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7: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内蒙古民政

时间:2014-03-20 18:31

锡林郭勒盟民政局

易林山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我盟双拥工作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在融合中前进,不断丰富新内容、拓宽新领域、强化新措施、创造新特色,先后开创了“共建和谐锡盟”、“军警民联防”、“四个一活动”、“五融合四促进活动”、“3+2边防帮建工程”、“随军家属培训安置”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子,2011年,我盟两个市同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军民融合式发展”指导双拥工作,如何维护北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如何加速推进边疆地区军警民融合式发展再上台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制约双拥共建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期,我们深入部分党政机关、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对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认识、领导力量、组织方式、制度机制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的来看,当前制约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五个“不相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与服从和服务的双向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影响,很多人淡漠了国防观念,对军队的大项任务、战备行动、紧张训练和边防的艰苦工作生活环境缺乏了解和体验,对国防、边防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到位。从部队官兵角度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意识树得不够强,把参加和支援地方建设仅仅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完成,缺乏创造性主动性。此外,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大家对军人牺牲奉献的价值观缺乏认同,对“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人民战争思想理解不够深入,不少单位把双拥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形式上,难以身入、心入,缺少热情,难有成效。

二是现实定位与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目标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军民凝聚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而进行的系统工程。从我盟近年来双拥工作实践看,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资源、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政绩观念影响,有的人认为双拥工作应该是一项在“不影响主要任务的前提下量力而行”的工作,从思想上没有摆正位置,造成在拥军优属上很少用心用力去做。部队相对地方而言,集体优势、过硬作风和牺牲精神依然保持很好,在支援地方建设和抢险救灾中非常管用,但在引入地方先进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发展自身建设上还存在被动等靠的思想观念,放不开眼界、迈不开步子的吃皇粮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组织形式与军地双方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和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爱国拥军促进会”等民间组织,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双拥共建热潮。我盟也积极协调成立了军警民“五融合四促进”领导小组、兵妈妈拥军团、送法送医送文化进边关服务组织,创造了不少双拥工作的亮点。但不可否认,多数双拥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倡议号召的多,形成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少,实践中对双拥工作的主体缺乏约束力。双拥工作范畴和实施对象虽有明确,但参加人员数量、实施规模、资金保障等问题大都由军地双方商定,一旦部队战备训练紧张、地方发展任务较重之时,双拥工作就会缺少领导关注,在落实上打了折扣。长此以往,使大家形成了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差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四是检查评估与基层官兵关注的重点不相适应。就现行国家和自治区双拥工作考评机制来讲,地方已将双拥工作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具有一票否决权。同时,每4年评选一次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县)也对双拥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但在具体迎检考评中,条件总体上来看仍比较宽泛,追求面上效应的做法很多,在一些关系部队建设的随军家属培训安置、子女入学考学、军用土地征用、军事行动保障、涉军涉法维权、隐蔽保密斗争等涉军敏感问题上持续关注力度不够,考核组成员只吸收省军区、军分区领导,考核结果未经过驻地部队官兵和群众的二次核准,在有效性、人本性上还欠缺分量。

五是监督管理与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我盟双拥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不少工作特别是“五融合四促进”活动、军警民联合维稳控边等,还受到了国家和军委领导的关注,得到了北京军区和自治区领导的肯定,但客观讲,我们军地各级在持之以恒抓落实上做得不够。比如:一项双拥工作制度出台后,由于缺乏监管,各地各单位执行程度好坏不一,久而久之慢慢变成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有的双拥工作开展的质量效果没有进行有效检查评估,存在评选时加把劲、平时松一把的现象。这些都是制约双拥工作创新发展、长远发展的瓶颈。

二、完善新时期双拥共建机制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

双拥共建工作的实施主体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工作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领域广阔、范围宽泛,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必须树立强烈的大双拥观念,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实践上搞好结合渗透,为双拥工作各项制度机制的顺畅运行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让双拥工作言之有物、行之有效。

