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

时间:2019-05-14 05: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

第一篇: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

江西省意见

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军民结合产业体现着国防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军民融合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创新引领、集群发展、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思路,健全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参与军品研制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建成4-5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0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以上;参与军品研制的企业达到130家以上;建成10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形成体系完善、创新驱动、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军民结合特色产业。

1.航空产业:利用军机研发制造优势,巩固教练机、直升机研制生产核心基地地位,努力形成涵盖干支线民用飞机、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领域,覆盖机体大部件、机载系统、配套零部件等供应链分系统,集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飞、航空运营和航空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2.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舶、高端船用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和舰船安全保障系统,形成舰船综合消防系统、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船用惰性气体生产系统的产业体系。

3.核产业:巩固铀资源大省地位,加快发展核地矿产业,提升天然铀产能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进涉核和核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赣布局重大核能项目,推动万安核电等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争取彭泽核电站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启动小型模块式多用途反应堆、高温气冷堆项目。加快发展核电建设工程及配套产业。

4.军用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短波通信、车载通信设备、技侦与电子对抗等高端通信产品,频谱传感器、固定监测测向设备等频谱管理产品,地面指挥控制等信息化装备,以及电子元器件、液晶显示器等。

5.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北斗应用芯片及智能终端设备,加强应用软件开发,形成以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以及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为主,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应用示范,促进高分数据在国土资源、农林、水利、环境监测、城乡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6.民爆产业:重点抓好现场混装炸药、散装型炸药、电子雷管、导爆管(索)、民用特种火箭弹等系列产品及民爆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积极拓展爆破业务,形成民爆产品一体化发展格局。

7.汽车产业:导入北汽集团高技术、高附加值车型,引进日本铃木战略车型,推动昌河汽车发展。在乘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开展深层次合作。

8.服务业:支持各军工集团在赣发展证券、信托、地产、贸易等服务业,支持房车宿营、养老休闲、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等在赣布局设点。

(二)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1.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大飞机部件、教练机、通用飞机等研发与制造区,航空转包生产区以及两化融合创新产业园。建成我国教练机核心基地,大飞机部件、通用飞机、航空配套主要基地,大飞机试飞、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以及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2.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基地:以直升机制造及维修保障、教育培训、通航运营和航空锻铸为主,建成我国直升机研发、制造、培训、运营服务的核心基地。

3.九江通用飞机基地:主要以引进生产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为主,建成通用飞机制造运营的重要基地。

4.鄱阳无人直升机配套基地:在鄱阳无人直升机试飞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无人直升机试验试飞、维修保障、客服培训与托管、国际合作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与景德镇形成“一园两地”发展格局。

5.九江船舶制造、配套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九江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由传统向高端延伸,建成我国船舶制造、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

6.江西铀矿大基地:加快推进铀矿相山基地、赣南基地等老矿山挖潜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铀矿新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天然铀产能。整合省内铀矿资源,组建天然铀区域性公司,建成我国天然铀重要生产基地。

7.吉水军民两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国家国防科工局对口支援吉水县为契机,完善电子信息产品链与信息科技服务链,建成我省军民两用电子产品生产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基地。

8.赣州卫星应用产业基地:以卫星导航产品制造和卫星应用服务为特色,建成要素聚集、规模集中、配套齐全的卫星应用产业基地。

9.新余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基地:立足企业传统优势,扩大降雨弹研制生产能力,开发人工影响天气燃爆器材储存、运输、作业、监测、安全监控设备,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信息管理平台、指挥平台等,建成我省人工影响天气装备核心基地。

10.景德镇及九江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昌河汽车景德镇洪源基地、九江新基地项目建设,全面发展汽车总装、动力总成、零部件、服务贸易等全产业链,将昌河汽车打造成为北汽集团在南方的重要基地。

(三)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1.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完善以总体设计和总装总成为龙头、核心系统和关键设备专业化研制为骨干、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武器装备研制创新体系。围绕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军民两用高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组织编制军转民技术推广目录,推动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参军”产品技术目录,供军队和军工单位选择应用,并鼓励其直接采购民用技术或产品。支持“民参军”技术成果申报国防科技奖励和申请国防专利。

3.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工艺研究中心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推动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

