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8: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宜昌军供站

杜远林、向颖波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总结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军民融合、一体保障,是新时期军事斗争中军事交通运输准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军供站作为地方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延伸和补充,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和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才能构建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军供保障体系。

一、深化理念,新形势下军供工作必须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军供站建设发展的方向,军队发展和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推进军供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军供保障工作的需要和支持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做好军供保障工作。

(一)必须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军供站作为政府拥军支前的组织机构,是为了做好部队在运输途中的食宿保障工作,离开了部队,军供站就失去了作用价值。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从事直接管理的民政部门及军供站工作人员应当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正确把握军供站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军地领导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经济意识、全局意识,做到军民一致、军政一体、融合式发展。

(二)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要求军队具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无论是维护领土、海洋主权、维和、维稳,还是反恐、处突和抢险救灾等,一旦有事,大批部队将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方向、同一地域持续输送,军供保障将面临任务重、时间长、密度大、保障方式多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军供保障必须熟悉部队应急输送的特点和输送径路,充足实战准备多种方案预案。确保由平时保障向战时保障转变,常规保障向应急保障转变,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转变,自身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单一保障向多样化保障转变。

(三)必须紧贴军交运输现代化建设规定的总要求。随着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发展变化以及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军供工作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在观念上更新。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部队发展的步伐,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其次,在保障方式上创新,探索现代化新的保障方式。最后,在服务水平上求新。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部队满意”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责任,提升服务水平。

二、创新模式,切实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贯彻于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军供站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关键是要紧贴单位建设实际,做到思考问题以实现军民融合为依据,谋划建设以实现军民融合为遵循,切实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军供工作的全部实践。

(一)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工作机制中。一是要建立军地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和军交运输部门联合组成的军供工作领导小组和军供应急保障指挥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形成制度化。认真研究解决军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遇有应急、野外、大规模、持续、机动的军供保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合力完成任务。二是要有完善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军供站、军代处要建立完善的联系工作机制,多形式开展各类活动,融合军民关系,建立军路协调的保障模式、相衔接的服务网络、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军供站应主动争取军方的指导,适时了解部队后勤保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便做好应对多重复杂军供保障工作准备;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应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完成军供保障任务和协调解决军供站在当地遇到的工作困难,加强工作协调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双方的全面建设。

(二)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教育训练中。军供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军供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军供队伍,既是做好军供工作的基础,也是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军供站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军交运输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加强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工作评估标准》的研究学习,对近几年来在完成常规保障、跨区域演习和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中取得的好的经验进行学习调研、吸收、更新思想、创新服务方式。一是要依托部队、地方训练资源,切实提高军供队伍的综合素质。运用模拟化、网络化、一体化训练手段,开展指挥协同演练,加强战备形势、服务宗旨、保障技能等教育,确保在受领任务后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能够拉得动、展得开、供得上,适应部队现代军事的要求。二是适时开展军事训练、技能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实地练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技术能手,提高军用饮食供应保障能力。三是要配齐、配强军供保障所需的各类专业岗位人员,为部队提供野外供餐、物资采购、人员休整、住宿接待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实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型保障要求。

(三)要把军民式融合发展贯穿到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军供站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关心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军交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宜昌军供站同省内其它军供站相比,有一个性质上的区别:铁路军供站,资产属铁路所有,军供设施的添置和维修也由铁路负责;宜昌军供站为水路军供站,资产属地方政府所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由地方政府负责。多年来,铁路军供站得益于铁路军代处的支持,在设施维修经费上得到了军地双重保障,支持力度优于水路军供站。过去这种布局导致宜昌站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该站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作为地方政府要对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和全国重点军供站的发展需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并根据当前军供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订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建立“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经费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的“三保一增加”军供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军供站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多法并举,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

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推动军供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军供工作要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推进军供站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几年,宜昌军供站按照军民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网络,与信得过的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协议,与多家宾馆、快餐店签订应急保障协议,建立了军供站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机制。很好地实行了机动保障和定点保障相结合,启用了站内桌席、站外打包送餐等多种供应方式,多次参加了长航宜昌军代处、三峡机场、尤利客快餐连锁店联合开展的为部队机动送餐实战演练活动。社会化保障,作为一种辅助供应方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今后的军供工作中,我们需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用典型示范推动融合。比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在宝成线、成昆线铁路中断后,部队人员和物资通过湖北省襄阳、十堰进入四川,导致支线的军供站任务加重。为了缓解襄阳军供站的工作压力,全省其他军供站在省民政厅、铁路军代处的领导下,分期分批派出军供突击队对襄阳军供站给予了支援,为打赢夺取抗震救灾这场硬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展示了军供站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敢打硬拼的精神,谱写了站际联合、军地携手抗震救灾的新篇章。

