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建设之土地集约利用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报告
近两年,在项目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上,我区始终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作为破解工业发展难题、实现我市新跨越新崛起的重要抓手,积极努力地向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前进。
一、概况及发展理念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作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位于焦作主城区南部(位于大沙河以北,高压走廊以南地区)。产业集聚区总规模2630公顷,其中起步区面积1120公顷,发展区面积700公顷,控制区面积810公顷。
焦作经济开发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产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为指导,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轴,整合、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资源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有机协调和统筹共赢,建设高新型和生态型产业区,使生态型、循环型发展理念在焦作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河南理工大学的入驻和建设,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走高新技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厦工机械、中轴、迈科冶金、科瑞森、中国兵器产业园、卓林数码、蒙牛乳
业、卓立烫印等骨干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提升了集聚区产业层次,发展了先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光电及新材料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雏形。这些特色主导产业必将进一步优化我市的工业结构,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要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这一状况在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全集聚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未建成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不可建设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管委会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专门下发了《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开展创建“土地管理模范村”活动;将土地执法队伍延伸到了村,在全区23个行政村各聘任一名土地协管员;建立了由检察院、法院、公安、国土、规划等部门共同执法的联动机制,多次开展“打击违法违规占地行为”专项行动。对违建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有力的遏制了
违法占地行为;为了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还相继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新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在一系列工作措施的推动下,全区上下的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二)强化用地保障,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供地实行“有保有压”,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矛盾。在向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注重内部挖潜,通过空间、转让、置换、挂钩等盘活方式,使闲置的存量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去年我们盘活了210亩的存量用地,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们已经盘活了三宗187亩用地,全部通过挂牌进行了出让,实现土地出让金近7000万元,其中两宗地是原存量用地,两宗工业用地通过空间置换进行了盘活,既合理规范使用了土地,又保障了项目建设需求。近期,我们还将对一宗通过旧村拆迁改造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一系列积极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三)强化机制建设,促进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严格执行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在对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项目供地标准,新建工业项目投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每亩120万元。上半年,我们对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典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10家已建成投产的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投资强度为165万元/亩,高于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要求;2010年在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家,平均投资强度达260万元/亩;
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用地的有偿供给,用经济手段压缩土地需求,努力缓解用地紧张矛盾。
二是为了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拖欠土地出让金和违约闲置土地行为的发生,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划拨和出让用地管理的意见》。意见中,不仅明确严格对闲置土地实行收取土地闲置费和闲置土地收回制度,还规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用地的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起始价。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土地受让方必须按照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的20%另行向高新区管委会交纳建设履约保证金。待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按期竣工验收后,返还全部建设履约保证金,逾期将不再返还。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国十九条”规划,土地出让时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出让最低价的20%,比之前的规定翻了一番,而我们的政策就是100%,更严于国家政策。
三是建设土地利用监管信息化平台,对土地利用实施动态跟踪监管,重点监管建设项目是否改变用途,布局、建筑系数、绿化率是否符合集约使用的要求。利用焦作经济开发区评价调查成果,正在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期更新补充数据,为挖掘用地潜力,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科学管理水平奠
定基础,提供依据。
(四)改革创新供地与地价体制,灵活供地方式
对工业项目用地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积极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同时,减少了项目一次性用地成本的投入。同时,从实际出发,集中优势财力扶持重点工业项目和产业园,保证聚集效益,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档次和规模,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开发成本。建立工业项目的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工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调节降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
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载体,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速发展的增长点。立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职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有效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的同时,力争把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
第二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 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 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各产业集聚区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多层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的谋划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争取上级资金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 1
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各产业集聚区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多层标准化厂房等项目的谋划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争取上级资金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坚持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要求,瞄准全省先进,拉高发展标杆,整合优质资源,突出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破解瓶颈、融合互动四个着力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入驻项目多、产业层次高、承载能力强”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集聚综合效应日益显现。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
一、快速增长、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着
一是产业规模由小变大。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4.7亿元,较2009年增长208.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7%,较2009年增长3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80.6亿元,较2009年增长17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6%,较2009年增长19.4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9.7%,较2009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先后实施瑞庆汽车61万台发动机、大江重工装备产业园等360个与优势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产业层次加速由“粗大笨”向“高精尖”转变。2012年,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占全市比重达到85.2%;规模以上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42亿元,占集聚区收入68%,较2009年增加660亿元。
三是产业布局由散变聚。企业集聚,2012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1个,比2009年增加210家,占全市比重由2009年的16.5%提高至33.8%;项目集聚,2012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6个,占全市比重达73.4%,分别较2009年增长460%、44.2%。
四是支撑能力由弱变强。截止2012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超200亿元,建成道路695公里、管网1350公里、标准化厂房550万平方米、电网390公里、变电站35座,建成区面积达110.7平方公里,较2009年新增60.84平方公里。
