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绵阳中学刘志谢巧明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地理不好学。通过我校对各年级的学情调查,更进一步反映出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可以概括为“深感困难”。为什么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困难,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困难”分析
1、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高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高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
2、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
3、学科思维能力差,举一反三能力,思维变通性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罗万象,客观上要求思考问题要全面,有逻辑性。学生作业和试卷反映出其思维不全面,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分析“三大火炉”的成因,只答出自然的原因(副高控制和河谷地形),而如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的排放等人为的因素就很少涉及,思考问题不全面。再比如:课堂上我们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考试中出现德干高原种植棉花的区位,很少有学生答对,说明其知识的迁移,变通性差。
4、不勤于,善于运用地图。
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麻烦去翻看地图,只看文字内容,知识点就不易记住,更谈不上理解。就好象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但闭上眼睛,恐怕很难说完全班同学的名字,如果在教室看着每一个人,却很容易说出每位的姓名。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地图也就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还有的学生看图,就眊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地图的色彩美,线条美。而不知道怎样看图,看地图的什么内容,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信息。所以,导致学不好地理。
此外,由于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再加之学生知识面狭窄,其他相关学科(立体几何,理化生)知识欠缺等原因,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对文科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是制约文综成绩的瓶颈。所以,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地理。地理教师义不容辞地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二战中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地利用地中海深处的洋流,关闭发动机,借助底层洋流运动,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课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同时,教师再配以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2、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
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去年重庆的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那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讲城市的地域结构,我们可以出示省会成都市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应该属于那种地域结构?结合其地域形态思考成都为什么要建地铁。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3、精心设问,循序诱思,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
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城市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系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我们校门外的到成都和江油方向的一环路就属于过境干道。学生思考:它的交通量如何,给我们造成那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思考该怎样处理过境干道与市内交通的关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此内容,并且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比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1)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的形式实质就相当与上一节讲过的热力环流。(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实际地球在自转。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情况呢?(3)实际地表不均一,有海陆分布,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样层层深入,步步诱导,不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事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习效益。
地理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图表、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直观,容易接受。比如:在讲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就很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常规,收获细微,做好学法指导。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就是能力,实干就是水平。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地理,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笔记,完成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应试技巧,心理调节等方面,都应该做好指导工作。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更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地研究地理学科知识,挖掘地理素材,探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其能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第二篇: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何小圣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有有限的45分钟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很少能主动地思考课本上的知识,更不用说知识的延伸,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死记硬背,学习的效果不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体现“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我认为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课本的知识点,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去,培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过程和阶段
研究性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研究性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自主研究阶段。
(一)课堂教学各阶段的具体目标
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可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需要对教材仔细分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间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材料。主要是既与课本知识有较强的联系性,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学习研究的欲望,能启发学生的材料。
学生在课堂前所要做的主要是仔细阅读预习材料和课本,思考预习题。在思考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例如从课外读物、网络、报纸等媒体获得,用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所得的结果可以不与教科书相同,只要真正去思考了,并能有自己的论证依据就达到目的了。
2. 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渐从课堂的主体位置淡出,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位置成为指导者和辅导者,教师指出学习的方向,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
3. 课后自学研究目标
以课本的知识点为基础,延伸与生活结合,使学生有机会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各阶段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1. 课前准备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就能对课本知识点有所了解,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资料,预习资料要能吸引学生,附带提出些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抛砖引玉。
由于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刚开始恰恰缺少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讲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预习中要做什么、怎么做。等学生具备了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后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我在高一两个班尝试了设计预习表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将预习准备过程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问题”(即发现问题过程),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思考过程中找到自己迷惑不解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与课本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它们列举出来;第二部分“我的资料”(即分析问题过程),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搜索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不限,最好让学生注明出处,以便教师和其他学生查找,达到资源共享;第三部分“解决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找的资料,给出自己的答案,当然如果有的问题预习时无法解决,可以放到第二环节课堂教学中去;第四部分“自评与互评”(即评价过程),要求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在课堂教学问题共享时请别的同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给出评价。评价体系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如果发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发散性、研究性,并且没有脱离课本;资料搜集针对性强、详细、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证明;解决过程条理清楚,在解决过程中运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同学可以评为优秀。问题提出没有偏离课本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资料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问题解决条理清楚的同学评为良好。问题提出没脱离课本,资料有一定针对性,解决问题对学习有所帮助的为合格。
2. 课堂教学
我将课堂教学分为“竖靶子”、讨论、总结三个主要部分。
(1)“竖靶子”
教师在课堂家教学前将预习表回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结合教学难、重点,选择学生普遍难理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突破的重点。教师也可以将问题作适当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研究、讨论。例如有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难度偏大,如果不修改,“靶子”竖得太高,学生不容易研究,可以将难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小问题难度也不能太低,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思考研究过程。这样学生在解决了一个个小问题中就能逐渐理解掌握该课堂的重点、难点。在讲全球大气环流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为什么说大气环流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我第一次是直接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集体讨论,结果学生没有得出结论。第二次我把这个问题先写在黑板上,然后在旁边再写出一系列的问题:水循环有哪几部分组成?其中水汽是如何从海洋到达陆地的?水从海洋蒸发到大气中和冷却降到陆地哪个是吸热,哪个是防热?大气环流大致的方向(理想状况)是怎样的?水热资源低纬和高纬又怎样的区别?这些小问题学生经过预习和讨论都能回答出,我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水循环有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汽输送主要是由大气运动完成的;水的蒸发是吸热,水的冷却是放热;大气主要运动方向是高低纬间的环流;水热资源低纬要比高纬丰富。这些结论其实就
