的销售额增长了百分之十一。2006年,中国的人均消费量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即使将这一增长百分率再翻倍,中国市场的可乐需求量依然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在2005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市场(百事可乐拥有百分之二十七,剩余市场被本地品牌所占据),并且每年人均消费量为27盎司。很明显地,在中国仍然有着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因此,可口可乐公司也聚焦中国市场,并坚持“以长期投资计划加快已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方针。
而可口可乐完全没有理由放弃这个传统优势项目:奥运营销。
布鲁斯提出,“体育赞助是从一个体育组织买权利(买的形式可以是现金、产品或服务),并借既定的各种活动和形象来与体育的符号相连结,以追求企业的宣传和目标对象的锁定,进而达成企业的效益,可口可乐购买奥运体育赞助权,从而将可口可乐品牌与奥运会,与寄托于其上的奥运精神作了很好的链接,使得自身的形象得以升华。
现在的可口可乐似乎成为现代、自由、拼搏、活力等的象征,这自然得益于与奥运会的民期合作,可以说,可口可乐创造了一个体育赞助的神话。这里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可口可乐的奥运体育赞助策略。
目前,可口可乐已连续数年位居全球品牌价值之首,其最新的品牌估价已高达694亿美元。?这一商业辉煌与可口可乐对自己品牌长达上百年的精心经营有着直接的联系。成功的体育赞助是可口可乐善用的营销策略。通过体育赞助,特别是对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的赞助,可口可乐成功地赢得了世界各地人们对其品牌的接受与认可。在众多的品牌运作中,可口可乐的奥运赞助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成功的,多年与奥运联姻,既使得这一人类体育盛会更加精彩辉煌,也使得赞助者可口可乐品牌名声鹊起,如日中天。如果可口可乐没有与奥运这个全球最吸引眼球的体育赛事进行这场持久的“恋爱”,可能不会有其今天的品牌影响力。
可口可乐购买奥运体育赞助权,从而将可口可乐品牌与奥运会,与寄托于其上的奥运精神作了很好的链接,使得自身的形象得以升华。现在的可口可乐似乎成为现代、自由、拼搏、活力等的象征,这自然得益于与奥运会的长期合作,可以说,可口可乐创造了一个体育赞助的神话。
成功的营销不仅让人们知晓其“姓名”,更要的是让其产品的品质以及代表产品的功能、服务质量,甚至品牌附着的精神、理念等也能为消费者所熟知。可口可乐公司在营销自己的产品时,将产品与品牌以及超越物质产品的精神联系在一起,一并加以推销。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而这也正好吻合了可口可乐“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核心品牌价值。作为大众消费品,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原则就是把奥运精神、品牌内涵和与消费者联系这三点连成一线。这充分体现在其成功的奥运赞助活动中。正如可口可乐全球奥运项目总裁彼得?富兰克林所说:“可口可乐奥运赞助活动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一如既往的奥运策略,即将所有的活动定位在普通大众身上。”他认为:如何将营销活动、品牌和消费者达成契合,这是企业赞助奥运会成败的关键。可口可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通过这种赞助活动,加深了可口可乐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可口可乐之所以对奥运赞助如此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是因为可口可乐深知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赞助是企业公共关系的主要策略。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其赞助活动的深入,可口可乐逐步加强消费者与奥运,乃至与可口可乐间的互动关系,让他们在物质及精神层面上获得双重满足。
可口可乐的奥运体育赞助充分印证了奥运体育赞助的功效之神奇,正是利用奥运赞助,可口可乐于无声中实现了其追求新闻效应,扩大社会影响,传递品牌信息,加强品牌宣传,获得政府的好感,网络公众感情,推动社会公益,提升企业形象等诸多商业营销目的。
在具体的策略方面,可口可乐更显得有大将风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1)两大奥运top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和联想集团,与2006年3月21日在上海签约结成市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北京2008奥运会的营销良机,联合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活动。两公司有关高层人士和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代表悉数到场。
可口可乐是奥运会持续时间最长的赞助商,“新兵”联想则是中国唯一一家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企业。
它们将结伴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上谋求双赢,甚至合用一个广告代言人:歌星张韶涵。2006年4月到6月,双方将发动名为“揭金盖,畅饮畅赢,欢享我的数码世界”的大型促销活动,据透露奖品总价值达1亿元左右。联想将成为可口可乐授权产品的供应商,为可口可乐设计、生产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和其他数码产品在内的各类授权产品,双方也将共享各自的优质客户资源。
这次联姻,表明的可口可乐的赞助是有“中国特色”的,借本土联想的金字招牌,网络的公众感情。
(2)2007年8月8日零时,在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点燃整整一年之际,在紧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刘翔和姚明这两位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体育明星共同携手,在可口可乐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庆祝仪式上举起祥云火炬,共同启动可口可乐“奥运周年倒计时战略”。这一战略包括可口可乐鸟巢钢奥运纪念章计划、北京奥运景观计划、icoke网站激情体验计划等一系列精彩活动,横跨奥运开幕前最重要的一整年时间,覆盖中国的每一个地区,为所有中国公众提供参与奥运活动、体验奥运激情的最佳机会。
可口可乐太平洋集团总裁耿卓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每届奥运会的一周年倒计时都是十分特殊的时刻,离奥运会越近,公众参与奥运活动的热情越高涨。因此,在这个时刻推出有影响力、有持续性的奥运公众活动,不仅是对奥运合作伙伴商业智慧的考验,也体现了推动奥运会发展的理念和责任。我们将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最独特及成功的奥运会,让每位可口可乐消费者全面感受奥运的激情。