一是把握好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结合。双拥共建工作为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力物力方面的直接服务,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间接服务。一方面要发挥双拥工作的群体优势,积极发动地方各级从财力、人力、物力、智力等各方面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并注重引导部队搞好“反哺”和回报,组织官兵直接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实现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战斗力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双拥工作的政治优势,充分借助双拥工作加强军地联系,融合军地宣传教育资源,使服务国防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广大官兵群众的自发行动,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再以此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双拥工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通过军地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热爱本职、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和实行军警民联防联治,促进社会治安的好转,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功能必须同时发挥好,缺少了直接服务,政治工作优势就成了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发挥政治优势的给钱、给物更加无异于冷冰冰的商品交换,失去了双拥工作的根本意义。

二是把握好体力服务与智力服务的结合。目前,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步伐,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搞了不少,但真正形成影响、推动工作、牵引发展的规模行动还不多。在我们调研期间也发现,不少同志片面地认为互办几件实事、帮助搞点建设就算是“融合”了,这样的观点还不在少数。双拥工作的服务档次普遍还比较低,服务的范围也比较窄,具体工作中常常局限于土建、运输、绿化等单纯体力劳动方面,未能发挥其深层次的服务功能。因此,双拥工作应在坚持传统的服务方式基础上,努力向新的领域拓展。一方面军地双方在不同行业领域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立足未来发展,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走活“军地一盘棋”,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军警民在思想、资源、力量、机制、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真“融合”。

三是把握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结合。在双拥活动中,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既要讲无私奉献,也要讲有偿服务,不能把“双拥”在局部演化为“单方索取”。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顾大局、讲奉献,把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放在心中。部队要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完成战备训练和执勤巡逻任务前提下,适时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部队应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让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懂得,为部队解除后顾之忧,提供热情服务,是支援国防建设的应尽义务,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多体谅部队的困难,多为官兵办实事。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发展经济与支持部队建设结合起来。如:军民合办“菜篮子”工程、优抚对象致富工程、军嫂就业安置基地、两用人才培训交流中心等等。办好这些,不仅可以解决军地双方存在的实际困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也能够对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只有这样,既发挥提升部队战斗力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应,又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防和边防建设的“注入”功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三、构建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现实思考

双拥工作既不是一时一事的应景工程,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局部活动,更不是一朝一夕的轰动效应,一味偏重于靠领导重视推动,靠办事机构协调促动,靠军地感情牵动,难以持久。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按政策办事、按规定办事,把认识成果、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才能确保双拥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常态化轨道。

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双拥工作作为全局性的一项工作,仅仅依靠少数几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双拥大舞台意识,建立军地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各行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旗县以上党委、政府要成立军地领导参加的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加强双拥办自身建设,落实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在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建立基层双拥工作站,逐步建强基层双拥组织,实现拥军优属活动常态化。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搞好工作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军事需求。坚持每年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政座谈会和军地互访等制度,研究解决双拥工作的重大问题。军警部队要积极作为,主动参与领导,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同时要立足实际规划拥政爱民工作,生态建设怎么搞,扶贫开发如何做,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谁去组织等等,都要有一个统一规划和具体措施。军地双方共同搞好总体设计,切实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建立科学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和优化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托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建立融合发展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地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参加,定期报告工作、分析发展形势、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部署工作任务。地方规划发展蓝图,要充分借鉴部队的意见,兼顾国防需求,在涉及交通、通信、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研发和建设上,要预留国防“端口”,同步体现军事功能;部队推进全面建设,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兼顾群众所盼,尽最大努力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特别是在处理各种棘手、敏感和遗留问题上,要积极依靠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尊重地方的政策决策。通过双向互动、沟通协调、规范程序,形成军地携手、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工作始终在正规高效的秩序中良好运行。