又如,2008年6月1日,奥运火炬在宜昌境内传递,保卫火炬的武警官兵近上千人入住军供站。宜昌军供站立即启用人员紧急召集程序,并迅速启动了军供站应急保障预案。为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军供站还迅速向市军供领导小组汇报,并按其要求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得到了市公安部门、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公司、市防疫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2600人次的应急供应任务,为宜昌奥运火炬安全传递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军供站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一是要强化国防教育,扩大社会影响,让融合理念深入人心。要突出环境熏陶,在主要干线和街道社区设立永久性国防宣传标语,在每年的“国防教育日”,可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平台播发国防建设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军民融合教育氛围。在全社会各项工作中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行的良好局面。二是发挥军民融合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积极建立“以军供站干部职工为主、以驻军(含预备役)官兵为辅、以社会志愿工作者为补充”的三支应急军供保障队伍,巩固和完善军供站与军供站、军供站与驻地军事机构、军供站与社会化保障力量相结合的站际联合、军地联合、军民联合的新型军供保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三是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和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在严守军事秘密前提下,加强军供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同行、军地之间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为军供保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平台。四是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供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单位利益,牵涉面大、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各级政府应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供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五是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思路,利用现有设施,在不影响军供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好平战结合、综合利用,为改善军供设施、提高军供质量提供经济支持。

第二篇: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孙政委)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 探索军地建设“双赢”之路

——在与区城建局、建设局、园林局党委联组学习上的发言

洪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孙革新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2004.7.24)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型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人武部作为省军区系统的部队,特别是作为同级地方党委军事机关,我们要切实用这一重要指示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创新实践,努力探索符合洪山区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胡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和反华势力仍很猖獗,“台独”、“藏独”、“东突独”以及近期比较活跃的“煽动非法聚集”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国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活动不断,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人武部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人武部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不仅是本级行政区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也是联结地方与其他驻军的桥梁纽带,并所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特殊优势并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武部应站在洪山区安全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积极为军民融合发展做贡献。一是人武部具有领导体制“双重性”的优势,应该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我党我军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对人民武装实行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军事系统垂直领导的“双重”领导制度。这既是一个重要特点,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人武部应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当好军队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主动建言献策、主动沟通协调、主动有所作为,积极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人武部要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时汇报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要求,积极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 的方针政策,通过完善和坚持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工作述职等党管武装基本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促使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长远的政治任务来通盘考虑。要履行职能当好参谋助手。人武部作为洪山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区委、政府军事工作的参谋助手,协助区委、政府搞好军民融合工作是分内职责。平时工作中要主动了解掌握国防建设情况和军事需求,积极向区委、政府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区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军民融合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项帮助解决。要发挥作用搞好统筹谋划。人武部是区国动委的常设办事机关,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应主动牵头,担当起统筹谋划的重任。如要认真搞好区国防动员潜力发展调查工作,分析研究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切实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立足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军事工作实际,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从顶层上制定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应急应战物资储备、军民产品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军民一体化保障等规划计划,对每年抓什么、达到什么指标、什么时候完成,都应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使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方法科学、步骤有序,形成国防建 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做到既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人武部具有工作性质“兼容性”的优势,应发挥好“铺路搭桥”的作用。人武部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军事工作与地方工作兼容,开展工作较为方便。人武部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要强化国防教育,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协调和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人武部要把融合发展的思想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抓好深化普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区人民群众特别是民兵预备役人员明白富国强兵的道理,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民融合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关系单位和个人诸多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行为,只有依靠完备的法规调控措施来协调和组织,才能有序开展。人武部应着眼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协调区委、政府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民融合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融合发展的工作环境。人武部要根据融合工作的特点规律,按照“军队提需求,党委作决策,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 实”的思路,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高效、正规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军地之间固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切实把军民融合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范畴,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三是人武部具有工作对象“广泛性”的优势,应发挥好“示范引路”的作用。人武部工作性质寓兵于民,工作对象分布在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军民融合的要求更高、形式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抓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努力发挥好“示范引路”作用。要推动指挥体制的融合。如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在推动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机制衔接上功夫。要以区委、政府和人武部自身为基础,依托国防动员机构,组建党政军合成、分工协作的联合指挥部,并利用军队内部系统指挥网、政府政务网和国防动员信息网,建立军地兼容、信息互通的合成指挥控制平台,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国防动员工作。要推动物资储备的融合。人武部要积极借助国防动员工作平台,认真搞好应急应战装备物资需求论证,按照急需先储、调用方便的原则,抓好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器材实案化预储、预征工作,并商区有关部门和军民通用企业,搞好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要以区委、政府为中心、以洪山区主要干道为支撑、以主要街道为重点,建立由人武部协调负责、需求部队按需计划调配的物资储备、配备、采购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富有弹性的军民融合布局,为应急应战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资保障。要推动人才建设的融合。人武部应利用洪山区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拓宽编组渠道、改进编组方法、提高编建质量,真正把热爱国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军民两用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专家技术人才吸纳到民兵预备役组织,高标准抓好高素质兵员储备工作;要借助地方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委托育才、联合育才、对口育才和岗位育才等办法.加速提高武装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完善军地双方人才信息共享渠道,采取双向兼职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军地双方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进一步为搞好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探索方法路子。