仪式以漫山遍野的中国红,达到了民族观念与品牌价值的和谐统一。
(3)2007年6月,4名历届可口可乐火炬手代表共同启动北京奥运会1188名平民火炬手选拔。
2008年夏天可口可乐将首次使用中文标识全球销售。2008年,是可口可乐与奥运结缘80年。作为世界上连续赞助奥运会时间最长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出击的营销策略,要让可口可乐在奥运期间“无处不在”。
这次奥运营销活动可谓把百事可乐远远的抛在了身后,把民族感情扩张到了世界范围内,无疑又是对公众的情感的强力网络,也达到获得政府好感的目的,提升了企业形象。在中国人民经历了2008年这个并不平静的上半年后,民族感情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中华民族自豪感无疑是对消费着最大的讨好。
结束语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百年战争无疑将继续下去,不知道还有多少经典战役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这一仗似乎还是占尽天时地利的可口可乐更胜一筹。
第四篇:国美营销策略
国美电器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引言:国美现象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元旦,是一家以经营各种家用电器为主的全国性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多年来,国美电器始终坚持“薄利多销、服务争先”的经营策略,把规模化的经营建立在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基础之上,从而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国美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件大事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1999年7月国美首次走出京城,在天津开设两家连锁店。由于所售商品的低价格,引来了天津居民的大规模抢购,但同时也遭到当地十大商场强烈抵制,天津十大商场达成“统一零售价,联合进货,共享厂家价格优惠政策”协议,阻击国美在天津扩张。但这种阻击策略并没有取得成效,反倒使国美知名度极大提高,两家门店生意火爆。从1999年9月份起,天津国美彩电销售量居天津第一,从2000年4月份起,天津国美在彩电、影碟机、空调、微波炉等商品销量在天津市场上位居第一。曾经沸沸扬扬的天津阻击战以国美的全胜而告终。
2000年夏天,国美电器以一场阻击彩电峰会价格垄断“战役”更使它在行业内神话般的崛起。在这年夏天,全国八大彩电生产企业聚会深圳,举行“中国彩电企业峰会”,联手签订彩电最低限价协议。但国美电器并不执行峰会限价,率先降价,成功阻击彩电价格联盟,在广大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得企业形象;2000年10月国美推出千万元彩电采购大招标,厦华、索尼先后接标,国美分别与之签订了1800万元和2564万元采购合同,彩电采购总量达10850台。随后,国美又开出亿元采购订单,分别与荣事达和TCL签订8000万元和1.5亿元的销售合同,被经济学家称为“商业资本”重新抬头,引发了家电行业厂商之间的供销模式的革命。2001年11月,“国美服务工程”在全国的推广在各地掀起了服务高潮,率先在家电流通领域打响了服务战。2002年12月,国美主办“2002中国家电新品、精品博览会”,与厂家签订100亿元采购合同,创业界之最;2003年8月,国美电器荣膺“全国手机十大卖场”荣誉称号。
目前,国美电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郑州、西安、沈阳、济南、青岛、广州、深圳、杭州、昆明、福州、宁波及山西、河北、吉林、江苏等省市拥有130余家大型连锁商城,年销售额达200多亿元,跨入中国商业连锁三甲。自1998年加入国家信息产业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的商业信息网络以来,国美电器公司的彩电、空调机、影碟机等产品的销售统计每年均高居全国同行业之榜首。在商务部经济贸易司评出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30强排名中,国美电器名列第三,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排名第一。
供应链竞争——零售业竞争的实质
国美电器的低价格扩张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背后实
质是与全球优秀企业联接而成的独特的供应链体系。可以说,零售业竞争已经进入了供应链竞争时代。
(一)供应链竞争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
供应链是指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发现在全球化大市场竞争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必须联合行业中其它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和发展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管理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在这种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求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在供应链统一的计划下,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产品能够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地交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这样既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又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还可及时地获得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整个供应链能紧跟市场的变化,从而快速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这样就能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可以说,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二)大型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中充当关键角色
供应链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产品价值,有效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而流通环节一方联接制造业,一方联接产品的最终顾客——消费者,因此,流通企业在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中虽然处于最末端,但是其直接面对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者,实际上控制着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机会。这就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