三是建立全面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捆绑落实。进一步细化落实双拥政策法规的各项猎施,研究制定转业退伍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现役军人权益保障、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办法,明确部队参建重点工程、扶贫帮困、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工作任务,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双拥政策法规在军地各个层次的落实。着眼于调动融合式发展的积极因素,依据政策法规,制定完善包括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融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确定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双拥共建、抓融合发展的主动性。比如,可以参照相关政策规定,把大项军事活动和军事训练保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畴,给予重点保障;建立完善拥军优属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按照上年度当地城乡人均纯收入标准发放义务兵优待金,提高复退士兵补助金标准和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民兵分队平时参加治安巡逻、执行应急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所需经费,由用兵单位保障;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培训、安置工作,可依据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接收安置意象和计划,视情将一部分培训任务直接分解,赋予相关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民兵训练经费按《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9号)规定执行,城市民兵训练经费由盟(市)、旗(县、区)两级财政和企业均衡负担,共同保障。要着眼融合开展双拥工作,坚持军地合力,及时对双拥工作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优先给予处理和保障,全面提高融合的质量效益。

四是建立权责分明的奖惩激励机制。军地双方要自觉把提升共建质量、推进融合发展具体任务纳入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党政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党委督查和执法检查机关的职责体系,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保证军民融合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地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及时制定双拥工作阶段性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设定边境安全、社会安全和重要目标安全系数,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每年组织一次党管武装述职和拥政爱民工作汇报,定期开展调研征求基层官兵和群众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公开透明地审示和查纠问题,提高双拥工作实效。及时组成军地联合考查组,每年开展一次双拥工作综合考评,并将考评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作为下一届双拥模范城评选的依据。对执行双拥政策法规、落实共建任务、推进融合发展主动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消极应付,官兵群众反应较差,甚至发生军民纠纷等问题的,予以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奖惩激励,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参与双拥工作的主动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显然,要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国防和经济社会“板块式”结合,而是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建立国防经济体系和军队建设保障体系,把现代化军队建立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有利于从整体上破除国防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壁垒,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方面深深植根于综合国力之中,利用国家的整体实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于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动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军事变革模式是一个国家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客观反映,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对军事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军事变革模式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相统一,是一些国家军事变革的政策取向和成功经验。现在,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要真正走出一条快速高效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路子,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充分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实力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军民两方面的优势,统筹考虑作战方式、作战实力与生产方式、经济实力发展的关系,把战斗力生成方式与生产力增长模式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变消耗型国防为增值型国防,而且也有利于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结合上增强综合国力。

二、坚持军

合式

合意

习主席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这充分说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以战斗力为中心。而军队与社会资源直接对接的范围越广,利用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社会资源潜力向军队战斗力生成的转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我国一贯的方针,但过去主要局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主要体现为“军转民”。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论述所包含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模式,具有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两个基本目的、三个关键环节、四个重点领域”。一个核心思想,即“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把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融合起来。两个基本目的,即利用丰厚的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即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四个重点领域,即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实行“融合式”发展。

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加大国防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的融合力度

着力消除国防建设系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使国防建设系统与“五位一体”建设系统之间能够有序地互通、互促、互用,把国防实力特别是军队现代化作战能力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一是推进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工作。三是努力扩大

四、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习主席强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实现军民融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源头”上进行规范,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上升到国家层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坚持贯彻国防要求的原则。军队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实行规范的相互参与制度,互通信息、全面论证、协调实施。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计划指导与资源市场配置、国家战略产业与配套产业、平时建设与战时动员等重大关系。其次,要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成熟和文明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法规是协调市场经济各方利益的准绳。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实践要求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二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规,三要在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充实国防的内容条军品的协

。款。总之,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在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潮起海阔扬帆时——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柯大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进一步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把军民融合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来谋划,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家战略全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的重大举措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整体推进改革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顺应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趋势,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方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离不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力量支撑,离不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协同推进。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国防和军队改革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与国家总体改革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统筹协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举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深厚物质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坚强安全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只有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才能使国防和军队改革协同推进,从而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的迫切要求。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根本出路在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上就要通过国防和军队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和较量,这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军民融合度等与战争胜负的关联性大大增强,谁的军民融合程度高,谁获胜的希望就大,能否有效整合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和信息资源,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紧紧围绕作战需求,打破军民界限,最大程度实现体制上的融合、指控上的融合、行动上的融合,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夯实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增强军队活力。