五是集约节约水平快速提升。2012年,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4200万元/公顷、平均产出达到6240万元/公顷,较2009年分别提高28%、3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较2009下降15%以上。
六是产城融合步伐显着加快。截至2012年底,已启动村庄搬迁20个,新建安置小区15个,总规划建筑面积达559.4万平方米;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6.6万人,较2009年底增长7.5万人;安置失地农民就业3.8万人次,占失地农民总数的40.4%,年直接提高农民工资性总收入近20亿元。
二、科学谋划、勇于开拓,创造性开展产业集聚区工作
(一)坚持把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强化考核作为坚强保障。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成立******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工信、财政等21家市直相关部门;对全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领导职数实施高规格配备,根据主要发展指标,对经济规模最大、发展迅猛的******、******市产业集聚区,按照“两个正县、两个副县”职数配备,对发展较好、速度较快的******县等产业集聚区,按照“一个正县和两个副县”职数配备。在完善政策支撑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先后制定了《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焦发〔2011〕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焦发〔2012〕5号)和《关于印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的通知》(焦政办〔2012〕96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在强化考核方面,将指标考核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市政府与各产业集聚区签订发展目标责任书,对完成指标的给予通报表扬;当年未完成目标的,对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对连续两年完成建设目标的给予重奖,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连续两年未完成建设目标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降一级使用。
(二)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了《******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重点实施“21315”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培育了风神轮胎、中内配、多氟多等20个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了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等300个主导产业培育重大项目,2012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市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和******装备制造、******市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采取定向招商、图谱招商、大员招商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取得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一是定向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先后引进中国兵装、中国兵器、东风汽车等1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县产业集聚区邀请国家财政部、国资委领导和50余名央企高管,在京成功举办******对接央企活动,签约国药集团、中海油集团等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活动的县,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2012年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上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县之一做典型发言。二是图谱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抓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工作。******经济经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与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行业龙头产业合作,其中引进投资25亿元的年产61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仅用232天,刷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奇瑞速度”,实现了“提升拓展”的新突破。三是大员招商,在全市实行招商引资党政“一把手”工程,市县各级主要领导亲力亲为,走在招商引资工作一线,做到重要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拜访、招商引资重大问题亲自解决,提高招商效率。******市委书记、市长先后8次赴上海谈判,促成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宝钢再制造项目成功落地,为******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再制造基地夯实了基础。
(四)坚持把促进节约集约作为本质要求。我市始终坚持“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的发展理念,合理确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标准,不断加强各地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市产业集聚区“引企上山”破解瓶颈,把不适宜农业种植的山前荒坡地变成了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仅此一项就节约耕地8000余亩;******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充分利用该区北部太行山脉,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10条,总长20公里,平整出土地5000多亩。******县产业集聚区在全县尚有2万余亩土地指标的情况下,严格贯彻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建设占地500亩的标准厂房,完成投资3.9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6栋,建筑面积共26万平方米,宁波凯元电器、大正新能源等32个项目先后入驻,较单独供地节约用地1600多亩。******、温县产业集聚区将投资强度提高到280万元/亩,对每一个项目均进行科学测算,严把土地征用关,确保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五)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创新动力。一是加强套合工作,因地制宜地理顺与所在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县于2011年9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产业集聚区行政村代管体制,将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区内5个行政村交由集聚区管委会代管,201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县成立龙泉街道办事处并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任龙泉党工委书记,集聚区规划范围内9个村所有涉及的人、财、物全部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所有项目落地由集聚区管委会直接协调土地征迁事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套合。二是落实“直通车”制度,按照“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推动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县在产业集聚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监、金融、电力等18个办事服务窗口,将涉企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办理,做到“进一个门、办全部事”;同时,建立项目手续“免费代办制”,凡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所有工商、税务等审批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免费代办,承诺时限,限时办结,真正让投资者享受到了“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市集聚办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工作法,点即把握重点,将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规划调整、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跟踪督导。线即抓住主线,以强化服务意识为主线,建立对口服务制度,加强与相关责任部门沟通衔接,真正做到上下互通、部门联动。面即全面推进,统筹全面,协调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强力实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对外公布制、工作台帐制四项制度,我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省政府办公厅以《政府工作快报》转发。******市产业集聚区推行“一线工作法”,由市级领导负责在一线招商,职能部门负责在一线服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负责在一线解决问题,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东风集团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签约后,仅用一个月完成用地协调560亩、办理各项手续29项。
(六)坚持把要素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在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积极组建投融资机构,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目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拥有投融资公司18个,总注册资金26.7亿元,累计融资超50亿元,其中******市政府注资5亿元成立******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超20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2家,占全市总数的83.8%,比2009年增加36家。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保税、检验检测、环保、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现已建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7个,综合配套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其中******市产业集聚区投资5.5亿元,建成了我省第二家公共保税中心--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中心具备保税存储,出口退税,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和咨询六大功能,并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开关运行,******市成为了全省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的县(市)。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创新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基地,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3名优秀科级干部到产业集聚区担当重任,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对高层次人才实施“保姆式”服务,积极解决户口、住房、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加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县强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通过引进造纸专家姜丰伟,实现了“一个人才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以江河纸业为龙头16家企业组成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突破50亿。
