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

时间:2019-05-13 10: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

第一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

提起“实验教学”,人们总会觉得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学中无须做实验。地理学科与大自然联系密切,在地理学科中也可挖掘出许多实验教学的素材。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做”、“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曾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中学地理实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目标中,首次强调“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回应了新课程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诉求;并明确提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日益重要。由此可见,地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

一、中学地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理念)

1、实验应具有典型性

教师对实验的内容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地理性要强。要设计一些不会干扰正确概念形成的实验,尽量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实验器材或材料的不规范、不标准),而造成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

2、实验应具有启发性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验具有启发性,并在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每个实验从实验材料、操作步骤、实验活动报告,详细地展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实验应简易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建议地理实验教学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既有利于安全,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效果和作用。

4、实验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规律无法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再现。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一般来说,需要用实验来展示的内容,均属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5、实验应注重问题的探究性。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因此,地理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中学地理实验活动的作用

地理实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地理技能与能力为优先目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种教学功能。具体体现在:

1、地理知识教育方面的功能:(1)地理实验可以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有利于地理演变知识的学习;(2)地理实验可以展现地理景观,有利于地理景观知识的学习;(3)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地理事物,有利于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知识的学习;(4)地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表象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学习。

2、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2)地球仪的使用技能;(3)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技能;(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制作技能。

3、地理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1)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地理实验可以培

养学生的想像能力;(3)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功能:(1)地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地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3)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4)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

学态度;(5)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6)地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

1、课内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演示水循环现象变化过程。

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沉积物分选的实验:

利用地理活动挂图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区和日界线划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能简捷、直观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复杂的地理运动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

2、课内动手实验: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中: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课本“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漂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电炉

冰块

纸片a

纸片b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

3、计算机模拟实验: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使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如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变换,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实际上,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如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洋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

4、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如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如何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校所在地经纬度?指导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参与实验操作,计算实验结果;

我国某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春分日前后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该校所在地的经纬度。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

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

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

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 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4)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利用手表和太阳定方位:

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温度计进行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试验;组织学生利用观察月相变化,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等。

总之,无论从学生发展方面、课标与教改方面还是命题与考试方面都说明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广大地理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精心设计实验,让实验在地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不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开展地理实验教学不但是被实践证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论上也是有据可依的。我们要更新地理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具有的多种教学功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二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摘 要: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理念和目的,就应该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生活实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如我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时候,我让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出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有哪些事例利用到大气的热力状况,如秋冬季节,农民在农田里烧秸秆的行为是为了干什么;现在的很多的蔬菜大棚的农业又是如何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为红色等。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把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实例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例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林间小路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堂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例如,讲洋流――风海流的成因时,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假如你现在站在公园的小溪边“一阵微风吹过,河面荡起涟漪”水波顺着风向流走了,在公园的美妙回忆中想象一下海风吹过海面海水会作定向流动...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接受了风海流的成因。在讲解热力环流、高低气压形成时,用自行车轮胎打气过程来讲解高压形成过程,然后把轮胎阀门打开,一股气流快速地往外冲出并发出声音,这个来自生活的体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又如在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可用烧红的铁块与一杯热开水来说明海陆降温的快慢,显得形象直观。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城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城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素养,从而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陈芳.创新教学,使学生爱上高中地理学科[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10期.[2]姜馨蓓.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反思[J].新课程(中)2014年10期.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所以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致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斯霞老师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来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笔者认为,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的个性美。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的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学会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内容。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有效教学设计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的衔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抽象。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认真完成教学与否,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感,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

组竞赛、角色感悟等。这些丰富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认真面对新课程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准确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这告诉我们教师要清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扮演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五大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更加注重自己角色的定位,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打造出高效活力课堂。同时面对网络社会,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自己的学习与思想,去引领学生的学习,做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还表现在教材的重新调整与修改,教材更加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材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将新教材作为我们手中的工具,并借助教材,拓展视野,挖掘内涵,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开发资源的素质,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和评价者。

其次,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的观念之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只有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我们才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唯有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教师才能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唯有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才能坦然面对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我们激扬生命,头脑中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和践行新课程改革,活力四溢,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学习”转变为“要学习”,赋予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满腔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成为有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教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即教师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素质呢?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要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所以,今天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单单是浅层次的,初级的,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以适应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以适应21世纪的教育。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师要由统一规格的“批量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必须具备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即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还要具有一定 的学术水平,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有足够的理解。当然,今天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师更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成为全能型老师,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也才能面对下一代活跃思维的学生。当然,这些更高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提高,这样才能担当教育的大任。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进行互评

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进行互评

摘要:让学生进行互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互评中,引导学生怀着欣赏、宽容的心去客观、公正评价同学,从而获得双赢。

关键词:评价 客观 欣赏

课程教学评价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新的体育课程把健康第一定位为课程的中心目标,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五个领域,因此仅仅用定量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自评、互评、师评更显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让学生进行互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通过以往的经验表明,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忽视了组织和指导,流于形式的评价,将会出现对学生不公正、不客观的评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一般在教学互评中常见问题如下:

1、从众心理:学生对别人评价时,容易受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改变自身评判行为、观点。

2、友伴群体效应: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学生生性好动,喜爱群体活动,也就形成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它对学生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能改变他们内在联系态度和认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形成派别,造成因为感情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3、权威效应:学生之间也客观存在着权利与威信,在实施互评时,班上的班干部、体育骨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的-1-

目光追随着权威者,不敢大胆独立地发表意见。

4、自我中心: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盲目的自信与张扬,有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甚至报复对方,在互评时产生偏激的评价,这种现象易导致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5、“变质”的评价:有的学生首先是拿着放大镜找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同学的可取之处;有的同学故意钻牛角尖;有的同学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而不是客观公正地说出理由;有的同学只会说“好”或“不好”,而不是进行分析„„这种变了“质”的互评既违背了评价的初衷,又使同伴之间互不服气,你这次指责我,我下次贬低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的状况,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新课程教学互评可以为分三个阶段:课中互评、单元(阶段)互评、期末互评。

一、课中互评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价

开学初,先向学生说明互评的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注重相互了解,掌握班内、组内同学的动态变化。

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有事可评,注意问题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如接力赛中,提出你在为了小组的荣誉,全力以赴,顽强拼搏这点完成的如何。再如耐久跑中,提出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这个层面让学生进行互评。真正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互相了解,互相督促,互相提高。

挖掘迎合学生心理的评价方法。如设立体育光荣簿,把学生互评的结果即在体育课堂上的闪光点或典型事例记录进去(同时也可记录学生为校、为班争光的一些情况)。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会以认真负责态度来参与互评,同时又为单元和期末的互评提供依据。

2、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师要扮演指导、引导的角色,对学生认识不清的要加强指导使他们在评价中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与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理由,。要引导学生怀着一颗客观公正的心,抱着健康良好的心态

去欣赏别人。

把对同学的评价作为课堂表现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对别人的正确评价也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更要让学生懂得互评应该是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设立奖励机制。如开展评选最公正的同学或最公正评价等活动来引导互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注意合理评价的顺序性

首先让学生自评,评自己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最了解自身的应是学生本人。

第二步,让学生互评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社会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醒悟,以便更清醒的认识自我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

第三步,教师作为一个权威,应合理运用此效应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客观的给学生铺设一条正确发展的轨迹,但教师注意一定要在最后才能发表意见,避免学生附和的心理,便于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4、呵护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行为调节的高级机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是无能、缺憾的教育,直接导致学生会产生不良行为与心理。所以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获得他人的欣赏和认可,每当听到赞美之言,他们的胸脯就会高高地挺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鼓励学生用欣赏、宽容的心态去评价小伙伴,尊重别人的成果,先肯定被评者的优点,然后再对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委婉地提出建议或补充

5、关注个体差异,培养民主气氛。

新课改要求我们多角度、多元化的衡量全体学生,避免出现先天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也能得高分,反之先天不足的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换不回一个及格,造成与评价目标的脱节,评价偏离重心的失衡。所以在互评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评价目的,重过程、重态度、重进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

要培养民主的气氛。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不搞一言堂,对不同的见解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言者无罪,有则改之,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

二、单元(阶段)互评

1、单元之星评比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实际情况设立一至二项单元之星评比并记录。如帮助之星,信任之星等等。这样让小组内学生充分参与评价,让评价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它的级别定位在单元(阶段)组内之星。

2、对一个单元(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互评,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在这里可以依照单元评价表(表1)的内容进行互评,并做好记录。

3、构建学生交流的平台。如同学话(表2)。

三、期末互评

1、要求每人在期末总评时能列举班内同学1~2例典型事例。让平时不受人注意,学习表现并不稳当的学生因总评受到同学认可而满含热泪,还可通过这些激励性评价改掉不良习惯,它充分体现出互评的合理化、人性化。

2、学期之星评比

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五个方面分别设置学期之星,如排球之星、合作之星、拼搏之星等等。同时也要设立一定的门槛,如只有评到过单元之星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学期之星评比。

3、对一个学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互评,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在这里可以依照期末评价表(表3)的内容进行互评,并做好记录。

应当来说,学生互评是一项学习评价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要带者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走进课堂,树立新的评价理念,思考新的评价方式,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把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致起来。同时教师也要在评价制度中及时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真正体现学生互评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教育的过程,呈现出新体育课程在评价上的优势。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我们自身积极的反思与实践,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因此,当前各所学校都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并将其作为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之一来抓。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在完成了反思任务,比如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在学校检查备课本前匆忙补上;有的虽然平时在写,但如同记“流水账”,只是对教学经验作简单描述,就像把教案“压缩”一下;有的教师写的是课堂实录,没有自己的总结思考„„以上种种做法,均背离了教学反思的初衷,不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度的反思,当然谈不上个人的成长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也是让许多同行困惑的问题,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但受学科的制约,可能交流中的例子有很多的局限性,恳请在座的老师谅解。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那,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呢?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提高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2、教学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期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众所周知,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按教学的进程,可以把教学反思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