三、拓展方法路子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落实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协调布局、资源共享、互为促进,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很广泛,渠道和方式也很多,当前应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后勤保障融合、科技科研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应急救灾融合、双拥共建融合”等方面融合建设,真正实现军民“双赢”。为此,军地双方尤其是人武部要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了解新要求,找出融合式发展的共同点,选准结合点,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是要扩大军民融合的范围。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比如,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融合,如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装备技术搞好军民两用、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等;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充融合式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些年,我们洪山区人武部积极协调区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投资1100余万元人武部新建综合办公大楼;在花山镇征地百余亩帮助湖北省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建设预备役训练基地;为驻区部队新建改建道路10余公里,并为营院绿化、改善训练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要增强军民融合的“双赢”效益。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动力。只有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实现军地“双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这几年,我们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洪山“两型社会”建设,特别是针对洪山区湖泊河流较多、山区森林较多、自然灾害较频繁的实际,把成建制使用民兵当作提高民兵预备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展示民兵预备役队伍素质形象的“大舞台”,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平安洪山”、“和谐洪山”、“魅力洪山”等建设,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实现“富区”与“强兵”的统一,谋求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升。据统计,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4万多人次,参加维护稳定、抗洪抢险、抗冰雪灾害、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去年防汛期间,人武部组织1500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天兴洲南大堤、汤逊湖马港大堤参加防汛救灾行动,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三是要紧贴洪山区情实际和人武部担负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找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力点。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是围绕富国与强军两大基石,统筹规划和建立军民互通共融、整体效能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而落实到部队,具体到人武部,必须坚持以“武”为本,突出“军”字,用地方的话说,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符合区情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实效。当前,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下功夫,比如说,在探索军地联训、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上下功夫;在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上下功夫;在联手民兵预备役基层 建设、夯实后备力量基础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上下功夫;在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兼容通用上下功夫;在构建一体化社会化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效益上下功夫。

第三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显然,要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板块式”结合,而是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建立国防经济体系和军队建设保障体系,把现代化军队建立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有利于从整体上破除国防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壁垒,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方面深深植根于综合国力之中,利用国家的整体实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变革模式是一个国家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对军事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军事变革模式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相统一,是一些国家军事变革的政策取向和成功经验。现在,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要真正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路子,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充分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军民两方面的优势,统筹考虑作战方式、作战实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发展的关系,把战斗力生成方式与生产力增长模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变消耗型国防为增值型国防,而且也有利于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结合上增强综合国力。

二、坚持军

合式

合意

习主席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这充分说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以战斗力为中心。而军队与社会资源直接对接的范围越广,利用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社会资源潜力向军队战斗力生成的转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我国一贯的方针,但过去主要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主要体现为“军转民”。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论述所包含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模式,具有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三个关键环节、四个重点领域”。一个核心思想,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融合起来。两个基本目的,即利用丰厚的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即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即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实行“融合式”发展。

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加大国防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的融合力度

着力消除国防建设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使国防建设系统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能够有序地互通、互促、互用,把国防实力特别是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一是推进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工作。三是努力扩大

四、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习主席强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军民融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源头”上进行规范,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层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坚持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军队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实行规范的相互参与制度,互通信息、全面论证、协调实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指导与资源市场配置、国家战略产业与配套产业、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等重大关系。其次,要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成熟和文明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协调市场经济各方利益的准绳。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实践要求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二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规,三要在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充实国防的内容条军品的协

。款。总之,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潮起海阔扬帆时——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柯大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进一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把军民融合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来谋划,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家战略全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的重大举措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整体推进改革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顺应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趋势,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方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离不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协同推进。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国防和军队改革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国家总体改革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举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深厚物质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坚强安全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只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才能使国防和军队改革协同推进,从而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的迫切要求。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上就要通过国防和军队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和较量,这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军民融合度等与战争胜负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谁的军民融合程度高,谁获胜的希望就大,能否有效整合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紧紧围绕作战需求,打破军民界限,最大程度实现体制上的融合、指控上的融合、行动上的融合,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夯实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