同时,从经济现实来看,在当前大多数行业中,产品的竞争力基本上体现于流通环节,其原因在于:首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很多产品本身很难形成技术功能优势,大多数产品呈现同质化倾向(如家电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通过产品本身创造品牌差异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谁拥有渠道优势,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其次,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已经日益成熟,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品制造成本基本上已经降到底限,所以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营造价格竞争优势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从流通环节挖掘竞争空间就必然成为企业的理智选择;第三,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哪个渠道最接近消费者需求,哪个渠道最能为消费者带来现实利益,哪个渠道就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制造商追求的对象。
如果一家企业希望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实施来提高竞争实力,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审
视分销网络,寻找“渠道领袖”,而不管你是品牌厂商,还是独立批发商。整个供应链系统要有效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得到“渠道领袖”的全力支持,因为分销渠道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意味着生命线的作用。如果没有流通渠道的配合和支持,供应链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导致实施受阻。
现在以大型商业企业和超级连锁商场为主的专业化销售模式发展势头强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类大型商业集团由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销售渠道及产品的经营特色等,在专业营销上往往有着生产企业自建的销售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生产企业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是必须利用)利用大型商业集团的专业营销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及各种资源,加快生产企业的物流、货流、资金流流速,以利双方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
从国美经营现实来看,国美目前已经成为长虹、TCL、康佳、厦华、海信、东芝、索尼、松下、LG、飞利浦、夏普、三洋等众多厂家的最大的客户。在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透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将厂商的产品方便、快捷的传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又能将消费者的意见和市场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厂商,使厂商生产出更能适应市场、符合消费需求的家电产品。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国美电器之所以能够有效阻止家电企业的价格联盟,其原因就在于国美通过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战略决策,通过全国连锁的销售网络而形成的规模效应,通过优质服务所创立的卓越品牌,使之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偏爱,从而使其本身成为一个高效的流通渠道,成为供应链竞争的制高点。谁放弃这一高效的流通渠道,谁就意味着失去大量的消费者,失去自己产业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价格联盟不攻自破,是制造商的理性选择。
反过来说,如果零售企业不能在经营产品、价格、服务、环境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不被消费者所认可,就必然也会被制造商所抛弃,无法进入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密切合作是维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
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形成是为了谋求链条各个环节上企业的共赢。但是我们从国美电器的经营实践上看,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仍然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实质上作为一种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利益矛盾,是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体系是否能够长期稳固的关键。因为不管是“厂大欺店”还是“店大欺厂”,都不利于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的实践表明:战略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不稳固的,联盟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7年(史占中,2001)。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追求供应链条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才是长期稳定合作的保证。因此,不管对制造商还是零售商,在供应链条上的合作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共同利益