(四)培育壮大军民结合市场主体。

1.积极推动改制重组。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支持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引导从事一般军品配套生产的科研院所探索企业化转制。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军工单位改制重组,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各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军工集团在赣设立区域性总部企业,布局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高级教练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等产品国际市场,深化海外矿权合作与矿业开发,提升对外合作规模及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在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作,统筹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省国防科工办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军民结合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装备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开展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加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管理。支持设立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军转民产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军转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协调服务,优先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原材料、水电、通信等生产要素,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环评等方面,要对军民结合重点项目依法予以支持。

(四)落实财税金融政策。

在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时,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申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支持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融资。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社会智力资源培养军民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军民融合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鼓励省内高校培养军民结合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各军工集团与省内高校联合建立培训中心,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军民结合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

区双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经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印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具体措施,希遵照执行。

一、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军地思想融合。军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富国强军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地方要主动关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坚持部队建设优先研究、部队问题优先协调、部队困难优先解决的工作作风,努力为驻军提供更广覆盖、更高层次、更加优质的服务。部队要坚持以建设第二故乡为己任,主动融入地方基本现代化事业,主动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军地双方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创新思路,凝心聚力,奋发作为,不断取得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成绩。

二是加强军地文化融合。宣传、文化部门,驻区部队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和繁荣军旅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文化资源共享、文化设施共用、文化人才互动、文化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推进军地文化融合式发展。通过军地“六共”:即共送文化书籍到军营、乡村,共送文艺节目到军营、社区,共创双拥题材的文艺节目,共拍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电视片,共建先进文化活动中心,共育文化人才,实现军民融合的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军营、机关、企业、农村、校园、社区,丰富广大军民文化生活,共同打造清浦区双拥文化品牌。

三是加强军地教育融合。军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和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文件精神,努力在军地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手段共用、活动共组、军地互动的良好格局。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作为加强军地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区人武部每年要组织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驻区部队要主动承担驻地大中小学生军训任务,并为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提供教育场地、训练器材等服务,切实将部队营区、军史室打造成国防教育基地;区党校的主体班次要把国防知识讲座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坚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驻军和军人子女倾斜,积极为驻军官兵提升学历层次、报考军事院校开展培训服务,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协调大中专院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驻区部队专题教育、人才培养等提供服务。

四是加强军地卫生融合。军地卫生部门、医疗机构要积极要加强合作共建,定期组织军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和学术交流,对军地疑难杂症病人互派专家会诊,定期组织联合巡诊队免费为驻地群众、连队战士送医送药。地方各医院要积极支持驻军建设,为部队组织的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救护进修、轮修等专业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要多形式开展健康送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医疗服务。驻区部队要积极支持地方无偿献血工作。驻区部队在加强文明营区、卫生营区创建的同时,要积极参加驻地卫生城、环保城、文明城、生态城等创建活动。

五是加强军地设施融合。地方政府要将部队建设所需的水、电、气等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建设到位。在修建城乡道路时,要统筹考虑部队武器装备和人员出入顺畅快捷,主要通道要为部队预设出入口;在发展城乡公交时,要确保所有部队都有公交车辆通达;在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时,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部队干部;对涉及部队的征地拆迁、道路建设,要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行政审批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驻区部队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部队装备、设施的民用效能,大力支持城市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主动助推驻地现代化建设。

六是加强军地科研融合。要注重发挥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优势,积极推动军民科研融合,在光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平板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上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区经信委、科技局要发挥管理调度和协调服务的职能,帮助全区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与部队对接,利用我区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优势,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工业的产业基地。驻区各部队要充分发挥与上级关系密切,与军队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军事院校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军地科研融合牵线搭桥。

七是加强军地人才融合。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机制,推进军地人才培养体系军民融合。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为军地提供各类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既能适应军事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军地两用人才。

八是加强军地应急融合。军地双方要着眼新形势下军地应急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整合军地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军地一体、灵活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军队指挥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政府主导、军地联合的一体化合成组织体系。在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预设军队指挥席位,当发生特别重大事件时,驻区部队主要领导参加指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指挥效能。驻区部队和民兵应急队伍要纳入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按照分级承担、分类保障原则,打造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每年适时组织1—2次应急队伍抢险救灾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要针对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和性质要求,规范实施医疗救护、消防、通信、民防、防化、运输、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专业分队等应急力量建设,全面提升军地应急救援效能。