努力形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深度融合格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市场机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领域,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完善的服务、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发挥供求机制调节优化作用,通过调节供需的方向和规模,使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导向作用,牵引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军事需求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起点。当前,军民融合已经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有的放矢,向对军事需求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聚焦。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应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满足相关军事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在海洋、太空、信息等重要领域,要进一步抓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信息共享工程、屯海戍疆工程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

着力发挥国家主导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优势,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多种经济成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举国家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坚持国家主导,着力在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上下衔接、完善配套、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集中统管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经费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规范军民融合的主要工作和程序方法。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军事变革和军民融合的先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同时科技发展也进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均成为“大科学”时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典型。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已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动机”“倍增器”。近年来,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就是科技创新贯彻军民融合要求的成功范例。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的牵引,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一大批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协调配合、狠抓落实,“融”得顺畅、“合”出高效

军队要以军事需求为基点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主动作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以多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军队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科学作为。适时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需求,健全军事需求的管理机制,完善军事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军事需求分类发布机制。以军事需求牵引、协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计划,把军事需求充分融入、转化、渗透到政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可行性方案之中。主动对规划、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军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要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应树立大国防观,将军民融合作为新形势下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双拥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协调军民融合的责任和职能意识。夯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基础,建立区域性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搞好与驻地部队军事需求的系统对接;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强深层次激励性制度创新,全面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等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在军地协调配合中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把规划落到实处。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与军队战略规划部门要搞好规划目标分解,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搞好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军地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规划实施职责、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统筹落实重大工程建设方案。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掌握,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加强对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确保国家统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鸣 时间:2013-12-10 07:39:25

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准确把握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研究破解矛盾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举措推动统筹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深入研究把握统筹建设的基本要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采取不同方针策略推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加快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作为重点,根据政治形态、经济体制、安全形势和地缘战略特点要求,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军民统筹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调整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相互关系,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和双向转移,构建了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把国防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塑造和保持军工优势,在军工基础上推动“军转民”,以军事技术优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军民融合”模式,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由国防科研生产领域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途径,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世界各国统筹发展模式虽各有侧重,但统筹军民需求、促进军地互动、提升综合国力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主要做法是相近甚至相同的,从中也反映出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一是把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国家安全需要确定经济和国防优先顺序,安全形势紧张的倾向于国防优先,安全形势缓和的倾向于经济优先,并随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二是把战略规划作为基本手段,坚持以调整布局、配置资源为重点,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依据规划计划严格组织实施。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计划、国家级战略工程和配套专项计划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推进以军带民、民为军用,有效聚合国家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把政策法规作为基础支撑,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办法,颁布施行兼顾军地需求、促进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国家意志支持、引导和规范统筹建设。五是把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强化国家高层的决策指导功能,完善政府和军队的协作管理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统筹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认真总结运用我们党指导统筹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有效应对战争威胁,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通过“三线”建设优化战略布局,国防工业按照“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要求加快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和大国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要求全党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队通过设施设备开放、两用人才培养和军用技术转化等措施积极支援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积极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逐步展开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军民统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指导和推进相关领域统筹发展,初步构建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了协调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统筹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把国防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拉动作用;要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强军地协调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加强监督检查,把规划落到实处;军队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是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形势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军地共同努力推动统筹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创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一是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国家首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统筹的主要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推动统筹建设进入了国家主导、按计划实施的新阶段。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国家层面建立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等军地联合议事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与当地驻军强化军地协作关系,促进了统筹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三是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全国人大先后颁发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重要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出台行业领域行政法规,国家部委和军队总部制定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统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实现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逐步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稳步推进,能源、通信、交通等方面动员基础工作不断优化,融合范围从经济社会传统领域向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但也要看到,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准备和具体实践还不够充分,统筹建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清晰,国家层面统筹统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引导性政策、激励性措施和综合性法律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所需保障还不够到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要还不相适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深化军队改革作为治本之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用足用好国家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要积极适应统筹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体上看,应坚持思想先行、需求牵引、规划主导、改革创新、综合施策,以贯彻落实统筹规划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保证,以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为突破,加强国家层面筹划设计、重要资源融合共享和重大工程统筹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强化国家高层战略指导,尽快出台中央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滚动编制统筹建设五年规划,配套制定行业领域专项实施计划,稳步推进统筹建设深化发展。二是突出统筹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好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统筹发展,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急需、行业领域搞不了的战略性工程和基础性建设,加快启动统筹规划安排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三是推进资源共享,建立军地资源转化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军地存量资源普查清查,实施军标体系瘦身和民标等同认可,提出各领域各行业资源共享目标,提高军地资源特别是闲置资产综合利用效益。四是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相适应,加快建立统筹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完善部际协调、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拓宽军地信息融合共享和交流渠道,建立统筹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统筹建设整体质量水平。