是“为什么说大气环流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的答案了,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最终答案:大气环流通过在高低纬间的流动将水汽进行输送,并通过水汽的蒸发和降水将热量进行传递,从而起到调节全球水热状况的作用。
(2)开展讨论
讨论研究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特别是在我们这样普通中学的课堂不能操之过急、一步到位,完全交给学生讨论研究。普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地把握课本的难重点,还会出现研究的问题过难或过易的现象。所以刚开始时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指导,把整堂课的重点、难点突破作为教学的纵线,在各阶段以不同的问题(有的是学生预习提出的,有的是教师根据需要提出的)开展讨论研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相关的资料,资料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有所思、有所悟。
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和实践后,学生能基本找到课本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围绕重点、难点提出问题时,教师在准备资料时要多参考学生的预习问题,如果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好,可以引用或让他在课堂上介绍给全班同学,达到资源共享。
课堂讨论研究的形式有很多种,我在实践中有几种效果不错。
①个人提出问题或看法,全体展开讨论。这种方法适用于课堂教学中难点、重点地讨论。它的好处在于重点突出,学生讨论不容易偏离中心。例如看图讨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②按学生预习问题分组讨论。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问题,这时可以分组讨论。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讨论我们如何保护大气环境。
③辩论式讨论。适用于具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念。辩论式讨论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教师要注重调控和指引。例如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哪个先产生)。
(3)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研究,但对前面研究的知识点往往印象不深,没有把知识点间的联系很好把握住,因此总结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归纳、巩固当堂课的难点和重点。
3.课后自学研究
课堂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有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完全解决或深入讨论,有的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因此可以开展课外的自学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课后自学研究可以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集体研究,研究结果要注意及时总结。
我在上《大气环境保护》时,学生提出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污染问题,在课堂上是没有办法一一讨论研究的,于是我组织学生就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超市净菜问题、超市塑料袋污染问题开展课外调查。我们先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了调查表,然后让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超市调查,最后填写调查表、总结。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学生对课本上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不但是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情况,看课本上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去学、愿意去学、喜欢去学。
二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高中学习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机型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时讲同一个知识点,是否与实际相结合,效果明显不一样。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时,往往只是先介绍公式,然后举几个纬度让学生计算不同节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这样的教法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记住,即使暂时记住了,遇到不同纬度的计算又不会了。我们不妨将这个计算放到生活中去,在讲公式前介绍一个案例:某户居民因为自己住宅与相邻住宅的间距太短把开发商告到法院,结果获得了赔偿。学生马上产生兴趣,学生大多知道是因为住户的阳光权受到了侵犯,那么怎么判断两座楼之间的间距是否合适呢?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结合南京的纬度(32°N)来计算南京一般住宅(七层30米左右)之间的间距不得少于几米?这样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很有用,学习的主动性马上就调动起来,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明显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三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积极动手实践。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是通过书面的练习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中学生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光“纸上谈兵”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研究性学习。其实地理课本上每课后面都有一些活动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节的活动题:设计一种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简单方案,并试着测量当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学生们积极思考,动手利用手头的工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有的学生利用一支笔和一把尺子,有的学生利用量角器都成功地测量出了正午太阳高度角,事后在课堂上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方法,还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例如用量角器测量最好在量角器上悬挂一个重物以保证量角器的水平等。
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多一些学生的体验,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点讨论研究,少一点枯燥练习;多一点动手活动,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一切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已经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地理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教学策略,保证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
在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要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根据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比如,地理位置、地区风貌等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中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理解。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相关技能,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核心素养视野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综合素质作为其重点考核部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长期落实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认知水平较高,对外界新鲜事物具有一定接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将核心素养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地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大力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2.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1重点讲解地理基础知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教师要切实结合课本知识制定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划分课本知识重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记忆相关地理知识,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深层含义的同时,使学生熟练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时,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重点讲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利用相关地理教具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正午太阳的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掌握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其知识内容与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重点讲解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模式,构建相关地理模型。教师要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内容以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它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地理知识的根本价值。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图片200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后天》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冰期时代开始。”而影片的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播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概念知识,理解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运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环境,为保护环境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被广泛关注。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调整自身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地理不好学。通过我校对各年级的学情调查,更进一步反映出高中生地理学习现状。可以概括为“深感困难”。
一、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困难”分析 1,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高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高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
2、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
3、学科思维能力差,举一反三能力,思维变通性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罗万象,客观上要求思考问题要全面,有逻辑性。学生作业和试卷反映出其思维不全面,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分析“三大火炉”的成因,只答出自然的原因(副高控制和河谷地形),而如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的排放等人为的因素就很少涉及,思考问题不全面。
4、不勤于,善于运用地图。
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由于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导致学生地图基础知识不牢,读图识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再加之学生知识面狭窄,其他相关学科(立体几何,理化生)知识欠缺等原因,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5、对教师有过度的依赖心理
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普遍对教师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精神.上课时,许多学生的学习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被动的学习,没有计划性,惯性运转,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学习什么,完全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要点没听到或没听全,不是想办法加以补救,而是得过且过,结果是笔记记了一大堆,问题也一大堆;还有一部分学生晚上加班加点地学习,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做作业时乱套题型,总希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进而一步一步地生搬硬套.平时不善于归纳总结,期望教师替自己把地理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6学习意志力薄弱