九是加强军地党建融合。军地各级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宣传党的政策、共同研究党建课题、共同创建党建基地、共同培养党建人才、共同推进“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驻区各部队要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相互学习借鉴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军地党建工作融合,切实增强军地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夯实军民融合式发展基础。各单位要成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新格局。要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使全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与各乡镇、各部门要签订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使军民融合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开展创建工作夯实基础

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八一”、“双拥宣传月”等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了大型图片展览,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泛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宣传报导。

三是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各项任务。加大城镇退伍义务兵安置力度,确保安置率达到100%;积极为农村籍退伍士兵联系用工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帮助退伍军人从事运输、修理、种养殖、餐饮等职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到95%。

四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力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部队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春节、“八一”等节日,对全区驻军部队进行慰问。

淮安市清浦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4月16日

中共莱芜市莱城区委 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政府 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武装部

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4年12月24日)

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驻军部队全面建设,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中央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党我军着眼时代要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面临着外部安全威胁与内部安全隐患、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现实安全挑战与潜在安全风险交织并存的严峻复杂形势,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国家安全与发展两大战略,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促进我区驻军部队全面建设,提升我区双拥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我区有着优良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曾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新时期,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契机,加深军地互动交流,加强军地资源共享,加大军地互办实事力度,不仅有利于创造双拥新特色、新亮点,还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军地一体、统筹规划、建用并举、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形成“党政军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一)积极推进思想文化融合。一是加强军地思想融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关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坚持部队建设优先研究、部队问题优先协调、部队困难优先解决,努力为驻军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优质服务,积极为部队融入地方基本现代化事业、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等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军地文化融合。文体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和繁荣军旅文化的发展目标,加强与部队联系沟通,按照文化资源共享、文化设施共用、文化人才互动、文化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推进“共送文化书籍到军营、乡村,共送文艺节目到军营、社区,共创双拥题材的文艺节目,共拍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专题片,共建先进文化活动中心,共育文化人才”活动,实现军民融合的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军营、地方各单位,丰富广大军民文化生活。

(二)积极推进科研融合。充分利用莱城工业区、莱芜农高区等载体,积极推动军民科研融合。经信、科技等部门要发挥管理调度和协调服务的职能,帮助全区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与部队对接,充分利用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优势,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工业的产业基地。大力研发生产军民两用产品,实现民用、军用互动融合,为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充分利用驻地部队与上级关系密切,与军队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军事院校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军地科研融合激发潜力、增添活力。

(三)积极推进教育资源融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和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文件精神,努力在军地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手段共用、活动共组、军地互动的良好格局。深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加大国防教育阵地、双拥教育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烈士陵园、国防园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好部队营区、军史室、荣誉室、双拥工作站教育功能,建设一批双拥国防宣传橱窗、主题公园、宣传标牌。组织好大中小学生、青年员工、新上岗公务员军训活动,每年组织1-2次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巩固深化军民联合训练,定期组织以城市防空为重点的联合作战训练,以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为重点的联合处置训练,以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为重点的联合救援训练,以动员支前为重点的联合保障训练。教育部门要把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驻军和军人子女倾斜。人社部门要把国防知识讲座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扎实抓好军地两用人才建设,发挥我区人才资源优势,为驻区部队专题教育、人才培养等提供服务,每年为驻地官兵举办1-2种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融合。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要加强与部队合作共建,定期组织军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和学术交流,对军地疑难杂症病人互派专家会诊,定期组织联合巡诊队免费为驻地群众、连队战士送医送药。地方各医院要积极支持驻军建设,为部队组织的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救护进修、轮修等专业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要多形式开展健康送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五)积极推进设施建设融合。各级政府要按照“经济与备战兼容、平时与战时衔接、军需与民用一体”的要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将部队建设所需的水、电、气等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建设到位。在修建城乡道路时,要统筹考虑部队武器装备和人员出入顺畅快捷,主要通道要为部队预设出入口;在光电缆工程建设中,预留军用接口;在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时,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部队干部;对涉及部队的征地拆迁、道路建设,要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行政审批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

(六)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融合。一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军民一体。逐步将驻军社保、医疗、教育、人口计生、婚姻家庭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扎实推进优抚安置城乡一体。按照“城乡一体、自然增长”的原则,及时足额兑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退役士兵安置金、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做好随军家属安置、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住房等方面困难,广泛开展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和结对帮扶活动。