努力形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深度融合格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市场机制成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激励成本控制和增加收益,实现军与民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双赢;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进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领域,确保在竞争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完善的服务、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发挥供求机制调节优化作用,通过调节供需的方向和规模,使国家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导向作用,牵引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军事需求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起点。当前,军民融合已经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有的放矢,向对军事需求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聚焦。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应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满足相关军事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增强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在海洋、太空、信息等重要领域,要进一步抓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信息共享工程、屯海戍疆工程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军民共享共用。

着力发挥国家主导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优势,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多种经济成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优势,举国家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坚持国家主导,着力在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上下衔接、完善配套、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集中统管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经费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规范军民融合的主要工作和程序方法。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军事变革和军民融合的先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重大变化,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同时科技发展也进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均成为“大科学”时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典型。科技创新的军民融合已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动机”“倍增器”。近年来,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就是科技创新贯彻军民融合要求的成功范例。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国家和国防重大项目的牵引,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一大批军民通用性较强的关键性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协调配合、狠抓落实,“融”得顺畅、“合”出高效

军队要以军事需求为基点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主动作为。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以多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军队在这一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科学作为。适时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需求,健全军事需求的管理机制,完善军事需求对接机制,建立军事需求分类发布机制。以军事需求牵引、协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计划,把军事需求充分融入、转化、渗透到政府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可行性方案之中。主动对规划、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军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职责。要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基础,地方各级政府应树立大国防观,将军民融合作为新形势下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双拥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协调军民融合的责任和职能意识。夯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基础,建立区域性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小组,搞好与驻地部队军事需求的系统对接;打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强深层次激励性制度创新,全面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经济组织等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在军地协调配合中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把规划落到实处。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与军队战略规划部门要搞好规划目标分解,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搞好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军地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规划实施职责、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统筹落实重大工程建设方案。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掌握,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加强对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确保国家统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努力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指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 鸣 时间:2013-12-10 07:39:25

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准确把握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求,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总结运用历史经验,研究破解矛盾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举措推动统筹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深入研究把握统筹建设的基本要求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采取不同方针策略推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加快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作为重点,根据政治形态、经济体制、安全形势和地缘战略特点要求,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军民统筹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调整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相互关系,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和双向转移,构建了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把国防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塑造和保持军工优势,在军工基础上推动“军转民”,以军事技术优势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军民融合”模式,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由国防科研生产领域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途径,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世界各国统筹发展模式虽各有侧重,但统筹军民需求、促进军地互动、提升综合国力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主要做法是相近甚至相同的,从中也反映出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一是把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着眼点,根据国家安全需要确定经济和国防优先顺序,安全形势紧张的倾向于国防优先,安全形势缓和的倾向于经济优先,并随形势变化而适时调整。二是把战略规划作为基本手段,坚持以调整布局、配置资源为重点,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依据规划计划严格组织实施。三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大型科研计划、国家级战略工程和配套专项计划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推进以军带民、民为军用,有效聚合国家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把政策法规作为基础支撑,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办法,颁布施行兼顾军地需求、促进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国家意志支持、引导和规范统筹建设。五是把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强化国家高层的决策指导功能,完善政府和军队的协作管理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统筹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认真总结运用我们党指导统筹建设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形成了一整套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指导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和有效应对战争威胁,提出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通过“三线”建设优化战略布局,国防工业按照“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要求加快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基础和大国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要求全党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军队通过设施设备开放、两用人才培养和军用技术转化等措施积极支援经济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积极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充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逐步展开军队社会化保障工作,军民统筹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指导和推进相关领域统筹发展,初步构建起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了协调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统筹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经济建设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把国防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拉动作用;要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强军地协调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加强监督检查,把规划落到实处;军队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是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形势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军地共同努力推动统筹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创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了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一是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发国家首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明确了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统筹的主要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推动统筹建设进入了国家主导、按计划实施的新阶段。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国家层面建立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等军地联合议事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与当地驻军强化军地协作关系,促进了统筹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运行。三是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全国人大先后颁发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重要法律,国务院、中央军委相继出台行业领域行政法规,国家部委和军队总部制定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统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实现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逐步拓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稳步推进,能源、通信、交通等方面动员基础工作不断优化,融合范围从经济社会传统领域向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但也要看到,我国统筹建设理论准备和具体实践还不够充分,统筹建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清晰,国家层面统筹统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引导性政策、激励性措施和综合性法律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所需保障还不够到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要还不相适应。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深化军队改革作为治本之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用足用好国家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要积极适应统筹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体上看,应坚持思想先行、需求牵引、规划主导、改革创新、综合施策,以贯彻落实统筹规划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保证,以深化重要领域军民融合为突破,加强国家层面筹划设计、重要资源融合共享和重大工程统筹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强化国家高层战略指导,尽快出台中央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滚动编制统筹建设五年规划,配套制定行业领域专项实施计划,稳步推进统筹建设深化发展。二是突出统筹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抓好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统筹发展,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急需、行业领域搞不了的战略性工程和基础性建设,加快启动统筹规划安排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三是推进资源共享,建立军地资源转化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军地存量资源普查清查,实施军标体系瘦身和民标等同认可,提出各领域各行业资源共享目标,提高军地资源特别是闲置资产综合利用效益。四是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健全体制机制,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相适应,加快建立统筹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完善部际协调、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拓宽军地信息融合共享和交流渠道,建立统筹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统筹建设整体质量水平。