第四篇: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专题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 锋 韩 璞 魏 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 “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 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场的特殊性,不允许有民品进入军品市场。另一方面,过去大多数民用部门与国防科技工业没有联系,政策上不允许民企打军品市场,民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军品市场是很难的,所以民用企业发展新技术或研发新产品很少考虑军事上的需要。由此造成军民两个市场的长期分离,“民技军用”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及之事。1.4缺乏相应的效益观念

过去,军品科研生产一般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以保证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目标;而民口企业科研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军品任务大都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构不成规模生产,效益低、风险大,如果没有必要的补偿机制,有些民企不愿主动承担军品任务。而军工部门“吃皇粮”的观念,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依靠军方的计划订单和国家投资的设施,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很少想到利用成熟的民品来降低成本。这是影响“民技军用”实施在经济效益观念上 的主要障碍。2加强高层领导机关对推进“军民融合”的领导与协调,设置高层机关的协调 机构

推进军、民两大创新系统的融合,事关国家全局,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绝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行业的事,它涉及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国家的物资和科技资源,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也势必影响各方面的利益格局,政府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与调整。因此是一个“举国”的任务,必须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统一部署,制定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部门利益必须服从大局,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并协同。

建议国家应设立有权威的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负责方针政策的制定,统筹国家科技规划计划,监督重大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等重大决策。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办公室(建议设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加强重大科技计划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有关部门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门参加,定期议事,协商处理重大军民两用工程项目和科技计划决策问题(如 法律法规、重要政策的拟定,资源利用、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等问题的部际协调)。2010年10月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主办的国发37号文件出台后,雖然明确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构和办公室,但在有关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3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把“军民融合”特别是把鼓励支持民企参与国 防建设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为使民企参加国防建设有法可依,应该适时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民企参加国防建设相关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民营企业把民用相关技术向军用方面转化,力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使更多的民企加入到军品研发的行列中来。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但还没有立法。军品科研生产在某些方面已吸纳了一些民用科技成果和民用产品和研发资源,但由于开拓军品市场程序复杂、门槛较高,使很多可以为国防科技服务的民用高科技成果和民用研发资源被挡在为军工应用的大门之外。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还没有针对民用高技术向军工和军队转移等方面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工作的职能还不太明确,尚未列入工作议事日程,落实到责人,没有在这些统一规章制度支撑下的运行规则,就不能从制度上保证把民用高新技术融入到军工科研生产系统中去。

为此,建议大力开展“军民融合”相关课题研究,并请注意将人大军民融合立法与国防科研生产法的修改相结合,为制订和完善“军民融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4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和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放开一般配套,打破 军、民界限及军工集团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 境。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民营企业没有获得参与国防建设的平等权利,不能与目前的军工企业平等的参与竞投标。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军民合作、充分调集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国防建设的合理机制。

当前,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大多面向传统军工企业,投资、免税等方面的支持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军工领域,对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参与机制和实施政策支持。参与军品的民用企业和现国有军工企业处于非合理、非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参与机会、市场信息、经费支持、运作规定等多方面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机制严重缺乏,由此制约了民用企业在其中的技术和潜力发挥,无法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军品市场竞争中去。这样必然不利于“军民融合”理念的形成,同时也会极大地制约民企的发展,损害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

对民营企业经济支持问题。从民营企业为军事装备提供产品模式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民企现有的或相近性能的又能满足军品要求的产品,可采用货架采购方式。另一种是有专用技术要求,而需要进行前期技术研究的产品,虽然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与技术优势,但仍在需要相当数量经费投入的产品,则国家也应该和军工企业一样考虑无偿的给予前期投入的支持。

改革军品税收制度和军品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规定,让承担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同等待遇。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要打破军民界限,凡是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民企都有权按规定申请条件保障费;或者明文规定军工重点实验室和专用试验设施向民企有偿开放。以上有关事项雖然在2010年国发37号文件中都已有明文规定,但尚需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

5国家统一规划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发展,统一制订军、民口军民两用技术规 划和计划。