(七)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融合。要着眼新形势下军地应急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整合军地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军地一体、灵活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军队指挥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政府主导、军地联合的一体化合成组织体系。在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预设军队指挥席位,当发生特别重大事件时,为驻区部队主要领导参加指挥创造条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指挥效能。

三、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摆上重要议程,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国防动员委员会牵头,人武部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区双拥办要充分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驻莱城区部队加强联系沟通,搞好共建,不断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完善法规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同时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完善地方性政策制度体系,有效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党委(党组)议军会议、国防动员委员会例会、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通报、要事会商、现场办公等制度,形成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程序和协调机制。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握建设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制度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四)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内容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地方年度工作和党政一把手政绩考评,政府督查部门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任务开展定期督查,定期或分阶段对各级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主动作为、业绩突出、影响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融合发展工作不力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和问责,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专题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 锋 韩 璞 魏 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 “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 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场的特殊性,不允许有民品进入军品市场。另一方面,过去大多数民用部门与国防科技工业没有联系,政策上不允许民企打军品市场,民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军品市场是很难的,所以民用企业发展新技术或研发新产品很少考虑军事上的需要。由此造成军民两个市场的长期分离,“民技军用”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及之事。1.4缺乏相应的效益观念

过去,军品科研生产一般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以保证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目标;而民口企业科研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军品任务大都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构不成规模生产,效益低、风险大,如果没有必要的补偿机制,有些民企不愿主动承担军品任务。而军工部门“吃皇粮”的观念,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依靠军方的计划订单和国家投资的设施,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很少想到利用成熟的民品来降低成本。这是影响“民技军用”实施在经济效益观念上 的主要障碍。2加强高层领导机关对推进“军民融合”的领导与协调,设置高层机关的协调 机构

推进军、民两大创新系统的融合,事关国家全局,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绝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行业的事,它涉及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国家的物资和科技资源,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也势必影响各方面的利益格局,政府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与调整。因此是一个“举国”的任务,必须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统一部署,制定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部门利益必须服从大局,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并协同。

建议国家应设立有权威的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负责方针政策的制定,统筹国家科技规划计划,监督重大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等重大决策。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办公室(建议设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加强重大科技计划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有关部门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门参加,定期议事,协商处理重大军民两用工程项目和科技计划决策问题(如 法律法规、重要政策的拟定,资源利用、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等问题的部际协调)。2010年10月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主办的国发37号文件出台后,雖然明确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构和办公室,但在有关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3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把“军民融合”特别是把鼓励支持民企参与国 防建设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为使民企参加国防建设有法可依,应该适时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民企参加国防建设相关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民营企业把民用相关技术向军用方面转化,力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使更多的民企加入到军品研发的行列中来。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但还没有立法。军品科研生产在某些方面已吸纳了一些民用科技成果和民用产品和研发资源,但由于开拓军品市场程序复杂、门槛较高,使很多可以为国防科技服务的民用高科技成果和民用研发资源被挡在为军工应用的大门之外。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还没有针对民用高技术向军工和军队转移等方面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工作的职能还不太明确,尚未列入工作议事日程,落实到责人,没有在这些统一规章制度支撑下的运行规则,就不能从制度上保证把民用高新技术融入到军工科研生产系统中去。

为此,建议大力开展“军民融合”相关课题研究,并请注意将人大军民融合立法与国防科研生产法的修改相结合,为制订和完善“军民融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4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和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放开一般配套,打破 军、民界限及军工集团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 境。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民营企业没有获得参与国防建设的平等权利,不能与目前的军工企业平等的参与竞投标。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军民合作、充分调集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国防建设的合理机制。

当前,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大多面向传统军工企业,投资、免税等方面的支持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军工领域,对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参与机制和实施政策支持。参与军品的民用企业和现国有军工企业处于非合理、非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参与机会、市场信息、经费支持、运作规定等多方面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机制严重缺乏,由此制约了民用企业在其中的技术和潜力发挥,无法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军品市场竞争中去。这样必然不利于“军民融合”理念的形成,同时也会极大地制约民企的发展,损害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

对民营企业经济支持问题。从民营企业为军事装备提供产品模式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民企现有的或相近性能的又能满足军品要求的产品,可采用货架采购方式。另一种是有专用技术要求,而需要进行前期技术研究的产品,虽然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与技术优势,但仍在需要相当数量经费投入的产品,则国家也应该和军工企业一样考虑无偿的给予前期投入的支持。