第三篇: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关于军供站建设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几点思考

宜昌军供站

杜远林、向颖波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总结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军民融合、一体保障,是新时期军事斗争中军事交通运输准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军供站作为地方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是军队后勤保障力量的延伸和补充,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和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才能构建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军供保障体系。

一、深化理念,新形势下军供工作必须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军供站建设发展的方向,军队发展和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推进军供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军供保障工作的需要和支持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做好军供保障工作。

(一)必须始终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军供站作为政府拥军支前的组织机构,是为了做好部队在运输途中的食宿保障工作,离开了部队,军供站就失去了作用价值。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从事直接管理的民政部门及军供站工作人员应当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正确把握军供站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军地领导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经济意识、全局意识,做到军民一致、军政一体、融合式发展。

(二)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我军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要求军队具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无论是维护领土、海洋主权、维和、维稳,还是反恐、处突和抢险救灾等,一旦有事,大批部队将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方向、同一地域持续输送,军供保障将面临任务重、时间长、密度大、保障方式多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军供保障必须熟悉部队应急输送的特点和输送径路,充足实战准备多种方案预案。确保由平时保障向战时保障转变,常规保障向应急保障转变,定点保障向区域保障转变,自身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单一保障向多样化保障转变。

(三)必须紧贴军交运输现代化建设规定的总要求。随着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发展变化以及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军供工作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在观念上更新。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部队发展的步伐,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其次,在保障方式上创新,探索现代化新的保障方式。最后,在服务水平上求新。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部队满意”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责任,提升服务水平。

二、创新模式,切实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贯彻于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军供站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关键是要紧贴单位建设实际,做到思考问题以实现军民融合为依据,谋划建设以实现军民融合为遵循,切实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军供工作的全部实践。

(一)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工作机制中。一是要建立军地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和军交运输部门联合组成的军供工作领导小组和军供应急保障指挥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形成制度化。认真研究解决军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遇有应急、野外、大规模、持续、机动的军供保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合力完成任务。二是要有完善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军供站、军代处要建立完善的联系工作机制,多形式开展各类活动,融合军民关系,建立军路协调的保障模式、相衔接的服务网络、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军供站应主动争取军方的指导,适时了解部队后勤保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便做好应对多重复杂军供保障工作准备;驻交通沿线军代处应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完成军供保障任务和协调解决军供站在当地遇到的工作困难,加强工作协调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双方的全面建设。

(二)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军供站教育训练中。军供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军供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军供队伍,既是做好军供工作的基础,也是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军供站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军交运输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着重加强对《军供现代化建设工作评估标准》的研究学习,对近几年来在完成常规保障、跨区域演习和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中取得的好的经验进行学习调研、吸收、更新思想、创新服务方式。一是要依托部队、地方训练资源,切实提高军供队伍的综合素质。运用模拟化、网络化、一体化训练手段,开展指挥协同演练,加强战备形势、服务宗旨、保障技能等教育,确保在受领任务后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能够拉得动、展得开、供得上,适应部队现代军事的要求。二是适时开展军事训练、技能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实地练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技术能手,提高军用饮食供应保障能力。三是要配齐、配强军供保障所需的各类专业岗位人员,为部队提供野外供餐、物资采购、人员休整、住宿接待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实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型保障要求。