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现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

课后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1.撰写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普遍存在教学工作量大的问题,很难抽出时间来写教学日记。这里

介绍一种进行教学反思的简单做法:填写教学反思表格。

教师可将此表格附于每课教案之后,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填写此表格,主要就“反思与心得”予以梳理和记录。

2.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

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教学录像)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还可以在观看了全部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后,思考“如果让自己重新设计这一课(或假如让自己上这节课将如何设计教学)”等问题:这时,最好找一位(或几位)同事和自己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带,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当然,如果有专家从旁帮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上述两种方法比较侧重教师个体单独进行,即教师主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毕竟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是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且容易囿于自我。

3.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因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教师个体可以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佶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和借鉴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另外,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也可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们可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也可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三种反思方法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它们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坚持写课后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

现的新问题。课后反思应写哪些内容?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如能及时详细得记录下来,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一节课上完,老师有一种“爽”的感觉,让人兴奋不已,回味不已!这样的好课为什么成功?原因何在?这就是要抓 “反思点”。

如:执教《出行守规则》后,我感受自己在“巧设对话话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有“亮点”,于是写下:

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35分钟时间,为此我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1)事先准备

执教前,我通过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出行应遵守的规则”,设计了“绿灯闪,怎么办?”话题,引导学生与媒体、与自我、与伙伴、与老师展开对话:“绿灯闪提醒我们什么?假如此时正行走在路中央怎么办?假如还在人行道上又该怎么办?为什么?”层层剖析,逐步深入,让学生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步感受到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系,懂得每个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都要有责任心,这样生命才会有意义,生活才会更精彩。

(2)随机获取

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下暴露的个性化思维主张,往往不是教师预先所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如有学生对“在马路中间看到绿灯闪”提出“应该退回到人行道上”的建议后,我重复了学生的回答,并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扩散性思维。在“你来我往”中逐步感悟因为个人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的“融合”。

这样的细节是很容易一闪而过的,有心的教师应该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寻找自己成功的原因,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

2、思所失,吸取教训,弥补不足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板书设计没有突出重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自主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原因。然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并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在上课时会感觉“堵”得慌:学生反映不积极,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买账。一节课上完,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似的。

示例:

【第一次执教】

师: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已经学会了自己上学,请打开书本,仔细看图想一想,这个小姑娘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放心让她一个人上学呢?

生1: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这里最安全。

生2: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不能乱穿马路或翻隔离栏,否则会受伤甚至死亡。生3:没有人行横道线的马路,可以走天桥或人行地道。

生4:即使没有在没有人行道的小马路上,也应该紧靠路的一边走。

生5:过马路时,除了看红绿灯,走横道线外,还要注意转弯车辆。

师:在人行横道线上过马路怎样注意转弯车辆呢?我来走给大家看。(示范演示)你知道了什么? 生:应该先看左,走一半;再看右,过马路。

师:非常好。谁愿意来走走看?

2个学生模拟实践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说明你们平时出门时就已经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了。那么

你能帮助小明在放学路上安全行走、顺利到家吗?(点击电脑游戏、讲解游戏规

则)

生小组合作玩电脑游戏

师:通过帮助小明你发现在放学路上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才能平安到家呢?

生1:走路要专心,不要边走边看书报。

生2:不能在马路上遛狗,一不小心狗挣脱了绳索会出危险的。

生3:不要在马路上踢球。

生4:施工地方要绕行,还要注意路况。

教后反思: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虽然创设了多维对话的环境,但却没有真正发挥“对话”的实效,究其原因:

(1).与文本对话的学习成果仅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没有关注到学生生命存在状态的体验与感悟。

(2).与生活对话的体验活动仅停留在肤浅的你做我做,缺乏深层次的钻研,使话题没有纵深展开。

(3).与电脑游戏的对话看似热闹,却仅是对生活经验的“再现”,没有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与提升。

我想,如果充分运用对话资源,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有实效。

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可以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如此不断地追问,可以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问。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父母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示例:

上玩《出行守规则》后,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再执教《出行守规则》一课,我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面对学生的滔滔不绝,怎样围绕教学目标随时调整教学指导?

2.怎样抓住学生的精彩回答,并利用这些很好的教育契机为整节课添彩?

3、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须注意的问题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下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和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和建议【摘要】反思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手段,反思有利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反思是一种自律方式,是立足于自我之外、不断检讨自己、......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深圳市滨河中学姜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小结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小结从2007年9月湖南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高中新课改已经在湖南全面铺开。新课程给教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不少困惑、思考......

    浅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王强 内容摘要: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城北学校 樊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前两天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要求我准备一个类似于讲座的的材料,说实话心里很是诚恐......

    如何在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

    如何在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实验 摘要:地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利用地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手段,简捷、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发......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 贵州务川自治县黄都中学 宋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