改革军品税收制度和军品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规定,让承担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同等待遇。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要打破军民界限,凡是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民企都有权按规定申请条件保障费;或者明文规定军工重点实验室和专用试验设施向民企有偿开放。以上有关事项雖然在2010年国发37号文件中都已有明文规定,但尚需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

5国家统一规划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发展,统一制订军、民口军民两用技术规 划和计划。

在体制机制尚未彻底变革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切入点。军民两用技术,是指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在军品和民品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广泛应用空间和应用潜力的技术。对于军工中的军民两用技术应当有一个辨证的认识:在计划经济的军工独立体系中,过分强调军品的特殊性,使军工行业膨胀成大而全或小而全,这是忽视军民两用技术的通用性或共性,没有处理好其通用性与特殊性之间八二开的关系,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而现在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共性时,不是要否认军品的特殊性,在关注军民两用技术通用性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将会有利于提高投资强度集中更多的力量解决军品特殊性向题。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创建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和发展,既增强军事科研生产能力,又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提高战斗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战略措施。为加快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统一组织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论证;制订鼓励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鼓励军方与民企合作,努力营造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环境;军队不能单纯作为一个采购方到市场上来买技术和产品,特别要支持和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原创性、前瞻性的、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进行予以支持和指导,加强军方的需求牵引。在重大关键领域立项时,重视对同行业中的民品项目和产品予以公平的军工专家评审,择优选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建议设立专门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民营企业中正在研发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两用技术项目可以申请该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营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6军方和军工部门定期向符合保密条件的民营企业发布军事装备技术的需求信 息,让民企知道军方(包括军工)需要什么。我国国防军工行业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民企为国防建设服务最大的难点就是不了解军方的需求。在信息渠道的层面上,军与民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除少数经常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的企业外,大多数民营企业不知道军方和军品科研生产中需求是什么,因而认为无法为国防军工服务。民口高科技企业即使有进入军品市场的强烈愿望,但是没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去了解军品科研生产的需求。他们无从知道当前军品科研生产是否需要他们手中成熟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否适应军品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申办军品项目的各项复杂程序和特殊规定。有些民用企业手里有好技术、好产品,很看好军品市场,但苦于找不到“婆家”而发愁。

目前,装备采购也开始采用招标、竞标的采购方式,部分民企特别是民营电子类企业已或多或少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一些通信类的电子产品、软件和网络技术已逐步向军品市场渗透,但大多数是在一种无序的、偶然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靠这些企业的原军工背景及其熟人的关系,相互了解有关需求信息,尝试开发适应性产品和技术。这种靠熟人、老关系构成的信息渠道是难于长久的,也是极不规范的,由于很难把握准军方的需求,有些企业常常为得到过时的信息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专家建议:建议按照需求指标结构分解树的办法,军队和军工部门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发布二、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建议国家及军工保密部门在加强电子信息保密又不防碍技术交流前题下,制定出符合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措施。

7建立国家级军民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从政府层面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为 国防建设服务。

国家科技部每年都安排各种高科技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还有国家引导类计划(如火炬、星火计划)及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相关科研计划,这些计划所列项目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立项的,但其科研成果中有许多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此,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利用现行渠道对各部门、各尚市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动态跟踪,及时汇集各类科研计划所产生高新技术成果、可用高科技资源情况及动向,建立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邀请军队和军工专家对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分类遴选和评估,把有军用潜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纳入数据库。入库项目,通过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军队和军工部门发布信息,也可组织专项活动(如:信息发布会、成果交流会、展览会等)向军队和军工部门推介。8军转民应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军工科研生产剩余能力的转移、人员 的分流,重点抓好由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使先进军用技术成果 及时转移为国家 经济建设服务。

上世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重视军转民工作,军工部门开发民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军转民往往着眼于军工制造能力的转移和人员的分流,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的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解密规定。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后,应用于一型重大的新研制武器装备,其周期约6至10年,如果等到该型装备服役10年后才能解密,那这项技术已失去了先进性。为此,研究解决军转民技术成果的解密问题,这是军用技术适时向民用转移的瓶颈。

专家们认为,有些预研中间技术成果可以采取“先民后军”的做法,民用量大面广,在应用中考验其可靠性,然后转为军用,民用得效益,军用也放心。这是“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好办法。

