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1: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第一篇: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2012-09-18 10:33:35 来源:人民日报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文化是城市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河南省信阳市具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区位优势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近年来,信阳市抢抓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契机,坚持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正在发展成为颇具活力的文化城市。

坚持城市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激发城市活力。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应与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从群众出发、靠群众推动、为群众服务。为此,信阳市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在全市300多个社区创建市民学校、宣传橱窗、健身园地、医疗服务站、志愿者队伍等;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先后开展了留守子女关爱行动、关爱孤寡老人行动、青年志愿者应急救援行动等志愿活动;大力倡导“学三理知识,做美德少年”,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网络。坚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丰富城市内涵。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处于多方文化碰撞和融汇之中。城市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城镇化规律。信阳市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不排斥、不漠视,而是主动学习、借鉴、融合外来优

秀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同台竞秀,不但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而且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信阳市有3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连续成功举办20届的中国国际(信阳)茶文化节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一条“金丝带”;外地客商投资兴建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上文广鸡公山万国文化小镇等相继动工。

坚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塑造城市个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传统文化不等于落后文化,不能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信阳市在塑造城市文化个性过程中,坚持尊重历史,将现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城市历史空间和风俗中汲取丰富营养。以革命历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代表的信阳民歌集《魅力信阳》在央视音乐频道展播;根据历史故事整理改编的大型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反响;推出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鄂豫皖根据地纪念馆、农家乐、茶乡行等旅游项目和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

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相融合,培育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培育城市精神,既要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又要发挥载体、制度等因素的作用,实现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相融合。信阳市坚持培育无形文化与建设有形文化相结合,大力加强文化载体和制度建设。城区所有景点常年免费向市民开放,开展市民免费乘车游览城市景点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设立文明中原

(信阳)大讲坛,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面向群众的专题讲座;开展“我推荐,我评选身边好人”活动,着力培育现代文明市民。

(作者:张春香 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副书记)

第二篇:以创新精神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以创新精神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设报2001-05-25

城市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城市。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以创新精神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运用规划手段,整体设计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建设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社会性。城市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步调一致。如果各行其事,各自为政,城市文化建设就会陷入无序混乱。二是不可逆行。一个文化景观,一座历史文化遗存,一旦毁掉就无法恢复;一个公园、一条街道、一幢高楼,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这两个特性决定了科学规划是城市文化有序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美学法则,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具体而言,要强化“三性”:一是科学性。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城市文化的个性、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符合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时代性。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诗意栖居的环境。三是超前性。强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使城市文化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此外,还要保持规划的高度集中统一,规划修改必须坚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划的实施要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规划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

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都有系统配套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因此,我们在确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一是要在研究区域文化上下功夫,发展地方特色。我国的城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唐诗宋词、金石书画一样,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地方特色,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在找准自己的位置与特色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营造特色与学习借鉴的关系,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采博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特色更浓。二是要在研究历史传统上下功夫,发展历史特色。城市的历史形成过程不同,其文化底蕴也不同。不认识到这些,城市文化建设就没有针对性。如果都只是去修复几幢古建筑,建设几处微缩景点和古街市,恢复或发掘几个历史上的古迹,就会使众多城市彼此相似而失去各自的特色。这就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要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三是要在研究人文风俗上下功夫,发展风情特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

除了故乡的亲人就应该是故乡的风土人情了。有人说,城市的魅力首先在于街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街道是一个城市风土人情展示最充分的地方。城市文化建设就要善于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并将其注入城市的躯壳。