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导致联盟关系的瓦解。因为在供应链中各方的增值结构总是不对称的。各方的收益结构有一部分是共享的,其他部分则不能共享。共享收益可能与独立收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时一方或双方便有牺牲共同利益而让独立部分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从而造成双方关系紧张。例如大型零售连锁企业,过分压低进货价格,向制造商索要高昂的进场费、促销费、摊位费、店庆费等。以家乐福为基准,它的新供应商进店费是每家分店1万元,要想进入全国30家店就要交30万元,如果愿意每个店花5万元,你的产品就可以进入一条绿色通道,不管好不好卖,都可以直接上货架。上海华联在10万元~20万元之间;物美、京客隆对不同供货商从5000元~20000元不等,越知名、销量越大的品牌越优惠;旺市百利只有4000元;但在上海农工商连锁超市,开户费却高达300万元。这迫使许多制造商要么转入小型店,要么自己建立分销网络。这里固然有“有实力,才能有魅力”的原因,但长期如此,势必影响合作双方的关系,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为了共同利益,需要双方都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减少短期利益冲突。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共享利益愿景,确立共同发展目标,才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发展,才能在合作过程中强化各自的竞争优势。
(二)合作的企业之间应加强相互信任
信任是合作稳固的重要基础。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本质上讲就是为了使资本各自的分工能够做深做透,能够把各自的分工发挥得更完善,能够节约中间的销售成本和费用,使商业资本和制造业资本形成一种更加强势的、安全稳键的利益合作方式,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心存戒备,把加入供应链系统看作是一次性交易,一旦出了点小问题就终止合作,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将使供应链体系很不稳定。一位电器连锁专卖店的副总经理认为,现在制造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往往只停留在买卖关系上,大家的合作都不能做到彼此相信和真正的放心。厂家一方面希望商家卖得多,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商家卖得太多,使终端失去控制,这种戒备心理就谈不上通过供应链来节约成本、创造新价值。
因此,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只有通过逐步建立起的相互信任,才能够降低协调成本,减少沉没成本出现的概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资源合成能力,使得合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例如,电器专卖零售商帮助制造商制订销售计划,帮它降低销售成本,使其投入更加有效,通过节约成本来创造更大的利润。这实际上也直接关系到零售商的收益。
(三)要注重对关系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维护
关系资源和网络资源是供应链合作参与者在参与价值创造和传递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优势。这些资源构成了供应链内企业独特的、具有生产性的异质性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也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抄袭的。换言之,供应链不仅是对已有资源的重新安排,而且能够产生新的资源,这些资源一经产生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既可以被合作企业共享
来发挥作用,也可以被企业单独运用来实现经营目标。因此,制造商和零售商应该特别注意对这种关系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维护。
(四)在整个供应链发展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中各个角色在制定规则时有无更多的发言权不取决于其在这一链条中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角色,如果其竞争力足够强,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竞争力不够强,发言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利用联盟关系增加内部资源,不断地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企业能够被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所接受、所尊重的重要原因。一个没有自身竞争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供应链中长期存在的。
第五篇:营销环境分析报告参考
营销环境分析报告参考范文
案例1:保健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政策影响
药健字产品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产品类别]],在国外只有食品与药品这两个品类概念,没有药健字号产品这一说。我国入世之后,为适应与国际接轨之需,政府对保健品行业进行了治理调整。受国家政策影响,保健品行业推出的新品相对较少,行家分析认为这与国家的医改有关。一部分以中药为原料、疗效确
切的药健字号产品将申请药准字,大部分药健字号保健品将被改成食品类批准文号产品,因此,企业开发保健品变得谨慎起来。
二、行业自身因素
目前我国政府批准生产的[[保健食品]]约3000种,进入市场的600余种,其中多数为调节免疫、调节血脂、抗疲劳的产品,约占62.2%。专家认为由于保健
食品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混乱,保健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再加上虚假广告泛滥,使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出现较严重的“信任危机”,也造成了国内保健品市场“屡战屡败、屡败屡起”的现象,无法适应世界保健产品的发展形势。
三、消费者因素
保健品鼎盛期,消费者对这一[[新兴产业]]表现得极不成熟,“跟着广告走”,被动消费、盲目消费、畸形消费现象严重。急于“给健康投资”的消费者在对
保健品的成分、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功效等都没弄清楚,在自己缺什么、该补什么、怎样补都不明白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乱买、乱服保健品的情况。此外,消费者消费的原因还包括“广告挡不住”和“模仿消费”等因素。在市场销量的表现上,保健品开始淡化淡季与旺季之分。
四、终端行销
到终端购买产品的顾客,购指定品牌的占70%,另外30%的人并没有明确的购买目的,这部分消费者主要靠产品包装、[[POP]]等终端宣传品的刺激和营业员
导购实现购买;而指定品牌购买的消费者经过[[营业员]]的极力推荐,会有25%左右的人改变原意,从而购买推荐品牌。这是个相当高的比例,可见,终端工作是 营销基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五、竞争分析