9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 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在调研和座谈中,军方反映采用民间高科技资源最大的困难是不了解民间有哪些优质资源可供选择。军方装备采购部门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除了原有的计划渠道,也没有其他相应的渠道可以在全国范围了解哪些非军工企业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不少军队用户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民企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不了解,没有固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沟通渠道。如:武汉盘古减振抗震缓冲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电磁流变流体智能主动防震减振技术,完全可应用于军用车辆的防震减振,但长期未被国防军工所了解。直到某军工单位相关科技人员偶然发现了此项技术,才被该军工企业所采用。

为此,军、民双方都强烈呼吁建立一个军民共用的信息平台,以即时沟通和交流供、需双方的信息。军与民之间很需要搭建一个军民互动的信息平台,沟通双方的信息。这个信息平台的构想是:在政府中心工作指引下,由“中介机构+专用信息网”组成。中介机构负责建立信息库和专家库,将广泛收集到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信息,组织专家评估、筛选,然后通过专用信息网向军方推荐(也可直接推荐)。军方(或军工部门)需要获取民用高科技资源的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取。中介机构的人员由两部份人员组成,一是军队和军工行业退下来的装备管理专家(他们比较了解军方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二是从事中介活动的专门人员。从我国目前现行体制出发,在国家和军队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可以有重点地扶持民间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向军用转移的有效措施。

10开展“军民融合”试点。根据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可以开展 军民合作的试点,逐步建立起军民互动、互通的高效运行机制。在经济科技条件比较好的省市或地区(如中关村高新区)建立军方与民企建立合作开发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试点。军方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为合作伙伴,组建专项军民联合攻关小组,集中军民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及时解决重大国防技术课题和项目,或长期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重大技术。这样有利于把军地资源包括科技人才和资金集中在一起突破技术难点,针对军队的使用要求,进行共同开发将会有更好的合作效果。有的企业还提出希望和军队专业技术对口的部门,建立联合实验室,把军队需要做的技术攻关项目,军民双方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加快科技成果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方面的应用。

第三篇: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13-01-18

2013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

发展,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1月16日,海淀区召开双拥办主任工作会,听取了2012年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情况汇报,书面审议通过了2012年双拥工作总结及2013年双拥工作要点。海淀副区长徐永全参加会议。

2012年,海淀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殊荣。军地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大厦奠基,总政、海军、空军、二炮与北大、清华、航空航天大学签署装备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协议;在“7.21”特大暴雨期间,驻区部队先后出动兵力3万余人,救治患病群众3000余人,赠送药品价值10万余元;总参、总后、海军、空军、二炮、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警等驻区单位,向海淀北部农村地区的各联系点村镇贫困生代表赠送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李京燕)

第四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显然,要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板块式”结合,而是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建立国防经济体系和军队建设保障体系,把现代化军队建立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有利于从整体上破除国防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壁垒,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方面深深植根于综合国力之中,利用国家的整体实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变革模式是一个国家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对军事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军事变革模式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相统一,是一些国家军事变革的政策取向和成功经验。现在,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要真正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路子,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充分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军民两方面的优势,统筹考虑作战方式、作战实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发展的关系,把战斗力生成方式与生产力增长模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变消耗型国防为增值型国防,而且也有利于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结合上增强综合国力。

二、坚持军

合式

合意

习主席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这充分说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以战斗力为中心。而军队与社会资源直接对接的范围越广,利用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社会资源潜力向军队战斗力生成的转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我国一贯的方针,但过去主要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主要体现为“军转民”。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论述所包含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模式,具有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三个关键环节、四个重点领域”。一个核心思想,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融合起来。两个基本目的,即利用丰厚的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即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即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实行“融合式”发展。

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加大国防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的融合力度

着力消除国防建设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使国防建设系统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能够有序地互通、互促、互用,把国防实力特别是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一是推进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工作。三是努力扩大

四、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习主席强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军民融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源头”上进行规范,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层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坚持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军队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实行规范的相互参与制度,互通信息、全面论证、协调实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指导与资源市场配置、国家战略产业与配套产业、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等重大关系。其次,要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成熟和文明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协调市场经济各方利益的准绳。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实践要求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二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规,三要在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充实国防的内容条军品的协