遵循教育与管理并举的原则,增强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

市民的文化意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市民的文化意识既取决于教育,又取决于管理。目前,我们的城市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果导致城市文化建设中,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市民教育体系,使广大市民缺乏市民意识和社区成员意识,进而缺乏对城市和所在社区的关怀意识、参与意识、维护意识、建设意识,表现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的欠缺和行为方式不文明。而且,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往往还是“两张皮”,口号式教育多,管理落实少。从管理角度来讲,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如果不以人为本,市民的文化意识就难以得到强化。我们常常从媒体看到要市民不要踩踏草地,而有些草地还是明显地踩出了路的报道,其实往往是因为这种草地设置没有考虑人的行动需要。据说在国外发生这样的情况,马上就有相关人员让其变成人行走道。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化人。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方式,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即所谓“天人合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人的关怀,它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化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又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生态文化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即:城市、文化、人。它们之间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由此,人所建造的城市就会作为空间与时间的组合,成为城市人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舞台。对人而言,城市道德是一种物的存在。人造城市,是人类适应、改变环境的活动,它重视城市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重视城市的生态问题,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环境,减少和避免各种城市问题和城市病。同时,人造的城市又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产物,人们对建造城市的规定巩固和强化了其赖以产生的那种文化。另外,城市不仅在塑造文化,也对其居民加以改造和塑造。这样,就产生了生态文化。当然,生态文化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往往会随人的观念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和手段后,人类作为征服者的自我意识便膨胀起来,这给人类带来了无限欢欣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使人们不得转向尊重、关心、爱护生态环境上来。只要人们朝这一方面努力,并慢慢从这一价值观念去思考、处理自己与环境、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人们对环境的觉悟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童中贤

第三篇:以统合思路推进诚信文化建设20131007

以统合思路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余玉花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7日 07 版)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意味着利益的调整、价值的重估、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转换。由于新旧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法律建设的滞后、道德教育的盲区,产生了各种无序的利益追逐,“诚信”正面临危机。诚信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危机,诚信文化建设是克服各种社会失信现象的良方。

社会转型期诚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诚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已经预示着诚信文化建设的推进有其特殊的难度:首先,诚信文化的潜在性、隐匿性决定了对其单独进行考量存在较大困难,需要从商务、政务、社会、司法等社会实践领域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考察;其次,诚信文化的内在性、复杂性决定了诚信文化建设最终是社会人的教育、改造与转化的工作,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在转型期,利益问题已触及社会方方面面,如何保证诚信在个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实现也必然要从系统性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思路。

诚信文化因其精神性文化的特点而使诚信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除此之外,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交结,也使我国诚信文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 一是历史错位与传统诚信文化现代转化的艰难。诚信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先哲以“天人合一”的智慧推出诚信之道,以德性理论构建诚信文化,通过先人们世世代代的道德实践,中华诚信文化独树一帜。当今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我国诚信文化传统。但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基础是以农业为本的小农经济社会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这与以全球化、网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当前我国社会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化面临着困难。

二是逐利驱动与诚信文化价值定位的下移。当前我国处在尚未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意识日益觉醒,利益诉求日益高涨。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通过钻空子、搭便车来获得利益的途径客观存在。在巨大经济收益的诱惑下,人们总是乐于选择成本低的失信行为作为自己的牟利手段,诚信文化在膨胀的利益欲望面前不堪一击。换句话说,当经济利益与诚信文化发生矛盾时,许多人倾向于选择经济利益,而将诚信摆在次要的位置。

三是新旧体制转换与诚信文化制度建设的盲区。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社会体制和结构的转换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许多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或者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使得诚信文化建设缺少制度支撑。例如,与社会信用管理相关的专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征信数据的采集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还处在起步阶段;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缺乏制度支持与规制等等。

四是“重形轻神”与诚信文化建设中文化向度的薄弱。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形轻神”倾向,比较重视文化建设的外在器物形式要素,而容易忽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要素。受其影响,当前的诚信文化建设也容易走向工具化、形式化的路途,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容易受到忽略。

以统合思路破解诚信文化建设的难题

如何破解诚信文化建设困境,需要引入新的思路。笔者认为,诚信危机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诚信问题具有社会普遍性,涉及社会多方面领域,因此诚信问题的治理与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线形的和局域形的思路。线形思路的特点是简单,不能应对复杂的问题;局域形思路的特点是分散,注重于个别领域或个别方面,不能兼顾其他,因而难以形成力量。对于诚信文化危机这样的复杂问题和建设难题,必须要有整合系统的思路来寻找破解诚信危机的行动方案,统合力量来推进诚信文化的建设。