在体制机制尚未彻底变革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切入点。军民两用技术,是指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在军品和民品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广泛应用空间和应用潜力的技术。对于军工中的军民两用技术应当有一个辨证的认识:在计划经济的军工独立体系中,过分强调军品的特殊性,使军工行业膨胀成大而全或小而全,这是忽视军民两用技术的通用性或共性,没有处理好其通用性与特殊性之间八二开的关系,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而现在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共性时,不是要否认军品的特殊性,在关注军民两用技术通用性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将会有利于提高投资强度集中更多的力量解决军品特殊性向题。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创建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和发展,既增强军事科研生产能力,又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提高战斗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战略措施。为加快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统一组织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论证;制订鼓励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鼓励军方与民企合作,努力营造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环境;军队不能单纯作为一个采购方到市场上来买技术和产品,特别要支持和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原创性、前瞻性的、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进行予以支持和指导,加强军方的需求牵引。在重大关键领域立项时,重视对同行业中的民品项目和产品予以公平的军工专家评审,择优选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建议设立专门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民营企业中正在研发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两用技术项目可以申请该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营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6军方和军工部门定期向符合保密条件的民营企业发布军事装备技术的需求信 息,让民企知道军方(包括军工)需要什么。我国国防军工行业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民企为国防建设服务最大的难点就是不了解军方的需求。在信息渠道的层面上,军与民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除少数经常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的企业外,大多数民营企业不知道军方和军品科研生产中需求是什么,因而认为无法为国防军工服务。民口高科技企业即使有进入军品市场的强烈愿望,但是没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去了解军品科研生产的需求。他们无从知道当前军品科研生产是否需要他们手中成熟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否适应军品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申办军品项目的各项复杂程序和特殊规定。有些民用企业手里有好技术、好产品,很看好军品市场,但苦于找不到“婆家”而发愁。

目前,装备采购也开始采用招标、竞标的采购方式,部分民企特别是民营电子类企业已或多或少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一些通信类的电子产品、软件和网络技术已逐步向军品市场渗透,但大多数是在一种无序的、偶然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靠这些企业的原军工背景及其熟人的关系,相互了解有关需求信息,尝试开发适应性产品和技术。这种靠熟人、老关系构成的信息渠道是难于长久的,也是极不规范的,由于很难把握准军方的需求,有些企业常常为得到过时的信息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专家建议:建议按照需求指标结构分解树的办法,军队和军工部门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发布二、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建议国家及军工保密部门在加强电子信息保密又不防碍技术交流前题下,制定出符合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措施。

7建立国家级军民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从政府层面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为 国防建设服务。

国家科技部每年都安排各种高科技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还有国家引导类计划(如火炬、星火计划)及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相关科研计划,这些计划所列项目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立项的,但其科研成果中有许多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此,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利用现行渠道对各部门、各尚市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动态跟踪,及时汇集各类科研计划所产生高新技术成果、可用高科技资源情况及动向,建立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邀请军队和军工专家对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分类遴选和评估,把有军用潜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纳入数据库。入库项目,通过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军队和军工部门发布信息,也可组织专项活动(如:信息发布会、成果交流会、展览会等)向军队和军工部门推介。8军转民应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军工科研生产剩余能力的转移、人员 的分流,重点抓好由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使先进军用技术成果 及时转移为国家 经济建设服务。

上世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重视军转民工作,军工部门开发民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军转民往往着眼于军工制造能力的转移和人员的分流,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的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解密规定。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后,应用于一型重大的新研制武器装备,其周期约6至10年,如果等到该型装备服役10年后才能解密,那这项技术已失去了先进性。为此,研究解决军转民技术成果的解密问题,这是军用技术适时向民用转移的瓶颈。

专家们认为,有些预研中间技术成果可以采取“先民后军”的做法,民用量大面广,在应用中考验其可靠性,然后转为军用,民用得效益,军用也放心。这是“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好办法。

9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 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在调研和座谈中,军方反映采用民间高科技资源最大的困难是不了解民间有哪些优质资源可供选择。军方装备采购部门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除了原有的计划渠道,也没有其他相应的渠道可以在全国范围了解哪些非军工企业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不少军队用户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民企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不了解,没有固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沟通渠道。如:武汉盘古减振抗震缓冲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电磁流变流体智能主动防震减振技术,完全可应用于军用车辆的防震减振,但长期未被国防军工所了解。直到某军工单位相关科技人员偶然发现了此项技术,才被该军工企业所采用。

为此,军、民双方都强烈呼吁建立一个军民共用的信息平台,以即时沟通和交流供、需双方的信息。军与民之间很需要搭建一个军民互动的信息平台,沟通双方的信息。这个信息平台的构想是:在政府中心工作指引下,由“中介机构+专用信息网”组成。中介机构负责建立信息库和专家库,将广泛收集到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信息,组织专家评估、筛选,然后通过专用信息网向军方推荐(也可直接推荐)。军方(或军工部门)需要获取民用高科技资源的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取。中介机构的人员由两部份人员组成,一是军队和军工行业退下来的装备管理专家(他们比较了解军方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二是从事中介活动的专门人员。从我国目前现行体制出发,在国家和军队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可以有重点地扶持民间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向军用转移的有效措施。