(三)要把军民式融合发展贯穿到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军供站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关心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军交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宜昌军供站同省内其它军供站相比,有一个性质上的区别:铁路军供站,资产属铁路所有,军供设施的添置和维修也由铁路负责;宜昌军供站为水路军供站,资产属地方政府所有,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由地方政府负责。多年来,铁路军供站得益于铁路军代处的支持,在设施维修经费上得到了军地双重保障,支持力度优于水路军供站。过去这种布局导致宜昌站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该站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作为地方政府要对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和全国重点军供站的发展需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并根据当前军供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订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建立“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经费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的“三保一增加”军供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军供站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三、多法并举,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

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推动军供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军供工作要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推进军供站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几年,宜昌军供站按照军民融合的理念,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网络,与信得过的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协议,与多家宾馆、快餐店签订应急保障协议,建立了军供站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机制。很好地实行了机动保障和定点保障相结合,启用了站内桌席、站外打包送餐等多种供应方式,多次参加了长航宜昌军代处、三峡机场、尤利客快餐连锁店联合开展的为部队机动送餐实战演练活动。社会化保障,作为一种辅助供应方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今后的军供工作中,我们需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用典型示范推动融合。比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在宝成线、成昆线铁路中断后,部队人员和物资通过湖北省襄阳、十堰进入四川,导致支线的军供站任务加重。为了缓解襄阳军供站的工作压力,全省其他军供站在省民政厅、铁路军代处的领导下,分期分批派出军供突击队对襄阳军供站给予了支援,为打赢夺取抗震救灾这场硬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充分展示了军供站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敢打硬拼的精神,谱写了站际联合、军地携手抗震救灾的新篇章。

又如,2008年6月1日,奥运火炬在宜昌境内传递,保卫火炬的武警官兵近上千人入住军供站。宜昌军供站立即启用人员紧急召集程序,并迅速启动了军供站应急保障预案。为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军供站还迅速向市军供领导小组汇报,并按其要求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得到了市公安部门、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公司、市防疫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2600人次的应急供应任务,为宜昌奥运火炬安全传递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军供站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一是要强化国防教育,扩大社会影响,让融合理念深入人心。要突出环境熏陶,在主要干线和街道社区设立永久性国防宣传标语,在每年的“国防教育日”,可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平台播发国防建设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军民融合教育氛围。在全社会各项工作中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行的良好局面。二是发挥军民融合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积极建立“以军供站干部职工为主、以驻军(含预备役)官兵为辅、以社会志愿工作者为补充”的三支应急军供保障队伍,巩固和完善军供站与军供站、军供站与驻地军事机构、军供站与社会化保障力量相结合的站际联合、军地联合、军民联合的新型军供保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三是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和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在严守军事秘密前提下,加强军供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同行、军地之间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为军供保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平台。四是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供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单位利益,牵涉面大、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各级政府应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供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五是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思路,利用现有设施,在不影响军供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好平战结合、综合利用,为改善军供设施、提高军供质量提供经济支持。

第四篇: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平安余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再珠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怀亮,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盛德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端水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去年8月份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许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重视不够,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5、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政策扶持。要出台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扶工作意见,对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予以政策倾斜。一是技能扶助。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农村夜校及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班,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二是资金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进程。三是信息扶助。通过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党员弱势群体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农经信息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实行信息扶助,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6、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县委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中心,负责全县困难党员的相关帮扶工作,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并建立帮扶协作的联动机制,坚持依靠党内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感。

第五篇: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悟县委、县政府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树立良好对外形象、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抓抢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用足用活“鼓励创新、先行先试”,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运作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采取“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运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鼓励社会化运作。

1、户保洁。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堆放点。提倡分类收集,将稻草等秸杆和动物畜禽粪便等可利用的有机物返田。