统合思路不限于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行动组织的设计,同样也运用于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上,在某种意义上,统合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不是盲目追求某种偏好,而是来自现实对统合的需要和可能性。换言之,统合也需要有基础和条件。就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而言,也只有在具备统合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运用统合的思路。基于诚信文化精神性的特点,在讨论诚信文化建设统合问题的时候,必须从精神文化的特性上来寻找诚信文化建设统合的可能

性条件。当然,在聚焦诚信文化精神特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诚信精神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在内的制度条件、生态现状,以及社会基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这些都是统合的条件。以此省视我国现今社会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诚信文化建设已经具备统合的条件。

首先,诚信文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文化。诚信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传统诚信仅仅限于个体的德性,囿于家族与朋友狭小的“熟人圈”。虽然个体德性仍然是社会诚信的基础,然而当今时代对诚信文化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诚信文化的范围。诚信原则不仅通行于熟人之间,更被要求通行于广泛的陌生人之间;诚信原则不仅仅作用于乡村家庭领域,更是国家政治、城市经济与公共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诚信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人们活动和交往的伦理要求。可见,诚信文化是整个社会不同领域和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养料,建设诚信文化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其次,不同领域诚信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支持是统合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诚信文化精神性的特质使其具有快速的蔓延力,人为的设域与阻隔完全是徒劳的。在经济领域失信受益,则失信之风会快速飘向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影响这些领域的诚信文化。同样,政治领域的失信也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诚信建设。人们会自我安慰:官员可以不诚信,我为什么不可以?趋利性心理与“比坏”的心理助推失信蔓延。鉴于此,诚信问题的治理需要统合共治,否则辛苦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当然,从积极方面看,不同领域诚信文化建设又是相互支持的。例如,某一领域对失信的严厉打击不仅遏制了本领域的失信势头,对其他领域的不诚信行为也是一种告诫。同样,某个领域诚信文化建设得好,对其他领域诚信文化建设既树立

了学习的样板,又是极为重要的信心鼓励。总而言之,不同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相互性、交融性显示了统合建设诚信文化的必要性。

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建构

破解社会转型期诚信文化建设的困境,提高我国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效果,真正解决社会失信难题和避免社会诚信危机,应以系统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向建构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具体来说,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建构如下:

一是诚信文化建设领域的统合。就是指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诸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各领域诚信文化建设不能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而应相互配合、有机贯通。要实现它们之间的统合贯通,应打破领域之间不相往来的文化壁垒。随着网络的普遍社会化,领域之间的文化壁垒逐渐打破,为领域间的统合创造了条件。

二是诚信文化建设内容的统合。首先是诚文化与信文化的统合。诚文化注重的是主体内在德性的培育,所谓“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文化是诚信文化的核心和行为动力。信文化注重的是条件性的德性,带有工具性的色彩,但它是现代经济与现代社会交往的必要原则。诚信文化建设包括诚文化建设和信文化建设两方面,而且两方面建设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次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统合。我国有着悠久的诚信文化传统,我国古代和新中国建立后的诚信文化建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能为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和思想启迪,但是要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实现当代诚信文化的创新。再次是世界他文化与民族己文化的统合。诚信文化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道德文化,诚信建设也是其他国家关注的文化任务,具有世界性。对于

他国诚信文化以及文化建设不能简单排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要认真汲取国外诚信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是诚信文化建设手段的统合。首先是观念、制度和技术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促使全社会建立诚信观念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但是,没有外在力量的推动,诚信观念的灌输与自我内化可说是既难又慢,因此诚信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的介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诚信文化建设获得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诚信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如征信技术体系等。其次是观念与行动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既要着眼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使诚信文化深入人心,又要立足于人们的行动,使诚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外在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建设,又要注重人们内心的道德律和善良心的唤醒;既要强调他律的功能,又要强调自律的意义,避免“重形轻神”工具化的建设路数。(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第四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显然,要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板块式”结合,而是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建立国防经济体系和军队建设保障体系,把现代化军队建立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有利于从整体上破除国防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壁垒,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方面深深植根于综合国力之中,利用国家的整体实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变革模式是一个国家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对军事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军事变革模式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相统一,是一些国家军事变革的政策取向和成功经验。现在,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要真正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路子,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充分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军民两方面的优势,统筹考虑作战方式、作战实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发展的关系,把战斗力生成方式与生产力增长模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变消耗型国防为增值型国防,而且也有利于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结合上增强综合国力。