10开展“军民融合”试点。根据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可以开展 军民合作的试点,逐步建立起军民互动、互通的高效运行机制。在经济科技条件比较好的省市或地区(如中关村高新区)建立军方与民企建立合作开发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试点。军方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为合作伙伴,组建专项军民联合攻关小组,集中军民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及时解决重大国防技术课题和项目,或长期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重大技术。这样有利于把军地资源包括科技人才和资金集中在一起突破技术难点,针对军队的使用要求,进行共同开发将会有更好的合作效果。有的企业还提出希望和军队专业技术对口的部门,建立联合实验室,把军队需要做的技术攻关项目,军民双方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加快科技成果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方面的应用。

第五篇: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

浅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摘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军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对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中的企业而言,更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从军民融合的思想要求、内部环境、利益格局、产品布局、市场经济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Abstract】 Mixe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s the country's strategy,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military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enterprise, is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issues.This idea from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product distribution, market economy, discussed in such areas,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military enterprises development.【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军民融合;多元化战略

2010年两会后的第一天,中国房地产市场造出几个新科地王,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企业成为事件的焦点,掀起了军工企业多元发展或军民融合发展的高潮。军工企业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行业区别,无论是军品制造还是民品制造,都无法违背。对于军品制造而言,军品制造业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除了需要满足一般制造业的普遍规律之外,还有其特殊属性。因此,军品制造业除了要服从一般制造业普遍应该服从的规则之外,还必须服从一些特别的规则。一般规则与特殊规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普遍规则是基础性的、起主导作用的规则,特殊规则用于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我们本末倒置,过分强调特殊规则而忽视普遍规则,甚至用特殊规则替代普遍规则,就会事与愿违。

军民融合式发展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历史。在大多时期内,每当国家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急迫时,军工企业就红火,就高速发展;每当国家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下降时,军工企业就普遍不景气,甚至出现衰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军工企业不可能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品科研生产单打

一、武器装备的订货大幅度波动必然引起企业景气状态剧烈波动。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有些军工企业深度走向市场,已经彻底摆脱了对军品市场的单纯依赖,走上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道路,军品销售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仅没有取消或减少这些企业的军工订单,而且还大力支持企业进入更加广阔的国民经济领域。在国防和民用两个领域取得双重战略地位。

第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推动产品布局

在2010年两会上,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胡总书记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军民融合正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方针政策的一项措施。军民融合式发展,产品(业务)是载体,多元化战略是方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的加快,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方面,应主要发展贸易、金融、投资、工程承包与房地产等。

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形成人员、资本、技术的双向流动(互动)局面,扩大顶尖人才的活动舞台,为富余资金(资本)寻找出路,为技术成果转化搭建桥梁。以重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为载体,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业务)为媒介的专业化发展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性经营机制,在更高层面上完善军民产业互动机制,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长远目标。

第二、解放思想突破传统障碍

过去几十年中,我们曾经主要从事国防产品的研制与生产,秉承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优良传统,完成了大量的难度极高的技术攻关与科研生产任务,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无形中我们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军品依赖症。应该看到,过去政府只要求军工企业搞军品,搞好军品就是最大的政治,军品任务完成得好就是为国家分忧。可是,现在不同了,政府不仅希望我们继续搞好军品,同时还希望我们不单纯地依赖军品,要自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成长,到广阔的民用产业领域中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政府赋予军工企业的使命和评价军工企业发展好坏的标准都发生了变化,要求军工企业在完成好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还要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有所作为,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军工企业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保障,只要国家还存在,它就不可能消失。作为一个行业的载体,从事军工产品研制与生产的企业虽然不会消失,但是并不等于当前所有的从事军工产品研制与生产的企业都不会消失。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老朽的企业要淘汰,必然会有新生的企业来替代。无论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军工企业的特殊性都在逐步地被高科技制造企业的一般性所替代。

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全面改组,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之后,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与工业基础普遍升级,国防科技工业内部运行活力增强,在军工集团成立后的短短几年之内,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武器装备,国防实力和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大幅度提升。如果国家继续维持“军工特殊”的政策,不推行军工企业改革开放措施,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从国际趋势看,随着冷战时代结束,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几百万从事军工科研与生产的人员面临显性或者隐性失业,国家不得不拿出大笔经费将军事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为面临失业的人员打通一条生路,为民用科技与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比过去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