2、组收集。各组盯紧“四边”(路边、屋边、山边、河边)公共区域,抓好重点路段、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整治;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场所、自然村统一建设固定的垃圾池或放置统一样式的垃圾箱。各村保洁员负责收集本村农户及公共场所的垃圾,并集中清运至垃圾池、垃圾箱。

3、村转运。各村垃圾清运员负责组织车辆,定期清运各行政村、自然村收集的垃圾,将垃圾清运到乡镇垃圾填埋场。

4、镇处理。由乡镇城建环保中心负责对各村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二、主要做法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起步于2009年。富裕后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先期在99个脱贫奔小康试点村重点开展清塘堰、清垃圾、清柴草和房屋整修、门前整理、环境整治的“三清三整” 村庄整治活动,探索“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工作覆盖面,2010年在第二批102个试点村展开,2011年在第三批161个村继续推行和完善。按照户、组、村、镇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着力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装备、统一人员、统一保障”的“四统一”工作机制,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1、统一管理。健全农村环保管理机构,在乡镇分片区设立了6个乡镇环境监察分局,加强对全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管理。统一制定了公共场所和农户家中的卫生保洁标准,要求农村村落社区农户的卫生保洁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公共活动场所由保洁员每星期清扫二次以上,保证公共场所无“六乱”,即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排、乱倒现象;垃圾池每月至少清运4次。由乡镇城建环保中心对本乡镇村、社区保洁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定农村村、社区卫生保洁考评、保洁员管理、保洁垃圾池管理、保洁中转站管理等制度和村规民约,并张榜进行公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成立以村、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成员为主体的卫生保洁督查队,负责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督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督。与县级文明卫生乡镇创建结合,积极开展群众卫生创评工作,实行农户家庭卫生定期检查公布制度,每年对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进行综合评比,每年评选“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户”和“十佳”乡村保洁员,予以表彰。

2、统一装备。整合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按照每个行政村1台垃圾清运车,每辆清运车服务12座垃圾收集箱的标准,一个自然村配备不少于1个收集箱的原则,为全县农村统一配备保洁工具。为了防止垃圾在清运过程中飞扬撒落、跑冒滴漏、垃圾拖挂,并考虑到乡村道路狭窄的实际,县政府统一购置了钩臂式小型清运车,配套可分离防滴漏密闭式垃圾收集箱,收集厢宽度1.4米,箱体容积2.5立方米,实用性很强。各乡(镇)牵头,根据本地人口、地域、环境等实际情况,选址建好1个垃圾填埋场,用于填埋、处理乡镇和村、社区的垃圾。

3、统一人员。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采取一年一聘的形式,选配好垃圾清运员和保洁员。由村委会、社区组织,村民自愿提出申请,再报乡镇政府把关后,由村委会或社区统一聘请有责任心、热爱新农村建设、会操作保洁工具的人员担任垃圾清运员和保洁员,一个村配备一名清运员,一个村民小组配备一名保洁员,原则上聘请本村、社区的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全县已组建了3685名保洁员、362名垃圾清运员的农村专职保洁队伍。

4、统一保障。按照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则、“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市场化原则、各方筹集原则,加大对农村环卫工作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对每个村的垃圾转运每年补贴5000元,对组保洁员每人每年补贴500元。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卫生保洁机制运行。如大新镇五童村将整治后的门前塘承包给农户养鱼,村里不收取任何租金,但前提是承包户要保证村湾的卫生保洁,负责维护污水处理设施。该村通过以塘养事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村湾的卫生保洁问题和污水处理站的日常维护。