二、坚持军

合式

合意

习主席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这充分说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以战斗力为中心。而军队与社会资源直接对接的范围越广,利用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社会资源潜力向军队战斗力生成的转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我国一贯的方针,但过去主要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主要体现为“军转民”。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论述所包含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模式,具有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三个关键环节、四个重点领域”。一个核心思想,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融合起来。两个基本目的,即利用丰厚的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即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即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实行“融合式”发展。

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加大国防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的融合力度

着力消除国防建设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使国防建设系统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能够有序地互通、互促、互用,把国防实力特别是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一是推进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工作。三是努力扩大

四、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习主席强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军民融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源头”上进行规范,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层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坚持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军队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实行规范的相互参与制度,互通信息、全面论证、协调实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指导与资源市场配置、国家战略产业与配套产业、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等重大关系。其次,要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成熟和文明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协调市场经济各方利益的准绳。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实践要求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二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规,三要在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充实国防的内容条军品的协

。款。总之,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潮起海阔扬帆时——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柯大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进一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把军民融合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来谋划,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家战略全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的重大举措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整体推进改革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顺应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趋势,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方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离不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协同推进。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国防和军队改革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国家总体改革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举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深厚物质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坚强安全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只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才能使国防和军队改革协同推进,从而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的迫切要求。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上就要通过国防和军队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和较量,这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军民融合度等与战争胜负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谁的军民融合程度高,谁获胜的希望就大,能否有效整合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紧紧围绕作战需求,打破军民界限,最大程度实现体制上的融合、指控上的融合、行动上的融合,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夯实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

努力形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深度融合格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市场机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领域,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完善的服务、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发挥供求机制调节优化作用,通过调节供需的方向和规模,使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导向作用,牵引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军事需求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起点。当前,军民融合已经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有的放矢,向对军事需求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聚焦。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应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满足相关军事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在海洋、太空、信息等重要领域,要进一步抓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信息共享工程、屯海戍疆工程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

着力发挥国家主导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优势,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多种经济成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举国家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坚持国家主导,着力在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上下衔接、完善配套、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集中统管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经费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规范军民融合的主要工作和程序方法。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军事变革和军民融合的先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同时科技发展也进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均成为“大科学”时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典型。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已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动机”“倍增器”。近年来,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就是科技创新贯彻军民融合要求的成功范例。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的牵引,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一大批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协调配合、狠抓落实,“融”得顺畅、“合”出高效

军队要以军事需求为基点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主动作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以多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军队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科学作为。适时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需求,健全军事需求的管理机制,完善军事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军事需求分类发布机制。以军事需求牵引、协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计划,把军事需求充分融入、转化、渗透到政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可行性方案之中。主动对规划、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军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要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应树立大国防观,将军民融合作为新形势下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双拥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协调军民融合的责任和职能意识。夯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基础,建立区域性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搞好与驻地部队军事需求的系统对接;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强深层次激励性制度创新,全面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等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在军地协调配合中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把规划落到实处。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与军队战略规划部门要搞好规划目标分解,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搞好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军地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规划实施职责、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统筹落实重大工程建设方案。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掌握,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加强对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确保国家统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鸣 时间:2013-12-10 07:39:25