第三、创新内部环境

要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首先要建立适合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部制度环境。目前,我们基本上是实行军民分立与军民结合并行的管理制度。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被切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板块,各自封闭运行,难以实现军民共享,更谈不上融合。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这种问题,在号称市场经济典范的美国也有类似的问题。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军方派驻波音公司监督其军用飞机生产的人员总数达到680人,政府派驻波音公司监督民用客机生产的人数仅仅5人,前者是后者的136倍。但是民用客机的合同额远大于军用飞机,且民用客机的出勤率远高于军用飞机,故障率远低于军用飞机。据统计,当时与同等的民品生产企业相比,美国军工企业花在政府合同管理上的人力和物力是前者的4倍多,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民用产品生产企业的3倍多,合同中管理费用所占比例也是民用产品生产企业的3倍多。为了应付军方的各种特殊检查和评估,许多公司建有专门的生产线或者工厂。后来,由于成本居高不下,军方订货减少,许多企业维持军品专用生产线有困难,于是纷纷撤销专用生产线,改为军民兼容生产经营体制,以至于一些企业后来坚决不接受附加特别监督条件的军品订货,除非完全按照商业惯例签订、管理和执行这些军品合同。

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做法,并且中国自身国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借鉴国外好的做法是有必要的。当前除了军品研发与生产推行合同制与招标体制外,国家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意在将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成体系地纳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政府已经将全部军工企业进行分类,允许军工企业实行投资多元化和改组上市,逐步采用规范的采购合同取代传统的装备科研生产计划;在军品型号探索、预研、研制和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地实行招标制,对军工企业的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军工企业全面改革开放从法律意义上看已经成为可能。由于政府对军工企业的管理从前台走向后台。外部大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企业内部不做及时调整,就很难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很难完成所承担的各种任务。我们必须及时地作出适度反应,尽早建立和完善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部制度环境,优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小环境。

军民融合的核心是文化的融合,通过塑造一种适合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为军民融合提供良好环境。军民融合式发展要通过人来实现,发展成果要惠及军民两个领域的员工。

要充分利用多年形成的军品人才资源,通过培养、交流等方式,让民用产业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用民用领域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管理理念,提升军用领域人才的研发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军民两用优秀人才队伍;并要以民用产业发展成果通过资本关系惠及军品领域的员工。还要公平、公正地使用军民两个领域的人才。军品领域与民用产业领域的人才在薪酬、职务晋升等方面要享受同等待遇和人才使用政策。人的融合要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得到保障,而企业文化更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第四、利益格局的攻坚战

任何改革都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与长远竞争力,能够给国家和职工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但是局部地、短期地看,利益的调整往往难以做到人人受益。盼改革是希望通过改革能给本人和本单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额外的利益,怕改革是担心因为改革失去既得利益和已经明朗的发展机会。这是人之常情。

历史上,所有顺利推进的改革,都是较好地处理了改革相关方的利益调整问题,所有推进困难甚至失败的改革都是没能处理好改革相关方的利益调整问题。当然,任何一项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总会有一部分人不满意,但是只要绝大多数人满意了,就是好的改革方案,只要能改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成功的改革。

实际上,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的建立,没有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出台是不行的,但是军民融合式发展也不是一个方案、几个决定、多少个配套制度就可以自动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转变过程。因此,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思路指导下,把思想认识的转变转化为行为方式的转变,不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实现全面的转变。

第五、积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军民融合营销能力,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军工企业必须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有没有市场,而想占领市场,必须勇于进行市场竞争。要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迅速筹建专业的营销队伍,选拔有经验的高级营销人才来领导营销工作。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加强市场营销战略策划,整合单位市场营销资源,运用市场手段开展产业品牌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要充分挖掘现有营销网络和渠道的市场开拓能力,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打造共享的军品融合式市场营销平台,提升体系化的营销能力。

实行资本运营,优化整体资源配置。要加强军用、民用产业资源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采取改造、重组、置入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发挥其产业化单位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牵动作用。开展资本运作,审慎实施收并购战略,实现产业资本的低成本、低风险扩张。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运用股市融资功能,以重点产业为中心,通过股权收购、资产置换、上市增发等途径,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第六、军民融合的未来展望

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少央企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战略举措。这需要以军民融合思想为指导,建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作出园区发展和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和“边建设、边运营”的思路建设和运营产业园区;以股份制为主体,有效聚集各种资本,通过股份转让、定向增发、增资扩股、收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做强做大产业园区,将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军民融合的产业化发展基地。

下载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精选合集)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

    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13-01-18 2013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 发展,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共5篇)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字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军报: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中广网2009-08-04 10:08[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

    论军民融合式物资采购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

    论军民融合式物资采购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 摘要 本文分析了建设军民融合式采购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从完善组织领导体制、以及军地物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体系、物流配送体系......

    军工企业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军工企业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强国的......

    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内蒙古民政时间:2014-03-20 18:31 锡林郭勒盟民政局易林山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我盟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