三、初步成效

目前,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已经覆盖了全县17个乡镇362个行政村,惠及52万农村人口。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特别是保洁机制的逐步完善,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1、社会效益。农村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倒、柴草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群众的庭院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步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从“要我保洁”转变为“我要保洁”,“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以环境的变化引导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改观,形成了比卫生、比健康、比文明的良好风尚。近两年,我县农村的民事案发率、刑事案发率、上访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经济效益。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我县争创全省旅游强县打下了基础。通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给游客提供了空气清新、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沿路、沿景都给游客以美的享受,进一步提升了大悟的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秋天,已吸引游客到我县四姑镇、彭店乡一带的乡村欣赏乌桕红叶达5万余人次。同时,我们探索的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模式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城关镇枣棚将本村生活垃圾经人工分拣后与畜禽粪便综合后进入沼气处理器内进行厌氧处理,产生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施用,实现有机种植和清洁种植。据测算,每天可产生沼气10-20立方米,可供20户农户使用。枣棚村沼气站的建成,在解决该村禽畜养殖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同时,又为村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和有机农肥进行农业清洁种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环境效益。农村化肥、农药瓶(袋)等有害固废污染,塑料袋(盒)“白色污染”的使用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今年10月,我县新城镇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吕王镇董湾村和钱湾村被授予 “国家级生态村”。

四、几点启示

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探索虽然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是生活习惯和日常思维的一次革命,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

1、宣传教育是基础。提高农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坚持宣传发动与开展相关评比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及卫生监督管理中来。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卫生保洁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力度,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行为,营造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主动搞好家庭卫生,清理庭院内拉圾和积水,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大力倡导农户爱护公共场所卫生,靠边靠后建设厕所;大力倡导农民围养家畜家禽,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大力倡导农民形成公德意识,爱护水、电、路、下水道、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农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强化责任是关键。继续按照“属地管理、专人管护、群众监督、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实行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一是建立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对乡镇、村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加大指导、考核力度,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二是乡镇实行“三定”责任制。各乡镇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每月安排人员负责检查评比。要安排人员,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监督,负责集镇范围内的卫生保洁和各行政村的垃圾清运、处理。指导各行政村的环卫业务,收集本辖区的环卫信息。实行“驻村干部和村卫生管理捆绑式责任制”考核,使村干部、驻村干部、包片领导“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三是各行政村实行卫生管理公示制。村两委对环卫管理要分工负责制,建立农户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每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卫生检查,督促环卫保洁人员和各农户、单位做好卫生落实工作,并及时在村公开栏予以公示。同时,各行政村要将村庄环卫管理写进村规民约,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卫生保洁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在农村卫生保洁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妇女的卫生清洁和老人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是保障。坚持政府补助与村民自筹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农村卫生保洁管理经费保障难题。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财政坚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并对村庄环卫工作突出村的实行以奖代补。二是注重整合项目资金。要加大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多管齐下,集中扶持,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可以整合农村环境连片示范整治等项目,垃圾分拣池由环保部门负责建设,垃圾清运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垃圾保洁员、转运员等人员工资由县财政补贴。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以塘堰、山场等资源换资金的办法,弥补保洁机制运转经费的不足。

4、科学处理是核心。我县农村“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保洁机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面临着许多难题。17个乡镇都建设垃圾填埋场压力比较大,我们正在积极调研,准备整合力量全县集中建设4个区域农村垃圾填埋场;特别是在垃圾的最终处理上,仍然局限于填埋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为了破解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难题,提升农村保洁工作水平,县环保部门已组织专业人员到广州学习考察了先进的垃圾热解处理技术,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据厂家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垃圾焚烧处理后的污染物指标,如二恶英等,比美国的排放标准还要低。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垃圾处理的科技含量和流程上狠下功夫,尽可能地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巩固提升农村卫生保洁成果。

下载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军民融合式双拥共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推荐五篇)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是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县积极探索,着......

    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治理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委员、同志们: 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准确掌握乡村治理的现状......

    关于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大安市国税局 马占军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基层税务机关,处于税收执法的前沿阵地,具有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如忽视执法风险的预防......

    XX市人才机制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XX市人才机制创新的调查与思考“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目前我国流行的一句口头语,其中听得出既有压力又有自信,但就人才工作而言,却不容我们有过多的乐观,应该说是挑战......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信息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人民路司法所 李海霞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各种矛盾纠......

    建立规范化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规范化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村级组织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为重点,团支部、妇代会、......

    党建带两建 党群共建的做法与思考

    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群共建 ——德阳站(成都地铁)项目经理部的做法与思考 德阳站(成都地铁)项目经理部自成立以来,党建带“两建”、党群共建(工建、团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如何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最近,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对“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开展调研的要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的......