排毒养颜市场是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首先做起来的,同样也是这个概念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在“排毒养颜”这个“树荫”下已经集聚了不少乘凉的
产品,如香港地区清波堂的清补养颜胶囊、广州一品堂的芦荟排毒胶囊、上海的双金爱生等,它们作为后来者,在行销方面亦有所成就,形成了一定的产品知名
度,但它们的市场始终处于一种跟进状态,它们的存在抢走了排毒养颜胶囊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们对排毒养颜胶囊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份额的 影响不大。
总之,现在仍属保健品行业的修整期,整个行业销售表现一般,没有热点产品。保健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联手,需要引入国外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形成现代化的、外向型的大型保健品集团,更需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开展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
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保健品。
注意要点:
对市场环境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主要机会点和问题点。在对营销环境的分析时,要重点抓住某一关键环节来进行分析。比如
对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应当重点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要涉及以下内容,比如企业目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者的[[营销目标]]是什么?竞争者产品的优势及缺陷
在什么地方?竞争者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有多大?竞争对手的核心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状况、[[性能价格比]]、功效、技术领先性、生产目标与[[现实生产能力]]、[[销售额]]、[[销售区域]]、重点市场的情况怎样?企业与竞争者相比优势与劣势各有哪些?而对于政策性约束起决定性的营销环境,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政策环境的研究上。
案例2:中国邮政发展现代物流的SWOT分析 [2]
1.中国邮政的内部优势
网络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邮政目前拥有覆盖面广、技术先进、全方位、快速的实物运输网络。这种庞大而健全的网络是其他任何物流企业
都难以匹敌的。更重要的是,除了实物投递网络之外,邮政还具备覆盖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市,能提供[[实时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传输的专用
信息网,这使得中国邮政网络同时具备了[[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大功能,而这些都是其他物流企业所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
品牌优势: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邮政一直是国家专营,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国邮政的业务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有和中国 邮政打交道的经历。中国邮政肩负着为千家万户送去远方亲人消息的特殊使命,这使得其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已经构成了
中国邮政的品牌号召力,并已成为中国邮政参与现代物流的巨大财富政策优势。
2.中国邮政的内部劣势
服务劣势: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既有观念落后的因素,也有技术落后的因素。例如邮政[[EMS]]缺乏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实力就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整合劣势:目前邮政网络貌似强大,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还有不通畅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全国性、全网性的整体
合力,这是邮政参与现代物流的一大致命弱点。
人才劣势:长期以来,中国邮政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形象出现,这种定位导致了中国邮政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的巨大缺陷,加之计划经济时代
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使得中国邮政的[[人力资源]]构成中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巨大缺口。
3.中国邮政的机遇
邮电分营之后,国家给予了邮政“8531”的运营资金补贴和建设资金补贴政策,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将以物流投递平台为第一内容的“[[电子邮政]]”列入了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立项开展了“邮政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国家经贸委立项开展了“邮政物流中心处理技术”研究。信息产业部
同意中国邮政以“183'’为特服号开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以“11185”为特服号开展电话信,gj9lL务业务。这些都为邮政发展物流提供了良好 的政策环境与[[资源]]。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电予商务。一方面是物流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邮政发展物流迎来了 新的机遇。
4.外部威胁
目前全国已经注册的物流公司有1万多家,涉及物流的机构已迭73万多家,这些竞争公司中既有外商独资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日本窀急便等),也有三资 企业和个体物流企业,还包括已经存在的大量的传统物流企业,而且这些物流企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完全能够适应现代物流的 需要,其实力足以同中国邮政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