(七)坚持把协调联动作为重要推进手段。建立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负责、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在10个领域分别选择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市发展改委认真履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综合协调;统计局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队伍建设,全面、准确反映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为产业集聚区工作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商务局以集聚区为平台,积极引导集聚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打造全市对外开新高地;市重点办强化项目服务,将产业集聚区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配置要素资源,强化协调服务;国土局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集中用于集聚区建设;市工信、人社、科技、住建、质检、工商、税务、电力、通信等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形成了联动合作、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工作合力。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持续求进为工作主基调,按照“四集一转”内涵要求,围绕省“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抓好“五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项目带动、强化规划引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接近万亿,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第五篇:最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材料[定稿]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3月20日)
尊敬的各位市领导:
今年以来,鲁山县按照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跨越行动,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下面,就我县产业集聚区1-3月工作推进情况和全年工作打算向在座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1-3月份工作进展情况
1-3月底,我县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项目投资9.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完成11.4亿元,同期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年总目标的17%和19%;从业人员达4350人;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其中,投资300亿元的鲁山县石材建材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海亮工业园、投资13亿元的中德纺织科技园、投资3亿元的海威特种布等5个项目,预计下月开工。
二、明确全年目标,狠抓任务落实
我县产业集聚区的奋斗目标是:新增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 1 亿元,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利税1.5亿元;区内就业人员达到2万人,所在地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产业集聚区年终综合考核力争进入全省前50名行列。根据奋斗目标,确定2011年全省排位第45名的南阳市桐柏县产业集聚区为我县赶超目标,并力争超越。
今年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规划调整,拓宽发展空间。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按照“三规合一”和培育主导产业的要求,超前做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50平方公里拓展区的规划调整任务,规划打造“新型建材、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座产业新城,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成商务新区、宜居新地、生态新城。目前,省政府已同意在原有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基础上,再增加7.7平方公里,使鲁山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我们正在积极组织报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今年,我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计划总投资8.8亿元以上,修建道路13条,全长约21.5公里,完成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标准化厂房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了鲁兴路、同盟路、保障路和企业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图纸会审和评审。招商、招投标、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理等工作正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通过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与我县老城、城南新区无缝对接,逐步完成与宝丰、市新城区等周边区域的衔接。
(三)突出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围绕一主(新型建材)二辅(轻纺、旅游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依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实施针对性招商选资。全年计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签约金额在180亿元以上。目前,已设立9个招商分局,外派5个招商小分队,由县级领导带队,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及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招商。2月中旬,郭县长亲赴东莞拜访东莞市台商商会、海威纺织有限公司、台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目前,已与荣格集团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与海威纺织等国内知名企业已达成3亿元的投资意向。
(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今年,我们把产业集聚区村庄改造作为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环节,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15人,成立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25个村庄的搬迁事宜。按照“分步实施,和谐改造,妥善安置”的原则,首批计划完成7个村(大 王庄村、军王村、詹营村、王瓜营村、申庄村、后营村、新华村)的搬迁任务,建设可容纳1.5-2万人居住的露峰和汇源两个社区,使产业集聚区吸纳承载更多的居住人口,加快人口城镇化转移速度。目前,第一批两个社区建设规划已确定,搬迁方案已制订,征求群众意见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办理土地征用、招商等工作。
(五)加大土地储备,提高利用效率。产业集聚区土地综合利用指挥部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不断创新土地储备方式,缓解供求矛盾。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及拓展区域内土地采用土地入股、分期补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今年计划完成对已征土地5000亩的报批和新增10000亩土地的征收任务。同时加大对闲置企业用地和违法占地的清理整顿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六)构建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我们不断探索投融资建设新机制,引导大企业、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变单纯由政府投入为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变建设集聚区为经营集聚区。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利用BT、BOT等形式共实现融资1亿元。
(七)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县领导深入企业 现场办公,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保障环境零干扰。扎实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县联席办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落实好联审、联批,积极为入驻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和单位进行集中梳理,为重点企业开通优质服务“直通车”,变企业到部门办事为部门到企业服务,全力提速行政效能。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分包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融资担保、人才引进和招工培训等问题。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加大对服务单位的评议和对建设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奖惩力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力打造我县产业集聚区品牌,全面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所有在建项目正稳步推进。
(八)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一是健全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产业聚集区建设“松绑放权”的精神,配齐配强我县产业集聚区“四局二办”内设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招商选资、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建设管理和新型社区建设4个指挥部,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二是落实三个坚持:坚持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不动摇;坚持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别由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会、5 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的四级保障机制不动摇;坚持大员上前线、5+
2、白加黑、倒排工期、定期约谈等措施办法不动摇。三是简化审批程序。落实决策咨询、联审联批和直通车制度,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模式,建立项目建设服务机制。四是落实奖惩措施。依据鲁发[2012]2号《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奖惩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对服务单位月评议、对企业建设进度“月评比通报,季综合奖惩”、对贡献大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对产业集聚区整体建设进度实行“周督查、月评比、季奖惩”的监督推进机制。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总之,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前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恳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各位领导提出的指导意见,加强工作研究,狠抓整改落实,力争使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早日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