地理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 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它正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好它需要 中学生有不怕吃苦、多学多练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发育期,也是智、情、意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情感容易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因此,尽管许多中学生知道地理学习应当勤奋,但往往知而不行或不能持之以恒.即使下了决心,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一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与打击,便会轻易地放弃.7、学生地理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我国一般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不但强调师生互动,更主张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差异,缺乏相互倾听的意识及分享与交流的习惯,合作探究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化.表现为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同学则坐在座位上发呆,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也仍旧是那一两个学生.此外,性格差异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地理合作探究意识。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同时,教师再配以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2、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 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去年重庆的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那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3、精心设问,循序诱思,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层层深入,步步诱导,不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事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习效益。
地理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图表、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直观,容易接受。比如:在讲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就很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常规,收获细微,做好学法指导。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就是能力,实干就是水平。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地理,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笔记,完成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应试技巧,心理调节等方面,都应该做好指导工作。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更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地研究地理学科知识,挖掘地理素材,探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其能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第五篇: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强调发现学习,强化学习内部动机,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解读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最后,以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项策略,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布鲁纳学习理论高中地理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19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习理论思想是认知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认为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获得发现的方法与经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侧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达成。布鲁纳学习理论指明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发现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该理论体现生本理念,对推进新课程深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学生发现学习
布鲁纳指出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1]。体现布鲁纳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自学”中学生潜能得以发挥,能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是个人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
2.强化学习内部动机
布鲁纳强调对学科本身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机,学习动机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2]。认为利用奖励、竞争或惩罚等外部动机的方法,对学生的刺激和引诱效果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认知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内部动机变得更为重要。他提倡学习尽可能建立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3.注重学科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3]。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一过程运行好坏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4]。学科知识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基本结构越清晰,就越容易被学习者理解、迁移和应用。
二、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布鲁纳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探索,强调激发学习动机及对知识结构的注重,汲取布鲁纳学习理论有益
和可行性的观点指导我国地理教学,改变过去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布鲁纳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采取的几项策略。
1.创设情境,吸引发现
求知是主动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前人研究的成果[5]。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高一学生较难于揭示事物的表象特征来发现其内在联系。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与学的最佳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火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6]。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形象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自主发现的兴趣。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直接或间接经验相关的情境(见表1)。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出发,结合他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创造此教学情境,学生先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料,得知燃烧玉米秸,能驱烟抗霜。由此激发他们发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得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并获得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新知识。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2.激发动机,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正如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竞争等外在强化。学习主要受内部动机的影响,比如好奇心、上进心、欲望等的激发、指引、促进。地理知识与生活休戚相关,教师不妨将课本中重点、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本节中教师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可以在新课中引导学生做热力环流实验(见表2),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的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烧开的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钢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盆的上方)开一个小洞:4.指导两位学生将点燃的一束香,伸入已开好的小洞内;5.请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通过小组活动,得出结论:1.垂直方向上。冰块上方的烟雾向下运动,是因为这一范围的空气遇冷后收缩,密度增大,浮力小于重力,因而空气下沉运动;反之,热水上方烟雾则向上运动。2.同一平面上。热水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形成低气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烟雾由冰块处吹向热水处,形成空气环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得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的重难点知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较之过去盲目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乐于接受参与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仅应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和领导者,更应是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应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把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学科知识,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
3.总结概括,掌握结构
好的学科结构是尽量简约化,迁移使之拥有活力。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懂得基本原理后更容易理解学科知识。教材的知识是载体,地理教材的编制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教材也有内在的结构,但一般是隐性的。必修一内容,规律原理很多,学生掌握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的性质与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习,学生已理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张白天长发女孩海边的照片,后引出课文海陆风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见表3)。
学生探讨得出,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上增温慢(形成高压),陆上吹海风。所以,长发女孩面朝大海拍的效果更唯美。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便可以迁移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见图1)。理解学科知识结构中最上层的概念、观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生迁移知识越有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知识推理,掌握并记牢知识。
教学案例海陆风→
基本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概括迁移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季风
图1热力环流教学案例、基本原理及概括迁移的关系
在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创设有意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地理新知识;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教会学生迁移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立足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体现“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取对其生活及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适应新课程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9-160.[2]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3]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95-96.[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2.[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2.[6]张占元.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谈教学中点拨时机的把握[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11-112.(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