。款。总之,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潮起海阔扬帆时——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柯大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进一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把军民融合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来谋划,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家战略全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的重大举措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整体推进改革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顺应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趋势,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方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离不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协同推进。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国防和军队改革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国家总体改革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举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深厚物质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坚强安全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只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才能使国防和军队改革协同推进,从而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的迫切要求。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上就要通过国防和军队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和较量,这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军民融合度等与战争胜负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谁的军民融合程度高,谁获胜的希望就大,能否有效整合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紧紧围绕作战需求,打破军民界限,最大程度实现体制上的融合、指控上的融合、行动上的融合,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夯实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

努力形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深度融合格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市场机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领域,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完善的服务、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发挥供求机制调节优化作用,通过调节供需的方向和规模,使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导向作用,牵引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军事需求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起点。当前,军民融合已经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有的放矢,向对军事需求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聚焦。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应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满足相关军事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在海洋、太空、信息等重要领域,要进一步抓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信息共享工程、屯海戍疆工程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

着力发挥国家主导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优势,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多种经济成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举国家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坚持国家主导,着力在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上下衔接、完善配套、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集中统管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经费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规范军民融合的主要工作和程序方法。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军事变革和军民融合的先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同时科技发展也进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均成为“大科学”时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典型。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已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动机”“倍增器”。近年来,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就是科技创新贯彻军民融合要求的成功范例。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的牵引,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一大批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协调配合、狠抓落实,“融”得顺畅、“合”出高效

军队要以军事需求为基点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主动作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以多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军队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科学作为。适时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需求,健全军事需求的管理机制,完善军事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军事需求分类发布机制。以军事需求牵引、协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计划,把军事需求充分融入、转化、渗透到政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可行性方案之中。主动对规划、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军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要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应树立大国防观,将军民融合作为新形势下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双拥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协调军民融合的责任和职能意识。夯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基础,建立区域性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搞好与驻地部队军事需求的系统对接;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强深层次激励性制度创新,全面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等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在军地协调配合中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把规划落到实处。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与军队战略规划部门要搞好规划目标分解,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搞好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军地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规划实施职责、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统筹落实重大工程建设方案。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掌握,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加强对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确保国家统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鸣 时间:2013-12-10 07:39:25

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准确把握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研究破解矛盾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举措推动统筹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深入研究把握统筹建设的基本要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采取不同方针策略推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加快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作为重点,根据政治形态、经济体制、安全形势和地缘战略特点要求,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军民统筹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调整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相互关系,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和双向转移,构建了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把国防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塑造和保持军工优势,在军工基础上推动“军转民”,以军事技术优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军民融合”模式,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由国防科研生产领域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途径,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世界各国统筹发展模式虽各有侧重,但统筹军民需求、促进军地互动、提升综合国力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主要做法是相近甚至相同的,从中也反映出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一是把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国家安全需要确定经济和国防优先顺序,安全形势紧张的倾向于国防优先,安全形势缓和的倾向于经济优先,并随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二是把战略规划作为基本手段,坚持以调整布局、配置资源为重点,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依据规划计划严格组织实施。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计划、国家级战略工程和配套专项计划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推进以军带民、民为军用,有效聚合国家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把政策法规作为基础支撑,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办法,颁布施行兼顾军地需求、促进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国家意志支持、引导和规范统筹建设。五是把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强化国家高层的决策指导功能,完善政府和军队的协作管理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统筹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认真总结运用我们党指导统筹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有效应对战争威胁,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通过“三线”建设优化战略布局,国防工业按照“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要求加快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和大国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要求全党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队通过设施设备开放、两用人才培养和军用技术转化等措施积极支援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积极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逐步展开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军民统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指导和推进相关领域统筹发展,初步构建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了协调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统筹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把国防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拉动作用;要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强军地协调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加强监督检查,把规划落到实处;军队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是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形势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军地共同努力推动统筹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创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一是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国家首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统筹的主要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推动统筹建设进入了国家主导、按计划实施的新阶段。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国家层面建立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等军地联合议事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与当地驻军强化军地协作关系,促进了统筹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三是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全国人大先后颁发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重要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出台行业领域行政法规,国家部委和军队总部制定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统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实现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逐步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稳步推进,能源、通信、交通等方面动员基础工作不断优化,融合范围从经济社会传统领域向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但也要看到,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准备和具体实践还不够充分,统筹建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清晰,国家层面统筹统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引导性政策、激励性措施和综合性法律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所需保障还不够到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要还不相适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深化军队改革作为治本之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用足用好国家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要积极适应统筹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体上看,应坚持思想先行、需求牵引、规划主导、改革创新、综合施策,以贯彻落实统筹规划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保证,以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为突破,加强国家层面筹划设计、重要资源融合共享和重大工程统筹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强化国家高层战略指导,尽快出台中央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滚动编制统筹建设五年规划,配套制定行业领域专项实施计划,稳步推进统筹建设深化发展。二是突出统筹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好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统筹发展,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急需、行业领域搞不了的战略性工程和基础性建设,加快启动统筹规划安排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三是推进资源共享,建立军地资源转化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军地存量资源普查清查,实施军标体系瘦身和民标等同认可,提出各领域各行业资源共享目标,提高军地资源特别是闲置资产综合利用效益。四是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相适应,加快建立统筹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完善部际协调、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拓宽军地信息融合共享和交流渠道,建立统筹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统筹建设整体质量水平。