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准确把握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研究破解矛盾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举措推动统筹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深入研究把握统筹建设的基本要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采取不同方针策略推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加快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作为重点,根据政治形态、经济体制、安全形势和地缘战略特点要求,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军民统筹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调整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相互关系,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和双向转移,构建了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把国防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塑造和保持军工优势,在军工基础上推动“军转民”,以军事技术优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军民融合”模式,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由国防科研生产领域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途径,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世界各国统筹发展模式虽各有侧重,但统筹军民需求、促进军地互动、提升综合国力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主要做法是相近甚至相同的,从中也反映出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一是把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国家安全需要确定经济和国防优先顺序,安全形势紧张的倾向于国防优先,安全形势缓和的倾向于经济优先,并随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二是把战略规划作为基本手段,坚持以调整布局、配置资源为重点,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依据规划计划严格组织实施。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计划、国家级战略工程和配套专项计划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推进以军带民、民为军用,有效聚合国家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把政策法规作为基础支撑,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办法,颁布施行兼顾军地需求、促进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国家意志支持、引导和规范统筹建设。五是把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强化国家高层的决策指导功能,完善政府和军队的协作管理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统筹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认真总结运用我们党指导统筹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有效应对战争威胁,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通过“三线”建设优化战略布局,国防工业按照“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要求加快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和大国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要求全党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队通过设施设备开放、两用人才培养和军用技术转化等措施积极支援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积极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逐步展开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军民统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指导和推进相关领域统筹发展,初步构建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了协调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统筹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把国防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拉动作用;要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强军地协调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加强监督检查,把规划落到实处;军队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是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形势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军地共同努力推动统筹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创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一是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国家首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统筹的主要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推动统筹建设进入了国家主导、按计划实施的新阶段。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国家层面建立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等军地联合议事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与当地驻军强化军地协作关系,促进了统筹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三是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全国人大先后颁发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重要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出台行业领域行政法规,国家部委和军队总部制定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统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实现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逐步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稳步推进,能源、通信、交通等方面动员基础工作不断优化,融合范围从经济社会传统领域向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但也要看到,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准备和具体实践还不够充分,统筹建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清晰,国家层面统筹统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引导性政策、激励性措施和综合性法律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所需保障还不够到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要还不相适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深化军队改革作为治本之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用足用好国家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要积极适应统筹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体上看,应坚持思想先行、需求牵引、规划主导、改革创新、综合施策,以贯彻落实统筹规划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保证,以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为突破,加强国家层面筹划设计、重要资源融合共享和重大工程统筹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强化国家高层战略指导,尽快出台中央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滚动编制统筹建设五年规划,配套制定行业领域专项实施计划,稳步推进统筹建设深化发展。二是突出统筹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好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统筹发展,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急需、行业领域搞不了的战略性工程和基础性建设,加快启动统筹规划安排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三是推进资源共享,建立军地资源转化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军地存量资源普查清查,实施军标体系瘦身和民标等同认可,提出各领域各行业资源共享目标,提高军地资源特别是闲置资产综合利用效益。四是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相适应,加快建立统筹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完善部际协调、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拓宽军地信息融合共享和交流渠道,建立统筹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统筹建设整体质量水平。

第五篇: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13-01-18

2013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

发展,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1月16日,海淀区召开双拥办主任工作会,听取了2012年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情况汇报,书面审议通过了2012年双拥工作总结及2013年双拥工作要点。海淀副区长徐永全参加会议。

2012年,海淀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殊荣。军地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大厦奠基,总政、海军、空军、二炮与北大、清华、航空航天大学签署装备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协议;在“7.21”特大暴雨期间,驻区部队先后出动兵力3万余人,救治患病群众3000余人,赠送药品价值10万余元;总参、总后、海军、空军、二炮、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警等驻区单位,向海淀北部农村地区的各联系点村镇贫困生代表赠送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李京燕)

下载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融合式思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专题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 锋 韩 璞 魏 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日期: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摘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军工企业发展壮......

    非公企业“融合式”党建之我见

    非公企业“融合式”党建之我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建设已渗透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笔者认为,只有将党建元素渗透到非公企业的中心工作中,使......

    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

    江西省意见 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军民结合产业体现着国防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现提......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精选合集)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3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主要目的就是要立足于在更高的起点上持续深入的推进我区“军民融合”......

    探索融合式机关党建的几点做法(5篇)

    探索融合式机关党建的几点做法 ◎文/ 李学同 为解决机关党建与行政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广东省直机关工委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式机关党建,从目标、规划、力量和机制四个方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