第五篇: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以及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法制建设经验,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意义,研究相应法制建设基本内容,对推动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法律制度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不分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为此,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要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无疑具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做一基本的研究。

法律制度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①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涉及各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因此,及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稳定、权威作用,可以固化成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基本遵循,提供实施的基本依据,协调解决纷争,确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现。

胡锦涛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怎样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正规、有序。由此,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还是确保其实施和实现的基本前提。

根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军基本方针,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良法”,做到“有法可依”;更在于它要求严格执行这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实施和实现。

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背景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极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在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用以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顺利实施。

如美国设置了包括国会、国防部、总统科技政策局、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在内的完整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形成了科学的国家决策机制。“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积极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②此外,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等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都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来推动和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纵观上述各国法律制度建设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首先应大力加强立法。从宏观战略规划设计到基本原则、从利益协调机制到基本内容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办法,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中的需求贯彻、合同履行、征地补偿、纠纷仲裁、奖励惩罚等行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③通过新制定和修改、废止已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规定,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是强力抓好实施。必须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兼顾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既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忽略了“战场”的需求,也不能片面强调“战场”需要,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再次是强化监督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和保障,要想使法律所确立的目标完全实现,还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事关国家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使各项建设成果完全落到实处,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务必使相应各项法律规定内容落到实处,绝对不容许打“法律白条”,也绝对不容许走形式、搞花架子,对于任何违法者,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基本内容

高度重视研究。首先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应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以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国防利益与经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坚持符合国防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④立法依据应着重以我国宪法、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为基本依据。其次是大力

加强实践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研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安全保障等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内容、现实需要,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适时科学立法。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从数量上看达到了一定规模,从内容上看基本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在如何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尚无一部国家层面意义的基本法律,因此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具体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和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适时制定一部《军民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许多已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中还有许多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要求、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及时加以修改或废止。目前必须制定、修改、废止那些急需的、内容重要且相对容易的法律法规,此次《兵役法》适时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兵役优先”原则堪称典范。当前,《军人工资保障法》、《军人退役安置法》、《信息化工作条例》、《民技军用保障法》、《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均应适时纳入规划,加强调研,及时立法。

强化实施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内容。此外,《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兵役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完善也使得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这些规划和法律法规内容得到实施和实现。因此,对已有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立法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对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追责问效监督机制,使之确保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事关军地双方的各个方面,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既重要又非常迫切。如果

能做到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依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法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依法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就能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科学化,最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有力推进和保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

注释

①梁光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求是》,2011第15期,第11页。

②刘果,文节,刘喜斌:“美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3期,第145页。

③“希望立法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国人大》,2011年第13期,第24页。④刘继贤,刘铮:《新军事变革与法制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下载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日期: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摘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军工企业发展壮......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孙政委)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 探索军地建设“双赢”之路 ——在与区城建局、建设局、园林局党委联组学习上的发言 洪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孙革新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胡锦涛同......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共5篇)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字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军报: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中广网2009-08-04 10:08[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精选合集)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3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主要目的就是要立足于在更高的起点上持续深入的推进我区“军民融合”......

    军工企业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军工企业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强国的......

    黄山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在歙县举行(优秀范文5篇)

    7月25日,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在歙县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国权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程迎峰作工作报告。 市委常委、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